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道

2024-07-22

弘扬孝道(精选10篇)

1.弘扬孝道 篇一

弘扬孝道,感恩人生

“夫孝,德之本也”。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

百善孝为先,尽孝是每个人必须担当的人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起码品德风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尽孝是种境界,尽孝是种美德,尽孝是不能等待的,尽孝是天长日久的只争朝夕。人生不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尽孝是在洗涤净化人的心灵,这个过程有种美感。

当今社会的人们为了生活和工作,起早贪晚的参与竟争和创业,使对老人们的“朝仰暮敬”成为了一种奢望。其实,尽孝也很简单,有时尽孝并不需要投入太贵重的成本,只需要奉献出那份朴素无华的浓浓的人性的亲情。有些人不孝,说穿了就是缺少应有的人性。

尽孝更是种高雅的快乐,是世间最美的一种享受。不孝之子的灵魂是丑陋的,这种人身边通常没有真心朋友,因为养育他的父母亲都感动不了他,问世间有谁能交下他?不孝之人沒有市场,万人唾弃他。父母善待孩子是人性情感的本能,可悲的是子女孝敬老人却为何成为不了本能?

孝敬老人就要“劳而不怨,又敬不违”,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尽孝首先应包容和尊敬老人所有的生活习惯。两代人成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沉淀后也必然存在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烙印。不能以你的观点去硬性改变老人的意愿,更不应该以你的观点,拒绝给老人在物质上的投入与精神上的安慰。

尽孝的本身是一个道德范畴,尽管也有物质的属性,但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上的表达与满足。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重在看心意,而不在于你奉送的物质多少。所以,尽孝与贫富没有必然关系,其实,奉养父母亲不论是一处豪宅,还是一间茅屋;不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不论是远隔千里迢迢的牵挂,还是近在咫尺的问候;不论是数以万计的金钱,还是端到手边的一杯清水,在老人的心目中,晚辈的尽孝心意都是等值的。

孝心也是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点点心意汇聚而成的。而有的家庭在赡养老人时,大多只关注他们的吃穿,陪老人说话的时间很少,往往是东西送到就走人。更可怜的是有的住在一壁之隔一周也不探望一次父母亲,有的居住一个城区,一个月也不相往来一次,有的居住在一市区县内,甚至几年都不回去一次与家乡父母亲团聚。

尽孝是情感与艺术的综合体现。让我们更好的去多了解老人的心情和想法,保证让他们生活衣食无忧,精神有依靠。尽孝不分男女,因为父母亲养育儿女的投入成本和心血付出都是一样的。相对而言,尽孝事宜女性好于男性,难怪女儿被比喻为父母亲的贴心“小棉袄”。

尽孝是一种情操,尽孝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和精神的无私投入,父母健在时应多给予他们笑声,百年之后少给予他们哭声。尽孝不是作秀,尽孝是永远的百尺竿头,需要的是终身的更进一步。尽孝是默默无闻的耕耘,它不需要贺彩和掌声,尽孝没有最好,只有不懈的努力争取做的更好。

尽孝是什么?其实,尽孝是人性良心的一个形式表现,是人性坦诚对恩情回报过程的一个诠释,尽孝是人生通往幸福的快乐驿站。孝道之义,贵在体贴,感恩之心,重在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孝道,知感恩!

感恩,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生路上永远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 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

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 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 学会感恩,拥有谦虚之德 学会感恩,怀抱敬畏之心 学会感恩,生命中爱多于恨 学会感恩,懂得人生需要悔 学会感恩,不再沉溺于财富和权力

学会感恩,永远也不忘了说一声“谢谢”…… 感恩的心,永远年轻!感恩的人,永远快乐!

人的一生中遇到许许多多值得回忆和留恋的人,包括亲人、爱人、同学、朋友、老师等等。这些人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曾给过我们关爱,给过我们帮助,他们是我们终身感恩至念的人。感恩!——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爱情和友情,就没有爱的温暖相伴……

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

感谢天地,感谢命运,天地宽阔,道路坎坷,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我们就会努力,我们就可以前行。

2.弘扬孝道 篇二

关键词:孝道,和谐农村,方法与途径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 它长久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 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几千年来, 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今, 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着力继承、传播千年传承的孝道传统。

历代以德治国者, 必以孝为本, 以德化民者, 必以孝为义。孔子曾经说过,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 。孔子还说, “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 (《孝经·纪孝行》) , 对于孝道阐述得更加清楚。古人的事亲之道, 今人未尝不可以借鉴。孙中山在1924年指出, “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 便排斥旧道德, 以为有了新文化, 便可以不要旧道德, 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 如果是好的, 当然是要保存, 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孙中山选集》) 。

近些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献爱心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 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和谐。而传统孝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原有的孝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等观念受到冲击。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 大量青年农民进城务工, 他们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才回家探望父母一次。老人们自己单独生活, 有的还要耕种农田、抚养孙辈, 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子女的照顾。他们身边无人, 年老体弱, 在生病染灾时, 生活便不能自理。据一则新闻报道, 在一个距离镇政府不远的乡下, 有一位老人死在家里四天以后才被邻居发现, 当子女们被告知赶回家时, 尸体已经开始腐烂。

其二, 缺乏精神上的孝敬慰藉。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 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拉大, 老少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有的子女认为对于父母的赡养只要不冻着、不饿着, 就是尽责了, 有的甚至连这种起码的责任也没有尽到。

在古代, 先贤非常鲜明地批评这种观点,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於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这说明孝之本意也包括尊敬老人和关心老人在内的。所以, 孝敬父母, 除了物质生活的保障之外还有精神生活。在农村有很多子女与父母分家居住, 平常很少往来, 甚至过年过节, 也疏于问候。其实, 人到暮年, 吃穿住用已不太讲究, 对物质享受没有多大奢望, 而是余年无多, 生命不再的无奈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落和精神上的空虚寂寞需要慰藉, 这并不需要多少金钱就可以做到的事, 而很多人却做不到。

其三, 少部分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部分人重利忘义、金钱至上, 不尽孝道。在农村许多家庭中, 吃得最差的是老人, 穿得最破的是老人, 住房最旧的是老人, 下地干活、照管孙辈的也是老人。有的子女认为, 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 应该由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 人们的社会保障将越来越广泛, 一部分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会逐步实现社会养老, 但是, 所有的老人都由国家包养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将来全部实现社会养老, 主要途径也应该是保险养老, 自己年轻时做好年老的准备, 购买养老保险, 资金来源就是国家适当给予补贴, 也应该以自筹为主。即便这样, 家庭还会存在, 血缘关系还存在, 亲情也割舍不断。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家庭养老仍然是社会的主流, 所有做子女的, 都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其四, 失去一个良好的道德评价大环境。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改变了过去那种以集体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村民接触的机会变少, 相互监督和奖惩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 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别人无从得知, 他们即使不孝敬老人, 也听不到别人对他们的指责。

如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现老者得其乐、建设和谐新农村, 经验证明,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 要建立农村孝道规范。孝道既要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 还应有体现这些观念和精神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从传统孝道的形成和实践来看, 孔子、孟子、荀子等的论述侧重于观念层面的建构, 而《礼记》、《孝经》、《二十四孝》则是传统孝道的具体规范或典范行为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孝经》, 虽然不足两千字, 但影响非常广泛, 传统孝道的基本原则依靠它得到了广泛传播, 深入到了各阶层人们的心中。我们应该借鉴传统孝道建构和传播的这些成功经验, 来建立农村孝道规范体系。

农村孝道规范的建立, 关键需要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有所作为, 按照“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原则, 总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好的做法, 提出农村孝道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

第二, 要加强农村孝道教育宣传。孝道要深入人心, 关键在于抓好教育。一是开展家庭孝道教育, 通过成年人的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使家庭成员从小养成尊老、敬长、互爱、互让等美德, 使他们懂得父母是自身生命之源, 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培养其感恩之心, 并树立“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等和谐理念, 懂得家庭和睦幸福是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可以贯穿孝道教育。教育主管部门旗帜鲜明地提倡孝道教育, 并及时修订教材, 在德育教科书、语文、历史等教材中增加孝道的内容。三是国家和社会把孝道教育宣传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 乡镇、村、组积极开展孝道教育宣传。舆论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实践至关重要, 应采取措施在广大农村营造讲孝、行孝的舆论氛围。

第三, 要督促农村孝道落实。孝道的落实, 一靠舆论监督。在农村, 基层政权组织、群众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载体并引导群众口碑, 表彰先进, 批评落后, 建立弘扬孝行为和谴责不孝行为的评价机制。二靠典型引路。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五好家庭”、“当代孝子”等评选活动, 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 基层组织像对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对这些典范予以表彰, 社会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 从而在农村社会形成一个实践孝道的激励机制。三靠检查督促。开展对孝道和新的乡风民俗的实践情况的摸底调查和检查、评比, 并纳入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的经常性工作目标。四靠健全法制。孝道的要求, 很多也是我国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和规定, 因此, 健全法制、依靠法律、采取积极的法律措施来解决抚养、赡养纠纷, 处理违法的不孝行为, 也是推动孝道落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弘扬农村孝道, 建设和谐新农村, 就是要让当代农村中为人子、为人女、为人婿、为人妻者懂得, 除了金钱, 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履行孝道就是要在双亲健在时, 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他们晚年过得幸福愉快。不能如民间流传的“生是根草, 死是个宝”, 须知“千金散尽还复来, 亲情往而不可还”。珍惜亲情, 善待亲人, 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而且坚持下去, 既为下一代做好榜样, 也不为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 (下卷) :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3.现代孝道的传承与弘扬 篇三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极大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模式,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王大千:引用《论语》一句话:“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界中父母的对幼子亲近爱护是动物原始的本能,是谈不上感情的,小动物对父母是不会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一种亲情的感情。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走向世界》:对比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就“孝”而言,两者有何区别?

王大千: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讲求众人平等,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兄弟姐妹。而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种长幼有序、尊亲敬老的道德规范。中国文字中,“孝”是老与子的关系,“教”是老、子和文的关系,不孝就背离了老与子的关系,不教就脱离了孝道。人人都是生命链条当中的部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从个人方面来说,说某个人不孝顺,就基本否定了这个人。应当说,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不论是以孝治家还是以孝治国,中国人特别看重这个最基本的元素。

孝心,就是把孝时时放在心上

《走向世界》我们经常提到“孝心”,比如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尽“孝心”呢?

王大千: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孝心?把孝放在心上,这就是孝心。

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向他问起过。孔子有次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让自己的父母只有在他病重时才担心。我们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和要求啊!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没有可以让父母好担心的,那就要时时把对父母的报恩之心放在心上。我们需要认识和做到的,时端正孝的态度,并不是说等条件好了才去尽孝,有一碗饭的时候也可以尽孝,不要等到有一锅饭的时候再去孝敬,孝不能等待,等你发达的时候已经晚了。给老人房子住、给钱花并不等于孝,要把老人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父母对我们来说是惟一的,许多人在老人去世后,感叹从来没想到会失去父母。所以孝要从现在做起,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惧。”为自己的父母健在而高兴,同时也为父母的高年而忧惧。

《走向世界》: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孝”正在逐步式微和消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大千:孝是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消失的。现代生活中,尽管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人们对孝仍是持肯定态度的。所有人都看重孝的品德,没有人敢说我不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就成了道德败坏的小人,在做人上站不住脚。现在的人并不是说都不孝顺了,有可能跟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关,认识不到位、素质不高都可能导致在尽孝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但要孝敬老人这个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有的。我经常看《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我发现现在的青年人找对象,首先的条件还是要求对方要孝敬父母,强调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这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是对一些不孝的负面的东西,大家也都有很大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对孝的关注。所以,要正确认识孝的现状,并不是礼坏乐崩,也没有失传,只要人情在、人性在,孝就不会灭亡。

孝顺,是至亲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走向世界》孝与顺是分不开的,今天年轻人提倡个性,应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王大千:孝与顺的关系是两代人的关系。长辈要教育晚辈,但长辈不见得都是对的。限于知识、素质等个方面的因素,长辈的说教和要求有可能是错的,现实证明,家庭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错在老人。所以作为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处理好家庭问题,为子女做个好榜样。俗话讲厚积而薄发,父母没有做好,没有好的积累和付出,到年老了只想收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没有把握好家庭关系,等到年老了,孩子强势了,他就会效仿,就会报复到父母的身上。

孝是和谐文化,对于子女来讲,孝顺就是要求和谐,父母也会有所偏差,不见得都是对的。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的过错,要从侧面提醒,如果得不到同意,就遵从父母的意见,即使劳苦,也无怨言。子女都能这样去做,相信家庭会很和睦,所谓的代沟也会得到弥合。从孝顺的角度看,孩子就要讲求和谐、顺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要简单地去反对或盲从,要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

《走向世界》:现在孝道传承中的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王大千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人情的角度讲,父子之间不应该互相诋毁:从法律的角度讲,也不提倡大义灭亲。父子成仇是很残忍的事情。违背了人性,对孝的造成严重的破坏。

孝是从小耳濡目染而来的,大人要做出表率。问题虽然出在现在,但根源主要不在这里,是上代人的问题。“文革”中破壞和践踏了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建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建座楼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和很长的时间,而想破坏它就容易多了。

《走向世界》:这样说来行孝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要求。

王大千.其实很简单。父母想着孩子,孩子想着父母,一种自然的亲情。物质代替不了精神,这种亲情是金钱代替不了的。不在乎你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要看你有没有这个亲情,有没有尽孝之心。即使在远方,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给父母买个手机,随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有空的时候问问家常,比给老人钱不知要好多少。

孝敬。是对生命源头的崇尚与敬畏

《走向世界》: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对于的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与孝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王大千:是的。孔子讲“慎终追

远”,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宗,认为做好了就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就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

我们讲孝道需要澄清对孝的误解。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理解为孝敬父母不能到远处去,好像束缚了我们去干事情。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游必有方的意思是要有方向、方式、方法,有措施。父母病了,不见得非要守在床前侍候,只要安顿好、安排好,没有后顾之忧,尽可以去远游,距离不是问题。现在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不能要求子女承担,要靠社会的机制来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已经很难做到了,能做到的就是把父母安顿好,孔子讲得“安老怀少”就是这个道理。母爱是以分离为最高境界的,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走向世界》: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相对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就是尽孝了呢?

王大千:仅仅是老有所养是不够的,还要有敬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我们精心饲养犬马之类的动物,目的是为了驱使。如果对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敬何以能孝,敬是孝的最高形式。尊崇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要知道自己的来源,不知道父母是痛苦的。所以说父母是离得最近的祖先,首先应当敬父母。有了敬的思想,担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孝行,是用实践检验的品德

《走向世界》:现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象加剧,您认为推行孝道的关键点在哪里?

王大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了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减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观念没有跟上来,在社会变革中没有赋予孝道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孝的方式。电话让通讯方便了,但交流的却少了,打个电话就事说事,很少通过电话聊天交心。结果是造成了感情割裂、亲情淡化,孩子缺少大家庭的教育影响变得孤僻,這都与孝道教育的不到位有关。

《走向世界》孝道教育该如何建设呢?

王大千:从小要学孝道,要读经典。经典就是种子,是能生根发芽的。流行文化很热闹,也很容易接受,但这只是馒头,种下馒头是发不了芽的。经典历经千年仍有活力,就在于经典给我们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社会越复杂,判断力要求就越高,就需要从经典中汲取知识,满足选择和判断对人的更高的要求。

《走向世界》:具体到现实生活,该如何传承孝道?

王大干孝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年轻化。让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到本领。过去街坊邻居住在一起,见面要行礼、打招呼,这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是现在不行了,住进了单元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忙着学特长,不相互交流,大人也不来往,人与人之间交往太少,缺乏共同交流的能力。个人虽然优秀,但缺乏共同协调的能力,不会处理家庭、社会关系,造成婚姻家庭危机,社会关系紧张,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

《走向世界》:孔子基金会在孝道弘扬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

王大千:我们正在尝试做孝文化社区,已经建设了30多家孔子文化社区。现在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太少,影响传统道德的弘扬。在社区里建论语广场、文化墙,搞传统道德演讲,提倡道德和孝心。章丘山水泉城社区,把每栋楼的一层作为公共场所,大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玩耍交流,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过去好了,小区居民的道德也有了提高。所以倡导孝道要从社区入手,从儿童入手,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

《走向世界》:对于单个家庭有无加强孝德方面的尝试?

王大千:孝其实是精神的愉悦,要让父母老有所乐。我们还尝试建设了孝心网,提倡每个家庭出一部家书,把老照片、传家宝都放在上面,让每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都可以在网上享受家的感觉。这种方式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讲,比较简便快捷,也更现代化。还有网上宗祠家谱、网墓网祭,在追思祖先的清明时节,身居海外的游子不可能到祖先坟前扫墓,但可以在网上祭奠祖先,实现生者对死者的约会与缅怀。

4.弘扬孝道美德征文 篇四

人说“别等到她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才懂得母亲是那样重要。”一代君王郑庄公,在平定共叔段叛乱后,一怒之下将与叛乱事件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母亲姜皇后发配到颖地,但是后来,母子俩却又和好如初了。这是为何呢?是孝心,是郑庄公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使他牵挂着流落远方的母亲,是孝心使他听从大臣颖考叔的建议,与母亲言归于好,尽释前嫌。郑庄公也因此被后人所称颂。

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孝子数不胜数——著名宰相狄仁杰。有一天狄仁杰外出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朵,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孝心,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感天动地。

养育之恩,何以为报?

乌鸦反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可曾听说,成年的乌鸦,虽然样子不讨人喜欢,但是,在父母年老病残之时,乌鸦会不远千里地找来食物,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乌鸦。你说,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你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身强体健的青年时,你可曾注意过,母亲在一点一点地变老。那满头银发是为我们而长的,我们怎能视而不见?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在感恩节那一天,我要把最真挚的祝福赠于父母。

你做到了吗?母亲节那天,你是否为母亲洗过脚,是否为母亲带来一个惊喜,哪怕是一句温暖的问候;父亲节那天,你是否为家里的顶梁柱——呈上一份礼物?英国有句古话:“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请你静下心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回报你的父母了吗?

5.初中弘扬孝道美德征文 篇五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很有道理。老人年龄大,经历的事情相对也多,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我们年纪轻的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的十大元帅之一,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陈毅爷爷孝敬母亲的感人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爷爷担任上海市市长,工作十分繁忙。一次出国访问归来,陈毅爷爷便抽空去探望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他看到老母亲藏在被子里的尿脏的衣裤,不顾母亲的阻拦,一把夺过去,亲自到河边清洗……

那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我们该如何尽自己的孝道呢?《三字经》上有这么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呢?东汉的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等被窝里暖和了,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黄香的举动虽然很小很小,却饱含着他对父亲浓浓的爱。这无疑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典范。

我们现在还小,不能给父母锦衣玉食,也不能让父母住上高楼大厦。但只要我们留心,用心去爱我们的父母。或许是一声轻轻的问候,或许是一杯普通的绿茶,或许是一份满意的成绩单……都能让我们的父母、长辈感到莫大的快慰。

6.弘扬孝道倡议书 篇六

一是高举孝文化旗帜,用自身的孝行引领社会。

志愿为国人在思想、精神、道德等素养境界提升上献出一份力。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孝的深层诠释,是倡导由孝心到孝行,进而“泛爱众而亲人”“博施于民而济众”。秉承孔子的孝道观,就是要让孝从家庭走向社会,走遍华夏大地,此乃同仁之共同意愿。

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担当;要想拥有幸福家庭,实现幸福美满人生,应当大力弘扬孝文化。

针对当今社会困扰人们的三大社会问题:与父母沟通问题、夫妻相处问题、孩子教育问题。我们倡导以弘扬孝道为切入口,结合现代最新心理学,融合儒释道的精髓,揭示家庭与社会之道、幸福与财富之道、眼前与长远之道,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乃至世界和谐。

三是响亮地提出:人人争当孝子贤孙。

忠臣与孝子是天下第一等好人。何谓好人?我们认为:考虑国家和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一个好人吃香的社会,肯定是美好的社会。

四是行孝的第一个层次是在家庭“孝老爱亲”,第一位的是孝敬父母,因为“善待父母”乃家庭关系中子女的最基本的义务,亦是做人之本。一个“孝”字全家安,一个“孝”字全家顺,一个“孝”字全家和,家和即可万事兴,兴者富,富者福;博施孝行,就可打开通向幸福的大门。

五是何谓“孝”?请记住十句话:

1、贫困的父母,钱到为孝;

2、衰弱的父母,出力为孝;

3、孤单的父母,相伴为孝;

4、脾气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

5、患病的父母,照顾为孝;

6、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

7、忠职尽责,干好工作为孝;

8、当官的儿子,清廉为孝;

9、父母对你的期待,你能实现就是尽孝;

10、遵纪守法,不让父母担忧为孝。

六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必定有一个贤惠的内助,孝子身后必定有贤妻。

在每个家庭中,妻子的作用极其重要。女人要做好妻子,好母亲,好婆婆,男人也是同样要做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夫妻地位平等,要互爱、互尊、互敬、互帮、互助。不轻言离婚,因为夫妻离异伤害最大的是子女。倡导对爱情忠贞不渝,追求银婚、金婚,钻石婚至白金婚。

七是欲实现辈辈孝,代代传,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应以自身的孝行,垂范子孙。要重视家教,培育良好家风。倡导家家制定家训、家规,因为良好的家训家规传递的是正能量。对子女不求成龙成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做起。

八是在社会上倡导尊老敬贤,视天下父母为己父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做公众孝子。

做孝子,不仅要做家庭的孝子,更要做社会的孝子。社会的孝子做派是“尊老敬贤”。尊老与敬贤二位一体,尊老当敬贤。贤者,德高望重之人也。为此,我们呼唤新乡贤,因为时代需要千千万万的新乡贤。乡贤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等功能。当务之急是创立新的乡贤文化,让乡贤文化赋予时代内涵。

九是倡导忠于国家,做祖**亲的“孝子”。

当孝子的最高境界是忠诚于国家。《孝经》开宗明义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由维系家庭伦理道德扩展演绎成维系社会的伦理规范。我们倡导树立敬畏意识,敬畏宪法、敬畏所有法律法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当然包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在言语行动上,维护祖国的尊严,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努力做最美中国人。

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倡导大忠大孝,追求忠孝两全。欲使美德万代传,须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孝老爱亲,尊贤敬老,中华美德,光耀千秋。

倡议人:xxx

7.传统孝道之两面观 篇七

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方面:

一、养亲

养亲是传统孝文化最基础的部分, 我们从《二十四孝故事》中可以看出, 古人把一个人是否赡养自己的双亲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孝道的首要标准。其实, 传统孝道文化包含养亲的思想, 有其内在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 要想生存下去, 必须采取代际反哺互养的方式, 再加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因此老年人有着高于年轻人的社会地位。这两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养老的“反馈模式”既上一代要抚养下一代, 同样在上一代年老的时候要对上一代进行赡养, 这不同与西方国家的“单向模式”, 也就是只要上一代对下一代有抚养的义务, 而下一代却没有必要对上一代负责, 因此, 西方国家很少提及“孝”, 而中国孝的观念及行为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二、敬亲

每个人都出生在一定的家庭中, 从出生的时候父母便对自己进行抚养, 在这种抚养的过程中, 每个子女对自己的父母都会形成一定的爱戴之情,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并未都能自始至终。因此, 儒家提倡孝文化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一词来维护人类这一美好的感情。而且, 更为可贵的是, 儒家文化把这种敬亲、尊亲的范围扩大化, 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抚养尊重自己的父母扩大到尊敬社会上所有的长者和老人。这种合理的伦理道德无疑具有合理性, 并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提倡并发扬。

三、光亲

光宗耀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伦理义务,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 每个中国人都把光宗耀祖作为自己至高的荣誉, 正是因为这一使命感, 他们自小就努力学习, 等到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但是更为可贵的是,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把光亲的孝道伦理道德延伸至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观, 正如在《大学》中所提出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把“光亲”发扬为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入世治国的思想无疑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功效。

传统孝文化的消极方面:

一、“忠孝合一, 移孝于忠”的思想, 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的基本道德力量, 这是传统孝文化的消极方面之一

孝文化最初只是规范家庭的一种伦理, 然而, 到了封建时代, 封建君主把孝文化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到一块, 他们的理论是:父亲是一家之长, 君主是一国之长。对家长的“孝”与对国家的“忠诚”自然而然地有着内在的联系, 因此他们“移孝于忠”提出了一套看似很有道理的理论, 他们宣称:君让臣死, 臣不得不死。他们还提出了:孝是忠的前提, 忠是孝的结果, 为了忠必须孝, 当忠孝不能两全时, 必须“舍孝取忠”。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它为封建地主地位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这种思想放在今天来看, 显然是具有落后意义的, 因为它与我们提倡的民主精神是冲突的, 我们应对孝具有服务于专制统治的特性保持警惕, 防止其毒瘤影响。

二、父子相隐的是与现代民主法治的精神相违背的

父子相隐最初是由儒家所提倡的, 并在后来被历代的统治阶级延续。父子相隐, 简言之, 就是如果家中的父或子犯法受到惩戒, 父或子其中一方都可以为之代受。这种思想实质上是家庭主义中的私情主义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的, 私情大于公法, 这种精神显然是和现代民主法治的精神相违背的, 是不利于现代法制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法律精神要求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因此, 在现代法治中, 我们要大力反对“亲亲相隐”的做法, 而要大力提倡“大义灭亲”的做法, 并用“窝藏包庇罪”来惩戒那些“亲亲相隐”的做法。

三、久丧厚葬与现代社会新风尚是相违背的

古代提倡“久丧后葬”来表达孝子对先人的哀思和追悼, 这自然是一种人类的合理感情, 但是明显是与现代的社会新风尚相违背的。其一, 久丧厚葬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财物, 明显与现代所提倡的节约意识相违背的。在古代, 富人家的陵园面积极大, 墓中的陪葬品极多, 显然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而且毫无意义, 这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其二, 古人提倡的“庐墓三年”以尽孝道, 这种做法在古代看来是一种极高的品行, 然而在现代看来是不具有可操作的意义的, 如果一个人三年来什么都不做仅仅是居丧守墓, 不仅自己的工作有丢,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 儒家所提倡的“久丧厚葬”的做法应当抛弃, 代之以“厚养薄葬”, 这是顺应现代所提倡的简朴意识、顺应时代进步的。

传统孝道文化既有其积极的一方面, 同时又有其消极的一方面。因此, 对待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也应相对待其他文化一样, 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 全盘否定必将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全盘继承必将导致复古主义。中国传统道德很重视孝道, 孝顺父母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 把孝理解为愚忠, 当然是不对的。总而言之, 对待传统孝道文化应批判地继承。

摘要: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基。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孝道也表现出了它与时代不相容的内容。因此, 传统孝道具有两面性,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关键词:传统孝道,积极性,消极性

参考文献

[1]论语.学而[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9:1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335

[3]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44

8.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 篇八

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孝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中国人的血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宣传古今孝道典型,加强以孝道老爱亲为基础的家风教建设,营造感恩、向善、小我、大爱的文化氛围,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决定在全省开展“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为目标,以“好家风、好家训”为重点,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道德风尚,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和时代新风,传承中华家庭美德,努力营造孝道敬父母、感恩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孝道文化进机关活动。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敬老孝老模范”评选活动、“学国学、讲孝道”活动、“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爱心行动,开展孝道歌曲大家唱、孝道人物大家选、孝道讲座大家谈活动,营造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使机关干部真正成为践行孝道文化新理念、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的示范者和带动着。

2、开展孝道文化进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未成年人教育全过程,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孝行的日常养成和教育,以《弟子规》学习活动为载体,坚持常年开展孝道文化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活动。开展孝道文化“六个一”主题活动,即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举办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的讲话,推荐一批优秀亲子教育书籍,使未成年人成为孝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崇善、知善、行善、扬善”的道德风尚,激励和引导学生以典型为榜样,不断培养崇善向善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3、开展孝道文化进社区活动。围绕公共视觉植入,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居民楼道、文化广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脍炙人口的孝道文化阵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孝道名人名言、名篇名句。广开孝道学习路径,开设道德讲堂、乡风评议、孝道主题论坛、孝顺榜等孝亲典型样板,推动孝道文化入脑入心,推广孝亲文化公共活动,结合文明礼节,深化“我们的节日”,重点在重阳节期间开展各类载体新颖、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实践活动,发挥贤孝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使社区(村)成为弘孝重孝的重要阵地。

4.开展孝道文化进家庭活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行孝的主要实践场所、广泛开展“常回家看看,让老人远离孤独”,引导广大家庭“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每天向父母问个好”等常规行动。组织家庭志愿者为身边的贫困空巢老人、老年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开展结对助困活动,为老人做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帮扶解决涉老问题等系列孝文化实践活动。根据全国妇联统一安排,结合我省实际,以群众自荐、互相学习、共同分享为宗旨,以契合家庭需求、群众喜闻乐见、最大限度吸引群众参与为目标,在全省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最美家庭”感人事迹,积极弘扬家庭美德。围绕家庭教育中和谐、孝道、劝善、勤俭、励志、修养等方面,开展家训家规征集活动,筛选部分优秀作品在青海文明网进行刊登宣传,在传播、传承中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使之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传家法宝。

三、保障措施

1.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开展“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重要举措、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主题活动扎实开展。

2.上下联动,打响品牌。要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围绕重点特色工作,共同参与、同步推进,形成富有实效和影响的孝道文化品牌。运用社会化的手段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力求做到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

9.弘扬孝道的演讲稿 篇九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这个文明的社会里,多数同学似乎把这些全都忽视了。父母为了我们时刻操劳。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爱护又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不去尊重,孝敬他们呢?以前的我也许从未体贴过父母,理解过父母。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我学会了孝敬父母,体贴他们、理解他们。爸爸妈妈忙碌一天,我为爸爸妈妈捶背,消除他们的疲惫,在炎热的夏天,我为妈妈送上一杯冰凉的果汁,使她提起精神;在夜晚,我为爸爸端一杯热茶;星期天,为减轻他们的负担,我积极地做家务活,我要理解体谅他们……

10.让孝道之花开遍校园 篇十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具体做法

1.加强氛围营造, 宣传孝道文化

为了营造孝道教育的浓厚气息, 我校在教学楼和综合楼醒目的墙面上悬挂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大型条幅, 有选择地张贴了古二十四孝图。并在楼道墙壁、走廊、楼梯台阶张挂了古今忠孝格言、名言、警句和以勤学、砺志、感恩为主题的精美图片, 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孝文化传播氛围。学校还利用橱窗、电子屏、横幅、宣传手册、黑板报、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忠孝故事和身边的忠孝事迹。通过国旗下的演讲、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广泛宣讲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同时, 通过新闻媒体、灵武教育信息网等, 向社会家庭传扬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创设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孝文化氛围的形成为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2.制定孝道目标, 丰富学生认知

为切实提高孝道教育实效, 我校成立了孝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灵武市第四小学孝道教育实施方案》, 在方案中明确了以“弘扬以尊老孝亲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为目的。以“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为内容。以“念亲情, 孝亲敬亲, 感恩家庭;贵友情, 尊长友幼, 感恩社会;铸忠情, 爱国报国, 感恩祖国;养豪情, 砺志修身, 感恩生命”为要求。明确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后,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孝道教育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并及时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如此, 学校还聘请了德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指导我校教师编写了各个年级的孝道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 并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予以实施。孝道教育被列入了课程, 进入了课表, 融入了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 掌握孝亲敬亲, 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四方面的具体要求, 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素养。为了抓好孝道教育课程的落实, 学校教务处定期抽查教案的编写, 课堂教学的落实, 将孝道教育课程真真落在实处。

3.开展孝道活动, 内化孝道行为

我校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 把孝道教育活动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结合起来, 并渗透到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 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品读古今孝道经典。教师通过解读和让学生朗读、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篇目,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百善孝为先”的积极意义, 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 认知博大精深的孝文化。二是结合公众节日和传统节日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在“3·5”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 为孤寡老人整理床铺, 打扫卫生, 揉肩捶背, 洗头洗脚, 谈心交流, 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这样做既温暖了孤寡老人寂寞的心灵, 又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表达孝心, 付诸实际行动的机会。“3·8”妇女节和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五个一”活动, 即为父母做一次家务, 捶一次背, 说一句问候话, 洗一次脚, 为父母制作一张节日贺卡。教育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让父母开心、快乐, 同时表达了孩子感恩父母, 感恩亲人的良好心愿。清明节学校少先大队部组织学生祭扫灵武烈士墓, 向革命先烈表达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崇敬之情。“6·1”儿童节开展扶残济困和孤残贫困儿童手拉手、学习身边的孝道人物等活动。让学生知道付出, 理解关爱。“7·1”党的生日开展“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 用心中的歌感谢党和人民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8·1”建军节开展学习子弟兵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活动,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9月教师节开展向老师送贺卡、写感谢信等活动, 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10·1”国庆节开展“祖国, 我为你自豪”剪贴报、手抄报、绘画、演讲、征文比赛, 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恩之情。重阳节举办尊老孝亲、敬老助孤“爱心一日”主题活动, 教育学生敬老携幼、助孤帮困、树立爱心。三是召开孝道教育主题班 (队) 会, 感恩砺志报告会、班级孝道文化评比等, 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孝道的真谛。

4.建设孝道基地, 强化德育教育

我校还建立了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和孝道教育室, 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孝亲敬老、爱国报国的信念, 体会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灵武市中心敬老院和灵武市烈士陵园已被我校确定为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我校组织师生定期到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孝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德育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孝道意识, 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道教育室作为我校孝道教育的教育室和展示室, 也是上级部门领导及来宾了解我校特色品德教育的窗口。先进人物事迹展板、图片和丰富的活动资料展示了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情况及成果。我们定期召集学生到孝道教育室参观学习, 既了解了孝道教育的目的、意义, 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孝道教育的内涵, 帮助他们树立真确的孝道观念。

5.重视过程评价, 实现孝道目标

为了使孝道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我校为每一位学生专门印制了孝道教育实践记录本, 要求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 将自己行孝的言行、感悟、做法, 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等及时进行记录。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从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为了校正学生的思想认识, 学校政教处成立了“孝道教育红领巾行动小组”, 监督各年级 (班) 孝道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我校不仅抓好了监督工作, 还完善了孝道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孝道教育内容设置了孝亲星、尊长星、爱国星、砺志星。每学期通过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方式进行评选。只要获得其中一个星、两个星和三个星的学生, 就分别授予一、二、三星级“孝道好少年”, 将他们的相片和孝道事实给予公布、张贴, 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局面。获得四个星的学生将荣获全校的“孝道之星”, 我校将他们的优秀事迹编印成册, 大力宣传, 尽量做到“孝道之星”事迹人人皆知, 促进孝道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 进一步增强孝道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孝道教育活动成效

我校孝道教育活动开展以来, 家长们反映:孩子更有礼貌了, 更文雅了。孩子爱做家务, 孝敬老人, 不顶撞父母, 有礼有节, 懂得节俭了。

老师们反映:学生在校外见到老师就会行礼, 上课能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班风明显好转。

学生们反映: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妈妈洗衣服、洗碗、洗菜、打扫卫生, 现在都会做了。我学会了感恩, 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 爷爷奶奶的不容易。我要感激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 我也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

总之, 开展孝道教育使我校管理走向规范, 校园走向和谐。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孝道教育是当前我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 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实施孝道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2]孝经.

[3]论语.

上一篇:失恋哲理的个性签名下一篇:绵阳市实验中学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汇报材料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