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2024-08-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共8篇)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篇一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立命改运(转)

华传统文化:《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让我们共同聆听圣贤教诲,能帮助我们步入人生幸福大道,实现美好命运,心想事成。

古往今来,人们最关心的切身厉害,无过于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明因果通孝道,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奉行孝道,弘扬孝道,功德无量也。

一代高僧大德印光大师 心命歌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民族英雄林则徐 论人生十二无益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轻慢先灵,作为无益。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为富不仁,聚财无益。

劫取人财,布施无益。

淫逸骄奢,仕途无益。

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自欺欺人,求福无益。

学习《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之人生纲领 ① 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和劳动。

② 人生的生活过程,就是讯息的采集、整理、运用和发挥。③ 人生的生活方式,就是积德行善,步入修行之路;积德即修智慧,开发心地光明也;行善即修福报,利己利人利家利国也。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学习,从宇宙自然,人文社会接受到美好讯息,逐步完善,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其贯彻落实在生活实践中,成就做人、成就真实学问,创造美好命运,以实现自我人格的升华,获得圆满的幸福成果。

【善书】指圣贤的经典著作,传达的是宇宙人生真理。圣贤之学属心性之学,命运之学,传递的是真实智慧讯息。真理与人的真心本性相应也。是做人所依止的,必须遵循的准则。是启发人善心、善行;是开启人觉悟、智慧之书;是为人们认识命运、改造命运、超越命运、主宰命运而服务也;是指引我们人生走向光明、幸福大道的指南针、导航仪也。

【孝道】指宇宙间一切生命存在显示的现象,是自然规律一体运行的结果。认识明了这一事实真相,就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因果法则,自觉尊崇人文社会道德伦理纲常秩序,就能领悟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惟我一体的人生境界。即顾大局,识大体。经教云:“夫孝德之本也,忠孝传家久。”孝是拯救危亡之纲纪,是人性本具的天理良心。孝顺、孝顺,已孝就顺,就是尊重事实真相而为,必获吉祥顺利。百事不顺皆不孝,就是悖逆事实真相而妄为,必招凶灾祸殃也。

家庭伦常一体观,即孝亲也。宗族一体观,即孝祖也。多元文化一体观,即尊师也。社会上下一体观,即孝国也。万物一体观,即孝地也,宇宙一体观,即孝天也。也就是相互仰赖,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尊重,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和谐共处的整体关系也。因为孝道关乎天下存亡安危,关乎国运、家运、个人命运之兴衰也。所以说失孝就已失道,孝失则道不存焉!

【孝心】指人知恩、认恩、感恩、报恩之心,这是做人的本分也。孝心已开,百善皆开,即开智慧也。有孝亲之心,会爱家也;能爱家就能自爱,严格要求自己,发奋图强;心存恩义与情义,时刻在意对亲情的呵护!努力营造家庭和谐的伦常秩序。有孝祖之心,会爱族也;能爱族就能和睦宗亲,遇事常以祖宗之心为念,不辜负列祖列宗对后代子孙的殷切期待;承先启后,热衷于家族公益事业;常存志愿彰显祖宗之恩、光大祖宗之德。有尊师之心,会好学也;能好学就会时刻注重教育发展,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全心全力爱护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有孝君之心,会爱国也;能爱国就会心存国家存亡,社会兴衰,匹夫有责;就能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健康稳定大局,关注社会各项有益事业的发展,随时准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孝地孝天之心,那是无私的大爱,就会爱护一切万物,普度众生,唯有佛菩萨圣贤能圆满自己孝心,那是无我的境界。念佛就是念恩德、念大局、念一体也。孝心即真诚爱心也,如果心中没有爱将会失去一切,面临的将会是苦难人生,灭命亡家之道也。不仁不智(谓仁爱即良心、责任感,智即明理也),同为不孝,不孝之罪,上通于天,终无以自赎,可不惧乎!

【孝行】指人们努力奉行孝亲尊师,知恩报恩。在自己本分内勇于担当使命,做人做事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常怀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公平合理地对待一切人事物,方能一体相爱也。这是做人的高贵品质及伟大精神所在,是为人天经地义之举。成佛成仙,成圣成贤,世间一切有为君子,达官贵人,大富长者,成功人士,都是通过孝的途径而获得圆满成就。孝是反应人德行的,敬是反应人知恩表现的,‘孝敬’之道乃做人天机也。

【命运】是人宿世因果密码。是人生经历因缘果报的日程表也。心就是命,人的思想决定人的命运,人的善恶观念决定人的未来命运走向也。修正思想即修命也,命不加修不长也。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说,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当然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故君子(明因果之理者)心地光明,乐天知命,爱人利物,则前程所至,无往而不顺利自在逍遥也。

【积德】指人尊师重道,谦虚好学,不断地积累知识和学问;虚心接受教诲,追求进步,韬光养晦,对宇宙人生获得正确的思想见解,及正确的思想观念,所谓正知正见也。人有善愿,必有义举,有正当作为,贡献社会。

【行善】《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一个善良明理者,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顾忌社会家庭存亡兴衰存亡,会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吉凶祸福负责任。所以主动地从事合情、合理、合法的正当劳动。常存舍己为人、利人、救人之心,热心公益,义务奉献,甘当表率,引导群生,互助合作,服务社会,造福家庭、家乡,利益国家,作为有实质意义,成就自己,成全他人,自度度人也。

【德行】指人的智慧作为也。也就是理智的抉择和行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敦伦尽分,改过迁善,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心,倍受大众效法和信服,自觉而觉人也。美好德行释放出来的,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影响广大、深远也。

【缺德】指人缺乏智慧的表现。人只为己,不知为公,天诛地灭也!人只图眼前一时之获得,而不顾失败于永久,侥幸生存也!就是迷惑颠倒,自以为是,贡高我慢,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心无羞耻,轻言妄谈,私行不义,恣意妄为。将严重影响家庭社会和谐秩序,损害家庭社会健康、稳定大局。这是罪过,将损害自己命运。人可自欺、欺人、欺地、欺天,但无法欺骗因果也。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因果才真正可畏也,不论信与不信,都在因果法则制约之中。

【善恶】信善书,存善心,说善话,行善事,结善果。造恶业遭恶报,不是不报,机缘未成熟,时间未到也。论善恶的标准,载于《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了凡四训》。三书在手能深入读诵,接受奉行,将大大提升自己,对现实社会人事兴衰成败、是非恩怨、善恶得失的洞察能力。能帮助自己趋吉避凶,遇难呈祥。将为维护社会安定,呵护自己家庭和睦兴旺,平安幸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正法】就是向人们揭示因果定律。因果者,客观规律、真理也。正法就是阐明万事万物一体循环往复的运行法则;人生命运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以及客观存在的理事真相。佛陀教育的实质,就是完善自我,恢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佛教之社会责任,重在改变人们:“不肯舍弃坚固我执(占有一切人事物,控制一切人事物)的错误本质,不肯放下自私自利的错误观念。”正法是帮助社会消除邪知邪见,协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学佛就是求开悟、求智慧,认识命运真相,解决自己命运存在的问题。学佛就是学怎样过日子,学怎样做个明白人,应理智的对待生命,恢复自性良知良能也。(谓良知良能,即为人本分之责任性、责任心、使命感耳。)只有智慧才是最珍贵的。迷失良知良能才是人生最悲哀的。人愚昧无知,皆由家庭乃失善教也;乃不明做人之道,不识因果,不信罪福报应也。念佛法门,就是佛教导我们念天地万物一体之恩,懂得知恩报恩也。

【做人】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存好心:就是孝敬存心,爱人利物,勇于奉献。说好话:就是说真话,说契合实际的话。行好事:就是顾大局,乐助于人,成人之美。做好人:就是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就是以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真心的教人、帮助人也。要深信因果,好人终有好报也。

【处世】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处人处事不明白命运真相、因果真相。心智昏昧、困惑、本末倒置,是糊涂人也。就是说,能知道问题存在的善恶根本,才会有合理应付事态变化的措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唯有智慧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处世的真实目的。

【警觉】指人信假不认真,信骗不听劝。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孽之相,故说疑为罪根;闻善言而生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说信为福母。人要不知恩义,就不会觉悟行孝;人要不知罪过,就不会自动行善;行善行孝不能等也。人人皆以名利、权势说话,而无人在意因果说话,这是人们错觉也。学之不讲,知过不改,知善不为,毫无利人济世之心,这是人生最大的忧患,将成为世间一等恶人。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这是常人无耻造孽心态,故说世人丢命,皆从恩里丢也。不懂得自爱,存心不善是糟蹋自己命运,造成人生坎坷,事与愿违,人性堕落,损命折福折寿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只有在知耻的前提下,才能战胜或克服内心的邪恶。

【劝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如果你想告别灾难,就得忏悔,改过自新,断恶修善也。如果你想拥有幸福快乐,就得努力积德行善也(谓积德行善,就是走人间正道,弥补此生命运之不足)。如果你想拥有美好命运,就得赶快报恩尽孝也。为善福虽未至,而祸已远离;为恶祸虽未至,而福已远离也。如果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过失,那已是大过失也。要深入探讨、领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义理所在也。(欢迎各位翻印流通)

潜山王氏槐荫堂整理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篇二

随着中国加入WTO,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地位不断提升, 国际间的商务往来越来越频繁, 而交通运输方式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人们之间广泛的技术、服务和产品的交流。麦克卢汉 (Mcluhan) 称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因此具备超越文化的眼光和意识, 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成为现代商务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技巧。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 也利用与东南亚、南亚多国相邻的地理优势参与到越来越多的跨国贸易中。2013年南亚博览会在昆明的成功举办进一步证明了云南跨国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会展期间, 英语成为中国与亚洲及非洲各国的商务活动的主要交际语言。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两亿人参与英语作为外语的各种项目, 印度有三亿三千万人会说英语, 在新加坡英语正在称为主导语言。[1]英语正在逐渐称为一种亚洲通用语言 (EAL) 被广泛认可和使用。[2]由此可见, 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成为当前云南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想要学好英语, 需要对英美文化有一定的接纳性和理解力, 即跨文化学习的意识。而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5个分布在云南, 占全省人口35.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70.2%的地区) 。[3]每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 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一定障碍, 但也有一定优势。英美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是除了本族文化、汉文化以外的第三类文化。

1 相关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在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文化背景包括对事物的不同认知、态度、理解。即使是两个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也会有问题出现。

商务英语:作为商务和英语两个概念的复合, 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business) .[4]王光孙认为:“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 也就是已经从事或即将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英语。”[5]

三语教育:贝克 (Baker) 定义三语教育为:父母对儿童讲两种语言, 孩子在接受正规教育时学习第三种语言。[6]李延福认为我国国内的三语教育主要指民族学生除了习得民族语 (L1) 和汉语 (L2) 外, 还要学习英语 (L3) 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1.1 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较弱

任何形式的语言运用都遵循它所处的文化规则并受其制约。在商务活动中,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虽然用语言交流, 但同时也在进行文化差异的解读。一旦双方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 冲突和障碍就会产生, 从而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相反, 如果其中一方能够迅速和另一方在文化上达成一致, 产生共鸣, 则彼此的认可度会增加, 商务活动的成功几率会提高。例如:一个美国人和一个阿拉伯人谈合同, 谈判过程中美国人交叉双腿并将脚尖指向阿拉伯人, 在美国这种动作没有任何所指意义, 但在阿拉伯这种行为表示侮辱对方。因此了解彼此的文化是交际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然而多数情况下, 很多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长期处于某一文化的影响下, 言行举止、思维方式早已自动化, 而且文化认知同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水平有关, 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意识到文化的作用, 更不会意识到文化差异的作用。对云南的少数民族而言, 常常是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享用资源, 几千年来他们已经学会并形成了一套和谐共处的方式, 既保留了各自的语言、习俗、思维、行为方式, 又能接纳甚至融合别的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他们并不认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会有很大的障碍、困难。但是中国的各少数民族毕竟经历了几千年的磨合, 文化的差异性远没有东西方的差异那么大。而商务英语教学要培养的是一种跨越国家、民族、甚至是种族、信仰的一种交际能力, 学生必须意识到这种差异可能会是彼此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并不仅仅靠使用同一语言, 消除怀疑, 具备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就可以成功的。例如:美国人认为即使是父母的爱, 孩子也需要努力争取, 才可以赢得。而中国人认为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付出。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少数民族学生必须明白由于东西方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说错话、做错事, 而交际时的言行如同上弦的箭, 一旦发出, 无法收回, 所以交际活动前应该先对于对方的文化做一些了解, 交际时时刻保持敏感、谨慎, 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1.2 一语、二语负迁移的劣势被强化

(1) 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 民族语是他们的母语, 汉语是二语, 英语是三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多居住在偏远地区, 当地往往英语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英语课由非英语专业的老师兼职, 英语学习多集中于语法、单词, 忽略听力、口语。再加上原来母语发音的影响, 造成很多学生发音不准, 对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产生负面效应。

(2) 民族语发展缓慢, 有些民族语只有语言, 没有文字, 词汇表达有限, 存在语言缺项, 有些概念无法表达。而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往往是和汉族学生同样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用汉语解释英语, 学生将汉语转化成民族语言理解, 之后再将母语译成英语。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发现母语中没有词项和英语对应, 则有可能放弃或转向寻找汉语中相应的词项。但是“迫于升学、就业压力,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其母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开始学习汉语和英语, 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母语和汉语都没有得到充分习得, 因此无法用汉语理解和掌握英语。”

1.3 商务英语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虽然云南正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英语在商务活动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并不像有些一线城市那样随处可得, 而且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 商务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区别在哪儿, 商务英语能在未来的就业中提供怎样的优势和支持, 学生并不太了解。因此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也会相应的不足。据相关数据显示:70%的在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与其专业知识缺乏, 同市场的复合型商务人才要求相差甚远有一定关系。所以需要有一种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培养导向, 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4 文化的对立性

兴趣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 持久的兴趣是坚持语言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对某一语言的兴趣又离不开对其所传播的文化的好感。李强认为:“三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 而学习者对文化适应的程度如何决定他们习得这个新语言的程度。”少数民族学生受本民族文化影响, 心理上对英美文化的开放度不够。当两种文化的观念产生冲突时, 出于自我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选择接受本民族文化的观念, 而排斥另一文化观念。因此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要在社会活动上与目标语文化接触, 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充分开放。

2 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优势

(1) 有些少数民族语的发音和英语有相似性 (如:傣语) , 这会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一语、二语对三语学习会产生正迁移。汉伯格 (hammarberg) 和威廉姆 (S.Willaim) 研究了一语二语在三语学习中的作用, 发现一语 (L1) 主要起到功能转换的作用, 它表现出一种工具作用, 被称为工具语言。二语 (L2) 起纠错作用。只要一语、二语的熟练程度较好, 拥有两种语言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比只拥有一种语言基础的学生对英语词汇概念的认知、理解会更快、更准确、更丰富。因此打好一语、二语的学习基础, 将会促进商务英语的学习。

(3)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都属于低语境文化类型。爱德华 (Edward) 将跨文化交际分为高语境文化交际和低语境文化交际。高语境文化交际中多数信息隐含在说话人的内心或外部环境中 (外部环境包括讲话人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头衔等) , 而交际的语言中信息含量却很少。日本、中国、韩国都属于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交际指交际时多数信息已包含在语言中。法国、美国、德国都属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依靠环境传达信息, 语言不是最重要的。而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对表达模糊、有歧义的语言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友好。少数民族的文化比起汉文化, 更倾向于直接的、外显的意义传达, 而不是间接的、内隐的表意, 在这一点上英美文化与其接近, 会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成功。

3 对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1) 以开放的心态接纳除不同的文化, 学会从不同的逻辑思维的角度看待、处理社会关系。

2) 了解自己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3) 了解影响交流的几个因素: (1) 个人经验:交流时双方有共同的生活经验会让交流变得容易。 (2) 交际渠道:信息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动觉传递, 当传递信息的感官通道改变时信息的影响程度会改变。 (3) 干扰因素: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 强戒备心都会影响交际。 (4) 反馈:交际者发出的信息是否被接收和正确理解, 体现在另一方的反馈中。反馈必须是及时的、积极地、无保留的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否则拖延的、消极的、有所保留的反馈会被认为是不友好的。 (5) 语境:交流一定是发生在某一环境中, 如:家庭、学校、办公室, 交际者要控制言行使交际更得体、更恰当。

4 结语

人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 只是文化差异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 不仅是目前专业学习的要求, 还是将来适应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Kachnu.B.English as an Asian language[J].Links&Letters, 1998. (5) :89-108.

[2]Kachnu.B.Asian Englishes:Beyond the Canon[M].Hongkong: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3]岩峰.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9.

[4]Jones L, Alexander R, 1994.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Students’Boo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C]//商务英语教学探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篇三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探究

随着校园网在西部边远山区的广泛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也在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我校申请到了重庆市《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又有幸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结合实践,本文对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背景

1.理论支撑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善学习过程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可行性调查(小学生网络行为调查)

(1)调查背景。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健康上网习惯,结合我校《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这次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掌握小学生对上网的兴趣度、自制力、时间分配以及家长对孩子上网的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调查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由我校《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组织进行,调查对象为我校3~6年级的部分学生。调查问卷包括对上网的喜好、上网时间、上网的内容、父母对上网的限制、上网的好处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3)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对这100份有效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大多数小学生,不分男生、女生,都喜欢上网;大多数学生每周都有1~2次上网机会,每次上网时间在1小时左右……从以上现象,我们看到了建立专题学习网站的可行性:①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迁移到专题网站建设中;②可以通过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专题学习网站的吸引力,从原来“单纯地上网玩”向“有目的地上网学”转变;③有了专题学习网站这个绿色学习平台,可以解除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担忧,这样还能吸纳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二、《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专题学习网站其实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强调通过学习者主体性的探讨、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其形式是通过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使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因此,在建立该专题学习网站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师生共建该网站的宗旨,由学生参与到建站的各个层面,充分体现学习网站的特点。

1.确立主题

专题学习网站既不同于商业网站、综合性的教育网站,又不同于网络课程,专题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专题应健康,有学习价值。基于以上理论和我们黔江处在武陵山腹地的地域实情,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全校师生中通过调查取证,最终确立了以贴近广大师生生活实际的“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开展《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探究。

2.确定网站栏目

《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栏目结构根据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特征安排为专题知识、专题资源、专题学习工具和专题学习评价四个基本部分,具体包括:

(1)专题知识。

(2)专题资源。

(3)专题学习工具。

(4)专题学习评价。

3.网站素材收集

我们武陵山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着土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多次在黔江举行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有效激活了沉淀在武陵山区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节现已成为武陵山区第一个国家级民族文化品牌和推介武陵山民族文化的综合性盛会……这些天资笃厚的条件,对于《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料收集,提供了足够的数量和质量的保障。

4.网站建设的技术及服务支持

为了保障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顺利开展,我们要对参与该项课题实验的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及参研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于教师方面,成立了专门的专题学习网站工作室,利用每周一、三的集中科研活动时间,学习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机会探讨网站建设以及应用的方案,在学习中讨论,在讨论中研究,逐步形成一定的框架并选定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学生方面,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的参与,逐渐指导学生该网站建设和使用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搜集相关知识,掌握筛选内容的方法,并且指导他们该网站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怀荣.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2(01).

[2]黄娟,李克东.开发专题学习网站及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及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3(05).

4.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篇四

张春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标准解读:

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新课讲授(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最好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2小组——孔子(儒)[学生活动1]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随堂小品:因材施教(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说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外,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启发思考)

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最高的道德准则(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知识竞赛(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学说思想,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儒学大师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说明)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学生活动4]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备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孔子、韩非子、周杰伦、丑小鸭、周国平《寓言两则》„„(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学生活动5]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备注)朝三暮

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篇五

一个短暂而又意义深远的四天学习在一首“让爱传出去”的唯美音乐中落下帷幕,看到各位学长意义不舍得离开会场,主持人恭敬谦卑的依依道别,义工家人满脸微笑的列队送别,让我突然觉得时间过的太快,有了那种离别的不舍。在此特别首先特别感恩公司领导阚董事长,张总一直以来给予我学习机会,其次感恩我工作期间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公司以及办公室的同仁,尤其是学习期间陆主任的支持和付出,最后感恩本次学习班的所有志愿者家人的无私付出和温馨陪伴。

本次学习的课程主要还是从道,孝,忠三个点出发,老师说了人在道上了才会孝,一个孝顺的人才会忠诚。首先老师讲了道,所谓道就是自然规律,我们一定要尊重和遵守自然的规律,一切不遵守规矩的行为产生的结果都是有缺陷的,接着老师讲了孝,一个不孝顺的人肯定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最后老师讲了忠,其实忠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只有你能够做到无怨无悔的付出,你才能够做到忠诚,在其位谋其政,既然选择了,就应该为你事业,你的家庭,你的选择去无怨无悔的付出。

通过本次学习我觉得老师讲的道、孝、忠所有的一切正能量的本源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个感恩心的人肯定是最幸福的人,“常将感恩带,肯定没伤害”。有了感恩心,生活中就会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就会天天充满阳光和幸福;有了感恩心,生活中就不会有矛盾和冲突,就不会有抱怨和烦恼。

人的一生最应该感恩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无私的,无怨无悔的,为了子女就是拿出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我的父亲是一个渔民,为了这个家一年有10多月在海上漂泊,十分辛苦也十分危险,母亲总是跟我说:你爸只要出去了就不能算一个人了,只有到家了才算是个人。其实母亲真的很担心父亲的安全,每次出发都是拿着生命在养家,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出海了回来了,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为了我们子女,他让母亲来城里帮助照顾孙女,自己一个人在家打理农田和家里的一起劳作,其实母亲也一样年轻时父亲出海工作,母亲一个人承担起了一个家里所有男人女人的所有活。现在年纪大了又来帮助我们带小孩,烧饭做家务,可是我还总是觉得母亲做的不好,找毛病。其实我知道母亲对城里的生活很适应,女儿总是说,只要奶奶一说回老家就浑身是劲,开心的不得了,虽然母亲很想回家,可是为了我们从来都不主动跟我们提要回去,总是等我们提了,还总死十分不放心的匆匆赶回去,待个几天又赶过来,用母亲的话说:我在老家心里想的是你这边,在你这边心里想的是老家。想想父母真的处处为我考虑,可是我为父母考虑的太少了,以后一定多为父母想想,让父母晚年过的开心,幸福。

其次就是自己的妻子,一个与自己相伴相守一辈子的没有血缘关系,胜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陪我们走前半辈子,而妻子却陪我们走了后半辈子,她也是我们最应该感恩的人。她离开生育她二十多年的父母来与我一起生活,忍着疼痛,冒着危险为我生下可爱的女儿,平时为我洗衣,烧饭,操持这个家真的十分辛苦,自从结婚后所有的穿着都是妻子为我准备的,在我遇到困难,犯了错误时,是你一直陪在身边激励并帮助我,感恩妻子这么多年对我错误的包容,感恩妻子的辛苦付出。

6.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优秀 篇六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 北戴河第三中学 张春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最好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说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外,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知识竞赛 (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学说思想,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儒学大师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 (说明)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学生活动4]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备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孔子、韩非子、周杰伦、丑小鸭、周国平《寓言两则》……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学生活动5]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7小组――韩非子(法) [学生活动7]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备注)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

7.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篇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随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明确规划[1]。此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本, 是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与价值体现, 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所以, 分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壮大我国文化实力, 打造文化强国, 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通常“文化”被认为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一种可以传承的意识形态, 主要包括内心修养及知识学习、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沉淀, 涉及自然地理、人文特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等。中华传统文化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决定人们特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并左右着社会形态的结构。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

(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内容博大精深, 在不同时代都有支撑时代发展的文化结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 统一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国家统一, 强调的是全民族合作协同, 共同发展。第二, 多样性。多样性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而中华民族地域广阔, 自然地理、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等不同, 从而表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第三, 独立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 中华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民族文化也表现出其创作的独立性。第四, 极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引进与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同时, 中华民族内部对传统文化应当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2]。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必要性

(一) 是巩固民族基础和发展国家根基的必然要求

人类在不断探索中进步, 并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结构体系, 渗透社会各个领域, 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可见,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 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近代以来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都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为巩固现有的民族基础和国家根基, 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 通过熏陶作用, 实现民族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创新,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真正步入文化交融、共享互助的新时代。

(二) 是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纽带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民族团结是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纽带, 同时, 在实现文化熏陶作用时, 必须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不能变[3]。只有经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社会文化才会不断丰富、不断创新, 并与当代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

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既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底蕴, 还要不断调整文化发展方向。

(三) 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在当前全球资源紧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各个领域全球化发展, 不同思想意识、价值管理、行为方式、文化内涵也在大融合、大比拼。如果哪个国家文化实力不够强大, 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文化奴役”[5]。因此, 熏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对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才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源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我们综合实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回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再看中华民族发展史, 无不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三、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的对策

(一) 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拥有优秀传统文化, 才能体现文化的熏陶作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但由于近代史上经历了多年战乱, 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那些没有传承的有效传统文化, 只能通过历史书籍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没有实践的指导而只是理论上的介绍, 并不能真正起到熏陶作用。要提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 必须保护好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6]。体可完善游戏传统文化保护制度、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并适度开发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

(二) 扶持发展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 承载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蕴涵着对自然宇宙的认识观和价值观, 凝聚了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智慧和力量[7]。因此, 扶持发展传统工艺, 对弘扬中华民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可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人们在日常行为中, 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了解, 进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久而久之就会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创新社会生产方式。要振兴传统工艺, 可制定和规划传统工艺发展要求和目标、对传统工艺制定保障措施、培养一批适合传统工艺发展的人才等。

(三)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让中华民族发展少走弯路。思想文化教育的成败决定社会良好的发展与否, 思想文化教育失败会导致社会诚信缺失、责任意识缺乏。要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 需要正确辨认优秀传统文化, 并尽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使人们在思想萌芽初期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以此恢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学[8]。首先, 应当由文化教育机构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其次,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条件为全社会全体成员;再次, 对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不同群体, 分类别、分层次设置;最后,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考核, 考核对象可以是所有人群。

综上所述, 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的对策主要有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扶持发展传统工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笔者认为, 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如统筹安排、多重并举;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投入;在学生教育事业上, 加大力度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与利用效率。只有通过熏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才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文明相协调、与世界各民族大融合局面相符合。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发展追求的最终使命,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是实现这一强大使命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由此可见,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讨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相关特征, 同时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下,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2) :1-6.

[2]祖月明, 韩志丹.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周刊, 2016 (32) :72-73.

[3]邓秀华.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融合途径探析[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6 (14) :140-141.

[4]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 2015 (1) :76-83.

[5]徐德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机制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 2015 (1) :205-208.

[6]高清宇, 张继军.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J].学理论, 2016 (6) :191-192.

[7]李荣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 2015.

8.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篇八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文化适应

G759.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非常密切。英语学习中不能简单的将其作为语言符号,机械性的识记和理解,而是要充分结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使英语学习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因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英语学习中普遍缺乏文化适应性,导致英语学习障碍颇多,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应置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掌握系统性的语言学习方法,才能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一、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一)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教学实践来看,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只能从学校课堂中学习英语,掌握基础的词汇、语法,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用到英语。因此,学生们难以从“哑巴英语”中体验到英语的功能性和趣味性。另外,囿于学校的外语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不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学生只能通过书本获取英语知识,不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具有少数民族的特殊性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南疆,部分地区因缺乏教学资源,连基本的双语教学都不能保证,学生的汉语水平都不达标,更不用说英语教学了,因此,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非常薄弱。一方面,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虽身处内地文化环境,却对汉族文化缺乏了解,对西方文化更是一片空白,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么不自觉的融入自身的民族文化,要么产生深深的焦虑感,与英语语境发生冲突,难以理解英语语法和语义。另一方面,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地区间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不重视英语教学,没有给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英语教学和辅导,学生不能从课堂中获取英语基础知识,更谈不上了解文化背景了。

二、提高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适应对策

(一)以课堂为中心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

现用的牛津教材(译林版)通过数次修订后,已经有意识地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课文中,为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积累文化素材。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语言知识点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拓展式教学,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充分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结合主要知识点穿插式的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在Unit1 Schooi life单元中,围绕“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 life in the UK and in China”,根據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教师可以从校园风貌、生活设施、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四个不同的侧面选取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向学生对比新疆少数民族、汉族、英国的高中校园生活的差异性。通过图片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school life的差异,然后对比中国和英国的school life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弥补学生在文化认识上的缺陷,而且对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发现超过80%的预科生存在文化惯性思维,通过自己的文化视角去对比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能够识记文中的词汇、句式,却难以理解文中的语境。教师要结合主要知识点穿插式的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为学生铺陈文化背景,让学生逐步摆脱文化惯性思维,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在文化基础上掌握词汇和语法。

(2)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方式。Reading部分由一位交换留学生所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简要地介绍了英国学校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个部分重点是阅读练习,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将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小组划分,按照本单元介绍的两种基本阅读方法开始阅读,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顺利完成阅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阅读交流,比较两种阅读的差异,梳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通过任务型教学,让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主动探究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基础阅读的能力。

(二)以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为手段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将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与教材相结合,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呈现直观的文化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体验,弥补学生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西方文化的缺憾。

(1)根据课文的语言知识点制作幻灯片,全景展现背后的文化内涵。就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搜集新疆少数民族、汉族和英国高中生活的图片,展现高中建筑外观、学校生活设施、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交流方式等,并结合详细的文化背景制作成图文结合的幻灯片,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播放相关的幻灯片,这样让学生直观、立体的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吸收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又是丰富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

(2)教师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自我学习。例如在Music这个单元,课文介绍了各种音乐风格、流行乐队等文化信息。新疆少数民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让学生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出发,以唱民歌的形式分析新疆民族音乐风格,然后引入到现代流行音乐,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课后通过听和唱对比新疆民族音乐和国内、国外流行音乐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阐述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等。

三、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难题,也是能否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根据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要以英语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延伸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整体认识和差异性理解,从根本上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侯晓琳.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4(21):94-95.

[2]郭秋霞,胡思思.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校园英语,2014(12):15-15.

上一篇: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