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2024-07-22

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共10篇)

1.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一

人文素质教育与师资培养结合  努力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与师资培养结合  努力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近10多年来见诸报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何为素质,何谓人文素质,怎样提高人文素质,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其人文素质又如何等等问题。都是有识之士热切关注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

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素质”一词认同的一种概念。所谓人文素质,又称人文素养,就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如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等。人文素养虽是人的内在的素养和品质,但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提高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即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从而提高人的品位。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医科院校教师加强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医科院校教师加强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1、提高文化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有人把医学院校的师生戏称为被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标本,此话虽有失公允,但医学院校的气氛缺乏生动与灵气是不争的事实。人文社会科学是让人充满人的智慧与灵气的科学,是让人懂得人生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科学;是让人更富创造性的科学。大量事实表明,艺术修养高的、形象思维发达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性更强。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灵感一向惠顾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现代医学表明,创造性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训练逻辑思维,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工夫在专业知识之外的原因就在于此。被誉为“科学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文学给了他丰富而浪漫的想象,科学给了他深厚而求实的基础。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琴声呼唤出他大量的科学灵感。药王孙思邈,“解剖学之父”维萨里,“不作良相、愿作良医”的名医吕留良、傅青主等等也莫不是德艺双馨、文理皆通的典范。

2、提高文化素养是适应教育任务转变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人类正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学校教育的短短几年内不可能让学生学习到,也没有必要学习到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不断地自己去获取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托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也写道: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教授在分析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中指出:“当我们面向21世纪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技知识,以便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即从知识的传授到能力的培养,真正地把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要成功地实现这一任务的转变,就必须造就文理兼通、博闻强记的高素质的教师。

3、提高文化素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日本学者池见酉次郎甚至提出生物――心理――社会――伦理医学模式,可见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紧密。这是由医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医学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感情有意识的一种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性。所以,心理、社会因素既可导致疾病,又可治疗疾病,并且对人类健康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才较其他专业人才更需具备宽广高深的文化素养。古云: “夫为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世。”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 “孰知医之为道…… 其理精妙如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非精凿确切之人,不可学也……”.医生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帮助病人与疾病做斗争。历史上名医、良医首先是“儒医”,其道理也就在于此。而医学院校医院的医师不仅承担治病教人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也是其光荣职责。要完成这两项使命,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二、医科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般认为,医学院校师资的知识结构内容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常识、教育与心理学知识、外语水平、语文和逻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基础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等7个方面。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建国后我国的医科院校绝大多数是独立建制,由此带来与综合性大学的分离,学校文化底蕴不足。文化氛围的欠缺,难以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以及生物医学模式束缚,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生物医学,而人文社会科学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出现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因为人文知识的学习无法直接满足社会和个体功利化或价值(利润)最大化的需求,从而呈现“生物医学课程肥大症”与“人文课程缺乏症”的状况,其结果是导致广大医学教师人文素养极度缺乏。据哈医大1984年对某医药院校部分师资的知识结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述七个指标达到全优者占5.6%;专业、基础、相关学科、外语四项指标达到全优者13.2%,只是专业水平高,其他各项均属一般者占33%,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较好者仅占10%.少数教师表达能力低下,叙述不清,词不达意或平淡乏味,语病丛生,严重影响了教学,医疗和科研。这一状况是长期以来,医药院校重理轻文,课程模式僵化,对教师基本文化素养培训不够等原因造成的后果。因此,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已是当务之急。

三、提高医科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

教师群体分散,工作性质灵活,学校难于进行集中管理和培训;同时,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一些教师重实在、实惠、实用、实际,在思想观念上对人文素养的认识未到位,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全社会性的巨大系统工程,有待领导的重视,并提供相应条件;有待社会大环境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待于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人文素质的认识等等。面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危机,我们应该拿出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勇气和现实主义精神,加强人文科学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廓清认识的误区,积极地为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

首先,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医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因此,针对这实际情况,学校从几方面着手,改善师资队伍及其知识结构。第一,从综合性大学中引进文、史、哲、艺类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日趋合理化。第二,鼓励教师攻读非专业学位,扩充如语言、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结构更为合理。第三,选送新进师资到综合性大学接受人文知识的系统培训和思维方式训练,让其感受人文氛围,提升人文境界。

其次,进行系列人文素质讲座

具有人文知识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但缺乏人文知识,要提高人文素养是困难的。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的长期积淀与内化的结果。为提高广大教师人文素质,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针,邀请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很有建树的学者做文化、心理、创新、艺术等系列讲座,并将其纳入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学分登记,对教师知识面的扩大、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以及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确立人文素养评价标准

教师的思想情操、品德作风、治学态度、言谈举止、文化教养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其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往往会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从而对学生表现为“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但这一点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加之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在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中没有真正把人文素养提到应有的地位。今后的教学考核指标体系应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到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结合,达到启发学生心志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考察教学过程中是否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考察教师是否为人师表等。为保证其客观公正,应采取教育主体――学生、教师、同行以及组织等方面综合测评。同时,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自觉提高人文素养。

第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创办各种协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使教师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体会应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因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增强教师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助于人文素养的升华。

总之,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使命,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自觉主动地、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崭新的面貌、全新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作为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培训上,切忌急功近利,而要建立长期、全面的规划,持之以恒,并严格把人文素养作为考核、聘任、晋职、晋级的参考因素,比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二

一、把握幼儿原有经验,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

只有来自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才容易让幼儿领会,才容易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原有经验,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确定需要建立的新经验。

例如,在教学中班科学活动“种子”之前,我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活动。我问:“你们都知道哪些种子呢?”有的幼儿说水果有种子。我追问:“水果的种子藏在哪里?”有的幼儿说长在树上,有的幼儿说在花里,还有的幼儿能说果肉里的果核就是种子。当我问到大豆、玉米是不是种子时,幼儿说: “这些都是可以吃的东西,是果实,不是种子。”这次谈话让我了解到幼儿对于种子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他们不知道很多自己熟悉的、可以吃的果实就是种子。因此,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感知种子的多样性,丰富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种子的认知上。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家长收集的各种各样植物的种子,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及周边环境中寻找相应的种子,还提供了实物,如豆角、南瓜、西红柿等,引导幼儿感知种子多种多样的存在方式。

二、提供合理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材料是科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简便、卫生、安全,要让幼儿感兴趣,要使幼儿看到就产生想玩一玩、探究一下的愿望,方便幼儿回家后继续进行探索,使科学活动得以延伸。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中,我向幼儿介绍实验材料时这样说:“1小朋友看这个瓶子在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像什么?(火山)2瓶子里面的液体是什么呢?(白醋)3平时我们见到的醋是什么颜色的?(醋有白醋和黑醋两种)4在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中,醋就像什么呢? (岩浆)5白醋怎样才会变得更像岩浆呢?(可以把红颜料加入白醋中) 6怎样能让瓶子里的醋喷发出来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东西,它能让瓶子里的醋像火山喷发一样喷出来,它是什么呢? (小苏打) 待会小朋友做完实验,老师再告诉你们。”

在介绍实验材料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连串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幼儿动脑思考、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真正地成了知识的探索者。

三、教给幼儿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以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例如,在“沉浮”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 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这时教师再提供纸和海绵,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继而激起幼儿探究的热情,便于进一步开展探究。

此外,在探究学习中,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减少困难、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办法。有些科学实验幼儿能独立完成,但很多实验需要同伴合作,小组讨论、探索。例如,在“磁铁”活动中,幼儿通过分组合作实验后得出了“把铁制品放在水里,包在纸里或埋在沙子里,磁铁照样能吸住它”的结论,并发现合作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还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好,从而激发幼儿乐于合作的欲望。

四、提供机会引导探索,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教师要留心工作细节,将幼儿的科学经验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我带幼儿出去散步时,他们对自己的影子很感兴趣,我随即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会变化吗?怎么才能让影子离开自己?等等。

自然界变化无穷,教师还要抓住每一个季节的特点,给幼儿提供探究的机会。当幼儿沉浸在观察探索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对幼儿来说科学就在身边,他们的探究方法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

3.论大学教师教育素养的自我提高 篇三

关键词:大学教师 教育素养 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教育质量与其输出的人才质量直接挂钩。世界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形成的旨在帮助他们胜任教育工作、履行教书育人责任的专门性素养,是大学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素养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而不少关心高等教育的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学教师。从大学教师个体出发,自我提高教育素养主要从思想、学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大学教师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知识和提高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达到新时期教育事业对大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它指导着教育的运行。教育理念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大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巨大的社会职能和社会意义。大学是学生拓展思想、开阔视野并养成独立人格的阶段,是他们系统地接受知识的熏陶、全面地培养工作技能的场所。大学教师负有育人的重任,其思想、学识、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从事大学教育的教师是社会进步强有力的推动者。大学教师只有全面认识其职业价值,才能忠诚于教育事业,在工作中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

传统的教育理念強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知识的灌输以及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模仿、记忆和吸收,这种教育方式显然不符合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新的教育观强调大学教育要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大学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着,更要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大学教师应从下三方面完善自己:

(一)精深的专业知识

大学教师要精通专业知识。他们不仅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教学大纲的知识,还要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发展前沿,并具有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的能力。大学教师掌握的知识不能局限于大纲的范围。信息化社会中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除了课堂,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勤于学习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一方面,把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当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提出疑问时,教师能具有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能力。

(二)丰富的文化知识

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仅限于学科知识本身,教师除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广博的各科知识,从事自然科学方面工作的教育者也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渊博的大学教师往往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广大学子,其思想、学识、品格经由学生传播开去,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各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大学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

(三)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

掌握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是大学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大学教育要求教师应全面掌握课程、教材、教法。教师要在吃透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深刻挖掘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进程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学教师还需加强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实用的教育技术。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具备多样化的特点。新技术能全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帮助学生学习各科知识。大学教师还要广泛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通过对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而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三、加强自身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和良好的教育能力。要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做“善于”教学的教师,大学教师需要以下三方面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师必须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自主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它本身的逻辑结构,易于被学生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能激起学生的主观活动,达到教育影响的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相统一的效果。

(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大学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组织课堂语言。广义的课堂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组织在课前完成,课堂上以板书形式出现的书面语言要力求做到简洁扼要、规范准确、美观大方,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口头语言的设计要合乎逻辑,即使临场发挥也要保证内容规范准确、清晰简洁。为了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还要求教师能运用丰富多样的句式,运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将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具备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知识该以怎样的形式引入、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对于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又该如何结合他们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都是大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虽然教育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教育对象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教育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教育却是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借鉴的。大学教师要注重自身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育实验,结合教育实践,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提炼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大学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必须从思想、学识、能力三方面提高自己,这是完善大学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章坤.大学教师的教育素养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12):79-80.

4.提高教师的素养 篇四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后感

在第二章的引言中,李镇西老师写到: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完善。同样我们承认学生在许多方面——首先在道德方面在我们教师之上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有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

阅读和写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剂良药。如果说阅读是知识量的增加,阅历的丰富,那么写作便是精华的输出。

读书好的理由听得的不下几十次,而印象最为深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的一个很好的建议: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是用眼睛行走,带智慧回家,读书是为了“支撑生命”。

李镇西老师在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中提出了五点建议:乐于请教,用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从那之后,我开始了偶尔动笔写下日常的点点滴滴,对问题学生的成功转化,对课堂问题的反思,随时动笔,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这些都成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现在我应经习惯随时写下自己的反思。有时记下的是自己成功的转化了某个调皮的孩子,有时是一堂失败课的反思,这其中有幸福的回忆也有带着泪水的反思总结。于是我QQ空间里、我的百度文库、我的备课本上„„处处可见的几段感悟。值得一提的是,我的QQ空间里面经常有学生的交流:“老师谢谢你!”“您原谅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吧。”“老师,偶来看你了。”“老师幸亏你没有放弃我。”看着学生的留言,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的网络日志不但可以自我反思总结,还成了与学生的心灵对话的空间。

开始了写,我也便有了读书的欲望。360图书馆里、百度文库里、读书网里,是我天天都签到的地方。偶尔碰到比较好的文章或自己写得得意的句子。我会背给我的学生听,有时他们会因为一时的激动而表现相当好。开始了写,便开始了读。有时真的忘了自己的年龄,了发少年狂。然而当我流利地背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巴金的《鸟的天堂》,学生一阵惊呆后便是争先恐后地背跟着我读书、写文章,唯恐老师小看了他们。

5.幼儿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篇五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幼儿园的幼儿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必须为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就如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我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热爱自己的幼教事业,热爱我们的幼儿学生幼儿教师是平凡而伟大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那么就要做好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事业去做。作为幼儿教师要想教好孩子,就要爱孩子。俗话说:“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爱心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我们要做到对每一个孩子心中有数,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孩子在园的进步,教师要多给鼓励,针对孩子的后退,教师要多给予希望,做到这一点,也就做到爱孩子,用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用爱呵护他们的成长.

二、塑造师德风范,潜心练功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此话很有道理。我感到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是最可值得依赖的人,你的投手举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孩子从教师身上看到无私奉献,孜孜不倦追求精神,看到社会的形象,师德不只是学识问题,更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问题。重视学习和实践,认真学习,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能:育人,只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幼儿教学经验丰富,才能胜任此项光荣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实践。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个勤奋的教师一定是这样的: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她在课前要勤奋地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刻苦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本班幼儿的情况,精心撰写教案,科学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他勤奋地从头到尾认真讲解,生怕有幼儿听不懂、弄不清,于是有的地方重复讲,有的地方强调讲,有的地方加重语气讲解,直至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教师的“勤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既是个普通的人,又是个教育者,言谈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举止应该优美文雅,体现心灵之美,自己的穿着应该朴素大方得体。名师出高徒,高徒既出,绝离不开名师之教。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必既重言教,更重身教;既教学生掌握知识,更教学生运用知识做人做事。如此事半功倍,形象永驻学生心田,真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师德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具有道德魅力的幼儿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价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它如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又似春雨入夜,润物无声,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鼓舞、激励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情操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迸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智者德之资也,德者智之率也。”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以德处世、以才报国、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承担培养和造就青年人才的重任,就必须站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强“人格教育无闲人,人人育人;人格教育无小不,事事育人人格教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意识。

6.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六

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我这样的一个新的保育老师来说来的及时,让我深受启迪,这次的培训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教师职业规划都做出了明确指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后期的培训和不断钻研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修养。

培训中贾老师先让我们做了目标定位,明确了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不过就是哄哄孩子,知识含量要求不高,人人都能干,以前我也是上述中的一员,可当自己进了幼儿园成了幼儿老师时,才惊讶的发现,即使是专门的幼师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做好都不容易,更何况我这个非专业的‘门外汉’通过这个培训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敬业的乐业的教育观。把幼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来照顾。

其次幼儿教师体罚孩子的现象一次都不能被原谅,当我们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孩子调皮软硬不吃的时候,当我们付出努力没有回报的时候,职业倦怠感多少都会浮现在心头。是啊,是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是离天使最近的人,我们怎么忍心不负责任?怎么忍心伤害他们? 所以我们要调整心态摆正心态。

7.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七

在通讯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这些信息数量庞大, 内容繁杂, 形式多样。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 有对我们个人生活有利的信息, 也有与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信息, 怎么选择和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流呢?这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识别、利用、加工、传播和创造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称为信息素养。教育领域, 无一例外。在大力倡导信息化教育的今天, 网络教育资源丰富, 学习途径多样, 信息化基本设备齐全,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 信息素养成为他们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通过对搜索到的文献的研读分析, 从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 即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个四个方面来描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

(一) 拥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具备基本信息知识

信息时代计算机普及率高, 这一时期的中小学生可以称之为是“数字土著”的一代, 他们接触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时间早, 机会多, 频率高, 再加上国家大力倡导教育信息化, 各地区各学校都在着手建立数字化校园, 开展班班通工程, 学校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对他们来说已经耳濡目染。在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基本的计算机知识, 对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不陌生。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处于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氛围中。

(二) 信息意识缺乏、信息能力不足

信息意识指个体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 对信息价值具有敏感性, 有寻求信息的兴趣, 具有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1]。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他们习惯于接受纸质材料和被动性地学习, 即使处于信息化环境中, 但他们缺乏信息意识, 对于信息不敏感, 不能及时发现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上网的目的仅限于娱乐休闲、聊天购物。能利用网络来学习、寻求解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难题的人很少。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询问老师、家长或同学, 缺乏独自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网络上的教育资源不熟悉, 利用率不高, 也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

信息能力指个体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 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 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2]。他们大部分能很好地操纵信息工具, 而提炼并创建信息的能力不容乐观。这与当前的“应试教育”特点有关, 学生和家长把学习能力的获得指向学校课堂教学, 认为能考高分、能做好试卷就是好学生, 而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 信息伦理道德取向逐渐偏离正轨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不浏览不良网络信息就是遵守了信息伦理道德。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无约束性、隐蔽性和虚拟性[4]对于对是非信息缺乏良好判断力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中有害信息泛滥, 随处可见, 一个不小心就会进入网络陷阱。应该认识到信息伦理道德不仅仅是指不浏览不良网站或不健康的信息, 还应包括不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等网络虚拟世界中, 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 网上谨慎交友等[5]。对信息伦理道德片面的理解导致他们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 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 广交陌生朋友, 浪费宝贵的时间在交友聊天, 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培养提高的策略建议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减少他们误入歧途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学校和家庭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得以形成的主要场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紧密相关。

(一) 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摇篮

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因此, 学校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摇篮, 为此,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 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和资源支持服务

首先, 学校领导要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 了解信息素养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不可小视的作用。其次, 校园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学校要重视将基础教育信息化落到实处, 切实贯彻教育信息化方针,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让学生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除了加强硬件设施外, 同时, 学校应重视教育资源建设, 与同级学校相互交流, 共享优质资源, 使学生充分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知识。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建立网上学习交流平台以延伸课堂教学,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性, 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平台, 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之外也能及时交互, 答疑解惑。

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 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

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信息素养获得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而不是把信息技术课堂与计算机课程或者网络技术课程等同。不仅教给学生基本信息知识, 更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重视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兴趣。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除了在信息技术课堂外仍处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中, 将教学知识以信息化方式呈现给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力争优化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提倡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而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举办相关的教学活动, 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比如:在教师节或者母亲节等节日里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所学知识和技术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贺卡或者视频之类的礼物送给自己想感激的人, 使得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对学生作品给以评比奖励,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挖掘信息技术的魅力和价值。

3. 注重提高授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

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要积极为授课教师提供信息素养相关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强烈的信息意识;解读评价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强烈的信息安全意识[6]。学校定期为教师提供这样的培训机会, 及时更新教师的信息库, 以便教师能很好地将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形成。信息素养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个人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信息道德教育。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理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探讨, 组织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协作学习, 共同解决学习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展现自我, 课后能正确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自我提升和发展。

(二) 家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道德调控和指引着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的养成, 信息素养中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不容忽视。除了学校中的信息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 与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密不可分。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学前就接触计算机网络, 父母对网络也不陌生。而这样优越的环境没有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发挥本该具有的重要作用。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 对孩子溺爱成习, 导致部分学生一打开计算机就是徜徉于游戏网站、与朋友聊天或者是网上购物等娱乐休闲活动, 并沉浸其中。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对孩子的上网时间严格控制或者监督他们上网, 以此来控制他们的网上行为, 这样做是不利于信息时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青少年都具有叛逆心理, 家长的这种行为不仅不能控制学生的网上行为, 更可能会适得其反。

信息价值观是人们对信息的价值取向, 决定着人们对信息的态度和关注程度[7]。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必然与正确的信息价值观息息相关。面对复杂的网络文化氛围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使用计算机网络, 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努力把信息道德转变成他们自律、自愿、自主、自觉的行为, 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加强青少年网上安全教育, 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和选择、判断信息的免疫能力。[8]家长可以通过寻找一些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视频、网站等, 鼓励学生自己在网络中自觉学习, 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放心地把网络交给他们, 信任他们。学习之余引导他们玩一些益智类、技巧类游戏, 既能满足他们玩的心理也能从中锻炼发散思维, 利于智力发展, 但注意要把握好时间尺度。家长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方案, 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稳步实施。

四、结束语

在信息社会, 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首要条件。当前阶段各学校对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不统一, 各学区学生之间的信息素养存在差异性。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刻不容缓, 学校和家庭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两大主要阵地, 对于他们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为此, 笔者从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来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努力做好信息素养培养工作, 为信息社会培养适用性人才做铺垫, 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金笑玲, 熊才平.浅析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J].课程与教材, 2004, (5) :22~23.

[3]李静.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 2006, (3) :31~32.

[4]叶金霞.略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3) :47~48.

[5]何滨.中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 2008, (3) :173.

[6]肖洪云.基础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论阐释[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109~112.

[7]刘岩峰.浅谈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现代阅读, 2012, (5) :200.

8.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八

摘 要:江苏省金湖县从2009年起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大量投入。为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淮安市电教馆对金湖县2004年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进行调研和反思,总结成果与不足,提出在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已经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关键词:教育技术素养;培养;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6-03

一、引言

江苏省金湖县从2009年起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以“省内有名、苏北领先、全市一流”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县教育发展由“全面普及、全面合格”向“全面优质、全面满足”推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大量投入,全县各校专用教室齐全,信息化装备配置到位,全县中小学“省合格学校”比率、现代教育技术覆盖率、校园网建设完成率均达100%,“三新一亮”、“六有”、“四配套”、“两项工程”等均通过省级验收。为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淮安市电教馆以金湖县为重点,对全市2004年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进行调研和反思,总结成果与不足,提出在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落实“十二五”“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和应用绩效,实现“十二五”教育现代化的整体目标。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小学教学人员能力标准为依据,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为标准,以“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为指标,以金湖县为重点,考察全市2004年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总结成果与不足,为制定创建教育现代化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规划提供指导。2013年8月,向淮安市辖四县四区县电教中心发放《2004年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统计表》,同年10月至11月,抽取金湖县农村小学7所,乡(镇)初中2所,城区小学2所,城区初中、高中各1所,由县电教中心组织各学校电教中心通过问卷星填写《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及建议》调查问卷482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从每个学校按不同学科年级随机抽取16人、分管信息技术校长1人、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信息技术教师)2人进行访谈。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训十年概况

金湖县共有中小学教师3083人,其教育技术素养培训始于2004年,十年来,金湖县共组织教育技术相关培训55次,接受培训教师共10560人次。其中,镇、校“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5027人次;县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初级培训298人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培训3123人次,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396人次,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243人次;市教育局(电教馆)组织校园电视节目制作98人次,中小学网站建设与管理232人次,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174人次,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98人次;省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24人次;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信息技术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28人次,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340人次,其他教育技术相关培训179人次。金湖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训以镇、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为主,县级培训为辅,分别占培训总人次的47.6%、38.5%;培训内容在2010年前主要以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运用为主,2010年后增加网络技术、电子白板、教育电视等方面内容;通过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 英特尔未来教育、省市信息技术教育运用培训,培养一批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市、县电教馆(中心)组织信息技术送陪到乡、送陪到校67次,带动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

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训十年调查与分析

1.实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仍需努力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2005〕5号)的要求,金湖县2007年起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培训,包括多媒体教室使用、课件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检索与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等内容。2007年度市、县两级共培训213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自2008年始,启动镇、校组织的校本培训;2009年起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后,根据验收指标要求,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虽然接受培训教师共10560人次,人均3.43次,但仍有31.6%的教师没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由于许多学校派相同教师参加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参训教师因多次重复培训有怨言,没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感到不平衡,基层学校对这一轮国家要求的、强制性并涉及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全员培训理解不全面。

2.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金湖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满意度调查中, 在“以往参加过的培训中,您认为什么类型的培训方式最有效”中,回答“面对面的课堂讲授”的占35.19%,“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培训”的占18.67%,“面授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占44.42%;在“您认为参加的培训对您开展信息化教学有作用吗”中,回答“作用很大”的占53.65%,“作用一般”的占44.42%,“没作用”的占1.93%。金湖县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在起步阶段(2004-2008年)采用面对面的“讲授+操作+自主研修”形式,讲授讲义和案例上网共享,2009年起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后,启动全员校本培训,特别是2010年淮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平台开通后,采用“讲授+操作+网络研修”模式,在提供大量培训资源基础上,提供专家咨询与答疑,开展网络研讨和交流,提升了培训效果。

3.经费不足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积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是按规定项目拨付的,因没有教师培训方面规定项目,往往需要培训时申请专项资金,虽然有的地方建议按中小学校教师工资总额2.5%的标准安排教师培训费用,但挤占、挪用现象严重。金湖县教师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在公用经费中支出,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近年来生源减少,学校规模变小,公用经费少,有43.8%的教师是自费参与培训,学校承担培训经费的有49.36%,一般只承担培训学费和交通费,教师自身还要承担部分费用。近五年来,金湖县虽然实施了校际交流、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培养工程,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参加全国、省级培训,教师无法接受高一级培训教育,滞缓了名师、骨干教师的成长。

4.培训内容关注信息化教学需求和发展

金湖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培训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前为第一阶段,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和课件制作三个模块,关注技术层面,注重信息技术普及与推广;2008年起,按《关于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增加“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这部分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成功案例的引入,授课形式简单,加上教师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足,培训效果不佳。

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后续培训的建议

1.要注重教育技术素养的全面培养与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同起来,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标准》中“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能力变成信息技术一个能力,导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目的、意义落空,[1]也是导致金湖出现有的教师参加过四五次培训,而有的教师师没培训机会的主要原因,因为有的校领导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就是要学新的技术,而教学中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就反复派同一批教师参加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学习、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为目标,信息技术能力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一部分,即使这部分也应围绕数字化教学课件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数字化教学评价等教学应用内容展开。[2]

2.注重培训效果调查,不断改进培训绩效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应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上,体现在运用教育技术的技能与道德并创新教学运用的意识上,培训应关注受训教师的体验和感受,才能不断提高培训绩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许多教师建议:要加强培训工作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培训;精选水平较高教育技术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加强案例教学;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制作基于网络的微视频课程,便于教师网上学习,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既要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还要有后期的支持,建议建设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系统,组织教育技术专家、中小学教育技术人员和有丰富经验的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培训后的远程支援团队,解决运用中的问题。

3.分学科分层次,构建学习共同体

目前的各种培训模式,大多以“理论+操作”,或辅以网络平台,或辅以虚拟实验,在大规模普及阶段有其优势,但由于漠视学员的主体地位,加上学员不分学科、不分年级,难以引入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应用案例,虽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却不利于学员之间的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不利于素养的后续培养。在中小学已经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形成特定的学习环境和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尊重、民主的交流氛围。在资源共享和同侪相长基础上,通过交流、协作、反思等远程头脑风暴,[3]例如根据学员的学科知识或所教学科,分为语文组、数学组和物理组等,再分为不同年级,类似学校的年级组一样,每组20-30人,并推选1名组长,组长可轮流担任,受训学员、授课教师和小组负责人为共同体的领导者,负责“共同活动”的组织、监督和指导。

4.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等成功经验

英特尔公司早在1990年代就设立了教育创新项目(2010年起更名为“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项面向中小学教师(含部分职前师范生)的全球性教师培训计划,2000年在中国实施。[4]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满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多元化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既有面对不同水平对象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也有适合一般教师、技术人员参加的培训课程,也有校长和教育管理者参加的领导力论坛,既有传统的面对面的课程,也有基于网络远程学习和面对面混合教学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课程体系,项目采取教师对教师的方式,以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为主要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数字化教学观念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继奎,杜杉杉,黄警钟.教育生态观视域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实践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研究,2013(6):71-72.

[2]荣亮,沈书生.有效沟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新视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6):74-76.

[3]周效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6):144-146.

[4]黎加厚.中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国际化项目回顾[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88-90.

9.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的一些想法 篇九

李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这项工作更高尚的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称赞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活的环节”。我国古代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教师职业之伟大和高尚,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所担任的社会责任之重大。教师自其出现之日起就与人类的进步融为一体。他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年轻一代以延续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上,在培养未来社会高质量人才上,又是一位设计师和开拓者。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较好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尽早站稳讲台,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成为学校和青年教师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这个重大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取决于青年教师的个人素养(包括知识、能力、道德)。

以语文教师为例,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百科知识、精深的教育知识。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以及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能力。道德修养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师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青年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做个“有心人”。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写好备课笔记。教材是每个教师喂给学生吃的“粮食”,教师只有自己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把其中的精要部分传授给学生。写好备课笔记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把课备充分了,教师才能在上课时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刚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吃不透教材的重、难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的科学性、针对性不强。要克服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师自身的刻苦钻研以外,还有一个较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听多问。多听老教师的课,多问问老教师的意见是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养的又一重要途径。虽然青年教师充满青春活力,接受新事物快,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工作是一个注重经验的工作。一个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青年教师来讲就要积极主动的和老教师“套近乎”,以自己的真诚、好学来打动老教师,以便能听到他们的课。往往对新教师,学校会配备相应的师父,但我认为青年教师应不满足语听师父的课,而要“广种博收”,博采众家之长为己用。

此外,青年教师写好备课笔记,出好测验试卷后都要主动询问老教师的意见,以补不足。

青年教师要想提高自身修养还可以多参加些教学活动和竞赛。有些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既要担任班主任又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一心要把工作做好,因此就比较繁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竞赛就表现得有些怕,有些懒,甚至有的还以为此类活动是与自己无关的。实际上,这下想法是不足取的。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与竞赛,不但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可能对将来的晋级有帮助。所以,青年教师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机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从而有的放矢,争取更大的进步。

当然,青年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进修,从而提高自身素养。青年教师可以征订一些权威性学术杂志,从中汲取最新的“养料”。可以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或报考在职研究生。可以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备课,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青年教师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教师几乎天天与学生

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仪表、作风、习惯等往往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然而青年教师年龄相对不是很大,他们当中很多人和学生一样也是娇惯的独生子女,喜欢奇装异服,喜欢追捧明星,喜欢电子游戏。对此,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学生的状况也较多变,所以对于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否健康、是否过硬,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青年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心理调节,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失败吓倒,努力适应角色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更具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作为青年教师在不长的教学生涯中对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些想法。不确之处,敬请指正。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仅就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素养和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两方面加以探讨。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又的确是关系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既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二是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专业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务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专门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素养要培养教师科学的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不做知识的传声筒。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一是要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定综合素质培养计划。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调整专业结构时,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体现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结合,既要有短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也要有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并针对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专业人才需要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业务规划。在确定人才业务规划时,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对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应给出具体的规定。(2)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和素质结构分块与重构,使课程模块与能力素质结构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能力素质结构可结合专业特点划分为基础理论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岗位技能素质、一般人文素质等模块。在设计素质模块的具体内容时,应能体现社会适应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特点,保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体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3)明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对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理论轻人文、实践的状况,在学时的分配上,应适当向选修课、实践课、人文课倾斜。

二是要鼓励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创新,构建素质教育的内在激励机制。

改革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积极实行讨论式、小组式、创新式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感性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改进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

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对理论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统以记忆型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开卷、大作业、操作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在考核的评价上,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引进等级评价制。对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操作、整体操作、口头提问、完成指定的操作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社会活动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可采用等级评价制。评价应以检测个体素质的发展情况为目的,重点评价学生素质增量而不是存量的评价上。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在推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也应创新。教学质量评价应包括常规评价项目(如教学纪律、教学准备、课外教学等)、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素质改善等。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素质的改善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能

应是制定科学的评价项目并通过抽查监督评价过程。(来源:光明日报)

师素养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新课程以来,我们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活跃、这样的创新。大家普遍感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有惊喜、有收获、有困惑、有阵痛……这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课程不管怎么改,都是人来操作了,教师的整体素养上不来,新课程等于纸上谈兵。回顾我们启动新课程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不知道灌输了多少遍,可是为什么出现“穿新鞋走旧路”或“穿旧鞋走新路”呢?课堂教学还是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教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培训过程来看,虽然抓得紧,开得足,但是由于体制、资金、条件等原因,不能不说走了许多过场。另外一个严重的失误,过于注重了理念的更新,而忽视了影响教师素养的最基本的东西——文化、心理、技能。

在知识日异更新、信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教师没有文化内涵,怎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了新的教学方式却没有新的文化素养。在实际的教学生态中,有多少教师被学生问的张口结舌;有多少教师能解读教材,重新建构教材;有多少教师能跳出教材教教材;有多少教师能创建出自己的课程。不难发现有的语文教师却写不出一篇下水文来,让他出口成章,佳句连绵就更谈不上了,更可甚者口语迟钝,错话连篇,可想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我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个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培训中,我发现教师的知识是那么的残缺,有的教师却不能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他们怎么能完成党赋予他们的教育事业呢?

教师没有文化素养是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上到下重视的不够。我们张口新课程,闭口新课程,好像领导不谈新课程就不能是领导了,老师不谈新课程就不是老师了,新课程再新不会实施又有什么用呢?同样是一节课,有文化内涵的教师,能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价值,并且能多元的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知识联系广,方法点子多,教学的组织游刃有余,你能不说这是教师的文化内涵吗?而有的教师,生硬的套着理论,机械的模仿着,不仅造作,而且用词干瘪。上课是走程序,说话是背台词。这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曾经听过一位农村教师的课,他们条件很不好,但是,在讲蒙古风情的时候,教师临机一动,用自己圆润的歌喉演唱了一首蒙古族歌曲,并且边唱边舞。课堂教学一下充满了生机。可见,教师的文化素质多么重要。一个教师在讲《世纪宝鼎》一课,就知道让学生读书,找句子,积累词语。对世纪宝鼎的文化内涵一无所知。另一个教师同样也讲《世纪宝鼎》,但没有就教材讲教材,把知识延伸出去了,学生深刻地体会了世纪宝鼎的价值意义,增强了爱国情怀。教师为什么能挖掘教材,延伸教材呢?而且敢于大胆创生课堂,关键教师自己有文化底蕴。对于教材教师自己都理解不好,怎么能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关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一定也要关注教师的文化底蕴如何?

教师的心理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一个教师必须做的落落大方,情态自然,举止文雅。一个教师眼里必须有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态。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高尚的品质去感化学生,尊重、理解、体贴切忌讽刺挖苦,冷眼

相待。有的教师,特别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紧张,脑子里总是想自己怎么教,却忘记了学生怎么学的,一旦课堂有意外的生成,就表现出急躁或不耐烦。前几天我带一个老师去上课,面对刚入学的学生,他们的课堂常规都不懂,教师组织课堂有难度。可是,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无关紧要的,课堂多次出现需要组织教学的问题,可是孩子小,有的就是不听,教师出现了急躁,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学生也不喜欢了。由于过于关注教学内容与进度,以至于忘记了教学的时间。这说明,一个好教师,心理素质也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多表现在心智上,每节课都是自我的挑战。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运筹帷幄。

教学技能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觉得一个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演员的素质。情感能丰富多变,说话能流利中听。写字能漂亮美观。画画能顺手拈来。提问能切中要害,反应能灵敏机智。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在展示着教师的技能。我听过多次这样课,教师在演示课件时候,不会操作,一不小心,不是没声,就是没影。既影响情绪,又影响进度。有的教师根本看不见板书,取代的是事先准备好的字条、黑板、课件。课堂教学除了提问和组织教学的语言外,再也找不到精彩的地方。有人说现在教学难教,我看那样的教师比谁都容易了。因为什么都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反而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成了课堂的串客,当然也没有必要展示什么技能了。新课堂,如果新到了如此地步,我看教育也好不哪去了。教学技能应该常抓不懈,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跟上新课堂的步伐。

10.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十

旌德中学

吴志明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六个寒暑,在送走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的同时,我们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也在不断提升。当我们对教学过程有些许心得体会的时候,我们可曾记录总结过?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许困惑的时候,我们可曾思考归纳过?课后的归纳和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素养迅速提升和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是在原有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学经验进行积累等教学反思的一次量变到质变、全面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巩固科学的、实用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自我指导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培养,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经验化、格式化教学。笔者就几年来的教学反思作简要阐述,并就教于方家。

一、教学手段的反思

1.反思传统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听”为“学生主动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变化和现象也是最能提升学生求知欲的一帖良方,化学老师应该想方设法

多做演示实验、改进生活实验,有条件的多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有些实验操作繁琐耗时、现象效果不明显、实验注意事项不突出、危险性不可控等,对于这些实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CAI动画、录像教学的方式简洁直观、重点突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对于如甲烷和氯气的反应、苯和液溴的反应等这些现象不明显、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反应,可采取录像技术演示,对重点操作进行强调、备注,使学生既体验了实验,又避免了有毒试剂的侵害,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化学原理、基本概念、微观结构等抽象知识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对电子云的描述,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对于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两个概念,利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学生通过直观的变化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纳出两种反应类型的实质变化规律和区别;通过动画模拟聚合物的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小分子和聚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2.反思课本实验操作,简化、优化、重新设计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反思重在对课本实验的重新加工和设计,使化学实验操作更加简洁、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实验结论更加突出。例如:对于原电池的实验不仅仅只有设计水果电池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自制原电池装置触发一些简单的用电器运转,如电动汽车的驱动、电子音乐盒的工作等,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相互转化的知识,课本采用的是化学试剂的相互反应,通过颜色的变化说明相互转化过程,实验效果相对单薄。而我通过简单的小

魔术“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深入浅出的使学生了解了亚铁盐和铁盐的相互转化过程;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快慢的比较,课本采用的是利用气球袋装的方式进行比较,而笔者简化为用尖嘴玻璃管深入洗涤剂中,通过比较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二氧化碳量的多少。如何对课本演示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趣味性实验,这对化学老师的技能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反思学生课后作业,编制、精选、优化试题。

针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如何精选课后作业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至关重要。教辅资料的市场化经营给我们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不乏有许多品质低劣的教辅资料充斥于世。随着电子编辑技术的普及,编辑试卷和课后作业早已不是件难事。课后作业的反思重在教师精心选编试题,控制试题的难度,提高试题运用的效率,编辑符合学生学情的课后作业也将是教师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课后的反思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个人的心得体会或者是疑问是常有的事,而名师和庸师之间的差别往往在于是否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是否对自己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回顾和交流。对教学过程进行重现,扬长避短、有疑有悟、揣摩研究、精益求精,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炼至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的教学体系,这将是是教师素养提升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2.公开课的反思

通过别人公开课的观摩和自己公开课的课评分析,总结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身教学某些方面的不足,既是迅速提升自我素养的捷径,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通过参加和观摩优质课大赛、分析名师、专家的特色课例,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认识,找出自身差距并弥补不足。在听课记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平和、求实的心态,课后积极与授课、评课老师交流,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学习王选精神下一篇:学业结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