登乐游原 李商隐

2024-08-09

登乐游原 李商隐(7篇)

1.绝句鉴赏《登乐游原》 篇一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使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色热烈的赞美。然而“只是”两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深长的慨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时繁荣,预见到了社会的严重危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恋,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然而朱自清却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喜欢这两句诗,因为它表示积极、乐观、执着的精神。因此这两句近于格言是的慨叹含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是对夕阳下的景色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慨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珍惜时间的积极意义。虽然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这两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故不被大多数人所接纳。

这首诗赞美了黄昏前的美景,诗人通过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内心无奈的感受。诗人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代,晚唐是唐诗的晚秋时代,但也并非一片萧瑟,当时由于政治形势恶化,人命生活贫困交加,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得以继续发展。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登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因不幸卷入牛李党,长期遭受排挤打击,一生多沉沦幕府,困顿失意,李商隐的感情经历亦不顺利,被称为“旷世情种”)。

2.登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二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赏析:

3.登乐游原 李商隐 篇三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注释:

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

情热烈追求、对情人苦苦思念的感情潮水。

吴曾《能改斋漫录》载:“贺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思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演其诗为《石州引》词。悼亡诗词,不知即为此姬作否?”其中“贺方回眷一姝,别久”,与此词正合。全词的情感核心正是一个“眷”字。“姝”者,美女也,词中所写的“淡妆多态”、“轻颦浅笑娇无奈”,正是“这一个”美女的独特之美──“多态”:“淡妆”是多态的反衬;“轻颦浅笑”是多态之一斑;“娇无奈”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多态”。而这种形体之“多态”,正是她内心多情而又娇羞的复杂心态的自然流露。此词下片所写相思之苦,也正由“别久”引发。吴曾所引之“姝寄诗”,情思深婉,形象鲜丽,引喻贴切,又可见这位姑娘文才之美。所以作者眷恋不已。如果是这样,这首《薄幸》词当作于二人定情之后、爱人寄诗之前的一段相思时节。

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特色,除了“多态”、多情之外,尤为引人注目的突出之处在于主动。这与传统“佳人”形象有质的区别。试看,她对意中人“的的频回眄睐”,令人销魂;她一旦确认知音,便“琴心先许”、“绾合欢双带”、“把香罗偷解”,又是非常的果断和痛快。在这位真情如火的姑娘身上,可以窥见白朴《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身影。“的的”二字,颇值玩味;既表现了作者相思时回忆往事的真切情景,又生动传神地托出了女子频送秋波的明确信息。“的的”二字迭用,虽属罕见,但用在这里却非常明晓畅达,充溢着生活气息,活现了出这位勇敢女性的神采。

这组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定情”,纯用白描手法,恰与姑娘的“淡妆”相融谐。第二部“幽会”,不宜用白描了,便以景衬情,选用了“画堂”、“风月”、“睡鸭”、“鸳屏”等典型事物来暗写。第三部“相思”为全词重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初次幽会之后再不见那位姑娘“踏青挑菜”,也就是再没有见面的机会。第二层写多次托人传书递简,但阻隔重重,音信难通。第三层写后会无期,百无聊赖,度日如年。这三层步步递进,逼出了一个“苦”字。于是在心中暗暗怨恨那位“冤家”的“薄幸”;于是更加珍惜那不可重复的“定情”与“幽会”,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当初的黄金细节:“淡妆多态……”全词就是这样形成了一个“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循环往复的“情结”结构。

词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诗体。这首词最本质的方面当然也是抒情,表现男主人公对伊人、对烧灯前欢会的美好而甜蜜的印象和事后强烈的相思。但这种抒情在本篇中主要不是通过与描写景物相结合来体现的,而是靠与叙事结合传达出来的。从上片的两人眉目传情到幽会,以及下片的寻觅、寄意、相思,都包含着一系列情事和曲折。使人感到主人公的思想情感随着事情的发生而显露出来,同时又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发展。

从该篇的抒情与叙事关系看,它是以抒情带动叙事,全篇自始至终都出自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见出主人公感情的流动,表现出浓厚的抒情气氛。而有关事件,只是挑选那些最关键的细节或人物情态,用极其精炼而富于暗示性的语言点出。而根据那些含蓄的提示,很可能轻松就复原出内容更丰富的情节和场面。如从“更的的频回眄睐”中,可以联想到如《九歌·少司命》中所说的“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那种情节和场面;从“都不见踏青挑菜”中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到原头陌上,士女群中,眼巴巴地“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情景。

由于叙事因素加强了,词中便可以通过不同的场面和情节,从更多的侧面对人物展开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如双方初接触时女子那种淡雅中显风流的“淡妆多态”,那一双“频回眄睐”的会说话的眼睛,表现了这位女子美丽而富于风情。她钟情于男子后,便“欲绾合欢双带”,幽会时“把香罗暗解”,表现了对于爱情生活追求的热烈大胆。男主人公在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中,则表现了他的一往情深。而从烧灯到挑菜节,在很短时间内因不见伊人,就形成沉重的思想负担,在郊外寻觅,托梁燕寄意。至如春浓、酒困、人闲、昼永的感受,则更深入地体现了他的痴情。

将叙事成分和抒情成分相融合,有一定的故事性,有较细致的人物描写,是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创造性的地方。拿它和柳永的长调相比,虽然两者在铺叙方面都显得很有功力,但柳词主要是抒情和铺写景物结合,叙事成分还是比较少的。在慢词中织入精妙的故事情节,且手法多样,善于变化,以周邦彦较为突出。而贺铸这首《薄幸》,似乎是柳词和周词之间具有过渡性的作品。

有一位学者曾说: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一个爱情母题:有所爱,但不能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这首词也是一个佐证。如果与那些汗牛充栋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小说戏曲相比,贺铸这首小词所反映的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无疑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注释

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译文

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无大才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我将手持符节,远去江海,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注释

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

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己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东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表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东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时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表,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东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表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东“味”。而以爱孤云东闲见自己东闲,爱和己东静见自己东静,这就把闲静东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4.《乐游原》教案 篇四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②积累一些相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并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古诗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五、板书设计:

乐游原

不适 → 登古原

触景生情

夕阳美好 只近黄昏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观看古诗朗读录象,引入课题《乐游原》。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乐游原》。

(二)初读感知:

1、齐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交流预习时对古诗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字词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① 解题:《乐游原》又作《登乐游原》。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为京城士女登高游乐胜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② 向:接近。向晚:傍晚。③ 意:心情。不适:不悦,不舒畅。④ 驱车:驾车。⑤ 古原:即乐游原。

4、指名交流诗句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傍晚,我觉得心情不太舒畅。于是,驾车登上乐游原。远处的夕阳多么美啊!只是此时已将近黄昏,再美的夕阳也要落下了。(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5、齐读古诗。

(三)深入探究:

1、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名言吗?——(引导学生回忆)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刚才我们用第一只眼睛读了李商隐的《乐游原》,现在我们一起尝试用另一只眼睛再深入品读《乐游原》。

2、自读古诗,想想自己对古诗还有哪些疑问。

3、出示参考质疑: ① 诗人李商隐为什么感到“不适”?

(提示:你平时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不适”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只是指眼前的夕阳吗?还可以有其它哪些理解呢?

4、小组交流探究:将自己的质疑与小组同学交流,汇总,再尝试探究问题的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

5、播放音乐,小组代表谈谈探究的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相机给予指导: ① 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2—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他幼时随父到浙江。9岁父亲死去,奉丧侍母归郑州。25岁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政治上牛、李党争剧烈,他被卷入旋涡,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在诗歌成就上,他与杜牧齐名,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之一,又称“小李杜”。② 写作背景: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泾源节度使王茂之的器重,王茂之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在官场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在他失意时写下的。③ 前人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看法:有人认为夕阳是穷途末路、悲观的感叹;也有人认为正因夕阳短暂美好,因此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因为当时是唐代后期,还有人认为诗中“夕阳”指的是唐朝,那是诗人对盛唐的追忆和对晚唐逝去的惋惜。(学生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理解,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6、播放古诗朗读,学生闭目体会诗境。

7、有感情朗读:指名读,再齐读。

8、融会背诵。

(四)总结拓展:

1、过渡:《乐游原》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哲理诗。李商隐驱车登上乐游原,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历史上,也有许多充满哲理的古诗。

2、拓展:出示一些哲理诗,齐读——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3

3、拓展二:李商隐的其他诗歌,齐读——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五)作业:

1、将你对《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理解画成一幅画。

2、上完《乐游原》,我的收获是:

5.《乐游原》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四、课型

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2)指导朗读一、二句。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3)指导读第三句。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吗?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6.4.2-乐游原-教学设计-教案 篇六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3.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教学难点

感悟诗的意境,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小学一年级或者更早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古 诗,通过或读或背的形式,相信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那现在有 没有同学愿意来背诵你所知道的其中一首古诗了?生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乐游源》。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主要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至少读四遍。前两次读准字音,看注释了解诗意,了解全文内容。后两次带着感情去读,注意其中的停顿。

2.老师指点朗读,纠正其中的错误,指出重点掌握的字词。.默读古诗,结合课文里的解释,掌握字词,理解诗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向 :

意:

不适:

驱车:

(2)图文结合,谈谈你对整首诗的理解?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齐读诗的第一、二句,思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一、二句,体会诗人郁闷压抑的心情。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渲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发出这种感慨?

(2)补充诗人简介以及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写作背景:李商隐25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泾源节度使王茂之的器重,王茂元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再官场上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在失意时写下的。(2)结合第三、四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前人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看法:有人认为夕阳是穷途末 路、悲观的感叹;

也有人认为正因夕阳短暂美好,因此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因为当时是唐代后期,还有人认为诗中“夕阳”指的是唐朝,那是诗人对盛唐的追忆和对晚唐逝去的惋惜。

(学生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理解,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 求一致)

(3)指导朗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总结: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哲理诗

三、练习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五、作业

7.登乐游原 李商隐 篇七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古诗全文如下: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前言】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注释】

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翻译】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赏析】

在唐人七言绝句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 ,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一篇:中班音乐《两只小鸟》教案下一篇:社会捐赠款物协议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