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整体教学反思

2024-09-18

小学音乐整体教学反思(共11篇)

1.小学音乐整体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

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2.小学音乐整体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海南,本土音乐,儋州,儋州调声,儋州山歌,传承,反思

一、儋州本土特色音乐形式及来源

海南岛的西北部有一个俗称诗乡歌海的地方———儋州市, 是海南岛汉族人民居住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 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主要源自于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两种音乐形式, 即“儋州调声”与“儋州山歌”。“儋州调声”是儋州民歌的两大种类之一, 儋州调声历史悠久, 产生于西汉时期, 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 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儋州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 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也同样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儋州山歌”也是儋州地区两大类民歌之一。儋州山歌的文本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 历史悠久, 深受人民的喜爱, 古时候开始流传于西南一带, 流行一种绕口令, 亦称急口令, 拗口令, 实际属民间歌谣。它将若干双声、叠韵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组成有趣的韵语, 因通俗易懂, 生动有趣, 节奏鲜明, 适宜口头传唱。西汉以前, 这种绕口令在儋耳地区普遍流行。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 儋州山歌始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民族的蓬勃发展历程。如今, 由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企业家和民间艺术家联合创办的”儋州山歌剧团”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和游客送上了不少优秀的剧目, 有些优秀剧目情节感人, 演员的唱腔和娴熟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二、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及本土课音乐课程现状调查

既然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剧如此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本地区中小学的孩子们对它的了解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课程分配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如何?儋州地区的中小学本土特色音乐教材的编写和推广情况如何?带着以上这些问题, 我们分别对儋州市第三中学、儋州市第四中学、儋州市海头中学、儋州市海头小学、儋州市长坡中学、儋州市王五中学等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从调查中看到, 只有33%的学校有1架钢琴, 33%的学校有多媒体设备, 还有67%的学校只有大教室供老师使用, 专职音乐教师占50%, 音乐教师100%来源于海南省内高校。除此之外, 我们还在以上学校的支持下对18位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听课和访问, 同时也对所在班级的部分学生做了相关的访问, 得出了以下的结果。首先, 是教材使用:教师主要使用全国通用教材, 78%以学校统一颁发的音乐课本为主, 22%的教师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外曲目教学, 课外曲目中, 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其次, 是教学理念方面:87%的教师认为应该把本土音乐形式作为辅助教学, 13%的音乐教师认为本土音乐元素在学校课程中可有可无。最后, 是教学方法:受访教师上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基本相似, 均采用比较传统的说、教、唱、学等比较保守的授课方式, 从大部分受访学生处了解到, 很多班级实际上是不开设“体、音、美”课程的, 受到一些升学压力的影响, 这些课时经常被主要考试科目抢占, 相关的教材也不够人手一册, 音乐教师根据教师用书的教案形式进行教学, 授课内容大都以教唱歌曲为主, 基本不涉及乐理基本知识和音乐素养的渗透, 基本无创新。

三、根据以上数据和结果, 我们找出了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音乐教学总体设施过于简陋, 无法完成正常的音乐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第二, 艺术教育在青少年发育阶段的重要性等知识有待普及;第三, 海南省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已相对滞后;第四, 海南省本土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招生政策也有待改进;第五, 儋州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本土特色音乐课程开发工程认识有待加强;第六, 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熏陶工程急需改善和提高。

四、改善儋州市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与设想

首先, 更新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加大音乐教学基本设施的配套设备, 从陈旧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明确素质教育的理念与重要性, 并切实有力的支持。全面开发音乐教育, 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因为, 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基本素养, 也是培养民族地区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国家、保护家园、民族责任感等高尚情操的最好的途径和方式。优秀的音乐更是净化人类灵魂的工具, 早在西方文明古国的古希腊时期, 音乐占据着最崇高的地位, 其中, 梭伦作为音乐的首倡者, 他希望给年轻人传授音乐教育, 以此推动道德强建和公民责任感, 他认为这是城邦国家的福祉、力量与声誉的基础所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音乐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美学和伦理学讨论。在他为主流的希腊哲学中, 音乐在艺术中占首要地位。他在《蒂迈欧篇》中说过: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 而是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与激情的中和。由此可以看出, 音乐的基本公用是教育作用, 按古代世界的理解, 教育指的是人格与道德的建立。当下, 正值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时期, 用美好的音乐教化我们可爱的孩子们, 更是时代的要求, 让我们以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更加快速步入法制、富强、民主、和谐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次, 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建议适当放宽艺术生艺术技能考试的门槛, 鼓励少数民族和本土青少年报考音乐教师教育专业, 挑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重担。再次, 相对于五指山、乐东、保亭等市县来说, 编写儋州市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地任务已经相当迫切, 音乐课堂引入“山歌”、“调声”教学, 正是给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更符合新课标体制建设下的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政策。建议该地区地教育和相关部门组织音乐骨干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 同时也可结合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音乐专家、音乐教育家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编写工作。最后, 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需求, 大胆创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儋州“山歌”与“调声”虽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有很多青少年觉得老土单调, 根据其他地区本土特色教材的推广情况来看, 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 想要调动更多的学生学习的兴趣, 必须做到选材的趣味性和适应性。除此之外, 作品的编写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简化, 教材的编写避开难度过高的误区, 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需求、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 编写时融寓知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体, 提升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多数学生喜欢通俗歌曲, 在创编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调声本身比较具有时代性, 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曲调通俗易懂, 歌曲线条起伏不大, 脍炙人口, 因此, 在歌曲的演绎上可以多种形式呈现, 例如合唱、对唱、轮唱、小组唱、独唱, 其中独唱可以编配成吉它或钢琴伴奏版边弹边唱。吉它和钢琴是中小学生最为喜爱的乐器, 在课堂上要会利用教师的专业本领去表演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 由于到孩子们喜欢操作性的活动, 可以发动学生亲自加入资料的搜集和采风活动, 在编写教材时, 适当选择由学生们亲自搜集的资料, 我们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结语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民族音乐应该得到平衡的教育教学, 尤其是乡村的中小学校, 尽快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投放更多的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 抓紧民族音乐教师的培养与专业提高。优化教学环境, 争取尽快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的局面, 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活动, 加快海南省音乐教育和本土音乐学校传承教育的发展步伐。值得一提的是, 近年来, 海南省教育厅配合执行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从2010年实施的国培计划已初见成效, 每年都有海南省部分高校师范类毕业实习生上岗置换到区县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 以保证被置换的中小学教师脱产到高校参加学习和培训。海南省目前实施的国陪计划已初见成效, 儋州市音乐教师也是国陪计划的直接受益者, 在如此给力的国家政策支持, 海南省现有的音乐教育状况将有望快步提高。愿儋州市乃至海南省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在新背景下能够早日呈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卿.安徽民族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J].艺术教育, 2003:170-171.

[2]王建.伊犁州少数民族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6) :1-4.

3.小学音乐整体教学反思 篇三

音乐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观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更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体验。在课堂中我们追求个性体验、注重音乐创新、进行小组合作等一次又一次尝试,都是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享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快乐、陶冶情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交流,可以激发音乐兴趣,更能学、会学、想学。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实现有效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协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可是由于音乐课堂存在差异,那些执教中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的“过场”,让原本该是课堂中的一道道风景,沦落成毫无分量的“标签”。

二、案例描述

前段时间,我校音乐老师参加了一个音乐教学观摩活动,授课教师执教的课题是《五月的夜晚》,从导入到新授,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再加上学生美妙的歌喉,把五月美丽的夜晚完全呈现在听课老师的面前。到这里为止,我们都认为这是一节非常精彩的音乐课,可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老师给了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合作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把五月的夜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在合作交流时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并能积极讨论,众说纷纭,可在十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很多学生却还是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表现得不是很感兴趣;有的小组也创编了比较精彩的节目,但都是一些“优等生”的“独角戏”;还有部分学生有兴趣,也创编出了节目,但节目质量不高,对“五月的夜晚”这一主题表现得不明确;更有甚者,把这个合作学习当成精神放松的“休闲时光”,七嘴八舌地聊起天来。他们真的合作了

吗?结果可想而知,合作学习在这里显得空洞而无效。

三、反思

1.合作需要务实

“教师的教要致力于教师的导”,如果在平时就缺少小组合作的必要训练,对于小组的人员分配、小组中角色的任务分配、如何进行倾听、如何交流等都缺少一些实效性的指导,那么,在课堂上即使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也并不会利用这些机会。思维从禁锢的囚笼里出来仅仅只是自由,而不是自主,更不用奢谈体验和创新了。从这节课看来,学生因为平时很少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性不强,成了新课标下老师的不务实的“道具”。从合作的开始到轰轰烈烈地结束,学生并没有产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体验及共鸣,同时因为缺乏合作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合作而合作。

2.合作应该平等

在音乐课上,许多时候都是那些所谓的优等生在表演,而大部分学生只是陪衬,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关注谁?就如上个案例中,表演得好的只是寥寥几个优等生,我们是为了让优等生好好配合老师热热闹闹地把课“演完”,还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进行创作,进行生生间的合作,发展其想象力,提高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其音乐表现的自信等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到底有没有机会真正地参与。合作学习强调在个人学习目标基础上的小组群体目标,强调群体内的互助与合作,并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带着自主的思维、自主的见解走进合作小组,并以极大的热情探究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取得对问题的圆满解决。

3.合作也需点拨

教师应该给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只有当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后,他们才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无尽的学习能量。在教学中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合作学习”的机制并付诸实施,使每个学生会合作、会交流、会探究、会表现,那么学生就会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自主展开合作,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做好学生的“参谋”,而不是“管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扭转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教师只要坚持这样做,就能实现这种效果:组内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相互影响,每个组员越来越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合作、探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相反,如果教师撒手不管,小组合作过程不仅容易偏离中心,还会出现与音乐主题无关的现象,既浪费了时间,又丢失了合作的本质。

4.合作更需引导

4.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篇四

1、对于音乐创作背景的渗透。本堂课我个人认为教学比较成功的部分是可以将整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历史背景很好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很多教学都会在课程内容中渗透一定的历史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成功的转化为学生能够吸收的创作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甚至在欣赏之前就能掌握作曲者的创作意图。

2、指导学生对于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意义的渗透。本堂课主要通过欣赏《伏尔加河纤夫》的静态油画,通过老师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个动态的伏尔加河纤夫,通过描述再结合音乐要素,将音乐创作的基本模式固定下来并与作曲家的音乐进行对比,看是否符合创作的需要。

二、不足之处

1、导入部分:

在“分别听辨三个音乐片段,区分其人声类别和特点”的环节上,我将三个片段分开来听,而且是按照高中低音来排列的,所以学生就会从中“找窍门”,听了第一个,也就知道后面两个是什么人声类别了。所以,这里应该将三个片段顺序打乱,并且在全部听完之后再要求学生分辨类别和总结特点,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

2、新课部分:

这堂课是欣赏课,但我在课堂中讲解的部分还是太多,语言也不够简练,导致让学生听、感受的部分过少。

3、知识拓展部分:

“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是教学应注意的重点,但我在这节课中只运用了朗诵这一种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这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行创作表演形式,教师参与其中一个组别,帮助和引导他们创作作品等等。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部分,除了要总结一节课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应给予学生适当肯定性的评价,以带来激励的后动效应。但在这节课中我只总结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情况,却忽略了对他们及时和肯定的评价,这让他们在课堂中的加分评比环节成了虚设。以后的课堂中应更注重课堂小结,讲究方法,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5.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篇五

一、关注学生和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褒扬中、活动中充沛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发明,小朋友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胜利的喜悦。新《规范》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沛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沛感受和表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 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发明等方面来表示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身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扮演者和欣赏者。

6.小学音乐整体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学活动样式呈现多样性, 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激发

整体性教学的关键是将注意力、着力点放在每个学生身上, 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 体现出形式的多样性、环节的连贯性, 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各个教学活动环节得到有效的锻炼,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培养。如在新知导入环节,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要将趣味性、生活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运用, 设计出能够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问题情境, 使全体学生都能在问题情境感知中增强学习的内在情感, 实现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激发;在新知讲解环节,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精英式”、“狭隘”的教学活动, 在定义、性质的讲解上, 将着力点和兴奋点落在大多数学生身上, 特别是要将注意力放到后进生的知识教学活动中, 通过采用教师讲解, “差生”自学, 优生领学等方式, 促进全体学生对新知的有效掌握和理解;在巩固联系环节, 更要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运用到该教学环节中, 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锻炼和展现的时机, 同时在问题的评析上, 教师更要重视和肯定后进生的学习成果, 促进学生整体解题能力的提升。

二、数学问题形式呈现层次性,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学习效能呈现差异性特点,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 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 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能的提升和进步, 达到“全体学生获得整体发展和进步”的整体性教学目标。问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知识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有效性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效。教师可以抓住数学问题的概括性、抽象性、严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在问题形式的设置上、问题难易程度的确定上进行认真研究, 深入思考, 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选择难易程度不一的数学问题, 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分析、解答等学习活动, 并鼓励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 向更高层次, 更深难度问题进行挑战探究, 使不同学生在不同起跑线上实现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有关内容的问题教学活动中, 我就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 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的重难点等多种因素, 在问题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深入思考, 针对后进生学习底子薄, 解题能力差的实际, 选取了类型的基础性强, 难度较低的基础知识题:“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 每件各得30元, 其中一件赚20%, 另一件亏本20%, 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是赚钱还是亏本?”针对中等生后发能力强, 思维较活跃的实际, 选取了难度适中, 能力训练强的拔高性问题:“移栽西红柿苗若干棵, 如果哥弟二人合栽8小时完成现哥哥先栽了3小时后, 弟弟又独栽了1小时, 还剩总棵树的11/16没有栽。已知哥哥每小时比弟弟每小时多栽7棵, 这块地共栽西红柿多少棵?”针对优等生解题能力强, 探究思维强的实际, 选取了内涵较深, 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某小学举行六年级数学竞赛。参加竞赛的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8人。根据成绩, 男生全部达到优良, 女生有1/4没有达到优良, 男、女生取得优良成绩的合计42人, 参加比赛的人占全年级人数的20%。六年级共多少人?”让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问题解答活动, 使学生都能具有解答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实现各自学习能力的有效展现, 为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辨析问题选取呈现典型性, 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得到提升

学生学习活动的差异表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中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差异是其中的重要一面。同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对学生能力发展和进步进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思维效能的高低, 可以通过对问题解答过程的理解和分析等活动进行显著的呈现, 可以说“学生反思辨析水平等于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教学工程。这就要求, 广大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设置具有辨析功能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辨析评价活动, 找出问题解答活动中所运用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优缺点, 并能够结合自身解题经验, 提出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意见, 并鼓励其他学生对学生评价活动进行“二次评价”,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时机, 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题:甲、乙两个运输队分别接受同样多货物的任务, 他们各工作了16天后, 甲队剩下262吨没运, 乙队剩下518吨没运, 已知乙队工作效率是甲队的80%, 甲队每天运货多少吨?

我在设置这一问题后, 出示了该问题的解题过程:

解:[ (518-262) ÷16]÷ (1-80%) =80

这时, 引导学生先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再让学生代表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评价, 最后我引导并指导其他学生对该学生解题辨析过程进行评价, 从而让全体学生在听取和发表见解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7.小学音乐整体教学反思 篇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25-02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名词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引起了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使一线教育工作者体会到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角色转变。那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否在教育的不同领域、年龄段、学科中铺开呢?近一年笔者结合自己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并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介绍及其在国内的实施现状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就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在课堂外实现在线教学并且将“作业”带入课堂。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和交互性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以往这些事件都发生在课堂上,现在则发生在学生家中,而教室则成为学生参与讨论问题、交流先进思想和合作学习的场所。

“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的角色,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里先“自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预习,但却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性,在课堂上则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自学中找到方法,在与人合作中发现捷径,在自我展示中找到自信,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表示更喜欢“翻转”后的课堂。

当前,“翻转课堂”在国内方兴未艾,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的许多学校正在开展实践研究,进行了第一轮、第二轮“翻转课堂”的尝试。但是,这些学校“翻转课堂”涉及的教学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主科,其他科目只是小面积尝试。那么,小学音乐课堂中能否进行“翻转课堂”尝试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1.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已占据了科学、电子、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笔者所在的学校,全部班级均实现了师生家长采用微信、飞信、微博等平台进行沟通交流,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脑与网络,而且大部分家庭还有平板电脑等便携的多媒体终端,这些都为翻转课堂的尝试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

2.网络上多媒体资源丰富,一些视频制作软件简单、易操作,用智能手机就能进行视频拍摄,且生成的视频文件不大,易于通过网络进行上传和下载,也使得“翻转课堂”易于实施。

3.小学音乐课原有模式存在课堂上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知识点,留给学生自我内化和强化练习的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一周两节的音乐课容易让学生忘记教师讲过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反复多次讲解,大大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外,课内则主要进行内化和练习,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二、“翻转课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按照“翻转课堂”的模式,笔者结合小学音乐课中不同的课型,制作了一些PPT和简单的视频,通过请班主任在班级QQ群进行分享而实现课堂“翻转”。

1.课件辅导,课堂分享,提高器乐教学实效

在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中,教师不大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时候上课讲解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领悟,而学生因为在课堂上没听懂,回家后自然也不会练习,加上每周课时比较少,教师不能对班上每个学生都检查到位,逐渐使学生两极分化,没有掌握的学生慢慢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给器乐普及形成了阻力。在“翻转课堂”模式的启发下,笔者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尝试:首先,用PPT将口琴内部的音孔排列顺序进行图解(如图),让学生对口琴各个音孔的排列顺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利用一段视频进行口琴吹奏时的嘴型及握琴姿势讲解。接着提醒学生初学口琴会出现头晕的现象,这是因为我们呼吸时,气是集中在胸腔中的,称为胸式呼吸法,它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胸式呼吸的气量太小了,满足不了吹奏乐器的要求,所以想练习口琴这类吹奏乐器的话,就得练习腹式呼吸法,将气息集中在腹腔中,简单说就是呼吸时要鼓肚子而不是鼓胸。最后布置作业——学习吹奏“1 2 3”三个音。笔者将这套简单的PPT挂在了班级邮箱里,家长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下载给孩子们观看学习。第二天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学会的,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难点。课堂上,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发现‘1 2 3这三个音能吹奏出一首曲子呢。”“哦!那请你为同学们演奏,让他们猜猜你演奏的是什么曲子。”这位学生断断续续地吹奏了歌曲《摇篮曲》,全班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不需要老师布置,纷纷开始自己练习。以前,一节课完成的内容跟普及需要3个课时才能达到,如今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初尝甜头后,笔者继续在口琴教学上开展“翻转课堂”模式第二、第三阶段的摸索,将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运用于给学生答疑解惑上,班级整体的器乐水平较之前的常规课型有了很大的提升。

2.歌曲推荐,亲子互动,丰富学生的乐曲积累

四年级下册有一首歌曲《乡间的小路》,笔者每教这首歌时,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因为这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明快率真,毫无矫饰,听起来十分动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因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和传唱。但是这类歌曲很多,比如《童年》《蜗牛》《我的未来不是梦》《校园的早晨》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没办法都推荐给学生,于是笔者将这类歌曲的网络链接及歌曲文化背景等PPT通过QQ群共享给学生,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分享这些朗朗上口的校园歌曲,既拓展了学生的音乐库,又达到了亲子互动的目的。

3.课件伴奏,课外练习,提高拓展活动实效

二年级下册听赏课《小螺号》中,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随音乐伴奏。以往的课堂上,如果任由学生自己摸索,课堂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可是如果由教师布置练习,又违背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初衷,怎样才能两全呢?笔者提前将这些打击乐器用PPT制成音效,在播放背景音乐时,学生选择一种打击乐器,随着音乐《小螺号》进行伴奏,让家长用手机录下来传到班级邮箱。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伴奏的效果,并设立点赞台,为大家都认可的伴奏型投票。最后用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再讨论这些乐器合起来时伴奏型搭不搭,为什么?如果要改,该怎么改?这样的欣赏课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节奏型,了解到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时,不仅要根据歌曲的速度,还要理解歌词表现的内容,最后再决定合适的伴奏型,毕竟打击乐器只是伴奏点缀,喧宾夺主就违背它们的作用了。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跳动的琴弦》中有一节活动课:声音的奥秘——琴弦振动与弹拨乐器。上课前,笔者提前制作了视频,内容是教学生自制弹拨乐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视频给学生讲解了弹拨乐器的发音原理是依靠弹拨张紧的弦线产生振动发音,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接下来笔者演示了自己制作弹拨乐器的过程:首先将一个纸质的鞋盒作为乐器的主体,在鞋盒盖上掏一个洞,将纸盒盖与盒身连接处用胶带封起来,保证声音传递时集中不扩散;然后用小木块制成琴码,用双面胶固定在纸盒上;再下来就是做琴弦,视频中演示的材质是橡皮筋,橡皮筋的张紧是发出声音长短的根本,因此需要什么声音效果就调整好橡皮筋的张紧,声音越低沉,橡皮筋越松,声音越高,橡皮筋则越紧。最后,用竹签固定好橡皮筋的两头后,自制的弹拨乐器就完成了。演示了自制弹拨乐器的过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根据弹拨乐器原理自制乐器,比比看哪个同学的最有创意,课堂上将评出最佳创意奖。学生回校上课时,桌面上摆满了他们自制的作品,他们在课堂上兴奋地分享着制作心得,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乐器,有用油壶做琴身、细铁丝做弦的;还有的用铁盒、塑料盒、纸盒等三种不同质地的茶叶盒做出音色不同的乐器……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引导他们思考:不同质地的琴弦,声音为什么不同?为什么橡皮筋做的琴弦在绷紧和松弛状态下声音会有不同?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琴身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对形形色色的自制乐器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对声音奥秘的感知逐步深入。

三、对“翻转课堂”的反思及建议

1.在实践中,笔者发现“翻转课堂”需要通过课件、视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制作课件和视频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硬件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年龄稍大的教师要想实施会存在困难。但每所学校的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年轻教师还是有不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教研组或者多个学科组合作,开展合作探究,共同研究制作和分享视频、PPT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实践探究。

2.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拍好视频、做好PPT,因为学生已经将以往我们在课堂中进行的知识学习环节在课外完成了,课堂上的时间就会较以往“富足”,这时候教师更要关注如何组织课堂40分钟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在40分钟内进行知识内化与技能强化。当然,我们还要通过QQ群表扬、密切家校沟通等方式激励课外学习积极的学生,激发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调动家长参与其中,引导孩子在家完成视频或PPT的学习,确保“翻转课堂”第一个环节的落实,避免出现孩子在课外没有学习、课堂中滥竽充数的现象。

3.“翻转课堂”未必适用音乐课所有的课型,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认为有助于重难点突破的内容,才进行“翻转课堂”尝试,而不是刻板的课课皆“翻转”。

4.及时调整,提高实效。“翻转课堂”的尝试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和课堂效果,及时反思,及时调整策略,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翻转课堂”的实效。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笔者觉得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很喜欢的,它对于课堂重难点的突破和学生技能技巧的强化帮助还是很大的。因为个人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对“翻转课堂”的理解也源自个人对文献的解读,其中可能存在理解的偏差和实践的失误。今后,笔者将与学校音乐组的教师们一同交流分享,动员音乐组教师一同进行尝试,争取积累更多的经验。

8.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篇八

1、注重了音乐性。本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爱好的方法来表现音乐,让学生在体验的同时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紧接着用热情、奔放的羌音乐,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翻开了新课教学与学习的良好局势。

2、注重了自主性。从新课教学开端,就让学生出主张想措施,一方面是加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念,另一方面也培育了他们的想像力与发明力。而后又让学生来为歌曲抉择各种伴奏情势,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忱。

3、重视了审美性。整堂课以“体验、感触音乐”为主,以“情”贯串始终,尊敬学生的奇特感情与休会,将多媒体帮助手腕跟音乐教养有机联合起来。教学时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应用多媒体营造一种“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尽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协调、高兴、互助的“真情时空”,在情绪中体验美,感想美、表示美。

4、注重了实践性。通过形式多样的音乐运动,充足调动了学生的踊跃性,他们自动参加,在老师的领导下全身心投入到“装潢”羌音乐的实践活动中,享受美、实际美、创造美。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在学生学习歌曲时,老师不给予学生美的伴奏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疏忽了伴奏的主要性,在当前的教学中要增强基础功的练习,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9.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九

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10.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篇十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各个阶段的奠基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小学语文的知识始终贯穿学生生涯,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经济全国化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文字语言能力是每个公民必须要提高的。为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掌握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大胆的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教师以往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端正学习态度,单元整体教学,故名思议,就是从单元整体进行语文教学,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活动中,都是教师从每课带领学生学习,而在累积几门课之后统一进行复习活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的课程汇总在一起,组织在一起,不是教师一课一课的讲,而是一组一组的学。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预先组织教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洞察每一单元的学情,给学生整体的感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大范围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小学语文的课程不再是一节课一节课的磨,这些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依靠不同的教学单元,发挥自己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教学内容繁杂的毛病,而对于学生来说,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解决每一个单元共同遇到的难题,语文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单部分,也不是一节节课简简单单的叠加,加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把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保持语文学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性。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策略

著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的演讲中曾多次提到带领学生们阅读大量课外书籍的经验,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优秀经验,在学生们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补充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交流,以此拓展学习视野,掌握阅读方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读一本书这一内容时,所选择的书目要与学习的本单元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在主题、体裁或内容方面能找到一定的结合点,以此作为书目选择的依据。山东德州跃华学校的于現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读书交流活动时,选取了《森林报·春》这本书,这本书以新闻的形式和诗歌的语言描绘森林中动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显现出大千世界的生态,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蕴含着诗情画意和童心童趣。与第六组课文所要表达的热爱田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交流,于老师主要采用了解课外书结构、感受特色栏目、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交流读书计划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了解书的结构主要是教学生读一本书,从封面、作者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内容,并为下一步具体感知奠定了基础。感受特色栏目的意图是抓住特色栏目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对《森林报》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欣赏精彩片段,领悟读书方法主要是从书中描绘的多彩画面和奇妙声音入手,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中动物的魅力。并且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读书计划这一环节旨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勤于动脑、勤于交流、勤于整理的好习惯。通过读书交流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而且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并且它们迁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资源,寻找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和写作亮点作为习作教学的训练点。这个训练点可以是出彩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优美的片段、精练的开头、有悬念的结尾、内容丰富的插图、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开展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只有让教师朋友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才能提高教学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只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从以往的教学角色中抽离出来,转变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叶,牟文娟.科学设定目标,为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导航[J].小学语文教学,2012

[2]魏蔽.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1

11.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篇十一

本文以6B Unit 3 Asking the way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例, 我先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按词汇——句型——语音进行梳理, 设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的最近发展区, 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多元化。在设定单元教学目标时, 我基于对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实现单元目标的螺旋上升为条件, 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基本教学目标、弹性教学目标的设定, 综合多种教学方法, 并合理安排单元教学时间。

二案例分析

1. 本单元教学分5课时完成

对教师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让教师更能把握整个教材的脉络, 让教师和学生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分布。从单元整个层面去考虑教学内容, 制定整体目标, 再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上, 方便教师梳理知识构架与内在联系, 可以让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教师、学生的个案, 有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对学生而言, 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资源和工具支持, 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大, 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 在实际的分课时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倾向于将各版块内容“独立化”, 将单元教学内容僵硬地分成BCD版块的词汇句型课、A版块的语篇教学课和EFG版块的综合复习课等, 这样, 各课时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就形成与其他课时关系不大的独立版块, 不利于学生建构相关的语言知识体系。

2. 利用单元主题, 发挥其教学功能的优势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以每个单元的主题引领教学的, 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 以主题为线索, 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 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 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 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 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实践体验,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在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理论和课例展开研究的基础上, 我提炼了几种典型课的设计与教学策略, 主要有语言课、阅读课和拓展课。

语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单元话题学习目标语言, 学生能自主地使用功能话题进行交流。语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整体设计教学情境, 结合话题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如在教授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语言课时, 我首先以旧知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引出师生对话, 导入新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从而引出单元话题, 接着进行目标语言的学习, 在本单元中包括词汇方面的动作短语, 语法方面的一般将来时态的学习, 功能方面使学生了解询问周末生活的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和语音方面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等。然后在学生对语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练习, 师生、生生小组之间进行话题的交流。语言课的设计策略重点在于凸显目标语言及技能构建。另外, 体现话题的情境设计也是语言课的关键所在。

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阅读兴趣、获取相关信息、学习语言。阅读课主要应关注如何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

拓展课是学生知识的“超市”也是学生展示的“狂欢派对”。第一是“温故而知新”拓展法。主要采用学生课后自主复习、自主归纳, 课上进行展示的方式。对于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 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提示, 也可以就学生所展示的旧知进行拓展和延伸, 这样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对于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学习相当适用。第二是“头脑风暴”拓展法。我主要采用“联想”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所学知识, 联想是最大容量的复习拓展法, 它既可以从意义方面进行联想, 也可以从形态方面进行联想, 如我们所学的Internet (因特网) , 我问同学们想到什么, 他们立刻会说出computer, play computer games等词组, 当然知道surf the Internet和on the Internet的同学也不甘示弱, 继而大家竞相说出他们所学过的句子:I often surf the Internet at the weekend.真正是一个头脑智慧的狂欢派对。第三是“任务”拓展法。我认为这种拓展课堂在小学阶段最为适用, 主要围绕单元主题设计若干小任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适当拓展应用。

三结束语

上一篇:15年打击传销工作总结下一篇:感谢地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