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十大误区

2024-07-13

高效课堂的十大误区(精选8篇)

1.高效课堂的十大误区 篇一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 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

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点评: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3、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

山东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把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低效的难题。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

兖州一中的突出亮点是围绕着课堂改革构建“课改文化”。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他们不仅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

“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导学案是“循环大课堂”的核心要素,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点评: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入手,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通途。伴随课改生成的“学生自治”管 理文化,重新解读了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

4、山东微山夏镇一中西校的“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

微山湖上的教育先锋——齐鲁大地上又崛起的一所明星学校。该校在近三年内崛起。以显著的教学质量成为百姓心目中最信赖的学校。

“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不是固守而是创生,找到了素质教育的现实落脚点。该模式找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最佳契合。

该模式概括为“一堂课”、“一张纸”。

“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其基本结构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分为自学、释疑、达标三大板块;分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提炼总结和诊断评价七个环节。其中,合作探究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对接链”,使二者合为一体。自学包括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和纠错互评四个环节;释疑包括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纠错互评、点拨拓展和提炼总结五个环节;达标包括提炼总结和诊断评价两个环节。三大板块相互兼顾、相互关联。

同时,该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教学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的一体化。它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特点,集思广益,兼融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摒弃课堂的形式主义,追求课堂的实效。一方面它是教师集体备课的抓手,便于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它是学生自学的罗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点评:“‘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破解了素质教育的难题,没有高调、空洞的理论说教,而都是一些实在、高效的教育细节,不仅仅是便于学生学习,还饱含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该校的教学案解决了编写与使用的难题,这样简洁与有效地教学案使人眼前一亮,它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好,而且更好地学。有效挖掘了师生每一个人的潜力,让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解决了教育面向全体的难题,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了发展。

5、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

新知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组建之后的第一所“实验校”。

校长徐翔认为,仅仅像杜郎口不行。他又发明了“新理论”,他说新知的学习不光要临帖,还要“入帖”直至“破帖”。

所谓“破帖”,当然是破茧成蝶的生成。

于是,“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新知诞生了。在这套模式里,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然而随着“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主体”被唤醒了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这也无形中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个别教师的步子总比学生慢半拍,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渐渐成为“边缘人”。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个别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怎么办?徐翔说,那就干脆一改到底,再“偏激”一次,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

徐翔说,不管是什么教育,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杜郎口的。

“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从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新知学校即开始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

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点评:作为最早提出“临帖”概念的学校,已然成为连云港市的一所名校。独有的“自学·交流”模式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最大可能地保证了学生的思维成果。

6、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与新知的徐翔校长一样,天卉中学的胡志民校长也是一个主张“学习即临帖”的校长。因为“临帖”的“不走样”,天卉中学的课改很快就显现出了成效,其在中考中,不仅一举在全县夺魁,而且有四门主要功课成绩竟然名列全承德市第一。

如今,天卉中学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参观学习,其“临帖”杜郎口而“破帖”形成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因其更具课程的变革意义,愈发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当代最先进的课改理念”。

学生这样评价:“这种新的课堂,让我感觉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过去怕上课,现在我怕下课。在这种课堂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胆识和表达能力,现在只要放假一天,我就立刻想回学校。”

“天卉文化”最突出的是他们独创的“高效课堂班级文化巡展”。每到周五下午,他们借助各种文艺手段,说学逗唱演,比的正是谁的班级文化更出彩。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预习展示课”环节,先期让学生达到掌握70%-80%的目标,并在小组内部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展示课”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追问、质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拓展联系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提升”的目的;“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

点评:“大单元教学”模式立足于“破”,对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计划”、“学年任务”等进行重新组合,实现了对教材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7、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

教育绝不可单纯以成绩论英雄,但立人学校在升学成绩上的“不讲理”却在沈阳市成为“美谈”。这所学校的中考成绩竟然要超出县里平均分273分之多。

立人学校的高升学率来自于一直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

立人首先立的是“人”。立人敢于实现“零作业”,是因为他们早就自信课上发挥了每一分钟的效能,用不着再“堤内损失堤外补”。

立人的课堂完成了“六个变身”,变教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主动探究;变教“书”为教“学”,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习方法;变集中精力批改作业为集中精力备课;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教师下海精选习题,学生上岸探究创新。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的李锦韬理事长说,立人的课堂处理好了三个度,一是活与实; 二是动与静;三是收与放。

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

整体教学系统包括“整体整合、两案呼应、两型四步”三大板块。

“整体教学”是“三加工”、“三导”循环式的教学过程。

一是教师加工知识导图,编制导学案,以图导案;二是教师加工导学案,实施教学,以案导学;三是学生加工学案,理解、应用、归纳总结,形成学习导图,以学导图。

“整体整合”包括整合教材、整体呈现、整体组合、整体包干、整体验收五个方面。

“124”模式,“1”即整合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2”即自学课和验收课两种课型;“4”即四大教学操作环节:目标明确、指导自学、合作探究、训练验收。

点评:从整合教材、整体呈现、整体组合,到整体包干、整体验收,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课堂,从而使课堂走向重生。

8、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类似于“杜郎口旋风”,宁达中学的崛起被媒称之为“宁达现象”。

宁达到底有什么样的经验?宁达的经验是不是“二手货”?是杜郎口的“翻版”,还是对杜郎口经验“继承与生成”的持续性发展?

宁达的经验其实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张项理校长说过的“名言”是:教育必须完成进化,既然要课改,就绝不做拖着尾巴的“类人猿”。

他七下杜郎口,和大多数中国名校共同体的校长达成共识: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唯有“课堂”优质,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

他们提出“把问题学生当成生病的孩子”这样的育人理念,他们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只要随意走进宁达中学的任何一间教室,都如同走进了人声鼎沸的“学习超市”。这里几乎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孪生”课堂。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含了四个模块:自学、交流、反馈、巩固拓展。

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

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点评:这所学校曾被认为是“捡破烂儿的学校”,但今天宁达中学已经成为全国课改名校,也成为了当地学生向往的学校。“自主与开放”是其核心价值,真正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9、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今年两会期间,香港《文汇报》曾以《郑州102中学课改事件调查》为题大篇幅报道了102中学的课堂改革,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

班额过大如何实施课改?崔振喜校长说,找到一种东西取代黑板。这种东西就叫交互式电子白板。

他们巧借地处省会、硬件条好的优势,把杜郎口模式的“预习展示、调节达标、教学探索”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出来,从而生成了郑州市第102中学具有自主特色的“交互白板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崔校长介绍说,这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投影、音响、实物展台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推进了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

学生们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板书、展示、表演、提升,上课时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借助白板的快捷、方便,展示过程可以十分紧凑、高效,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储存、记忆功能,自由调用,学生巩固和反馈也变得十分方便快捷。

每个班级的电子白板还依托网络充分联通,“班班通”,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全体师生调阅、反馈、总结、互动。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主要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点评:102中学很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硬件条件好的省会学校应该如何学习杜郎口。他们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生成了自己的模式和课程,实现了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

10、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

校长盛国有给改革确立了16个字:立足校本,自主构建,经营课堂,内涵发展。而在具体的行动研究中,他们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并完善了一系列应对新课程背景、符合现代有效教学理念的校本科研体系,“三模五环六度”高效课堂模式因此诞生。

原创性、前瞻性、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一经问世,旋即引发了巨大的效应。有人说,他们是安徽大地上的又一处“小岗”。如今的铜都双语学校,已经因其课改而成为全国名校,每天前来参 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评价说,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难题,变“留人才”为“造人才”,使学校具有了师资自主再生能力;突破了民办学校“生源基础差”的瓶颈,变“选学生”为“育英才”,使学校具有了“促进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核心教育能力。

“五环大课堂”

建构“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其中“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三大课堂核心元素的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

“三模五环六度”模式在操作上,“结构”和“方法”是两大原点。

“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2.高效课堂的十大误区 篇二

一、讨论并非越多越好

新课改要求课堂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理念, 所以, 在课堂中间让学生讨论体现合作成为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法。于是, 也就有了滥用小组讨论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许多老师已经接受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但在理解上有些肤浅, 许多老师在做课过程中, 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 一节课能有三次到四次的讨论, 而为了节省时间, 讨论的时间又非常少, 一两分钟就结束了。在一节地理课上, 老师让学生讨论了五次, 而大多数的讨论时间不超过30秒。这样多次的讨论完全是在走形式。更有甚者, 有的老师还不让学生思考, 就直接让学生讨论。这是课堂之大忌。朱唤民老师说:“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保证的。要想让中等生和后进生跟上老师的思路, 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只有通过思考, 学生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 从而大胆发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就是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共同提高的机会。讨论要以学生的思考为基础, 没有思考,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另外, 没有必要讨论而硬让学生讨论, 这更是在走形式贴新课改标签了。有位老师教一节语文课时, 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 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 尤其是教师的范背, 感情把握到位, 深情而撼人心魄。诵读完毕, 学生都沉浸在惨烈而温情的氛围中, 此时若能让学生思考一会儿, 自由品味语言, 则学生必然真情流露;然而, 老师为了赶上新课改的步伐, 却说:“如果同桌两个都想好了, 请讨论一下。”虽然课堂用语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但讨论还是打破了难得的与课文协调的氛围, 感动不再, 讨论也没有充分展开。这次没有必要的讨论乃是老师课堂的一大败笔。

讨论并非每节课必需。有时候, 一节没有讨论的课或许比热热闹闹的课更能让学生有收获。回归课堂本真——高效课堂并非讨论越多要好, 而是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二、形式并非越新越好

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多, 课堂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前几年我们用投影仪, 这几天我们用多媒体、电子白板, 甚至有些学校已经实现了互联网教学。于是, 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了“万紫千红”的局面。但热闹喧嚣的课堂教学, 在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让一些教学本真的东西在流逝。记得观摩了一次省级的“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大赛, 许多老师把功夫下在了“整合”二字上, 而独独忽略了“语文”本身的东西。课堂上, 多媒体画面美轮美奂, 视频音频轮番上阵, 学生一会儿唱, 一会儿跳, 一会儿抢答……面对网络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 面对课堂喧嚣热闹的表现形式, 专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语文永远是根本, 信息是辅助。请以语文的名义来研究课堂, 以语文的方式设计课堂, 以语文的途径组织教学。而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文本。要把课上实, 上出语文味,

这种看似新颖高效的课堂, 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要抓住高效课堂的实质, 处理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高效课堂应立足于“人”, 它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而不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进度并非越快越好

和一些老师交流, 常常听他们说, 不敢放手, 一放就会影响教学进度, 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满堂灌”的课堂。更有一位老师, 我在听她的课时, 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闭嘴”。原来她觉得自己上的是复习课, 课堂任务紧, 学生一讨论, 一交流, 就完不成教学任务, 于是干脆自己让学生闭嘴, 只需要听和记, 老师则“一讲到底”, 把答案“端”给学生们。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学, 及时讲得高效, 考得分高, 又有何益?所以, 老师要正确理解速度和实效性的关系。

高效课堂要求讲课精炼, 能抓住知识主线, 做到层次分明, 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 讲练适度, 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 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 (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 有机穿插进行, 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总之, 高效课堂的核心: 一切从学生出发, 时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是体现在讨论之多、形式之新和进度之快上, 而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

摘要: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一些老师们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上存在着偏颇之处, 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把握高效课堂的实质, 走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误区。

关键词:高效课堂,理解误区,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解密高效课堂.

3.高效课堂的误区及其解决方法 篇三

误区一:重视教学方法的探寻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升

如果把教学方法称之为一把“利剑”,那么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和教学经验就是“内功”,一个教师要想成为“教学中的高手”,单靠外在包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

误区二:培养个性就可以无视纪律

新课改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可以有个性,但与规范纪律是互不矛盾、不相冲突的,没有纪律的课堂是无效的。纪律的好坏与教师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台湾作家刘墉曾说:自由有个必要条件,就是不能影响到别人的自由;自由的基础是自制和守法。

误区三:让学生动起来就是改革

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课堂固然不足取,但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大张旗鼓的表演,脱离文本教材的热闹非凡的自由发挥,反而背离了课堂的本质。任何教学的改革都应提高课堂的时效性,不能只看到表面的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的东西:包括学生的动是真动还是假动,它的动与所学内容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激发兴趣、深化学习内容的作用。

误区四:多用多媒体手段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多媒体技术不能滥用,更不能运用不当,否则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了人机对话,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作用就被消弱,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失去了灵魂。

4.高效课堂的十大误区 篇四

谷城县盛康镇甘坪何吉林

我在新课改教学实践和听课活动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谈谈自己的认识。

误区一:缺乏独立思考,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让全体学生独立思考便匆忙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此时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于是优等生很快就能发言解答问题,而中等生和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优等生还常因学困生太慢或帮不上忙,将他们排除在小组学习之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的全班交流时,教师怕影响课的进度和教学效果,不愿意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这些因素使得学困生在合作中变得无所事事,干脆自己玩。

[思考]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一定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保证,就成为空中楼阁。这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但由于时间不足,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打开就往往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或学困生干脆自己玩的现象。要真正实现小组有效合作,确实使学生人人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得,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尤其是涉及思维发散训练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否则这样的合作也只是空白,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的讨论时间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实在地多获得一些知识,这点“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

[建议]教师在小组合作之前应该让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位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参与,适时鼓励指导,促使优等生在小组合作中对他们施与更多的帮助,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应有意识地请他们代表全组发言,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误区二:缺乏及时指导,教师角色转变不倒位

当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有位教师有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时在学生之间茫无目的的巡视„„小组活动表面热闹,气氛高涨。

[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又要具有知识的价值和思维含量;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

[建议]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应走下讲台,以一名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巡视并参与,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

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

误区三:缺乏有效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全面

大部分情况下对学生满意的答复,教师总是这样的鼓励语:如“你回答的真好”、“你真聪明”,而且大家的评语都差不多;再者就是对小组进行奖加分,时间长了,就成了机械动作,以至于导致某些学生根本不在乎。

[思考]执教中表扬、鼓励不等于要一味地迁就学生,表扬、鼓励仍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另外,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是团体合作的结果,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建议]有时对学生,来自同学的鼓励,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果,一方面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是否表达简练等等,另一方面把学生个人的竞争引向小组团体的竞争,我们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团体,而且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团体,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还要调整好教学过程,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肯定。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如画红旗、画红花,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和认可。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集体和个人。

误区四:缺乏对合作时机的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不深

有的教师为迎合新课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对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强加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怕一节课缺少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不是一节好课,就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学生无需小组合作学习直接就能得出答案。

[思考]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建议]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很简单的问题,绝不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只适于在班级内讨论交流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然,班级内的讨论交流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应该比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更为广泛。

5.爱情的十大误区 篇五

爱情是什么?千百年来无人能说得清,许多人认为爱情是花前月下,亲亲我我,是每日送上的玫瑰。其实爱情中的浪漫只在相处或相爱的某一段时期,慢慢这种浪漫会被现实生活所消消磨,生活就是真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中间会有许多的小磨擦与矛盾。

很多人会对爱情激情过后的平淡期而失望,认为爱情已经失去,或根本未曾爱过。

其实生活中爱情玫瑰的已经被你干渴时她送上的一杯白开水所代替,花前月下也被你夜间翻身时她细心为你盖好露出的肩膀所代。

外出时一个关怀的短信,回家时一个会心的微笑,苦恼时一个温暖的拥护,事业不顺时她的开解与安慰,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爱情,与浪漫无关,却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珍惜与享受生活中她带给你的点点滴滴,你将会幸福与快乐;淡漠与不解,或许幸福就与你擦肩而过。

爱情误区七:男女对爱不同的表达方式

女人对爱的表达方式会体现在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方面,关心对方的衣食住行,关注对方的每一个小眼神,甚至有时会在不合理的场面要求对方亲吻自己表达爱情。

而男人对爱的表达方式可能过于马虎,也有很细心体贴的男性,但大多的男人都会粗心大意。而许多男女会用自己爱的表达方式去要求对方用同样的方式。

因为男女性格与心理生理的不同,彼此对爱的要求也会各不相同。

这就需要彼此的理解与关心,男人需要在平时女人母性的关心与爱护,需要理解与开怀的言语安抚一天疲劳的身心。而女性在特殊的生理期或病期,则需要男性的关心与照顾。只有这样彼此的照顾与体贴,爱的路上才能越走越幸福。

爱情误区八:玩笑的批评与打骂

友人相聚时,我曾讲过一个十头牛的故事,大意是某部落娶妻按妻子的容貌给予牛的头数,而一青年居然给了十头牛的聘礼娶了一容貌平平的女子,成为部落一笑话。而记者报好奇之心去采访时,与他端茶递水的却是一气质高雅,美丽大方的女子。青年说,我爱着她,也知道她因为自己的容貌而自卑,所以我用全部落女人都无法享受到的聘礼给予她自信,现在你们看到了,我的妻子是如此的美丽!

许多恋人相处时往往忽视这一点,或拿对方的身高,或拿对方的容貌来玩笑,亦会将对方的事业与经济批评;有时是一方开玩笑,而更多的是一方想用此来打击对方,达到自己在对方心目中高人一等的想法。

但再漂亮的女人对自己的容貌与身材都会缺乏信心,再有事业的男人都怕与其它人对比事业与经济,长期下去,这将会对恋人的心灵造成极成的打击。

6.学习书法的十大误区 篇六

学书法的千千万万,成家的星星点点。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在学书法过程中进入到误区里,虽痴心不渝,猛志长固,终也无所成就。下面,我就学习书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做一分析与书友们共识。

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1.如何选帖?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师。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中国书法有六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书法大师,几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耳熟能详。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几乎臻于完美,可谓达到了化境。他们的作品历经了一代代文人的精鉴和评定,最后被奉为法帖。而今人没哪个书法家的作品,能真正称得起是“法帖”。显而易见,选帖应该首选古代的法帖。当然这也不是说今人书法就不可学习,而是应该在精研传统之后再吸收现代大师的一些长处。

2.选自己喜欢的法帖。

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度,态度又左右着行为,行为决定着结果。当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风格上会更适合你的审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鸣,你在学习临帖的时候则会更关注它的所有细节,尽力去模仿它的各种技法和风格。即使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会很乐意。所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只有当你入门之后,随着对书法的学习理解和感悟,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即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选帖的情绪化选择,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这时的你毫无疑问已经在书法上升高了一个层次。3.怎样临帖?

临帖也叫临摹。临,是照着字帖去写;摹,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之上进行拓写。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书法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苏东坡说:“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说临帖时观察得越精细,临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如何正确临帖?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细看”、“精临”、“ 深悟”。

(1)细看。细看,就是要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线条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弄懂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疏密等因素。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都是充满神韵的。临帖的时候,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细看”,关系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照抄,应多读帖,多观察。

(2)“精临”。

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备,初临下笔自然要缓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实上,“精临”对于每个学书者来说固有难度,可这是一切的基础。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难达火候。(3)“深悟”

“学而不思则罔”。用心去感悟,感悟点画的形态和呼应,感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感悟字与字间的动态和顾盼,感悟行与行之间的分布和亲疏,感悟整篇上布阵与和谐。所谓“形似”不过是对法帖外在形态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对法帖的风格意境和精神风貌的把握,必须“心悟”——去遐想和感触前人在挥毫时的情绪变化、运笔动态及作品内在涵养。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即是说,书法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动态;而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精细,却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鲜活,那么他就等于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

二、自己乱画、不临碑帖。

朋友问我:“不临帖能写好书法吗?”我说:“不能”。朋友肃然道:“那照你这样说,第一个书法家临谁的帖?”——我窘然无语!虽不能回答这“鸡与蛋谁先有”的问题,但不临帖注定学不好书法。

理由有三: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随手乱画,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闭门苦练终生,也与书法无缘。

其次,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反复融入自己的审美风格,逐渐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具有丰富细腻技法法则的文化艺术,不了解、或不间接了解中国的书法,是无法从事书法活动的。即使你学习过自己父亲的、老师的、同学的、朋友或者邻居的任何一个人的字,那也是临帖,只不过临的不是法帖而已,这也同样能使你进步,只是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走了弯路的,但也毫无例外的是对传统书法文化的间接继承。第三,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不好,涉及到书法的审美原则问题。怎样的书法谓之好,怎样的书法谓之不好?好,好到什么境界,差,差到什么程度?原因是什么? ——这都需要有标准。中国书法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着相对审美法则。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水准: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继承的水准;二是融入的个人审美风格的水准。即所谓“继承和发展”,这是书法作品评定的两个基本标准,其他的细则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评价框架之内。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呢?

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初学书法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因袭古法,墨守成规。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甚至于形神精妙、假可乱真的程度,却就是不愿向今人学习,与现代书法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相反,现在很多初学者贪功近利,急于求成,置传统于不顾,直取今人的所谓“大师名人”、“大赛金奖获得者”的作品,心摹手追,数月速成,偶或获奖之后便飘飘欲仙,四处招摇自擂,轻蔑传统,口头禅曰:“尔等尽写字,乃书匠耳!余书者,艺术也!”

这两种人,前者犹可成匠,后者则只会走火入魔。

四、只临碑帖、不读碑帖。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在书法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读贴,好多权威解释是,读帖中文字的内容,了解帖在说什么,然后去感悟当时作者的情绪。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很不全面,也缺乏说服力。试想,如果只需要去读文字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电脑里调出一份印刷体的《兰亭集序》的文章,看吧,你能提高书法水平?鬼才相信!其实,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赏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通过多看,直到看懂帖里透露出的书法的美,并去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书法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五、专事实践、不学理论。

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家门口有片坟地,常常有人死了送来这里丧葬。埋人要举行丧礼,家属们四肢牛马一般伏地嚎啕大哭,孟子经常站在边上观看,深受濡染和熏陶。小孩子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模仿,每次回家之后,在后院里掘地为穴,脏泥人于其中,然后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孟母发现后非常震惊,担忧孩子会误入歧途而毁了人生,只好赶紧搬家。那么,小孩模仿丧葬之礼,不知其由,是出自于幼稚无知;那如果我们要见了坟头不问埋的是谁,就趴地上大哭,那还不闹出天大笑柄?——学书法也是这个道理,要明白原理:此帖谁写的?怎样情况下写的?师承哪些流派?有啥特点?品位何如?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此外还要知道学书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学理论你可以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有法不死,无法不乱。初学者求法,得道者用法,高迈之人弃法;正书是手段,知法是要求,用法是目的;正书言法,行书达意,草书纵情;无隶楷不古,无楷行不稳,无篆草不畅;楷意重而行死,隶味重则草拙,无行意则楷滞;学楷老不如少,学草少不及老…等等。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习书时才会有的放矢。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六、闭门苦练、鲜于交流。

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别人看,请别人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七、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上世纪末,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他的小说把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演绎的栩栩如生。在他的笔下,江湖侠客们谨承师传,固守门户,排斥异己,结果武功平平,难成高手,他们总想称霸武林却屡屡梦幻破灭;而只有像令狐冲、郭靖那样不为门户所困,兼学众家之长的人,才能最后成为独步武林的武学大师。这种现象,在书法界也是相同的。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八、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上过华山的人都知道,游人没有挑山工走得快,他们不紧不慢,脚踏实地,虽然来自你的身后,但最终却总在你的前边。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他们坚持不懈,从不间断。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的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练习书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数月之功,怎能学好书法呢?

九、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人常说,“久病乱投医”。一个人病久了,总是会很着急。起初找个医生看,人家开的药只吃了一副,觉得效果不大,听人说某处有神医,于是连忙拜望,结果又是药没吃完,重新转院……,如此下去,别说神医,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学书法也非常忌讳这种“久病乱投医”、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做法。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出贴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

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当你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那时你体验到的身心幸福绝不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的低级感受,那是与先贤的邂逅,与神灵的会心,你一时间会为自己的顿悟而心跳。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7.高效课堂的十大误区 篇七

在多次高效课堂观摩听课活动中, 我们发现, 当下中小学高效课堂,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高效课堂中的交流展示环节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 交流展示变成了优等生的专利。

主要表现在展示过程中, 由于教师常常从课堂节奏、学习效率、教学效果等多角度考虑, 交流展示过程往往成了优等生的专利, 交流展示过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也成了优等生的思维再现过程, 使大多数学习处在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失去了展示舞台, 背离了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所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教学活动、学习评价时, 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主动为学习水平处于中、下位的学生提供平台和条件,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全面的发展。

(二) 交流展示变成了空泛的表演。

主要表现在交流展示时, 学生常常“避重就轻”、“哗众取宠”, 使交流展示变成了学生们空泛的表演, 完全脱离了展示的真实意义, 背离了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 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 交流展示使“假问题”走进课堂。

高效课堂上的展示活动, 对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互助互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境下, 有效的交流展示可以使学生们沉浸在自我质疑、激情对抗、合理认同的良好氛围里。但不科学的展示, 也常常使一些“课堂假问题”走入学生的展示之中。所谓课堂假问题就是那些没有讨论价值, 不切人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 是一些学生不需要自明的简单问题。这些问题对激发学生思维, 启迪学生智慧是毫无意义和价值。因此, 在高效课堂上, 教师必须科学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追问、学会创新, 深思求异, 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 坚决禁止课堂假问题走向交流展示。

二、交流展示存在问题归因探析

考量课堂是否高效, 必须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数量, 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假课堂”。还有些老师为了营造良好的展示氛围, 设计的任务、问题等越简单越好, 耗时越少越好, 试图形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印象, 这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学习交流中的交流展示环节应该是交流展示预习或自主学习的成果, 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展示和反馈是为预习服务的, 是促使学生认真预习悉心准备的两大手段。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流展示过程中争取机会、展示精彩, 学生在预习中就会根据预习或自学提纲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完成问题, 也为了能使自己小组在展示评价中多得分, 小组成员之间也会在预习环节中相互研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所以, 展示是促使学生和小组充分预习的内驱力。绝不是单纯的做题目后的对答案, 更不是教师问学生答, 而且只是少数优等生的交流展示过程。

三、提高交流展示实效性行动策略的思考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 交流展示无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 高效课堂中的交流展示环节绝不是预习的简单重复, 而应该是学生在预习之后的延续和拓展。如何使交流展示成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奇迹, 唤醒学生沉睡潜能, 点燃学生智慧的主要抓手, 让交流展示环节变得更富实效性, 避免出现为展示而展示的现象,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根据我们近两年来的实践经验, 提高交流展示实效性的行动策略主要有:

(一) 恰当确定交流展示的类型。

交流展示有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之分。组内展示, 是指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进行的展示, 展示对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 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并由小组长将组内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习组长汇报给老师, 便于教师把握学情, 为班内大展示做好铺垫。而班内展示, 是指在组内展示的基础上, 各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 易错的问题。一般情况下, 学习成果展示是在教师指导下, 首先进行小组展示, 交流预习成果, 在小组讨论中, 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 除了接受信息外, 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 其反应除了听之外, 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 全班性的展示要展示“普遍”问题, 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习较弱的学生多展示, 对展示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 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

(二) 恰当确定交流展示的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 有的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之后, 就让学生分组或自荐按照顺序把学习任务中的内容一个一个都展示出来, 这样既浪费了时间, 又不能抓住重难点;也有的老师只注重学习任务的展示, 认为只要把学习任务中安排的内容完成, 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忽略了课堂内容的适当拓展和延伸。为此, 恰当确定交流展示的内容是提高交流展示的重要举措。展示内容贵在“精”, 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 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 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 统一答案。

(三) 最大限度挖掘学生资源。

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 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永远都存在, 教师的集中讲解不可能照顾全部学生, 因此, 充分利用优生资源, 变一个老师为多个老师, 实现生生互帮、互助,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如上述案例, 如果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已会的与不会的结对, 进行对话、讨论、互助。这样, 就好像有很多小老师一样, 人人有事做, 个个有发展。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深度各不相同, 但是通过发言, 每个人把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出来, 日积月累, 自信心也得到培养。

总之, 交流展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之一, 这个环节组织不好, 可能导致课堂失控, 使“高效课堂”变为“搞笑”课堂。为此, 教师要高度重视并正确理解交流展示的真正内涵, 科学合理地组织交流展示活动, 从而提升高效课堂建设的质量水平。

摘要:交流展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之一。这个环节应该是交流展示预习或自主学习的成果, 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因而交流展示是促使学生和小组充分预习的内驱力。但是, 在当下的高效课堂建设中, 我们发现, 由于教师对交流展示这个环节定位的理解存在严重的误区, 从而导致这个环节常常流于形式。如何进一步改进高效课堂建设中的交流展示环节, 进而大幅提升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效性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8.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诊断及误区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已经进行深入区,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在探讨新课程的走向时,也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于时,有效性教学和高效课堂教学应运而生。可以说,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给沉睡多年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變革。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未能参透高效课堂的实质,导致高效课堂走入了一些误区,以致主观上想构建的高效课堂实质却高耗低能。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也听了很多语文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和竞赛课。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各种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情境,还制作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这样的课堂被许多老师认为是贯彻落实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成功课堂,其实质完全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本质”。所以在实施高效课堂策略的同时,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一、课堂活动代替了生本对话

现在很多语文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和竞赛课在课堂上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各种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情境,还制作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这样的课堂被许多老师认为是贯彻落实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成功课堂,其实质完全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本质”。有老师甚至认为讨论得越多,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探讨问题的层面就越深,片面追求讨论的次数,不讲究每次讨论的质量,无需讨论的内容也来讨论。还有的老师采用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形式让语文课堂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意味着丰硕的收获。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研读、挖掘和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还课堂阅读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读者”,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完成生本对话。现在的语文教学,有时多姿多彩的形式掩盖了真实的内容,有时教师为展现个人才华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有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教师一问学生一答。这些恰恰违背了学生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即学生要深入文本,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也可以提示阅读的要点,让学生带着思想去阅读。这一环节夯实了,学生才能完全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学生和老师的阅读才可能达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与作者对话。

二、开放式学习方式,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但是,自主学习好,合作探究也罢,必须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设计,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实际过程中有的小组,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没有协调解决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自行其事,生生互动根本没有发生,互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同时,有些自制力低下的小组还会乱中取乐,个别学生因此更加偷懒,不善言语,滥竽充数,甚至会给课堂带来混乱,起到负面影响。因此,合作探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形式主义要不得。

由于高效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高效课堂遵循固定模式推出“三个三分之一”制即教师的讲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学生的讨论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课堂练习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所以导致课堂上许多教师不敢多讲,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其经验、感悟和体验是有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而语文学科是很感性的学科,其中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适当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必是语文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思想上必须挣脱羁绊,不需讲时不讲,需少讲时精讲,该大讲时畅讲、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不敢讲,该讲时不讲与泛泛地讲,讲的过多,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三、多媒体的运用,学生走马观花,看起来很高效,实则低效或者无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劳,把传统的一尺讲台、一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声有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甚至是一些教学竞赛活动的“入场券”。许多老师觉得一堂课如果没有课件,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于是,在很多课堂中多媒体课件抢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多媒体课件抢了课文的空白点,课件演示代替了师生互动操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课堂由引领学生探究感悟变成视频欣赏。

曾听过一节语文课《春》,只见教者轻点鼠标,声光图影美轮美奂,如同电影播放,看得学生如痴如醉,表面上看是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则已经破坏了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想象,并且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的板书竟只有四个大字:“春”、“朱自清”!完全偏离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可语文是一门艺术学科。她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她的美,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她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的瞬间的碰撞。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总是把最真实的事物展现出来,常使学生的思绪无法得到放飞。如《五彩池》的教学。对于学生,五彩池是向往的地方。虽然很多学生对五彩池通过电视、电影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对书中出现的色彩的变化,并没有亲身的体会。学生如何来感受五彩池的美呢?自然就是凭借着课文中对五彩池的描写,来感受其形色之美。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在大脑里就会出现一副流动的图画:色彩如此的真切,形状如此的多变。

四、课堂评价中出现新的问题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每次听课,笔者总会为执教者那精炼准确、富于变化、幽默风趣的评价语深深折服,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言辞恳切的评价语而感动。的确如此,精当的评价语、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考试下一篇:小学器乐合奏的组织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