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精选15篇)
1.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篇一
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是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二期课改,强化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针的提出对当今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揭示出学校教学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改变这个情况,真正实现从教学结果管理向教学过程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学基础管理的实效性,更好地贯彻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特制定我校教学整改计划。
一、总体目标:
1、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以建立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推广“三程序备课法”,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教学过程;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以能力为中心的全面性原则,以活动教学为重点的活动性原则,在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摒弃“注入式”,“填鸭式”,“地毯式”的课堂教学。努力使课堂达到“四化”,即规范化、情感化、主体化、现代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结构六优化”,即知能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信息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创新结构优化,力争做到教风严谨、旁征博引、精于启发、工于点拔、详略得当、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3、把科研视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尝试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推进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被接纳、被信任、被尊重及真诚对待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被肯定和欣赏,使其个人潜能得到发挥。
二、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包括进课堂、分析、制定、过程、结果等内容。从宣传发动、提高认
识着手,再成立机构、保证组织,最后分工负责、层层落实。
1、每位教师的教学整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上课,并对本堂课进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概述和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并对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势、需要改进之处进行分析,教师再制定改进措施和对策。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制定的改进措施和对策,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自我整改,并作好改进记录。
第三阶段:教师在改进达到一定效果后,再由学校深入课堂听课,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2、课堂教学整改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每个教研组先推荐一位教师参加、由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参与整改。推荐教师完成了第一阶段,在实施第二阶段的同时,参与对全校教师的教学整改的指导。
3、推荐教师第一阶段的教学整改工作将于十月份开始实施并完成。每位教师上三节课,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并进行课堂教学分析,协商制定教学改进计划。其他教师的教学整改计划的第一阶段将于十二月开始实施。部分第二阶段及第三阶段工作将于下学期完成。
本学期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课堂教学改进,在实践与反思中收获,在研究与改进中提高。
2.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篇二
1. 精心设计教案
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来备课。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难点、重点及热点等语言现象进行非常详细而认真的分析后, 制订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 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整体教学计划的制订
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制订计划, 合理分配时间, 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高三英语教学。
第一轮复习:从高三上学期下半学期开始, 复习内容是每周两至三个模块的基础复习, 包括各模块单词短语及各单元的语法专项的梳理。
第二轮复习:主要在于查漏补缺, 进行专项复习突出重点、难点。可以从听力训练、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及书面表达等方面进行专项复习。其中, 单项填空再分若干个子项进行复习, 包括冠词、动词 (谓语和非谓语动词) 、从句 (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 、短语动词辨析、谚语等。完形填空分各种体裁进行练习。阅读理解分各种题型练习, 包括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猜测词义题等。
第三轮复习:开始综合复习, 强化重难点讲解及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 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外语知识结构。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整个高三英语教学得以顺利而成功进行的保证。
3. 努力做好抓差补缺的工作
由于我们学生的特殊背景, 拔尖的工作是重要的, 但抓差的工作更重要。因为很多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 更多的都是英语这门科很偏。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这项工作就显得尤其关键。对这些学生, 基础词汇默写那是每天必做的工作, 除此之外, 书面表达的指导及面批面改是每周都做的, 同时还专为这些学生开辟了额外的补差时间。
4. 心理战术
高三其实打的是一场心理仗, 只要我们能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对高考的恐惧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适当地进行一些心理疏导, 让学生坦然应对高考, 这样才能铆足全身的精力去冲刺高考。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起点有点晚
由于高三有三个模块的新课没有教, 所以在高三上学期我们的主要精力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讲授新课上, 而忽视了复习基础词汇短语的复习, 使得我们的一轮复习真正地是从十二月底才开始的, 到第二学期的三四月份才结束, 这样就使得二轮的专题这块时间有点仓促。
2. 检查的力度不够
在平时布置的背诵默写的工作时, 有时检查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没有把每个人的情况都能检查到位, 所以使得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那么就可能存在漏网之鱼。
3. 讲评显得多一些
精讲多练的原则我们都知道, 可真正走到讲台上就好像抛到脑后了, 生怕学生这个不会, 那个不会, 对学生不放心。可就是由于有如此多的不放心使得我们的时间很紧张, 给学生当场练习的时间就有限了。
4. 拔尖的工作有点缺乏
我们学生的基础很弱, 所以我们绝大多数精力都是在关注那些差些的学生, 给他们抓差补缺, 而忽视了对优等生的拔尖工作。虽然补差有了些效果, 但优等生没有把潜能完全发挥出来, 使得他们没有考到最佳、最理想的成绩。
三、在以后教学中的一些改进
1. 精讲多练
只有让学生多练, 才能发现问题, 也因此才可以真正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也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讲的时候要精讲, 要少讲。但是要讲就要讲重点讲难点,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学生都不会的也不讲。
2. 改进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 并把它们真正运用到平时教学中。
3.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同时训练
英语教学中的四种最重要的能力, 听、说、读、写应该每节课都能体现出来, 专门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 主抓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听力教学。听是语言输入的途径不应忽视,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阅读写作是英语学习能力的要求。总之, 应做到天天听、天天读、天天背诵和天天写。只有这样, 英语成绩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4. 注重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平衡
英语在高考中的总分是120分, 而语、数这两门每门都有160分, 如果我们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去做练习而忽视了其他几门学科的学习, 最终只会导致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的结果。所以, 英语教学一定要协同其他学科教学工作, 同步前进, 才会事半功倍。
3.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进计划 篇三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单一性认知,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确认,那么,“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记忆知识、提高认知为目标,也无法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去衡量它的全部价值。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就必须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给学生乃至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改进计划
建议教师站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一生的角度展开,即为学生的一生服务,这对专任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根据我们学校的一些具体情况,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体实施的措施。
1.课前精心设计。为了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加强了学习与交流。在备课时,以教材为线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知识传承方面,重视的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从学生方面看,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对探究学习持积极态度。教师务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设计适宜探究的教学环境。
2.课中积极调控。在多变的课堂情境中,积极“创思”,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有威胁的课堂情境,营造主体参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地调控,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3.课后及时反思。课后及时反思,及时总结课中得失,注重教学反馈。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开展探究性教学。高一这段时间的教学,通过反思发现,教师对问题不要做过多申明,不要轻易告诉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进行表扬、评价、拒绝的时机和程度也要掌握好,对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不能泼冷水,否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以上是对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开展和实施办法。另外,引入了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突破时空界限的网络为教师联合提供了可能与手段。教师们可借助互联网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商讨疑难问题,自发形成研究团体,共享经验,不仅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网络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而且网络还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二、在课题研究中实施教改计划
课题研究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求必须长篇巨作,但一定要有收获,有进步,有亮点。当然,课题记录、报告册、交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成果展示的途径。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在贯彻山东省素质教育以来一直坚持开展,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举措。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包含5个专题,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高中一、二年级各2个专题,三年级1个专题,专题根据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确定。学分三个年级分别是6分、6分、3分,共15学分。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各处室的配合下,利用课上、课外、双休日、节假日,经过专任教师、各科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现已取得可喜成果。高一学年时,以省教材《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完成了对学生基本的知识、理论、方法的指导,同时针对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初高中衔接等现状,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展开了课题研究,让学生受益匪浅;高二学年上学期开设民族文化和生命与健康两个模块,让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高二下学期共申报12个课题,完成9个,撰写论文多篇。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中,一大批同学的成绩还是喜人的,不少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搜集资料,而且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4.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篇四
不足: 1、课堂中的互动还不够。一般情况下,每次课前都能考虑到这点,但有时由于课时力争想要完成教学目标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改为教师演示。
2、作业分层布置还未实施。(但这个在我看来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
优势: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讲课富有激情。
2、备课前总能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对重点部分尽量花足够多的时间讲透彻。
3、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对难点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听懂、理解、掌握、并能加以应用。
二、重点主攻方向。
课堂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生长,力争使课堂气氛既生动、活泼又高效;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施行动的步骤
1、从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巧妙导入可以极好地诱发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导入往往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
2、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激励性原则
下一阶段在作业的布置中我预备作分层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应附加完成相应补充练习,而作业的分层评价也需因人而异,尤其对基础差的同学可以提供明确的线索,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让其学有所得。
3、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自由空间。
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我想在下阶段的课堂中我会有意的多创设这样的情境、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5.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篇五
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为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更好地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护理部特制定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专科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结合临床实际,不断完善专科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二、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1、护理部成立质控体系:护理部→专科质控组组长→质控组组员
护理部组织护理质控组每季度对护理质量进行综合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改进措施,质控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踪,检查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
护理部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分析会。
2、科室建立质控体系:护士长→质控小组→护士自控,三级质控方法。
成立科室专科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全面负责,由科室质控小组严格管理和控制各项护理工作指标,实行目标化管理以保证专科护理工作质量。
各质控小组采取随时督导方式,每月检查1次,每月科室召开质控小组会议,护士长对各小组查出的问题进行反馈,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意见,更新工作方法和流程,不断提升护理质量。
3、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抓好三级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层层管理,共同把关,确保质量,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全员参与护理管理,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
6.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篇六
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也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如果忽视课堂效率,就等于放弃了宝贵而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语文教学也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为了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存在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上课时有自己的优势,如教师把握教材重难点准,引导得法,上课有活力、有想法,与学生关系融洽等,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师情感投入不到位;
2、教师激励评价不够,导致学生参与不够积极;
3、指导朗读不够具体;
4、有些环节不放手,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改进目标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充分相信学生。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困生。
3、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嘴说。
3、教师要满面春风地进入教室,语言力求幽默风趣。
4、教师要提高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
三、实施策略
1、努力学习课堂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2、多听其他老师的课,要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先进的东西。
3、注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4、指导朗读要得法。
5、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四、阶段任务及终极目标
第一阶段:通过读书和听课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第二阶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准备的教学环节,提高孩子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三阶段:与家长密切配合,教孩子学会学习。
7.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篇七
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交流和深度思维吗?
我们的设计和实施一致吗?
我们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个性化需求了吗?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认识学生的哪些策略或方法?
我们在穿越学科边界的探索和实践中有哪些思考?
我们在认识学生方面有什么困惑或问题?
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是教师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如何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基于以上思考, 学校以“深度学习, 从认识学生开始”为主题, 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工作, 在分享和探讨中重新审视“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审视课堂, 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研究目标
1. 理解“关注学生学习”与“认识学生学习”的区别, 在案例剖析和分享中提炼认识学生学习的方法或策略。
2. 能结合案例阐述自己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 尝试总结“引导学生自然发生的学习过程”的方法。
3. 能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角度初步探索课程建设的有效做法。
研究内容
1. 从关注学生学习到认识学生学习
结合现阶段教学实践案例, 探索和提炼认识学生的方法或策略, 可能涉及的角度:学生学习风格 (感知型、思维型、记忆型) 、学生知识结构、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情感 (学生学习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我概念) 、学生学习起点 (已有思想、认识、行动和水平) 及学生学习过程等。
2. 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案例中提炼思维工具 (即学生思考问题的脚手架) ,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 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课程准备
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践, 探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如走班制教学、优秀生培养等) 。
4. 穿越学科边界的课程实施与探索
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案例, 探讨穿越学科边界课程建设的经验或思考。可选取的角度: (1)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科学实验课程、校本课程等跨学科课程。 (2) 某些专题或概念的跨学科应用。
研究方法
基于案例的行动研究法。
研究阶段
1. 制订研究计划
以备课组为单位 (小学科以学科组为单位) , 在上述研究内容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 确定研究角度, 撰写并完善研究计划, 明确研究活动开展的形式、要求和预期成果。
2. 实施研究计划
各备课组基于现阶段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 按计划开展研究, 及时收集和分析过程性资料, 进行成果整理。各备课组至少进行3 次小组研讨活动, 每位教师形成基于案例的研究成果。
3. 分享研究成果
各备课组在学科组内进行成果汇报和分享, 每个学科向学校推荐50% 的优秀成果。
说明:
1.每次活动前, 每位教师要有准备好的材料, 要有研究过程中的成果。
2.每位教师要在每次活动前进行实践, 拿出实践成果。
3.研究末期, 备课组把自己的成果进行整理 (论文、PPT、实践中的各种材料等) 。
8.实施新课标必须改进教学方式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方式;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台、黑板、讲解、板书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向学生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有部分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未能改变,直接影响新课标的实施和教育的深化改革。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学习创新”,“学会学习”,已向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在上个世纪就指出:“不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强烈呼声,所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被动、陈旧和单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就是改变这种学习状况。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发展、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指不唯命是听,不完全依赖教师的独立性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和条件,掌握一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点拨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铺设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出每日、每单元、每学期的学习目标,自觉地负担起学习的责任。自我导向、自我激动、自我监控,真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辅助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转变,学生的地位要转变。然而一下子让一个被统治者转变为一个能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师完全放开了手脚,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用多种形式(讲授、谈话、演示、示范、多媒体播放等等)呈献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还须传授给学生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在20世纪初叶著名学者梁启超明确指出:“教人以方法为主。”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前提,学生只靠兴趣、热情去学习,难免又要走进“暗胡同”里摸索,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压抑,造成事倍功半的结局。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去学习,必须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一般的学习方法。如:阅读法、记忆法、预习法、复习法等。由于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单记忆法就有二三十种。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将此课几个最佳的学习方法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向性掌握,知道该学法是干什么的;能快捷完成哪些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采用最优化的学法去学习,因为每个学生的智慧类型不一样,思考问题、记忆方法、学习优势不一样,所以选择学习方法要对号入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行之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自觉有效地去学,才能由真正意义上的“能学”到“会学”。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教师努力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去年我校到山东省茌平县杜朗口中学参观学习后,受益匪浅。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方式,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模式。从组织教学——认定学习目标——课堂演练——课堂展示一系列的学习程序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制定了每个单元的学习流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有序进行、学生主动探求、敢于质疑问题、教师画龙点睛整合问题,解决疑难。通过学生展示,可评价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效率和效果,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9.英语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篇九
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即兴表达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市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一个反映。在母语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即兴交谈往往是无计划无准备的,它需要说话人对所听到的语言迅速作出反应,脱口而出。但是,我目前所教班级的英语课上,学生的warm-up activity(热身运动)往往是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甚至是学生课前将口语素材全文背出后再在课堂上演示。我想,就其表面形式而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但一旦需要他们临场发挥,即兴对话时,则会显得结结巴巴,不知所云。因此,事实上有准备的口头交际形式失去了口头训练的真正意义,也是违背了英语语言交际功能的原则,需要我们在原有教学要求基础上加以改进。
事实上,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当丰富,想法多多。他们迫切希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却苦于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表达。目前的英语教学状况是学生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学生会说什么才能说什么。马克思也曾就外语学习问题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掌握所学语言的本质,那么他就无法对其做到运用自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指学习者有能力将目标自如运用。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与场合,自如地用口头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是目前我在课堂中值得研究和摸索的。
带着问题和思考,学习了相关的一些英语教学方面的文章,进一步回顾,总结,反思了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中的方法和要求,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自己在培养学生英语即兴表达能
力上的做法和要求。(1)即兴讲话需要有一个较为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不能有太大的压力,也不需要有很强的任务意识,纯粹是为了学生讲话而讲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永远是面带笑容的,以友好的方式相互交谈,相互倾听,相互纠正。(2)话题应由老师或学生考虑或设计后当堂提出。话题要小,不能太大,尽量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环境等,或针对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有话可说。如:”Colour”,”Fire-ourenemy and our friend”,”What’s your impression on me”等。(3)老师或学生提出话题后,应让学生们思考1—2分钟,针对话题打一个粗略的腹稿,以便讲话时能做到条理比较清晰,前后能比较连贯,并尽可能有一定的逻辑性。(4)主讲学生结束后,其余学生应该就该生所讲的内容进行即兴的问答或电评,以便可以较大范围地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力,思辨力和即兴表达能力。
10.课堂教学改进计划2 篇十
如今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循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一问一答是最好的方法,虽然考试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不利的,跟素质教育相违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知识并创新知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质效,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制定计划如下: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现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个别差异都比较大,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如果善加引导其学习潜力巨大,为此,我要求在授课及课后辅导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课上问题也针对其不同程度加以设计,使他们都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激活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优势
对于化学课程中的方程式和计算是学生的软肋,但也是课
堂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学生有兴趣在实验中,那么就可以以实验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其自主能力,如由钠与水的实验出发,要求总结方程式,同时考虑量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学习中,培养其能力。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鼓励,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3、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修养
平日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数,英、音、体、美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争取做个全面发展的教师。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具有亲和力但又不失严厉,容易和学生沟通交流,做事有自己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对自己做好工作充满信心。同时特别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修养。
一个好的课堂组织管理是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的有效途径之
11.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篇十一
以往我们用一张试卷的得分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使教学成为“应试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都为考试而服务。因此,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强调的是程序化和单一的理想结果。学生经常是根据书上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模仿,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总希望得到与书上一样的结果。而教师也是以这统一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成功与否,这就使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教师的教学评价象是生产流程线上的质检一样,过程和标准是唯一的。我们知道,这种带有工业化色彩的传统学习价值观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学需求。这种为“掌握而学习”为“掌握而教学”的现象,是不适应“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二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的形式为惟一的评价方式。
三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
在物理的实验、实践教学中,要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在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对其中的一些实验、实践活动进行了改革和尝试,激发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兴趣,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再现、优化实验过程。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并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使学生从“个体竞争”走向“集体协作”。
(一)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良好机会,从现实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学期的实验数量实在太少,这也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办法扩充学生的分组实验,如光的反射、欧姆定律、浮力、大气压强等。只要老师稍作努力,我们就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从而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验证、探索和运用达到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以往的分组实验更多的是书本实验步骤的单一重复。老师先讲原理过程,强调注意点,学生按程序操作也就可以了。我认为分组实验应更好地发挥学生地主观能动行,学生是实验的主持者,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如何设计实验步骤,这样做能解决什么问题,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二)课堂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进行演示实验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是体现和验证物理规律和结论。如果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演示实验,要充分利用视觉、听觉的刺激学生的注意,通过它获得丰富而具体的感性认识,从而启发思维。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我准备了一场喝矿泉水的比赛,两个一次性水杯盛满矿泉水,分别请两位同学参与,结果小个子同学先喝光获胜,大个子同学却失利了,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刻,大个子同学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吸管被老师动了手脚,扎了好多小孔,在大家的一片欢笑声中,进入了大气压强的学习。只要肯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此类实验是很多的。对于体现和验证物理规律和结论的演示实验,规定一些实验操作步骤是必要的。因为良好的实验结果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主要实验过程和方法的运用。当然,我们不能只是课本上简单机械地重复,要注意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并理解物理规律和结论。例如,在讲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先观察一些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的弦,请会乐器的同学演示如何调音,使学生猜测出弦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那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弦的音调的高低呢?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步骤来研究它们的关系呢?这时,可以引入控制变量的思想,来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结果。对于有些演示实验,观察效果不是很好,在条件允许地情况下,除了改成分组实验之外,我们指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对实验加以改进和进一步的研究。如学生利用去外壳的钢笔来演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用筷子下端绕铅丝制成简易密度计,用包装香烟的锡箔和金属杆制成简易验电器等等。
(三)兴趣小组活动
课后兴趣小组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动手实践的广阔天地,能激发学生的灵感,验证猜想火花。教师应起到指导辅助作用,避免学生无所适从。当然,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让学生经历适当的挫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体验成功的喜悦。兴趣小组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完成“简单机械”的学习之后,兴趣小组开始研究自行车的力学问题。首先,我提出了几个指导性的问题:
1自行车有哪些部件构成的?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自行车有哪些部件是利用杠杆来工作的?它们属于哪类杠杆?
3自行车哪些部件是对摩擦的应用?如何加大或减小摩擦?
4如何利用自行车来估测一段距离?
5体验自行车在上坡、下坡时的状态,有哪些能量转换?
6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简短阐述自行车对我国目前交通的存在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同时查阅一些资料,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完成了一份实验报告,虽然不是很完满,但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感到学习的知识来字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带领学生乘车体验开车、刹车、转弯时的惯性;开展小制作活动,学生自制了分度值是cm的米尺、量筒、密度计、弹簧秤等;让学生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例如,用多种方法测定液体的密度,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出了五种方法,并动手完成了实验和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现成的教案和教参来指导你如何操作,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没有唯一的结论或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好坏,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重新正视自身的作用,不断吸取新知识,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2.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篇十二
日常警务是一项强度大、速度快、时间长的工作, 决定了警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速度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快速运动的能力, 也称为无氧耐力。经过系统速度耐力锻炼的人, 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明显增加。400米障碍跑是公安部《公安民警大练兵考核科目一览表》规定的一项测试项目。采用400米跑障碍跑训练警务人员的速度耐力更符合警务工作的客观实际与需要, 它的评价效果在各警务工作实践中早已得到证实。国内外研究400米跑等无氧耐力的教学、训练成果比比皆是, 但400米障碍跑即有体能素质要求, 又有越障技能的掌握, 更有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磨练。这一课目的教学思路、教学新方法的探索及改革, 经文献查阅、互联网检索, 还没有发现相关应用性成果研究。基于目前警察学院400米障碍跑教学现状, 提出安全障碍跑这一课目的教学改革思路, 旨在提高400米障碍跑教学质量, 从而进一步提高警察队伍的素质和实战能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2011级1200名新生中任选2个实验班, 其中一个本科区队, 一个专科区队, 同时同一任课教师的另外2个区队作为对照班。
2.2 研究方法
(1) 采取历史研究法、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等方法, 依据国外相关研究和国内警务活动的需要确定新的400米障碍跑教学模式 (安全障碍跑) 。
(2) 实验对比法:从2011级1200名新生中任选两个实验班, 其中一个本科区队, 一个专科区队, 同时同一任课教师的另外2个区队作为对照班, 进行实验对比。
(3) 问卷调查法:抽取对照班、实验班全体学生, 随机抽取其他各大队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4) 数理统计法:对测试的各项指标数据运用Excell进行统计分析;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数据运用SPSS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3 研究过程
收集与本课题有关资料, 通过互联网、公安内部网络及学院图书馆查阅并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教材、参考书20余本, 参考资料40余份, 对现行警察学院400米障碍跑教学体系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针对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拟订了课题研究计划, 从2011级1200名新生中随机选择09本科二区队为实验班, 同时同一任课教师的11本科二区队作为对照班。对照班仍沿袭以前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实验班实施新的教学进度、方法, 但课时量一样。实验班构建新的教学进度、方法, 2/3的课时进行无障碍或模拟障碍跑的练习 (实验取名为安全障碍跑) , 安全障碍跑主要有如下改变:三步桩改为平面桩、水沟改为0.5米深的无水“沟”、矮墙改为同高的橡皮筋、高台改为原高度2/3的跳箱、独木桥改为平衡木, 教授与训练无氧耐力为主;1/3的课时才在400米障碍场地进行全程障碍练习。最后对全体学员进行400米障碍跑统一测试, 对测试的各项指标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发放“400米障碍跑的教学调查”的问卷, 对新的教学方法调查, 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数据运用SPSS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及分析
根据教学计划,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障碍场地进行统一测试, 除实验班1人因受伤缓考外, 其他测试条件、标准均相同, 两区队成绩运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 得到结果:P=9.66895E-05<0.01, 两区队成绩差异非常显著 (见表1) 。
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选择看, 两区队均无一人学习过障碍跑技术, 技术水平在同一起跑线上;从入校体能成绩及实验开始测试的各项身体素质数据看, 两区队无差异 (经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 。因此, 可以证明, 两区队在教学时数、教学条件相同而只是实验班实施新的教学进度、方法的实验条件下, 所得实验结果是客观的。
4.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1) 觉得400米障碍跑课外训练最困难的是“缺乏安全保护”占51.2%、58.1% (注:前数据为实验班、后数据为对照班, 后同) , 其次是“场地因素而不能训练”占29.2%、24.9%。分析:说明障碍跑训练中心理上的惧怕是最主要的训练难点。
(2) 4 0 0米障碍跑课外训练以体能训练为主占3 2.3%、61.2%, 模拟全程训练占56.2%、9.7%, 单项技术训练占11.5%、29.1%。分析:因为实验班进行了安全障碍跑教学, 所以学生在课外较多地自觉运用模拟障碍跑, 很好地结合了体能与技术的训练。对照班由于“缺乏安全保护”的心理惧怕及障碍跑道太挤等场地因素, 大多选择了单一的体能与技术的训练。
(3) 4 0 0米障碍跑中最难的项目排序第一的是高板占43.9%、35.8%, 第二是云梯占21.9%、26.8%, 第三是曲桥占12.2%、16.1%, 其余项目都在10%以下。分析:经调查学生认为的“最难”不是学会单项技术动作的“最难”, 而是运用技术动作来提高全程速度的“最难”, 而教师往往因为上述三项技术动作的相对简单会减少练习量, 因此障碍教学中如何处理技术与速度的关系应得到重视。
(4) 因训练障碍跑 (包括课外训练) 而受轻伤的占36.1%、69.8%, 仔细调查所有受轻伤者:攀越高台手臂擦伤、撞到肋骨引起软组织受伤占36.1%, 过云梯手掌磨破33.4%, 攀越高墙时作训服扣子划破皮肤、膝盖撞墙受伤28.2%, 其他2.3%。另外因训练障碍跑受重伤的占2.44% (1例) 、6.8% (2例) , 是跳跃高板手摔地前臂骨折、曲桥掉落股骨骨折、云梯掉落腰肌受伤等。分析:首先是很好地解释了前一点中的“最难”。课题组认为引起受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各项目器材建设的不合理性, 经课题组的研究设计, 现已提供并实施修建了高板、高墙、矮墙及墙洞。另外课堂中必须注重“保护帮助方法”及安全理念的教学, 高墙训练要求穿运动服且将下摆系入裤中等。
(5) 与提高障碍成绩高度相关的训练项目是速度耐力58.5%、49.8%, 心理影响24.4%、18.8%, 技术17.1%、33.4%。分析:实验班受安全障碍跑教学影响, 已意识到训练中心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而对照班没有接受心理训练, 大多认为成绩只与体力、技术相关, 他们认为的心理影响是学习动作技术过程中的影响。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一个典型:如前所述在400米障碍跑中最难的项目排序第一的是高板, 课题组对这一结果出现在女生中更是难以理解, 因为女生高板允许蹬踏, 无论是技术还是能力都不存在难度, 后经访谈得知女生对高板的跨越及跳下心存恐惧, 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心理阴影, 实验班女生无此项影响。
(6) 觉得障碍跑课堂训练时间适量75.7%、51.2%, 过少14.6%、44.6%。课外训练时间过少53.7%、47.2%, 适量41.4%、44.6%。分析:安全障碍跑教学由于不受障碍场跑道所限, 练习量、强度相对原教学有大幅提高, 这也是课题组针对我院学生多场地挤而设计“安全障碍跑”教学的目标之一。
5 结论与建议
5.1 安全障碍跑教学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类心理影响
由于安全障碍跑教学设计的教具简单、安全, 并且教学前期是训练无氧耐力为主, 因此一方面它能减少练习中受伤的概率 (受轻伤之比分别是36.1%、69.8%) , 使学生在全程障碍练习前无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它同时提高学生体能能力及动作技术,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在全程障碍练习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也不必因顾忌因学生的各类心理影响而不得不将体力和技术分开练习。
5.2 安全障碍跑教学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由于安全障碍跑教学的设计都是模拟的, 无论是教具还是教法都是从安全性、由易到难等要求出发, 因此障碍跑初学者在学习泛化阶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错误动作的干扰, 具有较清晰的技术环节概念、空间概念。在学习分化阶段练习者能集中精力, 有效地利用练习, 深刻体会各个障碍项目的动作细节, 促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的分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强烈、集中、精细, 从而达到完整技术的正确、准确和自如。安全障碍跑教学有利于初学者在较短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5.3 安全障碍跑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实验结果表明:两区队成绩差异非常显著 (见表1) , 安全障碍跑教学是有显著效果的。
(2) 安全障碍跑教学的运用, 可增加练习密度, 从而大大增加练习量和强度, 相对地可减少400米障碍跑的教学时数。
5.4 建议
(1) 修建安全障碍场地, 增铺塑胶跑道及相关安全保护设施。
(2) 障碍教学必须加入“保护帮助”的内容及相关计评考核, 从而突出“保护帮助”的重要性, 减少受伤, 增加学生课外训练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课外训练的自主能力。
参考文献
[1]祁国鹰.体育用多元分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73~75.
[2]杨冰.铅球背向滑步导引教学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3.教学质量改进计划 篇十三
学校:智新明东联校姓名:
教学质量改进计划
教育质量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讲,是检验我们办学成效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农村小学的生命线,为了实施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我校根据农村小学实际情况,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和因素,遵循教育规律,聚焦课堂,因材施教,谋求学校内涵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更好地构建符合农村学校发展的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铸就品牌,特制定学校教学质量改进计划。
一、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掺杂了很多人为因素,不能按章行事,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存在着看人论事的处理办法,对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缺乏果断处理,致使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摆设。
2、评价体系不尽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不平衡,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的使用监控较少,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不力。
3、反馈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监控,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不重视反馈信息的落实解决和跟踪,在整个具体的反馈实施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处理反馈信息,某些重要信息就此不了了之。
4、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很少是教育管理科班出身的,虽有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能力,对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也只是在摸爬滚打中悟出的一点道理。
二、改进目标
1、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聚焦课堂、关注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2、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积极发挥专家的引领作为,着力开展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3、以打造特色强势学科为目标,重点加强英语、数学的学科建设。
4、强化校内教学质量视导制度建设,构建符合民办学校特点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三、实施措施:
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潜心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与实践,要根据生源变化和参差不齐的现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发展的目标。
(一)、强化教学常规,实施精细化管理,向常规管理要质量
学校明确提出以管理求生存、以管理促质量、以管理谋发展。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全力以赴落实常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指导”,即: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生的课堂质疑和听课方法,指导
学生课后的温故知新。其次,切实把好备课关、授课关、作业关和辅导关,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选编与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查;学生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认真应考。第三,领导深入课堂、深入师生中间,做到认真听课、认真开座谈会、认真分析各种信息、认真常规检查、认真组织考试、认真考核评估。使“教”、“学”、“管”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第四,要在强化落实上下工夫,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精心选编学生练习,课堂教学严格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并使这种精细化的教学行为固化为每位教师的工作习惯。第五,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四落实”,即:做到落实课前、考前集体备课制度,一人主备,集体讨论;落实单元检测制度;落实作业、试卷批改分析反馈制度;落实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原则。第六,健全教学监管和奖惩制度,强化教学质量全方位的监控机制。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每月第一周定为领导听课周,了解教学动态,及时传递信息,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教学反馈机制。
(二)、认真研究和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质量
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该建立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详细信息,每个学期做到家访的全覆盖,每个教师都要写出每个学生的分析报告,让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有充分的了解,设置“最近发展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其次是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要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二期课改理念的认识,要通过课堂教学比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更多示范课、优质课。第三,我们提出“让题海留给老师、把精题传给学生”,针对近年新课改的新要求,中考的新变化,要求教师做好“回顾展望”工作,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列出一张张表格,编织自已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对知识体系的再加工,让学生得到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最便于记忆的知识和方法。第四,我们认为“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向错误学习”,我们要求教师和学生对“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批改作业时、批阅试卷时、与学生交流时,既要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更要了解学生的困难、学生的缺陷,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本“错误集”,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向错误学习”来达到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实施分层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向因材施教要质量
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之上,既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最终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我们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发展的潜能,特别注重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我们针对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分层辅导的原则,确促“优等生充分发展,中等生不断提高,困难生明显进步”。
(四)、开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与实践,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我校将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将教研主动权下放,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一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向
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继续实行三级研究制度和教科研修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并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课题,组织教师根据有效教学的理论,人人制定了“有效教学”的行动计划,并提出了“四个一”,即每个人教师参加一个课题研究,每学期开一节组内以上公开课,教研组活动时做一次首席发言评课,写一篇学科有效教学研究论文或案例或反思文章。我们将通过研究“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和“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来实现有效教学。
四、总结问题,反思整改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次活动使学校教学工作呈现一派忙碌又愉悦的氛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了教师“质量强校”的意识,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同时,活动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少数教师工作散漫,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常规工作流于应付,缺乏创新意识。针对上述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制定如下措施进行整改。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使学校提出的“面向全体、善待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形成共识。大力推进、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教学常规管理科学化
1、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形成核心组,进一步研讨和修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引导学校教研活动,使学校教研活动正常化、规范化、有效化。对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并进行适当地奖惩,以激励教师规范高效地完成教学常规工作。
2、建立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备课、作业、辅导、测试等日常教学行为做出详细的更加切实可行的规定,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严格考核,努力实现精细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长效监控机制。随机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及时复备课,写课后反思及对后进生的辅导。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水平
1、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干部教学指导能力
(1)坚持干部自主学习与集体理论学习研讨相结合,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每人有专题的交流。支持教育教学干部参加有关培训,提高干部的教学指导能力。
(2)继续坚持领导干部“三个一”制度,深入一线,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和老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共同研讨教学、教材、学生,和老师们共同提高。
(3)进一步落实领导班子每周集体听课、会诊及分散听课制度,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派代表与教师说课反馈,促进课堂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
2、强化教师基本功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细致分析自身教学,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要求老师们抓住市组织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这一契机,通读一至六年级的全套教材,把握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落实学段的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教
材。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网络教研活动,要求老师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抓住学习交流的机会,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工作,组织教研组长学习教学管理制度和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完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加强对教研组长的指导力度,组织教研组长交流,改进工作。
(四)家校合力,共商教育
营造全社会关心孩子的氛围,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专题家长会,提高家长对学生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以年级组为单位,各年级与家长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家校紧密结合,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等,家校紧密配合,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长效提高。
14.英语教学改进计划 篇十四
东平高级中学孙太英
一.加强落实各项常规工作。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这一系列环节上,要做到常规化、制度化。尤其要针对备课和作业两个环节进行检查: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合格率和优良率;优化作业布置,提高批改质量。通过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崇高的师德、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来保障教学行为的正常开展,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好基础。
二,落实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在备课组活动中,每次学习必须定主讲人、定主题:包括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对单元内容新教法的探讨,在学习“二期课改”新理念的基础上,与本校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老师们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良策,及时分享行动研究的结果。结合公开课的教学交流、日常教学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精选个人积累的资料(至少4份)上传到资源库。三,优化组内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听课10节,其中4节需在听课后一周内填写、上交教导处随堂下发的评课表。在确保每位老师校级公开教学的前提下,欢迎组内外老师参与随堂听课活动,之后及时评课议课,明确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以便以后的改进,让老师从每次教学实践中获益。本学期,我组将根据课题推进的要求,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如开放日、网上发布优秀教学成果),开展对各种课型(新课、复习课、1
活动课、试卷分析课)的教学模式探讨,探究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争取上出实用的、为学生服务的好课。
15.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篇十五
关键词:衔接,英语写作教学,实验研究方案
一、引言
衔接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关于衔接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和八十年代早期, 成形于八十年代中期。致力于衔接的学者主要关注其理论, 而对衔接机制的使用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少研究者真正试图在课堂上教授衔接理论并帮助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衔接。
语言学家和研究者们认为, 衔接是建立连贯英语语篇不可缺少的条件。有关衔接的研究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 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衔接对读者, 而不是对写作者的影响; (2) 语言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构建衔接的理论框架, 而不是衔接的实际应用; (3) 大多数研究都未采用实验的手段; (4) 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寥寥无几。
衔接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英语语篇中, 衔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中, 衔接的重要性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份调查结果表明, 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作文中的许多不足之处都是由于文章缺乏衔接而导致的。本研究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为立论依据,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和教授衔接有着深远的影响。Halliday和Hasan认为, 衔接是指将语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他们指出, 衔接通过指称, 替代、省略、连接、词汇手段得以实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 (1) 在英语专业低年级写作课上, 能否教授衔接的相关知识? (2) 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达到教授衔接知识的目的? (3) 衔接知识的教授是否有助于写作成绩的提高?
针对以上特点, 笔者决定采用实验的手段, 试图探索应用衔接理论改进中国英语专业低年级写作现状的教学方法, 以期为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Halliday和Hasan在他们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 (1976) 最初提出衔接这一概念, 在这本书中他们将衔接划分为两个范畴:语法和词汇, 同时他们将连贯视作从衔接的语法及词汇方面衍生出来的。
Elier (1979) 对15名九年级学生的写作进行详细的调查, 他发现不同种类的词汇衔接似乎成为学生对文学反应的体现。H.Widdowson (1979) 探讨了语法衔接和教学之间的直接关系。Hartnett (1980) 试图教授基础作者衔接系统, 以及使用不同类型的纽带作为评价文章的标准。总体上她发现了一些证据解释了衔接和质量之间的积极联系。在1981年, 在Halliday和Hasan关于衔接的研究基础上, de Beaugrande和W.Dressler进一步分析了文本性的七个标准并在衔接的广阔领域做出深入的研究。同年, Cherry和Cooper研究了四年级和大学里平均水平和高等水平的作者。他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随着作者逐渐成熟, 他们似乎越来越依赖词汇, 而依赖指示和连接越来越少。
Tierney和Mosenthal (1983) 研究了不同层次教师的24篇文章的一半连贯性, 他们发现衔接模式不能预测一般连贯性。随后, Mc Culley (1985) 研究了1978-1979年国家教育进步评估中17岁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质量、连贯性和衔接。Mc Culley的研究结果与Tierney和Mosenthal的相矛盾因为在Mc Culley的研究里一些衔接频率与写作质量表面上是有关的。
Fitzgerald和Spiegel (1986) 研究了儿童作品中衔接和连贯之间的关系, 发现这种关系随着质量和年纪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得出在儿童写作中衔接和连贯存在重要的联系的结论。
2、国内研究现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国内的语言学家出版了关于衔接的一系列书籍。胡壮麟 (1994) , 黄国文 (1997) , 张德禄 (2000) 将衔接理论引进中国, 同时也做了很多相关的深入研究。许余龙 (1998) 指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衔接的分歧, 并阐释了解决这些分歧的方法;刘辰诞 (2000) 详细解释了衔接理论, 同时建议此理论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此外, 在近期的《中国翻译》杂志和其他书籍上有相当多一部分的文章讨论中英文本中衔接的应用和差别。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 国内的研究似乎显得没有很系统化, 同时数量也较少, 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在英语写作中教授衔接的价值。
3、研究假设
A.选择性假设:教授衔接使学生写作获得进步。
B.零假设:两个班级的方式没有差别。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群体描述
本实验研究对象来自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的两个完整的班级。第一个班级有26个学生, 其中6个男生, 20个女生;另一个班级有27个学生, 其中5个男生, 22个女生。本研究群体中, 学生正式学习英语累计时间均为8年, 其听说读写能力处于初级水平。
2、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方案研究对象计划通过随机抽样法选出。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现行自然班级。选择方法及程序如下: (1) 首先准备好一副扑克, 一只笔, 一个抽奖用的不透明纸盒; (2) 根据现行班级数目, 选出相应的扑克张数; (3) 在所选出的扑克上标上序号1, 2, 3, 4……代表相应的班级; (4) 把所选出的标上序号的扑克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不透明“抽奖”纸盒中; (5) 在纸盒中随机抽出两张扑克, 此两张扑克上所标明的序号代表的班级即为本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对象; (6) 接下来需在刚选出的两张扑克所代表班级中选出一个实验班, 一个控制班, 两个班级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实验班, 除了过程教学法之外、教师还运用教授衔接知识这一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控制班, 只用过程教学法来教授写作课。两个班的练习数量基本相等, 但练习的侧重点不同:控制班侧重于写作技巧、结构等;实验班则侧重于文章的衔接方面。
3、研究假设
本实验研究方案中的变量 (Variables) 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s) 为衔接理论;
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s) 为研究对象学习效果。
4、操作定义∕研究预测
本实验需要分别记录两班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英语写作能力以便进行对比和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学习了衔接知识后, 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提高显著。其进步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对衔接的学习使得学生更多地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清晰表意;运用衔接知识成为学生修改作文的策略之一;衔接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同伴订正活动的效率。
5、研究设计
本研究方案计划在进行实验之前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Pre-test) , 以掌握研究对象在实验之前的英语学习状况, 以便为实验后的结果分析提供对比数据, “前测”完成之后, 即开始进行实验, 对研究对象进行Treatment。实验即计划Treatment结束之后, 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 (Post-test) , 最后进行结果分析, 将实验即Treatment前后两次测试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验证Treatment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情况, 其性质, 影响程度等。
在本研究中, 受试者为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实验班, 除了过程教学法之外、教师还运用教授衔接知识这一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控制班, 只用过程教学法来教授写作课。两个班的练习数量基本相等, 但练习的侧重点不同:控制班侧重于写作技巧、结构等;实验班则侧重于文章的衔接方面。每个班都完成了6篇作文, 其中第一篇 (前测) 、第三篇 (第三稿和第四稿) 及最后一篇 (后测) 作文分别由四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按照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写作评分标准单独批改。SPSS软件包用来计算所有的数据。所收集的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个案研究两种方法,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 用t-检验分析两个班学生在前测, 后测, 第三稿和第四稿所得的作文总分。检测结果显示, 在实验开始前,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作文平均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 (P>.005) ;而在实验结束时, 两个班的平均分存在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 (p<.005, 且算出的t值小于t值表中给定的值) 。此结果表明, 在其它的变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 对衔接知识的讲解成为促进作文分数提高的因素之一;为了使这一结果更具说服力, 笔者又对两个班随机抽样的作文进行了个案研究, 其结果进一步表明, 学生的进步与其在作文中使用的衔接手段有密切关系。这是由于衔接手段的运用更加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增强了文章的连贯性, 从而使得读者更为容易、准确地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
6、研究方法
本实验方案中,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实验、测试以及观察的方法进行。
7、研究步骤
进行本实验, 完成本实验研究目的。 (1) 在计划进行研究的群体中, 通过随机抽样法选择出具体的研究对象, 并以同样的随机方式确定对比班级与相应实验班级; (2) 对研究对象即一个控制班级和一个实验班级进行“前测” (Pre-test) , 以了解研究对象在接受实验前的英语学习水平和状况, 并纪录下相应结果数据; (3) 对研究对象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即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应Treatment; (4) 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 (Post-test) , 即在Treatment结束后, 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 检测研究对象接受Treatment后的学习效果, 并纪录下相应的结果数据; (5) 分析研究结果, 对两次测试, 即“前测” (Pre-test) 和“后测” (Posttest) 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检验研究假设, 分析, 无Treatment, 运用不同Treatment, 即过程教学法和衔接理论Treatment对研究对象学习效果的影响, 其性质, 程度等等; (6) 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 验证本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假设。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结论是:在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写作课上教授衔接理论、知识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结论在以下几方面为英语写作教学的促进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它提供了一个认识写作过程的全新角度;
2、提供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教授写作的教学方法;
3、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教学步骤;
4、对写作教材编写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R.Hasan.1976.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Longman.1980.Text and Context.Sophia Linguistics6.4-91.
[2]Hartnett, C.G.1980.Measuring writing skill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013371.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小结讲解10-06
如何改进美术课堂教学10-17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计划08-11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09-22
改进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10-06
英语老师课堂教学计划07-02
学校课堂教学检查计划08-16
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计划11-01
地理老师课堂教学工作计划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