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2024-07-10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4篇)

1.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一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5》

桃园矿社区幼儿园——赵文琪活动名称:科学,活动1:认识数字5

设计意图:

数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幼儿虽然会说数字1,2,3,4,5····但他们却对数字表示的模糊不清,为了让幼儿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能真正理解数字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认识数字5.。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并能准确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本次活动通过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实物,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明白实物与数字的对应性。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2、能对5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引导幼儿通过操作,目测等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

3、能仔细倾听,并按指令进行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认识数字5,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难点:能对5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5的数卡和实物卡若干。幼儿每人一个盘子,盘子里积木10若干。白纸和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数字1、2、3、4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来玩一个“看数字拍手”的游戏,好不好?

2、介绍游戏玩法: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先读出数字,再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拍手,要求幼儿听口令:预备—拍!幼儿才能拍。

3、游戏“手指变变变”。教师:小朋友让我们的小手动起来,做个手指变变变“的游戏好不好?

《此环境培养幼儿 手口脑并用的能力》

4、按数取物师:这是数字几?幼儿:“3”师:用你们的小手来表示“3”。幼儿伸出3根手指头。师:请小朋友们从小盘里拿出相同数量的玩具,三个积木和数字三做朋友(教师引导幼儿巩固复习对1,2,3,4,的认识)

二、认识数字5。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目测图形数量和水果数量认识数字5,教师先提问在讲解。

师:图片上有几个三角形?让我们伸出小手点着三角形数一数有几个吧!幼儿伸出手指随老师一起点数。(此环节练习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物体,每一张图片逐一提问讲解,反复加深幼儿对数字5的理解和认识。)

三、排序活动

1、现在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宝宝和实物图片,但它们混淆在一起,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排排队,你们愿意吗?

2、幼儿操作活动,教师个别指导。在排序的过程中提醒幼儿别让数字宝宝站错位置!

3、你们真能干,谢谢你们小朋友的帮忙。

三、我是小画家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

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活动2《认识数字宝宝5》

一、设计意图

在一次幼儿园升旗活动后,甜甜指着国旗告诉我:“老师,老师,国旗上有许多星星,有的是大的,有的是小的。”这些孩子都围了过来,用手惊喜的数着这些星星,我想: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掌握正是在生活中这样接触、发展掌握和运用的我们班的幼儿将要认识数字5,利用国旗的这一特点不是正合适吗?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去发现生活中藏有5的物体,感知5的形成,又能让孩子认识国旗,激发他们爱国情感,这样多个领域的结合好渗透更能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二、活动目标

1、感知数量5,知道其形成。

2、能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体验与同伴、教师合作游戏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已掌握点数人数的方法,有用身体和动作表示数字的经验。

物质材料:五角星、小红旗、五角星头饰、场地上画好的红旗图框(可容纳5个幼儿)

四、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国旗国旗多美丽》

反思:音乐游戏的导入能让孩子很快与教师融为一体,通过这一环节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展示了幼儿的主体性。

(二):谈话国旗引出主题。

1、出示4颗五角星(一样大小的)让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2、谈话,见过的国旗是怎样的?上面有几颗星星?

3、再出示一颗五角星,感知:4添上1是5。

4、认识数字5,鼓励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示5的特征。

5、出示五星红旗图片(五角星是能活动的)比一比,4添上1是5,5比4多一个,4比5少一个。反思: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他们清晰地感知,理解添上的意思。为掌握数的形成打下基础。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主动观察思考5的意义和特征。但缺少“让全体幼儿操作验证数量5和4的不同”这一环节,因为这个过程更能有效的帮助他们在操作中理解,记忆。

(三)、互动游戏:“星星宝宝找妈妈”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星星宝宝听音乐跑动,音乐停后,分别蹲在地上的红旗上,邀请幼儿合作变成红旗上的五颗星星。

2、幼儿游戏,讲述引导幼儿,检查游戏结果,鼓励孩子进行及时调整。

3、表扬乐于动脑和人数超过5时勇于退出,懂得谦让的孩子。

反思:这个游戏对孩子的能力要求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孩子的思维需要经过几次激荡,——听音乐找位置,点数人数决定去留,思考是否谦让?同时也弥补了上一个环节的不足,决定去留时也是对数量多少的一种理解和体验,过程有些复杂,这样部分孩子思维只能集中在找位置这一环节,无法顾及只有5个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其他活动时使这一环节落实到位,另外,活动中不少幼儿能在成人的鼓励下做到谦让,细致观察,反复点数,这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找与5有关的物体。

2、自制小国旗。

五、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活动应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帮孩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此次活动能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与幼儿情感相结合,让孩子知道生活中的数无处不在。

中班幼儿正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期,因此要注重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动静交替,还体现了领域的整合与渗透,不单单了解了5的形成,还涉及了爱国情感教育,友爱谦让教育,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等。东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吸取经验,对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本次探索课我所讲授的主题是幼儿中班数学——认识数字5.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游戏导入课题,穿插游戏来复习1——4。

2、认识数字5,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3、排序练习,巩固数1——4的数量操作。

4、儿歌欣赏——《数数歌》。在活动前我准备了很多教具,在课堂上联系生活中的东西来引导孩子学习数字5,在拍手数数的游戏中学以致用,让孩子进一步巩固认识5。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教具准备充分,但不够精致。如:数字卡太小,不够吸引孩子。

2、表情不够夸张,语言不够形象,幼儿兴趣没完全调动起来。

3、讲课时幼儿的注意力没完全集中起来。

每上一节这样的教研活动,对自己来说都有很大的收获,学到了很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

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二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孩子总是兴致盎然、乐此不疲。“珠珠乐”游戏一直深受孩子的青睐,可是每次玩过以后,孩子都不能将珠子全部装进玻璃罐,总会有一些遗留在外面。孩子们在相互检查整理情况后都会告诉我这一发现。我通过观察后发现,孩子们在整理的时候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其实玻璃罐中还留有很多的空隙,于是我针对孩子们发现的问题专门设计了一个活动。科学活动“巧放珠子”就这样产生了,它来源于孩子的生活,这个问题是孩子熟悉的、乐意感知的、愿意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探索巧放珠子的有效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2)学会记录,能用连贯的语言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观察到珠子之间的空隙;难点是如何将大小珠子合理分布。

四、活动准备

(1)幼儿用: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空玻璃罐1个,分别装在篓子里的大小珠子各5个,记录纸一张,笔一支)。

(2)教师用:大记录纸一张,玻璃瓶1个(装有大小珠子各5个)。

(3)图片。

五、设计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科学探索活动“巧放珠子”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应运而生的。在本次活动中,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确实是孩子们自己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懂得: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筋,积极探索,寻求最简单、方便的解决问题方法。本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主动建构,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中,我始终以培养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从一开始的图片直接抛出游戏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接着提供操作材料,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七、活动过程

1. 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1)看一看,这是你们平时玩的什么游戏?

(2)这两张图片中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通过观察,很快得出结论:游戏前珠子都装在玻璃罐中,游戏后有的珠子散落在桌子上。

(3)哪些小朋友在这个区域玩过?为什么会这样呢?

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玩过以后就装不进去了。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怎样就可以装进去呢?

2. 实验操作,探索方法

(1)观察实验操作的材料:了解记录纸、笔,数一数大小珠子各几个。

(2)第一次实验操作。①教师提出要求:将大小珠子装进玻璃罐,数一数,能装多少个珠子,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②幼儿实验操作,并在记录纸上记录珠子的数量。③比一比,谁装得多?教师将幼儿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大纸上。④观察大记录纸上的数字,展开讨论:都是一样的玻璃罐,一样的珠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装得多,有的小朋友装得少呢?⑤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小结:原来小朋友装珠子的顺序不一样,有的小朋友是先装小珠子,有的小朋友是先装大珠子,大小珠子是分开摆放的。

(3)第二次操作。出示教师的玻璃罐和刚才两个小朋友的实验结果,让小朋友仔细比较、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大珠子之间有很多的空隙,这些空隙,可以放小珠子。

①老师是怎样装的呢?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把珠子都装进玻璃罐吗?③幼儿再次操作。④交流实验过程。

第一次操作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操作的方法,而是让孩子大胆地去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的交流又为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供了帮助,并且很自然地引发下面环节的再次探索。在第二次实验时,教师也没有告诉孩子方法,而是让孩子观察、比较、验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使幼儿的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

3. 迁移运用、回归生活

(1)观察每个小朋友的小柜子,比一比谁的物品摆放最整洁,空间最大。

(2)延伸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在幼儿园和家中,引导幼儿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

3.中班科学活动:上面和下面 篇三

兔八哥:“小熊,你在家吗?我要向你借块地用一用。”

熊:“行,但是我有要求!庄稼咱们平分。”

兔八哥:“可以,那你要上面的?还是要下面的?”

熊:“哦,让我想想。”小熊伸了个懒腰说:“好吧,兔八哥,我就要上面那半。”

兔八哥笑了一笑,说:“小熊,那就这么说定了。”

教师:“小兔们,兔八哥会种什么呢?”

小熊天天睡觉,小兔下地干活儿,播种、灌溉、除杂草。

农作物一天天地长大,小熊还是一天天地睡他的大头觉。

丰收的日子到了,兔八哥叫醒小熊:“醒醒,小熊,醒一醒!上面那半是你的,下面那半就是我的了。”教师先示范把一个植物分给兔八哥和小熊。

教师:“请小兔帮忙来把这个分给兔八哥和小熊。”

小熊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这些叶子,说:“不对呀,兔八哥,怎么最好的都在你那边?”

(兔八哥)“小熊,是你选择要上面的那一半的。”

(小熊)“好吧,兔八哥,这次算了。你再耕作一次,但是下一季的收成,我要下面的那一半!”

兔八哥同意:“就这么说定了!”

于是,小熊还是接着睡大觉,兔八哥下地干活儿,他忙着播种、灌溉、除杂草。(介绍植物:这是什么?它的果实在什么地方?)

又到了丰收的时候,兔八哥采收了白菜、花菜和芹菜。他们摘下长在地面下的,交给小熊,把长在地面上的,留给了他们自己。

教师:“请小兔来把上面的留给兔八哥(一个幼儿操作,把上面送到兔八哥的篮子里)。”

教师:“再请小兔把下面的交给小熊(一个幼儿操作,把下面的送给小熊)。”

小熊皱着眉头看着自己的这堆乱糟糟的菜根,说:“兔八哥,我又上了你的当。”

兔八哥回答:“不对,小熊,这回是你选择要下面那一半的。”

小熊怒吼起来:“兔八哥,你再耕种一次。下一季的收成,我要上面那一半,也要下面那一半。你骗了我两次,这是你欠我的。”

“你说得对,小熊。”兔八哥叹口气说,“下次收成的上下两半都归你,这样才公平。小熊那就这么说定了。”

小熊接着睡觉,兔八哥在地里干农活!

丰收的日子又到了,兔八哥叫醒小熊熊:“醒醒,小熊,醒一醒!这次上面和下面的全都是你的了。”

这次小熊家门前种的,是一大片高高的黄瓜、玉米、辣椒。兔八哥把植物一棵棵地拔起来。扯下长在最上面的穗子和地面下的根,堆成一堆交给小熊。再小心谨慎地摘下长在中间的果实,放在自己的这堆。

小熊揉了揉眼睛,看了又看。

“你瞧,小熊?上面和下面两半都给你,我拿中间的。没错吧,小熊先生,我们就是这么说定的!”

这时,小熊完全清醒了。他气得大喊大叫:“我受够了,兔八哥!从现在开始,我自己耕种,所有的上面、下面、中间,都是我的!”

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1.通过看、摸、尝,了解甜瓜的主要外形特征和味道。

2.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甜瓜的形状、颜色、味道。

3.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有关甜瓜生长的牒片,实物甜瓜若干,刀一把。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甜瓜,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1.提问:小朋友,你吃过什么瓜?

2.出示甜瓜:你吃过这种瓜吗?你觉得味道怎么样?”“这种瓜是我们嘉善人自己种的叫甜瓜。”(老师用很神气 的口吻说)

二、通过观察、品尝让幼儿对甜瓜的基本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1.给每组幼儿的桌上都摆上甜瓜,幼儿进行感知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某某小朋友还敲敲甜瓜呢”,“某某小朋友还用手摸摸、压压、滚滚甜瓜呢”)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感知、探索和发现。小结。

3.感知甜瓜内部的特征。

教师可让幼儿猜猜甜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甜瓜内部结构的兴趣;切开甜瓜让幼儿观察并品尝。提问:甜瓜里面是什么样的?小结。

三、观看甜瓜的录像。

“甜瓜长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片关于甜瓜的牒片,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下好吗?”

提问:“刚才,牒片中说的甜瓜是谁种的?”“我们嘉善人真能干会种这么甜的瓜!”

5.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五

1、想办法让小伞飞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小伞娃娃50个可乐瓶吸管泥工板各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小伞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刘老师请来了小伞娃娃和大家交朋友,你们高兴吗?

小伞娃娃有一个心愿,她很想飞起来,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2、介绍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师:小朋友一定很聪明有很多办法,你们可以自己动脑

也可以请吸管和垫板一起帮助小伞娃娃飞起来!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方法

3、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倾听小结。

师:刚才你用什么办法帮助小伞飞起来,请你告诉大家好吗?

4、引导幼儿用可乐瓶帮助小伞飞起来

师:咦?是谁在说话呀?(出示可乐瓶)你说什么呀?“我也想帮助小伞娃娃飞起来!”原来可乐瓶也想帮助小伞娃娃飞起来,你们愿意满足可乐瓶的愿望吗?好!那去试一试吧,一会把你的办法告诉大家!

幼儿自由动手尝试,教师观察幼儿的方法

师:“谁愿意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用可乐瓶帮助小伞的?”

幼儿个别演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

5、游戏:小伞飞起来巩固幼儿的经验

师:刚才小伞娃娃发现小B班的宝贝都很棒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帮助它们,谢谢你们!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项比赛,看看谁能用可乐瓶让小伞飞得最高!

介绍游戏规则:请可乐瓶都站在桌子上,然后小朋友用力的拍可乐瓶的肚子,看谁的小伞飞得最高

幼儿游戏,教师发令

6.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六

1、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建立起有关大、中、小的相对概念。

2、在物体比较过程中,初步了解参照物的概念。

活动准备:

1、成双的红色、蓝色、黄色大胸卡、成双的红色、蓝色、黄色中胸卡、成双的红色、蓝色、黄色小胸卡。

2、大中小三种规格的物品。

活动重点:

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建立起有关大、中、小的相对概念。

活动难点:

在物体比较过程中,初步了解参照物的概念。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游戏:

请幼儿带上胸卡。

向幼儿讲解游戏玩法。幼儿根据口令,找出相应的对象“碰碰响”,碰对了两人对击掌,碰错了两人蹲下。

教师发令:

——“找和你一样颜色的朋友碰。”

“找和你一样大小的朋友碰。”

“找和你不一样大小的朋友碰。”

2、鼓励幼儿独自游戏:

请幼儿对物品进行配对,物品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幼儿中出现不同观点时,可启发他们:

——“为什么你认为是大的,他却认为是小的呢?”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认识参照物的作用,即参照物不同,会有不同的比较结果。

7.中班科学活动:趣玩扑克牌 篇七

1.发现扑克牌的多种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让扑克牌站立,感受扑克牌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萌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探索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扑克牌(包括长边、短边对折的牌,用于比大小的10以内的牌)、篓子、盘子各若干,与扑克牌有关的变魔术视频,铃鼓,自制的皇冠等。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手指游戏“开门”,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双手合拢(一张扑克牌藏于手掌心),边念儿歌边依次打开五个手指。

儿歌内容: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我进来。

指导语:打开我的五指门,里面藏着什么?

二、比一比,了解扑克牌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仔细看看你的牌,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边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牌边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扑克牌上的花纹、图案、数字各不相同。

指导语:扑克牌可以怎么玩呢?一起和石老师玩个“比大小”的游戏吧。

如教师说“比、比、比大小,我是红心4,谁的牌比我大,请你赶快举起来”,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举起来。

三、试一试,让扑克牌站起来

指导语:小朋友们猜一猜,扑克牌可以站起来吗?我们让它站在小椅子上试试吧。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表述,如“让扑克牌靠着椅背站立”。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扑克牌自己站起来呢?

幼儿再次探索,教师引导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尝试,重点介绍“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

四、搭一搭,感知长边、短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长边、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探索高楼怎样搭。

指导语:老师这儿有什么?它们能站起来吗?那可以用它们搭高楼吗?谁来试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两种牌搭高楼,发现“很难叠高”后,教师出示未折过的扑克牌,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小结:搭高楼时动作要轻,一层楼上平放一张扑克牌,再搭第二层,用这种方法搭高楼就容易多了。

2.尝试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扑克牌分别搭两座四层小楼,比比哪种楼房比较稳固并说说原因。

3.搭高楼比赛,比比谁搭的楼房又高又稳。

指导语:我们发现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搭的楼房比较稳,那现在就用它来进行搭高楼比赛,同等时间内谁搭的楼房层数最多最稳固,谁就是我们班的搭楼高手。

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动作要轻。搭得最高最稳的幼儿,教师奖励他一顶皇冠。

五、赏一赏,感受扑克牌玩法的多样性

1.“刮牌”表演。

指导语:石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扑克牌,我不仅能让它们都站立起来,还能让它们听口令走路呢。

2.欣赏变魔术视频,结束活动。

指导语:扑克牌还是魔术师的最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师是怎样用扑克牌变魔术的。

活动反思

8.中班科学活动:趣玩扑克牌 篇八

1.发现扑克牌的多种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让扑克牌站立,感受扑克牌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萌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探索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扑克牌(包括长边、短边对折的牌,用于比大小的lO以内的牌)、篓子、盘子各若干,与扑克牌有关的变魔术视频,铃鼓,自制的皇冠等。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手指游戏“开门”,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双手合拢(一张扑克牌藏于手掌心),边念儿歌边依次打开五个手指。

儿歌内容: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我进来。

指导语:打开我的五指门,里面藏着什么?

二、比一比,了解扑克牌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仔细看看你的牌,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边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牌边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扑克牌上的花纹、图案、数字各不相同。

指导语:扑克牌可以怎么玩呢?一起和石老师玩个“比大小”的游戏吧。

如教师说“比、比、比大小,我是红心4,谁的牌比我大,请你赶快举起来”,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举起来。

三、试一试,让扑克牌站起来

指导语:小朋友们猜一猜,扑克牌可以站起来吗?我们让它站在小椅子上试试吧。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表述,如“让扑克牌靠着椅背站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扑克牌自己站起来呢?

幼儿再次探索。教师引导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尝试,重点介绍“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

四、搭一搭,感知长边、短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长边、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探索高楼怎样搭。

指导语:老师这儿有什么?它们能站起来吗?那可以用它们搭高楼吗?谁来试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两种牌搭高楼,发现“很难叠高”后,教师出示未折过的扑克牌。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小结:搭高楼时动作要轻,一层楼上平放一张扑克牌,再搭第二层,用这种方法搭高楼就容易多了。

2.尝试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扑克牌分别搭两座四层小楼,比比哪种楼房比较稳固并说说原因。

3.搭高楼比赛,比比谁搭的楼房又高又稳。

指导语:我们发现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搭的楼房比较稳,那现在就用它来进行搭高楼比赛,同等时间内谁搭的楼房层数最多最稳固,谁就是我们班的搭楼高手。

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动作要轻。搭得最高最稳的幼儿,教师奖励他一顶皇冠。

五、赏一赏,感受扑克牌玩法的多样性

1.“刮牌”表演。

指导语:石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扑克牌,我不仅能让它们都站立起来,还能让它们听口令走路呢。

2.欣赏变魔术视频,结束活动。

指导语:扑克牌还是魔术师的最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师是怎样用扑克牌变魔术的。

活动反思

9.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玩锁 篇九

1、了解锁的基本特点,发现钥匙和锁的关系,了解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主动探索,尝试开锁,体验开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学具:三把锁(颜色、牌子、大小都一样)和一把钥匙。挂锁内部结构图片若干、生活中各种锁的多媒体课件等。自制动物房子模板;各种大小不同的锁和钥匙、动物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有过开锁的经验。活动过程

一、回顾已有经验,了解生活中的锁。(目的:回忆、感知生活中的锁,以及开锁的方法)

1、最近,我们在寻找各种各样的锁,说说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锁?

2、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锁,有的门上有锁,有的车上也有锁,还有的柜子上也有锁。

3、提问:你们都会开锁吗?说说你是怎么把锁打开的?

4、小结:原来锁要打开,先要钥匙对准锁眼,用力插到底,轻轻一转,卡擦,锁就打开了。

二、幼儿开锁(目的: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幼儿尝试开锁

交代游戏规则:在你们盘子里都有三把锁,还有一把钥匙,当我说“开始”的时候,你就可以开锁了。把打开的锁放在自己的面前。

2、提问:你开了几把锁?

小结:原来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3、了解锁和钥匙的秘密

提问:这三把锁外面看上去是一模一样,里面会有什么秘密吗?

小结:锁的外面一样,可每把锁肚子里的齿槽是不一样的,只有当钥匙上的牙齿形状和它一样时才能打开,所以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三、游戏:救小动物(目的:在情景中尝试开锁,体验开锁的过程。)

1、情景导入:

听,是什么声音?原来是猎人抓了小动物们,把它们锁在箱子里面,让我们把这些小动物们救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游戏

3、交流:你们是怎么救出小动物的?

小结:只有找对了钥匙才能打开所有的锁,救出小动物。

四、经验迁移。(目的:进一步激发孩子对锁的兴趣,关注到生活中其他的 锁以及锁的功能)

1、教师:今天我们开的这些锁都是挂锁,除了这些挂锁,你还看见过什么锁?

2、幼儿观看ppt 图片,了解更多锁的信息。(包括指纹锁,密码锁,智能卡锁等)

3、我们生活中的锁真多呀,为什么要有锁呢?没有锁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0.幼儿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

1.初步感知螺丝构造。

2.体验为螺丝与螺帽配对的喜悦。

3.尝试小组分工与合作。

活动重点

为螺丝和螺帽配对,并简要地说说为什么这样配对。

材料准备

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铁制螺丝和螺帽若干,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探索发现

(1)师:我们教室里变成了三大组,每个组的桌子上有螺丝和螺帽,请各组小朋友为螺丝和螺帽配对。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指导要点:对于个别不愿意参与的幼儿给予提醒与指导。

2.交流共享

(1)请三个组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

(2)说说在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问题一:你们发现螺丝有哪些形状?请用手指给其他小朋友看。三个组进行抢答,获胜的一组得到一颗五角星。

(4)问题二:你们发现螺帽有哪些形状?

(5)问题三:你们觉得螺丝像什么?螺帽像什么?

(6)问题四:你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进行配对的?请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7)小结:螺丝和螺帽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形,相同形状的螺丝和螺帽才可以配成对。

3.模仿游戏

(1)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螺丝和螺帽,我们大家一起玩一个关于螺丝和螺帽的游戏好不好?

(2)螺丝和螺帽的要求:三个组自己推荐哪些小朋友当螺丝,哪些小朋友当螺帽。

(3)游戏设计:请几个当螺丝的小朋友站成横、竖两排,组成“丁”字形状。然后再请几个扮演螺帽的小朋友在“螺丝”纵排的空当中快乐地钻S形。

活动延伸

11.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十一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发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对探索无目的,看到这里,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并将手放开。这样,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幼儿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透露出他们的想法,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通过提问,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操作后,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启发幼儿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不对,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并注释简单的文字,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每做完一步实验后,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谱形式形象生动,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在幼儿操作中,通过观察,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我说:“说得很好,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老师支持你,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我便说:“没关系,大胆点,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是对是错,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李国良,白立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中班)[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8.

1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二

一、优化环境, 营造探索空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通过科学区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能有效地体现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幼儿在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环境里, 与材料积极互动, 自由发展。

(一) 区角设置, 自由开放

班级科学区主要包括“自然角”和“探索区”。班级里的“自然角”里有盛开的蝴蝶兰、翠绿的文竹、游动的小金鱼, 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 在这里不仅可以种植植物、尝试种子发芽的实验, 还可以饲养小动物, 如小蝌蚪、蚕宝宝等, 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与记录中, 初步萌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探索区”里, 幼儿通过放大镜、天平秤、传声筒等来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各类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活动给了幼儿自由探索, 探寻科学奥秘的机会, 幼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里, 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 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 通过“玩中学、问中学、想中学、做中学”, 培养科幼儿探索态度和创新能力。

(二) 内容选择, 贴近生活

科学区的游戏主题内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结合教学计划,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有意识地选择科学探索的内容。但是, 活动区内容既有预设, 又有生成, 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情况、需要与兴趣的转移等, 进行及时地调整。

如玩“娃娃家”时, 幼儿都喜欢摆弄厨具, 我灵机一动, 何不扩大娃娃家的“厨房”, 使厨房更现代化, 更具有可操作性, 于是在我们的提议下, 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锅碗瓢盆”, 并加入不少“厨房小工具”, 这些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 如削皮器、压纹器、简易榨汁机等。幼儿在做饭炒菜的同时, 认识了各种厨房工具的本领, 并能积极探索使用各种小工具, 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小原理。

(三) 材料投放, 关注兴趣

科学活动区中提供的材料, 可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 提供有趣多功能的游戏材料, 能使幼儿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 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

如“镜子变魔术”游戏, 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块平面镜、一张画有圆形的纸, 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可以变出两个圆形?幼儿用镜子一照, 镜子里外各一个。教师再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可以变出三个圆形?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探究, 激发孩子们不断尝试。继而再提供“半个物体”的图形卡, 怎样巧妙利用镜子变出完整的一个物体。看似平淡的小魔术, 却在不经意中紧紧抓住幼儿探究的欲望, 涌动着兴趣的激流。

二、恰当指导, 激发深层探索

在科学区活动中, 教师从集体活动的引领者转变成区角活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更多使用的是“支持性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 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 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从而促进每一个幼儿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一) 巧用图示, 自主操作

科学区所采用的图示法, 是使用图示的方式呈现科学小实验或科技小制作的步骤图。教师绘画的图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有利于引起幼儿的注意, 图示配上数字, 体现顺序性, 便于幼儿领会并使科学操作有条理性。图示法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 帮助幼儿积累自主学习的经验。

如科学探索活动“爆米花跳高”, 几颗小小的爆米花如何跳高, 这个奇怪的景象怎么让幼儿相信, 又怎么去操作。光靠教师说是不行的, 所以通过图标的作用, 将三个步骤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 第一步在桌上放一张白纸, 然后在纸上放几颗爆米花, 第二步撕下一张保鲜膜, 攥成拳头大小的一个团, 并在白纸上迅速摩擦10-15次, 第三步是立刻把保鲜膜移到爆米花上方, 这时爆米花会跳起来, 粘到保鲜膜上。让幼儿十分清楚地看到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尝试, 通过观察图示, 自主操作, 亲身体验, 充分了解整个过程, 最后也揭开了爆米花跳舞的秘密。

(二) 耐心等待, 适时介入

在活动中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少教师常常急于介入活动, 这样容易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因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教师应学会等待, 让幼儿通过充分操作、探索, 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或是遇到操作瓶颈无法跨越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适时的。

如幼儿在家都种了小豆子, 幼儿天天去看它们、关心它们, 并进行观察与记录。一开始, 幼儿的兴趣浓厚, 但随着时间推移, 逐渐淡下来。这时, 通过集体的交流能梳理幼儿的经验, 激发新的观察与探索的兴趣。因此, 一周后, 我们进行了集体谈话活动“豆豆的变化”, 可以请幼儿直接描述豆豆现在的样子, 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过的印象最深的现象, 如:小豆豆脱皮的样子;大小颜色的变化;因照顾不周豆豆干掉或烂掉的;有一些味道等等。可以引导幼儿用观察记录图或照片来说明, 让幼儿在慢慢的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梳理出种子发芽生长的规律, 以及种植的常识。

(三) 搭建平台, 有效促进

在科学区活动中, 教师观察的同时, 也可成为探索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当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受阻时, 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 通过为幼儿搭建一个平台, 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的目的, 从而提高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如探索活动“潜水员”, 幼儿根据科技小制作的步骤图, 使用剪刀等工具一步步制作出纸质的“潜水员”。如何使潜水员正好漂浮在水盆里呢?潜水员的靴子明明是按照图示用轻粘土做的, 怎么潜水员就沉到水底了?幼儿在反复尝试均失败后, 来寻求我的帮助, 我提示:“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靴子是重了还是轻了?潜水员放入装满水的瓶子里, 有什么办法让他快乐的潜水, 一会儿上浮, 一会儿下沉呢?”教师放弃了示范与讲解, 用一句看似简单的话, 引发幼儿的思考, 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问题或提示如同一个脚手架, 使他们努力向上跨了一步, 教师再顺利把孩子的“球”抛了回去, 引导孩子不断尝试与创新。教师对幼儿学习时间、空间的退让上, 包含了对幼儿自学能力的引导和鼓励。

13.幼儿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三

1、观察并了解紫藤花目前开放的状态,能简单记录下来。

2、能运用观察、触摸、讨论交流、经验迁移、猜想等方式,发现并初步概括出紫藤花的花型,并尝试想象出紫藤开放后的状态,简单记录下来。

3、对紫藤花的`开放过程和变化感兴趣,知道爱护紫藤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紫藤的花芽花苞有前期持续性观察。

2、物质准备:记录纸,画笔。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察讨论,发现紫藤花目前开放的状态。

提问:你发现紫藤花的花苞了么?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小结:现在的紫藤花的花苞就像一个个大草莓,外边还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白色的皮。

二、请幼儿自由分组观察、讨论,记录紫藤花目前开放的状态,并大胆猜想出紫藤开放的样子,简单记录。

1、以小组自由观察的方式,通过观察、触摸、讨论交流等方式,发现紫藤现在的花型,共同记录紫藤目前的状态。

提问:花苞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花苞长在哪里?

2、以小组自由讨论的方式,大胆猜想紫藤开放后的样子,并简单记录自己的想法。

提问:紫藤现在是这样的,那么它开放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 三、请幼儿小组讨论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这样猜想的原因。

请幼儿分组讨论自己的猜想,互相介绍并说一说猜想的依据,请每一小组出一位代表做简单介绍。

四、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请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期待花开,验证猜想。

活动反思:

1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 篇十四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

(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上一篇:教育培训制度下一篇:小升初句式转换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