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精选15篇)
1.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篇一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生字教学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中的生字又是语文的基础,正如盖大厦的砖瓦一样,因此,生字教学的效果就关系到语文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生字教学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小学语文生字教学呢?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觉得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有效方法。
一、想象——学习生字的拐杖
在学习生字中运用上想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生字。我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灵魂,很多汉字具有能看字辨义,读字辨形的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文化精粹是很有益处的。认识“火”字的时候,与图一起出示,让学生先想一下,它像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古人就是把熊熊的烈火用画描绘出来,便成一个“火”字。如此多次引导思考练习后,于是学生懂得说:老师,乌字那一点就是它的眼睛,没有眼睛,看不到东西就“乌”黑一片,这样学生从来不会把“鸟”和“乌”混乱。学习“专”字的时候,学生数不清它有几笔,有几个学生说:老师,那“ㄣ”就是一道闪电,一闪而过!这真是好办法。在教形声字的时候,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如“播”字,学生说:农民伯伯用手(扌)把谷米撒在田上就成了播字。于是每一个汉字的学习,我都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特点,怎样去记,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挥想象能力。
二、生活——积累词语源泉
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的词是非常有限的,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中,甚至在玩耍中,头脑里有了这些词语,只是不能够把它化为语言表达出来而矣。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儿童的特点描述词语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这个词语或者是一句话来。另外还可以用有趣的游戏认识字词,例如用“一”字开花,一个人、一只乌、一张桌子„„指导学生说出大量的数量词,用“花”“树“开花,要求学生说出相关的植物;要求儿童说出他们玩游戏的名称、动作。我认为早一点学会用字典识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看见自己喜欢的词就把它记住,抄写一下。当然,词汇的积累,重在理解运用。
三、阅读——理解词语的手段
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少的一个环节。古语云:“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读比老师的讲解更重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读通,利用课本的注音扫除拦路虎,解决生字词,并要读准字音,读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的方式有很多,有感情地集体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故事的读;结合插图、动作、心理感受去读都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弄清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鼓励学生多诵读课文,通过背诵积累词语,当学生认识了这个词句时,运用时就会得心应手。由低年级开始,在儿童读物越来越有趣,知识涉及面越来越广的时候,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面。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也是学习字词,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能换上别的词语吗,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去意会。运用词语仿照课文说话,也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这个词的重要方式。
课程标准大大增加了小学生的识字量,给学生的学习加大了量,但是这并不是说要老师天天教,学生天天学。教学是需要讲究方法的,夸美纽斯就曾经把教学论称之为教学的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地研究教学的方法,当然包括生字教学的方法,生字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我们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反思、总结、提升,去寻找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更好地为他们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2.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 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呆板学为灵活学, 苦学为乐学。
一、指导学生进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 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 缺乏思考性, 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 过难, 思而不得, 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信心。因此, 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
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 ( 可爱) 了, 同时又太 ( 容易破碎) 了, 如果 ( 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 , 我们就 ( 别无去处) , 所以 (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 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 我们就别无去处? 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 通过认真阅读, 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 我引导学生说: “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 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 风怎样? 雨水是怎样的? 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 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 “想”。于是, 我就说:“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三、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那么, 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 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散发, 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 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我在教《凡卡》一课时, 这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课文结束时, 又提出一道思考题: 你们认为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 当凡卡从美梦中醒来时, 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一石激起千重浪, 课堂上立即出现学生思潮滚滚, 议论纷纷的场面, 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 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来选取最佳的读法, 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 比较异同, 质疑解难, 力求创新,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四、教师要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教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 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渎,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抓好课外阅读, 增加学生阅读量
广泛涉猎, 博闻强记, 才能积累深厚的语文功底,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 不仅仅是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 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 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针对部分孩子拥有课外书籍的数量少这一现状, 各班级的图书角除了学校发的书籍外,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借给班上供大家阅读。图书角由学习委员专门管理, 把孩子们借给班上的书籍登记造册, 期末物归原主, 中途也可随时通过学习委员取回属于自己的书籍。这样一来, 图书角不再单调, 有《安徒生童话选》, 也有《十万个为什么》; 有《故事大王》, 也有污迹斑斑的小说……这让不少家境贫寒的孩子又多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课间或午休时, 不少孩子捧着书静静地读呀读呀, 时而会心微笑, 时而若有所思。广泛的课外阅读能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 阅读是教师语文教学,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并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介绍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对他们的语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 让他们领略阅读的魅力, 从而找到阅读的兴趣, 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三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悉心指导,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
关键词朗读;方法;准备;指导;展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2)选好训练的“点”。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儿子平凡而又令人回味的深情,体验到亲情的美好。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优秀学生的范读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最好榜样。我就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这些“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当然“朗读高手”涉及的面可以广一些,除了这几个学生,班里其余优秀的学生都可以上,甚至是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此外,我还利用班队课开展美文诵读,经典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小学语文教师,2008.7-8.
4.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篇四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童话的整体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童话教学,以期能够为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职员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教学策略
所谓童话,它是指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通过具有幻想性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深刻意义的文学形式。这些文学作品往往受到了小学生们的喜爱。并且在我国当前使用的各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童话故事都占据到了很大的比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童话教学进行高度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五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自己如何搞好语文教学的一些粗浅经验。
关键词:师生互动 主人 记忆 自主解读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二、打好坚实的基础
1工作要早下手现在的学生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应该分发一些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初一学生在文言文方面普遍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重点抓教材内容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总体上我采取了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上,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给学生太多压力,而应该从简单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升起来。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6.如何搞好小学汉语拼音教学 篇六
主题词:小学低年级
汉语拼音
教学
摘要:边远地区的语文教学中,低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极为重要,由于方言的差异,儿童学前教育的不足,使得汉语拼音教学极为困难。在此,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边远地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特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为提高边远地区的汉语拼音教育铺平道路。
小学汉语拼音是学好汉语的基础所在,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铺路石。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他们在一个月内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注意针对儿童特点,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情境,在活动中,在玩中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学生能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学好拼音。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应用好教学方法,把握好学习的关键之处,根据地域方言区的差异来进行教学。因为在这方言区的方言语音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教学汉语拼音时,一定要处理好这一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教学。这样做意义是深远的,不仅为今后的识字打好基础,更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以下就几种教学法进行论述。
一、基础巩固法
对于刚接触汉语拼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基础性学习。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儿童,由于学前教育机会比较少,很多地方至今还没有建立幼儿教育机构,导致学生在汉语拼音方面基础薄弱;因此,教师要注意弥补儿童基础较差的弱点,注意在教学中进行巩固式的复习,让儿童能够举一反三地进行强化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自觉性方面比较差,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监督,例如:在教学声母时,不但要多读,而且要多写,并要求学习注意到汉语拼音的正确写法。
二、联想教学法
此教学法是应用在汉语拼音声母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联想到相关的事物,从而加强汉语拼音的记忆力。例如:在学习“a”、“o”、“e”时,“a”联想到张大嘴巴发出“啊”;“o”联想到圆圆的月亮天上挂,公鸡鸣叫“哦哦”;“o”联想到一只大白鹅在曲项向天歌。在教学声母“b”时,可以想到“玻璃”、“波菜”、“水波”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联想,增强对汉语拼音的记忆。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教室里张贴一些有关汉语拼音的挂图、绘画等,在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自己边看,边读,边想,加强联想记忆。
三、方音与汉语拼音辨别教学法。
汉语拼音是以北方方言为标准音,与南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方言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这些地区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大,特别是方音浓,不易纠正。例如:在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说话在语音上往往受民族语言影响,声母“b”与“p”、“d”与“t”、“j”与“q”不能区分,平翘舌不分,边音和鼻音不分等诸多情况。这些都造成了汉语拼音教学上的困难,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当中我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及训练。我们的汉语拼音教学一直面临着“低年级学,中年级忘,高年级丢精光”的“回生”问题。必须反复练习,强化训练,才能掌握好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毕竟是抽象的,再加上方言区学生平常一般讲本地话,不经常使用普通话,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勤练,民族地区学校必须提倡说普通话。方言区汉语拼音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在汉语拼音帮助下是能说好普通话的。
四、游戏教学法
我们在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中,还要应用游戏教学法。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汉语拼音,加强记忆和不断开发大脑的智力。游戏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作为教师就要抓住这个特点来进行教学。可以用“找朋友”、“看谁读得快又好”等游戏比赛来融入教学中,增加学习直观映像。
五、歌谣记忆法
低年级的儿童比较活泼可爱,喜欢歌舞;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教师可编一些顺口溜或儿歌,一边唱一边学习,要让学生勤学、乐学。歌谣记忆法的特点是顺口易记,简短有趣,学生喜欢。如:“b、p、m、f”编成顺儿歌为:“采波菜,上山坡,摸一摸,一尊佛”;“j、q、x”编成:“大公鸡,吹气球,飞向西边去”等等。教师要灵活应用,也不能过于依耐一种教学方法,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的,我们要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总之,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所用的教师方法也不尽相同,要做到“有教无类”,“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边远民族地区的方音大大影响了汉语拼音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到发音不同的地方,逐渐给学生一一地纠正;要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求实创新,认真钻研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这样,才能把汉语拼音教学提上一个更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7.论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篇七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视域
教师始终以主体自居实施教学活动,通常表现为教师被教学大纲所束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更有甚者,教师完全忽略“儿童视域”。
1.“儿童本位”意识缺席
当前的语文教学,多从教师的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教学预设。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未从儿童的身心、心理成长需求出发。这样的教学集中表现为“教学成功学”:判断课堂效果以教学顺畅、配合默契为唯一标准。教学中大多热衷于“教过”,漠视“教会”。若以成人的视角教育学生,即使反馈良好,学生也会提早进入“成熟”状态,称之为“完全引导式”,学生享受不到平等交流,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怡情作用。
2.“伪儿童化”的泛滥
所谓“伪儿童化”,即表面儿童化,看似从儿童视域出发,实则是让儿童配合教师。最为明显的体现为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在无知状态下被点名,并未进行严密思考,匆忙应付课堂需求。诸如此类“伪儿童化”的现象不胜枚举。看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造成教学标准化的困境。此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教师的过分自信与极度不信,自信于知识结构相对学生的完善,却囿于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儿童视域”教学,并不是完全按学生的思维去实践,而是思维模式的结合与转换。结合感性方式(学生之思)与经过长期教育累积的理性逻辑(教师之思)的融合,充分体现精细的学科划分。教师也需转换思考模式,接纳学生的新奇想法,获取新知。
二、儿童视域下的童话教学
1. 童话教学的内涵
童话教学具有双重内涵:其一,以童话文体为教学内容;其二,教师借助童话辅助教学。“童话”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以童话的方式教学,以儿童视域解读:
(1)从小学生自身学习特点解读童话教学的变化性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在学习动机、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中高年级学生批判之思开始发展,对教学过程产生怀疑,童话教学的选文逐渐具有挑战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低年级的童话教学较多地应用朗读方式,配以直观的图画、动画等。到了中年级,则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童话的能力。高年级之后就要求学生深入分析童话主旨、理清复杂脉络。可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处于变化之中,童话教学也应形成发展态势,不同阶段学生的童话选材不同,教学方式随之不同。
(2)童话教学的情境性带动“儿童视域”的形成
小学童话教学无论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具有生动的情境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儿童的自觉性发挥极大作用,童话正符合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辅之以相应的语调、面部表情和手势。低年级学生可依靠机械记忆,中年级学生可分析概括完成扼要复述,高年级学生需要借助抽象逻辑思维完成创造性复述。因此,教师的“儿童视域”以理性的方式引导,达到“成人视角”与“儿童视域”的相互配合。
2.“儿童视域”在童话教学中的实施
现行的小学语文童话教材多在低年级投入大量童话课文,而到中高年级篇目减少甚至出现断层,因此会在教学线性过程中弱化教师的“儿童视域”的一贯性保持。
(1)适当增加童话文体知识的教学
作为一种文体教学,童话文体知识应当成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一部分,但要弱化童话作为“文体”的文艺理论特征,更多注重文本解读;同时适度把握童话教学中的思想引导,不能一味地进行道德说教。具体而言,学生除了要学习童话人物美好的道德,还应当体会其中所包含的童真情感,使学生逐渐成为具备完整人格情感的“人”。
(2)结合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童话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等都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低年级学生适合表演法、朗读法;中年级应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高年级可采用自主探究法。就童话教学内容而言,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如童话想象力培养适合感悟法;童话阅读技能培养适合默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童话口语、作文教学则适用引导法、对话法等。
自由的语文教学,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的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同时,教师也要给自己浪费时间的机会,去体验一种完全的“儿童视域”。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8.如何搞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八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应试教育机制下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广泛的阅读课外书呢?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提,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营造。
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我在讲《人桥》一课时,我在讲到:生活中同学们经常见到桥。你们见到的都有什么桥呢?同学们纷纷回答出:有木桥,有石桥、有钢桥,有水泥桥。我趁势说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讲的解放军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然而河上没有桥可以通过,怎么办呢?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他们组成“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营造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又一方法。当然这种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营造。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一些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我都当场喝彩,给与褒奖;当有学生遇到一些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知识时,我就耐心、细致的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推荐他们去阅读有关的书籍。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一段时间下来,爱读书的气氛就在我班悄然兴开了。同学们比的是谁读的书多,谁能在读书中有更多的收获。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围绕教学目的,积极向课堂外延伸阅读的空间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当堂吃透教材的知识外,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语文教学能把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后,就围绕月光曲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写月光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又如我在学了《草船借箭》后,可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如学过《小英雄雨来》,推荐《小兵张嘎》等表现儿童团员机智勇敢品质的故事。学了《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之后,向学生推荐表现手法相同的作品。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孩子们是一个个充满灵气,可爱的小精灵。我们欣赏他们,尊重他们,不是给予一种强制性的灌输,一种机械的压服和命令,而应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一种期望。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适宜的活动形式,设计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
在积极自主的阅读过程中来获得鲜活的知识,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进而诱发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三、利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笔者发现还有许多在课堂提问时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孔子曾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从古至今都对提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引导,如疑问法、设问法、游戏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学好大语文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转变。
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像鸟儿在唱什么?”音乐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9.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篇九
语文教学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教师说到哪里,学生就听到哪里,提问一个接一个,表面看是在使用启发教学,实际是一种填空式问答,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没有自我探求的时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语文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也一样,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既能够提出和发现与日常生活体验有关的问题,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使用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展途径。教师要开放性地使用教材,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教育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适当重组。如《凡卡》一课结尾没有信寄出后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信寄出以后的情况。这篇课文还可以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小珊瑚》等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出共性的东西。第二,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性教学。例如把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常识课的《认识方向》组合,把课文《树叶画》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探究内容和途径的多样化,学生在探究中一定非常投入,很多问题会很自然地解决,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可利用指导性的阅读提纲,督促学生根据提纲中关键性的问题读书,独立思考,钻研教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必需的和基本的知识,更大量的知识则需要在社会上通过学生自学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前预习远远不等于自学,但对低年级学生,教师通过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体会出预习的真谛,善于抓住问题的要点和关键,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厚,自学能力也就会渐渐地形成。
培养学生质疑,是形成探究能力的一大途径。
在学生对学过的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并密切注意学生争议的内容、气氛和动向,及时给以启发和引导。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要做正面解答,要从侧面提出相关的简单问题,有时可以提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相互争辩,模糊概念充分暴露,疑难问题从而得到初步解决,这种议论争辩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多向思维,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多向思维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探索的情境尤其重要。教师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讨论地位,鼓励学生踊跃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提出的奇特想法甚至与自己的见解相反的想法,都要心平气和地耐心听取,对于对的.说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说法错的或不合时宜的,则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行纠正。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赞许和鼓励下,意识到自己有潜在的能力,感受到通过努力定可取得好成绩,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种浓厚兴趣的形成,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起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生在追求知识、探索规律、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学能力。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教师权威转变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由强调学生苦学转变到强调学生乐学,由单纯的说教转变到多向情感交流,由一味的批评教育转变到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品味成功,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到允许学生出错,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0.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篇十
三门峡第一高级中学 张顺锋
【摘要】: “培优补差”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物理素质,提高高考上线人数最有效的方法,历年来为各级领导教师所重视,学生基础相差很多,尤其是弱科现象严重,它就越发显得重要。所谓“培优补差”既培养尖子,补后进生弱科。
【关键词】: 培优补差 物理教学 引导学生 全面提高 高考题 物理素质 培养学生 兴趣 优秀生 教师
“培优补差”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物理素质,提高高考上线人数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培优补差”既培养尖子生,补后进生弱科,随着高考质量作为对高中工作评估的重要标准,又演变为“培养上线生,补上线生中的弱科”,但无论哪种意义,其立足点都放在高三学生身上,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各科都有其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物理科,因为其系统性、逻辑性、基础性等特点,加上高考命题非常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而物理能力决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鉴于此,我们认为,物理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应从高一抓起,连抓三年,根据一、二、三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时期的培优和补差任务,做到三年统筹,步步为营,有的放矢,全面起动。
在高一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全面培养物理学科的优秀学生,即培优和防差。培养兴趣是诱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内在动力。是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特别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开拓。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上来。而最能激发兴趣的是实践和提出问题,精心创设序列性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沉浸在生动而紧张、活跃而和谐的求学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激励。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实验,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能深入探索物理规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二时,要因人施教,共同提高,创设条件,培养优生。高二会出现二大队列,一部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类学生虽对物理开始有兴趣,但随着所学知识的加深,成绩不能稳步提高,兴趣便会淡漠,对这些学生教师应一分为二看问题,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及时给予鼓励,虽不能进一步提高,但要尽可能让他们保持队形,给他们在作业等方面于照顾,给他们更多的与实践接近的题目,使之学有所用,三年高中有收获。而另有一批优秀生,特别是各科平衡发展的优秀生,则是高考的主力军,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创设条件去培养他们,在做好常规教学的前提下,让他们提前接触高考题,但这决不是只去机械地去做高考题,而是让学生反复分析高考题的精华之处,奥妙所在。高三时,要查漏补缺,培优补差,齐整队伍,迎接高考。高三的任务是备考,所以工作要点是高考队伍内的同学。首先通过各种考试,认真分析,查找学生的知识漏洞和思维缺陷,查找总分上线而物理不上线学生的原因。大体表现为:基本概念缺陷、基本技能缺陷、实验能力缺陷,综合计算缺陷,生题解答缺陷等等。对以上各项缺陷进行分析统计,确立补差任务,使补差具有针对性。此时的补差培优要讲究方法灵活,恰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使错误的纠正,漏洞的补充,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从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对优秀生的拔高也应如此,引伸知识,要学生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的创新,培养能力,对生题、能力题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使新题老化,能力题规律化,在思维上形成知识的条理化,备考的结果应使学生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迎高考。
11.浅析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一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实施,对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现阶段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67-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下面就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谈自己实践体会。
一、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等等。”对于农村中学,文本是他们语文学习最主要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农村中学的重要途径。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习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专题:(1)预习:通览内容,提出问题,作好阅读笔记:与马有关的俗语、我国古代的车马、我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名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等。(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3)办一份综合性学习小报(除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利用图书室、工具书、网络等可用资源收集有关资料,资源共享)。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写作、口语交际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所以,“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只有充分用好这个例子,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工具性学科,而是能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则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开发其综合性学习资源: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有多长,为什么有“跳进黄河洗不清”之说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大禹治水,以及昔日的缺口与断流给中华民族带的灾害与苦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还可通过与音乐学科的结合来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在让学生获取资料的同时,不仅要学会获取资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我们地处灵岩山脚下,有石柱林遗址、有金牛山风光、瓜埠水利枢纽工程、花卉和蔬菜基地等自然风光;而且我县是革命老区有许多英雄人物。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例如,在开展《探索家乡名山“灵岩山”奥秘》《六合十大特产和十大美景》《家乡的雨花石》等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探究我们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探究家乡变化中的人们思想道德和观念的变化、对家乡的建设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等,这样,可以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因地制宜,积极寻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新途径。
在课题研究中,我根据课题研究特点学习抓细节,以小促大,广泛在自己班级开展 “六个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实现积极有效的学习。即:每天一次演讲,每周一次小练笔,每两周一份班报,每期一本作文集锦,每年一本阅读摘记。每天语文课上给出一次演讲,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一般2到3个学生,学生可就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涉及自然、社会、历史等各方面,只要言之有据,表达清晰即可。其目的一是让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三是让学生有心灵诉说的地方和机会。
小练笔是以作文接力形式进行,四人或六人一组,第一个写后,第二个首先要对第一篇作文进行改评,即首先对错别字词和语句进行查改,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在此基础上写自己的作文,依次类推,把学生写作、欣赏融为一体,教师主要进行浏览和课堂讲评。
每两周一份班报,以《灵秀》为题,学生更是愉快参与,自己供稿写作,通过图片,参与编辑、绘画、书写等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水平更是提高甚快。初一是手绘,初二和初三要求电子出好,然后我在学校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里,培养他们合作精神。每期一本作文集锦,是要求学生把一学期的优美作文进行眷写或打印,装订命名后进行保存,定期开展交流和展示,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倍增。
每年一本阅读摘记,是鼓励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厚实积累。
每天一张字,在初一年级练毛笔字,初二初三有钢笔字和毛笔字,这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个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贯穿学生学习的全程中,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广种博收。其“语文”素养目标、“综合性”特点体现、“学习”实践体验均得到了落实和生成。
五、整合信息技术资源,走进网络。
让学生学习语文平台更广阔。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前卫的、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并乐此不疲!例如:在《说不尽的桥》的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上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归类:桥之旅、桥与对联 、桥与诗歌、桥的传说。然后把它们分别作成演示文稿,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活动中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参与度大大提高。
12.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篇十二
一、培养小学生质疑、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 童话利用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法塑造超现实的艺术形象, 满足小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 激发小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欲望。通过正确的引导, 帮助小学生将童话内容与生活和现实进行比较, 找出相似与相通之处, 这对小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有提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些夸张、变形的形象传达, 让小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得出童话的形象是什么、像什么等思考。通过观察比较, 提出质疑, 形成求异思维, 从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现实的结论, 有思考的需求, 这也是对小学生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之一。
二、培养小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童话的幻想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童话是通过幻想反映生活, 是主观幻想和现实生活交流的文学样式。童话的幻想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虚构, 童话反映的生活真实是通过幻想间接地反映出来。童话中的人物、事件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大胆夸张与浪漫概括。童话的幻想是奇异、自由的, 也是围绕一定目的进行的, 是比小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大胆、更高度的发散性思维。童话可以激发小学生想象能力, 唤起小学生各种感观的多重印象, 运用联想再造作品中的形象, 用场景引起形象感, 理解、体会童话的艺术美, 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广度, 内化小学生的想象深度。
三、提高小学生表达、陈述能力
童话情节有完整和反复的特点, 教学中通过朗读与复述, 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由于童话故事情节完整, 生动曲折, 语言简练明白, 富于故事性, 也适于讲述。教师通过讲述和有目的地让学生朗读、复述, 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而小学生也喜欢讲述童话, 通过复述, 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童话中词句, 领会语言的色彩, 展现作品艺术形象, 由此提高小学生对童话的理解, 巩固学习效果。因此, 小学生复述童话可以提高小学生“说话与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形式表演能力
有很强故事性是童话作品的重要特性之一, 童话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各样的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快速适应教学, 快速记忆知识。实践证明, 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理解童话形象。教学中, 还可以将童话内容, 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表演能力, 使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 是课堂内容的补充。
五、培养小学生分析、综合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童话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并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扩散思维, 小学生通过对童话中各种形象的再创造, 锻炼想象能力, 使小学生在思考、质疑、学习、朗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散性的思维想象, 最终引导小学生去判断事物和思考决策。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集中思维的素质培养, 即思考、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是最终形成生活能力, 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总之, 正如德国著名童话作家威廉·豪夫说过的一样:“童话是美丽可爱的仙女, 是想象王国的大公主。”好的童话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真切向往和热烈追求, 是人们内在善良愿望的直观的反映。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童话, 对于小学生的成长, 童话更能让小学生增加知识, 快乐健康, 顺利成长, 让学生从快乐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摘要:本文从童话和小学生的成长关系谈起, 结合童话这种特殊文学体裁的各种特点, 从适应小学生性格天性的角度, 分析总结了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关键词:童话,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淑文.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黄全愈.小学生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黄全愈.玩的教育在美国[M].沈阳出版社, 2001年.
[4]李幼穗.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6]吴其南.童话的诗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
13.浅谈小学语文中段的童话教学 篇十三
麦斜镇中心小学习莉莉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如今提倡教改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语文教学。
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童话教学的策略,主要从教学方法、反馈与评价及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这几方面展开,粗略谈谈自己对于中段童话类文章教学的点滴看法。
一、教学方法
1、氛围渲染,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直接构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要想让学生有阅读童话类文章的欲望,必须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类文章的兴趣,挖掘他们深藏于内在的无限潜能。一篇好的童话类文章就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在教师先示范朗读这些故事时,就应该欲擒故纵,吊足学生的好奇心。
2、朗读领悟,感受美好
童话类文章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教法,而朗读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童话语言优美自然、活泼明快,词语简单
重复,象声词多,非常适于朗读,而在不同的年段,童话类文章的朗读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中段学生的朗读,要带着问题思考,读出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和含义,通过一些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感悟的基本方法,学会理性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等,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语感等方面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比如,现在四年级上册教材,我刚刚上完第三单元的四篇童话类文章,在学习《去年的树》一课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小鸟、大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等角色的恰当语气,让大家都参与进来,给大家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感知文章整体,受到情感的熏陶。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琴弦”,让学生深入到角色内心,带着情感朗读,让美的气息渗透到教室的每个角落。
3、情境体验,再现神奇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反应和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经过巧妙的设计,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引领孩子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将惊奇、激动等不同情感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和个性阅读中,让孩子们到课文中走个来回,轻松走进童话类文章人物的内心深处。
童话教学的内容十分吸引学生,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它当做讲解故事那么简单,还需要让学生明白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
文本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教师应该恰到好处的引领孩子们体验角色。让孩子们带着生活走进童话,带着童话赋予我们的新知重新踏入生活。
4、现实对比,体会虚实
幻想、虚构,这是童话类文章最基本的特点,童话类文章故事的基础就是想象,想象是童话的翅膀。英国作家布瑞南说道:“想象意味着让脑中的小鸟飞出樊笼,然后看着它翩然入云。”中段学生的思维初步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幻想与真实、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分辨其中的真实部分与虚构部分。
5、角色表演,情景再现
童话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要想让课堂更真实,更富有趣味性,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儿童的表演欲十分强烈,而童话表演就是他们非常喜爱的一个表演方式,中段的学生自控力比低段稍强些,教师更容易掌控课堂,不容易出现课
堂上乱成一锅粥的局面。而学生通过表演,能更主动地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练习,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只要能把握住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比如我在上《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刚旅行归来的巨人和被小男孩点拨后的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课文中,巨人的一些语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就让一些学生来表演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再加上夸张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孩子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两位”巨人。
6、积极训练,创编内容
学习了这么多童话类文章,孩子们都有自己创编新童话的欲望,中段学生已经开始初步练习写作文了,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而且他们对童话有兴趣,这样就更有写作的热情了。并且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文章的逻辑感也更强,加上这段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教师们可以善于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自由发挥,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童话世界里飞翔。比如我班上一名男生自己创作的童话,小鹿就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美丽的鹿角差点让自己送命,而丑陋的鹿脚却救了自己一命。”
二、反馈与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每一位学生都
有其独特的一面,在童话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童话产生兴趣,进而对语文和其他学科都产生兴趣,今后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当然,在童话类文章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有些教学形式并没有发挥到真正的作用;教学方法单一等等。
童话类文章,作为一种在儿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创造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小学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童话宣扬的真善美的思想,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因此,这类文章理应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在此,我只是简单说说我对小学中段童话类文章教学的一些体会。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全根、赵静 《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297/360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3/128
14.浅谈如何搞好小学作文教学 篇十四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去观察、去感受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里几个大人宠养着一个孩子, 孩子的一切, 都是家长包办代替, 在许多家长心中, 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 其他的一切都不需要孩子参与。殊不知, 这种错误的观念, 导致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了真空中, 各种生活知识极度缺乏, 有的学生竟说公鸡可以下蛋, 至于春夏秋冬长什么植物, 那就更是一无所知了。这样的孩子, 写起作文来, 如何能够做到生动具体呢?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带领孩子亲近自然。
不能只让孩子关在校园里做无米之炊, 于是我决定带领孩子走出校园, 走进大自然。学校不远处就是一大片原野, 春天来了, 我问孩子们, “你们知道春天的颜色、春天的气味、春天的声音吗?”孩子们面面相觑。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就带领你们去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走入田野, 孩子们自由放松, 好奇而欢快, 跑到桃花树边数一数桃花有几个瓣, 跑到油菜地里, 闻一闻浓郁的花香, 有的跑去追蝴蝶, 还有的趴在地上闻小草的清香, 几位同学在仰望天空中飞过的燕子。可以看出, 他们心中充满了好奇, 充满了欣喜。他们在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感受着春天。回来后, 我问同学们, “说一说你们眼中的春天吧!”他们齐涮涮地举起了小手, 个个跃跃欲试、急不可待。我及时引导:“这么多同学都想说, 一下子怎么能说完呢, 你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告诉我好吗?”同学们急忙拿出纸笔, 写起来。不用说, 写出来的文章绝对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绝不会出现千篇一律, 或者无话可说的现象。文章质量也是各有各的视角, 各有各的感受, 把春天的美从不同的角度呈献给了我们。这样的活动, 我会经常组织。夏天到了, 我会组织学生感受夏天的热情奔放;秋天来了, 我会让学生感受到秋的硕果累累;冬天来了, 我会让学生去听听雪落的声音……
2. 和家长协作。
当然, 只靠老师带领学生去亲近自然, 接触社会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我采取了和家长协作的方式, 为此我专门召开了家长会。会前, 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用世界上杰出人物成长的故事, 来说服家长: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好文化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要让孩子在书本知识得到发展的同时, 各方面的技能也得到发展, 例如, 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各种特殊环境下的自我保护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等。同时, 我又用大量的事实依据告诉家长:只要我们引导适当其他能力的发展, 只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而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我的观点得到家长认可之后, 我建议家长:在课余时间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做一些机械重复的练习题, 或者上无数个特长辅导班, 应该帮助孩子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欣喜的是, 家长积极地采纳了我的建议, 带领孩子走出课本习题, 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这样, 学生由于广泛地接触了生活, 写作起来就有了素材,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所以, 学生的作品也就异彩纷呈。
二、注重写作兴趣的培养, 减少习作的限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由此可见, 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只要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师不可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 以免他们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只要他们愿意动笔写, 有写作的欲望, 相信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会逐步提高作文水平。我在教学生写作文时, 一开始并不要求学生中心突出、结构紧凑、事件典型, 而是让学生放开手脚想到哪写到哪, 对什么感兴趣写什么, 自己只要能叙述清楚一件事或者描绘出一段景物即可。在作文中尽量不出现命题作文, 即使是命题作文, 也尽量放宽对学生的限制。如果有学生反应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 写自己有体验的作文。这样, 学生在作文中就不会感到无话可写, 也不会担心自己的选材会受到老师的批判。学生的心里没有压力了, 自然就喜欢写作文了, 没有了过多的限制, 学生就可以把自己最生活中真实的体验写出来,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写作的兴趣提高了, 写作的水平在锻炼中自然而然地也会得到提高。
三、作文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一篇作文交上去, 学生最关心老师的评价,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所以, 对学生的作文, 我们要以激励为主, 即使再差的作文, 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然后对学生加以激励, 保护他写作的信心, 激发他写作的兴趣。对于作文中的缺点, 我只指出该学生最可能改正的一个。试想, 学生真正做到写一次作文就能改掉一个缺点的话, 我们还发愁他写不出好作文来吗?这样做, 并不是姑息学生的缺点。试想, 我们如果把一篇较差的作文, 缺点指出一大堆, 他以后还敢下笔写作吗?他能一下子改掉所有的缺点吗?基于这样的看法, 在学生的作文本上, 都能看到我热情洋溢表扬、委婉幽默的批评, 每周的作文课, 成了学生最盼望的科目。
15.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而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于书本。但随着小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教师就要由“教师讲”向“学生读”转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要达到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就要在充分考虑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从小学生阅读的程度和其掌握的识字量入手,做出合适的安排,努力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知识,提高其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教学中,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大,往往阅读后难以用文字或流畅的语句表达出文章的意思。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常常会主动讲出问题的答案,并没有设疑的过程;即使有设疑的过程,也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去总结。这样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会形同虚设,只是阅读了,却没有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对作品的内容和和写作特点只是一知半解,完全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图。这种阅读教学急需得到改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让学生阅读后有收获,有感受。例如,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语句,标示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还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交流阅读感受和心得。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列出阅读的提纲,起到有效点拨、启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目的。对重点和精彩的内容、部分,教师再和学生讲解、分析,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也就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以教材为根本,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有效阅读为目的,才能更好地搞好阅读教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体会,学会领悟,学会分析。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要用心,要做到心无旁骛。第二,要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疑问,允许有不同的想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好习惯。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第四,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当读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做下标记;有了感触的时候,要及时在旁写出自己的认识,或赞颂,或痛斥……这样,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会进行得更加顺利,实现高效阅读。
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工具书,或者在阅读前和学生一起动手扫清文章中的“拦路虎”。教师还要及时地为学生讲解这些词的含义和应用的范围,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梗概,同时设置悬念或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从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越发感觉到书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会丰富起来,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但具体到阅读教学,教师又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阅读教学前,教师要领着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也就是大致地浏览,弄懂文章大意;教师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设疑,问题要简单、明了,切忌复杂化,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更深一步,让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或采取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样学生对文意或问题的答案会更加迫切,就会达到满意的阅读效果。阅读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掩卷深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情节,为什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什么,受到哪些启示?这样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阅读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从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入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积累得少,即使拥有再好的构思,也不能写出好作文来。而阅读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章中的美词佳句进行分析,让学生领会其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例如,一些精湛的人物神态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激动人心的场面描写,委婉含蓄的语言描写……教师让学生在反复咀嚼、品味、赏析的同时,摘抄下来,为自己的作文积蓄材料。
例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里的语句:“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些语句之所以优美,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从这些句子中,完全能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幸福、自由、快乐童年生活的怀念。但这种感情,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才会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
总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加以指导,切实地让学生通过阅读,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学习作者这样的写法。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
[2]胡静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点滴探索[J].科技信息,2013(19).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推荐阅读:
班主任如何搞好分组教学范文06-18
如何搞好警民关系10-03
如何搞好高三物理一轮09-09
个人如何搞好安全工作09-18
如何搞好企业培训管理09-01
如何搞好主题教研活动11-10
如何搞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11-09
如何搞好企业的共青团工作07-10
新班主任如何搞好主题班会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