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子女感言

2024-06-17

家长教育子女感言(精选8篇)

1.家长教育子女感言 篇一

时光飞逝,你会发现孩子不经意间长大了…

工作永远忙不完,孩子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长大,抽点时间,陪孩子一起去山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成长就在不经意间。

不经意间这个孩子好像一下就长大了,现在逮着机会就想抱着她,怕她越来越大会不让我抱,有时候只想抱着她静静的坐着,珍惜每一次在妈妈怀里软软的缩成一团,麻麻爱你

送孩子上幼儿园感触很多,有哭闹的找妈妈的,有嘻哈高兴的跳着去上幼儿园的,有爷爷奶奶背着去接送的,还有玩滑板车去的,每一个孩子都在不经意间长大啦。

成长的路上或欢乐,或哭闹,或淡定,这些都是必须经历的,当孩子离开父母的时候,每个父母都有一些淡淡的失落,但我们更希望宝贝能有一天像雄鹰一样,搏击风雨,翱翔天空……

早上望着孩子上学时离去的背影,突然想到那天听到路上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儿说:“妈,你再不陪我,等我长大了,你想陪我也不需要妳了!”孩子在不经意间长大,当爹当娘的,不要只忙着自己的事,忽略了孩子,难过的是孩子,后悔的是自己。

2.家长教育子女感言 篇二

以上是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北京一所农民工小学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诗句。整个诗句平白无华、质朴憨厚。但从这平白无华的语言中透视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这就是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 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 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所开设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的网络留言中, 除涉及反腐倡廉、下岗就业等问题外, 涉及更多的就是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和小学德育工作多年的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农民工子女, 通过接触和了解我深深的进入到了问题的其中,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内心的震撼和彷徨, 对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现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与同事交流。

一、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子女的入学

近年来由于林芝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 造成了内地农村富余人口大量外流到林芝地区各建筑工地、城区甚至当地农村从事着各项工作, 他们的到来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但其子女的入学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事实。外来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 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 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就我所任教的林芝地区第一小学而言每年新转入学生中仅农民工子女就约占转入学生总数的85%, 而每学期末转出学生中仅农民工子女也近占据了转出学生总数的85%-90%, 更有甚者, 个别农民工子女仅在一个学期中就转学2-3次, 或是在同一所学校一个学年内因家庭中的各种原因转入又转出达2-3次之多。大多数孩子不能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 他们的教育环境不固定、接受教育的背景相对复杂。教材的差异、所在学校教育侧重点的不同 (多数学校以重教学为主, 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 致使多数农民工的子女品行不端, 行为习惯较差, 学习目的性不强) 也增加了所在学校对这群孩子管理难度。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 农民工的经济现状。

我区的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 小商贩, 家庭的收入相对较低, 在进行抽样调查的30名学生中大约65%的家庭收入约为1000-1500元/月, 25%的家庭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目前我区的各中小学 (九年义务阶段) 免除了学生在校读书的各种费用, 此项措施大大减轻了外来农民工的生活压力。

(二) 农民工子女的居住情况。

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家庭居住条件简陋, 70%-80%的学生全家4、5口人居住在一间仅占地20-30平方米的出租房或是简易棚内, 这间房既是饭厅也是卧室同时也是他们完成学业的场所。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 这些学生没有必需的学习环境更谈不上舒适的环境, 就连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了。部分学生的家长是承包当地农田的菜农, 除居住的条件异常简陋外, 约有5%的学生家居距离学校很远 (有些家庭甚至距离学校10-15公里) , 这些学生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 早晨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 中午就在学校附近的餐馆随便吃一点小吃、盒饭裹腹, 晚上放学到家天已傍黑, 这些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路途上, 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 农民工的家庭现状分析。

家庭里子女多家长不能全面照顾, 造成这些农民工家庭的子女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虽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 但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仍然影响深重。居抽样调查约有95%的农民工家庭子女人数超出了国家允许范围, 绝大部分农民工家中的子女多于一个, 多子女就学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 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受到影响。

(四) 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淡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

由于农民工的大量涌入, 林芝地区各中小学校近年来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子女, 通过调查这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中大约30%的家庭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 这些家长大多表示, 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 自己就会尽力供孩子上学, 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还有70%的家长仅仅把学校当成了孩子的托管中心, 认为孩子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了, 而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德育规范、文化教育不管不问, 对孩子的学习质量不予理睬。至今仍有10%-20%的家长把孩子接受教育的目标仅仅定格在会写信、会算账的低级目标上, 身为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定出一个较高的人生奋斗目标。通过了解, 家长忙于生计或是忙于赌博等一些不良嗜好而放弃孩子的学习、生活的约占此比重的5%-8%。更有甚者, 个别家长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孩子尚未小学毕业, 就弃学经商、甚至谈婚论嫁 (个别西部地区的传统习惯) 责令孩子参与到“闭斋”等风俗习惯当中, 有了这种观念的束缚, 孩子的学习精力和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五) 多方面的“歧视”造成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障碍。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我有个梦想, 不远的将来, 在佐治亚的红山上, 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坐在一起, 共叙兄弟般的情谊。”现在的教育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私塾、学堂的老旧模式, 现在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教育理念。今天的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多视角的教育, 是提倡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但就目前而言在社会的很多层面还存在着差异、不公平和歧视。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才产生了今天的贫富差距;同样也正是由于贫富的差距才导致了上述的“歧视”;也正是由于“歧视”的产生才引起了目前中小学生中严重的自闭、自卑、自虐等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小学生犯罪率的骤然上升。农民工子女也是祖国的蓓蕾, 也需要多方面的关爱, 他们除了有其他孩子共同的理想、正常的需要外还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农民工的子弟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 希望自己不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受到轻视和排挤, 希望自己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尊重。

三、针对上述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

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监管力度, 使农民工的孩子在学校或其他场所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

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良好氛围, 尊重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消除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之间的鸿沟, 使农民工和其子女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平等, 应从消除歧视做起, 让每一个民工子弟都能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三)

学校从切实关心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本质出发, 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广大的农民工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 群策群力做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

(四)

学校应扩大宣传的力度,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广大的农民工的家长转变观念, 以“一切为了子女, 为了子女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子女。”为出发点, 共同关注孩子的教育, 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

(五)

学校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通过德育教育建立起农民工子女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 通过教育使这些孩子摆脱自卑的约束, 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和谐的春风、享受明媚的阳光。教师要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 从关心每一个孩子入手, 以严父慈母般的爱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以早春小雨润物无声的博大胸襟使每一个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沐浴到爱的甘霖, 感受到爱的温暖。

3.教育子女“六不懂” 篇三

一、不懂让孩子吃“独食”的危害

不少父母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疼爱,或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将所有好吃的、有营养的食品全都让孩子独吞。孩子吃惯了独食,必将会影响人格品质的建构,养成任性霸道、自私残忍、缺乏爱心、情感冷漠的个性,使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四处碰壁、丧失自信和生活的乐趣,甚至引发悲剧。

作为父母,必须要深刻认识非理智地疼爱孩子的危害性。明智的父母每次都应该与孩子一同分享食品,哪怕是少得不能再少的食品,如一块饼干或一块糖等,也要掰开几小块,与孩子共同分享,绝不能让孩子独吞独揽。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心一定要“硬”。只有科学理智地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才会有爱心和同情心,才会知道与他人一同分享快乐和幸福,才会在每次吃东西时习惯性地将食品分成每人一份,才会建构起完善和优秀的人格。

二、不懂家庭教育应该“少言多行”

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少言多行”,可是眼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大多犯有“言多行少”的毛病,导致家庭教育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训练、巩固的过程,企望一天两天就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好是不现实的。如果父母成天在家里骂骂咧咧、唠叨没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父母的谩骂、数落已经习以为常,产生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如病人产生了“耐药性”一样,最终尽管父母的骂声一天比一天高,但孩子仍然是“盐油不进,刀枪不入”。

教育孩子,适当的说教是必要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尽管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最终还是事与愿违。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身教重于言教的,用父母的模范人格和建立在尊重热爱基础上的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三、不懂“百依百顺”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现在,有些父母简直就是孩子的“仆人”和“丫环”,对孩子关心得过于周到和细致,从而影响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如孩子做作业时,父母紧紧陪伴左右,随时听从孩子的差遣,在整个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是接连不断地向父母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父母是马不停蹄地为其忙这忙那,三四十分钟下来,父母常常被折腾得头晕脑涨,筋疲力尽。

如此的家教方法着实令人感到可笑,这也是当今社会青少年一代独立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关心得过于周到和细致,剥夺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锻炼和养成的机会。这样下去,只能将孩子铸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的畸形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既会学习又会生活的优秀的社会公民,父母必须要转变自己的家教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家教方法和手段,要真正懂得“百依百顺”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应该多让孩子去经历和品尝挫折和磨难,以便他们长大后不被生活的风浪所击倒。

四、不懂知识不等于智力

现在很多父母对知识与智力缺乏足够的认识,误将知识当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如片面追求子女的学业高分,或者在孩子还只有两三岁时,就盲目教孩子认字数数背书等,以为孩子知识多了,人就聪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了,就万事大吉了。最终却将孩子培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废物。

要想孩子智力水平高,父母不能只让孩子去死记硬背那些书本知识,而应让孩子多到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积累和丰富感性经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多引导孩子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提升孩子智力水平的目的。如父母引导孩子认识了春天——春天是草木荫发的季节,且雨水多,天气变幻莫测,气温忽高忽低等之后,就应该向孩子提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农民伯伯总喜欢在春天播种,而不在冬天播种?在春天里,我们如果出远门要带些什么东西?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什么?平时穿衣服要注意什么?这才是丰富孩子知识、提高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

五、不懂家庭教育是“且慢”的艺术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忽视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那就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过于心直口快。如孩子问父母:“是太阳大,还是地球大?”孩子的话音未落,父母就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太阳大。”孩子问父母:“梅花是冬天开花还是秋天开花?”孩子的话音未落,父母就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冬天开花”。

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养成一看题目不经任何思考马上就问父母的习惯,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影响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自然也就影响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理智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会采用“且慢”的艺术,先不急着告诉孩子答案是怎样怎样的,而是这样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爸(妈)一时想不起来了,你可以先看看教材,翻翻资料,看能否找到答案。”驱使孩子通过找资料、看教材等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六、不懂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不少父母因为孩子天天讨要零用钱伤透了脑筋,不给的话,孩子就纠缠不休,就以不上学、不吃饭来要挟。其实,这些父母根本不必如此。如果孩子真的因父母没给零用钱而不肯上学,父母多次说教无效时,完全可以采用饥饿法(饿孩子一餐)、冷漠法(对孩子不理不睬)、劳动法(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要孩子做)等办法教育孩子。

4.家长教育子女心得体会 篇四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长教育子女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中最关键的就是:家长特别要注意孩子身上一些细微的变化,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和教育好孩子,使之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长。

我的女儿现在读五年级,从她出生到现在,我们努力做到科学施教,尽量营造家庭的民主氛围和轻松环境来对她进行教育。目前我们一家人感情融洽、沟通良好,孩子健康活泼,茁壮成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中有不错表现,做父母的感到无比欣慰。这些年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是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

一、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老师,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的许多缺点是能够在父母身上找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子女还要先约束好自己,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这样子女有一个好的榜样,不必我们家长有多少说教,子女也会跟着去做。所以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去影响、熏陶孩子。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和我爱人从不打牌或打麻将,休息的时间看看书和电视,或者上网查查需要用的资料,还买了许多古今中外历史经典书,如《四大名著》、《百科全书》、《成语故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选》及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英雄人物传记、科学家传记等等,爱人还喜欢国学方面的书,女儿有时也跟着学一些,我们有意培养女儿“与书为友”的习惯,这些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她人生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二、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小孩在读书期间,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非常幸运,我女儿的老师是非常负责的好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很受学生欢迎。作为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关心孩子在校表现,和老师探讨孩子的不良习惯,有错误能够及时的纠正。这样老师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你的孩子,更有利于老师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寻找一种更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经常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正是老师的`伟大之处。

三、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被培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别说知道感恩了。在家里,我们有意识的让女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七岁时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八岁自己会洗头洗澡;晚上单独在家,写完作业后再看一会电视,到了时间会自己先睡;会主动帮忙洗碗除了正常的零花钱之外,我们很少给她钱,因为从小她就没有乱吃零食的习惯,她要买什么都会事先征得我们的同意。有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大人在外面工作有多么辛苦,赚钱是多么不容易,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了。此外,在打扫卫生时,可以叫她负责收拾自己的房间,大人则负责其他地方。一方面让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赢得孩子的敬重,从而更加珍惜为她所做的一切。

四、学会换位思考,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女儿读一年级时,年龄比一般人要小一些,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还不知道读书是怎么一回事。语文成绩总要比别人差一点,数学还曾经考过不及格。作为家长,当时我们很着急,但却没有责备她,也没有额外布置课外题来强迫她学习,更没有规定她考试非得考多高的分。而是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提醒她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受同学的干扰而影响听课,放学后首先要把作业独立完成,有问题先查字典,不要依赖父母的辅导,就这样一步一步,潜移默化,成绩逐渐在提高,从三年级到现在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数学还经常考满分。经常听人说小孩在周末要上辅导课,还要学习乐器或舞蹈,学了之后每天还要练习,这样孩子几乎就没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在我看来,除非小孩自己非常乐意去学,如果强迫的话,那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比较小,天性好玩,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欢的事。我们曾经带过女儿去学二胡,后来发现她对此不感兴趣而是欢绘画,于是就放弃了二胡,她坚持学习绘画直到现在,并且乐此不彼。

五、与孩子进行沟通,注意恰当的奖惩

5.家长教育子女心得体会范例 篇五

家长教育子女心得体会(一)

我的女儿现在读五年级,从她出生到现在,我们努力做到科学施教,尽量营造家庭的民主氛围和轻松环境来对她进行教育。目前我们一家人感情融洽、沟通良好,孩子健康活泼,茁壮成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中有不错表现,做父母的感到无比欣慰。这些年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是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

一、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老师,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的许多缺点是能够在父母身上找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子女还要先约束好自己,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这样子女有一个好的榜样,不必我们家长有多少说教,子女也会跟着去做。所以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去影响、熏陶孩子。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liu某ue86.com。我和我爱人从不打牌或打麻将,休息的时间看看书和电视,或者上网查查需要用的资料,还买了许多古今中外历史经典书,如《四大名著》、《百科全书》、《成语故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选》及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英雄人物传记、科学家传记等等,爱人还喜欢国学方面的书,女儿有时也跟着学一些,我们有意培养女儿“与书为友”的习惯,这些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她人生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二、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小孩在读书期间,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非常幸运,我女儿的老师是非常负责的好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很受学生欢迎。作为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关心孩子在校表现,和老师探讨孩子的不良习惯,有错误能够及时的纠正。这样老师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你的孩子,更有利于老师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寻找一种更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经常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正是老师的伟大之处。

三、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被培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别说知道感恩了。在家里,我们有意识的让女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七岁时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八岁自己会洗头洗澡;晚上单独在家,写完作业后再看一会电视,到了时间会自己先睡;会主动帮忙洗碗……除了正常的零花钱之外,我们很少给她钱,因为从小她就没有乱吃零食的习惯,她要买什么都会事先征得我们的同意。有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大人在外面工作有多么辛苦,赚钱是多么不容易,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了。此外,在打扫卫生时,可以叫她负责收拾自己的房间,大人则负责其他地方。一方面让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赢得孩子的敬重,从而更加珍惜为她所做的一切。

四、学会换位思考,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女儿读一年级时,年龄比一般人要小一些,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还不知道读书是怎么一回事。语文成绩总要比别人差一点,数学还曾经考过不及格。作为家长,当时我们很着急,但却没有责备她,也没有额外布置课外题来强迫她学习,更没有规定她考试非得考多高的分。而是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提醒她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受同学的干扰而影响听课,放学后首先要把作业独立完成,有问题先查字典,不要依赖父母的辅导,就这样一步一步,潜移默化,成绩逐渐在提高,从三年级到现在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数学还经常考满分。经常听人说小孩在周末要上辅导课,还要学习乐器或舞蹈,学了之后每天还要练习,这样孩子几乎就没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在我看来,除非小孩自己非常乐意去学,如果强迫的话,那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比较小,天性好玩,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欢的事。我们曾经带过女儿去学二胡,后来发现她对此不感兴趣而是欢绘画,于是就放弃了二胡,她坚持学习绘画直到现在,并且乐此不彼。

五、与孩子进行沟通,注意恰当的奖惩

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从细微处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表扬和鼓励进步,批评和纠正错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每天都与孩子聊一聊学校发生的事,从她的讲述中就能够发觉她的进步或问题,有进步及时表扬,有错误要严肃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应该把握好,最好不要用物质和金钱,而以精神奖励为主。不光如此,更要全面了解与小孩经常在一起玩的伙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发现交往密切的同学之中有行为习惯不好的,要教导她不能受别人坏习惯的影响,并且要注意与这种人保持距离。

家长教育子女心得体会(二)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学校教育是相互相存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我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打,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母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特别是我们中职学生的家长,中招考试铃声结束的那一刻,孩子又将踏进另外一个台阶。当孩子中招发挥不好好,不能考上高中走进大学,开始他的另外一个学习生涯时,上一个好的职业学校、学一门吃香的技术,是为孩子开启幸福一生的另一扇大门。不管怎样,孩子年龄尚小。没有几年的校园文化熏陶,极容易让孩子走上堕落之路。

有的孩子不上学了,成天在网吧里面度过,虚度几年宝贵的时间。有的孩子走上打工之路,虽然眼前得到了一点金钱,却损失了孩子一生出人头地的机会。想想,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孩子找了好工作。亲朋好友谁不羡慕。有人说,三十前,旁人因家长看孩子。三十后,旁人因孩子看家长。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是否被别人看得起,与其家长是否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个时侯,家长有权有钱,别人就高看你的孩子。当孩子三十后,他是否有本事直接关系着别人是否高看家长。所以不管在任何条件下,只有为子女建立了足够的自信心,才能让子女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才能为他们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家长教育子女心得体会(三)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我的儿子今年8岁,就读于二实小三年级,他有值得我骄傲的地方:孩子发展比较全面,学习上进步非常明显,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能主动学习;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体谅、尊重父母,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知道劳动的艰辛,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粗心、爱玩电脑游戏、做事情慢等。

要说起教育孩子,我觉得谈不上有什么成功之处。但是,孩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了略懂人事的孩子,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抓住小学关键期

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

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

我家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二、培养独立意识,使孩子不产生依赖思想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叫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当好慈祥父母亲,及时解疑答难,正确引导孩子

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四、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家庭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应当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事情幸亏老师及时与我们联系,才避免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者,不染恶习。要教育孩子做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民造福;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的教育,知道理,明德行,教育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

贪婪痴慢,人心堕落要因。一切时,一切事要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一切为公着想,要使其作到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将来踏进社会,不为自己,为民造福。

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无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确方向,努力学习。精进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应句瑗;父母命,行勿懒。”在学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课,要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切作业,团结同学,要做到取长补短;在学校要争取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严格遵守校规,教育孩子力争做到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这就是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纲领。

家长教育子女心得体会(四)

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最后上大学,都是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父母们、祖辈们往往围绕着某一个孩子来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这已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优越了,加上计划生育,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呵护,谁不疼爱呢?这也无形地让孩子们产生了自我优越感,哪怕有些家长并不娇惯孩子,但社会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到他们,孩子们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根据这些现象分析,当今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娱乐的项目多了,对学习不敢兴趣;生活的条件好了,不愿多吃苦;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等等。因此,教育与培养子女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在此,我简单的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也给其它家长们一个参考资料。

我并没有刻意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关爱和教育并没有省略。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父女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她谈心。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我的孩子如果喜欢我、贴近我甚至崇拜我了,这就获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偶尔讲点道理她听不是不可以的,当然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会全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她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解答,如果让孩子失望了,她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父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父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父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教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说明白的,它需要一个相当艰难、复杂、漫长的阶段,然后通过这个阶段不断地总结出经验教训,采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只要你一直不断努力、不断的付出心血与代价,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它就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6.煤矿职工子女教育 篇六

新窑矿区小学景 小 曼

新窑矿区小学位于崇信县新窑镇新窑村,周边主要经济为煤矿生产业比较兴旺,镇域经济比较发达,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煤矿企业工作,因此,本校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煤矿企业的职工子女;这部分学生由于近年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好,其生活家庭环境相对也好,父母又宠爱,所以往往性格任性,花钱大手大脚,依赖性重,自理能力差,平时不参加体力劳动,也就没有劳动意识,部分家长单位效益好,发的福利多,学生也在学校爱炫耀东西,有的家长将单位的办公用品送给孩子,孩子随意送人或不节约,造成学习用品攀比,学生追求享受,上学书包里装许多零食、饮料等,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亟待重新培养,作为学校老师应从平时点滴抓起,从严要求,力求洗刷掉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气,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充分了解学生。一个孩子一旦出生,首先属于一个家庭,其次才属于国家和社会。“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因此了解一个孩子,先要了解他生活的家庭环境,了解其父母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文化程度,有无兄弟姊妹还是独生子女。在学校要建立详细的档案,毎学期要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其主要内容为: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是否单亲)、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爱好身体状况等)、家庭详细地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情况。煤矿上每个家庭的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父母的思想状况、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所从事的职业工种都不尽相同,其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态度、方法、指导思想也不完全一样。这一切都决定了学生的家庭千差万别,也决定着学生的个别差异显著,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制定详细的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二、引导学生从煤矿的“圈子”走出来。作为从煤矿来的学生,其吃在矿上、住在矿上、玩在矿上,上下学的同伴是同在矿上的同学,在矿上见的最多的人是矿上的矿工和家属,其生活深深刻上煤矿上的烙印。清末腐朽的清朝统治集团,他们遵循古训,恪守前人封建礼教的规定,这个时候一帮洋人开着现代化的军舰闯了进来,统治者开始了割地和赔款。正是因为清朝统治集团不知道圈子外的洋人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及思想解放运动,只能对着先进文化慨叹,走出圈子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强大,强大才不会挨打,才能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因此,老师要将这部分学生从他们的圈子里引出来,要想让这部分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就要让走出圈子。老师在学校要有意拆分矿上来学生的圈子,如座位安排,清洁卫生、活动组织等,打破一定的圈子,给同学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给学生获得更大的空间。

三、利用家长会对家长培训,宣贯自己的教育理念。家长会是搭建学校跟家庭沟通的桥梁,可以促进双方对孩子的了

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也是学校向家长宣传学校精神、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谋求教育合力,形成家校合作大环境的有效途径。老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围绕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校园文化,向家长阐述学校的发展方向,宣传贯彻教师的教育理念,阐述煤矿上来的孩子发展特点,使家长从另外角度认识和了解孩子,明白学校要怎么做,向哪个方向做,让家长从整体和全局上积极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达成共识,理解支持学校和教师的每一个改革举措,成为教育的伙伴,有利于学校、家长和社会之间的沟通,达到学校和家庭之间相互支持和合作目的。

四、以家访的方式走进学生家庭,争取到家长的配合。走进学生的家庭,访问学生的家长,全面了解学生,争取学生家长在教育中的配合,争取家长的支持,积极与家长配合。煤矿学生家长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多数家长较重视家庭致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目前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情况下,许多家长真切地意识到,只有真才实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立足、生存,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没有哪个家长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家长们的这一普遍的心态,正是老师搞好家访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老师只有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只有平等对待家长,在与家长交往中形成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才容易说服家长并取得家长的支持,只有态度诚恳、善于合作,才能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五、关爱信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基于煤矿生产的特点,部分家庭是半工半农,个别家庭由于煤矿生产事故成为单亲家庭或因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成为困难家庭,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学生体验到关爱和幸福,让学生在学校办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对自己充满自信。

六、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要教育这些煤矿来的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成绩,让他们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要知道从哪里摔倒就应该从那里爬起来,引导学生胸怀宽广,性格开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引导学生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提高他们的承受挫折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历史上和现实中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激励学生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强奋进,使他们都能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挫折,永远挺起腰杆做人,使他们充满积极进取的信心,乐观向上,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7.家长教育子女感言 篇七

求发展滞后的状况催生了大量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改变了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窘境, 为更多学生提供了选择, 对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 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形成一个极大的市场, 形成一个利益群体。家长既要对它们发挥的作用充分肯定, 也需要理性判断, 正确认识和选择。

全面发展高分培训家长

家长和孩子承受小学升初中以及中考、高考的压力, 希望从各种渠道寻求帮助;社会发展的压力, “赢在起跑线”的紧迫感也使得家长们身不由己, 中国家庭普遍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得教育备受关注, 催生了教育培训市场的飞速发展。笔者身为家长, 感同身受, 曾经为孩子教育多方请教。本文希望探讨家长在子女教育上遇到的困扰, 提出一点建议。

一、培训机构可能扮演的积极角色

(一) 课外补习补充公立教育之不足, 满足民众的教育需求

优质的公立教育资源有限, 门槛很高, 竞争激烈, 把一部分学生排斥在外, 不利于教育公平。培训机构付费上课, 有教无类, 以商业模式发展自己。“教育补习也是为年轻人提供校外时光的一种机制, 并且它也可以帮助政府应对一方面要追求平等和一致, 但另一方面, 要允许社会分层和精英化这种左右为难的窘境。“ ( (1) ) 社会分层和精英化的需求表现在各类培训机构提供的出国培训、竞赛培训、艺术教育等方面, 在公立学校体制内难以满足如此全面的需求。

(二) 培训机构可以提供个性化教育

现有的学校教育还不能满足精英化教育的需要, 家长可以在培训机构中找到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为子女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各类培训机构比公立学校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 授课内容、方式、时间等都可能灵活设置。公立学校在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时间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公立学校的自主性也因为严重依赖政府拨款受到影响, 私立教育机构依靠市场发展, 相对自主独立。

培训机构有可能帮助那些没有机会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辅导, 为他们提供接近名师名校的机会, 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如果补习见效, 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学习。培训机构也可以满足那些希望得到更多教育的孩子, 比如奥数、英语以及艺术教育等, 提升孩子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 培训机构可以帮助家长照看孩子

现在的家长们忙于工作者甚众, 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 送到培训机构之后, 把孩子交到相对可靠的机构里, 父母省去了孩子独自在家的担忧, 为他们的课外生活安排了一个去处。

二、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 培训机构客观上存在利益驱动

从性质来说, 教育培训机构大多需要自谋生路, 自己解决资金问题。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存在于各种公立学校之外, 没有政府支持的固定资金来源, 通过市场解决经费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各类培训机构作为国家办教育的补充, 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无可厚非, 但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他们采取一些比较有鼓动性的口号来宣传自己, 难免有偏颇之处, 甚至误导家长和孩子, 背离教育目标, 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二) 培训机构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短期培训为主, 能够达到的教育效果有限

“补习机构侧重的课程尤其是那些应试课程, 可能与主流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特别是在公共教育系统中, 社会还期待着学校去实现多重的目标。它的目标可能不仅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 (即个体不仅要有学术兴趣, 还要有体育运动和音乐兴趣) , 还包括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公民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主流学校可能还必须保持年级内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 以减少后进生的产生。相比之下, 以考试为导向的补习机构为了把注意力集中到应付考试上, 故意把他们认为不相关的内容砍掉了, 并且毫不犹豫地按照能力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很多分析者将这一现象视为消极的, 他们认为课程作为一个总体是由该领域的专家精心研究过的, 而补习机构把它扭曲了。”短期补习解决一时之需, 难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成长、长远发展掌握在家长的手里, 家长对于子女教育高度重视, 对孩子爱之深切。但是, 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 该怎么样培养孩子, 如何去判断社会的趋同心理与孩子自身的个性需求,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培养方案, 如何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班做出自己的选择?

三、子女教育需要家长全面综合考虑

(一) 家长首先要清楚教育的目标

1.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获得个人修养、逐步完善自身并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和终身享受成功和幸福的回报做好准备”。一个人的成才和幸福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升学主导下参与各种培训必然是以提高分数为目的, 学生的个性、兴趣被现实需要所取代。老师为了不负家长期望, 教学目的也直奔升学技巧而去。家长如果只看到分数, 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 那孩子名校毕业也未必幸福。

2. 要通过教育去激发孩子的潜力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他们的潜力无穷, 父母也无法预料到孩子长大了一定能够做什么, 教育会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把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让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创造力, 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填鸭式的教育可以灌输知识, 但无法培养创造力。

3. 家长和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成绩是我们考察学生的一个主要方面, 但是, 成绩不能培养出孩子对生活的爱和热情, 反倒会培养出他们对成绩所代表的评价体系的过渡依赖和片面理解。“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学生需要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愿望, 能坦然面对各种变化和多种多样的事物, 并且能够在不断创造和适应未来社会新的思想和新的方式的同时, 鉴赏历史的价值和智慧。当然, 这些目标正是要由文科教育来完成和实现的。”笔者亲历的问题学生, 他们的主要困难就在于失去学习兴趣, 缺乏内在动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曾经成绩优异, 以此建立自信。考上大学, 面对的人生选择多样化了, 成绩难以保持领先了, 他们迷失自我, 失去自信, 遇到困难和挫折一蹶不振, 以升学为代表的对学业的功利追求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个别孩子所走的弯路令人痛惜, 他们错失了在中小学培养起兴趣的时机, 成长过程困难重重。

4. 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是社会的责任, 也是家长的责任

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初步形成, 升大学之前孩子们对社会的基本判断就已经形成。他们的知识结构如果仅仅以是否符合考试的要求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需要了解重要的话题, 但不应仅仅因为它们会出现在考试中, 而更应该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可能性。”今天的孩子总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需要为此作好准备。目前社会中发生的种种极端事件, 乃至师生冲突, 一再提醒我们应该回到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如果老师为升学所累, 放弃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感的培养, 学生即便是考上名校, 遇到冲突可能还会危害社会, 伤害自己, 与社会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

(二)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达到教育的目标

1. 积极鼓励孩子去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 倡导研究型学习

如果说某些培训机构宣传“贵在先知”有道理的话, 应该从学习方法上去理解。比如预习, 在课前先了解课堂内容, 收集相关资料, 做好必要的准备。但是, 如果把所有的学习内容超前对待, 让小学生学习中学知识, 中学生学习大学知识, 以此来理解先知, 这只是一种拔苗助长, 过早的让孩子掌握知识点, 不是真正在学习。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现在的中学教育, 都很强调研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的根本, 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自己发现问题, 尝试去解决问题, 主动性和兴趣容易被激发出来, 达到的效果更好。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 他们会很不情愿去做被逼迫的事情;他们心甘情愿做的事情, 他们会投入更多时间, 达到最好的效果。

2.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让孩子终生受益

在好习惯的培养上, 学校、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 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短期的培训机构无法替代。优秀的教师会给孩子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孩子们的习惯、方法, 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 不断启发引导学生, 在教育中教学相长, 朋辈相亲, 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令孩子们无论受教于老师还是自学, 都可以胜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言传身教, 对孩子影响深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积累, 更是父母心血所致。

3. 让孩子学会分享, 学会在团队和群体中学习成长

除了跟老师们学习, 孩子应该学会互相学习, 在团队和群体中学习。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孩子们互相模仿的能力都很强, 他们可以从同伴身上学到很多优秀品质。现在一些中学成绩很优秀的学生, 考入大学之后, 不知道该怎么跟自己的同学相处。他们都曾经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优秀的人聚在一起, 原本可以分享更多精彩的思想。遗憾的是, 有的孩子只顾自己, 不管他人;或者碰到问题不知所措;或者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 一个人摸索, 跌跌撞撞, 走了很多弯路。学会分享、一起成长, 就是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适应集体。在这个过程中, 为别人、为群体和团队付出越多, 得到的也越多。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北大08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曾经讲过, “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 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 感情、思想、财富, 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因为你要知道, 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 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懂得分享, 归根到底还是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4. 健康才有未来, 孩子的教育赢在健康

应该注意到, 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非常少, 他们周末、课后忙于参加各种培训, 学校作业和培训机构作业加在一起, 使得他们的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更加繁重, 甚至有的孩子因为课业过重, 学校作业完成得马马虎虎, 得不偿失。一些名校录取学生依据竞赛获奖成绩, 学生入学后为了继续保持竞赛领先状态, 下课后接着参加培训班, 休息时间没有保障, 更谈不上发展其他爱好, 培养兴趣。有的孩子甚至养成不良习气, 以为只要成绩好, 自己干什么都可以, 社会交往能力、健全心智被扭曲。据笔者了解, 某名校初一竞赛班学生, 多数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有三次补习课, 其他人周末均有补习课, 而且都是数学、语文、英语, 没有其他发展兴趣、培养修养的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身体状况堪忧, 严重者中考之前因过累住院;更何谈培养创新, 发展个性, 热爱科学, 热爱生活!

独生子女的国策已经实行三十年, 独生子女一直被认为是核心家庭的中心。“`小太阳'现象只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表面现象, 并不表明中国家长倾向`儿童中心'或者`儿童本位'。恰恰相反, 更多成年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要求孩子沿着成人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前进, 这是一种表现为`大太阳'现象的`成人中心'的`成人本位'”,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家长、学生、学校、课外辅导, 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教育培养人才。如前所述, 分数解决不了孩子的成长问题, 长远来看, 升学、分数只是解决暂时的困难。成为优秀人才需要具备的因素很多,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方式, 不可能短时间出成果。“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 但是孩子不是一天长成的, 父母更不能取代孩子,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日积月累, 老师、学校长年教育。

因此, “贵在先知”的应该是家长, 家长应该了解教育规律, 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 学会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发现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家长最好的选择是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创造生活、创造未来的人, 而不是考试的机器。父母发掘和尊重孩子潜力, 帮助他们培养起可以长远发展的良好学习、求知习惯, 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因此, 对家长的教育, 远比对学生的教育更为必要和迫切。我们还没有家长学校, 家长们也深受升学压力的困扰, 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家长开设家长学校, 帮助他们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为家长们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支持。家长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育面对的客户和消费群体, 每年家长为社会提供巨额教育支出, 有关部门应该把家长的力量引导到帮助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上来, 使得家长、学校、社会共同为造就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而努力。

摘要:长期以来, 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独生子女政策、经济社会发展使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不惜投入, 公立教育相对社会需求发展滞后的状况催生了大量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改变了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窘境, 为更多学生提供了选择, 对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 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形成一个极大的市场, 形成一个利益群体。家长既要对它们发挥的作用充分肯定, 也需要理性判断, 正确认识和选择。

关键词:全面发展,高分,培训,家长

参考文献

[1]马克.贝磊等著.杨慧娟, 于洪姣, 杨振军, 宋洪珍译.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7.149.

[2][美]Howard Gardner, 著.霍力岩, 房阳洋, 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198.224.

[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 弗瑞斯.沃马克著.刘济良译.王定华校.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9.

8.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 篇八

我带过一班级中有一个问题学生。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甚至公开玩手机,回家不做作业,各科成绩亮红灯。在高三阶段不愿上学,在家上网玩游戏。

这个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他在家庭中是唯一的一个男孩,家人对他溺爱,导致他非常自我。又由于其父母工作较忙,从小就把他托给老师照看,吃住在老师家,缺少亲情,导致性格孤僻。

高一高二时,老师的话他还能听进去一些,但也常常犯错,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差:上课违反纪律,不做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对于老师的教育越来越反感。再有,有时犯的错比较严重,与他父亲联系,他父亲只是拳脚相加。这样他的逆反性更严重。到了高三阶段,不但不听老师的,更不听父亲的话。

思考这个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原因是多方面的。成为问题孩子,固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当然也有社会的原因,但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从父母方面看,一是没有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缺少父母对他的亲情、温暖;二是父母的爱只是从物质上的关心,只是以优越的物质来替代精神上的关怀,也就是所说的以钱代爱;三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只是用打骂的形式;四是父母不能用自己的身教来影响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表现在:(1)敏感自卑、嫉妒任性、情感冷淡,缺乏爱心;(2)生活铺张,不懂节俭。父母以钱代爱,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花钱大方;(3)学习自觉性较差,我行我素,逃学、迟到、违规违纪,不诚实,经常说谎,不受管束;(4)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集体荣誉感淡薄,生活无聊而空虚,于是有的孩子就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等;(5)自我封闭,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有的孤僻难于沟通;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逆反心理严重,性格偏激,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具有很强的攻击意识,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等。由此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

一、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

有人说,“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解决教育孩子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要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父母起到应有的教育和管理责能。

上述那个年龄的孩子正是要懂事的年龄,父母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的教育有可能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缺陷、行为偏差和性格缺陷等。在我们接触到的一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大多比较木讷,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戒备或无奈,同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似乎少了些活泼和开朗。

父母留孩子在自己的身边,用你们全部的爱呵护这个娇小的生命,给他关心,给他鼓励,给他支持,给他不经意的提醒,给他爱的教育。

二、不能以钱来代替父母的关爱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因为自己不能呆在孩子身边,疼爱他,心里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便多给孩子留些钱花,这是许多为人父母的心理。一般的家长和长辈都有这种想法:我们小时候国穷家穷,也没吃什么好东西,也没穿几件漂亮衣服,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又只养了这么一个宝贝孩子,不能亏了他。

现代父母工作繁忙,陪伴子女的时间日益减少,不少的父母基于内疚心理作祟,往往给予他们大量零用钱,希望以物质作为补偿。加上大部分父母只生一个孩子,对子女溺爱,形成了他们对物质的过度渴求。

以钱代爱。有一些经济富裕的父母,自己忙于事业,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或交由别人代管,或请来褓姆照顾。然而,这些都不可能满足孩子对父爱和母爱的心理需要。父母有爱心的陪伴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父爱和母爱,是无法用其他人和其他任何东西来代替的。

三、不能用拳脚相加的方法

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教的残余,是对青少年身心的严重摧残。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充分认识打骂、体罚孩子的危害性,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与特点,一味地从自我出发,不允许孩子有半点差错或异议,使孩子感受不到亲子之情和慈母之爱,使孩子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体力智力发展较差。同时,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支持,孩子往往形成冷漠、孤僻、仇视、攻击、自信心差等心理问题,孩子时候的心灵创伤往往成为日后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的根源。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少年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鞭挞孩子。他断言:“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奴隶式的脾气。洛克认为,孩子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上述那个孩子,在小学、初中的时候,由于犯错父亲要打骂,所以见到其父亲很听话(其实是害怕)。他父亲曾说:“小的时候,我只要看他一眼,他就不敢动了。”这是年龄小害怕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听话。到了高中他就不怕了,父亲打他就要顶撞了,到了高三他甚至与父亲对打,再有甚者是离家出走。从中我们看到他的逆反心理完全暴露无遗。这样用打骂的教育方法已经是苍白无力的了。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言传身教是良方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作为父母一定是对自己的孩子寄予极大的期望,总是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你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学习,那么你自己每天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什么呢?你要求孩子在班里考试保持前几名,那么你在工作单位是不是成绩也是前几名?你想以孩子为荣,那么你的孩子是不是以你为骄傲呢?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沉浸在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中,又怎能让正处在好奇心旺盛时期的孩子不动心?电视嘈杂声中,孩子怎会安心地思考、学习、创造?成才与否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后天教育。上述的父亲自己就经常外出。夜晚到很晚才回家,有时甚至不回家。当然,有时是为了工作,但更多的是“娱乐”。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父亲的管教当然是不服气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自己的思想行为应成为孩子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教育子女,成为孩子合格的老师。家长抵制不正之风的一件小事,会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高大起来,能告诉孩子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家长和朋友在饭桌上的酒后多言,诸如社会弊病、对领导和同事的不满、投机取巧的生财之道、读书无用论等,对于缺乏分析、认识能力的孩子,都是可怕的“腐蚀剂”,导致孩子消极、落后,甚至恐惧、厌世的祸根。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影响,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上一篇:七夕肉麻短信祝福语参考下一篇:一级公路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