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2024-07-09

第2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精选10篇)

1.第2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篇一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教学过程】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的由来: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原因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如右图《西汉都城长安平面图》,从图中可看出西汉的都城长安只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说明经商的地点受到极大限制。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②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

③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③对外交通发达。(2)表现:

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 ②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

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时期:商业繁荣(1)两宋商业空前繁荣: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①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2)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原因:

①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

③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

④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 ▲表现: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马可波罗游记》 记述了大都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

①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③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④出现了地域性的 “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含义: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2、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

(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②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③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2)宋元时期市镇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宋代的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③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正常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2)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先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使,后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制定市舶法则;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4)表现:如郑和七次下西洋。

3、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后果是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原,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

(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商人的自然组织──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亲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相对而言,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比作为业缘组织的宗族进步,而作为业缘组织的行会、公所又比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进步。因为地缘组织特别是亲缘组织大多具有不可选择性,属于不随意的团体,而业缘组织大多具有可选择性,属于自由加入的志愿集团。

三【布置作业】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四【板书设计】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业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概况(各朝的情况)

2、原因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目的

2、概况

五【教学反思】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本课教学设计精选了手工业精品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古代商业发展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2.第2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3、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结合运用比较法理解课文。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诗歌历史中有两位重要的大诗人,他们的文章为后人称颂—李杜文章在,光耀万千长!这里的李杜我们都很熟悉了指的是,李白、杜甫!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李的《将进酒》他的气度,气魄,气势,我们领略了感受了。那么,老杜的风格怎样呢?今天要学习的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阁夜》一诗!

二、朗读,师生共同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1、播放配乐朗读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天涯/霜雪/霁寒宵。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夷歌/数处/起渔樵。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诗歌。(要求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有

感情的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聆听。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三、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感时伤事之作。篇中描写了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严冬岁杪,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

1、提问:“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歲暮:年終。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5、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6、板书设计:

阁 夜 杜 甫

悲慨—悲痛—— 悲哀—— 悲叹

四、分析总结艺术特色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作用:表达诗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人事变迁,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可谓“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

五、课堂小结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预习布置 预习《李凭箜篌引》。

板书设计

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xx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4.《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篇四

三溪中学

王中洁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识能力:

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等书法家以及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等画家。能概括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功能和意义。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增强欣赏、发现、鉴赏美的能力。在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学生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可以以作品,表演,介绍,等多种形式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另外现有教材有明显的缺点:

1、内容偏难:教材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工具、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尤其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山水画的介绍远远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能力,就像美术课。

2、知识系统性不明显:历史是非常强调过程、脉络及阶段性特征的。

二、学情分析

三溪中学2008级高一学生是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届学生。第一,学生基础比较弱,初中社会学科知识强调是面,缺少知识系统性。第二,学生不活跃,主动性不够。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定位

《中国的古代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课教学内容,它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以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大致了解中国古代书画发展脉络,把古代书画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去鉴赏。

(二)教学设计

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写字的方法。虽说有文字的民族就有“书法”,但不一定写字的书法都成为艺术。中国汉字书法所以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因为它是一种“图画性”很强的衍形表意文字,具有独特的形体结构,点、横、竖、钩、撇、捺等等笔画,和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通过书写者对字形、笔画“美”的追求,才使它成为一种表达民族美感、表达主观意兴心绪和可以移情的艺术。、(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既然是写字的艺术,就从字的起源与演变说起。出示1:《半坡氏族陶器上刻画的符号》

设问1:半坡氏族陶器上刻画的符号所表达的何意?引导学生得出汉字的起源。出示2:《商代甲骨文》

设问2:商代甲骨文中“立”“马”“臣”,进行辨认,比较像现在什么字?得出确切汉字开始。

出示3:《战国与秦统一后的“马”“安”字》

设问3:秦统一文字有何意义?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出示4:《汉字的演变》

设问4-1:“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大致出现的时间?到魏晋汉字的各种字体俱已成熟。

设问4-2:我们目前最常用的字体?

设问4-3:我国汉字的演变有何规律?(具象到抽象,复杂到简单)

(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写字的艺术,有了字,书法艺术也就开始了。书法艺术说到底还是线条艺术。

1、商周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始

商代是确切文字的开始,字的线条两头尖(用刀刻、划)。西周的金文,字的线条厚重,粗壮(用陶范金属溶液浇注)

2、秦汉是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的时代 汉字的演变中,隶书的出现是划时代的,标志着古文字的成熟。

3、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到魏晋汉字的各种字体俱已成熟,因此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钟繇“领楷书之先”;书圣王羲之把行书推进到成熟的高峰;“草圣”张芝。作品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有28个不同写法“之”。

4、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盛时期。

楷书鼎盛时期。“欧体”“颜体”“柳体”,尤其“颜筋柳骨”。作品欣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神策军碑》

5、宋元明清时期书法更加向多样性发展

书法家共同特点:诗文与书画兼通,书法各体都较擅长,又大都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挥洒,气象万千。

作品欣赏:蔡 襄《楷书尺牍》

苏 轼《罗池庙碑》

黄庭坚《寒食贴跋》

米 芾《多景楼诗册贴》

探究与思考

1、列举中国书法各种书体流派,并举出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2、参考下面所举各专家学者的评论,并结合在课文中看到的墨宝实例,谈谈你对中国书法特点的看法。

林语堂“作为中国美术的基础,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这些美学范畴使西方人大为吃惊。”

朱仁夫:“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独有的骄傲。”“书法艺术是传统的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把旧有的形态完全破坏,而是在旧形态基础上的转化发展。”“书法艺术是欣赏的艺术,为欣赏而创作,为欣赏而生存,惟有欣赏才有价值。”“书法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因为线条不管是经过人创造的,还是自然产生的,对于人的视觉器官来说,常常暗示着运动。”“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一直在这种特殊的土壤里生长壮大,其传统性不仅来源于生活环境的稳定,还来源于其传统土壤的深厚性。”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出示: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 设问:“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何种场景?

体验: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里面盛水,拍打水面,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绘画出现全面繁荣 知名画家即有100余人,宗教画盛行。名作欣赏:顾恺之《女史箴图》

(三)隋唐五代时期画坛呈现璀璨繁盛的局面

画家辈出,绘画题材丰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各有千秋。名作欣赏1:隋 展子虔《游春图》(山水画)

设问1:请找一下作者的签名?

没有,体现了作者对山水(祖国)的敬重,人在自然中是那么的渺小。

补问1-1:右侧上方“展子虔游春图”是谁题的?

宋徽宗(赵佶),只题“展子虔游春图”,而不签名。表明了对艺术的尊重,确实也证明了赵佶是个艺术鉴赏家。

补问1-2:正上方的是谁题的?

清乾隆皇帝,不仅题诗,而且又签名,又在《游春图》最空旷之外,既破坏了图的格局,远看就像一群苍蝇,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说是汉学专家,充分暴露他对艺术的无知,又签名,是占为已有的表现,也是清朝专制主义到了极点的表现。

名作欣赏2:唐 韩滉《五牛图》(动物画)名作欣赏3: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画)设问3-1:唐阎立本《步辇图》描绘是怎样的场景?

记录了641年,松赞干布的使者向唐太宗求婚的场景,是汉藏友谊的见证。

设问3-2:《步辇图》右半部分人物画有何特点?

九个侍女,神态各千,体现了太宗皇帝的九五至尊,体现了太宗皇帝的地位尊严。

太宗皇帝威严慈祥的神态,体现了他对这门亲事的认可,也昭示了他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问3-3:《步辇图》左半部分人物中哪一位是松赞干布的使者?

前面一位是礼仪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中间是松赞干布的使者,络腮胡子,体现了藏民族粗旷、开放的民族性格。

左边一位是同步翻译。

名作欣赏4: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设问:唐朝绘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

历史原因:前代基础。

现实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融合;民族政策开明;外交开放。

(六)宋元明清的绘画达到一个新高度 学生点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学生才艺展示:当场书法作品(学生若干)

课堂小结:

5.第2节欧姆定律(教案)分解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推导出欧姆定律.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与论证过程提高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2.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推导和理解.【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计算 【教具准备】

电池组、电阻(5Ω、10Ω、15Ω)多个、开关、导线若干、电流表、电压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

师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在上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各组的探究结论,可以再讲讲吗?

生1: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生2: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生3: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师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被德国的科学家欧姆发现的,所以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欧姆定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欧姆定律

师 由上节课的结论可知: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我们把它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就是欧姆定律.板书: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如果用U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R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I表示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I=U R式中的I表示电流,单位是安培(A);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特(V);R表示电阻,单位是欧姆(Ω).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这反映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1/R).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表达式I=意以下四点:(1)适用范围: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的导电情况,对非纯电阻电路,如含电动机的电路,欧姆定律不再适用.UU及其变形式U=IR、R=是电学计算的基本公式,应注RI

(2)同一性:I=

U中的电流、电压、电阻是指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中R的各量,三者要一一对应,在解题中,习惯上把同一个导体的各个物理量符号的角标用同一数字表示,如图所示的电路,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U1,通过电阻R1R2的电流I2以表示为IU2,电路的总电流I=UR,当电路发生变化时,电路中的总电流可R2U.R(3)同时性: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具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因而公式I=U/R中的三个物理量是同一时间的值.不可将前后过程中的I、U、R随意混用.(4)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即I的单位是安培,U的单位是伏特,R的单位是欧姆.例题1(多媒体展示)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学生读题,根据题意老师板演,画好电路图.说明某导体两端所加电压的图示法.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解:由题可知U=12V,RL=30Ω,根据欧姆定律I=U/R=12V/30Ω=0.4A.教师归纳:(用多媒体展示)(1)解物理题的一般步骤:

①题中找已知条件; ②注意写出原始公式;

③公式中物理单位要统一,对物理符号尽量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④代入的数值要带单位;

⑤最后说明所求的物理量,不必写答.(2)解电学题审题的一般思路: ①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②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③利用相应公式进行求解.例题2(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V,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电阻R的阻值.教师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按例题1的要求解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演算过程.学生板演解题过程.解:电阻R两端的电压U=6V,通过电阻R的电流I=0.3A.所以R=U6V==20Ω I0.3A学生板演完毕,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正误.例题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①电路图及解题过程要符合规范要求.②答题叙述要完整.③解释U=IR的意义:公式U=I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积.但要注意,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因此不能认为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跟电阻也成正比.④解释R=U/I的物理意义:对同一段导体来说,由于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所以比值是一定的.对于不同的导体,其比值一般不同.U和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电阻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不能认为R=U/I表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由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所以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中的电流也等于零,而这个导体的电阻值是不变的.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图象中电阻的大小

师 在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图象中电阻大小的题目,下面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个电学I-U图象的例题.例题4(多媒体展示)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甲和乙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元件甲的电阻是 Ω,将元件甲接在电压为2V的电源两端,则流过元件甲的电流是 A,将乙接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两端,则流过元件乙的电流是 A,此时元件乙的电阻是 Ω.解析:如图所示为导体两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象,我们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但我们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来求得电阻,观察元件甲的I-U图象可知,电阻甲的电阻是固定不变的(不受温度或电压大小的影响),可从甲上任找一对应点,然后利用其电压、电流值计算出电阻,如当加在元件甲两端的电压为1V时,通过甲的电流为0.2A,由欧姆定律可得R甲U甲1V=5Ω.当元件甲接在电压为2V的电源两端,I-U图象I甲0.2A上对应的电流为0.4A,则通过元件甲的电流为0.4A(也可利用欧姆定律求得IU2V=0.4A).观察乙的I-U的图象可知,元件乙的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逐R5

渐增大,猜想可能是受温度的影响,当将乙接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两端,此时对应的电流值为0.5A,则此时,元件乙的电阻为R乙答案:5 0.4 0.5 5 注意:教师在讲解该题时,速度尽量放慢,在分析乙的I-U图象的变化情况时,教师要详细讲解,特别是要让学生理解乙元件电阻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电压增加时,使得乙电阻的温度变化了,从而导致电阻增加.同时要提醒学生在解答有关I-U图象的题目时,一定要搞清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从图象中找出相关的有用信息,然后利用相应的规律进行求解.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欧姆定律的公式,并尝试利用欧姆定律进行了简单的电学计算,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并不是两个实验结论简单地综合而成的,同时要强调欧姆定律应用时必须符合“同一性”和“同时性”.在讲解欧姆定律的公式I=U/R和变形公式R=U/I、U=IR时,要将它们的含义区别开来,从物理意义上划清界限,这样可让学生从中加深对欧姆定律的认识和理解.在解题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2.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本课的内容可自行调节,讲得适中才好,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认为还是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步子还是放慢一些,多举例多让他们上黑板板书演算过程,在众多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失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U乙2.5V=5Ω I乙0.5A

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

欧姆(Georg Simon Ohm 1787-1854)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辍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分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

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秒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如下的等式:

6.第2节 弹力 教学设计 教案 篇六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 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对A: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0,弹簧秤A的读数为2.0N;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课堂练习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C)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D)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

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分别计算出五次弹簧的伸长量△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课堂小结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7.第2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篇七

1.教学目标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能改变物体的内能。3.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及影响因素;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难点:热量、温度、内能间的关系。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1.钻木取火;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 提出:多么温暖的画面啊,这里面传递这一种“能量”。热是一种能量吗?开始今天的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知识储备

1.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_________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力和_____力。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______所决定的能叫重力势能;_______和______的总和统称为机械能

3.晶体熔化过程中,_______热量,但温度_______,例如0℃的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但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全部熔化后温度才开始升高。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7-10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内能”部分,知道什么是内能;内能跟机械能的区别;内能7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2.阅读课本p“物体内能的改变”部分,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并8了解内能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利用10分钟时间,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10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第4小题要写出过程,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内能】

(1)内能是指构成物质的所有______,在热运动时的______动能和______势能的总和。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符号____。

(2)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__________情况有关,内能跟物体_____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______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3)内能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4)一切物体,不论__________,都具有内能。2.【内能的改变】(1)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只要有两个:__________和_________。(2)热量是指在_________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_______,_______热量时内能减少。

(3)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_______,低温物体内能______。(4)分子的热运动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5)摩擦生热、压燃棉花、塞子跳起都说明了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1.内能、温度和热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观察并讨论“空气压缩点火仪”实验和“空气推动塞子”实验现象,解释几个问题并分析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和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

①棉花为什么会被点燃?

②塞子为什么会跳起?塞子跳起时瓶口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3.请举出几个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四、训练环节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2.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C.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内能相同 3.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_____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________增加.

4.(2014•雅安)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D.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

5.(2014•泰安)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

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C.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压缩冲程相同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6.(2014•济宁)央视一套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味道鲜美的微山湖炖鱼是济宁人民“舌尖上的美食”.炖鱼满屋飘香是由于_________造成的,烹饪过程中其内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改变的.

7.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窜入了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的现象。

(师用利用多种方式统一展示答案)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13.2 内能

一、认识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发生了改变——观察其温度变化。

2.热传递:①发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②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3.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②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8.第2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篇八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主备:

助学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了解细胞的生长过程。

3、理解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

4、说出组织的概念,并知道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5、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懂得珍爱生命。助学重点: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了解细胞的生长过程。

3、理解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

4、说出组织的概念,并知道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助学难点: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知道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助学课时:2课时 助学过程:

一、自助互助

1、观察书P14页图7-9,回答书14页讨论题1和2。

2、阅读书15页,了解细胞的生长过程,回答问题:生长过程中细胞体积的变化,液泡数目的变化。

3、生物体由小长大与什么有关?

4、什么叫细胞的分化?

5、组织是怎么形成?

二、自助展示

1、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一分为二,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去。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

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数目和形态相同的两份,并随着细胞的分裂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前后代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细胞的生长

细胞生长时,细胞体积不断变大,细胞中的液泡会由小变大,由多变少,最后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小细胞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才能长大。我们用数学推算的方法指导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越来越小,所以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长大。

3、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使生物体能由小长大。

4、细胞的分化:在一个多细胞生物体内,在受精卵进行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中,除一小部分细胞继续保持原来的形态并具有分裂能力以外,绝大多数细胞则失去了分裂能

力。这些细胞通过生长增大了体积,由于功能上的不同,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产生了差异。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5、组织的形成:细胞经过分化形成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一、求助补助

细胞分裂的意义:增加细胞的数量。染色体的复制保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细胞生长的意义:增加了细胞的体积。生物体的生长: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组织的形成:细胞分化的结果。

四、概况总结

(一)细胞的分裂

1、分裂过程

2、意义:增加细胞的数量

3、染色体复制保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细胞的生长

1、生长的过程

2、意义:增加了细胞的体积

3、数学推算

生物体的生长: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三)细胞的分化

(四)组织的形成:细胞分化的结果。

9.第2节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有机物及与无机物的区别,了解食物中常见的有机物。

2.初步认识有机物的有关特点及生活中的有机物,养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有机物及与无机物的区别。2.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有机物。

教学难点

1.有机物及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调查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厨具等中所含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是否有分类不明确的,请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在家中有时候煮饭时,不小心将饭煮糊了,你们看到了些什么?闻到了些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新课。我们会看到有黑色焦糊,并闻到有糊状焦味,说明米饭中含有碳元素。同学物联想一下,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中含有碳元素?你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的?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有机物的概念有初步认识。

板书:有机物的概念(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少量含碳化合物外)无机物的概念。

学生理解概念并记住特殊的例子。

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思维来记忆和理解概念。并注意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创设问题:展示三种有机物的结构图,请同学来说明为什么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学生看图,进行思考。并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空间智能,通过图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创设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三种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教师讲解,并展示蛋白质分子结构模型。引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学生看图,并讨论使学生能定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板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学生理解概念巩固概念 创设问题:今天,同学们已事先从家里带来一些物品,你能检验出这些物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物吗?请同学们做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的错误,提醒注意安全。投影:实验记录学生实验(分组实验)。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物品,观察现象。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自我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能力。

活动1:我们的厨房中有许多物质,你能找出哪些物质里含有有机物吗?我们来比比看谁找得多?学生抢答。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活动2:在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是食品,许多食品中含有有机物。你知道这些食品中都含有哪些有机物吗?投影(食品图片)。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精神,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活动小结:先将食品进行分类,然后再讨论其含有的成份。

教师讲解:食品中的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是人体所需的有机营养素,不同的食品中含量不同。

使学生知道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是有机物。创设问题:

1、你知道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

2、哪些食品富含这些营养素?投影(各种各样的食品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对有机物存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有所认识。

10.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篇十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定 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 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3.教学用具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最好先画出简单机械 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 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这个时 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2)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 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 方向)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上一篇:园林实践报告下一篇: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