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教案

2024-09-15

文化地理教案(精选8篇)

1.文化地理教案 篇一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材分析:

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本节内容学习的关键,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表现。世界上不同的聚落都有其独特的景观,使之区别于其他聚落。聚落的建筑结构、街道布局和土地利用格局都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居住者的需要、制度和价值观,文化概念比较轴象,教学可以用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引入,联系多数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生活区域的文化景观,分析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城乡景观有不同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

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城乡景观与当地地域文化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人地协调观

城乡景观是与地域文化相协调的。

教学重、难点:

1.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瓦尔帕莱索图片,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

(一)地域文化

学生阅读教材:P42-P43,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事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有什么表现形式?

地域文化有何特点?

怎样感受地域文化?

阅读完教材之后,教师讲述:

地域文化概念: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制

度、习俗、语言、艺术等)。(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地域文化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4.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多媒体展示)

(过渡)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的城镇与乡村造就了景色各异的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多媒体展示:上海外滩,江苏周庄,深圳拓荒牛

上海外滩:中西文化的见证

江苏周庄:水乡与江南文化融合深圳拓荒牛:开拓进取、创新文化

(过渡)通过上面的多媒体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城乡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极大的关联,同学们还可以看一下书上P43的活动题。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教师多媒体展示:红河哈尼梯田,哈尼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生阅读教材再思考以下问题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横断山区。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秋收以后到次年春播以前的休耕时节,是这里的旅游旺季。层层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吸引了无数游客。

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稻田的灌溉依赖山泉溪流。经长时间摸索,人们发现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

这里处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不稳定,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每个村都选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各村之间也有分水的约定。尤其在干旱的季节,分水制度更为重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生产活动

用水、用地制度

价值观、审美情趣

2.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过渡)通过活动题我们可以看到红河哈尼梯田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极大的关联,作为人类聚居地城市和乡村又与地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教师板书:(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学生自学P45,思考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有何关联?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西婺源月亮湾:

1.乡村景观体现人地和谐(宅高田低: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乡村景观。)

教师多媒体展示福建土楼:

2.乡村景观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南方土楼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共御外敌的要求、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学生阅读教材P46,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教师作简要介绍。

宏村位于皖南山区,历史上属于古徽州,因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和古建筑遗存体现了徽州的地域文化,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宏村的布局与水密不可分,顺地势、水势,引溪流、汇泉水,构建了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村落水系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调节气温、生产、生活用水,而祠堂、南湖书院等建筑组合体现耕读文化。

(过渡)在世界上,目前城镇是人们聚居的主要场所,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景观一样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教师板书:(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学生阅读教材P46—P47,并思考

城镇景观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会有何特点?

教师多媒体展示浙江乌镇、瓦尔帕莱索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对比图片。归纳如下:

伦萨

瓦尔帕莱索

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就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小结:

1.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多媒体展示北京四合院图片(图2.39):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教师小结:2.城镇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师多媒体展示故宫图片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教师小结:

3.城镇建筑城镇建筑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学生阅读教材P47,案例:人家尽枕河

苏州位于太湖之滨,是大运河沿岸的商贸重镇,素有“水城”之称,曾被誉为

“东方威尼斯”两千余年来,苏州基本保持着“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

局。城内有“三横四直”的骨干水系通向千家万户。传统民居临水而建,多为二三

层的砖木结构楼房,有些会修建阁楼

沿河房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外墙多为白

色,屋顶用青灰小瓦,木质柱廊漆以黑、褐色,淡雅朴素。纵横交错的水道既是交

通通道,也是商贸通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丁

这是唐朝诗人杜荀鹤对苏州水乡景观的生动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苏州的历史街区见不到高楼大厦和现代风格的建筑,仍然维

持着水、陆双棋盘格局,临河建筑仍保持粉墻煮瓦的传统风格(图2.40)。

人家尽枕河”的“案例”诠释了在自然环境基上受人文因素影响形成的苏州山塘文化景观,以及苏州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举指。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让学生时论“人家尽枕河”景观在当下的意义。

2运用地图说明苏州所在区域自然特征对“人家尽枕河”景观形成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明粉墙黛瓦体现的文化含义。

4.讨论苏州改造、整治、修复山塘历史街区的做法是否值得推广。

教师小结: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的建筑之中,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活和谐发展,是未来我们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课题。

教师布置活动: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

板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从景观入手感受地域文化

从乡村的空间格局、民居等感受地域文化

从城镇的色调、建筑、空间格局感受地域文化

2.文化地理教案 篇二

1.1 民俗习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 各民族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土人情、民俗民约。广告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避免的也要受其影响。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传统新年前总会推出新包装的产品, 大红色的外包装上添加了黄色、金色等迎合中国传统新年的色调, 突出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 这就使可口可乐产品在新年市场上更贴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1.2 宗教信仰

受各民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是最深刻。如美国骆驼牌香烟的广告语“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 电视画面是一个烟民为买到骆驼牌香烟, 一直走到鞋都破, 并在神庙前跷二郎腿。此广告在泰国一经播出, 举国愤怒。因为泰国大多数人信仰佛教, 绝不容许画面中的形象出现在佛教的庙宇前。因此, 广告撰写若不了解并尊重各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影响, 往往会犯大错误。

1.3 语言习惯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各民族的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积淀下了许多符号之外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广告语言承载着商品信息, 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如我国有一则广告引用百合来象征“百年好合”, 用一条鱼象征“连年有余”, 运用谐音, 象征吉祥。同样的广告如果放在其它国家, 只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百事可乐的英文广告语是“Come alive with pepsi”, 译成汉语为“请喝百事可乐, 令君生气勃勃”, 而译成德文则变成“与百事可乐一起, 从坟墓中复活”。

1.4 价值观念

大多数民族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差异, 这些差异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逐渐内化为一种观念, 使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也就不同。与西方文化宣扬的张扬个性不同, 中国人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 为人处事稳重踏实, 强调群体观念, 强调适中。比如我国中老年服装广告, 往往强调端庄稳重, 这在西方社会则行不通。

1.5 色彩偏爱

生活中, 不少人对某种色彩有着特别的喜爱, 各人有各人的偏好。由于长期受某个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有一些民族, 甚至一个国家也往往对某种色彩情有独钟。例如中国人喜欢黄色, 英国人喜欢红色, 荷兰人喜欢橙黄色等等, 所以在中国广告中经常出现被人们认为是富贵色的黄色, 而英国人因传说中出卖耶稣的犹大身穿黄色衣服, 而特别讨厌黄色。因此, 在进行广告创作时, 只有对各种色彩准确地理解, 适当地运用, 才能恰到好处地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2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西广告表现风格

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种区别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东西方人居住的地理环境。西方文化属于海洋文化, 而中国文化则属于陆地文化。相比之下, 西方人大多数以个体为中心, 强调个人自由, 并以此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宗教精神和自由经济机制。中国却比较保守, 以群体如:家庭、家族、团体、政党、民族、国家为中心, 强调群体利益, 并由此建立起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道德系统和以等级服从为前提的社会规范体系, 以及崇尚权威, 注重功利等特征。

在中国广告中, 大多时候是借助家庭、群体、国家来表达幸福、和谐。而西方社会有着很大差异。比如西方品牌——耐克运动鞋的广告语“justdoit”, “想做就做”的口号下彰显的是西方人勇于挑战、敢想敢做的性格。云丝顿香烟的广告语是“云丝顿的香味非同一般, 对我来说, 云丝顿就是棒!”。大多数的广告都在强调个人奋斗, 尊重个人价值和个性,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占第一位。

3 中国特定环境下的广告创作建议

3.1 广告人注重对受众所处地理环境的深入了解, 注重市场调研

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习俗背景条件下, 形成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如汤加人以胖为美, 非洲人以纹身为英俊, 缅甸少数民族则以长脖为俊……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同大众的道德理念、消费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广告创作前, 必须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 注重受众所处的地理环境, 注重市场调研, 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广告作品, 促进企业的发展。

3.2 结合产品特性, 挖掘产品真正内涵

文化是提升广告创意的重要元素。成功的广告需要了解并分析消费者的民族心理和传统观念, 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观、民族特定的社会风俗、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哈尔滨制药六厂的一则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从播放以来一直受到好评。因为它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如果这则广告在西方播放, 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广告画面表现的人、事、物中直接运用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意。将具有民族风情、民族特色的民俗、人物、建筑、艺术、服饰、精神恰当地展示在广告画面中, 与广告产品相融合, 突出产品的文化价值, 从而实现广告的诉求目的。十多年前的南方黑芝麻糊和孔府家酒广告中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两则广告分别营造的思乡氛围和怀旧情思极富感染力, 深深地打动了受众的心, 满足了中华民族对广告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

摘要: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因其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 进而表现出不同消费心理、审美需求。在创作广告作品的过程中, 注重对受众所处地理环境的了解, 给产品广告注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分析了东西方地理环境对广告创作的影响, 介绍了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广告风格, 并提出了在广告创作中应融入反映本区域地理环境的民族文化对策。

关键词:地理环境,广告文化,表现风格,广告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444-487.

[2]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411-415.

[3]曹诗图.文化与地理环境[J].求是学刊, 2003, 30 (6) :29-34.

[4]孟召宜.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 2002, 17 (2) :74-77.

3.浅谈学教案与地理高效教学 篇三

关键词:学教案;优点;应用

一、学教案的优点

学教案是集教案、学案、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及教后反思于一体的教学文本,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学教案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确教师的教学设计,先学后讲,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学生互助友爱、团结奉献的精神,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学习效率得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理科的属性,又有文科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教案的时候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将课本、资料上的图文重新整合,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学教案的内容——以“等高线地形图”为例

1.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即教学的目的,三维目标,在设置目标时不能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因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是否高。学生提前得知目标,可以有目的、主动地学,让课堂充满动力。故将本节课知识目标设置如下:

①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结合板画对其进行解释,学生可进行简单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②了解等高线及特点。

③结合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类型,能够进行简单的地形图绘制。

④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和实践运用。

结合知识目标,更要注重过程与情感目标的实现:

①读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读图分析能力

能够对地形图进行彻底地分析,能够对各种地形图进行判读。

③科学的读图方法

2.精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包括预习阶段、新课活动阶段、精讲点拨阶段以及小结阶段。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活动是主要内容,教师应该尽量不讲或者少讲,要讲得精;在学生方面,应该学会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对于小组合作,应将有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可以做到每个小组均有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欲。本节课课堂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①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在课件上的图,自主学习并得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通过道具的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等高线的特征。

③教师展示相关示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判读,并能够总结出山脊和山谷的具体判断方法。

④通过例子展示,可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和进行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做到举一反三。

⑤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自主总结出等高线的应用问题。

3.课堂练习的难度掌握

一般情况下,例题的难度应有所保留,最好选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梯度的习题,要满足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的学情需要,让他们在练习中感觉学有所得,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对于基本地形的巩固,可先用六种等高线地形图的变式来进行。在此,选取了2009年上海高考的一道题,该题只要掌握基本的地形知识即可完成,难度较低。

(2009·上海高考)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下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

(2)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

在对基础知识比较熟悉之后,就可以去做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比如相对高度的计算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此题并非一眼就能解答,有的小题需要稍作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例如:

(3)“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A地为_____地形区,判断理由是______。

A地与图中最高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

②a,b两支流,水流较缓的是____,判断理由是_____。

③B河上拟建一水电站,请在图上标出最佳坝址,并说明理由______。

④计划在甲、乙两村间修一條公路,应该在丙处还是丁处?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总结,省去了教师一直在讲授的这种传统方法,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思,从而更加高效。

4.课后练习的批改与评讲

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而且每个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往往与教师设想的有所不同,只有精心备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并将错误率高的题进行整理,变个方式再次出现,讲解起来方能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才能更有目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5.课堂反思的作用

一节课下来,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值得反思的内容,教师总是在思考,本节课是否成功,哪里设置得很好,而哪一块又存在不足。学生要反思的是,本节课我获得了什么,哪些东西我依然一知半解,学生将这些得失记录下来,方便以后的讲授和学习。

三、学教案使用中的问题

学教案虽然是一个可以容纳多种方式的辅助教学工具,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可完全依赖学教案,有些好的课堂环节切不可丢。

1.板书

板书是教师课堂的灵魂所在,板书应该是重要的教学提纲,教师边讲授、边书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并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对板书的应用。

2.板图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纵观近几年会考及高考,无图不成题。教师在课堂上绘图,学生也可以模仿,进行画图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绘图兴趣,从而更好地读图、析图。

3.记笔记

学教案上有目标、重难点,也有教学提纲,这造成了不需要记笔记的一种假象。其实不然,记笔记可以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种更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自己写下来的东西会倍感珍惜,很少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现在对于学教案的应用正处在探索阶段,因为很多设计出来的学教案并未通过课堂的验证,只有在经过课堂实践后才能够明白其利弊,从而更好地进行修改,寻求最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4.文化地理教案 篇四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第2课时)

课题:八上《

交通运输网》(第2课时)导学案

做课人

年级

八年级

日期

学案编号

课题

交通运输网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说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优势和不足。

2.能根据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求,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

3、了解中国公路和航空港的分布特点。

学习重点:我国主要的内河航线和沿海的主要港口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自主合作

当堂达标

课堂流程:

一、复习巩固:

现代交通运输

1.方式:、、、、五种方式。

2.作用:各种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的运输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3、说出图中铁路线的名称:

二、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细读课文,了解我国公路运输、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等。

(二)自主学习: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多、快、好、省”,即运量大、运输速度快、安全性好、运价低。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而不能只考虑速度、运量、运价等因素中的某一个。但许多时候只能重点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

交通运输方式

读下表资料结合第95页活动,对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在速度、运价、运量上进行比较。

(a)从上海到南京的交通费用比较

火车

飞机

汽车

轮船

50元

360元

88元

30元

(b)不同运输工具一般时速比较

火车时速

60~~~~100千米

汽车时速

40~~~~60千米

海轮时速

30~~~~40千米

飞机时速

400~1000千米

(c)不同运输工具运量比较

一艘散装货轮

一次运量达几万吨至几十万吨

一列货运列车

一次运量可达上千吨

一辆载货卡车

一次运量可达几吨

一架大型客机

一次可搭载乘客400人以上

(1)、运价:陆运、空运、水运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2)、速度: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从快到慢的顺序是

(3)、运量:火车、轮船、汽车、飞机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1、归纳以上的学习内容试着完成下表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速度快慢

运量大小

运价高低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2、填表,下列货物需从下面起点运到终点,用什么运输方式最合适(在表中用√表示)

货物类别和数量

起点至终点

铁路

公路

河运

海运

航空

两箱急救药品

北京—拉萨

一吨活鱼

密云水库—北京城区

五十吨钢材

上海—拉萨

一万吨海盐

天津—上海

十万吨大米

武汉—上海

3、选择客运或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与______的高低、______的快慢、______的多少有很大关系。

合作探究

4、读95页课文结合插图分析讨论选择运输方式应考因素?

5、客运和货运在选择运输方式时有何不同?

6、分组探究95页活动内容

(1)、贵重或急需,数量不大,远途用,运输。

短途易变质,数量不大,用

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远途,用

运输。

(2)、活动2,选择哪种交通分别

阅读课本P93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公路网与高速公路

阅读P94图4-3-3,分析我国公路网的分布特点。

1.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出行时周边有什么重要的公路?

2.看一看、说一说:我国公路网的分布特点?

2.议一议:

我国高速公路为什么多修建在东部地区?

阅读“航空运输”

1.自学课文P94图4-3-4:

(1)航空运输有哪些特点?

(2)在什么情形下,宜采用航空运输?

2、读‘中国主要航空港和航线分布”图,熟悉我国主要的航空港:

我国拥有最多航线的三个航空港是哪三个?

三、交流展示:

读P95活动2

四、重点难点巩固:

小结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

特点

优点

缺点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

运量最小,费用最高

铁路运输

速度快、费用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水路运输

费用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五、当日作业:

设计旅行线路:暑假期间,某个中学生夏令营组织一次旅游,打算游览八达岭长岭、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山陵、苏州园林、长江三峡、都江堰,最后到上海。请为他们设计一条最便捷又经济的旅游路线。(分组选优)

六、达标检测

一、填空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等,现代交通工具有、、、等。

2、各种运输方式中

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两吨急救药品尽快从北京运到汶川地震灾区选择()运输。

A、汽车

B、火车

C、飞机

D、轮船

4、根据下列情境,判断应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合理,并做简单归纳。

(1)、上海有一位患者需要移植骨髓,台北的骨髓必须在24小时内送到,选择

运输。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不大的,多由

运输。

(2)、一吨活鱼从北京郊区的水库运到城区用

运输。

(3)、送几百千克葡萄到市场出售,用

运输。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

运输。

(4)、5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用

运输。

(5)、一万吨海盐从天津的长芦盐场运往上海,用

运输。

(6)、10万吨大米从武汉运往上海,用

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用

运输。

二、读图回答: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国际航空港:①,②

沿海港口:③

铁路枢纽:⑤

2.纵观我国南北的铁路干线中,与长江“黄金水道”交织,便于水路联运的有

线、线和

线。

教学反思:

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采用使学生手动、口动、脑动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效果颇好。

2014_201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4.4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居民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文化的影响。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我国地方特色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世界遗产,说说世界遗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讨论。

【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导入新课

提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看看下面的图片是我国什么地方的?

展示图片:蒙古包、窑洞: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它们的房屋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自查,向老师反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谈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提前了解学情。

利用图片和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衔过渡

我国悠久的历史,积淀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我国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首先了解我国的服饰文化。

自学与探究

一、地理环境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展示图片:傣族服饰、藏族服饰(藏袍)、蒙古服饰、苗族服饰:

教师以典型服饰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1、学生欣赏服饰文化差异

2、了解服饰图片是那个民族的,这些民族的分布地区,各地区的气候特点

3、分别比较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所分布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我国还有那些民族服饰。

学生结合图片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示自己对服饰差异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

傣族:南方

丝绸

短袖

藏袍:高原

毛织

肥大

-----

总结:服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的结果。

通过图片展示增强学生的感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服饰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

二、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以典型食品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探讨:1、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反映的是哪些地区的饮食文化?

2、为什么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牧区居民以肉奶为主?

3、我们枣庄主食以什么为主。

学生结合图片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示自己对饮食差异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

北方地区:

种植小麦为主,多吃面食,如水饺、饼、馒头、面条。

南方地区:种植水稻为主,以米饭为主。

西北牧区:肉奶等畜牧品占饮食很大比重。

枣庄:北方

面食

总结:饮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物产密切相关,是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的结果。

通过图片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知道我国饮食文化的差异,让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农业知识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三、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2.北方民居为什么墙体厚,窗户小?

3.南方民居墙体薄,窗户大,屋顶坡度大的原因?

4.竹楼为什么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

4、窑洞这一特色民居形成的原因与黄土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合图片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示自己对民居差异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

北方民居:院落开阔,坐北朝南,墙体厚,窗户小。

南方民居:院落较小,墙体薄,窗户大,屋顶坡度大。

蒙古包:易于拆装,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

窑洞:建于黄土层,冬暖夏凉

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的民居特点,从气候、地形等地理方面进行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探究:比较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影响的地区差异:

展示图片:贵州的苗族山寨与山西平遥古城:

引导学生观察:

二、分析它们的位置与当地的地形区、气候

三、两地建筑的材料,结构

3、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拓展:

谈谈你对南船北马这一传统运输方式的理解。

学生结合图片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自己对民居差异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

贵州苗寨:云贵高原,南方

夏季炎热多雨

地形崎岖

盛产竹木

吊脚楼

山西平遥古城:黄土高原

北方

冬冷夏热

院落开阔,坐北朝南,墙体厚,砖瓦结构

总结:民居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密切相关,是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的结果。

学生说出我国传统运输方式的缘由。

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了解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衔过渡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了地方特色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特殊魅力所在,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自学探究

合●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1、读图查找我国主要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旅游业在丰富人们生活、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3、说出地方特色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分析图中旅游收入结构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5、结合枣庄当地实际,就如何发展地方旅游业各抒己见。

学生结合图片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认识:

找出我国的主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收入结构中,景区演艺联票占比逐步增加,门票收入占比下降。

总结:

特色文化促进了旅游的发展,旅游的发展传播了特色文化。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

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当地如何发展旅游业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系小结

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地方特色文化

地理环境对

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丰富多彩

文化的影响

对民居文化的影响的文化

旅游业的发展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面不能反

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句话是()

A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早穿皮袄晚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要想富先修路

2、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

A.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

B.西双版纳和昆明滇池

C.秦陵兵马俑和山东黄山

D.南京明孝陵和从化温泉

3、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穿的“不对称”的藏袍,是为了适应()

A.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防止缺氧

B.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D.青藏高原饮食习惯

4、将下列各种民居形式与分布地区和特点连线。

分布地区

民居形式

特点

内蒙古牧区

窑洞

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墙体厚重,多青砖灰瓦

华北地区

四合院

易于拆装,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

黄土高原

竹楼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坚实的崖面上挖掘而成云南西双版纳

蒙古包

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饲养牲畜

【教学反思】

5.地理教案-东亚概述-教学教案 篇五

知道东亚的地形特征,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通过学习东亚五国历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国存在的共同之处(人种、风俗等)加深学生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通过对东亚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形、气候)及由此导致的人口、农业、工业差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东亚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

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区域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分五个标题,分别讲述东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居民和经济特征

第一个标题位于太平洋西岸,主要讲海陆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使东西部内陆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与此也有密切的联系。本节以海陆位置为轴,介绍东亚的地理特征及东西部的差异。纬度位置对东亚区域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季风区内,从北到南由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到亚热带和热带的变化很明显,详细内容将在中国地理中讲述,这一节东亚概述,只在季风一段内提到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的区别。同样,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本节也略去。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又是学生最先学习的一个区域,因此,本节把季风气候显著作为重点和难点,并联系前面已有的知识来讲述,让学生知道季风气候的特点,为以后学习东南亚和其他大洲的季风气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口和经济一段,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哪些条件,以及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所取得的成就两方面来讲,重点指出了日本、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高于农业(包括畜牧业)。例如,蒙古和我国西北各省区在近几十年内,工农业、交通、科技、贸易都获得发展,人口增多,也出现一些工业城市,不过同东部沿海地区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课文中说明西部内陆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也在开发利用中。

关于“东亚地形”的教法建议

讲解该知识点时,应注意指导学生读图,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从而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关于东亚经济的教法建议

讲解经济时,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比较,掌握课文内容要点,注意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差异,同时也应说明: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一样,经济也在发展中,使学生建立辨证的、发展的观点,防止产生片面的认识。

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 比较项目西部内陆东部沿海海陆位置和交通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交通不便临海,有优良(港口)交通条件优越地形和土地资源多(高原、山地)(草原)广阔多(平原、丘陵)耕地数量(多)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科技力量较薄弱较强经济上的差异(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人口(稀少)是世界(水稻、茶叶、蚕丝)等农产品主要产区,出现了不少(经济)发达和新兴(工业)区,人口(稠密)关于“东亚人口”的教法建议

讲述“东亚人口外貌特征”一段应抓以下两点:

了解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让学生找出东亚五国共同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

通过了解东亚各国平均人口密度和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密度等数据,认识东亚人口分布不均,东部沿海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关于“东亚位置”的教法建议

本课要熟悉较多的岛屿、半岛、海洋、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讲述东亚的位置,可按以下步骤:

利用“东亚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找出东亚的海陆位置;指出东亚的国家在五带中属于哪一带。然后归纳东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范围:中国——临海国

朝鲜和韩国——半岛国

蒙古——内陆国

日本——群岛国

指导学生读图,从北往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岛屿。

关于季风气候的教法建议

季风是中学地理的难点内容,特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为突破难点,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季风就是随季节变化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这里的季是季节的之意,联系自己的感性认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冬、夏季风正好相反,所以分别称为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然后进一步分析风向转变的原因是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的原因是海陆气温的季节变化,气温的季节变化是有海陆位置和温度的升降所决定。这种有感性认识入手而得到的新知识往往掌握的很牢固。

读懂哈尔滨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以及东京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是理解掌握着一部分内容的关键。

具体步骤如下:

(1)观察分析两图,看看气温曲线有什么特点?降水量各月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性质,总结出季风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冬季夏季风向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偏南风——海洋吹向陆地气流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对东亚气候的影响冬季风风力强,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夏季炎热,东部近海地区降水多,往西北内陆,雨量减少

(3)思考并回答:东亚的东西部在气候上有何差异?哪个部分适于耕作业的发展?哪个部分适于畜牧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东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国家及首都、主要海洋、岛屿及半岛。

3.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教学难点

l.国家、岛屿、半岛、海洋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东亚季风气候显著。教学媒体 相关挂图

【导入】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从这儿开始就进入了分区学习。今天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我们国家所在的、也是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地区——东亚

【板书】

一、东亚

1.组成 东亚五国(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读图】 读“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图 东亚包括那几个国家?(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它们的首都分别叫什么?(北京、东京、平壤、汉城、乌兰巴托)看看朝鲜、蒙古同中国陆地相邻的界线。

学生活动:(1)用彩笔描出东亚地区的范围。(2)找出东亚五国的名称及各国首都并用彩笔标记。看看哪些国家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半岛和群岛国家?

【提问】 把这五国归为一个地区,说明它们存在着共性。这5国的共性,和世界其他的地区相比就是东亚的个性。请思考一下,东亚有什么个性?

6.地理教案:水资源 教案示例 篇六

(三)何泉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l、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掌握水资源的分布规律;2.了解淡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识用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资源的分布,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教学难点 :水的大循环,淡水缺乏的原因及水质污染和危害。教学方法:读图分析与启发式谈话法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l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清河水质污染”部分录像剪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自然资源概述及土地资源,请举例说明自然资源分哪两大类?土地资源属哪一类?(同学回答)[导入 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土地抚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板书)第二节 水资源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读一读》内容,以便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认识。(板书)

一、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全部水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分布在陆地表面的淡水资源(如冰川水、河湖水、地下水)。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水,一个人维持正常生活,每天需要5千克水,我们人体内水的含量达90%以上,每天吃饭食物都是通过水来消化、吸收的。(提问)自然界中如果缺少水会怎么样?(学生回答)自然界中如果没有了水,就会像前面《读一读》中所说土地会龟裂,河水会断流,草木会枯黄,人畜会死亡。人类有了水才会得以生存,所以说水是生命的源泉。

(展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一下以水为命脉的农业

浇灌1公顷水稻需水1.8万吨;浇灌1公顷蔬菜需水375吨~525吨;浇灌l公顷小麦需水600吨~750吨;浇灌1公顷棉花需水525吨~750吨

其它林、牧、副、渔业也大量需要用水,农业离开了水就会失去生存和收获希望。

(展示投影片)再让我们看一下工业用水

生产1吨钢需水100吨;1座发电能力为1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需用上亿吨的淡水

(小结)总之,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需要大量用水,因而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全部生命。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水又储存在哪里呢?(板书)

二、水资源储存在哪里

(读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的存在形式”图(提问)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学生回答)陆地和海洋通过阳光照射使水汽蒸发上升到大气中,由空气流动输送着水汽。当水汽饱和遇冷凝聚形成降水,有的降落在高山、高原或两极,滞留下来形成冰川水井储存起来;有的降水被树冠截流形成生物水;有的降水降落在地面沼泽、湖泊里储存起来;有的渗透在地下形成地下水;有的降水在低凹处汇集成河流,最后通过地表径流回到海洋之中。

(提问)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分布在哪里?(在海洋中)。如果船舶在海洋上遇难,漂流到荒岛上的人,首先要寻找什么?为什么?(首先要寻找淡水,因海水里含有盐分不能直接饮用)。

(提问)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水主要来自哪里?(河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

(小结)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 96%以上是海洋水,不能直接饮用,我们所说的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它的储量在冰川中最多(占总储量的68%)。冰川分布在地球上的南、北两极和高山、高原地区;目前能够利用的还很少。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和部分地下水,它们只占全球水总储量的十万分之七,淡水总储量的0.3%。(板书)1.海水占96%——不能直接利用 2.冰川是淡水主体——但利用很少

3.河水、淡水、湖泊水,部分地下水——大量利用

(提问)地球上淡水主要取自河水、淡水湖泊水和部分地下水,这些水又主要来自哪里?(天然降水)

(读图)根据课本《做一做》,请同学们阅读气候部分“世界降水量分布”图(提问)世界上哪些地区淡水资源比较丰富,哪些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学生可能回答某些具体地区或国家淡水资源丰富或不足。如说赤道地区、季风地区或某个国家淡水资源丰富;大陆内部或沙漠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等等。)教师在肯定学生正确答案的基础上,要特别提醒学生记住课文中所讲的水资源分布规律:地球表面淡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不足。(板书)

三、淡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从以上提问可见)淡水资源分布是不平衡的。那么,有淡水资源的地区应怎样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有限的淡水资源呢?(板书)

四、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事买(1)

(提问)造成世界上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是什么?(人口的增长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中两幅漫画“钓鱼者的困惑”和“熟视无睹”,结合课文中事实(2)、(3)展开讨论、明确两幅画说明了哪些问题。

(小结)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钓鱼者的困惑”中的钓鱼者钓出的不是活蹦乱跳的鲜鱼,而是鱼骨头,说明鱼已经腐烂死亡了。是什么原因呢?看黑色的河水,不远处冒着浓浓黑烟的工厂,就知道河水被污梁了,水质变化了,鱼已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此时,问学生如果不制止污染,人类还会吃到新鲜的鱼虾吗?答案已不言而喻了)。“熟视无睹”中表现了一位小朋友在用完水后,没有拧紧水龙头就跑了,墙上贴着“节约用水”的标语,可他却熟视无睹。这两幅画充分说明了水质污染和使用上的浪费,是出现水资源危机的两个重要原因。

(放录像)请同学们观看一段有关小清河严重污染的录像片断。(板书)

1、水资源缺少原因(1)人口增加,水资源分布不均(2)严重的污染(3)惊人的浪费

目前世界上淡水资源十分匮乏,淡水资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将来地球上的水有可能会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思考)根据课文中《想一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地的用水是否紧张?为什么?怎么样解决淡水资源危机问题?

(小结)保护水资源的有效途径要从自身做起:节约和合埋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来看,人类要开发海洋这片“绿洲”,就要设法用最经济的办法,使海水淡化,扩大淡水资源。(板书)2解决措施;节约和合理用水、防止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总之,通过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学习,使我们更加应该节约用水,保护好水环境,热爱生命就要珍惜每一滴水,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课堂练习设计] 用投影片放出本课反馈练习题

1.地球上水的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是______。2.我们所说的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______。

3.目前,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只占全球水的储量的______,淡水总储量的______。

4.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5.保护水资源的有效途径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教师总结练习情况,并根据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补救性教学,最后小结全课),[作业 布置] 2.完成《目标与检测》中本节课的课堂练习。

7.地理环境与唐家湾区域文化价值 篇七

珠海唐家湾地处岭南, 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北部。近代以来, 在多个领域涌出一大批引领风骚的时代先驱, 有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 作为太古洋行总办长达六十多年的最大买办的莫仕扬三代,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任总办唐廷枢, 中国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 大实业家蔡昌。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探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目前只是对个体人物的研究, 范围非常局限, 主要集中在唐廷枢和苏兆征二人身上; 是以描述性为主的, 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珠海区域文化价值的发掘还远远不够, 而对这一区域文化价值的成因的探究更是匮乏, 几乎没有。本文试图仅就地理环境这一因素探究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珠海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2地理位置与弱势文化创新再造

珠海地处岭南,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局限, 珠海一带的开发较之中原和江淮地区明显较晚, 在明中期以前, 珠海还是一片尚未完全连成陆地的岛屿群。首先,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相对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强势文化来说, 岭南文化始终属于弱势文化, 自从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以来, 该地区就划为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从此, 中央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礼俗都影响着这一地区, 再加上历代战争中所产生的流民以及岭南地区与中原及荆楚蛮越文化的交流, 使得中原主流文化一直主导着岭南区域文化, 中原主流文化是岭南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 由于地理上远离中原, 岭南区域始终是中央主流文化鞭长莫及的地方, 在历代封疆大吏中, 岭南籍只是占一小部分。近代以前, 珠海区域文化就处在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下。

然而, 作为弱势文化的珠海区域文化并没有一直受到中原文化的牵制, 而是在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造, 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近代国门打开以来, 珠海区域文化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形成了留学文化、买办文化、 商业文化。容闳、黄宽、黄胜率先留学欧美, 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驱。唐绍仪、唐国安作为公费留学生留学美国, 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家湾会同村的莫仕扬三代作为英商太古洋行的总办长达六十多年; 唐家村人唐廷枢、唐廷植兄弟, 族兄弟唐翘聊、唐瑞芝也是广大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买办。香山县三大买办家族唐家湾就占有两席。商界巨子蔡昌创立了驰名于海内外的大新公司。唐家湾人不断地推动着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 整合的结果便是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独特的区域文化, 从而引导了岭南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作为弱势文化的珠海区域文化是如何实现文化的创新再造呢? 笔者认为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遥远的距离削弱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处于祖国边陲的珠海虽然以中原文化为其文化的核心内容, 但并没有像黄河流域那么厚重的传统文化, 而是根据现实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境遇作出适当的调整。一方面, 唐家湾人并没有把读书作为人生唯一的出路, 没有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仕途理想, 因此有些人念了几年的私塾就外出谋生了。唐廷枢只接受过六年的正规教育, 之后就从事商业活动。另一方面, 唐家湾人摒弃了守旧、保守、顽固的封建思想, 他们敢于和洋人接触, 敢于学习西洋先进的经济制度, 颠覆中国千百年来 “士农工商”顺序, 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 “破冰” 意义的先锋。②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遭遇了危机, 在外来文化的挑战下, 中华文化本身也在寻找着自身的变革, 不能继续主导弱势文化的价值取向; 同时, 弱势文化在国难当头, 其领袖人物将进行文化反思, 洞察传统文化的劣根, 从而实现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再造。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救国图强的道路, 洋务派的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见证了中国人作出的努力, 唐家湾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在西学东渐的指引下, 沐浴着 “近代化” 风气的浸润, 积极向西方学习, 形成了不甘落后、开放自由、开拓进取的精神。

3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农业文化, 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 中国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劳动力与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相结合, 由于土地是固定的, 中国人的生活范围也是相对固定的, 他们建立的社会是区域性的小型社会, 不需要与外界进行太多的沟通交流。农耕民族不需要像海洋民族那样出海远游, 也不需要像游牧民族生活地点随牧草、随季节迁徙, 几千年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重稳定的民族心理。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 宗法制在中国根深蒂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由家庭组成家族, 由家族组成宗族, 进而组成国家, 实现了家国同构。因此, 只要宗法制的农村不解体, 中国社会就能获得这种超稳定形态。

位于珠海的唐家湾, 却不具备形成这种文化超稳定的条件, 居住在唐家湾的居民大部分是由北方迁徙过来的, 没有强烈的家族观念, 打破了地域上的稳固性, 这些都为唐家湾人摆脱守旧、迂腐的封建文化创造了条件。

3. 2珠海地理环境与珠海经济形态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化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会产生相应的文化。

从地形特征上看, 唐家湾镇有山丘、台地、冲积小平原、沙滩、海滩。其中台地就占陆地面积的53. 9%, 而山丘、沙滩、海滩又不适合农业耕种。从气候上看, 唐家湾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候风气候, 暴雨台风频发。同时又经常发生旱灾, 据史料记载, 唐家湾地区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 ( 1965年) , 共发生11次特大自然灾害。这些表明唐家湾镇没有条件形成稳定的农业生产, 唐家湾人过着半农半渔的生活, 渔业生产没有稳定性,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数过着贫困的生活, 因此, 依儒家耕读传家的文化制度设计, 他们虽同有求取功名、 严守道德伦理之想法, 但贫困却使此种想法不可能实现。 由于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唐家湾人必须出去闯, 去外面寻找更多的谋生之道。商界巨子的蔡昌只读过三年的私塾, 十四岁就随兄蔡兴到澳洲, 从此投入到商业经营。唐廷枢曾在香港的马礼逊教会学堂接受过6年 ( 1842—1848年) 的殖民地教育。离开学校之后, 唐廷枢从洋行最低的职位做起, 进而在港英政府做翻译, 最后由自己代理洋行生意到接任买办。莫仕扬自幼聪颖过人, 富有经济头脑, 从家乡来到广州做生意, 从底层做起, 慢慢站稳脚跟。在广州, 结识了十三行的洋人, 粗通英语, 深谙洋务, 很快得到洋人的赏识。1860年赴香港经商。1870年出任太古洋行第一任买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唐家湾人形成了积极进取、不畏艰险、敢闯敢拼、开拓创新的精神。

4地理环境与海洋文化

唐家湾毗邻澳门, 是珠澳文化的走廊, 澳门对唐家湾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以1535年市舶司从广东电白迁至蚝镜澳为标志, 澳门开埠至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接触的过程中, 澳门在经济、政治、 文化上的优势日益突显, 由此对珠海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澳门对珠海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人说珠海文化是香山文化, 有人认为其实就是岭南文化, 甚至可以称为珠澳文化, 但笔者更赞同把珠海区域文化归为海洋文化, 这是因为珠海区域文化具备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 ①珠海区域文化的开放性; ②珠海区域文化的多元性; ③珠海区域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显然, 澳门对于珠海区域文化中的海洋文化特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宏观方面来讲, 首先, 珠海人通过澳门最先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在鸦片战争以前, 澳门一直是中国唯一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吸纳了许多西方先进科技文化成果, 这些成果很快就往珠海传播, 大大拓宽了珠海人民的视野, 澳门是一个窗口, 珠海人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世界。其次, 珠海人最先从澳门走向世界, 澳门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澳门开埠以后, 为出国留学和移民海外打开了方便之门。再次, 澳门不断传送来西方的新思想、 新文化的信息, 使香山珠海人大受启迪, 逐渐形成了一种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敢于开风气之先的文化精神。

从微观方面来讲, 也就是对珠海普通民众来说, 澳门是他们日常讨生活的重要出路, 很多人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澳门求学。为了讨生活, 不仅他们自己要学外语, 甚至逼迫其子女学外语, 将来如果能当个翻译, 家里生活就有保障了。这种为日常生活所迫而产生的需要, 客观上却为中西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条件。唐家湾人也开始了解和学习一些外国文化, 并开始摸索和运用西洋的经商之道, 这一过程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宽广了他们的胸怀。他们开始对出国留学、外出学徒或打工已经习以为常。这些都应是珠海唐家湾出产留学生和大买办的真正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唐廷枢少时即在澳门学习英语, 后接替同乡林钦任怡和洋行总办。他深悟掌握英语对与洋人经商至关重要, 遂与兄弟费时两年编出实用英语读本, 以 《英语集全》之名正式出版。正是由于澳门这块跳板的激发, 珠海人才能接触到先进的西方文化, 出现了一大批大买办, 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从而引领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结论

唐家湾历史人物与珠海区域文化的形成, 地理环境这一因素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形成的珠海区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 而是代代相传, 不断发扬光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唐家湾这种区域文化价值激励着珠海人民不断拼搏、奋斗, 不断开创。在当今中国的转型困局中, 广大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尤为复杂, 传统文化的遗产、计划经济时代的包袱以及自身文化积淀的薄弱都会对中西部地区社会改造转型和历史文化创新制造各种障碍。解决这些问题, 应该吸收像珠海这样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智慧。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珠海市作为中国近代以来区域历史文化现代转型的鲜活样本, 其文化价值创新再造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经验, 一定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后发展地区实现跨时代发展的他山之玉。

参考文献

[1]孙刚.文化遗产价值论[J].中国文化遗产, 2009 (1) .

[2]马奔腾.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定位问题[J].理论前沿, 2009 (2) .

8.浅析影视文化的地理学价值 篇八

【关键词】影视文化地理学价值

影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它除了具有物质属性的价值外,它们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交织而呈现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记录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土民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理想追求等等,在文化、艺术、哲学、历史、地理、心理学、和美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当今影视文化在地理学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作出几点简要的阐述。以期广大地理工作者加强对影视文化使用的意识。

一、影视文化:展现地理景观魅力的窗口

人们总能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发现一些绚丽夺目的自然风光,韵味十足的生活场景,再利用先进的摄影技术,使得它们在特定的故事情节或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使观众产生共鸣,从另一种视角将大自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美通常是人们用肉眼很难察觉到的。由此,一些不为人知的自然景观经过艺术家们的摄像头、取景器的艺术加工后变成了一个个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充满艺术魅力的影视作品。电影《卧虎藏龙》的取景地从承德的避暑山庄一直延伸到新疆的戈壁沙漠,几乎把中国美景一览无余:一望无垠的荒漠、云雾缭绕的山峦、青翠空灵的竹林,还有流水飞瀑、庭院庙宇等等:张艺谋导演策划的《印象刘三姐》,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广袤的天穹,渔船的篝火以及刘三姐的山歌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带给所有观众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高雅的艺术感受以及民族的震撼力:《似水年华》将观众带进了浙江乌镇的小桥、流水、石桥、乌篷船等如诗如画的景致中。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为了更好的体现历史事实和故事场景,需要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作为背景,因此产生了一些人造的仿古实景,各大影视基地应运而生,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浙江横店影视城。横店影视城自1996年拍摄电影《鸦片战争》以来,相继建成了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文化村、江南水乡、大智禅寺、屏岩洞府等13个拍摄基地。另外还有无锡、涿州、焦作、中山和车墩等影视拍摄和制作基地。这些影视基地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不同时期人文景观,丰富和充实了影视文化内容,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二、影视作品:再现风土民情的画卷

风土民情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影视作品凭借电子高科技赋予的记录优势与传播优势,为当代人提供了展示和了解风土民情的窗口。影视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从民俗风土民情中吸收养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黄河谣》、《双旗镇刀客》等为代表的“新民俗电影”。这些影片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向全球展示了东方艺术风范,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如大型记录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长城》等,向观众展示了丰富而又翔实的民俗事象。影片《良家妇女》以“小女婿大媳妇”这一传统习俗为题材,对旧时代妇女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沉思。《寡妇村》所反映的是福建惠安一带“不落夫家”(或称“长住娘家”)的原始遗风。这些风土民情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古代文明的结晶,散射出久远的光辉。

三、影视宣传:传播地理知识的舞台

地理知识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是很有限的,而看影视作品是能满足人们全面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其动态的声音和图象,适用于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随着影视制作技术和摄像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的神奇:领略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人类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摄像机把我们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浩瀚的外太空.去遨游那些鲜为人知的世界。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走近科学》、《世界各地》、《地理杂志》等节目,素材丰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取材广泛。自然风光,优美迷人:动物世界,新奇神秘:世界文明胜地,令人神往:科技新知,诱人深思。收看此类影视节目,既起到了娱乐的目的。又能获取了大量直观的地理知识。

四、影视传播:开展国情教育的阵地

不论在哪个国家,普及本国国情知识的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客观、仔细地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还不足于使人们全面地了解现实的,变化中的国情。人们通过众多的影视作品了解到更多的国情知识。中央电视台的《东西南北中》、《中华民族》、《共和国风云》等节目中,反映我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可以让观众生动直观地感受到现实国情的历史根源: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现状的内容,使人们增强了对国情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而反映中国人口、资源现状的内容,更加深了观众对“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少”这一国情的了解。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环保世纪行》等节目,展现了我国各地区环保事业的现状和历程。通过对某一地区自然景观的历史变化,直观地表现了环境破坏的生动事实,并且通过大量的采访活动来分析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使观众对环保事业的认识更加具体。对于每一个普通的公民来说。不可能对于地球上的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都有切身体会。但通过大量的影视节目.可以对上述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影视旅游:新兴的旅游产业

上一篇:《色彩的对比》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下一篇: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生演讲比赛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