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考研真题(通用4篇)
1.物理教学论考研真题 篇一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0——2015)
非官方,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2010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2)相对独立性。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3)相对开放性。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4)灵活性。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能够指导和辅助人的学习和发展的文字的、图象的、音像的、实物的等教育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供师生使用的,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指导书、参考资料、挂图、音像、计算机软件等教学材料。狭义专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是各学科的教科书。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5、语文综合性学习(10年、13年考察):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6、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所谓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2011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叫口语交际教学。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素养(11年、13年考察):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5、朗读:朗读是阅读方法的一种,有声音的阅读称为朗读。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音,读音要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流畅,音量适中,感情充沛。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在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6、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2012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程的功能即是指语文课程的价值。(1)涵养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功能。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2)发展思维,形成语文智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重要功能。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可以发展汉语的语感直觉思维、汉字构造思维、文学作品审美思维、说理文章逻辑思维、言语表达的创造性思维等,形成独特的语文智慧。(3)传承优秀文化和外来文化是语文课程的第三个重要功能。(4)发展审美能力、涵养文化人格,塑造美丽人生是语文课程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之一,也是语文课程的理想价值追求。
2、高中语文课程的五方面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完成规定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2)感受·鉴赏。感受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3)思考·领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到领悟提升。(4)应用·拓展。熟练应用汉语汉字,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5)发现·创新。在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提高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以“人”作为语文课程对象的资源称为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它包括校内人力资源、家庭人力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三种。校内的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他们的生活阅历,道德修养,实践智慧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书,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启发可以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家长和亲友的影响易于形成语文文化环境。社会上也有各种人才,学生与他们的交流中必然产生大量感性知识,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4、接受学习:这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理论。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它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但是,接受学习的意义性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意义接受学习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与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技巧有关。因此它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拓展:名词解释:发现学习)
5、非言语交际:指人在交际时使用除语言、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讯息的方式,来辅助说明的意旨。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恰当使用有助于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手段包括:身体动作与姿势、触摸行为、声音暗示、人际距离、服装容饰。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是:普遍性、辅助性、真实性、差异性。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的组合,组成了完整的交际系统。
6、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特征:(1)档案袋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2)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意的。(3)档案袋应该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2013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3年、15年考察):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2、语文综合性学习(10年、13年考察):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3、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名词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等前一时期比较忽略的四个方面。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它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4、语文素养(11年、13年考察):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5、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指“带着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东北师范大学朱绍禹先生把阅读归纳为四种: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强调的是在前三种阅读之上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阅读要求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阅读的最高级形式。它不仅要求读者具有阅读某种读物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读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显示出读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
6、对话: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对话交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社会问题的理想的状态。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古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以启发式和产婆术开师生对话之先河。对话式教学是针对灌输式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师生之间对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2014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副板书:副板书是指在将讲课之中不能列入板书之中,但又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并能帮助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辅助教学的字、词、知识点或草图等。副板书可以随讲随写,随过随擦,也可以与正版书分开,写在黑板的另一边,以便保留。副板书是对正板书的配合与补充,有利于学生更深更透的掌握知识。(正板书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高度概括后提纲挈领地写在黑板上的书面语言。它反映教师整个教学程序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往往写在黑板最显眼的部位,而且整堂课一直要保留在黑板上。)
3、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评助读系统的作用:“如果说,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出声的教材’(音象教材除外)那么这位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主要渠道是导学材料。”作为语文教科书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助读系统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素,具有“便教利学”的功能。
4、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5、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指以学生阅读为主,所设计的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为目标的阅读活动。其特点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根据学过的某种知识无法直接的对测试项目作出正确解答,对阅读者的理解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解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有:(1)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2)启发学生提炼出本文的框架结构,形成篇章结构图式;(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4)帮助学生掌握并能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课文语言知识点;(5)渗透情感教育于文本解读和语言知识学习中。
2015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语文教育见习:见习指的是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比较,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语文教育见习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是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渠道。它不仅具有教育实践的一般特征,同时具有语文教育实习的个性。(1)在内容上,语文教育见习具有综合性,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要求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2)语文教育见习的形式具有鲜活性。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3)语文教育见习具有客体差异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质与量上有很大差异。教育实习的外部环境、实习过程、指导老师以及实习生本人都对见习结果有重要影响。
3、说课:指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课对象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的解说。说课的类型包括课前说课、课后说课两种形式。说课可以反映教师综合的教学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研究。
4、语文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是指将学生掌握的静态知识和内部操作能力转化为外显的产品,形成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些动作;然后要让学生把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付诸实施;最后将这种实践模式向自己头脑中转化,变成观念性的内潜性的过程,以便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同类课题。当学生遇到某种相同或相似情景能够自觉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行为。
5、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3年、15年考察):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大全
1、课程:百科全书上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广义上的课程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在学科意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4、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5、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6、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7、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得、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它的确定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8、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分科目标,规定了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向,指引和制约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也是检查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9、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10、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1、语文教学大纲:它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之纲、执教之纲,也是考核、评估之纲。
12、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13、语文课程内容:它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14、语文知识:指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在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狭义上的语文知识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它是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之一。
15、语文能力:它是运用有关听说读写的概念、规则、原理执行某项任务的复杂的言语操作系统,具体表现在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16、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能够指导和辅助人的学习和发展的文字的、图象的、音像的、实物的等教育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供师生使用的,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指导书、参考资料、挂图、音像、计算机软件等教学材料。狭义专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是各学科的教科书。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17、分编型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是指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编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分编型语文教材大致分为两类:(1)教学分科,教材分编:文学课本按文学史和文学体裁编写,汉语课本按汉语知识体系编写。语文学科实际上被分为两门学科,各有教材。(2)教材分编,教学并进:语文教材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知识等语文课程内容分编成独立的课本。
18、分编型语文教材的优缺点:分编型语文教材由于按独立的语文内容自成体系,呈纵向结构,因此头绪简明,线索清楚,有利于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而繁的序列,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能力训练以及系统性、计划性都很强,对学生单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能做到有“序”有“格”。但是,分编的教材不能互相配合;缺乏协调,便容易出现单科独进的毛病,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对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19、综合型教材(合编型教材):综合型语文教材指的是将语文科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编排在一起的教材。综合型教材的优点是整体性强,可以兼顾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负面影响来看,综合型教材头绪繁杂,序列不清,各种单项能力训练的内容难以真正兼顾,教学中容易造成面面俱到,难以落实重点;或“厚此薄彼”,尤其是表达(说话与写作)与阅读训练很难做到完全吻合,导致语文教学“跛脚”现象仍很严重。
20、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施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1、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言的,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3、集中识字:简单地说就是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集中识字的教学一般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教学时,音形义统一,以形为主;认读写结合,以认为主;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逐步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发展体系。
24、分散识字:分散识字也叫做“随课文识字”主要做法是: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随课文分散识字,把音形义的结合有机的结合起来,精讲多练,识写结合,讲练结合。在教学步骤上:先集中时间学习汉语拼音,掌握汉语拼音,然后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一些字形简单,字义好懂的独体字,同时进行笔画名称,笔顺规则的教学。它的优点是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避免孤立分离,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缺点是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25、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26、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次。认读能力,指的是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的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27、阅读教学:是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28、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是指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9、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30、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
31、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标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等。
32、写作教学目标:(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3)第二、第三学段(3—6年级)要求学生“习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4)在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话—习作—写作,这种写作教学的框架形成了写作教学的大体序列。
3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34、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35、口语交际素养:口语交际中的“交际素养”,重点指“文明态度和言语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内涵丰富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隐性目标”。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达、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有这样几点: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述;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
36、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37、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具有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索的特点。它强调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语文学习问题,注重学生参与应用知识、获取方法的实践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探究精神的形成。
38、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39、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一般分为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4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最早源于瑞士的教育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且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也有特殊意义。
41、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由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成,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42、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4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这一理论提出后在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44、语文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品质,反映了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
45、语文学习方法: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策略、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它受到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基本特征表现为继承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等几个方面。语文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它的作用包括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培养语文能力和养成语文自学习惯等三个方面。
46、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征和方式上表现出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的行为倾向。它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步骤,它的养成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47、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48、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49、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50、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他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51、“四书”“五经”:“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的合称。
52、《昭明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其《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3、“
三、百、千”:是指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
三、百、千”。
54、《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张洪与齐熙增补,共四卷,约四万余字。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55、《读书作文谱》:是清初教育家唐彪的用于指导塾学童蒙语文教育的论著,它以论学法为主,要求把学习心理的修养作为“学基”,然后分论训练读写基本功的诸法,旨在提高读写基本能力
56、《教童子法》:是晚清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写成的一部专门阐述训育蒙童方法的著作。该书采用的类似“教学札记”的形式,对蒙学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57、《国文百八课》: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开明国文百八课》,此教材与1935年出版。全套计划编六册(实际编出四册),每册18课,合计“百八课”。该教材“本书每课为一个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和修辞、习题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度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这种单元编排方式的探索,对后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影响。
58、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克伯屈教授始创,他主张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因活动需要来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大单元,各科教学在这个大单元中相互配合着进行。
59、道尔顿制:由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始创于美国,次年传入我国。主要措施是:(1)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按学科分设,室内陈列各科参考书、实验仪器等。(2)废除班级授课制,把各科教学内容制成分学期、分月、分周的作业大纲,规定每学期、每月、每周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及进度,由学生根据各科大纲自行学习,自行记载成绩表,教师在作业室担任指导者。(3)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60、“红领巾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一译普希金娜)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授课时教师采用讲述法,兼用讲解法。课后,普希金针对阅读教学课出现的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活动过少等问题,发表了指导性教学的意见。后来,这种教学方法被模式化、机械化,形成了“逐句讲解”的不良倾向以及语文课大讲“时代背景”“作家传略”“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文学课”化的弊端。对“红领巾教学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加以认识。
61、语文导读法: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在1982年的一种新构思。“导”即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即学生的阅读实践,两者是相互制约,合作的关系;教师导的水平决定学生读的质量,学生读的实况或潜能,又影响导的内容和方式。它以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介入老师起主导作用。其理论核心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种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62、语文教材的功能:(1)凭借功能。通过教材所选用的各体、各类课文训练表情达意的技巧。是学生积累语言、拓展知识的凭借。(2)示范功能。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典型规范的作品,在语言运用和思想传达上堪为学生的范本。(3)教育功能。教材中入选的古今中外典范文章,无不蕴涵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精神情操,对学生身心发展起教育和熏陶作用。(4)启智功能。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典范的语言作品,总要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象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等等。多读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智力自然也会得到开发。
63、教科书的类型:从教科书的结构类型来看,语文教材主要有分编型和综合型(也叫合编型)两种类型。分编型教材指的是按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如文言与白话,阅读、写作、口语、写字,汉语与文学,课内与课外等)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供教学时配套使用。如果说分编型教材属于“条”的话,那么,综合型教材则属于“块””。
64、说课:指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课对象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的解说。说课的类型包括课前说课、课后说课两种形式。说课可以反映教师综合的教学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研究。
65、新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66、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67、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68、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又叫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69、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所谓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70、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教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71、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72、探究性阅读: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与接受性阅读相比,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开放视野。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遵循下列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作性原则。
73、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包括下面的内涵:(1)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2)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3)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4)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5)必须有老师的指导。
74、个性化写作: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化写作就是指自主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真实的内容:说真话,诉真情, 展示自己的整体精神风貌。由此看来,“个性化”写作展示给我们的,应该是每个学生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个性化写作的两个条件:一是真性情的抒写,二是对生活细节细微的体察。
75、多重对话:对话交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社会问题的理想的状态。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多重对话是指教师与教学大纲的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教师、学生众多读者,带着与文本初次对话的结果进入课堂,在课堂这一共有的对话情境中汇聚、碰撞,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话题;而且其中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
76、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新课程要求:在课堂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现状,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主体多元化评价。它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另一方面要让同伴、家长参与评价,使其成为多个主体共同参加的交互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77、语文教学大讨论:是人们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等进行关于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的讨论。如于漪老师曾以《“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人了“死胡同”》一文参与讨论,也招致不同论者的“商榷”,甚至也有尖刻的反驳,便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讨论者往往是从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折射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语文教学大讨论不仅使人们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使人们加深了对眼下教育弊端严重性的认识,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78、新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三大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79、新概念作文:没有题材限制,但写得较多的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对经典的阅读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这几种类型的题材交织着小作者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对价值观人生观的辨析。不管内容有多少变化,文章中任何一种感受和思考都打上了作者生活态度的烙印。它的主旨是: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它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80、语文课程标准:是指为了适应语文发展潮流,使其更好地发展,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们规定了非高等教育时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其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些新理念、新要求,给中国的语文教材、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带来了新变化,使得最基本的教育思想有明显转变;坚持和发扬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素养。
81、导读法: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2.物理教学论考研真题 篇二
01 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02 教育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 03 教育游戏与3D建模
初试科目 ①政治 ②英语或俄语或日语 ③C语言与Web技术
④教学设计或数据结构
参考书目 《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Web程序设计》(第二版),吉根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复试科目:
《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复试备注 复试科目: ⑤信息化教育概论
加试科目: ⑥高等数学 ⑦数据库技术
2012年考研英语新大纲词汇 2011年考研英语大纲词汇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教学设计)
一 辨析题(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30分): 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定时期,且不能单纯归属于生长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按照皮亚杰的有关理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如能够解决大量的代数问题等。在进行教学媒体选择的过程中,有时会列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媒体选择者来回答,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从而发现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景的媒体,这种媒体选择模型一般称为比较法。
4知觉具有组织性、整体性与恒常性等特征,所谓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脑能够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在肯普提出的椭圆结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的活动与所有其他要素相联系,且贯穿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二 比较题(比较下述概念的异同,每题8分,共40分):1(动作技能学习中的)整体练习与局部练习2 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3 辐合型与发散型4 信源与信宿5 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
三 简答题(第1题10分,第2、3题各20分,共50分): 1 什么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对学生成长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信息加工分析法?它主要适用于何种学习内容的分析?请结合信息技术内容举例分析它的应用。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试分析这三大领域学习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你向高中学生教授“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你会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四 综合应用题(30分):
3.从考研数学真题看考研 篇三
总体来看,的真题难度、考查重点、计算量与最近五年的真题相比变化不大,并且再次体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建议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在现在阶段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全面整理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初步总结复习重点,把握命题基本题型,为强化期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由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考研数学大纲一贯变化不大,而且最近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变化,因此考生可以结合近年来的大纲进行初步复习。考生首轮数学复习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结合教材和大纲,先吃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定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演绎科学,只有对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牢牢记住,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近几年数学答卷的分析表明,考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定理记不全、记不牢,理解不准确,导致基本解题方法掌握不好。
第二,进行大量练习,重视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套路和经验。数学考试不需要背诵,也不用自由发挥,全部任务就是解题,而基本概念、公式、结论等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得到真正理解与巩固。做题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分析研究题目和解题思路。数学试题虽然千变万化,其知识结构却基本相同,题型也相对固定,往往存在明显的解题套路,熟练掌握套路后既能提高正确率,也能提高解题速度。
第三,要初步进行综合性试题和应用题的.训练。数学考试会出现一些应用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试题和应用型试题。这类试题一般比较灵活,难度也要大一些。在数学首轮复习期间,可以不将它们作为强化重点,但也应逐步进行一些训练,积累解题思路,同时这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彻底弄清楚有关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转化为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4.考研政治真题对考研指导作用 篇四
真题的使用是考生练习独门绝技的过程。根据历年来考研的规律,可以说任何一本考研辅导书都不能代替真题。首先,考研真题是专家团队精心编纂而成,每道题都要反复论证,质量远远高于其它习题和模拟题。其次,真题包含许多考试信息和讯号,具有情报功能,吃透真题,可以充分理解和把握命题人的思路。此外,最近几年的真题可以检查考生的复习情况。因此,考研辅导老师提醒参加考研的同学切不可忽视真题。
2013考研真题提示我们掌握“四个点”:
第一点,知识点。我们说的知识点、基本功,就是大纲要求该记该懂的内容,这是考研复习最基本的。今年的考题跨章节的考题非常多,不仅不同章节的同一部分内容放在一道题里考,不同部分的内容也可以放在一道题里考。所以我们要把不同知识点当中的联系给弄清楚,相关的知识点都归总在一起,这样在考试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综合题就不会慌乱。
第二点,考点。考点不同于知识点,知识点当中一句话、一个词就可以是考点。考点就是在考题当中怎么考你,考你的是什么。考点当中包括了命题人的思路在里边。我们对考点都要进行细致的梳理,应该说考点梳理得越细,得分越容易。
第三点,重点。重点对考生来讲十分重要,重点就是今年哪些内容更容易考到。以往出题是经常出还是经常不出。如果经常出,那肯定是重点,如果是经常不出,也有可能是重点。还要注意考点最容易从哪个方面来考,这样重点内容很容易抓在手里。
第四点,难点。在考研中有些确实是难点,弄清楚这些难点我们要把它突破,才能理解了而后才能掌握。这四个点把握住,下实实在在的功夫,考研就没有问题。 (来源:考研教育网)
全程规划
考研辅导老师认为考研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复习计划应该是反映了课程的客观要求。有步骤、重方法,按部就班的完成科学的复习规划是大家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根据上一年的大纲要点,并参照相关的教材和辅导资料,把各学科知识比较全面系统地复习一遍,不仅要掌握概念、规律和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第二阶段,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各学科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由于现在考研的综合能力考查越来越明显,所以要注重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跨学科相关内容的联系。
第三阶段,在复习备考的后期,有针对性作一些强化练习题,以此作为对前一阶段复习成果的检测,从中找出自己复习过程中的遗漏和缺陷。同时,要花一些时间分析研究近年考试的试卷及其标准答案,了解试卷命题的难度水平,了解试卷命题的基本思路、答题要求及其近年来的`变化趋势。 (来源:考研教育网)
复习指导
考研辅导老师建议参加20考研复习的同学要把握住四个特点的统一: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统一。
基础性: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的考查,一般占到试卷的65%左右。
应用性:有些考题虽然属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范围,但着重考查的是理解和应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中都有,分析题全部考查理解与应用。
综合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指考查两个方面以上的联系或结合。在选择题中有表现,分析题中会更加突出。要注意跨学科、跨章节、跨知识点的联系。 (来源:考研教育网)
【物理教学论考研真题】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教学论10-16
《2015南京大学853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07-11
论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助教手段10-15
论德育妙化于物理实验教学之中论文08-02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考研真题 经验分享09-15
考研之沈阳药科大学物理化学专业介绍06-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06-15
关于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10-08
教学论书面作业08-27
大教学论书评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