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共8篇)
1.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 篇一
杨俊清:帮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创造效益
现在的兽药销售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比较传统的方式,由业务员去拜访客户,有时候通过熟人转介绍增加一定的可信度,见面时让客户看资料看样品,客户认可产品了再谈价格谈政策,然后开始合作。这种方式只是简单地给客户提供产品。另一种是业务人员召集客户开会,由兽药企业技术人员讲解产品的性能特点,再加上现场一定的促销政策促进客户购买。这种方式虽然提供了一定的产品讲解,加深了客户对产品的理解,客户更愿意接受产品,加上一定的促销手段,销售效果比第一种方式要好,但是这种方式根本上还只是只提供产品。还有一种方法是兽药企业通过派人进店或者驻场,来实现自己人卖自己产品,使用自己产品增加销售量的目的。这些人叫做售后技术服务人员。这种方法也解决了客户部分问题,但其实只解决了客户最简单的人力问题,也只为客户创造了人员开支的简单效益。这种方法的本质还是提供产品。经常做营销的人都知道一句非常明白的话就是:客户需要你不是想要买你的产品,而是想要你帮助他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他的效益。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前面的三种销售方法都没有真正做到:帮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创造效益。
这些年由于兽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都在逐步探索与客户合作的新办法,努力服务客户扩大市场。有的企业开始真正地从客户利益的的角度调整销售理念,设计销售方法。理念上立足于帮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创造效益。方法上先找到客户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技术、产品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客户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产品销售的突破。由于这种方法符合客户的要求和利益,所以兽药企业和客户可以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合作的基础很扎实。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兽药和疫苗企业都在这方面开创了先河,比如乾元浩公司、中牧公司、河北远征公司、四川华蜀公司等。东南沿海的一些兽药经销商也已经走在了前面。长春万达兽药作为省级代理商从2014年起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首先在企业的营销理念上从公司领导到基层员工必须统一到:帮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创造效益上来。然后要求公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名员工无论是一线的业务技术人员还是后勤保障人员都要按照这种理念实施自己的工作。万达兽药的客户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各大养猪场、养鸡场。另一部分是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兽药零售商。作为养殖场和零售商他们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实现效益的方式也不同。因此我们把这两部分客户分类由不同的业务技术人员负责。
养殖场客户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保证动物健康问题,其次是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问题,第三是如何多使自己的产品多卖钱来增加效益的问题。
第一个保证客户动物健康问题是客户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技术问题,需要万达兽药具备较高的技术人才实力和较高标准的检验设备实力,需要万达兽药拥有技术含量高效果好的产品。这三个条件中要拥有技术含量高效果好的产品不难,以万达兽药在吉林省经销商中的地位可以吸引国内外很多一流的兽药生产企业与我们合作,给我们提供优质的产品。要拥有高端的检验设备也不是难事,万达兽药自己就拥有较高水平的设备,能够满足养殖厂客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各项检验需求,解决他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技术问题。极少数高难的技术问题,我们也能够通过与大学与研究所以及供货厂商合作来圆满地解决。最难的是解决高端技术人员问题。为此万达兽药从省内专业技术院校、大型养殖场聘请了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技术人员作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保证。还从供货厂商争取了更多的高端技术人员经常性的技术支持。比如以色列亚贝克公司、四川华蜀公司、乾元浩公司、武汉科前公司都经常给我们提供高端检验服务和高端技术人员现场解决问题。万达兽药一线的销售人员也都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从而做到了经常深入养殖厂客户的养殖现场,了解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满足养殖场的预防保健需求,指导养殖厂客户进行科学的预防保健,进而保证养殖场动物健康。更重要的是养殖场动物一旦出现健康问题,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为客户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的损失,保证他们的养殖效益。现在万达兽药和供货厂家的多名技术人员每天在客户的养殖现场巡视指导,为客户解决了大量的预防保健和治疗的技术问题。客户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保证。
第二个是为客户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首先是我们提供的产品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不比别人的价格高,让客户少花钱。然后是教会客户用最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产品预防保健,在取得最好效果的前提下不浪费疫苗和兽药,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证动物少发病或不发病,从而大量节省治疗成本并保证动物的成活率和生产能力,达到多产出提高经济效益。如果一旦动物发病,也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诊断,拿出最有效的治疗办法,尽快治愈,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是帮助客户的动物产品多卖钱。我们利用公司拥有全国的业务网络和人脉,信息灵通的优势,及时把有用的市场信息传达到每一个客户,让他们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产品的销售时间和价格,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近半年的销售实践证明我们的销售理念是正确的,在养殖厂的销售方法是有效的。我们实现了供货厂商、代理商以及养殖场三方的互利合作,实现了共赢。
兽药零售商面临的问题首先是他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然后也是如何为养殖场服务的问题。
零售商第一个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他们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人眼看着兽药市场急剧变化,眼看着自己的销售量越来越小,自己企业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而束手无策。通过研究养殖业和兽药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发达地区兽药经销商的经历,我们发现,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程度提高,兽药零售商的减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短期内还会有一部分兽药零售商会生存下去并可能有较好的发展,最优秀的零售商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兽药零售商要具备服务大型或者中型养殖场的能力,也就是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检验设备和优质产品这三个条件。让零售商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供货厂商、万达兽药和零售商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供货厂商和万达兽药给零售商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支持和解决各种养殖问题的方案并对零售商本人进行一段时间的技术培训,让他学会用科学的方案解决养殖场的问题。然后由供货厂商和万达兽药逐个客户进行一定时间的辅导,指导他能熟练地掌握每一个方案,并找到适合的养殖场客户群。时机成熟了用会议宣讲和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养殖厂客户感受到来自零售商有效的服务,最终在零售商周围形成一定的稳定的客户群体。这种方法使零售商的业务能力提升了,客户增多了、销售量提高了。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了解决,他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升。从而在兽药生产商、万达兽药和零售商之间形成了顺利有效和互利的三方合作。同时三方的合作也解决了零售商手中养殖场客户动物的预防保健和治疗问题,保证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从目前实施情况看,从2014年春天开始的这种销售模式得到了多数兽药零售商的认可,在大部分零售商那里还出现了超出预期的结果。
总之无论是对于养殖厂客户还是对于零售商客户,兽药企业的销售工作一定是基于客户的需求来展开。一定要遵循:帮客户解决问题,为客户创造效益的理念进行。凡是脱离客户的需求只卖产品的,都不会有最好的结果,更不会做得长久。(本文来自中国兽药策划网高级顾问杨俊清)
2.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 篇二
Don 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评估组织学习和培训效果应该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来考虑,后人把这一观点称为Kirkpatrick四层次模型。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且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学员反应层面的效果决定以后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所以在教学和培训中,重视学员反应层面上的效果,是评估一个讲师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指标。案例教学一般使用于应用型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启发学生学习。但是在案例教学中,许多教师无法把握案例教学的实质,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许多教师忽视了学员在课堂上的反应,在案例教学中应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帮助教学者改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
1.1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不在于发现客观存在的真理,而是在主动建构个体能适应经验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通过感官和语言信息的传递被动的接收,因此不是教师传授而来,而是认知个体主动建构(built up)而来的。所以建构主义不是一种认识论,而是一种认识途径。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在试错的过程中通过逐步调整、适应和修正,最终发展出知识和经验。所以这种观念强调外在环境的人际互动,包括教师的引导,最后在互动和讨论中不断修正和认可,发展出共同的知识。在这里教师扮演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协助者,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应该在群体实践中(community of practice),在这些许多实践专家组成的组织中,学习者通过逐步地完全参与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产生价值而具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是学习动机的来源。通过和这些专家的沟通互动,如师徒式的教学模式,最终提升个人知识和技能。情境学习理论在学习环境上强调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在学习内容上主张知识具有分散性和多元性,通过从很多学习对象那里而不是一个人那里学习到知识;在学习方法上情境学习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但是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协助。
综上所述,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学习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广泛的互动,主动构建知识。案例教学就是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基于这两种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1.2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
所谓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以下简称CPS),指了解问题、激发点子与行动计划的过程,指的是创造的过程首先来自于发现和确认问题,然后通过心理活动寻求工具来探索,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最后解决问题并验证答案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CPS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它不同于传统的讲述型教学法,传统的讲述型教学法一般在课堂上完成,教师与学生偶尔会探讨问题,但学生和学生间的讨论其实并不充分,即使有分组的环节,但由于课堂下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学员的讨论也无法真正科学有效地进行,阻碍了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学习和发展,根本无法达到案例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的教学目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采用Treffinger、Isaksen和Dorval(1994)所修正的CPS三成分六阶段为主轴,三成分的第一部分是了解问题,包括发现困境、发现资料、发现问题并确定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是激发点子包括发现点子这一阶段;第三部分是行动计划,包括发现解答、寻找接受两个阶段。在这六个阶段里,都强调学生创造思考的学习与发展,注重学习的创意过程,不但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而且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进行。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情境问题时,经历扩散思考和收敛思考两个阶段,在扩散阶段通过一般性的想法,而在收敛阶段通过分析、再定义选择想法。创造性问题解决法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这一方法更具弹性与人性化的非线性循环,因此又叫非线性循环模式解题过程。
2.创造性问题解决法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CPS教学法可知创造的发生第一阶段开始于对问题的觉察和确定,因此案例教学中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首先使用平行思考的方法,在此阶段为扩散性阶段,案例要保证提供学员一种真实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或课后再通过调查研究初步的了解案例里的情境或内容,甚至可以自己撰写相关的案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必须要求学习者和实践结合起来,案例一定要让全体学员了解,这也符合案例教学的涵化(enculturation)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学员亲自在真实的活动中进行,并且要在实践中使用学到的技能,才能真正了解所学到的知识的价值。这样既便于下一步开展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通过他们亲自操作,帮助学生发展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后就可以用这些能力解决其他的相关问题,所以在这一阶段行之有效地提出问题是关键。
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按照CPS教学法第二阶段重点发展学生心智活动的探索,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这种思考不同于传统的独立思考,在解决社会或管理问题时,鼓励学生学会群体思考的模式,通过头脑风暴或德尔菲法等利用多阶段循环来达到创意思考的目的,树立学生有关案例教学讨论与解决问题的正确观念:“主动思考问题,参与问题讨论。”在这一阶段,学生为了解决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无形中就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求运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法先让学生了解问题之所在,在面对案例这一开放性问题时,收集各种和学生生活成长经历相关的感觉、印象、观察、问题与案例各个层面的关系。厘清案例中问题的实质和干扰项,寻找和确认问题的焦点和方向。在讨论互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以产生想法和点子,要尽可能地寻找出许多不同、新奇的构想、问题和替代的方案,这也符合案例教学开放的教学模式要求。在行动计划部分,系统地要求学生通过一些标准来评估前以阶段所激发出的各种方案和点子的优劣性和合适性,寻找出最科学和有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书面的报告,得到小组成员的共识,此时由于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时间和质量要求,所以学生在有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下,内心经历了一个由沮丧到喜悦的过程,培养了合作精神,有助于成长和发展。
最后在案例教学成果发表阶段,按照CPS教学法第三阶段重点在于方案的提出及具体的解决问题和验证答案。此时要求学生针对讨论的结果,明确指定相应的行动计划,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发表时充分考虑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建立详细的行动计划并执行。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成果的发表,从报告的制作到方案的完善都要一丝不苟,还要勇于质疑其他小组的观点。为了鼓励这种表现,教师将依据小组成员的配合给予评分。其次针对整个案例分析的流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肯定并发表看法,要求小组再讨论,最后一次修改自己的结论或坚持原来的意见,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欢迎修正问题的答案。最后要求学生课后总结本次案例讨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尤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来自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是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下一次要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他们对下一次案例分析或学习的信心和动机;其次要求小组形成书面报告,包括案例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理由和所用资料、结论、学习体会。并进行测验,包括学习互动,成就动机,教学效果测验。主要是通过书面报告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群体互动及互动的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建构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在评分上要详细列出评分的细则,让学生知道自己好的地方和有欠缺的地方,这样下一次就会激发他们改善的动机。
结语
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法将思考技术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启发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按照科学的螺旋式循环思考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习惯,并且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为提高决策能力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CPS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本研究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不但提供了一种创意思考的系统的流程和方法,而且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Kirkpatrick四层次模型中,通过反应层面的效果,最终影响学员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帮助学员将企业化知识内化为行为,化行为为绩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学生的课堂反应,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将影响教学知识的转化,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应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增进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3.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 篇三
关键词: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高中思想政治
一、问题的提出
学贵有疑,创造性课堂教学必须强化问题意识。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姆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科学家哈恩认为:“一个在头脑中没有新问题的人,就不会有创造。”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将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视为能力培养的最高层次。同样,创造性问题解决对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也非常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是创造性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能力?本研究将试图借助帕尔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结构,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提出学科的教育模式。
二、创造性问题对于高中政治学习的作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创造性问题具有以下作用:创造性问题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班级友谊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与政治课程目标和学习主题相适应的创造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创造性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政治单元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为解决创造性问题共同努力。
三、帕尔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1、模式介绍。帕内斯是美国著名的创造性研究专家,他认为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且通过培养是可以提高的。学生的创造性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脱离问题解决过程便无创造性可言。因此,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是从探索开始,通过发现,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指导学生的发现活动,而发现活动有五个步骤,每个步骤包括两种思维过程,即发散(产生众多的设想)和集中(选择最佳方案)。模式的重点是“计划”是否被接受,如果被接受,则问题即被解决。
2、操作程序。
(1)发现事实。创造性问题不是简单的信息复制,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新奇的想法。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认准真正的问题很重要。真正的问题往往以多种方式隐蔽在信息海洋中,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材料,从“杂乱无章”的事实中找出已知者,并对材料进行整理,以探索问题情境中的事实。
(2)发现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包括3个要素: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差距。其中,问题的初始状态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初始条件;目标状态是问题要求的答案;差距是问题给定目标与初始状态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距离,差距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
(3)发现构想。发现构想是采用发散性思维,以寻求思维的广阔性,产生尽可能多的主意或问题解决方案。如果不能解决提出的问题,就首先解决某些相关的问题或者该问题的某部分。
3、发现解答。对于发现构想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解决方案,采用集中性思维,运用相应的评价标准,选择最适当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创造性活动,以追求最好的结果。
4、寻求接受。向老师和同学寻求认可,并回答他们的质疑。在介绍问题解决方案时,可提供必要的支持资源。此外,还需要回答以下问题:想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该方案能否为团队或其他人带来好处等。
四、创造性问题解决示例
在讲到 “文化生活”中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这一章节的时候,为了充分论证并运用上文提到的帕内斯理论,笔者尝试把前段时间社会上广泛讨论的关于公民道德的问题嫁接到课堂内容的讲授中。精神文化也一直都是国民关注学习的内容。实际教学实施步骤如下。
1、发现事实。郭明义同志是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某采场的一名普通管理员,在15年的工作中每天都能够提前2个小时到达工作岗位,累计多工作1.5万个小时;20年坚持无偿献血,献血总量累计已经高达6万毫升,是人体血液总量的10倍之多;20年来坚持为周围的困难学生、贫困工友以及各地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超过12万元;入党30多年以来,一直都对自身严格要求,为了更多的回报社会、造福他人,一家三口居住在不到40平米的房子里。
2、发现问题。针对上述两件事例,分别从课上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找到理论知识点,深刻理解和挖掘所学过的基本原理。根据国内这引起激烈讨论的事例分析不同情况下人物做出相应行为的原始动机、目标状态以及最终结果。揣测郭明义以及张启敏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做法?他们最后都有没有实现理想的目标?为什么平常中的好事只有个别人能够继承发扬,而很多人都是表现平庸呢?
3、发现构想。这个阶段就要求学生对事例进行发散思维扩展,从多种角度来研究,争取把能够反映或者关联到的方面都有体现。第一步就是列举出来我国的传统精神文化,可以向学生列出张岂之先生曾经说过的七个概括:创造精神、辩证精神、艰苦探索精神、道德人文精神、文化会通精神、责任精神、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其次就是从扩展的思维构想中筛选事例能够体现出来的基本原理,确定解决问题需要的论点。
4、发现解答。笔者在学生理解并分析事例之后,对事例中不同人物所做出的行为从道德角度进行专业知识的讨论。主要可以从道德的功能、道德的要求、道德的实践等方面着手。郭明义坚持多年的动力,是他作为共产党人对党坚定不移的信仰,是他最为作为中华儿女对祖国赤诚的热爱,是他作为普通职工对工作严于律己的追求。年轻小伙子要扶起老人还要为自己做出证明,这是受到当前社会某些人不良企图的影响。我们要为文化传统中中华美德解去沉重枷锁,让人们能够更放心踏实地去继承发扬我国文化。
创造性问题解决活动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个人观点和发现他人观点,使政治学习充满无限乐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经验和创造力水平。学生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他们的观点、价值、兴趣和努力都融入其中,从而将自己培养成有能力的解题者,同时也为我们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4.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 篇四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选择的类型”。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教学的发展不断总结,改进教学而逐步形成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对数学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个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综合体。所谓“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指教育者依据问题解决的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哲学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矛盾论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哲学理论基础常规教学论也用认识论阐释教学过程,但它过分的强调感性认识的一面,首先注重的是如何在复习、记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抽象的理性思维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力图把“知识量一”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导致学生对对知识的内在本质!形成背景,没有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导致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马列主义认为,科学的认识不只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应是二者相互渗透“人能依据概念范畴原理规律来对客观现实做出理性反映即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就是矛盾,矛盾又表现出“问题”的存在。即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人的脑海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实质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要求掌握知识的矛盾,解决逻辑矛盾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马列主义认识论和矛盾论为其依据的。(2)教育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把新获得的信息与己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认知发现论认为,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即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论认为学生是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己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进而形成更为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里学生动用各科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这也有利于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巩固,更有利于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
5.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 篇五
杨承印 宁红民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校、课程和教学。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思想的贯彻与落实以及最终能否使教育对象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需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转化。
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结果。这样长期的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内心体验的教学,使得一线的教育教学严重地异化,并由此引发了许多悲剧。正如洛克所说的“我们之所以对许多事情感到憎恶,别无其他原因,而仅仅在于那些事情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 在以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为特征和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这种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量和追求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教学,越发显得无奈。
一、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提出
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天赋、灵感抑或其他?我们都切身地感到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现象等的迷惑不解而产生好奇,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产生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得到合理的解释答案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以及成就感等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学习轨道。再者,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思维过程应是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有人认为,作为一个问题必须包含四种成分: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1)对课堂教学情境中每一个学生来说,情境可能产生不同的问题,这源于他们的个体差异,一个学生所产生的问题相对另外一个学生可能就不是问题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2)如果一个学生改变了他的先前目标,那么他由先前目标所产生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3)只有当学生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的情境的差异时,才真正形成问题;
(4)课堂教学必然有一定的计划性,因此需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技巧,组织学生形成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以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次,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这就是说,它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进行一定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意味着:
(1)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
(2)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操作;
(3)这种操作必须是认知操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
再次,“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是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问题解决者内部的心理特征,确定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的操作(或运算)步骤,在一定指导下完成步骤,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一整套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型(如图 1):
认识化学知识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流程(如图 2):
二、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学氛围
基于问题式教学如要行之有效地贯彻于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专制、独裁的角色为民主、开放的角色。实现师生人格尊严、学术交流上的平等,打破学生盲目崇拜教师的“从师”心理,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善于思考,共同构建教学共同体,教师只是其中一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
2、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这里的简单化和复杂化指的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限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处的水平,为防止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因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技巧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包含许多技巧的活动时需要得到支持,比如:分析为了理解所要陈述的问题和论点而设计情境;搜集信息;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产生评价方案的标准等等。”故不论问题由谁提出,对问题的广度、深度、难度,教师一定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控制问题使其保持“形散而神不散”:有“中心问题”和“子问题”,整个所有问题需要有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系统”;使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解决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的鼓励与期望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打破对学生的成见,视学生为主动、有思想的人。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可发展性,并适当地暗示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之情,不为他们的困惑所动怒,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2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和最终的整体教学效果。“具体看来,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大致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等四个基本环节。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最终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从而不断地对学生造成影响。”
4、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开放性
只有从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提取出来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引起共鸣。问题无处不在,变化无处不在,化学变化无处不在。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我们的问题设置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体现其开放性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5、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反馈性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一般都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方面因素,然后综合考虑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合理设置 ———即课前问题的预设性。这当然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一些问题情境预设所必备的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因为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主观内化,他们学习的问题情境也毕竟是一种模拟的、预设的,经过比较、选择和优化的人工情境,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失真性和不可预料的情形。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而导致新的问题的生成,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地形成反馈,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三、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 ———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每个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我们常常会在传统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2、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地讨论交流,甚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也可作为讨论中的一员,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使他们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也会使他们树立起合作的意识。
3、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思维就会逐渐地由初期的“雾里看花”走向“朗朗乾坤”,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通过调节焦距来达到成像的最佳效果。当然,思维的心理形成过程远比“成像”复杂得多。
4、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过程中包含有诸多矛盾,但其中教与学是基本矛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学生在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往往会由问题派生出问题,将问题细微化,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的意料,从而会使教师不断地反思,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展望
6.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 篇六
研究报告摘要 上海市奉贤中学 金红卫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 尝试 自主 反馈
情境 引导 解决 梳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4.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3)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5)让学生撰写考后感、学习心得、专题小论文。(6)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5.教学策略的运用:(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3.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7.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 篇七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城市人口中一部分被称之为“夹心层”的群体住房矛盾突出。据调查,我国住房“夹心层”的规模比较庞大,他们大多属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住房问题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他们对社会的期望,解决好“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住房保障模式创新
住房“夹心层”问题的产生是我国现行住房保障模式的必然结果,要解决住房“夹心层”问题,必须改革我国现有住房保障模式,建立新型的住房保障模式。同时,创新住房保障模式也是解决目前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必然要求。本文设计的住房保障模式由住房保障对象与方式的选择、住房补贴标准的确定和补贴额计算三部分构成。
(一)住房保障对象与方式的选择
本文认为,我国新型住房保障模式应以货币补贴代替现行的实物补贴方式,货币补贴可以提高补贴效率,有利于更好地建立政府住房保障的进入、退出机制。
从表1中各收入阶层房价收入比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多在6~8倍之间,按照国际通行的6倍标准,这些家庭相对于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来讲,具有较强的住房支付能力,只需政府的少许帮助即可解决住房问题。因此,对于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其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可以选择租房、也可选择购房,或先租房后购房。如果其选择租房,政府为其提供租房补贴;如果其选择购房,政府为其提供购房补贴。
注:本表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09)及各城市2010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到,其中全国采用的是2008年数据,各城市采用的是2009年数据。家庭收入采用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商品住宅价格采用统计年份的商品住宅售价均值×60平方米×0.85计算,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在统计中没有将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进行细分,即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各占20%。
对于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其房价收入比多在9倍以上,特别是最低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均超过10倍。由于这部分家庭收入低,住房负担能力差,如果采用购房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每月月供将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必然导致政府压力过大,况且这也不利于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为此,这部分居民应主要通过租房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因此,在新型住房保障模式设计中,城镇居民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为:1.租金补贴方式,房价收入比≥9的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0%;2.购房补贴方式,9>房价收入比>6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0%;3.市场化方式,房价收入比≤6的中等收入家庭、中等偏上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0%,住房保障比例平均为40%。
(二)住房补贴标准的确定
1. 月租金补贴标准的确定
月租金补贴标准是指政府每月对住房困难的家庭(房补申请户)租住单位面积住房所补贴的租金数额。月租金补贴标准的确定主要考虑政府经济负担能力、住房梯度消费和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要。本文认为,以市场前一年平均租金的90%作为租金标准计算租金补贴较为合适。
2. 月购房补贴标准的确定
月购房补贴标准是指政府每月对住房困难的家庭(购房申请户)购买单位面积住房所补贴的购房价款补贴。每月购房价款为二成首付20年或30年按揭购房的每月应还款额,在本研究中,考虑到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经济能力,本文按当前按揭贷款的最长年限30年计算。如同租金补贴一样,可以市场前一年平均房价的90%作为房价标准计算购房补贴。
(三)住房补贴额的计算方法
住房保障的目标是“人人享有适当住房”。所以,只要政策目标群的住房面积达到适当的标准,也就实现了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政府的职责在于保障申请户的住房达到一定的面积标准(见表2)。
由于申请户的房租或房价是由申请户和政府共同承担,因此,政府发放的补贴金额就等于申请户所租(买)标准面积住房的房租(房款)减去申请户自己应负担的部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房租补贴计算方法
设:每月所发放的房租补贴金额为W,房补申请户的原有住房面积为S*平方米,房补申请户的家庭年收入为R元,政府确定的补贴租金标准为T元/平方米·月。再设:房租补贴面积标准为S平方米,第一步时S的值取所选方案中最困难户所在列的数值(见表1),第二步时取所选方案中最低收入户(5%)所在列的数值,第三步时取所选方案中最低收入户(10%)所在列的数值,第四步时取所选方案中低收入户(10%)所在列的数值,且根据家庭人数不同取所选方案中相应行的数值。最后设:房补申请户的家庭年收入中房租支出比例为G,G的值在第一步时取5%,在第二步时取15%,在第三步时取20%,第四步时取25%。
根据房补申请户原来有无住房、有无收入,分四种情况计算每月发放房租补贴金额W,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原来没有住房,没有收入
(2)原来有住房,没有收入
(3)原来没有住房,有收入
(4)原来有住房,有收入
如果申请户原先租住的是公房,则上述公式既适用于公房出售前,也适用于公房出售后。当公房出售后,可按房补申请户有无收入的情况分别运用公式(1)或公式(3)进行计算。
只有在S大于S*,即房补申请户的原有住房面积S*小于住房面积保障标准S时,政府才发放房租补贴;反之,当S≤S*时,政府不发放房租补贴。只有当W大于零时,即房补申请户家庭年收入的适当比例(如双困户为5%)不足以按市场房租均价的0.9倍租到标准面积的住房时,政府才发放房租补贴;反之,如果W小于零,政府不发放房租补贴。
政府住房补贴额度与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呈反比关系,家庭收入水平为0时,政府对房租实施全额补贴,随着收入增加,住房补贴逐渐减少。居民家庭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其将不再属于住房保障对象,政府停止发放住房补贴。
政府只按要求发放房租限额内的租金补贴,保证低收入者租赁到保障面积标准的住房的资金需求,其余的事项如租房的位置、时间、面积大小、租期长短以及实纳租金多少等,都由申请户自行解决。如果房补申请户所租住房的实纳租金超过了房租限额,超过部分由其自行负担,与政府无关;如果低于房租限额,政府同样也发给房租限额额度的租金补贴。
2. 购房补贴的计算方法
设:每月所发放购房补贴金额为W,房补申请户的原有住房面积为S*平方米,原有住房市价为T*元/平方米,房补申请户的家庭年收入为R元,政府确定的补贴房价标准为T元/平方米,房价补贴面积标准为S平方米。再设:按揭购房年限为Y,Y的值取30年,购房贷款月利率为r。最后设:房补申请户的家庭年收入中房款支出比例为G,G的值取30%。
根据房补申请户原先有无住房的情况,分两种方法计算每月发放购房补贴金额W,具体如下。
(1)原来没有住房
(2)原来有住房
只有在S大于S*时,即房补申请户的原有住房面积S*小于保障的面积标准S时,政府才发放购房补贴;反之,当S≤S*时,政府不发放购房补贴。只有当W大于零时,即房补申请户的家庭年收入中按适当的比例(如30%)计算的部分不足以按市场均价的0.9倍买到标准面积的住房时,政府才发放购房补贴;反之,如果W小于零,政府不发放购房补贴。
3. 住房补贴金额计算方法实例验证
下面以重庆市2009年数据为例对笔者设计的住房补贴金额计算方法进行实例验证。
(1)为计算方便,做以下假设
第一,有A、B、C三个家庭,其中A属于最低收入户、B属于低收入户、C属于中等偏下收入户,三个家庭人口数皆为3人。
第二,A家庭、B家庭以租房解决住房需求,C家庭可以在租房与购房中自主选择,如购房则自行承担2成住房首付款,贷款期限为30年,还款方式为等额还款,年利率按2009年央行规定的商业贷款基准利率5.94%执行,则月利率r为0.495%。
第三,商品房价格按2009年重庆市新建商品房均价5198元/平方米(据《201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的0.85×0.9倍,即3977元计算,住房租金按17元/月·平方米计算。
第四,住房补贴按月发放。
第五,A、B、C三个家庭原先皆无住房,A、B、C三个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别是:6355.56、9144.48、12308.28元(据《201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第六,三个家庭住房保障面积标准按“保障型住房面积保障标准方案”执行,即A、B、C三个家庭住房保障标准分别为45、55、60平方米。
第七,A、B、C三个住房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25%、30%。
(2)A、B、C家庭住房补贴额计算
A家庭房租补贴:
按公式:W=S×T-G×R/12,房租月补贴额=17×45-7605.53×3×20%/12=385元,家庭自己负担380元;
B家庭房租补贴:
按公式:W=S×T-G×R/12,房租月补贴额=17×55-9144.48×3×25%/12=363.5元,家庭自己负担571.5元;
C家庭房租补贴:
按公式:W=S×T-G×R/12,房租月补贴额=17×60-12308.28×3×30%/12=96.9元,家庭自己负担923.1元;
C家庭购房补贴:
按公式:,购房月补贴额=1137.2-923.1=214.1元,家庭自己负担923.1元。
由A、B、C三个家庭获得的住房补贴数额可以发现,A家庭补贴额>B家庭补贴额>C家庭补贴额;对C家庭来讲,不论其选择租房还是购房,其获得的住房补贴均小于A家庭和B家庭,实现了收入越高获得补贴越少的“反向递减”补贴效果。
三、结语
相比现行住房保障模式,本文设计的新型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最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被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目前住房供应体系中存在的“夹心层”问题。
第二,采用货币补贴方式,既可建立高效的住房保障进入和退出机制,又可避免实物保障型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可能导致的“贫民窟”现象。
第三,在该模式下,住房补贴与居民家庭的收入和现有居住面积实现了双向挂钩,收入少、住房面积小得到的补贴就多,反之得到的住房补贴就少,从而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住房补贴的功能。这种补贴模式可称为“反向递减住房补贴模式”,该模式实现了住房保障的垂直公平。
第四,有利于政府的日常管理。依照本文设计的保障模式,政府只需按期发放住房补贴,保证被保障对象购买(租赁)标准面积住房的资金需求,其余的事项如住房的位置、面积大小以及实际价格多少等问题,都由被保障对象自行解决,这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第五,有利于我国住房市场的调整与完善。新型住房保障模式的实施将增大对租赁房、二手房和中小户型住房的需求,改变目前住房租赁市场和二手房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引导住房供给结构的调整,使住房市场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谷俊青.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变革中的缺陷及其完善构想.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
[2].杨鸿贾生华.以支付能力为视角,分析住房“夹心层”的成因和对策.中国房地产.2009.3
[3].陈杰.住房保障寻求新突破的思路.探索与争鸣.2010.2
[4].刘琳.住房保障对象范围界定方法探讨.中国投资.2010.12
8.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 篇八
一、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
数学学习论中,把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笔者将主要探讨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如何寻求解法,如何发现解法。寻求解法,是一个思维策略问题,其内容是寻找对策,其特点是突出“怎样思考”。这种思维策略主要是指促进探索、促进发现的方法。这样的思维策略本身虽不一定是解题,但它可以促进探索,促进发现解题途径,可以提供达到目标的最初几步,尽管有时甚至是微小的几步,而且暂时还没有达到目标,但它却可以指出达到目标的正确方向。
1.探索解题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联想和盯住目标
其中,联想就是利用一些表面上很普通、很平常的问题,帮助联想,找到打开面临问题的钥匙。盯住目标就是始终注视问题的目标,把探求过程中得到的中间状态不断地与目标状态加以比较,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考路线,使自己不会迷失方向。
2.探索解题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变更问题”
利用“等效的叙述”恰当地把问题变化,使“已知的”和“所求的”,也就是使“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愈来愈接近。探索解题方法的基本方法,则是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使问题特殊化,使问题一般化,找出适当的辅助问题,分开条件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在探索解题方法过程中,有时要不断地多次变更问题,在使用变更问题的具体方法时,有时要把几种方法综合运用。
例1.设a是正实数,求的导数。
分析:转化问题
这样的转化,使问题的解决,就更容易了,距离目标就差一步了。
例2.计算ex的值。
分析:利用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定积分值为0,得出此题的解为0。
这是一道被积函数相当复杂的题目,在将定积分的解法都讲授完之后,再做一遍这个题,对加深定积分性质的学习效果,非常有好处。
例3.已知函数的图像是自原点出发的一条折线,当n≤y≤n+1(n=0,1,3…)时,该图像是斜率为的线段(且),函数的图像与直线在(1,+∞)上有没有公共点?证明你的结论。
探索:当时,由的递增性知,时,图像的各段折线的斜率均大于1,且折线呈上升状;当时,由的递减性知,时,图像的各段折线的斜率均小于1,且折线呈下降状。如图所示,猜想,当时,的图像与直线无公共点。
证明:设图像与直线交于,则
当时:
当时:时,xn→+∞
时,的定义域为
时,的定义域为[0,+∞)
设,我们证明恒有
对任意,一定存在,使
此时:
而
由于,所以
故
同法可证:当,(1,+∞)时,
故的图像与直线在(1,+∞)上无公共点
该题的主旨是:盯住目标——图像与直线无公共点,从而由图像的直观分析获得结论,并得到变更问题结论的依据。即
,时,求证:
,时,求证:
数学问题的解决思维模式是指主体在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它是主体对解决数学问题进行信息加工的一种相对标准化的思维程序。它具有约简思维过程、降低思维强度、提高思维效率的认识功能。
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1.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区别的
首先,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定义不同。前者是一种思维活动,后者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活动是思维。其次,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既包括创造性问题解决,也包括常规问题解决,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在问题解决时,既可以使用现成的方法,也可以不使用现成的方法。使用现成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叫做常规问题解决;不使用现成的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独立地提出新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两类问题解决的差别是相对的,“可以把它们设想为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其间则有常规性与创造性的变化。”当问题解决时,一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参与,其问题解决就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其能否选择良好的问题表征上。事实上,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用独特的方式联结不同的概念、知识,从而对问题做出创造性的解答。在对概念的创造性联结和解释时,需要对概念重新进行心理表征,当联结极其丰富、复杂时,人们就不得不多次对概念重新进行心理表征,这时可能获得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法。大量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初遇时都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一旦解决后就变为常规问题解决了。
2.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科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由问题引起的。由于数学思维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数学思维总是指向问题的变换,表现为不断地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数学思维结果形成问题的系统和定理的序列,达到掌握问题对象的数学特征和关系结构的目的。因此,问题性是数学思维目的性的体现,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中心。”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数学问题解决中逐步得以提高的;反之,人们解决数学问题又总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的。“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逐步培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反之,通过构建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型的方法等创新活动,来达到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所以,首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水平高低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体现。不解决问题,无法表现出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问题越是复杂,解决起来越困难,越是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其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一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水平越高,问题解决的速度越快。相反,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水平越低,问题解决的速度越慢,而且不能完满地解决问题。再次,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经常动脑筋解决各种问题的人,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和培养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统一问题,经常表现为学懂与学会的矛盾问题。数学的学习光学懂了不行,还要看问题解决的能力如何。“懂,是获得知识的问题;会,是增长能力的问题;从懂到会,要经过一番智力操作,把人的外在的因素转变为内在的因素,不重视这一点就会出现食而不化的现象。”知识虽有,但是死的,不能用它去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对学习的知识能否理解和理解的快慢,表现为解题能力,即问题解决是不是顺利,是不是正确无误。一个人已获得的知识越多,他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越有可能产生出新的创见,即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与它的结果,即发明、发现或创造,是人类智慧的花朵和文明的结晶”。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形式。创造性思维通常也是指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或高级过程,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这一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通常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明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的思维过程。它基本上不依赖或少依赖原有成果,而能开拓出新的领域。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的,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同样包括以上所说的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等思维过程,但不一定是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而知识对思维主体而言是首次发现和越出常规的。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都可能具有的。数学教学中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来说是指广义的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根据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研究,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一切特征外,还具有如下五个重要特点:
(1)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是指前所未有的,除旧布新的;独特是指不同寻常、别出心裁的;有意义是指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精神病患者有时也会有某些新颖、独特的想法,但是因为不具有社会或个人的价值,因此不能称为创造性思维。
(2)思维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思维与想象,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思维过程中有想象,想象过程中有思维,它们是智力活动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面临一个别人未能解决的新问题,只有通过想象,加以构思,才能得以创造性地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它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希尔伯特也曾说:“要获得科学的认识,某些直观的想象和判断力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单凭逻辑是不够的。”
(3)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有突然性(常常被称为灵感),即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性。灵感是对巨大劳动的奖赏,与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对思维方法的不断寻觅紧密相联。四元数的发现被誉为19 世纪的七大发现之一,对近世代数产生了很大影响。数学家哈密顿曾为这个数学问题苦心研究了十五年,想不到竟在一次散步时,步行到希洛汉桥时,思想突然迸发出火花,终于提出了四元数的基本公式。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加强对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可为灵感的萌发奠定基础。
(4)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是分析思维,即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逐步推导最后获得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二是具有快速性、直接性和跳跃性,看不出推导过程的直觉思维。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有一定难度的几何证明题,题刚写完,就见一名学生冲上去,添上一条辅助线就将题证出了。老师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直摇头。“那你为什么要添这条辅助线?”“我也说不清,只是一看题就知道这么做是对的。”这是比较典型的直觉思维的例子。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分析思维对创造性思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是一种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其特征是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道路扩展,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常常会由此得到新颖的观念和解答。辐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指要求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其特征是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適当的解答。在强调发散思维作用的同时,应该看到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它们是智力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形式。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或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即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能力。”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数学创造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生而言,已知的定理、公式经过其自身独立的研究探索而获得,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能力。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人们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不仅要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评价能力,而且也与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理想、信念等心理品质密切相关。这些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由多种不同的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
【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推荐阅读:
创造性开展工作亮点08-16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09-27
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基础06-23
培养孩子创造性六大绝招08-03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够11-03
最有创造性的面试题08-15
幼儿园创造性教育论文08-02
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09-17
小议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论文08-24
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