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

2024-09-18

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精选8篇)

1.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 篇一

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摘要:管理会计信息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中研究的热点,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本文从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探讨了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意义以及财务共享服务下有效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 相关策略 管理会计信息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愈加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却非常滞后。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却凭借着其诸多的优势,迅速在各个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服务结合起来,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又一次掀起了资本扩张的浪潮,然而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却给企业集团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如财务管理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决策缓慢、管理理念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企业集团的发展。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开始着手研究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此,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财务共享服务诞生了。财务共享服务指的是将财务业务进行再造,以实现流程标准化,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从而为外部企业和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提供专业化服务。其目的是改进财务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财务处理效率、降低成本。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服务具有规范性、规模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半自主性等诸多优点。

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规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把管理与会计结合起来,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信息化则是把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利用计算机、数据管理、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会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为企业单位的规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会计信息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以及我国国情的限制,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是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尚未实现在各个领域的完全覆盖。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它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它对我国会计新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

“建立高效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人员办公”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常所采取的将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从日常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的三大措施。以A公司为例,经过几年来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探索,A公司在其总公司的财物部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化远程报账系统,实现了对分公司的会计财务处理、资金支付、财务报销等事项的集中审核与办理。为此实行财务共享后,A公司便取消了分公司的财务部,分公司除仍承担着对外报送报表、会计档案管理、银行账户维护、税务申报等具体工作以及执行财经纪律、财务分析报告、预算执行管理等财务职能外,所有报销审核以及核算工作均由中心完成,该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行不仅实现了财务会计人员的集中化,还引导了部分会计人员深入到分公司为其提供内部规划、管理咨询等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会计人员工作职能的转变,显著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会计水平。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在未来的会计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借助于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不仅可以将一些重复性的财务业务简单化、流程化、标准化,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对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相关策略

(1)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保障会计信息安全是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建立在坚实的大数据基础上,它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绩效评价、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等企业业务的开展和高效运行,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是通过网络往来与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就必须要全面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企业集团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对于部分用户操作不当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给予用户相应意见,并展开相关技术培训,加强对用户的监控;而对于那些用户蓄意为之而致使数据出现泄露的行为则给予严厉的警告必要时可诉讼法律,运用法律的强制性对那些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进行制裁。其次,企业应加强对数据访问权限的管理,有的数据可进行全范围的共享,而重要的关系到企业机密的数据则要设定访问的权限,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最后,企业要对网络通讯、会计管理系统等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更新,对相关硬件设备进行良好的维护,从软硬件上来加强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2)实现大数据理念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在财务变革尤其是在管理会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如员工真实出差天数无法掌控、票据真假难以识辩等,但通过大数据,企业管理者就可以结合票据信息来判断财务信息的真假。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更为高效、精确的信息,因此把大数据理念运用在管理会计中,将会为企业对其经济活动的正确预测、决策、控制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前在我国会计行业,除了要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收集外,还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并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对行业内各生产经营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努力寻找并建立企业管理、业务、财会、内控等数据之间的联系。可通过统一数据业务、标准化处理各系统数据源、建立统计数据源数据模型实施元数据管理等来实现对数据质量的闭环管理,从而将大数据与大财务有效对接起来,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 篇二

关键词:信息共享,信息隐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一、信息共享系统与信息隐私保护

信息共享系统综合利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知识元数据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将需要共享的信息通过整理、分类记录到数据库中, 同时为用户获取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提供网络接口、公共的信息通道和数据库检索功能, 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操作平台和技术支撑。信息共享系统是个有着多层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 它的共享特性决定了其特殊的体系结构, 根据信息传输和应用网络的现状和结构, 信息共享系统的参考模型由四层构成, 即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物理层是指为信息共享系统提供基本的底层支撑和保障的外界环境、基础设施、介质等方面。系统层是指信息共享系统中的服务器、客户机等计算机设备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系统软件。网络层是为信息共享系统在开放网络环境中的运行提供有效服务。一方面, 确保信息共享系统安全运行, 提供有效的共享服务;另一方面, 确保在网络上传输的隐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应用层直接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 如Web服务、FTP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共享业务服务等。

为促进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 基于信息共享系统的信息隐私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信息共享系统采用相关技术, 对信息共享中不宜公开的隐私信息实施保护。信息隐私保密性保护是指保证隐私信息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不泄露给未经授权的用户。信息隐私完整性保护是指保持隐私信息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不被修改、不被破坏、不被插入及不延迟、不乱序、不丢失。信息隐私可用性保护是指保障隐私信息在信息共享过程中能够被合法授权用户正常使用。

二、基于信息共享系统的信息隐私保护

基于信息共享系统的信息隐私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源于信息共享系统特有的多层结构体系, 可从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分层采用适宜的保护技术, 对信息隐私实施相关保护, 以此建立信息隐私的多重技术保护体系。

1. 物理层的信息隐私保护。

物理层的信息隐私保护是通过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自然灾害、人为的破坏以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破坏来实现, 是整个信息隐私保护体系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对信息共享系统的物理环境和设备的保护。

物理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地避免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对信息共享系统的安全威胁, 由于物理上的破坏可能导致隐私信息的丢失, 从而直接影响到信息隐私的保密性保护、完整性保护和可用性保护。首先, 机房应选在具备防震、防火、防水、防雷的地方;其次, 应做好对电源的防护, 在给设备供电前加上UPS和稳压器, 防止突然断电对设备的损害, 最好能准备好发电机等, 保证在突发情况下仍可继续进行共享。

设备的保护主要是防止非法者利用电磁辐射来窃取隐私信息, 以保证信息隐私受到保密性保护。因此可通过屏蔽、隔离、滤波、吸波、接地等措施, 提高计算机信息共享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 系统层的信息隐私保护。

系统层的信息隐私保护是保障服务器、终端、工作站等在内的计算机设备不受外界影响, 能在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层面正常可靠地运行, 主要包括对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保护, 其中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保护建立在对操作系统的保护基础之上。系统层的信息隐私保护是信息共享系统中隐私信息保护的软件保障, 是网络层和应用层的隐私信息得以共享的基础。

为了较好地实现信息隐私的保密性保护和可用性保护, 尽可能地减少操作平台自身的脆弱性和漏洞所引发的风险, 同时能最大限度地阻塞任何形式的非授权行为对操作系统的入侵, 可通过标识、鉴别和访问控制等关键技术来实施对操作系统的保护。标识是操作系统为了要标识每个用户的身份而取的名称, 它必须是唯一的。鉴别是将用户标识符与用户相联系的过程。首先, 用户提供一个唯一的用户标识符给可信计算基 (TCB) , 然后TCB对用户进行认证, 确保只有认证通过的用户才有权进行相应的操作。标识和鉴别主要从保密性保护的角度出发, 要求用户提供能证明其身份的秘密信息, 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访问控制可限制用户对隐私信息的访问权限, 以便合理合法使用信息共享系统来进行信息共享。通过访问控制必须能识别和确认访问信息共享系统的用户, 还要能决定该用户可以对共享资源进行何种类型的访问。可使用自主存取控制技术, 有效地保护信息共享系统的信息隐私不被非法访问, 且隐私信息的拥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精确指定信息共享系统中的其他用户对其隐私信息的访问权, 从而较好地实现对信息隐私的保密性保护和可用性保护。

数据库系统是信息共享系统的核心, 作为信息共享系统中隐私信息的聚集体, 担负着集中处理大量隐私信息的任务, 因此对它的保护更为复杂。数据库系统的技术保护主要有三种:一是保护隐私数据避免被非法用户窃知。可设置特定的密钥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 并对明文进行相应的加密操作, 使非法用户不能读取明文和密文之间、密文和密钥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解密。二是防范数据库被有意或无意地破坏, 以维持隐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采用访问控制策略来确保用户对数据库只能进行经过授权的有关操作, 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或用户组的身份规定并控制隐私信息的共享, 阻止非授权用户读取敏感信息, 控制访问权限扩散, 使得没有存取权的用户只被允许由授权用户指定对隐私信息的访问权。三是对数据库系统的保护必须能在系统发生故障后利用已有的隐私数据备份, 恢复到隐私数据库原来的状态, 并保持隐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利用运行时日志文件, 在系统发生故障而导致事务中断时, 重新装入隐私数据库的副本, 从而把隐私数据库恢复到上一次备份时的状态。然后系统自动正向扫描日志文件, 将故障发生前所提交的事务放到重做队列, 将未提交的事务放到撤销队列执行, 使隐私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前的一致性状态, 实现信息隐私的完整性保护。

3. 网络层的信息隐私保护。

网络层的保护需要被动防御与主动防御相结合, 即信息共享系统中, 既要有防火墙、网络隔离等防御手段, 还需要有能够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实现系统内外的联合防范, 从而为网络层的信息隐私保护提供良好的保障。

防火墙可将内部网与互联网分开, 是在内外网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手段。它能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信息共享系统, 以防他们更改、复制和毁坏信息共享系统中的隐私信息, 还可以加强网络间的访问控制, 防止外部用户非法使用内部网的资源, 以防内部网络的敏感数据被窃取, 因此对信息隐私的可用性保护和保密性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网络隔离则可与防火墙互为补充, 防火墙是在保障互联互通的前提下, 尽可能保护信息隐私, 而网络隔离的思路是在必须保护信息隐私的前提下, 尽可能互联互通, 否则就断开连接。可利用网闸及其嵌入式系统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保证专用隔离硬件交换单元在任一时刻仅连通内部网或外部网, 从而既使得信息共享系统中的信息隐私不受侵犯, 又保障了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入侵检测技术是实施积极防御的重要手段, 可针对信息共享系统本身所存在的脆弱性, 通过及时发现入侵行为提供相应的实时响应措施, 从而实施信息共享系统的动态防御和深度防御来对隐私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可使用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 通过监听网络上的数据流、分析相关协议的使用情况、进行特征分析和统计分析等, 来发现网络上的异常行为,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实施保护。

4. 应用层的信息隐私保护。

应用层的保护是指对应用软件的保护, 如果应用层的保护没有做到位, 那么之前几层的保护做得再好, 所做的一切仍将是毫无意义。因为所有用户都是通过该层来进行访问的, 必须保障应用层的正常服务, 尽可能地做到信息隐私的可用性保护和保密性保护, 即一方面允许合法用户访问授权数据, 另一方面防止合法用户以及非法用户访问非授权数据。应用软件系统是直接面对用户提供各种业务处理的应用程序, 可从Web服务、电子邮件系统和病毒对系统的威胁三个方面来实施应用层面的保护。

Web服务器为了防止存放用户名的文件被破解, 可将用户认证的隐私信息放在普通用户访问不到的保护区域内, 并且对其进行信息加密, 以便为敏感数据提供保密性保护措施。可以使用Java2中类似沙盒的权限限制机制对Web程序组件实施防护, 根据Applet和应用程序的来源和签名者标志确定Applet和应用程序允许的访问权限, 从而避免因程序的漏洞而使服务器受到攻击。同时应注意使用加密的Cookie来记录访问者的状态及必要信息。不要使用Get方式传输数据, 以免上传的重要隐私信息被看到或篡改, 尤其当访问者使用的机器是多人公用时, 还可以防止其隐私泄露。

电子信箱系统的核心是存储转发服务, 利用存储转发可进行非实时共享, 属于异步通信方式。但是因为邮件能携带Word文档或EXE可执行文件等附件, Word文档可能携带宏病毒, EXE文件可能携带的病毒种类更多, 所以附带传送二进制文件时很可能包含有病毒。因此, 不要轻易打开和使用来意不明的邮件附件, 系统管理员还可以在邮件系统中安装SkyMail等软件来防止病毒传播。用户应及时升级软件的补丁程序来修正电子邮件程序中本身存在的问题, 同时应结合邮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来防止电子邮件泄密。

计算机病毒是某些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所编制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 通过修改其他程序将自己的精确副本或其他可能的演化形式放入其他程序中, 从而感染它们, 窃取或破坏隐私数据。比较典型的病毒有ARP病毒、U盘病毒、QQ病毒、鬼影病毒等, 解决它们的方法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电脑使用习惯且必须安装杀毒软件, 比如诺顿、卡巴斯基、瑞星等, 而且尽量要与防火墙和防恶意软件配合使用, 比如卡巴斯基+360安全卫士或诺顿+金山卫士等。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隐私技术保护也备受关注。基于信息共享系统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构建的信息隐私多重技术保护体系, 正是应目前信息隐私保护之现实需求所作的粗浅研究, 尚待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深入和完善,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惠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王兰成.论档案信息共享中的隐私保护及新技术[J].档案学研究, 2010 (4) .

[3]刘可静.关于数字资源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冲突与影响[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9) .

3.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 篇三

关键词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66-01

各类型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图书馆共享信息资源可以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降低各分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成本和图书馆建设成本,使多元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图书馆间的协作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但是,目前想要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成员馆主观上不愿意合作、没有健全的图书馆管理机制等。所以,怎样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最终能够实现图书馆间资源的共享,这一直是图书馆工作者思考的

问题。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

1.1 经济水平的差异

在建设共享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物力和人力,才能完成项目的建设、共享组织的创建以及初步建成项目后的良好发展,见效所需的时日较长,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此外,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来培训对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使用的用户和图书馆员。但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就迫使一些图书馆的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不肯下力气,仅仅是迫于形势走过场,觉得建设共享的财政负担较大,因而使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受到了阻碍。所以,必须设法克服经济环境的制约,以“创新、节约、务实”的理念切实可行的去发展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

1.2 管理体制滞后

一些图书馆始终没有从实质上去改变“小而全”与“大而全”的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所以,在建设信息共享时他们会有意无意的强化各馆的自身利益,这就给图书馆共享信息资源造成了一些困难。此外,想要在网络环境下共建和共享信息资源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但是我国图书馆内缺乏既能掌握外语知识、网络通讯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也是我国目前一些图书馆建设和共享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这就使得用户逐渐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文献信息的提供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1.3 信息数据不标准

我国目前图书馆的信息数据工作中同时并存着联机编目、集中编目和分散编目等多种方式,编目工作的总体发展不平衡。各图书馆都是從自身的需求出发对文献进行记录,加工,检索,控制和传递,没有统一执行的技术标准和统一的规范,制定的具体细则也仅能满足自建自用的要求。因此,过泛、过多的标准和规范给整合信息资源造成了诸多

困难。

2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体系的构建

按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复杂性和难点,可以将图书馆目前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归纳概括为四种: 信息交换、区域数据中心、增值开发和信息公共获取。

2.1 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换平台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换平台是一种可以同时对中央和总线两种模式进行支持的分布式平台,是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平台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同时,交换平台也是将图书馆管理平台上各独立应用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换平台。在专网上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以各种数据的交换为核心,利用底层结构的建立联系图书馆内外的数据库资源、应用、异构系统等。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可以支持不同软硬平台、不同处理业务对不同数据结构交互的要求,能够满足内外门户网站、电子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及其他应用系统间无缝的交换和共享数据的需要。

2.2 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区域数据中心

区域数据中心通过调查和分析各区域内图书馆的数据库,抽取出具有全局性的共享数据,对公共数据中心实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全面共享公共数据。区域数据中心是一种区域集中和物理集中的数据管理模式,要求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于数据中心),给各区域内提供统一的接口供用户和图书馆对公共数据进行访问。

2.3 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增值开发

信息增值服务是指图书馆主动的给用户提供系统化、有序化的信息和知识,而不再只局限于给用户提供基础的、原始的信息服务。它和普通的信息传递不一样,这种服务方式是指图书馆员根据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分类,加工,整理,分析和研究大量的原始信息,使之转化为有序的信息,进而使原始信息的价值得到增加。

按照增值开发信息资源程度的高低可以把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划分成3个层次。

1)智力密集型的信息增值服务,例如知识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决策支持服务、查新服务等。

2)基于信息内容开发和信息资源整合的信息增值服务,例如内容服务、定题服务、数据库服务、特色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

3)基于有序化和文献组织的初级信息增值服务,例如文献传递、新书通报、馆藏目录检索等。

2.4 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平台

从国际上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提案和宣言来看,通常认为公共获取就是指低成本或免费的获取。新形势下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建立公共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平台,这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共享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通过这一渠道可以免费向全社会发布图书馆的联络信息、年度报告、馆藏政策、统计数据、资料、重要文件和各种文献资源等,这也是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最重要渠道。

图书馆网站是用户和图书馆之间最重要的接口,是图书馆服务对象和其自身间的交流平台。只需要通过网站就能使用户获取满意的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的管理职能和信息服务也能通过网站来直接实现。网络媒体在信息资源发布的多种形式中,具有检索查询方便、存储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效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结束语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发展进程正在达到一个临界点,建设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任务基本已经完成了,需要将投入的巨大技术设备转化成实际效用,需要利用已建设的共享信息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整合, 最大化的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实现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图书馆和企业之间、图书馆和政府之间、不同层级图书馆之间及图书馆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张敏.基于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交换组织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8,04.

[2]白广思.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建设研究[J].情报杂志,2007,05.

[3]周应萍.图书馆应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J].情报杂志,2008,04.

[4]黄筱玲.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2006,02.

4.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分析 篇四

摘要:实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在当前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做哪些工作,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都是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事情。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集中的论述和探讨了关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标准体系 构建 研究分析

随着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要求的提出,一系列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起来,针对于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做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会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要求。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问题上已经有相关的专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不断的进行完善。而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其中不仅需要对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环境有一个了解,与此同时还需要掌握价值链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并将其纳人到会计信息化的体系当中。下面,笔者就将结合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会计的信息化是在一系列会计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总的来说它是通过对会计管理实践活动中的相关规律以及相关的规则和经验,进而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分析,形成相关的理论认知。而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则是对会计信息化活动中长期进行的事物以及概念进行界定和确定实施标准。这样一来会计管理活动就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下去.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在这个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就是通过以往会计信息化管理案例,进而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选取最优化的信息化方案,并作为今后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目标和依据。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的概念,一般来说主要是在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与此同时进行共同使用或者是重复使用,其中概括了的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是一种较为规范化的文本文件。总的来说.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对最优方案的追求,并作出有效的界定和规范,进而指导着会计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要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建立起概念框架和框架结构模型,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去规范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推动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进程。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相关框架构建问题分析

进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首先就要确立一定的框架结构。而在当前的会计理论框架建设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建设过程中,需要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提炼一些基本的要素,进而确立相应的构建原则.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实现标准体系固有内在结构的形象表示和明细列示,制定具体标准并形成标准体系,解析其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而在当前会计信息化标

准体系的框架构建过程中主要的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主要的就是前导层、规范层、结果层和解析层,这四个层次之间是互为关联的,需要不断的进行有效的规划。

(一)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定位.进而构建出相应的目标.这是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前提准备和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准确客观的机型会计信息化标准的体系定位,通常这是确定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中具体地位的工作,同时也进一步的确定了它和其它信息化标准之间的关系。而这是和会计信息的特殊性息息相关,它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我们也知道会计的信息化是包括了其它多种信息的,并且是其它信息的重要基础。如审计信息、税务信息、海关信息、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财政信息、统计信息等,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的交换涉及多方,如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供应商、客户、各方监管者等,可见它是该体系内其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所以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定位问题对于会计信息化的体系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要科学的开展进行。

(二)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扰是要促进套计管理的效率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构建会计信息化地过程中就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之上开展相关的信息化建设。而针对于这一问题,会计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就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工作,其中重要的就是要对以往的会计管理案例以及会计管理的有效案例和模型进行分析,在经过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之后,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最优化方案的总结。获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完善和规范,从而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性文件。由此可见,会计的信息化建设是和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分不开的。它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分析。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本要素和构建原则在会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进行了定位.同时确定了相关的构建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就要进行相关元素的确定和构建原则的确立。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建设需要考虑其基本的组成.而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元素就是对这一信息化标准的具体细化。通过信息化标准基本元素的确定从而使得信息化标准具体化。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包括了一些基本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根据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所衍生出来的,概括起来主要的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基本的元素既包括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环境,同时也包括了会计信息化运行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方法和信息方法,与此同时也包括了会计信息化综合支持与控制、会计信息化评价等。而在确立了这些基本的元素之后就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构建,从而确立相关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周南,赵纳晖,陈翔.会计信息系统[M].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叨.会计师,2004

5.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 篇五

2006年5月河北科技图苑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Vol.19,No.3May,2006

文章编号:1006-9925(2006)03-0004-03收稿日期:2005-06-14

区域性文献资源共享与河北省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

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

〔河北省保定市071003〕谢 红* 孔庆勤**

摘要:目前,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区域性共建共享体 系的建设必须有两个以上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图书馆作为建设的核心,有所在区域政府 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建设成果能使成员馆获得较大效益。根据现状,河北省应进一 步加强对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扶持,同时在同层次高校密集的城市,建立书刊资源 共建共享体系。

关键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性;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馆际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

近十年来贯串我国图书馆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近

年来,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之所以发展迅速:

一是源自信息社会,人们的信息需求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强烈,由此产生的图书馆信息提供能力的有限

性和人们信息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促使图书馆

积极探索延伸馆藏的有效途径——资源共享;二是

得益于我国网络环境的极大改善,计算机技术、网络

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

平大幅度提高;三是公众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对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今,我国已基本构建起全国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

系框架,区域性的共享建设也初见成效。但是,这主

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国内仍有大量资源和资

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也有很多读者需求得不到满

足。因此,有必要对适合地方特点的、区域性的共建

共享道路作进一步探索。

一、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遍布全国的各类型图书馆数量

庞大。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地市级以上公共

图书馆有430个。据2005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7月,我国的普通高校达517所,其中不少高校有多个校区,并且有相对独

立的图书馆,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数量实际上超出1

517个。此外,还有大量地市级以下公共图书馆、科

研院所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目前,成立一个全

国性的资源共享中心,吸纳如此众多的图书馆作为

成员馆是不现实的,现有的网络技术和服务手段也

不具备为如此多的用户提供服务条件。

关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协调采购、联机编目、联合目录、馆际互借、文

献传递、数据库建设等。其中,有一些项目并不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如协调采购、联合编目。作为国

家级资源共享中心,可以选择各地区具有鲜明资源

优势和特色的馆作为成员馆,但并不是加入者越多

越好。而馆际互借这样的资源共享服务,应该有网络

文献传递系统或快速的协作专车传递系统作支持。

由于我国目前的设施条件、资金状况和管理机制限

制,大范围的互借速度慢、效率低、周期长,导致用户

缺乏认同感,除非万不得已,不会考虑馆际互借。如

国家图书馆,1997~1999年三年的馆际互借总量仅

为1 485册,而日本国会图书馆1998年一年的馆际

互借量即高达14 022册。我国馆际互借量如此之

*谢 红 2003年12月评为研究馆员。获原电力部电力科技信

息成果奖1项,合编教材1种,已发表论文21篇。办公电话:(0312)7522285(简介已刊于本刊1999年第3期第68页,此为作者新信息 ——编者)。

**孔庆勤 现任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馆长。办公电话:(0312)7522284(简介已刊于本刊1998年第3期第69页,此为作者新信 息——编者)。

·4·小,虽有读者需求低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服务的效 率低造成的。而与此同时,我国江苏、广州等地的馆

际互借却办得越来越兴旺,说明越是小范围内的馆

际互借越容易实现,因为读者不需要图书馆提供文

献传递手段就可以进行互借。比如,一些学校的多个

校区之间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小范围、小规

模的馆际互借模式。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看,馆际

互借仍比较适合在较小的区域内开展,如在一个中

小城市或大城市的某一个区域内,在服务手段和工

作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扩大范围。

目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观念已基本树立,主

要的困惑是从何入手、如何建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

地区,更迫切需要找到建设的方法。我国普通高等学

校分布及加入CALIS的情况,可以初步反映出各地

区加入全国性共享体系的状况,即:(1)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信息渠道宽的地

区,加入CALIS的高校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

CALIS地区中心馆所在的地区,加入CALIS的高校

数量均位居前列,中心馆对所在地区的其他馆起到

了较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在CALIS的223个成员

馆中,高校馆为188个(根据CALIS网站2004年3月

公布的情况统计,不计各校分馆),仅占全国高校图

书馆总数的12.4%。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

仍游离于这一全国性共享体系之外。所以,有必要建

立区域性共建共享体系,使各个区域,尤其是高校较 密集区域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满足不同层次图 书馆对文献资源共享的渴望。

二、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体系的必备条件

(一)有两个以上图书馆作为建设的核心。根据 全国性共享体系的建设经验,区域性共建共享体系 的建设必须有建设的核心。作为核心馆必须有数量 丰富和鲜明学科特色的文献资源,有较强的技术力 量和经济实力,有独立承担某方面文献信息资源建 设任务的能力。核心馆可以是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是 公共图书馆或其他类型图书馆,只要几个图书馆之 间能够优势互补,构成一个能覆盖某一区域内专业 学科需求的体系即可。核心馆以丰富的资源为基础, 雄厚的技术力量为支撑,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开 展符合本区域实际需求的共建共享项目,逐步吸引、带动周边更多的馆加入其中。

(二)有所在区域的政府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现有的已初见成效的共建共享系统,无论是全 国性的CALIS、NSTL,还是江苏、天津等地方性的, 都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及高校图工 委的强力支持。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上给予资助, 支持的力度基本上决定着共建共享的建设规模和建 设层次。力度大、投资多、起点高,不但能使文献信息 资源的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而且可以迅速推动当 地的文化教育事业。高校图工委应该在共建共享建 设中起到重要的规划、指导、协调作用,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着当地共建共享工作的进程和建设水平。

(三)建设成果能使成员馆获得较大效益。共建 共享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参与者能够互惠互利、互补 余缺、提高效率、节省资金。如果仅有人力、物力的投 入,却在较长时间内没有效益,参加者就会失去积极 性,也不可能吸纳更多的馆加入,最终导致建设项目 的夭折。如保定市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展过“发放通用 借书证,在保定市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间通借通阅” 的馆际互借活动,但运行几年后就自行消亡了,虽有 一些馆的馆长变动因素,但主要的原因是文献互补

性不强、管理脱节、收效不大,使各馆失去了积极性。

三、河北省建立文献资源共建

共享体系的思路

(一)河北省目前高校状况。(1)高校数量较多,但国内知名的高层次院校少。截至2003年7月,全国 1 517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教育部所属院校为72所, 国防科工委院校7所,“211”院校96所。河北省的高 校数量为83所,在全国位居第三,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47%。其中,教育部部属院校和“211”院校各1 所,分别占总数的1.25%和1.04%,而且分布在保定 市和天津市。因此,河北省暂时难以形成一个高层次 的高校群。(2)办学层次较高的院校分散。河北省的 高校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天津、唐山、秦皇岛、邯郸 等12个城市,只有石家庄市和保定市高校相对较 多。学校驻地的分散使河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 建设难度加大。(3)加入CALIS的图书馆数量少。CALIS现有高校成员馆共188个,而河北省加入的 仅有5所,占河北省高校总数的6.02%,占CALIS成 员馆的2.6%,比例偏低。CALIS是一个开放性的文 献资源保障系统,加入其中并没有太高的条件,需要 的是共享意识和自身需求。(4)有共建共享的愿望和 良好开端。建立在燕山大学的河北省高校数字图书 馆在运作之初就得到了省内各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响 应,现有成员馆50多个。虽然目前只开展了商业性 数据库的共享,但已明显起到降低成员馆软件和硬 件建设费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目前, WSN、Springer-Link数据库的成员馆均达12家,说 明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共享形式。

(二)共建共享体系的思路。区域性文献资源共

建共享体系可以是跨行业、跨系统的,但高校馆是其 中不可缺少的核心。根据上述特点,河北省共建共享 建设的重点可以放在两个方向上:(1)加大对以燕山

·5·大学图书馆为核心的河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工 作的扶持,包括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保证其 正常运转及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重点围绕已经起 步的商业数据库集团采购和共享。增加数据库种类, 以扩大可利用资源的学科范围,吸纳更多的成员馆, 以降低运行成本。(2)在高校较密集的城市,如石家 庄市、保定市等建立能实现馆际互借功能的书刊资 源共建共享示范体系,获得一定经验后再向其他城 市推广。如驻保高校正在实施的期刊资源共建共享 计划,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将为其他地区的建设 提供经验。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保证资金的投入。共建共享体系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如天津 市教委投入1亿元人民币进行天津市联合书目资源 共享系统的建设,建设中,18所市属高校图书馆联 合引进美国SIRSI公司的Unicorn Consortia系统, 从而降低了共建共享的技术难度,形成了一个无缝 链接的联合书目资源检索系统。如果没有上级主管 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共建共

享体系的建设则较为困难。

(二)应利用已有的成果。目前,无论是CALIS

还是NSTL,均已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如NSTL 文献数量大、学术性强,其提供的文献传递与原文索 取服务,使用户馆的文献保障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有 效缓解了图书馆资金紧缺、外文文献不足的问题。由 此,各区域没有必要进行重复性建设,而是应考虑做 一些全国性共享体系做不到的事情。

(三)应有长远打算。目前,有参与共建共享体系 意向的图书馆大多数都拥有不同的文献集成管理系 统,其中有的系统不兼容Z39.50协议,有的图书馆 自动化系统才更换不久,再申请资金购买新系统比 较困难。所以,建立书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就应该 尽早立项,确定成员馆,并且要求成员馆选择相同的 自动化管理系统,以互相兼容,避免不必要的资金 浪费。

五、结论

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已

初见成效,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地区性的,均为后来 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体 系的时机已经成熟。海南省和黑龙江省等许多省都 在积极考虑本省的共建共享体系建设问题。河北省 高校数量较多,又紧邻北京、天津,占有天时和地利 的优势,应抓住时机,找准切入点,对高校的资源进 行协调和组织,尽快开展共建共享工作。

参考文献谢春枝.我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地区性网络建设现状分 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21(3):34~38.马仁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合作与发展——兼论 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J].河北科技图苑,2003, 16(2):44~46.高波.中国日本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之比较[J].图书与情 报,2003,(1):26~28.黄雪梅,史永强,王南.天津市高校图书馆书目资源共享 系统的模式与功能[J].河北科技图苑,2003,16(6):12~ 13,37.淑云,陈能华.论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1):1~3,12.何锐鹰.高校图书馆校区合作与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构建 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04,17(5):37~39,50.(上接第30页)书馆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 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91~192.人民出版社编辑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问答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5.王惠君,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 社,2004:182~183.贺培燕.论图书馆文化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4,17

6.信息资源共享 篇六

信息共享与业务系统程度低是当前长江海事局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症结,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数据接口

由于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目前长江海事局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业务系统都是彼此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一个业务系统用到另外一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是必须重新输入。例如,某船舶检验不合格,船舶登记部门对该船舶应不予登记。也就是说,船舶登记部门要共享船舶检验信息,但目前船舶检验发证系统没有与传播登记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和财务费收系统不能相互结合,需要先在船舶动态管理系统进行签证,然后再使用财务费收系统打印票据,比较繁琐。船舶签证时,船舶基本信息还需要工作人员手工输入,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无法从船舶登记系统中提取数据。

海船船员管理系统与内核船员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导致了在内河船员转海河船员的情况下出现船员多头注册的问题。海事局之间内河船员信息不共享,造成重复办证,基层海事处无法核实船员证书真伪。由于内核、海上和地方还是信息系统之间无法共享,导致假证较多。船员管理系统与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没有接口,不能共享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中的船员违法记分信息。

2、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是造成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合理,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数据、技术、工程等方面标准规范。目前长江海事局的信息系统中,一部分是由于交通部海事局自上而下推广的,一部分是由长江海事局自行建设的,这些系统由不同的厂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相互之间没有接口,无法进行数据共享。现有信息系统无法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也就无从谈起。

伴随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长江海事局不仅面临海事部门内部的资源整合,如何与长江航务系统各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长江海事局需要面临的问题。

对异构系统进行互联互通、信息集成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组织业务部门和信息化专业团队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整理长江海事局数据资源,进行信息集成建设。

数据无法共享是长江海事局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资源整合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长江海事局下一步不仅面临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作为长江航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海事局还需要进一步与长江航务系统其它单位进行数据共享,构建长江航运综合服务平台。由于长江海事局大部分应用系统是由部海事局统一建设、推广实施的,因此在系统后期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对异构系统进行集成。

1、进行海事数据资源规划。首先梳理和规范海事核心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分析基础之上,理清各业务过程所使用和产生的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解决数据孤立问题;梳理数据逐渐产生的源头,明确数据源;为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建设数据仓库、建立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集成奠定基础。

2、建立长江海事局信息集成规范,包括海事门户网站和系统界面风格规范,数据接口规范、集成环境规范、新系统开发规范、基础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规范以及数据仓库建设规范。

3、进行界面集成。利用PORTAL门户平台,构建海事信息门户,并于局内其他应用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实现信息系统界面集中展现。建立身份认证中心,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认证。

4、进行数据集成,实现异构应用系统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在数据资源规划和集成规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对各异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化、满足各系统数据格式要求。通过

数据仓库,对加工的数据进行按规则进行归并,为数据综合利用和决策分析提供资源。

5、进行业务集成,实现系统数据交换和业务系统。海事内外部系统采用“松耦合”集成模式,通过引入目前主流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理念,将各类系统核心系统进行服务封装,挂接到服务总线上,并在业务流引擎的驱动下,实现跨系统业务处理自动完成。

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探索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以更新实时的电子航道图为基础,整合航道部门、海事部门、水文气象部门、港航部门的信息,为船舶、船公司、流域企业、航运货物业主、港航系统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包括航道信息服务,涉及地理、水文和行政管理数据,能够用于计划、执行和监控;交通管理服务信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水路和港口收费服务;港口物流信息服务。

信息系统的建设上,缺乏统筹规划与整体协调,形成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缺乏统一规范,不能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的盲目引进、开发和使用,大多数应用系统缺

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各系统使用的信息编码体系和数据库标准体系不统一,软硬件平台不统一,开发工具不同,用户界面风格不统一,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受阻,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应用系统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数据重复和缺乏现象并存,使得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不满意。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了长江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船载客货管理系统没有和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以及网上长江海事系统相连,没有和危险品远程申报系统结合起来,有些数据要重复录入。在办理危险品申报时,同样的数据,业务人员要重复录入三次。

数据重复录入问题增加了业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业务人员的办事效率,挫伤了业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对海事处执法人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37%的执法人员认为信息化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7.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 篇七

一、构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就是档案馆之间通过协作、交流合作等形式互通有无, 使档案利用者能方便的掌握一个地区、一个系统甚至全国的档案收藏, 从而变单一馆的利用为网络式的馆际综合利用, 使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1.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信息化社会中, 越来越多的人想的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体系对各类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信息进行访问、浏览、检索, 甚至下载, 即可得到档案信息服务。所以为了给利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档案馆就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 大力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 分层次、类别开发有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 依托档案信息网络,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的档案馆。 (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和加工来挖掘潜在的档案信息资源, 通过互联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档案机构也意识到社会信息需求及利用档案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将档案工作的重心由档案的收集和实体利用向档案数字化信息的积累能力和服务能力上转变, 并为档案信息化、网络化乃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铺平道路。

2. 构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可行性。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惊人的处理速度、精确的计算能力、极强的记忆和严谨的逻辑判断能力, 能进行科学计算、自动控制、多媒体技术应用等”, 而且凭其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与传输等能力, 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起着基础性作用[1]。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和超文本等技术的发展, 为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异地查询和文献传递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克服了由于地域隔绝而导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时空障碍。而且这些技术在图书、情报等部门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 可以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借鉴。另外, 由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向性、机密性等特点, 这必然要求共享的实施过程始终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而数字签名技术、信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等为此提供了技术保障。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 为信息的大范围共享乃至全球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二、构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设想

1. 构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模式设想。

档案信息共享的基本策略, 也就是对全国档案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建立模式的一个选择, 其实质就是如何在全国各地的各级档案部门、应归档单位以及档案用户之间,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广域信息网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全国性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 至今仍停留在一个理论的层面, 档案信息共享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两种, 即:档案部门自行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和档案部门以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公用网络为依托,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一个虚拟的逻辑网络, 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对此, 国内的专家学者已经达成共识, 绝大多数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案。

根据上述档案信息共享基本策略, 笔者认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是指档案部门通过政务网或者公用信息网络, 突破时空的限制, 向不同的档案需求者、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活动, 其核心就是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应充分利用政务网的主干资源和公用信息网来构建各级档案网络体系, 即构建一个各级各类档案部门上下联通、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 连接各级党政机关、面向社会的档案信息化网络体系。

2. 构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具体实施策略。

(1) 利用互联网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虚拟专网技术。

VP 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网技术) 是“指一些节点通过一个公用网络, 如公共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ISDN或Inte rne t等建立的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 形成逻辑上的专用网络, 从而达到在共享或者公共网络 (一般指Internet) 上安全地传输私有或保密数据的目的”[2]。

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尽快建立起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网为主体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而全国性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的构建, 以往的技术方案不外乎两种:利用Internet网络平台, 构建基于超链接的全国档案网站集群;或建设基于专网的广域数字档案馆网体系。两者均非理想方案。前者安全性差, 开放资源范围和提供服务深度有很大限制;后者能提供相对安全的档案服务环境, 但投入巨大, 且与档案网络构建的初衷———便于利用服务相偏离。而利用VPN技术, 借助其组网的便捷性、经济性、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抗否认性, 可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档案资源和档案服务在公网之上分层、有机地整合一体, 通过权限控制、资源划控、第三方CA认证等机制建立起安全、开放、广泛、有序的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3]。

(2) 建立国家档案信息中心档案信息网。

国家档案信息中心是构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终端,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把各自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VPN专网传送给国家档案信息中心, 最后国家档案信息中心以互联网的形式实现全社会的共享。所以, 国家档案信息网实际上就为档案界、档案工作者、与用户之间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3) 统一培养高素质、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

构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我国的一个必然趋势, 然而, 这种共享体系的构建又和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 培养高素质、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鉴于这种共享体系的构建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在建立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前, 国家可以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中抽出一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以实现区域到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传输。

(4) 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规范化、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才有现代化, 才有信息资源共享, 因此, 档案部门要严格按照《档案著录规则》、《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等一系列标准, 搞好各项工作, 为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打好基础。另外, 要逐步完善有关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少数民族档案的著录标准化、检索工具编制的标准化、相关代码的标准化等。

(5) 完善信息公开法规, 科学处理开放与保密的关系。

由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时间还比较短, 我国政府对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指导大多停留在宏观的战略框架上, 涉及具体实施与运作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备。为促进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 立法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 修订、完善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的条款。有关档案保密与开放的问题, 我们也要科学处理:一方面要不断进行信息的保密、安全教育, 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保密制度, 提高全社会对信息的保密与安全意识;另一方面, 在遵守保密制度和确保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应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并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 让有价值的档案能够顺利进入人类社会活动领域, 为社会所用以提高利用率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振.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J].情报杂志, 2004 (11) .

[2]张照余.利用VPN技术构建全国档案信息共享网络[J].档案学通讯, 2006 (4) .

8.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 篇八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丧失与会计信息体系的发展方向

记录交易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产生汇总和报告组织内部交易信息从而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只是近代大工业发展以来的事情。近代资本市场发展与投资全球化以及外部审计的发展,强化了对企业信息外部披露的质量要求,会计研究与实务应用的重点逐渐转向财务会计领域并超越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逐渐演化为侧重提供外部财务信息的系统。在目前国内银行业逐步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进程和压力下,银行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银行必须为满足资本市场管理者以及股东的要求,按照适用会计标准定期公布财务报告。随着会计标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财务报告的披露频率加快,银行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滞后。通行会计标准之下的会计信息对管理者而言相关性不强且过于笼统,对战略决策、编制预算以及规划和控制而言更远为不够。

在银行会计研究和信息系统构建专注于财务会计路径技术方面的演进而淡漠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和会计信息需求的更为宽泛的内容的研究,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发挥基础资源配置作用的范围和层次的研究,供给对“真实需求”(事实上银行管理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需求的整体规划和研究以至被动接受供给信息)的脱节导致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在下降,会计信息缺乏真正的管理内涵。我们通常按照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的观念事实上在目前已面临着挑战:一是会计信息使用对象的内外划分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从会计信息的最终用途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二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不属于同一层次,财务会计本身足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本身便是目的所在;而管理会计研究须借助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作业研究等,它恰是达成目的的一项计量工具。因此,国外银行在会计信息体系的构建中已普遍使用了管理会计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仅仅基于按适用准则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个缺乏适应企业个体需求缺少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必定大打折扣。因此,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而言,必须将侧重于外部资本市场投资者转向企业内部管理层,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是会计信息的第一需求者和日常决策的信息使用者;从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容而言,必须拓展侧重符合规定格式的外部信息披露的范围,转向银行机体内部的特定的、个性化的决策相关信息需求;从会计信息发挥基础资源配置作用的范围和层次而言,如果说会计标准影响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从而产生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则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可以产生主导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信息,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才是资本市场“宏观”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综上,会计信息体系亟需面向内部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需求,透视银行机体内部,采用管理会计方法,微化会计核算主体,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在财务会计技术层面的改进与不足

我们从去年开始的财务会计制度转换项目也一直侧重于从财务会计角度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现在:

一是全面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均衡地按时间反映各项业务的收支,提升了月度报表的可读性,同时也便于对收支情况的预测。

二是对重要业务的处理上,采用了实际利率法摊销,也即部分采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会计,是对收支更为精确的确认。

三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全面应用,确认了风险对非交易性资产价值的负面影响,使核算更为稳健,在资产价值减损的情况会计信息会更为相关。

四是对交易性等资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时反映交易盈亏,揭示资产价值,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即相关性,便于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风险。

五是压缩表外空间,强化风险披露。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并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行业,侧重于风险揭示的会计信息本身就是相关性的核心表现。

六是增加表外披露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逐步融入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相关性改进的上述内容,但基于财务会计核算的会计信息系统仍无法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更为重要的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改进。传统财务会计在如下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不能单独针对客户、产品、人员或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即针对灵活微化的会计主体构建会计报表。

二是会计核算结果难以直接的应用到产品或服务的定价上。

三是滞后性明显,难以发挥超前导向作用。

四是不能建立弹性分析的体系,市场杠杆诸如利率汇率发生变动的时候,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量化影响不能及时体现或预测,即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静态报告系统。

五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难以具体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核算上。

六是难以直接作为资源分配管理工具,不能用作流称再造的依据。

七是难以平衡银行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各当事人的利益,难以凭以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三、突破会计信息体系的财务会计属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

财务会计着眼于银行整体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对于企业经营的各项产品、各类客户以及其他方面的精细分析远为不够。因此,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核心在于对企业机体内部的精细把握。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只有利用管理会计等方法才能实质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目前可加以关注的方面有:

一是构建业务线报告。改变银行会计核算以区域汇总形式进行的模式,提供各业务线报告。其前提是对业务线和部门职责的准确界定。

二是构建分客户、分产品核算体系。分客户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整合客户在银行的帐户,整合同一客户的银行帐户的管理部门,整合客户在银行各项业务的管理部门,构建客户资产负债表;分产品核算体系的难点是明确产品定义,有良好的间接费用分摊系统。客户核算体系的构建是提供差异化服务和改进客户盈利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产品分析的前提。客户盈利结构、产品盈利结构是银行竞争优势确立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银行竞争战略的基础,是预算编制、资源分配的基础信息源。

三是构建全成本、加权风险核算体系,引入经济增加值计量方法。

四是构建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资本分配系统:资金转移价格用来分配利息收支和体现业务发展导向,为定价和绩效衡量确定基准指标;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和经济资本。

五是构建财务计划与预测系统,将经济杠杆和风险变量内置于系统中,形成对预算、考核、预测以及资源分配的动态机制。

六是构建会计与税务管理系统:在交易处理形成会计信息时同步形成税务信息;明确避税的核心在于设计税法也认可的交易形成从而提升税务筹划的质量。此外,税务筹划不应仅仅侧重企业层面的税制研究,也要从员工税后收入最大化方面进行税收筹划。好的税收筹划可以在保持员工税后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人力费用。因此,应寻求在员工税后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个人所得税支出的人力费用分配体系,达成企业税收负担和员工个税负担总和之最小化,从而提升银行价值。

通过重构会计信息体系,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有助于银行财务会计部门职能定位本身之发展。首先,从会计信息中透视银行机体内部的结构及风险等信息,可以扩充会计信息的非财务内涵和体现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优势,有助于使财务会计部门向银行综合信息管理部门转变;其次,挖掘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有助于银行确定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使财务会计部门变成真正的决策支持部门;最后,会计信息只有具备管理内涵,预算管理才能为银行战略服务,资源倾斜才能体现战略重点,资源边际产出才能符合整体最优化原则,财务会计部门才能真正成为银行价值增值的推进器。

上一篇:体育校本课程2下一篇:对于感恩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