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2024-09-30

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精选8篇)

1.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篇一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襄阳区教研室

卓道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对于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以教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正是在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去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区于2002年8月四所所学校申报了襄樊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积极探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和探索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成为课题实验单位以来,我区语文教师群策群力,致力于教学探究,经过4年来的不懈努力,本课题研究实验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对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主题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主题活动教育的主要特点及有效途径。

2、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3、构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知识体系,形成实施自主探究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实验开展情况

1、制定有效的课题实施方案。

2002年8月,各课题实验学校就课题研究制定了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课题管理模式。组建了一支实验队伍,要求课题组成员热情高,干劲足,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

2、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九年义务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撰写心得体会。采取了“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由指定的教师进行授课,主要讲述探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如何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聘请指导老师、撰写报告等,并指导学生选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但每学期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完成1—2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案或教案,以及开展探究的结果报告或情况报告。其目的是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和关注探究性学习,使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二种观念,实现三种转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在研究“自主探究”教学之前,首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其次应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学本”、变“教学”为“学教”。

3、研究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学生实际,构建了“自主预习——导入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质疑问难——拓展迁移”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供充足时机,引导自学探究。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注重疏导点拨,学会合作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课堂注重激励评价,引导深入探究。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并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4、探究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精心探索,我区在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方面摸索出多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自身经验,发现问题,采用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异同对比法、借果推因生疑法等,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求过程中要总结规律、培养技能。

(2)情境探究法。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兴趣提高和知识的掌握。

(3)自主探究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

(4)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如果用在刀刃上,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对阅读写作等整体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整节课探究学习„„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就能产生1+1>2的效果。

(5)想像探究法。对于一些寓言、神话及有想象空间的小说、戏剧等,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

(6)纵横探究法。既从课文间的联系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问题探究,获取知识。

(7)接受式探究法。根据文本需要,让学生对个人、学校、社会等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中直接搜集或询问得来。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8)发现式探究法。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经过阅读、分析、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知识间的链接来获得认识成果。

还有一些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如口语交际课的情境探究法——它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写作课的合作探究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作文评改课堂,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确定一名学生作记录人,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内容按照本次作文要求(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在拟题、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修改意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小作者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活动课的体验探究法——如学生在综合性探究学习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也体验了挫折。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四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通过研究,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探究地学习实践活动中,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作专门的指导,只须按照掌握的预习方法进行就行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许多公众场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探究地欲望、交往的愿望、展示自我的渴望。课外阅读更是深入学生的心,大语文学习观已渗入到每位学生的心坎。

3、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在学期初能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和高度,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探索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努力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鼻祖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4、自主探究习惯初步养成。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自疑解疑的习惯。

5、自主探究教育观念深入师心,加快了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几年来的实践许多教师觉得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如今我区初步探索出了几种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

6、提高了科研能力。

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从前,教师对“科研”充满了神秘、神圣,觉得遥不可及,可亲密接触之后,才发现科研就在我们身边,科研是为了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初步知道了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自觉自愿投入学习中,知识面大大加宽,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大大加强,还撰写了有价值的心得和教案。参与科题研究的教师有200多项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可谓成果颇丰。

四、思索与反思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1、新的教学方式,旧的评价标准。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的作用和积极效果还受到很大制约。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没有真正纳入学生整体评价体系中。评价观念不从根本上改变,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教学相长,教师滞后。探究性学习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反馈要有恰当的反应、判断和处理能力。由于对学生探究反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放在学科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课程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缺乏整合,有待提高。

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的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形式大于收获。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学习方式依然单一,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在课堂探究时,学生缺乏充分的读书时间,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学生未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导致探究不够深入。还有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没有特色,构思内容过于狭窄,且忽视了学生在修改环节上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怎样引导学生走出校外进行有效的大语文探究;如何建立全面评价教师、学生的体系等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总之,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坚定了我们强化科研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实际,努力实践,加强管理,不但完善,让课题研究成果尽快多地服务于教学,以期产生最大效果,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2.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篇二

一、设置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的开放式学习方式。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思维单一, 缺乏创造性。而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这一思维的养成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 所以作为探究性学习方式之一的开放性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能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考。从问题意识的本身特点看, 它不是在教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 是个性思维的展现 (诸葛彪、董克发2010) 。

教学片段一:

T:“What problems may Xi Wang have if she lives in the wild?”

“Who has caused the problems?”

S1:The population (of humans) is growing larger and larger.We need more buildings to live in.

T:So we have to cut down bamboos.Pandas have nowhere to live.

S2:People kill pandas for money.

T:What is valuable?

S2:Fur.

S3: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S4:Maybe the earthquakes in Si chuan also cause problems for pandas.

反思:第一个问题是呈现型问题, 学生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出答案, 答案本身反应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但是第二个问题“Who has caused the problems?”是在书中找不到答案的, 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 必须通过认真思考第一个问题, 才能继续探索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第一个问题的每个答案都可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有的学生从人口增长与资源掠夺方面思考, 有的学生从环境污染与生物生存状态方面思考, 有的学生还想到了地震因素。这些问题显然源自课本而又超越了课本, 其答案是开放性的、多样性的, 这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多种能力, 使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霍益萍2001) 。

二、开展小组合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D.W. 约翰逊曾指出:“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 都是发生在以学生为单位的同伴群体关系环境中的,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爱德加·戴尔在金字塔理论中指出,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 学习效果在30%以下, 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学习效果在50%以上。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 一个组通常由4—6 个人组成, 组长是小组讨论的组织者, 负责把任务分配给各个组员。这样可确保每位学生有事可做,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加讨论的人, 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 讨论不由教师支配, 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 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 (潘洪建2010) 。小组内每位学生的习学能力各有不同,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扶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post-reading环节, 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个4人小组活动, 一个人扮演外教Miss Beauty, 向其他三个学生提问。

活动成果展示:

Miss Beauty:Can I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pandas?

Ss:Yes.

Miss Beauty:What problems do pandas have?

S1:Pandas don’t have enough food to eat or enough space to live.

Miss Beauty:How many pandas are there in the wild?

S2:1, 600.

Miss Beauty:What should we do?

S3:Help pandas have more babies, build more reserves and make laws to protect pandas.

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4 人一组, 由组长抛出有关熊猫的问题, 组员对课本内容认真研读后, 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这个环节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除此之外, 小组协作探究尊重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小组成员对大熊猫相关知识与资源进行整合, 组员学会了如何相互倾听、相互交往, 不断培养了组员之间相互帮助的协作能力。同时, 小组探究活动没有教师的控制和干预,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去发现、探究、研究、体验学习的活动, 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三、采用情境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情感价值观

(一) 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课文的阅读理解是通过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还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探讨以得出答案呢?答案显然是后者。在阅读课文时遇到生词要怎么处理, 教师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吗?在教学课文新词时, 授课教师不是机械地罗列出新词, 告知学生意思, 而是把目标词汇nature reserve放在语篇情境中, 让学生根据上下文, 来猜测新词的意思, 培养学生上下文推理的能力。

S1:I love pandas.But it is not safe for them to live in the wild.They are in danger.

S2:Really.But there are some nature reserves like Wolong, for them to live.Am I right?

S1:You’re right. But that’s not enough.Some people still kill them for money.That’s a very serious problem.

S2:What a pity!So we must get more people to help protect them.Why not make a poster?

S1:Good idea.Let’s go.

反思:把词汇放在情境中学习, 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着自然随和的交流, 让学生在谈话中理解目标词汇, 这既培养了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此外, 这个环节是课文的导入部分, 还起到引入话题的作用, 可谓一举两得。

(二) 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

生活情境教学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以致用”体现在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综合语用能力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契机, 通过对这些真实生活事件的体验, 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正如冯卫东先生所说:“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生活, 往往还要更深入一些, 不仅是使儿童感到生活有趣、内容丰富, 还要适时地引导他们体察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 一旦儿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内蕴含的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他们就会产生自尊感、自豪感, 从而保持这种向上的状态, 强化良好的行为 (冯卫东、王亦晴2010) 。在while-reading环节, 授课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跳出课本,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怎样帮助处境困难的大熊猫。

T:As students, what can we do to help pandas.

S1:Raise money for giant pandas.

S2:We can raise poster.

S3:We can plant bamboo.

S4:Tell our dads and mothers not to buy fur clothes.

S5:We can go to supermarket or school by bus not by car.So the environment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S6:We can tell people that pandas are in danger by drawing or writing articles.

T:You are so helpful.You come up with so many ideas to help pandas.

反思:授课教师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熊猫。学生发现通过一己之力也可以帮助熊猫或者影响他人, 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自我认同感和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未知,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英语阅读课堂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开发全脑, 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创新精神。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英语阅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机会,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帮助。但是,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缺陷, 在以后的教学中, 笔者将不断探究, 使学习探究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摘要:英语阅读课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何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呢?可以在英语阅读课中设置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运用情境教学法, 培养学生综合语用能力, 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思维,语用,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冯卫东, 王亦晴.2010.情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霍益萍.2001.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潘洪建.2010.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探究性学习与初中英语教学 篇三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生活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语言和语言表达的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而进行表达与交流等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问题性。问题性,即以设计的问题为主要内容来组织教学,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讨。美国教育家杜威把问题教学分为五个步骤:学生意识到问题→在情景中分析和界定问题的性质→获得资料与提示→推导提示并做出假设→通过探究活动验证假设。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设计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且所设问题必须有思维价值,应使学生通过探究才能证实问题的价值。

2.实践性或参与性。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用看去观察事物的变化(如词语及其词形变化),用听去获取信息,用说去表达思想和情感,即由学生主动参与到言语实践中去体验语感。不仅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间接经验去解决问题,而且还要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3.过程性。探究性学习从提出问题开始,一般都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推导和预测,再制订学习计划,并从认知结构中收集和处理相关知识,整理信息并思考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整个言语活动过程中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相应的任务,这其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特别是互为配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学习的内容不同,探究过程的长短也不一样。

4.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各有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仅限于课堂,课内未能获得的答案可在课外继续进行思考。探究的答案也应具开放性,不同学生必然产生不同的答案。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适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终通过探究而获得答案或解决问题。

在单词教学时,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单词教学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来猜测或推导词义,找出单词的构成特点。在此活动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是向导和评判者,特别是在区分易混的词义上,探究的方法更有利于记忆单词。如在区分have gone to 与have been to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一段情景对话,让学生从对话中来领悟这两个词语的区别:

例1.A: Where is Jim?B: He has gone to England.

A: When did he go? B: He went last week.

A:When will he come back?B: He will come back in a month.

B: I have been to England.

例2.A: When did you go there?B: I went there three years ago.

从例1中可以看出Jim已去英国,不在会话现场;而从例2可以看出Jim三年前去过英国,现在现场。由此可以看出have gone to 是指某人到某地方去了,现在还未归来;have been to 是指曾经去过某地,现在已回。学生通过对话来感知、领悟了这对词语表达中的差异,对两个词语的区别性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从整体上去把握差异,从情景中领悟词义,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之一。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课文内容预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课文边思考答案,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作代表性发言,发言后,由其他组组员补充,等到各小组都完成发言后,教师再做归纳性评判。这一学习过程体现了问题性、过程性、参与性、开放性等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式学习并不排除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改变了学习语言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它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变成了以学生的探索为主。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由“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的观念转变。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教师应处于旁观、倾听的状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坚持平等的执行者。

《义教课标》提出的新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了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和师生角色的重大转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课堂上的演讲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活动的参与者,是引导学生融入探索中的组织者,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探究学习,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放大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自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

4.对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改尝试 篇四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括助学生在开展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压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本人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总结出初中语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三种摸式:

一、“课堂探究性学习”摸式,是所有的阅读训练都可为的课堂探究性学习形式

如学习都德的《虽后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肠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让学生提出许多问肠。然后,救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上穿上他那套节日的盛装?。“在即将宣布散学时,小弗朗士为什么感觉到韩安尔先生的形象是无比的高大?。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何深刻的含义?”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摸式,不同于一般的师生答的启发式教学.面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颐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肠,再反懊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皿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拜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妞、探究问惬、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离了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圈.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二、“课文内容的拓展”模式这是针对涉及背景广、知识面宽的小说和诗歌而言的

如节选小说,有选自《西游记》的《龙宫索宝)、有选自《水浒》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选自《三国演义)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有选自《红楼梦)的《刘姥姥游赏观园》等。学习这类课文,就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方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且。现以《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例说明探究这类课文的模式和策略。

1、筛选问题,确立研究小专题。

让学生在堂上预习课文,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这些问题整合出五个小专题:a、刘备行韬晦之计的原因;b、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c、课文中环境描写作用;d、从曹操的语言分析他的性格特征;e、从刘备的语言看他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选其中的一个专题,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去分头找资料完成研究任务。

2、研究文题,搜集整理资料。

在初期,要教给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找出有用材料的方法。如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即先查几篇与专妞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对象。如研究《曹》文中的小专题,得先阅读《三国演义),再由涉及《三国志》、《资治通鉴》和《中网文学史》中的有关内容。3、分析整理,形成小论丈。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索质的训练,它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应分层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

4、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选出较好的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序宣讲论文,宣讲完毕,由同学对他们论文中的观点进行质疑,或对相关间题提问,宣讲人需作解答,他们解答不了的可请同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如有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自评、互评,教师再加点评。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创新惫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所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有人说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更为可悲,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探究前每学期我都要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问读适当的名著和《故事大王》等。探究后每学期除了学好应学的功课外,鼓励他们多读名著,多记名人格言,作好读书笔记。有家长高兴地说,以前怎么劝都不肯读,现在为了探究能主动把《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翻上一遍又一遍。

三、“课外语文学习”模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活动完全是在课外进行的

它是指让学生在寒假中对自己感兴趣的杜会现象进行探究或对课外读物进行研读。诸如对“街头错别字的成因和解决途径”、“某民间故事与史实的联系”等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读课外读物主要是指研读文学作品,要求学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来拟定研究方式。活动之初先由教师定几个题,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神通广大的孙行者”等。当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课题的能力后,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方向。虽然他们的研究难免稚嫩,但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对于他们发展自己的终身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述三种探究性学习模式,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其共同特点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河北省巨鹿县第五中学 葛双彩

5.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三步曲论文 篇五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性学习

Abstract:“Scientific course standard” Probing into study, as studying the content, as a kind of important study way, impel the teacher to teach and the students one learn to change fundamentally. Just the implementation course of probing into study does a simple theory in this text, onl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scientific lesson; probing into stud

《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学习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从知识和技能上看,是一个“不知――知道――应用”的渐进过程;从过程和方法看,是一个“不会――会――熟练”的渐进过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是一个“体验快乐――享受快乐――追求快乐”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时,分三个渐进过程来有效实施。

1扶着学生走,让学生迈出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初中生刚接触科学这门新的课程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更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对此,教师要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幼儿那样,扶着他们走好第一步,让他们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快乐。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探究及获取物理化学生物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因此,在学生学习科学的伊始,一是要“扶”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以及一些模仿性的训练,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二是要“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从落实教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开始,就应注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3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科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逐步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采用“实验探究单”的形式来出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上课伊始,我就将做成船形的橡皮泥轻轻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问。

师:看了之后,你想研究什么?

生1:橡皮泥应该是沉下去的,可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生2: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沉?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浮呢?

生3:橡皮泥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4:橡皮泥的构造是怎样的?

……

在生成的许多问题中,显然偏离了我预设的探究主题,我并没有急着将本课的探究问题生拉硬拽地强行出示,而是引导学生将其他问题转化为本课的中心问题。

师:是啊,橡皮泥照理应该是沉下去的,但却浮了起来!其他物体会这样吗?

生:会。

师:生活中有很多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也会沉下去,那么我们今天研究什么问题呢?

此时把提出问题的主体抛给学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因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一“石”击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响应和共鸣,从而生成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可以说是探究学习成功的良好开端。

2领着学生走,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探究活动的实施,始于一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领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首先要创设真实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来开展探究。

在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不断的实际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排除心理上怕失败的障碍。其次要注意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决不能“包办代替”。看到学生学习方案不对或偏差过大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独立在对实验装置的自主选择、描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探究结论等过程中,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后才会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而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

3看着学生走,让学生享受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有了“扶”、“领”做铺垫,作为教师要尽早让学生自己走,只有学生自己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3.1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合作探究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究并最终能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基础后,教师要主动放手让学生发现科学学习过程中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问题,并能及时抓住问题,开展探究。但放手并不是“放羊”,为了使学生能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好探究的问题是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总,帮助学生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开展探究。

3.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舞台

大多数科学课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实验来获取结论。因此,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否自己走好的必要条件。作为老师,要克服困难,努力为学生服务,要有牺牲休息时间陪学生探究的忘我精神。只有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才能使他们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探究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才能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3.3创设个性展示舞台,物化探究结果

6.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篇六

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予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基础教育改革以新的使命,这对已经进入注重均衡发展与内涵发展为特征的改革发展新阶段的上海基础教育而言,新课程教材改革(或简称“二期课改”)的启动,正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环节。改革的核心,在于使教育成为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成功,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目标与课程改革的方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与改革,亦应遵循这一目标与方向。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现实的矛盾

1、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体人格、人性与品格的完善、提高与升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个性、人格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各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基于这一认识,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与改革,必须围绕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对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精心筛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未来工作与生活有价值的基础知识,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2、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因此,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必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自然科学学科与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科课程教学中;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曾企望通过课程的整合以形成综合课程,使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得以具体落实,但学科长期割裂的现实难以突破,因之,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育。为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教材体系与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得通过分科学习而能在学生身上形成知识的综合,并进而发展为综合能力。

3、历史是通过史料证据堆砌与科学辩证研究的交叉运用,重现与认识“过去”,达到“知今”与预示未来的学问。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与探索诸多历史现象的成因及其所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即在知识综合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过程变迁延续的感悟力、对历史现象复杂关系的分析力、解释历史现象论据的构建力等,这就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形成的综合能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些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如何对待、判定、分析和运用史料与论据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学生对史料与证据进行鉴别与处理的能力,是学习历史应当形成的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

4、历史在初中教育阶段是一门“副课”,加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教育行为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学生与家长不重视历史、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重“理”轻“文”,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使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所形成的唯“标准答案”为“上”,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有任何超越“标准答案”的非份之想,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的培养从何谈起?解决课程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矛盾的出路,唯有改革。

二、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

1、“学生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杨福家院士语)。为了实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启示,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的载体,选择为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与设置探究性课程相关连的,从而在一些中学教师中引起困惑与不解,有的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尚不具备,难于开展课题研究;有的认为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单独排课,难免与原有设置课程形成隔裂,未必能收到预期成效;……这些,都是对探究学习含义理解的偏差。笔者以为,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而不必拘泥于是否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和单独排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式的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

2、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背景,就在于力求突破应试教育中所形成的“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的本质,是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围绕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养。从这个角度考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一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与假设能力,二是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三是怀疑与批判能力,四是具有价值的选择;从而达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假设与提问的能力提高,同时,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3、历史知识的结构,既包括纵向时间及因果关系的链式结构,又包括民族、国家、地区等横向空间和内容上的综合性,具有知识层面的多元化和无限的包容性特点,这就给予课程教学内容采撷与剪裁增加了难度。为了实施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使之既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在新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中,笔者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注重历史内容的广度而不追求其专业深度,以形成多方位、多视角观察问题的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历史的时代特征而不追求面面俱到,有限的课时,不允许对每一个时空及交叉点上的全部历史过程进行全面阐述,而只能捕捉历史长河中每一个阶段的“亮点”,通过对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以掌握观察、认识历史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思维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的剖析,尽量避免给出唯一的或武断的结论而让学生硬记死背,通过剖析,既增加兴趣,又培养了能力。

三、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

1、教学模式的设计

综观已有的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较多倾向于设置探究性课题或“课题——辩论赛”相结合等形式,笔者的探索实践,更着重于“渗透”,即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比设置独立的探究性课题或辩论题更需要精心设计与筹划的。基于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冲破“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把课堂教学、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考核等各个环节构成课程教学整体,把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课前的预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忽视这一教学环节,尤其文科类课程,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必须予以加强和改进;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应向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延伸;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没有“好奇心”与“兴趣”,哪来探究性学习?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3)课后的作业:要打破对“作业”概念理解的思维定势,把作业概念扩充到预习、复习、自学、议论题、小论文、史料查询、史料判别等多个方面;完成作业的工具与手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听、看、读、写、书面笔答、网络查询、电脑存调、议论、辩论……;而完成作业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小组合作、小组互助,……;

(4)阶段考核:考核的形式与内容,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作相应变动,可以是笔试,也可以用小论文、读书笔记、史料收集等替代;笔试的内容,也可以有所拓宽,如笔者曾探索实践的以一段小故事为引让学生撰写议论文的试题,学生既用不着死记硬背,又可锻炼多方面能力,极受学生欢迎。

2、探索实践案例

●“创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要特别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产生追求其奥秘的强烈愿望与激情。由于历史是一门副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及家长对历史课程的忽视,以致在历史课教学中,学生既没有好奇心,甚至几乎没有了提问与思考,这一症结正是历史教学与应试教育导致的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这是很悲哀的。笔者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以本人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课文为例,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期盼着故事的铺展;教师则欲擒故纵,在这里稍作停顿,让同学们回答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理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成语、典故”;待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了:“穷奢极欲”、“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斩本为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教师又提出以讲述小故事形式对这些成语予以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秦亡的必然,分析与归纳农民起义失败的主、客观因素。一句成语,一个小故事,既是史实,又能让学生引发思考,分析、推证,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人类历史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们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各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产生,历次重大社会变革的实现,无一不是人类运用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毋容置疑,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产生或涌现,正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激发兴趣与好奇,只是推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先导,一种手段,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等的因果关系的梳理、分析、思辩、评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查询、辨别、考证史料、史实的能力,并从中升华为人生哲理。仍以前引课文为例,秦始皇、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这一个个历史人物,一个个历史事件,各具鲜明的个性特色。课文中有一段描述:“秦始皇出巡路过会稽,项羽看到了皇帝的排场与威风,就遥指秦始皇说:„他可取而代之‟,项梁吓得连忙捂住他的嘴,但从此觉得他不同凡响。”教师及时赋题,让同学从他们的言语、举止、神态,分析他们的个性异同;之后,又从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中的“两个对垒”作出评述,即秦朝军队与农民起义军的对垒和楚汉对垒,引导同学以历史的思考能力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生哲理,升华自已的人格。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是“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变知识灌输为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发现”的思辩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向两端延伸,课前预习、课后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既有历史典故资料的探寻挖源,历史人物的传略撰写,图书馆与网上的搜索探秘,历史现象的剖析辩论,……,既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或互助形式进行,使作业真正成为知识掌握与能力形成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阶梯。此外,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也是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中的重要组成,撰写读书笔记、历史人物传略、史料搜索与鉴别、历史现象的辩论,均可形成考核的有机组成;本人还曾在考试试卷设计中除常规测试内容外,增添了“根据历史材料写作文”一项,拓展了

历史与语文学科在学力与技能培养上有着不可分割的一致性的密切联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能力。

3、推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学会对“学习”进行“研究”

7.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篇七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整合,知识,能力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不同时期的教育观有着不同的看法。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学习方式应该是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一种体现。不同时期, 不同教学目标与之对着不同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 课堂上也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一、对两种学习方式的分析

一方面, 接受性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本上基本知识, 能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显著的提高。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 而且它仍然是现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我们在批判它的弊端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它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们长期积累与总结的文化结晶, 若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完这些知识, 并经历所有的研究过程那是不可能的。同时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 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肯定难以开展, 就算勉强展开也难以取得实效。

另一方面, 探究性学习则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能享受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 接受性学习已经很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些数学定理与结论产生的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与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实施适当的探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掌握, 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要考虑的要素

1.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合适的时机合理运用。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因为还保留着小学学习的习惯,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还是比较片面的, 形象的, 直接的, 很多知识都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与系统梳理, 所以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尤其是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中, 由于负数的引入, 使得数的范围变广了, 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改变, 在运算的过程中一时间难以适应, 定理、公式会容易混淆导致计算出错, 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两章的内容时最好以例题为切入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引导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更符合他们的认识特点。

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和学生年龄的增长, 课堂上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学习的比例可以逐步增多。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学习中, 由于这两章书是以几何内容为主, 虽然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不多, 但是图形的可变性较大。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来对知识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最后设置一些图形变式题, 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从而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总是存在的。尤其是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 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优生通常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学生的收获相对较大;而后进生通常因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导致对探究的问题理解不够透彻或根本不明白, 因此他们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都可能是比较迷惑和被动的。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对后进生多给予关照和鼓励。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坏孩子”, 更不是智商低下的“低能儿”。他们好比是缺乏营养的谷物, 带着瑕疵污垢的玉石, 课堂上适时地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可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的潜力, 他们也一样可以发光发亮。

第二, 调整探究内容的难度和梯度。设计的探究内容尽量是由浅到深有序增加和多环节小梯度变式的形式, 使得绝大部分的后进生也能轻松入门并能同步跟上。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式》第二节的第3课时———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跟小学的分数运算法则基本相同, 只是把“分数”的词改成了“分式”。

第三, 调整探究的时长。课堂上不是说探究的时间越长就越好, 相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探究性学习上, 会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某些较为复杂、难懂的知识必需先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接受性学习, 让学生充分掌握必须的基础要点, 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只有这样课堂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这也是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效整合的一部分。

3.整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先明确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定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对教材进行研读、分析, 把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分类, 初步整理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对应运用两种学习方式侧重点的调整。

第一, 一些较为简单、既定的知识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更为合适。如有理数的运算, 二次根式的运算以及一些概念性的术语、符号等。这些已经由前人指定了定义用不着太多的精力进行探究,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二, 一些公式、定理的推导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为合适。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勾股定理的证明,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函数图像的性质等。这些内容在探究的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强,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探究所获取的知识, 在理解、记忆等方面都比教师讲授的要深刻得多。

第三, 一些具有较高难度和可变性强的知识应先接受后探究更为合适。如分式方程的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圆的切线证明以及一些综合性思考题的思路分析等。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那么会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模糊甚至混乱, 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如果教师先采取示范讲解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和步骤去解题, 体验正确的思考方法, 从模仿中初步感悟知识的核心, 再让学生重新去体会、探究, 就能让学生找到明确的思考方向, 少走很多无谓的弯路, 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课堂上没有绝对的探究性学习或接受性学习。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 这两种学习方式应该是同时存在, 相互交替、融合的, 在接受中有研究, 在研究中有接受。无论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我们在积极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应该不断地克服两种学习方式的弊端, 发挥其优势, 扬长避短, 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妙结合, 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3 (10) :23-23.

8.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篇八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强制要求,而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是成功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他们以强大的探究动力.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穷人到富人那儿去借钱,他以为富人不会借给他,谁知道富人竟爽快答应,不过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在以后的三十天内,富人每天给他一万块钱,但从第一天起对方要还给他一分钱,第二天再还二分钱,以此类推,每天还前一天的两倍,等到三十天以后双方互不亏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你帮穷人看看是不是很划算.听到例子后,学生很好奇,很疑惑,带着这种好奇,满怀疑问地去探索,去研究.

在教学生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重要的数学工具时,先向学生提出“你还记得在电影院是怎样找座位的吗”“地球上一个地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象棋中怎样确定棋子的位置”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直角坐标系”的痕迹.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强化人际关系

课堂合作学习具有互动性,其包括的范围广泛,主要有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小组之间的互动、组内学生间的互动等多种互动交流形式.其中,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式课堂合作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努力营造良好的组内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促进组内学习信息的畅通和共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来.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有目的性和层次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层次水平的差异、性格特点、人际关系和学习能力等,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将学习成绩较好的和较差的搭配在一起,让他们取长补短,帮扶学习.避免出现成绩好的扎堆在一组,成绩差的扎堆在另一组的现象出现.

2.端正学生对合作争论的态度和观念.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在讨论问题时总是难免出现争论.由于中学生心智发育还尚未健全,若在事前未与他们讲明,可能会出现争端.因此,在合作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表明,合作气氛下的争议是没有输赢可言的,重要的是相互间的尊重和学习,只有集思广益,综合各方意见,才能最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师生换位.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串演“老师”,让他们到讲台上,帮助其他组成员分析题目,总结做题的方法和经验教训,评价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等,切实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达到合作教学的预期效果.

4.及时评价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小组成员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会对他们起到激励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明白其所在的是一个团队,荣辱与共,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乐趣.另外,教师也应当鼓励小组成员,在课外也应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因时制宜,合理选择探究方法

1.操作——发现.这种方法较为常见也好操作,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并总结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等边梯形的性质”时,组织学生将稍厚的正四边形纸张对折,然后以折线为边,用剪刀沿着这条边剪下去,再将所得到的三角形以高为边线对折,从中点处画出一条和底边平行的线,并裁剪之.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①剩下的图形是什么?是四边形吗?②这个图形中有哪些平行的线,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容易就被唤醒,同时还能得到积极情感的体验.

2.猜想——验证.这个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推测和猜想,并在猜想与推测中去验证,总结期间所获得的规律的一个过程.学生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观察——归纳.在数学学科中,有许多公式和定理,而这些通常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大量的具体事例,总结其所发现的规律,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上一篇: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下一篇:应急管理之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