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2024-06-19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精选12篇)

1.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一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 丁慧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讲轻读,教与学脱节,缺少师生的互动,缺少探索与实践,束缚着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则强调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情感体验。

关键词:文言文,传统教学,新课程,有效策略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1]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接触祖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执教者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透析

(一)教学目标单一。

传统文言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一味强调接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二)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文言文教学总习惯遵循一种固定的格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内容解析”,或者“主题归纳”。教师是成了课堂的主宰,喋喋不休,一味强调灌输,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欠妥。

传统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懂“反三”的结果。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之现状

初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法单一,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以及全文的翻译,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

以美的享受。②自读。同学们按要求进行重点朗读,揣摩节奏,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抽读。抽4~5人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一首,师生共同指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④领读、齐读。就要求读出文章的气势。⑤分组读、分角色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⑥配乐朗读、朗诵。要读得声情并茂,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⑦当然指导学生搜集、背诵名句、名段、名篇的训练也不可少。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媒体助学,生动形象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像、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尽量让学生饱眼福——多看,饱耳福——多听,通过视听觉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又动脑。

例如:在教学《三峡》这课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游三峡时拍摄的DV和照片,加上自己收集的三峡的风光照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按照从上游到下游,从春季到冬季的顺序,再配上本文的配乐朗诵和课文的活动字幕精心制作了《三峡》一课的风光影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象看电影一样高兴,在轻松愉快中欣赏了三峡风光,听了课文朗诵,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只需再读读课文,看看课下注释,问问个别不懂的地方,背背写写优美的语句语段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氛围,怎能不让学生喜欢呢?

(四)授之以渔,实践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注重学法的指导,因而“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 “鲜”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

2.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二

一、重视课前的教学设计

(一) 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 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 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 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 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学目标要正确。我们在设计课前一定要熟悉文本, 掘内在的思想、意义, 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 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 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其次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恰当。就是说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 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 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 增强目标的针对性。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 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第三要加强目标整合,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成分, 而是共同支撑起人的素养与智慧的一个整体。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 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三) 提炼有效的教学内容

真正有效的课堂, 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我们不应机械地“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教”, 在认真钻研教材、科学把握教材意图基础上, 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首先,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 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 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 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 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 把教材钻研得越深, 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 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 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 要真正提炼有实效的教学内容。

二、重视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师生互动策略

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 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没有多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老师的想法只是将当堂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结果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多注重与实际生活多联系, 尽可能在把握好时间的状况下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思考。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发表独立的见解、开拓他们的思维。

(二)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其次, 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 可以将问题留下让学生课后再思考、讨论, 再下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正确结论公布给学生。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正整数指数函数时, 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足够大的纸 (厚约0.01mm) 对折30次, 猜想一下: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学生都议论纷纷, 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对折100次呢?学生在做出了种种估计后, 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学生感到惊讶,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 师生共同分析,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教学整合策略

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三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有效教学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自教学活动诞生起,教育实践者和教研者就一直希望着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重视并寻求有效地教学方法和途径。时至21世纪的今天,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教师技能,实现教学目标,仍是教研者和工作者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改革,在经过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在新形势下,要想真正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必须要改变观念,调整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在时效性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兴趣可以说是引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它,学习会有明显的效果。教师必须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具有成效,激发兴趣的技巧是教学领域中重要的课题。要了解兴趣的复杂性可以从学科的性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教师特质等三方面入手。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且又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采取下列策略来激发或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布置舒适的教室环境。

教室等外在的物质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有关。学生置身在整洁、美观、亮丽、空气流畅的教室中,不仅容易激起学习的动力,还可能维持较长久的学习活动。

2.教学活动多样化。

一堂语文课,时间较长,单纯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主动、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注重设计学生能够参与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才有会感觉到兴趣,有助于高昂学习兴趣的维持。这就要要求教师必须去探究、去挖掘。

3.多用奖励少用惩罚。

学生从内心来说,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但是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不敢发言、回答问题,究其原因就是“面子”问题。学生害怕自己回答不对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批评,从而在课堂上畏首畏尾。新课改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的实现关键在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们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鼓励他们的参与热情,并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而面对学生表现不佳时,要尽量避免公开责骂甚至体罚学生。

二、精心设计安排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使我们的语文课吸引学生,我们就要在课堂的导入上下工夫,力争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上课精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授课文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伴着悦耳的朗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享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2.以兴趣开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

三、教师的发问技巧

发问是一种引发他人产生心理活动并要做出相应回答的语言刺激。任何一位教师、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采用发问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说说假如自己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一员,那你愿意做其中哪个人?当学生说到奴才通过和聪明人和傻子诉苦后表现了他们什么的特点后,我表扬了学生,后让学生再默读课文并思考:从课文中的奴才和聪明人和傻子的对话中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这就是我在从事语文教学几年中的一些看法。总之,语文学科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研究课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探索。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学生共同去挖掘、发现有语文的魅力所在,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4.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四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与引导

文/雷广洪 李兴君

摘 要:高效、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科学的互动与引导。主要阐述了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互动;引导;高效课堂

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处理好两个环节:互动、引导。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授课理念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勉励、督促学生独立阅读,自主识记,独立思考,提高认识,进而做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最终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模式。通过问答,分享观点,合作反馈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感悟和全面理解,使学生逐步走出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的误区,纠正他们的主观片面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科学、全面、合理方向发展,并逐步成熟。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应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舞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和学的交往、互动。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多讲、多教,让学生多听、多记的做法,而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人即学生,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和合作探究的机会、

环境,让学生有组织、有秩序地共同参与,让他们互动起来,合作

学习。

三、学生互动需要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做保障

教师应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每一组座位的安排要方便学生互动探究。如此,有利于教师对课上学生的有效监督,以免个别人不参与互动学习。

对于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可采取随机抽组,抽学生编号的做法让学生展示探究学习的`成果。采取赋分制,可以分别累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定期结算,优者小奖,以资鼓励;劣者小罚,以示督促。这样个人和集体荣誉感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学生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当中,高效课堂便会应运而生。

四、师生互动,教师重在引导

课上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有利于知识、思想、经验达成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一篇新的文本,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中《过秦论》一文,对于问题:“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练习所学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间互动探究,在文本中不难找出作者的观点;第二个问题,则最好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需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

总之,新课改下,创设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与引导是目前较有效的学习形式,只要每位有志于钻研新课改的教师潜心追求,勇于探索,定会创设出高效课堂,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

5.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学教学 篇五

周德朝(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教研室 415101)

摘要: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学教学,应落实课程理念,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组织好探究性学习,重视实验教学,落实STS教育,注意学科间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

实施新课程以前,由于过分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因而出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然而在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乎,课堂上又出现了“满堂跑”、“满堂闹”的现象。这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现象,都违背了原有教学大纲和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效益,在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正确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又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的生命所在。如果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性和实效性,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教师该讲的没有讲清楚,知识教学不落实,学生思考分析小结不到位,课堂的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高中学段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本文试就结合《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提出的七条建议,并结合实施情况,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

1、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理念。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依据一定的理念。《课标》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今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大众教育”,强调科学为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就是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讲,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它既是一种理想观念,又是一种行为准则;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生物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 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我国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讨论或作出个人决策,了解相关职业,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要针对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的人为最终目标。

2、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追求“双基”的落实,而《课标》中提出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维目标。因此,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首先要依据《课标》,准确定位,确定并落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新《课标》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上,主要看教师的讲,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到位,而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的学,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学生学得什么,学得好不好,能力是否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体探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能力。优化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选修3专题2中的《动物细胞培养》这一节,过去教学的“双基”目标一般定为: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能解决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实际问题。教师会依照教材,先讲概念,然后出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挂图依次讲解其过程,再讲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及应用,最后是课堂练习,做2-3道题。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得懂,题目做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理解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我和区一中高三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讨论研究,确定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是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分解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关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接着和他们一起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并推选一名教师上课。在授课前,让学生在家里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人造皮肤及其应用的事例,并思考:“科学家是怎样获得人造皮肤的呢?”上课后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其目的是激趣。然后出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课件,让学生在识记其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再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表达交流,教师小结。第三步,让学生根据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独立尝试表达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第四步,教师提问: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哪些条件?它与细胞体内生存存在哪些异同。第五步,学生自主学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完成情感目标。最后是课堂练习。上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做了随堂测试,测试结果是及格率100%,优秀率57.3%。通过这一活动,我和一中高三生物备课组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关键。

3、精心策划,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念、树立科学精神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会在观察中提出问题,乐于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会在探究中收集和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从而获取新知。怎样组织好探究性学习,这是老师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发展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11项要求,这实际上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要求。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必须精选内容,让学生有效探究。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类:生物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探究。生物科学发展史相关知识的探究,主要是经典事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探究,高中生物教材中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光合作用、生长素、酶的发现等典型的科学发展史,通过剖析这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寻着科学家的足迹,学会开展探究活动;生物实验探究主要是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科学探究的逻辑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依靠实验验证,因而实验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这些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撰写报告。高中生物教材上“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酶活性的条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探究活动都可依据上述一般方法进行。“探究脱氧核苷酸序例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等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的探究的活动亦归于此类。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领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调查探究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高中生物教材上“调查社区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流量流动情况”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在社会中培养学生通过调查,收集、筛选和整理数据,分析判断得到结论的能力。

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不同;二是探究性学习要结合当地实际,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一般高中和示范性高中,他们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校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案。三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换位思考,对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具体细节不细化,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尝试,但要成为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并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4、明确目标,搞好实验教学

《课标》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首选现实环境条件下的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搞好实验教学,首先要明确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随着高中生物实验的增多,实验教学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生物知识的理解,必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两个情况,一是学校生物实验室建设不完善,仪器设备和用具配置不到位,教师仍凭“三寸不烂之舌”在黑板上讲实验;二是少数教师对学生动手实验认识不够,让学生读实验、背实验,这都是违背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

上好实验课,还要明确不同类实验的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的划分标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根据学生实验目标不同,共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技能性实验的实验目标是观察对象是什么或鉴别实验材料中“有什么”?如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药品试剂、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和能分析结论;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标是为阐明“为什么”或“怎么样”提供实验依据,或证实物质或结构动态变化,如观察细胞减数分裂,模拟植物和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等。其基本程序为: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论证方法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有教师在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时,就把该实验当作验证性实验,然而新课程教材是每一种试剂都检测所有的待测液,这实际上就变成了技能性、探究性实验了。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对学生实验活动的要求是建议性的,在不违背课程内容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上的实验可以选做,也可以增加一些低成本或本校容易开出的其它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的开出率。

5、面向社会,落实STS教育。

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冲击着人类社会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负面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STS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构起来,它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作出决策,并把这些汇集于教育。STS教育主要包括:①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环境;②强调知识的应用;③注重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④注重逻辑推理和决策能力的培养;⑤重视伦理和价值观;⑥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有机渗透STS教育。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整合生物科学知识,确立与STS相联系的内容。如围绕“细胞”的教学介绍细胞的全能性及组织培养技术和克隆技术;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教学与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航天育种等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让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采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取得的,而这些技术手段又是以生物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如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职能是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世界,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技术的职能在于改造世界,科学与技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这方面可选择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热门话题,或组织学生讨论或组织学生辩论或让学生演讲,这类话题很多,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生物治虫与生物农药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了解社会、知晓利弊、作出决策。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生物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相互影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横向联系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6.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六

摘要:新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观察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是根本,教师的教应该起到辅助的作用。本文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小清新: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高中课程

一、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

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简洁与生动,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课改前的教材内容相比,新课程减少了许多名词概念,结论性的叙述变得更加简洁,多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使得学生课堂互动与自主学习的比例加大。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变化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新课程在整体内容的设计上也更加偏向于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凸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新教材较为重视地理学科信息资源与现实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资源给教师提供了较大创造性发展空间,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课改后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教材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调节自身的教学方法,让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面临这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教材正文的篇幅小,内容简短,概括性比较强,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教师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较难把握。第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求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由于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宽广,学生对新内容的接收能力各不相同,重点较难把握,出现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第三,教师对新教材难易程度不好把控。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浓缩,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的探究形式多,同时新教材内容比较突出时代信息,与前沿科技联系较为紧密,而教师现有知识相对陈旧,拓展实践空间有限,新教材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但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详尽解释和说明,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难度也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大多数基层教师心中也没有底。第四、新教材设计的探索活动虽灵活新颖,但这些活动要想真正施行,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准备的材料较多,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全部完成。第五,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对地理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性了解掌握,比较零散,老师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三、教师面对新挑战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学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二)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状况、学校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开展活动,更有利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必修Ⅰ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法方面我设计一个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手持地球仪,保持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在教室的行道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学生的目光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很快就得出在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之间运动。然后让学生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特点,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地球公转的特点。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如在讲山地形成这部分时,用动画形式展示地球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的,岩层因受到地壳挤压力形成波状弯曲称之为褶皱,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岩层断裂并出现明显位移就形成断块山等。山地生成过程的教学变得很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并进一步明确了岩层的新老关系,把原本单调枯燥的叙述地理事物变得更充实,更形象,具有吸引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总结:

要想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学的特征,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为学生学会学习、探索与发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7.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七

关键词: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 不少学生抱怨高中地理难学。我认为,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落后。教师不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固守陈旧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造成了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自然也会费时费劲;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差异性。现在很多学生都认为地理难学, 而且学习地理对提高自己成绩的作用也不大, 逐渐对学习地理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 就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并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和模式,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一、改变历史认识, 重塑学习信心

在学习评价方式上, 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评价模式, 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 教师还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地理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观念, 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融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 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想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可采取“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 并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拉近地理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震逃生知识、旅游安全知识、环境保护等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与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对后进学生, 教师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重塑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多媒体,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 由于媒体介质的不同, 地理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在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此, 教师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媒体, 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整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效能。在教学中, 对于地理事实 (包括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过程) 、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 采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也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实践表明, 计算机媒体在揭示地理过程、解释地理原理、引导地理问题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等方面具有高效能, 可以极大地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教师可以采取问答式、竞赛式、表演式等诸多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另外, 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因此,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 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例如,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或城市街头去实地观察和体验, 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有更加真切的认识。

四、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个更为具体的要求。虽然,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也讲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学生的兴趣并不浓厚。原因很简单, 即学生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往往不能提前获知课堂教学的过程, 也没有充分质疑的机会, 因此, 也就更谈不上对地理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现在的课堂教学情境下,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特点,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发言权,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逐渐变得兴趣盎然,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较大的发展。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有趣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实践证明, 生活化的东西是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使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经验, 引入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 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 从而为高中地理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如果适时地引入一些有趣的地理实验, 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 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正好是秋末, 上课时我把门开了一条小缝, 让学生把备好的打火机打着, 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 然后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地看到把打着的打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 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 我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 这一节的教学难点在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被突破了。总之, 在地理教学中,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实验所得到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刻。

8.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引言

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全面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化学自然也不例外。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而言,化学对于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只有首先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化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然而,如果依然延用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恐怕很难真正达成上述目标,那么究竟如何真正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呢?

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真正实现高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是实现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教师都开始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如何做好课堂的导入工作,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等。事实上,无论是课堂的导入,还是多媒体的应用,这些都应该只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环节,仅仅应该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好,如何让这些环节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核心环节的授课时间。因此,教师一定要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立足于教材的实际特点,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和个体性差异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合理化、科学化地去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既能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化学有效教学的全面实现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实现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

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重点和难点。难点就是那些对于学生来说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的知识点,而重点则是指那些颇为重要的知识点。为此,教师一定要力求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我们以新教材的人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这部分的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并掌握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教学的难点则在于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交流联系互相穿插的活动课形式,同时可以运用发现法和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要完成新课的导入,针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趣味小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希望能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这里采用简易的热气球飞天实验,所用材料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塑料 袋、易拉罐底、酒精、棉花等,当塑料袋真正飞起来的时候,学生们很兴奋。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抛出问题,为什么塑料袋能够飞起来?刚才的实验实现了什么能量之间的转换呢?热能与化学能之间又有哪些具体的转换形式呢?

第二,学生分组讨论,找寻问题的答案,最终引出课堂教学内容—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抛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人数进行恰当分组,让学生根据趣味小实验,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并经过思考和讨论加以理解与掌握。

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对于重点的讲述,教师通常可以反复讲解,加以强调;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通过板书或者投影演示、问题讨论等方法。

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符,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与此同时,分组要恰当合理,尤其要注重照顾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感受。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代里,多媒体开始走进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具有很有优势,如:

首先,通过多媒体,可以有效减少教师的板书工作量,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的其它环节;

其次,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再次,通過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更大的教学信息量在课堂上展现;

最后,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虽然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却并非是万能的。为此,教师在应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适用性:

第一,多媒体教学适用于比较抽象,同时学生又难以理解的内容

第二,多媒体教学适用于一些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却数量多的小问答题和文字题等;

第三,多媒体教学适用于复习课中对于相关内容的总结与归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的化学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为此,对于众多一线的高中教师而言,一定要充分意识到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提升化学能力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创新,勇于探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化学有效教学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彩虹.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20.

9.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九

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变革的背景下,至关重要的是教育新理念的变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转变,无不渗透着教育的理念。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程观念,不能像以前那样仅有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本,以本以本,眼睛订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要认识到新课改不仅仅是换了一套版面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教科书,更重要的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被动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

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试想一个对学习没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调动所有积极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长期在教师说教的情况下被动学习,养成跟着教师走的习惯,即使教师提供了具体要求、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学生照着教师给的例子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作品,不是用该操作方法去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作品,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作品。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指导,首先提示学生先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要完成怎样一个作品,接着给学生提供一些由不同的制作软件所制作的作品,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确定自己用哪一种软件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就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辅导。这样可以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分析、处理自己的任务,同时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别人的作品。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水平层次的不同,可以采取“强弱搭配”,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探究学习就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我们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件作品并作出总结。同学们通过合作与探究,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其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的小组竟然用教材以外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流程也比书中归纳的完备。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的学法与教法无非

是达到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目标。在课堂中尽量的让学生走在学的最前列,无论你所使用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兴趣式等,学生应该对学习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最首要的了解,因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生思维的方式不一定与教师的相同。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按一种方法、一条线路进行下去,要灵活多变,适应课堂的需要。同时,课前对课堂所有细节加以深刻的思考并写出预案,以应学生不时之需。当然,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不能被全盘否定,其中适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等一直延续直今,仍被人所运用,只不过是在运用它们时更加灵活、多样。

10.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十

【摘要】《基础会计》是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入门课,针对职校生基础普遍较弱、理性和感性知识少的特点,为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降低理论要求,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把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注重培养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着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习惯,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悦。《基础会计》是职业类学校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其主要研究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要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内容,既有难以理解的概念又有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核算,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对于职校生来说基础普遍较弱,他们对会计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笔者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新课程的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降低了教学难度,改进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课后作业和教学评价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

一、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境界

《基础会计》是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编写的,本着“降低理论要求的原则”笔者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以强化实用性和适用性为目的。对一些纯理论叙述的内容,在不影响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删减。例如第一章《会计的基本前提和原则》、第三章《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这部分内容调整在本书的最后来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顺序。又如在讲完第三章《账户和复式记账》以后紧接着讲第六章《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强调会计分录(即记账凭证)的编制,先做到“纸上谈兵”。然后讲第四章《会计凭证》和第五章《会计账簿》,把理论真正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了。又如在讲第九章《财务报告》时,精简部分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只讲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本概念、简式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即资产负债表只讲部分项目的编制、复杂的完整的项目留待以后学专业会计《财务会计》学,利润表中的“每股收益”这部分内容不涉及,这样调整以后,教师教起来更方便,学生们学起来更轻松、兴趣大大增强。

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精心组织课堂导入,以旧引新、自然交融、以启发、讨论为主,引发学习兴趣

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二章《会计要素的分类》,第三章《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然后提出问题:(1)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涉及哪些会计要素?(2)导致会计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即增减变动?(3)在借贷记账法下应记在账户的哪一方?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会计分录的编制变得简单,非常容易。

又如在讲供应过程的核算时,以简单的经济业务引入:“企业以从乙公司购入A材料150000元入库,货款尚未支付(暂不考虑增值税)”出发,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考虑增值税呢?

(2)如果货款已经支付呢?

(3)如果企业开出一张商业承兑汇票呢?

(4)如果有运费呢?

(5)如果同时购进几批材料呢?这样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理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也逐步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笔者采用的最多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尤其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转换处提出新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让学生“动”起来

笔者要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培养终身学习为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模式转换。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基础会计》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若照本宣科,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笔者在讲记账凭证的编制时,从学生以前题目入手,提出“记账凭证与会计分录的关系”“转账凭证的编制”“转账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关系”“记账凭证应该如何编制”等问题,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提倡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合作讨论,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生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学生们受益匪浅,并在小组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

3.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除在每章开头增加了一个贯穿全文的情境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讲银行存款的清查时,创设了一个企业月末企业财务人员与银行核对存款的场景,请同学回答财务人员在找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而知道未达账项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入账时间不一致而造成的,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存款金额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有了未达账项就找到了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金钥匙”。这场景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探究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加了主体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求得新的知识的发展。另外,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讲会计凭证的装订时,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整个过程,又如在讲会计账簿的登记,利用大屏幕列示各种账簿、投影仪展示学生们登记账簿的结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以抓基础重实践,以实践促提高”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后作业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以外,每章内容讲完学生要自己出一份考卷,从中选出三五份给全班同学进行测试,每学期每学习小组要完成三份社会实践报告,跟踪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笔者将《基础会计》的考核分成两个部分:理论与实践,理论部分重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应用。实践部分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单项实训有会计分录的实训即根据资料运用借贷记账法,对工业企业筹集资金以及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会计凭证的实训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实训包括根据会计凭证及有关资料登记会计账簿。掌握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方法,以及错账的更正方法、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成本计算实训要求根据资料,运用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编制简单的材料采购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和成本计算单。会计报表实训包括简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这些于每章相关内容学完以后完成,综合模拟实训集中一周时间,要求根据一个企业的资料分别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和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程序,进一步练习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达到熟练掌握这两种会计核算程序,在理论考试之前完成。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1.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篇十一

1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1.1 牢固树立"母语第一"的观念弱化母语教育会造成孩子民族自尊的缺失,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纷纷进行母语课程的变革,作为语文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族语,才能引领学生热爱母语。

1.2 树立新的教材观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对教材认识的盲点不仅表现在对广义教材的理解,更体现在对狭义教材的误解。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教师不仅有权编制、加工教科书,而且是现成教科书必须经由教师加工后才能成为适合学生合格的教科书。错误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因此,教学行为就呈现为"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课程改革中提出课程教材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同开发管理,给予广大教师编教材的空间,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1.3 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倡"对话"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摆正师生在课堂的地位,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体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2 新课改的教学尝试

2.1 激发兴趣,注重文本内容的学习新形势下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和描绘景物,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

2.2 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语文的立体感特别的强,知识面较宽。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没有用,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这样的要求,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因而缺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为他们加油。

2.3 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发现现代中学生知识的匮乏、生活经验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要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拓展、引领是绝对不够的,这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课外阅读进行补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所以我很注重"读"这个根。一旦学生的这种求知的热情和内需产生,紧跟其上的就是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

12.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十二

新课改下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必须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战的学科体系,改变教学内容与方式,开发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教材,以强化服务专业课程的功能。在新课改下,作为职校语文教师,我们要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将语文教学和专业素养有效融合。

一、以口语交际为突破口提高学生个人素养

现如今中职和五年一贯制的语文教材都选用了同一版本的内容,在新教材中每个教学模块后面都设置了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内容上的修订切合了职校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的需求。根据就业岗位能力及专业课程需要,选设的内容,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用性强。

创设教学情境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笔者在教授“劝说”“协商”等口语交际内容时,可通过现场模拟演练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设置场景,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应变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笔带过的现象,有的教师怕麻烦,有的教师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会草草过场或者忽略过去,学生也是象征性走走过场,不能放开来去演练。

设计教学内容时,安排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的循环线路。笔者认为,一个失败的演练总要比没有去演练来得好,不管成功与否,学生在参与演练的过程中应该能感受角色的定位, 感受到场景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授前认真备好课,每个表达与交流教学都要开展演练活动,准备相关道具,引导学生大胆尝试,逐步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模拟销售人员、客服、营业员等身份进行演练,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逐步了解在正式场合下应具备的礼仪礼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完善性格,提高自身的修养。课堂上展现的社会生活大舞台能帮助学生从接触、领悟、体验到升华的蜕变过程。

二、以应用文写作为提升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职业教育涉及的专业门类比较广泛,不同的专业各有其特点,但不管怎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都会碰到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一些事务,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但他们的应用书写能力却很薄弱,甚至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请假条都写不规范。

在新教材上也增加了一些基本的应用文写作,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可根据一些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如,商务专业在注重推销产品的口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书写商业信函、常用条据、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其实随着当前社会自主创业的发展形势,这些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对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汽修专业的学生,则加强科技说明文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介绍说明能力。 对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可加强文案、设计说明的练习。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向相关专业课程延伸,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专业技能培养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中职学生一般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偏重专业课,往往对文化课缺乏学习兴趣。“工具性”是职校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融合的基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设定,充分利用好与专业有关的文学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教授诗歌和散文单元时,指导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根据诗歌里的意象和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绘画创作,描画出诗歌里的情景。在讲授说明文《寂静的春天》时,引导学生写出“环保”宣传标语并利用手中的画笔制作海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讲授《长江三峡》 时,引导旅游专业的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三峡美景。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指导建筑工价专业的学生尝试绘制亭台楼阁图样。

新课改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体系,加强了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克服了学科之间各自为政、内容相互交叉、缺乏宏观统筹的弊端,课程结构也更趋于科学合理。 但语文课毕竟不是专业课,切不可喧宾夺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学素养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还要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熏陶和鉴赏,多了解人文历史,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学素养,引导他们写出优美生动、更富有文化内涵的导游词。

职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与专业融合,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接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模块化的教材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和专业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寻找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切合点,尝试把传统的语文教学转变为贴近生活的实用性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教材内容上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寻求有效途径,将语文教学与专业素养有机融合,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关键词: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专业技能,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陆游感情生活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红黄蓝 好朋友》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