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毕业论文

2024-08-01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毕业论文(共2篇)

1.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毕业论文 篇一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 徐志摩作品读后感

★ 冰心作品《文学家的造就》

★ 近代爱国诗句

★ 近代名人座右铭

★ 徐志摩笔名

★ 徐志摩老师

★ 徐志摩现代诗

★ 徐志摩名人名言

★ 徐志摩经典语录

★ 徐志摩经典语录

2.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毕业论文 篇二

一、“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倡导

周作人之所以在五四时期蜚声文坛, 主要是由于他在当时大力提倡“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在1918年12月的《新青年》上, 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 这篇文章对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从此开始, 周作人作为新文学理论先导者与杰出批评家的形象被树立起来。他提出,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 简单地说一句, 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 便是非人的文学”。 [2] 《人的文学》其哲学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 强调文学被作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 其根本目标在于助长人性发展, 提高人的精神生活。《人的文学》使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的“文学革命”内容具体化。

到五四时期, 虽然同处于一个革命时代, 作为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也不可能完全抛开功利去谈文学, 但与陈独秀等人从社会的角度探讨文学的作用不同, 周作人更多地是从“人”的角度去观照文学, 把现代人的改造作为文学的核心命题。第一次大张旗鼓地在文学里谈人和人性, 并把它作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价值。在这点上, 较之胡适、陈独秀的文学改革明显深入得多, 也在理论上完成了新文学的嬗变。随后, 在1919年初周作人又发表《平民文学》一文, 强调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以达到“研究平民生活”, “将平民生活提高”的目的, 进一步从写作方法到内容上贯彻人道主义精神。“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都强调社会功利性, 可以说是为后来“为人生而艺术”一派开了先河。当时众多文学革命先驱几乎众口一词地肯定“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正是因为这种提法对封建文学缺乏“人道”、无视“人的存在”具有纠偏意义。但是, 这也说明了周作人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无意识的革命时代的产物,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学批评特色, 此时的周作人批评, 还只是众多五四洪流中的并不出众的一支。

二、“自己的园地”——“为人生”的超越

1923年9月, 周作人结集出版了他的文学论集《自己的园地》, 标志着周作人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成熟。他是以“自己的园地”作比喻, 主张依照个性、表现自己情思的文学。它是对当时“为人生”和“为艺术”之争的整体性超越。他在文章中说:“所谓自己的园地, 本来是范围很宽, 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种果蔬也罢, 种药材也罢——种蔷薇地丁也罢, 只要本了他个人的自觉, 在他认定的不论大小的地面上, 用了力量去耕种, 便都是尽了他的天职了。在这平淡无奇的说话中间, 我所想要特地申明的, 只是在于种蔷薇地丁也是耕种我们自己的园地……我们自己的园地是文艺……”[3] 周作人在这里表示, 他所认为的文学, 本身就是“生活之一部分”, 并不讲求“为什么”的功利, 就像在属于自己的园地里种蔷薇还是地丁, 只要“本了他个人的自觉”, 依了自己的倾向就行, 强调尊重创作个性, 把文学的本质看作是个性的发抒。他还说:“……艺术是独立的, ……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 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 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为艺术’派以个人为艺术的工匠, ‘为人生’派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现在却以个人为主人, 表现情思而成艺术……初不为福利他人而作, 而他人接触这艺术, 得到一种共鸣与感兴……这是人生的艺术的要点, 有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 [4]这里, 周作人仍把他的艺术称为“人生的艺术”, 但它与一般“为人生的艺术”不同, 在于它独立地“表现”人生, 而这“人生”又仅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思, 它是为自己的, 而不是为他人的, 但他人也可从这里得到共鸣, 得到利益。“无形的功利”不是创作者主观意图的显现, “初不为福利他人而作”, 而应当是得到读者的“共鸣与感兴”, 客观上“使其精神生活充实而丰富”。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上寻找到了一方没有“烟火气”的所在, 为自己的“寂寞”“在文学上寻找慰安”的净土, 逃避了功利文学观念的纠缠, 退回到了“十字街头的塔中”。当然,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中, 周作人的这种提法, 并不会获得广泛反应, 所以, 这也注定了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走向了一条孤独的不归路。

三、周作人文学批评特色转变的原因

从积极地倡导“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到转而走进“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也以此为依据, 成为构成他一生的文学批评的特色。应该说, 这种转变的原因, 是十分复杂的。第一, 五四之后, 文学界普遍出现低潮, 之前的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再也没有了。对周作人来说, “五四”落潮不仅让他对启蒙、对群众失望, 也更加证实了他的绝望的历史观。他自己叫做“黑暗的新宿命观”。在周作人这里, 一切时代风云变化都堕入历史黑暗的轮回而化为虚空, 可是“虚空尽由他虚空, 知道他是虚空, 而又偏去追迹, 去察明”, 周作人把“察明”当成“这虚无的世间第一有趣味的事”和“一种重大的工作” [5], 于是周作人也给自己重新找到了自我的角色定位, 那就是筑起“十字街头的塔”, 在学术知识的沃土中侍弄“自己的园地”, 用知识与理性对黑暗轮回的历史作透彻的审视, 以求得“可怖的悦乐” [6]。

第二, 正如钱理群在评价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时所说:“对于周作人来说, 民俗学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客观存在的民俗的描述、解释、鉴赏, 更是一种主观参与, 一种内在的追求:要从‘普通人民怎样活着’的客观考察中, 探索一种最适合自己主观性发展的理想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周作人民俗学研究的重心所在, 他的真正兴趣所在。”[7] 推而广之, 周作人从“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转变为“自己的园地”, 正是他自己的内在追求, 他正是要从‘普通人民怎样活着’的客观考察中, 探索一种最适合自己主观性发展的理想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这也说明, 周作人转而追求纯粹的“自我表现”的文学, 强调了文学的个人属性, 与“人的文学”渐行渐远, 开始由一个文学革命的引路人逐渐转化为“自由的思想者”, 做起了文学的“隐士”。

第三, 周作人最初提倡的“人的文学”, 既是从文学的内在特质谈文学, 显示了他与陈独秀等不同, 从人的角度来界定文学的功用, 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文学功利观。实际上人们一般都是从周作人后来创办“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这个角度来理解“人的文学”这一主张的现实功利性, 而大多忽视了其前期包涵的“文学性”内涵。于是有人就认为:“正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开了为人生的艺术大门, 无异给新文学写了一张卖身契, 被人辗转贩卖, 直到今天还没有恢复自由之身。”[8]可以说, 从一开始, 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 就是“自由之身”之下的“人的文学”, 只是《自己的园地》中的批评论作不再试图左右别人或引导文坛, 所以也不以当初提倡“人的文学”那种权威性话语出现, 而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选择与慰安。

从“人的文学”到文学是“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超离了“为人生”与“为艺术”之争, 拓宽了自己关于文学抒发个性的观点。他坚持把文学看作“自己的园地”, 向往属于所谓即兴言志的最佳创作心态, 可以内外无蔽, 独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及情操。可以说, 周作人主张“自己的园地”的观点是明显有偏蔽的, 与当时的主流有南辕北辙之嫌。但是, 正是这种文学批评的观点, 才造就了二三十年代周作人文学批评的地位, 成就了他的一代名声。他在文学批评中追求的个性、趣味、宽容的原则, 都是根源于他的在“自己的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作为文学理论的先导者之一, 周作人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批评在现在仍旧有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当时为数甚少的纯粹意义上的批评家, 周作人不愧为左右中国现代文学初创期发展方向的大师级文艺家!

摘要: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周作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建树是当时其他学者无法比拟的, 正是他的具有自觉性与个性的文学批评, 使他在该领域能够独树一帜。“人的文学”是当时众多先驱文学家的共同提倡, 而“自己的园地”却是周作人独自拥有的, 显示出他的文学批评的非凡特色。

关键词:周作人,文学批评,人的文学,理论特色

参考文献

[1].阿英.周作人小品文序[A].现代十六家小品[M].北京:光明书局, 1935:1

[2].周作人.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8

[3].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4].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21

[5].周作人.看云集·伟大的捕风[A].周作人自编文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35

[6].周作人.永日集·闭户读书论[A].周作人自编文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47

[7].钱理群.周作人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178

上一篇:2021年大学新生军训自我鉴定下一篇:教研室外出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