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小学生的读后感

2024-07-08

四大名著中小学生的读后感(共15篇)

1.四大名著中小学生的读后感 篇一

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

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2.四大名著中小学生的读后感 篇二

一、学会关心

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学生容易融入群体,而自私冷漠的孩子往往由于不关心别人,而显得沉闷孤独,因此帮助这些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就成了班主任的重要任务。

有一位男生转学来到我班,我安排他与小A同桌,由于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他感到很不适应。针对他的这种情绪,我建议他主动去关心同学,尝试交新的朋友。一次,他帮同桌的小A拾起掉到地上的钢笔,于是他有了第一个伙伴;再一次,他扶起因为跑得太快而跌倒的小B,于是又增加了一个好伙伴;放学后,他主动留下来帮助值日生搞卫生,然后一起回家……就这样,不到一个星期,这个学生与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混熟了,大家都愿意跟他交往,他们成了好朋友。

班主任引导学生关心他人,自己首先要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做关心他人的表率和楷模;其次,在班级内要营造相互关心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互助友爱精神。有时候,关心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但只要时刻为他人着想,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二、学会宽容

宽容,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往往能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宽容心,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要教育学生克制自己,以平和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让自己的胸襟坦荡、豁达一些。

我班杨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同学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说题目太简单,给同学讲解时不耐心,自己的参考书也不愿意借给同学看,因此与同学关系很紧张。课间活动时同学们也不跟他一起玩,使他非常尴尬,情绪低落。我找他谈心,指出他的缺点,告诉他要主动帮助同学。同时,在班会上我要求其他同学宽以待人,给他改正缺点的机会。杨同学经过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改正,他变得乐于助人、关心集体了,同学们也转变了态度。不久,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三、学会理解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感到与父母存在隔阂,有了心事不愿向父母诉说,而且对父母的说教很反感,抵触情绪严重,有的学生甚至不愿回家。作为班主任,要做好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使学生理解父母,多与父母交流。

一次主题为“中学生的烦恼”的班会上,一些学生谈到父母不理解自己,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准他们看电视,不准玩游戏,一点自由都没有;还有的学生谈到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自己,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关心……听到这些抱怨,我又策划召开了一个名为“理解,比什么都重要”的家长、学生交流会,许多家长谈了自己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有一位家长谈到下岗后为了供子女读书,他摆过地摊,当过搬运工,什么苦都吃过,在场的人听了无不动容。这次活动,加深了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很多学生不再厌烦父母的唠叨,甚至把它视为父母对自己“有声”的爱。同学们变得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理解父母了,家长们高兴地说,孩子们变得懂事孝顺了。听到家长对孩子的赞扬,我也感到由衷的喜悦。

四、学会尊重

3.小学生看四大名著读后感 篇三

与其说三国演义等,这本书虽也是历史,却似神话一样,是假的,这让我很失望。它是写一群梁山好汉,他们虽为山上的贼,却有着忠义的心。个个武艺高强,耐官兵如何,就是攻不下,反而那些原本攻打梁山的将军们却投靠梁山,深深为梁山义情所感动,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百零八将。

虽说个个武艺高强,但去了梁山后,倒成了“隐士”,像武松,在没有去梁山之前,留下多少壮举之事:景阳冈武松打猛虎、狮子楼武都头锄奸、武二郎醉打蒋门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等,十分壮举,但上了梁山后呢?一点事也没有,让我很伤心,其中还有很多像武松这样的情况。

其中对武将的装饰也很用心。像杨志:一张皮靶弓,树根凿子箭,手中挺着浑铁点钢枪,骑着火块赤千里嘶风马;索超:左带一张弓,右悬一壶箭,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坐下雪白车;龚旺:浑身刺着虎皮花纹,脖项上绣着虎头,惯会在马上用飞枪伤人…等英雄好汉的装饰,写得十分入微。

4.科幻名著中小学生读后感 篇四

故事叙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工程师史密斯,记者史佩莱,水手潘克洛夫,仆人纳布和少年赫伯特五人,乘坐一只气球逃出了叛军的魔掌。他们在中途被暴风雨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座荒岛上。

初到荒岛,没有住所,没有粮食,没有工具,没有武器。但是,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双手创造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幸福家园。他们还用善良和宽容救回了一个罪行累累的海盗。最后,火山爆发了,正巧“邓肯”号船经过,搭救了他们,回到了故乡。

合上书,我不仅钦佩五位主人公的智慧,更为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所感动。全书不仅能让我体味到阅读的快乐,还唤起了我强烈的探索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那淳朴的友谊、坚定的信心、不懈的探索、勇敢的冒险,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的心灵。

我想,我有慈爱的父母疼爱,有亲爱的老师关怀,有亲密的同学帮助。家里,我是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我却好强起来,经常和同学不团结。读完这本书后,我也明白,人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为同学服务。

5.中学生读古典名著的读后感 篇五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读《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品《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赏《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好书大家分享,《史记》的确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篇六

1、学生本身阅读名著的动力不足。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学生拼命挣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阅读名著的愿望,“题海”挤走了他们阅读名著的时间。而且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

2、家长教师排斥甚至反对名著阅读。许多家长甚至非语文教师更加看重分数,在他们眼里课外书被视为 “闲书”,读课外书被称之为“心思不放在学习上”,甚至被斥之为“不务正业”。

二、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必要性

1、阅读名著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阅读名著,是我们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在倾听作者的心声、体验稳重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中,不断形成相应的语文素养。

2、阅读名著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 在7—9年级学段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二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近几年对名著语段的考查正式走进 中考试卷 , 分值占到5分左右。

三、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彰显名著阅读的魅力和功能:

(一) 活用教材设疑激趣。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用好这些钥匙,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教学 《杨修之死》,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罪于曹操,说是曹操嫉贤妒能;有人说杨修之死是自己恃才傲物的结果。 你赞同哪种观点呢?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找出充分的理由,下节课我们举行辩论赛。一听说辩论赛,学生主动分工合作,查找资料,交流看法。学生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最多的有关 《三国演义》 的知识。

(二) 活用影视资源开渠引流。 许多经典名著的电视剧相继热播,教师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学生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中所学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 “第二课堂”。

(三) 巧用生活素材广种博收。 其实名著的外延和生活外延也相等。 只要留心,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名著的影子。比如一些民间俗语“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都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另外,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动漫、 连环画中也有很多是对名著的戏说。 什么 《大话三国》 《大话西游》,什么 《水浒外传》 《后西游记》 等等, 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些作品还是吸引了大批的中小学生。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就可以把这种作品变作学生阅读名著的钥匙。

(四) 教给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方法。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推进阅读,并确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和进度,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中学生阅读名著,一般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善于摘抄,勤于积累。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积累方法,是对名著阅读的整理巩固。摘抄的形式一是语录式摘抄,善于摘录名著中的警句 、精彩词句;二是内容提要式摘抄,学会概括主要情节,给名著列提纲;三是画人物关系树,把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列举出来,以关系树的形式进行记忆等。

(2)整体感知,注重体验。阅读首先是要感知名著的写作背景、内容、 情节、主要人物,然后分析名著的主旨和艺术特色,对名著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对名著中有些情节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体验。

(3)细心品读,贵在感悟。要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精彩部分品读,将所悟、所感,动情处、明理处,采用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形式记录下来,也就是读与写紧密结合,这样日积月累,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并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7.名著《童年》读后感学生 篇七

名著《童年》读后感学生范文1

最近,我读完了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当我怀沉重重的心情放下书时,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跟高尔基的童年时多么的不同呀!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四岁时,父亲逝世。他跟随母亲到了外祖父家。之后,母亲又远走他乡,四处飘泊。阿廖沙从小与外祖母外祖父相依为命。外祖父因为缺钱,十分专横、残 暴,还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外祖母则是慈祥善良,教会了阿廖沙明辨是非,像一只蜡烛,点亮了阿廖沙的人生之灯。阿廖沙还认识了聪明能干的小茨冈、落魄的“好事情”,还亲眼目睹了小茨冈的死亡……每个人不同的性格,都给阿廖沙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其中我最喜欢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善良、乐观、坚强,竭尽全力地关心和保护着阿廖沙,尽量不让他受到伤害。她用她的宗教、童话故事和她的歌声教会了阿廖沙正义、善良。虽然生活非常艰辛、屈辱,但她还是保持着一颗宽容的心。

全书毫无保留的揭露了沙俄统治的黑暗,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赞扬了以阿廖沙为首的一代俄罗斯新人正直勇敢、不惧黑暗的精神。

把阿廖沙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比一比,是多么的不同啊!阿廖沙从小失去了亲人,没有了生活依靠。外祖父家的生活又是那么的清苦,但他没有受外祖父的影响,变成一个暴躁、贪婪、自私的人,而是像他外祖母一样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的人。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他那时优越几千倍、几万倍,我们还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好好珍惜,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吗?

名著《童年》读后感学生范文2

笑对苦难,坚强乐观

——读《童年》之后感

《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生活在令人窒息的黑暗天地。可是,悲惨暗淡的童年并没有让他就此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读完《童年》这本书,我觉得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阿廖沙坚强,乐观的精神。

在那个阴暗笼罩的外祖父家里,他备受欺凌。但是阿廖沙依然很坚强。他敢于挑战外祖父的权威。即使是外祖父用鞭子暴打也不能让他屈服;他懂事能干,很小的时候就能自食其力,在街头捡破烂养活自己……。当然,阿廖沙的童年也有温情的一面,外祖母的呵护让他感觉到了亲情的温暖,茨冈尼克,“好事情”等好朋友让他感受到了友情的可贵……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阿廖沙依然能发现这些阳光------生活中的真善美。正是这些,让他变得坚强、乐观,让他饱受磨难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儿童的美好天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他更加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阿廖沙的童年经历让我想起了许多笑对苦难、坚强乐观的人生楷模。在国外,盲聋哑的海伦.凯勒以她坚强的毅力学会了六国语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著作。“科学疯子”诺贝尔不畏艰苦,经过反复尝试,屡次遍体鳞伤,终于研制出了炸药……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苦难中成功、成才,是因为他们和阿廖沙一样坚强、乐观。

跟阿廖沙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温馨的家庭,快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却从不知道珍惜,总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不足为奇。读完《童年》这部小说,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童年的幸福,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尽管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多少苦难,但我们也要像阿廖沙一样坚强、乐观!

名著《童年》读后感学生范文3

童年是一个美好的词,代表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可是在高尔基的《童年》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不但难称幸福快乐,甚至十分不幸。

读过这本书后,我不禁为阿廖沙的经历感到辛酸。他年幼时父母双亡,冷酷暴虐的祖父经常读打他,只爱钱财的两个舅舅冷淡他,表哥萨沙总是捉弄他,除了外祖母以外,几乎没有人关爱他。外祖母是一个善良、有爱心、能说会道的人。这样也让阿廖沙感到温暖,为他抚去黑暗。他的两个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总是争吵斗殴。他们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不仅差点害死阿廖沙的父亲,还害死了“小茨冈”。外祖父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怂恿伙计去偷东西,暗放高利贷,赶走的伙计格里高里,让他成为乞丐……这种成长环境甚至远远比贫困的生活条件恶劣得多。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吓到阿廖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难,他从不轻易掉泪,更不会向命运低头。这种苦难,反而让他成长为一个勇敢、更坚强、更正直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日子就幸福多了。我们的生活是快乐的,整天像泡在蜜罐里,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缺少关爱。在我们的家庭中,很少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也不会发生将无辜折磨致死的可怕事件。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谆谆教导。放学后,父母会把好吃的给我们吃,我对阿廖沙感到同情,他生活在如此艰辛的环境,而我们却不知足。因此,我们应满足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打造属于我们的一片蓝天!

名著《童年》读后感学生范文4

记得小学时就曾读过《童年》,当时只是粗浅一看,只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如今再读,真是常读常新。

阿廖沙父亲早早去世,母亲把他送到了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家里。在这个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剑拔弩张,好似弥漫着一场仇恨之雾。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还有一次竟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在学校阿廖沙也受到歧视和刁难。这令人窒息的狭小空间并没有让他堕落。善良的外祖母,乐观的小茨冈,正直的葛利高里还是让他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阿廖沙反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的人。他没有逃避,乐观向上,与悲惨的命运进行不屈不挠地斗争。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知梅花扑鼻香”我想,高尔基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要执着追求,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如今,科技在不断进步,可是人们却变得越发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仰望历史,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多少英雄都是在艰苦血泪中成长起来的。八年抗战中,无数的英雄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敌人的枪口前,他们毫不畏惧,他们勇敢拼搏,他们视死如归。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我们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再如这本书的作者高尔基,童年时期的他同样经历了太多悲痛,可如果不是他勇敢的面对,努力的向上,哪来以后的成功呢?被凡尘俗世所困的心是可悲,反之勇敢的心灵就像鹤挺立于鸡群,与众不同,闪闪发光。回想自己,现在遇到的所谓的困难和他们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困难都当成垫脚石,将之一一踩在脚下,大步向前,向理想之路攀登,不畏艰辛,风雨兼程。

“漫漫日月,忧伤是他的节日,火灾是他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这也许就是对阿廖沙的解读。

名著《童年》读后感学生范文5

在黑暗中,即使是一线微光,也常常能使航手找到北极星而修正他的航向。—题记

“你是黑暗中的光芒/你是绝望中的盼望/认识你不再迷失方向/有你引领我不再彷徨……”在高尔基昏灰的记忆中,唯有黑暗中的那一抹光明支撑着他执着的心。无数漫漫的黑夜,被乌云袭卷的夜空,星辰破晓的方向,是我们追逐的目标。在《童年》中,一个孩子忍受这负荷的痛,走过原本无邪的童年。每当翻开书扉,高尔基那一身落默的背影便浮现,心灵的雨倾盆宣泄,灵魂轮回了那一段伤痛。倔强又满带伤痕的回忆朝我灌注,渲染了我一地哀伤。在高尔基黑暗的童年里,虽满载着迷茫,但总有人在他人生的十字路口指引,令他在迷雾遮天的日子找到方向。

我的童年有着一样的无奈,我的父母常年在外,没有一点存在感,一家人的团圆少得可怜。的庆幸,就是没有带来悲伤。我总是不想团聚,因为之后还有离别,像是给了希望又是绝望,只不过徒增伤感罢了。在我映像最深的记忆中,便是小时候别人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冷嘲热讽,压抑的委屈屏蔽了自我,独自面对坎坷挫折,无人倾诉。当我无助迷茫时,从小伴我的奶奶虽然不能助我,但总是默默支持我,在我失败的时候给予我力量与信心;在我挫折的时候,给予我勇气与坚持;在我伤心的时候给予我安慰与鼓励,尽之所能。就如同《童年》中的外祖母一样在黑暗中给予光明,教会如何乐观面对黑暗的人生。假如没有黑暗中的那盏灯,我该何去何从?在黑暗中,哪一丝微弱的光芒主宰着我的颠簸浮沉,那是我逆流的航灯。亦复如是高尔基的童年,回环曲折,漫漫坎坷。

没有永远的黑暗,如普希金诉说:‘‘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在黑暗中蛰伏、隐忍,渴望光明,但没有磨难的前奏,来不及接受突如其来阳光。犹如茧中的蝴蝶,没有黑暗的洗礼,哪有绚丽的身姿;犹如暗夜的行星,没有燃烧的勇气,哪有夺目的光彩;犹如未绽的花朵,没有风雨的摧残,哪有奢华的风韵。黑暗中的执着是我孤傲的影子,经受过孤独的我只要一丝光明便足以修正我的方向,使我不随波逐流,命运不可违抗,但我可以走不同到终点的路,但在生命的征途中,没有人为我掌灯,我只会孤独的彷徨。在逆境中拼搏,一丝微光是我逆流挣扎的信念。乌云密布的天空,云海缝隙中的一缕微光,带给了我对光明的渴望。茫茫的夜空,微弱的光,但执着总有一天会照亮你的夜。希翼的星星点火会燃烧出璀璨的光华。

在我们越来越迷茫的道路,在我们前途未卜的未来,在我们挫折坎坷的命运,不可改变别人,但可把握自己执着的心,不可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改变生命的宽度。不再黑暗中迷失方向。

8.名著《西游记》中小学生读后感 篇八

这部书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和唐僧师徒五人去往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上它们历经千辛万苦,降妖除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又经历了许多难事,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这些困难,成了“五圣”。

读过这部书后,我从中发现了许多不同的性格。比如师傅唐僧,他单纯、善良、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不分好坏,谁有困难都去帮忙,最容易受骗的就是他;比如大徒弟孙悟空,他聪明、大胆、富有正义、火眼金睛、明辨是非,是妖怪们的克星,可是遇到了糊涂的师傅,着实受了很多窝囊气。比如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打退堂鼓回高老庄。再比如沙和尚,心地善良、憨厚老实、安于天命,遇到困难就会一句话:“师傅,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他们几个,我最喜欢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技艺超群,不论千难万险,一心为师。他敢于挑战,遇到不平敢拔刀相助。他叛逆,敢于创新,和强大势力作斗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9.四大名著中小学生的读后感 篇九

一.调查研究的时间、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时间:2010年9月2日

2.调查对象:向仪征市新城初级中学学生发放问卷1150份。

3.调查内容:当前农村初中生名著的阅读状况。

4.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自编调查问卷, 内容共四大项, 包括阅读兴趣调查、阅读环境调查、阅读习惯与方式调查、阅读效果调查。题型为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简答题。

二.调查结果显示与分析

1.阅读兴趣高涨, 阅读目的模糊

问卷调查中, 在回答“你对阅读的态度时”时, 选择“较喜欢、喜欢”的学生占86%, 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 但阅读目的模糊, 在回答“你进行阅读的目的是______”时, 40%的学生选择“娱乐消遣”, 只有44%的学生选择“提高素养”。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阅读, 喜欢阅读的名著种类有:古典小说、当代小说、童话、散文等等。

2.能够阅读的书籍较少

问卷调查中, 在回答“你家藏有的书籍的量时 (不含课本) ”时, 选择“5本左右、20本左右”的学生占82%, 48%的家长对阅读“不提倡、不反对”, 82%的学生选择“书店购买”书籍。没有书籍, 阅读怎能正常进行?

3.阅读方法不当, 效果不良

据调查, 阅读名著“经常做”读书笔记的只有4%。很多学生表示, 他们阅读的目的一开始是想为了增长点知识, 提高下自己的写作水平, 但是在阅读中, 消遣的心态却无意识地取代了边读边思考边做摘录的打算。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原因很多, 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 (1) 学习压力大, 没有太多时间去读读想想摘摘, 也没时间再去翻阅曾经做的读书笔记。 (2) 在读的过程中做笔记太麻烦, 同时也影响自己对精彩故事情节的追求。 (3) 从小就没有这样一种写笔记的习惯。 (4) 不知道怎样写读书笔记。

4.缺乏教师的指导

在“是否有教师的指导”一项中, 回答“没有”的占了90%以上, 这就意味着学生们的阅读大部分是处于自发状态。学生的名著阅读是漫无目的, 随心所欲的。这样就容易使阅读目的不明确, 阅读方法不正确, 阅读方向出现偏差。

5.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之所以形成某种习惯, 是因为一定的情景刺激和某些有关的动作在其大脑皮层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很长的、系列的条件反射。有没有好的阅读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天有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二是阅读时动手动脑的程度的多少。

首先是他们的阅读时间。调查中, 在回答“你有时间阅读吗”时, 选择“少”“一般”的占80%, 在回答“在校期间, 你每周平均用于阅读的时间”时, 选择“偶尔”“不读”的占66%。

二是学生们阅读时动手动脑的程度, 这是好的阅读习惯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课标中要求学生学生们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 还要会“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但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们在阅读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也很少有人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在回答“你读名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得问题怎么办”时, 选择“查工具”的只占30%, 不少学生选择“跳过去不读”或“随便认读”。

三.对策建议

1.书籍选择贴近学生的兴趣

学生爱读各种课外书, 而影响他们阅读习惯的主要是个人兴趣。这样, 学生的阅读就存在盲目性, 没有系统。往往是碰到什么读什么, 完全听凭个人爱好。教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应贴近学生的兴趣。这样, 学生阅读的材料就不是单项的强迫, 而是可选择的建议, 那么, 名著阅读在选材上就更贴近学生, 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1) 必读书目:

(1) 中国名著类, 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老舍《骆驼祥子》等。

(2) 外国名著类, 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童年》等。

(2) 选读书目及材料:

(1)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2)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

(3) 长篇文学名著, 如司马迁《史记》、罗曼·罗兰《名人传》、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开设阅读课, 保证阅读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很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每周可以开设2节阅读课, 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课的开设,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阅读时间, 阅读才能落到实处。

3.培养最佳的阅读心理

培养最佳的阅读心理, 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 能使阅读达到好的效果。端正学生的阅读效果, 首先要使他们有一种渴求阅读的欲望。明白了阅读活动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 可以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例如, 教师可在学生中选一名阅读广泛、知识丰富的典型, 使周围学生看到他在写作、文章阅读理解方面的优势。这样, 学生能看出阅读能力在生活中对人的巨大影响, 充分认识阅读活动的意义, 阅读由不自觉转为自觉, 态度自然端正。另外, 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专一的心力, 集中注意力。孟子说:“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朱熹说:“读书要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排除杂念, 专心读书, 边读边思考, 这样才能获取读物精华。再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使他们有恒心, 明白“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的道理。

4.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完全性阅读, 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 推敲、琢磨文句, 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像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精美诗篇, 便要让学生精读, 要指导学生随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有关书籍查找不懂的字词、典故等。要指导学生运用古人的“圈点读书法”, 边读边勾画圈点。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能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 主要思想和技法, 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 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鸿篇巨制, 便要指导学生采取略读的方法。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篇点评来读读, 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 而且要逐步提高, 力求做到“一目十行”。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 应提示学生哪种读物适合哪种读书方法。如果选择的是一般知识读物, 只作知识性了解, 就采取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了美文佳作, 要感悟美的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描述方法, 就采取精读;如果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 是为了消遣, 就只需浏览了。

5.作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

边读边思, 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读得自觉, 读得深入, 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阅读的效率自然就高。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 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往往转瞬即逝, 这就需要及时动笔, 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要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妙处、关键的地方圈点勾画标志出来, 加上批注, 写出心得。对语言运用的传神处可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换等方法推敲、吟咏、比较优劣。使学生勤于笔录、博采广撷。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作读书笔记是增强思想、情感积累、技艺积累, 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积累, 与此同时, 他们的思想火花也会不时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时, 我们便要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写读书收获、感想或仿写、续编等, 把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 欣赏美, 品味美, 创造美。

6.开展交流活动

从阅读境界上看, 一种是自得其乐的封闭式阅读, 另一种是相互交流的开放式阅读。对正在接受知识的中学生而言, 选择开放性阅读更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注重将学生阅读的个人行为服务于集体的某种意志, 就是从相互交流中共同学习、提高。初中生生性活泼, 好奇善思,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开展多彩有趣的活动, 会使学生参与情绪高涨, 激情倍增, 他们也乐意在阅读活动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可举行“让我们的青春更亮丽”演讲会;阅读《西游记》, 可举行“大话西游”故事竞赛;阅读《水浒传》, 可开展自编谜语猜人名活动;阅读《繁星·春水》, 可举办诗歌朗诵会。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很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本文以对我校1000多名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发现当前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存在着阅读目的模糊;阅读书籍较少;阅读方法不当;缺乏教师指导;缺少阅读习惯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10.论语名著学生优秀读后感 篇十

曾子和孔子是两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曾说过:“读书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不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读完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讲了一个‘仁’字,在守实守信的人叫做“君子”。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互相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文明社会,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世界,都将会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会再爆发出一次有一次的战争了,每次战争后,每个国家的士兵都会有所伤亡,是地球母亲创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文明世界吧,让我们从现就开始努力吧!”

11.小学生名著读后感 篇十一

读了《简・爱》这本书后,我百感交集:既同情简・爱的悲惨遭遇,又惊叹于她那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这本书描述了一个“灰姑娘”令人怜悯,令人震撼,更令人佩服的奋斗精神。

简・爱是个普通而平凡的女孩,可是上帝偏偏捉弄她,给予她无穷的苦难,将她推向痛苦的悬崖边缘。她是个孤儿,从小父母双亡,不得不寄居在舅舅家里。可是,舅母对她十分不好,每天都拿她当仆人对待,还经常虐待她,就连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欺负她。不屈强权的简・爱实在受不了这般折磨,便毅然离开了这个“监狱”。来到一所学校,又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新生活。长大后的她做了家庭教师,但感情却受到挫折,经过千辛万苦之后,才拥有了一个美满令人羡慕的家庭,拥有了一个完美的人生。

虽然简・爱尝尽了人生的苦难,却仍然顽强不屈,与命运掰手腕,最终赢回了自己美好人生。简・爱是个孤儿,而我们的条件却非常好,但很少有人像她那样坚强,那样不屈不挠!难道我们就该当之无愧吗?读了这本书,我坚信只有在逆境中懂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记住海明威的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撕碎,但不可以被打倒。即使被挫折和失败一百次打翻,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把苦涩的微笑留给昨日,用不屈的毅力和信念赢得未来!

12.四大名著中小学生的读后感 篇十二

关键词:名著导读,现状分析,对策

“名著导读”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人类优秀作品 , 与经典对话, 携手大师同行, 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 培养优秀品质,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朱永新教授说:“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 是对共同成长的伙伴。”师生要一起做踏踏实实的阅读者, 研读名著, 欣赏名著。师生、生生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

初中“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开阔学生的视野, 陶冶学生的性情操,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师“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受中考考试大纲和中考题型的束缚。将名著的相关内容分门别类, 看似节省了教学时间, 但实际上束缚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抑制了学生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2.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名著导读”教学近六七年才进入语文课本, 教师尚未找到固定的教学模式, 也很少有优秀经验借鉴。通过调查, 很多学校都是新学年前的寒假和暑假布置学生读下一学期的名著, 写读后感, 大考前背要点, 而在平时教学中很难给名著时间。

这样的名著导读教学, 最终导致名著文本被搁置, 学生只记住用来应付考试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及应对的典型情节, 对读名著缺少耐心和兴趣, 甚至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而且形成投机取巧的学风。

(二) 初中生“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阅读名著的动机和兴趣。在最近的一份调查中, 我校初三学生中考前能将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全部读完的不超过30%, 还有5%的学生未读过任何名著。究其原因, 学生认为很多名著离生活的年代太遥远,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 学生很难对这些书籍感兴趣 , 更不要提领会其中的精髓了。对于学生来说, 漫画、言情小说、时尚杂志更受他们青睐。

2.学生阅读名著急功近利。相对于名著来说, 学生更喜欢看感官直接的改编电影, 确实很多学校也将改编电影作为名著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快餐式”阅读泛滥的今天, 声像技术以鲜明的直观性、趣味性给学生带来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 学生怎么愿意下工夫读难懂的原著呢? 这种急功近利的变相阅读, 无法引起学生对名著的深刻思考, 名著阅读边缘化将日益严重。

3.名著阅读时间安排不合理。一些学生由于各科应试考试的压力, 闲暇时间里安排给名著阅读的时间不多, 往往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投入时间和精力, 时间难以持久、稳定。年级越高, 用于阅读的时间就相应减少, 到了初三, 中考压力极大, 主动或被动的无法安排阅读是假。究其原因, 就是从初一开始没有制订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 同时教师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的激励措施。

4.名著阅读, 读而不思, 读而不写。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 阅读资料俯首皆是, 而真正的精读思考却少之又少。受此影响, 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难以平静心态读书, 深度阅读文本。阅读中引发的思考应该及时批注、圈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名著阅读,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更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理解和感悟, 乃至有自己的思想。

二、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应对策略及方法举例

(一) 教师要树立引领学生“回归文本”的理念。

教师首先要明确文本和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 他已经突破孤立的存在, 是融会了读者及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的读者的阅读中, 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 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题的审美经验, 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人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受主体的积极介入, 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关照和感受中, 受接受主题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 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改变, 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 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教师要让学生在名著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 就要深入研读文本。只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紧扣文本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 发挥文本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的功能,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钻研文本, 与文本发生交流、碰撞和对话, 读出独特的体验, 积极思考, 完成个性化阅读。

(二) 教师要率先垂范, 吃透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指挥的智力财富之源, 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 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 崇拜书的气氛, 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1.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 研读文本。据调查, 有些名著教师自己都没有读过, 可以说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而且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所谓权威的对文本的解读, 要认真品读、个性思考。教师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就要率先垂范写读后感, 做学生的榜样。

2.教师要博览群书 , 丰厚底蕴。教师要广读有关参考书籍, 及时更新文学观念, 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而且要养成对参考资料研读和思考的能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最后建立文学解读体系。

3.教师要转变观念,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名著导读”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就像一张白纸, 等着师生书写全新的篇章, 又好似一个全新的舞台, 等师生上演全新的剧目。教师要开动脑筋, 研发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期打造有效的“名著导读”课堂。

(三)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创建“书香校园”。

1.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学校要切实利用图书馆, 让学生每周保证至少有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到图书馆阅读。另外, 还要将传统纸质文学作品同电子作品有效结合, 方便学生的阅读。还要完善学生阅读的桌椅等硬件条件, 让图书馆成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美妙天堂。

2.充分利用走廊、连廊等空间。可以在这些地点挂名人图画和简介, 建成经典人物长廊, 让书香溢满整个校园。也可以让这些地方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 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建立图书角和名著学习园地等。

3.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广播可以成为名著阅读的宣传阵地, 可以开设“经典小说联播”、“名人点评”、“名著推荐”等节目, 让校园书声琅琅, 点亮学生的心灵。

(四) 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1.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目标。读书未始, 目标先行。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大纲从识记、理解、运用这三个能力层次进行了设定, 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标应该有层次。例如:七年级上学期以摘抄为主的知识卡片, 以诵读和复述故事为主, 初步对阅读名著感兴趣, 下学期要学会理清故事线索, 复述小说故事内容, 初步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并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2.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名著导读, 不可能教师一篇篇教给学生, 这不科学, 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名著导读教学, 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 充分做好引导, 授之以渔, 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赏析文本。

七年级上册就在“名著导读”前的“关于阅读名著”中介绍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一是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二是略读与精度相结合。三是做点读书笔记。四是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以加深理解, 拓宽视野。”

宁夏的尤屹峰老师提出了运用“十读法”对学生进行扎实系统的阅读训练:一读, 即快速感知性读,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二读, 即理解领悟性读, 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三读, 即筛选研究性读, 让学生自习筛选研究课文中精彩段落的精妙之处;四读, 即质疑批判性读, 让学生客观指出课文的不足之处或局限性。五读, 即审美品读性读, 让学生对作品作纵深的挖掘和剖析, 作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领略课文的美好境界;六度, 即积累记忆性读, 让学生积累记忆古今中外重要的文化知识, 获得真正的语文本领;七读, 即借鉴迁移性读, 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视野, 获得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实现语文学习的跨越式发展;八读, 即致用提高性读,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平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 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九读, 即创新再生性读, 使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十读, 即精神建构性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 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 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 达到阅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

很多大师对阅读也有许多独到的心得, 语文老师应该采用最适合学生学情的方式。

左贞柏老师的名著赏析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整本书的章节用章回体“回目”样式, 令人耳目一新, 便于学生掌握。第一章:恶神父教室逞私威小保尔食堂做工作;第二章:平静小城骤起风云智勇少年安度险关;第三章:柯察金钓鱼逢雅女纨绔子寻衅遇强手……

此种做法, 不失为很好的借鉴。

(五)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 深化名著阅读。

1.利用课前演讲讲述名著主要情节。我采用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水浒传》。提前将重要情节分给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学生按顺序每天一位课前五分钟演讲。演讲的效果出乎我的想象, 学生用精美的课件协助生动的演讲, 并抒发阅读感受, 无形中形成有效的竞争意识。利用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名著的热情, 同时深化了学生对名著的把握。教师可以多开展类似小巧而效果好的课上活动。

2.开展朗诵比赛。一些名著, 如《繁星》《春水》等非常适合朗读。通过开展名著朗读比赛, 激发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营造良好的学习名著的氛围。

3.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手抄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并适时给予指导, 学生间小组合作, 确定主题, 分工合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还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归纳整理和合作能力。

4.读书笔记展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会学生从人物评价理解、作品结构特点探究、分析名著语言等方面评价。先在班级张贴展评, 之后可装订成册供同学交流学习。

5.开展名著“课本剧”表演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选取名著中感兴趣的片段写成剧本, 在老师指导下排演成小品、相声或朗诵。在排演、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名著中人物、情节等的理解, 遇到不同意见, 相持不下时, 就引导学生查资料, 从而拓展了学生学习名著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批判性思考, 获得审美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廖湖生.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尝试与反思[J].中学语文, 2008 (15) .

[3]王剑平.中学生名著阅读对策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 2004 (32) .

[4]李卫东.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站”[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02) .

[5]王君.以经典为纲, 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2) .

[6]张翠英.浅谈阅读名著[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0 (01) .

13.名著小学生读后感 篇十三

谁会相信一个曾经大闹天空的猴子,而且还是猴王的孙悟空,在现代谁都知道猴的脾气是很急的,更何况是一只曾大闹天空的猴子呢,他最后竟然与唐僧等人一起修得正果,那是因为他机智果断、忠心耿耿,一心保护唐僧,最终才成佛。

谁会相信猪八戒这头坏事干尽的猪,这头猪不但好色还贪吃,曾经胁迫高老庄的女儿嫁给他,但是他竟也会得到佛祖的认可成为了佛,那是因为他虽然好吃懒做,但是在孙悟空不在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冲出来保护师傅,最后才苦尽甘来。

沙僧是一个在流沙河吃人的妖怪,怎么可能成为一个佛,一个忠心善良的佛,因为他吃苦耐劳,非常听师傅的话,最后被佛祖升成了佛。

最重要的是唐僧,他领导他们四个走了十万八千里,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虽然他可以让孙悟空骑筋斗云一会就到,但他还是选择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不仅这样,他还十分善良,连一只蚂蚁都不愿踩死。

14.外国名著中小学的读后感作文 篇十四

在那不可饶恕的年代,人类的灵魂正在受到无情的鞭挞;在那战火纷飞的地方,平平淡淡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在那阴霾笼罩的土地上,无数的呐喊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本书的主人公成为了阿富汗人民的缩影,从她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绝望以及在大环境下的麻木。退无可退的她们在寻求不到任何帮忙的时候,她们选择的欣然理解。玛利亚姆从小就背负着私生女的骂名,所以她选择向生活低下了头。

其实在她很小的时候,小得还无法理解“哈拉米”的时候,她也以往有过梦想,有过追求,有过对完美生活的期望。但由于生活环境的扭曲,导致她的一生成为了一个杯具:从小被爸爸抛弃,妈妈因抵挡不了压力而选择自杀,自我又被爸爸的女人安排嫁给一个中年男人。对于这一切,她的抵抗都发生在她的想象中。当她回到生活时,现实还是现实,不会有任何改变。玛利亚姆为了救莱拉、塔里克以及她们的孩子而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就在玛利亚姆人生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她心中虽燃起了许多期望,但闭上双眼,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

她从出生,没人认同她。但在她死之前,她是带着满满的爱与认同而离开。她觉得这是人生中最完美的时刻!应对法官的判决——死刑,她也欣然理解,甚至她在临死前认同了自我存在的不合法性,认为判决死刑是一种合法的结局。玛利亚姆的一生都在服从他人的命令,直到临死的时候她也服从了她一生中的最终一个命令:把头低下。

本书的另一位主人公莱拉在战火中失去了双亲,并与自我亲梅竹马的爱人——塔里克失去了联系。在不怀好意的希拉德的精心设计下莱拉相信了塔里克已经死于战火。当时精疲力尽的她又发现自我怀了塔里克的孩子,万般无奈之下莱拉选择嫁给了将近50岁的希拉德,与玛利亚姆共事一夫。两位主人公从最初的敌对到相互了解,又到成为知心的朋友。由于彼此的遭遇都十分可怜,无形之中她们走到了一齐,成为了心心相惜的忘年交。两人在希拉德的家庭暴力之下相互扶持,最终玛利亚姆为了救在希拉德拳头之下的莱拉而下定决心做出了自我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的反抗——杀死了希拉德。在玛利亚姆的帮忙下,莱拉找到了自我一向向往的生活。

但最终她没有甘于平淡的生活而选择回到首都喀布尔,为自我故乡的重建奉献自我的一份力量。带着满满的期望而非满身的仇怨继续活下去。这是爱她的亲人与她所爱的亲人愿意看到的最好的结局!

当亲情、友情、感情与家庭都成为奢侈品的时候,唯有一服躯壳的我们行走在自我人生的道路上,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我们就如同禽兽一般,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梦想,没有了之所以成为人的理由!

也许在当代社会中,阿富汗的妇女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习惯于服从一切命令,习惯于认同自我的低贱。卡勒德胡塞尼笔下的人物一味忍受,但绝望与微弱的期望并存着。有一些没有放弃自我人生追求的勇敢的妇女在推动着阿富汗妇女完美明天的到来!只要给她们一点支持,我相信她们必须会创造奇迹!

15.四大名著中小学生的读后感 篇十五

一、善于联想,将名著阅读和现代的社会生活广泛联系起来

联想和想象是一切发明创造和新思想产生的基础,阅读既是和书本对话,也是和作者对话,更是从过去的文字中,发现新思想、产生新观点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打破定势思维,消除权威观点对自己阅读和思考方向的影响,大胆地想象和联想,从而从别人熟悉的故事中发现新元素,受到新启发。

《西游记》是中学语文课标规定的课外读本之一,权威的观点对它的定位是神话题材的小说。由于这部电视剧的反复翻拍和反复播放,学生从小就熟知其中的故事情节。大家对这本书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趣味性,很少有人去研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现代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西游记》中的现代科技元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许多看似离奇的情节,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原始的雏形。比如,雷公、电母合作下雨———人工降雨;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飞机;筋斗云———航天科技;顺风耳———电话、手机;千里眼———天文望远镜;真假美猴王、一根毫毛变出数个孙悟空———克隆技术,等。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就能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神话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人类早期的带有语言性质的科幻小说。

二、结合社会的发展,以现代的眼光客观看待名著中的人物

名著能够流传至今都有其丰富的思想性和不朽的艺术性。但是,如果学生阅读名著仅仅是接受前人研究的固定的成果,缺乏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种阅读就毫无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解读名著,客观分析文中的人物,不拘泥于课本和传统观点对人物的评价。通过对人物客观的分析,以现代人的观点去全面解析名著的主题和其中的人物。

《水浒传》是初中名著考试的重点,也是教师讲授最多的名著。对人物的分析多是承袭教参和权威的观点,缺乏以现代的观点对这部书和书中人物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现代人的观点去分析《水浒传》中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比如,过去习惯称“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其中“好汉”的含义是什么?这些人真的都能称之为“好汉”吗?比如,王英那样的好色之徒,为了留秦明在梁山,穿了秦明的衣服,下山滥杀无辜百姓,视人命为草芥,能称之为好汉吗?李逵为了迫使美髯公朱仝上梁山,竟然虐杀了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这样凶暴残忍、滥杀无辜,能算好汉吗?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通过陷害逼迫卢俊义落草为寇,这是好汉的行为吗?

更加上全书宣扬的都是凶杀和暴力色彩,毫无人性可言,更不要提人权了。面对这样一部著作,学生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去阅读,批判的当然不仅仅是梁山泊的那些人们,更有朝廷的腐败和黑暗。

这样的创新阅读,有助于学生的加深对著作的主题的客观认识,更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名著所反映的问题的本质

名著所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透过名著所描绘的社会现象看到事件的本质,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名著本身所不具备的意义,这也是名著阅读的根本意义所在。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性。故事的主人公祥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新的生活。他选择拉洋车为职业。从此,买车,成了他唯一的梦想和奋斗目标。他早出晚归、勤劳苦干、节衣缩食,经过三年奋斗,终于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第一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大兵抢去。祥子从军营中逃出,顺手牵出三匹骆驼,卖掉骆驼,继续攒钱追逐自己的买车梦想。却遭遇到孙侦探的敲诈,再次一无所有。受虎妞的诱惑而被迫和她结婚,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的难产而死,祥子卖掉车埋葬了虎妞。他心里喜欢的小福子也因不堪忍受折磨自身,勤劳善良的祥子开始堕落,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这部小说的传统解读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如果说作者创作此书是为了批判一个黑暗的旧社会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学生的阅读,如果到此而止就不免限于肤浅。书中祥子的悲剧,固然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原因。但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祥子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人奋斗者失败的悲剧。如果祥子跟随了曹先生,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也许他的命运从此改写。这样就赋予了这部名著一个新的阅读高度,也有助于学生从固有的理解中解脱出来,进行创新阅读。

上一篇:激烈的拔河比赛记叙文下一篇:调度员竞争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