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学前教育论文(精选8篇)
1.大专学前教育论文 篇一
学前教育大专论文
摘要:
现代化的学前教育作为国内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虽在国内兴起时间较短,但在读学生规模却相当可观,并呈递增趋势。作为幼师,音乐技能的掌握是其教学能力的验金石。但是受西方音乐教学的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正在走着一条严重西化的路,致使中华民族音乐在高校学前教育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民族音乐是文化的浓缩,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符号。民族音乐在幼师中得不到传承,其所教授的幼儿就缺少相关的文化气息。笔者就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现状,提出高师学前专业音乐课应以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并就其传承提出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高师;学前教育
民族音乐教育总是与文化相伴而行,二者互相支撑缺一不可。现代化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国内兴起时间较短,尚不够成熟,其教育理念多从西方借鉴,而这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学科而言是一个必经之路。但在步子迈开后我们就应该思考后面的路该怎么走才好。在高师学前教育中,教授和运用西方音乐文化、教学手段成为主流风潮,就整体而言走的是西方人铺好的路。但同样是路,中国人习惯靠右行走,而部分西方国家却习惯靠左行走,中国人在西方人的路上可以行走,但难免有所不适应。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走一条符合自己习惯的路呢?鲁迅先生有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是走老路还是“另辟蹊径”在于我们自己的抉择。可是,我们的“蹊径”在哪?笔者认为“蹊径”的关键在于“传承”,沿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之路前行,才是我们自己的康庄大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鱼”是成果,“渔”是方法和手段,老吃别人打好的“鱼”就要受制于打鱼人,例如中国人爱吃的鲤鱼在美国却泛滥成灾,渔夫与接受“鱼”的人会形成认知差异的冲突。所以只有掌握了“渔”,掌握打“鱼”方法和手段才能打到符合自己意愿的“鱼”。国内学前音乐教学工作也是一样道理,在经过一定的发展后我们已经掌握了“渔”的技术,但在“鱼”的种类选择上还习惯于“老渔夫”的喜好,甚至不远万里去“老渔夫”的水塘子讨一杯羹,却对自己水域的本土鱼视而不见。这种固化的惯性思维在学前音乐教育文化现象中广泛存在。在高师学前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文化的风潮已占据上风,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却相对被动,不是民族音乐文化不够优秀,而是部分从业者有意的回避。学前音乐教育的民族化道路走的举步维艰,但这条路却对增强国内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现状
(一)中、西音乐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音乐课,依旧沿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课、选修课大多都以钢琴、幼儿音乐创编、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课程为主,课程内容以学习西方的音乐知识,传授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为主。而开设的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主的课程却很少,有的高校虽开设相关课程,也多为选修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西方音乐文化为背景的课程约占音乐课总课时的70%以上,在音乐课总数本就不算多的情况下,以中国音乐为背景的课程显得严重不足。而已开设的中国音乐课也多以欣赏课为主,课程类型模式较单一,课程形式缺少创新。同时由于课缺乏专业、系统的教材,教师多自行拟定上课内容,缺少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通常情况下,高师学前教育中钢琴课是学时最长的课程,学校一般开设2学期以上,而同样作为乐器中的民族器乐却只能在选修课的某ppt上见一真容。钢琴课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而中华民族器乐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在声学和拟声方面的表现更为丰富,例如拉弦乐二胡,马头琴可以通过滑音技巧模仿马的嘶鸣,弹拨乐琵琶可以通过绞弦技法展现兵器碰撞的音响,而这些特殊技巧钢琴却难以做到。中华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不仅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生活化和地域化的特点,而且应用于教学中既可以做到文化延伸,又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在这方面西方音乐难免会水土不服。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形式的民族音乐学习,都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范畴,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符号。林耀华先生曾在《民族学通论》中说过:“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是我们有别于他国的除生理差异外的独有特征。
(二)师生观念
在教师方面,根据高师学前专业的开课情况所招聘音乐教师多为钢琴、声乐专业,在校期间受西方音乐文化熏陶较多,对西方音乐识更为熟悉和了解,这种文化掌握偏差必然会反应到学前专业的.教学中,而全盘接受西化音乐教育的幼师们又会反应在我们的幼儿身上。在《社会心理学新领域》中认为:“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改变他们的儿童教育方式,尤其是五岁之前的儿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应改变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从而达到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文化。”如果我们的幼儿在音乐方面全盘西化,那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就难以传承。继而,根据折射出的文化自卑感,民族不认同,国家概念淡薄等问题都将会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一种潜在威胁。在学生方面,学生依旧是教育模式中被动的接受者,学校开设什么课程,他们也只能学习什么课程。现在学校学生多以不挂科、不旷课、修完学分、顺利毕业为目的,他们很少会想这门课程是否对于我今后的工作、生活有帮助。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除民族类院校外,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传承民族或地区文化意识淡化。在一些班级中让学生说一首自己家乡或所在省的民歌,竟然全然不知。甚至在听到地方民歌时报以难以形容的笑。但是当涉及欧美或日韩音乐时,很多学生可以用外语演唱好几首。他们认为国外的音乐文化才是“阳春白雪”,而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却变成“下里巴人”,个别学生甚至以自己只听外国歌曲,不会一首中国歌而沾沾自喜。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点在教育,重点是文化,特别是高师学前教育,是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我国幼儿启蒙的骨干力量。但目前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仍有多数人对未来中、西音乐课的发展还处在迷茫或明显“媚外”阶段。
二、明确高师学前专业音乐课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教育意义
“教育”这个名词始终伴随我们左右,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做贡献,即为我国所用,而并非为他国所用。如今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却不等于要西化。什么样的音乐文化教育最好呢?笔者认为符合本国自身发展状况的才是最好的。我国在发展中一直强调要具有“中国特色”,遵循“中国特色”这条路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才是中国人自己的路。同理,高师学前专业作为培养高等幼儿师范教师的重要阵地,专业中的音乐课亦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的途径,也应沿着具有“中国特色”这条路发展。在音乐课中凸显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既能注重学生美育的培养,又能拓宽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中融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方式,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拓展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中国的青年一代生活在这片沃土上,通过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从而获得裨益,促使未来从事幼儿工作的青年学生,具备传授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进而促进青年学生与时俱进和双重乐感的养成。
(二)文化意义
文化的侵略,可以毁掉一个民族的根基,也可以慢慢吞噬掉整个国家。中国人的灵魂在哪里?中国人的根就在哪里?我们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觅。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准确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市场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兴起的风潮下,如何能让年青一代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的碰撞中站稳脚跟?西方的音乐文化已经影响了70、80、90、00甚至10后的中国民众,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不同年代的民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呈递减状态。伴随的西方音乐的盛行,衍生出来的对外文化认同已经至少影响了5个年代的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正在逐渐消失和濒临灭绝的局面,眼下的当务之急,须重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加强高校整体规划,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与高师教育有机衔接,把推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一体化作为重点,对培养学生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前专业音乐课的当务之急
(一)制定教材
学校教育离不开专业教材的辅导。基于高师学前音乐类课程缺乏民族音乐文化教材的现状,笔者对相关教材完善和修订提出以下参考:首先,应根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积极组织修订编写适应本专业发展需要和育人为本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教材。便于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能更加规范、统一的进行备课;便于学生可以更加系统、科学的掌握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其次,高师应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整套的、多层次的关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课外读本、音乐文化刊物和音乐科普读物,方便高师学前专业学生日常阅读和学习。有利于学生拓展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最后,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音乐文化特色,选编地方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与自己生活贴切的地方音乐文化。教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力促进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
(二)平衡中、西文化背景的音乐课比例
根据高师学前专业中开设的音乐课的比重来看,目前仍以西方音乐课为主,各高师学校应平衡中、西音乐课的比例。笔者建议,对于西方音乐课的学习,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原则,真正做到“洋为中用”;而对于中国音乐课中的民族音乐文化应重点发展。因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人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发展中亘古不变的永恒旋律。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在选修课程中有所涉猎,更应在必修课中积极开设,增强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接收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启发心智。笔者认为,高师学前专业应加强对中华民族器乐的学习,倡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乐器,学校可依据的自身情况,开设民族器乐演奏课,例如,琵琶课、二胡课、古筝课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乐器演奏的兴趣;还应加强民族理论知识学习,学生不仅要获得演奏民族乐器的技能,还要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例如,关于民族乐曲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五声调式等,为学生打开多元智能发展的心灵之窗,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生活。“鱼”在哪?“鱼”在中国的江河湖海里;“路”在何方?“路”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脚下,需要我们自己走,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康庄大道!
2.大专学前教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模式
声乐课是从事声乐教学的教育工作者, 运用课堂教学这一形式使学生掌握演唱知识和声乐演唱技巧的过程。声乐课是高师五年制专科高等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 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拓展学生音乐视野、发展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个伟大历史使命。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声乐教学做以下探讨。
一、声乐课对幼教专业师范生的作用
素质教育做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 给幼教提出了新概念, 提供了新空间,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通过学习声乐课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它是用声音来表现美的艺术, 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声乐是以美化了的人的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声音和情感为基本要素, 鲜明地反映人们的思想, 表达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大学生通过接受声乐教育, 其声音、气质、情感、涵养等方面都会有大的提高。
(2) 通过学习声乐为以后从事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艺术教育, 就不是完整的教育。声乐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声乐教育可以达到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它能够充分展示人的生命和内心世界的共鸣, 使生命一次又一次的燃烧升华。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塑造声音美, 更要清楚如何把这种美的艺术传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声乐教师本身应具备较丰富的综合素质, 应注重培养一专多能高素质的人才。
二、幼教声乐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 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
(一) 常见的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指导自学式、暗示领悟式、示范模仿式。
第一、“传递接受式”。它强调教师要对以定论的方式清晰展现的教材内容进行叙述与安排, 学生则全神贯注地聆听、思考。该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引导发现式”。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现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以发展认识能力、科学态度和意志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但费时费力, 很难广泛采用。
第三、“指导自学式”。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 讨论交流, 达到掌握声乐知识, 形成技能, 养成自学能力与习惯的的模式。
第四、“暗示领悟式”。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和暗示下学生自学, 达到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养成自学领悟的模式。但是声乐学习中很有可能形成错误的理解。
第五、“示范模仿式”这是一种在教师示范下, 让学生进行模仿,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的教学。但是由于学生声音条件不同, 容易形成错误模仿同时也容易埋没学生自身声音的特点。
(二) 现教学模式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 随着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同与推广, 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探索。主要有以下四种: 期望教学法、情境教育、成功教育、个别指导及小结、具体如下:
1、期望教育 (声乐发声训练)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 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
期望教育, 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个体最大浅能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
声乐基础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声音更优美, 通过期望教育可以解决学生声音自然条件的差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
2、情境教学法 (歌曲欣赏)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展现出鲜明的影像, 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和音乐渲染, 再现歌曲所描绘的情景,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像、开发智力具有重要作用。把学生“带入情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引起求知欲。
欣赏声乐演唱, 能够提高人的听觉和视觉能力。如果欣赏者缺乏必要的生活实际感受, 起码的文化修养和基本的声乐知识以及正常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多么优秀的声乐也不能成为他的欣赏对象, 那就是主观条件的不具备。因此, 只有当宏观条件都已经具备时, 学生才能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3、成功教学法 (新课教学)
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也是学生检测自己学没学会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较活跃的一个环节, 成功教学法要求课堂训练实行辩证绝练、实行个性化的训练、练习因人而异在这个环节, 并不强求一律, 快手得到拓展, 慢手会得到帮助而提升。对于用学部分的题目, 力争做到当堂批改当堂反馈, 及时了解课堂教学质量, 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对所授新课内容在本学期应达到的水平的一个估计和设想, 现在幼教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五年制, 根据时间长短适当的改变新教学内容。幼师一、二年级因为刚入学应把重点放在发声练习和小的曲目的演唱上。第三、四年应把重点放在发声练习和中等歌曲的演唱上。在第五年时应把重点放在较有难度的声乐歌曲及通俗歌曲的演唱和儿童歌曲的弹唱上。通俗歌曲是反映现代生活的声乐, 由于它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使它似乎扑朔迷离, 难以用框框将它固定住。人们喜欢它的声乐内容、声乐形式、声乐语汇。而儿童歌曲的的弹唱使得他们能够适应工作的的需要。为了培养21世纪需要的幼师人才具有很大的作用。
4、个别指导及小结
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 有的家长的音乐素质好, 又重视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演唱能力和自我表现就可能显得强。但有的家庭家长, 对孩子的培养不太重视, 孩子的能力就可能显得弱。另外, 孩子的个性也导致歌曲演唱能力的强弱, 个性外向型的孩子能力显得强, 个性内向型的孩子能力显得弱。种种原因导致孩子声乐能力的不一样。因此, 幼师学生声乐能力培养要突出因人施教, 注重个别培养。声乐培养要突出因人施教, 注重个别培养。对能力弱的学生降低动作难度, 对能力强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方式, 切实做到客观培养。
三、结论
3.大专学前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专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3-02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指明了合格的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准则。大专院校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根据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时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主要从《专业标准》中提出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大维度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专业标准》的民族院校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1.设置专业公共基础课,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
《专业标准》中提出了师德为先的理念,因此学校课程设置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活动中。通过设置职业道德课,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营造师德意识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陶冶学生的师德情感。
2.增加实践教学学时,重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做适当的调整,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增加教育实践学时,重要的实践类课程有五大领域教学设计活动、幼儿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对教育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3.整合课程,建立以保教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保教实践能力。
《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健康、安全问题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前教育专业应注重对学生幼儿健康和安全教育方面知识的传授,课程体系应该以保育和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建构,注重学生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建立保育实训室加强学生保教实践能力的培养。
4.注重教学科研课程的开设,提升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
《专业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身发展能力,高校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应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开设《学前儿童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幼教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让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如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为学生将来的教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5.结合《专业标准》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基于《专业标准》的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做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考核
在校期间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九项全能的考核,考核项目主要有:1)幼儿故事讲述2)钢笔字、粉笔字3)绘画4)边弹边唱5)舞蹈6)手工制作7)多媒体课件制作 8)操作与口令9)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说课。通过考核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通过教育见习、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每学期统一安排两周时间到幼儿园进行见习,见习任务由学前教育系安排,并且每学期每个班的专业课程教师要结合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布置见习作业。学生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时间安排为实习时间,实习涉及内容较广,包括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游戏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玩教具制作以及环境创设、实习期间的班级管理等,在实习结束前由教师入园听课做实习考核评定,通过这种形式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好的实践平台。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民族学校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模拟幼儿园,建一间蒙族特色的蒙大班模拟教室,一间普通小班教室,一间普通中班教室,模拟游戏室、美工室、科探室、图书阅览室。建设风格以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为准,并定期由学生来更换主题墙。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教学训练,开设六间微格教室,有奥尔夫音乐实训室、蒙台梭利模拟教室,目前该校正在积极创建感统训练实训室以及保育员实训室。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6.课程设置中增加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民族特色的学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考虑到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将民族元素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有蒙汉双语授课制,针对民族学生有特定的校本教材,如蒙语文教材、蒙语版《幼儿文学》、蒙语版《指南》《纲要》《规程》,蒙语版《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由有经验老教师编著蒙语版五大领域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蒙古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内容。加入适合民族学生的蒙古族民间舞、民间工艺美术以及美术鉴赏中的教学内容,乐器教育活动中增加马头琴、胡琴、四胡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程,音乐鉴赏中蒙古族儿歌、童谣的欣赏,都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综上所述,《专业标准》作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在幼儿教师培养中具有指向作用,课程体系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和水平。因此,为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和《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整合课程资源,完善丰富课程内容,充分重视《专业标准》在课程设置中的引领和导向,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7):3-6.
[2]冯晓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3-12.
[3]梁周全 .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4.学前教育大专自我鉴定 篇四
函授期间,能认真执行学校、学院的决议。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
平时不常读书,函授学习使我感受到自身文学修养的欠缺,并促使我研读各种文学书籍,并把它与平时的教学工作相结合。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5.大专学前教育学教案 篇五
第一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3、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
4、对杜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家
1、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2、基本教育思想
3、教育方法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菲、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有: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5、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四)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成熟理论,或成熟势力说。
1、成熟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2、成熟主义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饿贡献。
(五)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基本理论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1、基本理论观点。
2、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七)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1、提出了入学年龄(从7岁提前到6岁)
2、托儿所与幼儿园合并统一管理。
3、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
4、明确规定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内容。
5、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比人们估计的要高,4岁起就可以学习一些初步的语言和数学知识。
(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1、学前教育向低龄延伸(含优生、胎教、婴幼儿教育)。
2、在保育和教育结合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3、注重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4、注重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成人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灵活运用。
5、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倡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及表现、创造。
6、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正规化的和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并举。
7、重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密切结合。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恩物 2.学前社会教育 3.学前教育年龄对象 二.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前教育主张有哪些? 三.简述蒙台梭利法包含的基本内容。
四.简述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哪些影响? 五.简述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六.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影响学前教育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化与学前教育、环境与学前教育 教学难点: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环境与学前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条件的综合。
(一)环境的分类
环境可分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所组成。
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信息。
(二)物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
2.学前儿童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 卫生 舒适 优美 丰富 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3.托儿所 幼儿园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作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有密切影响的精神环境一般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情调 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平与文明程度,托幼园所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2.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片面性,表面性和情绪性,极易接受精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二.经济与学前教育
(一)经济与教育
1.教育上所谈经济概念的涵义,“指物质生产方式运动。”
2.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3.生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作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二)经济与学前教育
1.生产力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2.生产关系与学前教育 3.生产方式与学前教育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体系由两部分构成: 1.理念,意识,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2.权利机构,包括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政治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1.政府权利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重视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条件。2.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程度不同。3.政治决定学前教育目标的确立。四.文化与学前教育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1.广义文化概念 2.狭义文化概念
(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反映一定政治经济的水平2.文化可以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
1.对教育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的影响 3.对个体发展方向的影响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水平对教育间接影响
2.文化水平对教育直接影响
(五)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
(六)文化选择与教育
1.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 2.按教育需求选择文化
(七)文化变迁与教育
(八)文化与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内容反映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2.根据区域环境与家庭文化水平状况设计,组织学前教育 3.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传播
4.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
5.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来适应文化变迁。
五.人口与学前教育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3.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现状 2.人口发展趋势
3.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三)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
1.我国人口多,增长快
2.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
3.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应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特点与形式。
六.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
(一)家庭与学前教育
1.家庭的演变 2.家庭结构的类型 3.家庭社会功能
4.家庭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二)邻里与学前教育
1.邻里的涵义 2.理想邻里的标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 2.广义文化 3.狭义文化 4.家庭教育 5.邻里
二.简述物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三.简述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四.简述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五.简述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六.简述人口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七.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幼儿园保教目标的涵义。
第三章 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理念;现代学前教育与传统学前教育的异同;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教学重点:现代教育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现代社会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整体化增强。
(二)社会的革命性,变动性加剧。
(三)走向现代化 二.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一)现代社会前的教育依附于宗教,政治。
(二)教育有等级地位转向社会发展的基本地位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一)传统教育
1.传统教育可继承的优秀部分 2.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二)现代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3.教育决策,教育规划和教育科研一体化。4.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5.现代教育走向开放化,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地位提升
(二)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
1.实施胎教
2.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 3.依据大脑功能的发展规律施教 4.坚持儿童发展的全面化和个性化 5.依据儿童发展特点,巧妙使用教育方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幼儿园生存与发展问题
1.市场经济发展呼唤优质的幼儿园教育 2.幼儿园要从依靠型管理转向经营型管理。3.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4.以城市和乡村社区为依托,走社区化的多种类,多形式并存的学前发展道路。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双轨化 2.儿童优先原则 二.简述现代社会特点
三.试分析传统教育的优秀部分及弊端。四.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有哪些? 五.试述如何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掌握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认识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关于影响儿童发展因素的争论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发展的全面观
2、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3、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一)天性——教养之争
1、天性难移
2、性相近,习相远
3、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
(二)诱导——促进之争
1、前苏联教育家的看法
2、学前教育职能的两种界说
三、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教育)促进胎儿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促进新生儿的发展
(三)环境和教育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
(四)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人的个体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3、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于儿童发展有哪些基本观点?
2、试述美国心理学家安娜斯塔西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的内容及其存在的不足。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三、概念:
1、最近发展区
2、人的个体社会化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观的变革过程。
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教学重点: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教学难点: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儿童观的变革
(一)古代的儿童观
1、以人为本位,儿童对成人具有依附关系,儿童没有作为人的权利
2、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兵源和劳动者,是家族香火的延续,是光宗耀祖的希望
3、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最初的认识,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能的,具有教育可塑性
4、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二)近代的儿童观
1、对儿童有了新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和权益
2、儿童具有天赋力量,具有可发展的潜能
(三)现代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儿童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一)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1、现代胎教的兴起
2、超前教育观念与超常儿童的培养
3、儿童发展本身开始作为教育的目标
4、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5、对学前教育过程的新认识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1、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多样化趋势
2、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
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现代的儿童观是什么?
2、现代学前教育有哪些新观念?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二、概念: 超前教育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教学目标: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掌握各年龄段儿童教育的要领
教学重点:三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四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五至六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教学难点:幼小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出世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二)出世至周岁儿童的教育
1、给儿童以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
3、提供适当的玩具
4、儿歌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动作发展
2、认知发展
3、社会性发展
4、总体心理特征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教育
1、在游戏中教和学
2、户外活动
3、亲子阅读
三、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
2、同伴关系的发展
3、总体心理特征
(二)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四、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二)4岁儿童心理的几个显著特征
1、活泼好动
2、具体形象思维
3、有意识行为开始发展
(三)4岁儿童的教育要点
1、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2、培养儿童的同情心
3、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五、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爱学、爱问
2、抽象思维发展
3、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
4、有意识的行为增多
5、个性初步形成
(二)5、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
1、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
2、利用生活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3、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4、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运动
5、做好幼小衔接
复习题:
简答题:
1、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2、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3、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第七章、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了解托儿所的物质环境。
掌握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和保教要领 掌握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掌握、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教学难点: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一)托儿所是为3岁前儿童设立的集体保教机构,负有教养3岁前小儿及为其父母亲参加工作提供方便的双重任务。为此,托儿所既具有社会福利性,又极有保育教育性。
(二)任务:保障小儿健康,培养小儿饮食、睡眠、活动、穿衣、盥洗及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二、托儿所的物质环境准备
(一)选址:
(二)总体平面设计:
(三)建筑物要求:
(四)用具与玩教具:
(五)环境布臵:
三、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一)必须从小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三)根据小而神经活动特点安排活动
(四)切忌拔苗助长
(五)尊重小儿个性
(六)爱护和尊重小儿
(七)重视小儿独立性的培养
(八)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九)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十)托儿所英语家庭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的参与配合。
四、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一)睡眠
(二)饮食
(三)卫生习惯
(四)大小便习惯
(五)语言发展
(六)动作发展
(七)认识能力发展
(八)与成人、小朋友关系的发展
五、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介绍
(一)如何稳定新入所小儿情绪
(二)如何进行小儿生活常规培养
(三)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四)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干预措施
(五)小儿动作发展的做法
(六)如何让两岁小儿学会跳起来
(七)如何对0-2岁小儿进行口语训练
(八)小而开心、开口、开窍训练
(九)小儿游戏的指导
(十)玩插片游戏的指导
(十一)托儿所分组活动的组织
复习题:
一、论述题:
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二、简答题:
1、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2、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有哪些?
三、概念:
托儿所
第八章 幼儿园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理解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掌握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二、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三、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保教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幼儿园保教目标的特点
(三)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一)体、智、德、美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既重视幼儿年龄特点,又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三)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四)寓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中。
(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两害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六)以游戏危机嫩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2、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二、简答题:
1、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2、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三、概念:
幼儿园
第九章 幼儿园的活动
教学目标:了解关于活动的理论,掌握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教学重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角色游戏的指导、表演游戏 教学难点:历史文化学派的活动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一)活动的要素
(二)教育中的活动理论
二、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一)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
(二)在生活活动中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三)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
(四)保育和教育相配合
三、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一)教育活动内容的确定应以本版阶段性的保教目标既有而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
(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皱纹的环境资源组织教育活动,不因将幼儿关闭在活动室中,依靠书本的材料内容组织教育活动
(三)教育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官活动,使幼儿各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四)在教育活动中应灵活的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形式
(五)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六)注重活动过程,使幼儿充分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用脑、用手、用口、做活动
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一)游戏的特点及分类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三)幼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2、创设儿童游戏场低
3、配备游戏材料
(四)角色游戏的指导
(五)结构游戏
1、丰富并加深儿童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儿童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
3、帮助儿童掌握构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儿童有目的的、独立的进行构造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建造材料和建造成果
6、玩沙游戏的指导
7、玩雪游戏的指导
8、玩水游戏的指导
(六)表演游戏
1、选择适合儿童表演的作品
2、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3、使儿童自然生动的表演
4、在表演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七)智力游戏
1、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智力游戏
(八)体育游戏
(九)音乐游戏
五、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
(一)接待幼儿入园
1、接待幼儿
2、晨检
3、幼儿活动的指导
(二)早操
(三)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间隙活动
(五)游戏或自由活动
(六)盥洗
(七)进餐
(八)睡眠
(十)户外活动
(十一)劳动
(十二)散步
(十三)实验操作活动
(十四)离园
(十五)晚间活动
(十六)组织领导幼儿园一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把幼儿一日活动列入教育计划,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主动地发展。
2、要制定一日生活常规。
3、要把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和分散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4、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5、要面向全体幼儿。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怎样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
2、怎样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
3、怎样组织幼儿园
二、简答题:
简述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
三、概念:
1、角色游戏
2、结构游戏
3、表演游戏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十章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的重要意义。
掌握家庭教育的守则。
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教学重点: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教学难点: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亲子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基础。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家庭教育给予儿童的影响是更多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学习如何给学前儿童传授知识的技能,还要学会如何帮助家长教育好儿童,懂得家庭教育的运作规律 一.家庭育儿环境
环境:指儿童所接触的外在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总体
(一)和谐的生活气氛
1.家庭生活气氛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情绪和健康。2.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不断的巩固着家庭关系。3.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的形成。(1)各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敬爱。(2)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二)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臵
1.室内家具摆放安全、整洁。
2.保持室内整洁,美化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时有变化的环境可以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
(三)文化生活的渗透
1.文化生活的渗透,通过多种手段在家庭生活中传播文化。
2.提倡健康高尚的文化生活,父母应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环境,给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气氛。
(四)有属于儿童的天地
1.儿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有自己的特殊活动,应有自己的空间。2.父母应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和特点创设儿童的空间。3.儿童的天地的放臵要求:
(1)
放臵基本用具(2)
放臵儿童的玩具(3)
儿童天地有儿童管理
(4)
儿童的小天地中摆放的玩具和用品应有更换(5)
应允许儿童在家庭中到处活动
(五)危险事故的防范
1.电器设备的安臵
2.门窗关好,锁好的插销和锁,不许儿童开关 3.管好煤气、煤火,防漏气,烧烫儿童 4.桌上柜中尽量少放易砸散物品 5.管理好药品
6.家具的棱角和牢固稳定的程度也应加以改造和加固,以免碰伤。7.室内留有儿童活动的空间,尽量将家具放臵室内四周。
二.家庭育守则
(一)守则一:作好榜样
1.凡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 2.完美自我,道德高尚 3.自身缺点不宜回避
(二)守则二:恪守一致
1.父母要达到对儿童有一致的认识和评价,这是达到一致要求的基础。
2.父母要对学前儿童特点有一致的认识,从而取得儿童观的一致和教育态度的一致。
(三)守则三:提示在先
1.为了使儿童的活动顺利进行,并为防止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的现象出现,家长采用提示在先的办法。往往是奏效的。
2.提示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孩子易于发生的问题进行提示。
(四)守则四:尊重儿童
1.正确的尊重儿童就是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
2.尊重孩子,满足儿童的需要就是要充分地理解儿童的需要和提出恰当的要求。
(五)守则五:善用鼓励
1.鼓励的方式多样
2.鼓励场合因事而宜
3.精神鼓励为主,要少采用物质鼓励 4.因人因时,鼓励恰当
(六)守则六:适当回避
3.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向是儿童不宜参与的,不必知道的 4.要养成儿童自己活动的习惯
三.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
(一)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二)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四)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
(五)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四.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
(一)要从小重视品格的养成
(二)良好品行的养成
1.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2.培养儿童同情及助人行为 3.培养协商与合作意识
4.正确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1.执幼发脾气的矫正 2.过度侵犯行为的矫正 3.胆怯和孤独的改善
4.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问题 5.不良习惯的矫正
五.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一)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
(二)读给一岁以下婴儿听和看
(三)和一岁以上婴儿一起阅读
(四)善于利用图书中的画面内容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
(五)指导自己看书
(六)教育儿童自己管理图书
(七)阅读图书向儿童提供口语练习和认读文字的机会 六.生活中的教学教育
(一)养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初步兴趣
(二)在开心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学数学
(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渗透数学教育 七.如何看待儿童的绘画活动
(一)现并培养儿童画画的兴趣
(二)让儿童自己决定画什么
(三)使儿童画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画画的技能不断进步提高的根本方法是:一让儿童多看,二让儿童多练.(四)儿童画完以后,成人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应注意画画时的健康因素 八.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问题
(一)儿童看电视的积极效应
1.电视为庆儿童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天地 2.电视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健康活泼的电视节目可以调剂孩子的情绪
(二)收看电视的不良影响
1.电视正在毁坏儿童的健康
2.电视文化对幼儿认识活动也有消极的影响 3.电视文化中的某些节目对幼儿是极其有害的
(三)家庭正确引导儿童看电视的做法
1.选择与控制收看电视的内容 2.控制收看电视的时间 3.控制收视距离
4.看电视过程中家长儿童有谈话有交流,不要限制儿童的发问,鼓励儿童积极发表意见和解说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家庭
2、环境
3、自我中心化思维
二、简答
1、家庭教育自身的特点
2、创造家庭良好的育儿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早期阅读需要掌握哪些科学方法?
三、论述题
论述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利弊及家庭怎样正确引导?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我国农村学前教育 教学重点: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
1.起源: 1844年丹麦教育学家科维隆在乡村创建国民高等教育学校 2.发展:美国为适应各层次的人群提供适当的社区教育 3.社区教育的特点:(1)地域性(2)开放性(3)实用性(4)综合性(5)双向性(6)非正规性
(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1、美国的社区学前教育
2、澳大利亚的社区学前教育 二.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
(一)起步: 1.陶行知1927 年搞乡村教育实验 2.晏阳初 1926 年开展“平民教育”实验 3.梁溯溟 1928 年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
(二)发展: 1.广大社区为学前儿童的优生.优育.优教.创设环境
2.在不断发展与提高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的同时,发展非正规的多样化形成的社区学前的新摆式
三.我国城市在社区学前教育
(一)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1.父母需要上班、年幼的孩子无法照料 2.家长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儿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饿社区环境
(二)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1.城市社区人群居住集中,便于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 2.共同的生活意识为社区优先育人环境奠定了群众基础 3.城市社区资源丰厚,为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人力、物力保证
(三)城市社区学前教育概况
1.积极创设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教育机会 2.以“三优”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 3.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儿童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
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各种形式
1.幼儿园:接受3、4、5岁年龄儿童
2.学前班:接受入小学前一年的儿童,也可接收入小学前两年的儿童 3.幼儿班:接受3~6岁的儿童 4.草原流动幼儿园 5.巡回辅导班 6.游戏点 7.学前教育基础 8.儿童游戏场 9.家庭辅导 10.家长学校
(三)依靠农村社区发展学前教育 五.社区玩具图书馆的建设
(一)玩具图书馆在国外
1972 年正式成立全英玩具图书馆协会
(二)玩具图书馆在中国
(三)建设和发展我国社区玩具图书馆的意义
1.玩具图书馆是丰富儿童娱乐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
2.玩具图书馆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3.儿童玩具图书馆有利于培养儿童爱读书的好习惯 4.儿童玩具图书馆也是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的良好场所
(四)社区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形式
1.馆址的选择与设施的配备 2.玩具和图书种类的选择
(五)童玩具图书馆的活动形式
1.儿童在玩具图书馆进行活动
2.儿童把玩具和图书借回家里使用
(六)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管理
1.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 2.玩具图书馆的管理制度 3.玩具图书馆的经费来源
六.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
(一)学前教育的价值
1.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促进大脑发展。(2)有助于改善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对社会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接受教育(2)学前教育的投资可降低基础教育的成本,并提高其效率(3)学前教育的广泛实施,减少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4)学前教育的实施消除性别的不会,(5)学前教育有助于重要的社会道德 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保持和巩固(6)学前教育的实施,将社会的目光集中到儿童
(7)改善教育状况可使父母、家庭和整个社区都收益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社区教育
二、简答
1、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
2、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3、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式
6.学前教育函授大专毕业论文 篇六
学前教育函授大专毕业论文怎么写?函授教育在教育方式、教育管理及教育成本等方面已越来越显露出和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内容请看下面:
学前教育函授大专毕业论文【1】
摘要:函授教育在教育方式、教育管理及教育成本等方面已越来越显露出和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现代化的函授教育需要网络教育技术的引进与支撑,需要建设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及课程体系基础,需要充分、合理、有效地优化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并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才能形成函授教育的教育特色和优势,进而提高函授教育的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共享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网络教育已成为现代化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对学校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方便、节省与高效。
网络教育需要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需要通过对传统教育资源的重构、弥补、整合与优化,并实现对这些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网络教育才能发挥出自身无可替代的强大功能,才能在现代化学校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也对函授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促使函授教育原有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有待改进[1],继续教育的现代化需要网络教育技术的引进与支撑,
需要建设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及课程体系基础,需要充分、合理、有效地优化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并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才能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形成继续教育的网络教育特色和优势,进而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一、函授教育对网络教育资源的需求
作为人才教育的一种方式,函授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延续,也是在特定发展时期技术条件制约下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函授教育对网络教育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对网络教育资源也提出对应的要求。
(一)函授教育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我国函授教育因起步时间晚、经济能力弱、技术条件差等原因而导致方式落后。
如当前函授教育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将教学(课程)内容以信函(教材)的方式发放或邮寄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绝大多数专业内容。
相比之下,学校的面授安排不但次数有限,而且时间较短,这就导致函授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不尽如人意。
第一,教学内容受到限制。
由于函授内容的媒介为纸质材料,固定的文字内容不但限制容量,而且限制形式,使学员在自学过程中缺少灵活而丰富的辅助材料。
第二,教学过程缺少互动。
函授教育主要是让学员通过纸质教材而自学,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沟通;面授时教师因要在短时间内灌输大量内容,也无暇进行师生互动,导致很多学习上的问题被忽略掉。
第三,教学管理严重缺失。
教学管理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函授教育形式的特殊,学校对学生的自学过程及学习效果无从得知,也无法监控与监管;对教师短时面授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也无法做到精细管理与精确评价。
第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自学加面授是函授的基本教学方式,学员自学多以自己的业余时间和自己的习惯方式进行,学习质量难以保证;而教师的面授时间短、内容多,教学内容要么被压缩,要么被删减,要么一带而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五,教学资源封闭陈旧。
由于各高校的函授部门相对封闭,彼此缺少沟通交流,授课教师压力不大,也无法激励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久而久之,就造成函授教学资源的封闭与陈旧,使函授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越来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二)网络教育资源在函授教育中的优势
函授教学是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及网络教育资源而实施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需要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相比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有着全面的优越性。
首先,网络教学可以为学员提供多样的课件资源,使学员所面对的学习资料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极为丰富,学员在自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自行查阅、调用各种辅助性学习资料,还能通过文字之外的图案、图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影像等形式强化学习效果,大大提高自学的质量。
其次,现代网络教育系统并不因为教育的远程化而淡化互动与交流,先进的互动信息交流平台是现代网络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学员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即时通信、微博、论坛、短信、微信等,在互动信息交流平台上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此促进网络学习。
再次,网络教育有着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运行模式及教育管理机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多功能支持与服务,还能对网络教学与学习全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2]。
尤其重要的是,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可使网络教育资源最大化、最充分地利用与共享,并通过共享利用而使教学资源不断优化与完善,实现函授教育网络化教育资源的科学运用及可持续发展。
二、函授教育中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
函授教育所需要的网络教育资源是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条件,包括能使网络教育政策运行的物质设备、技术平台、课程资源、师资配备及教育管理系统等。
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以上教育资源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开发、集成优化、相互渗透、协同相容,以便于网络教育过程的有效控制与健康运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化的教育效益[3],从而促进函授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网络教学信息平台软硬件资源的整合
函授教育网络教学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软硬件的整合过程,通过对硬件设备的软件技术镶入来完成网络教育平台的建立,并保证这一教育平台的正常健康运行,并在运行中为网络化远程教育提供可靠的输入、传送、检索、接收及调用等教育服务功能,同时通过管理系统还能对教学过程实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能够为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畅通的渠道,以便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开展同步化的教学过程,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用与共享,使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得到切实保证。
具体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的物质技术体系,包括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设置,使得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从总体上能够符合继续教育教学应用的特点。
二是建立有效的网络教育资源的管理系统,以有助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育资源的管理能够将网络资源与网络教学紧密结合,使教育资源的应用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服务性,并有利于检验教育资源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4]。
三是提供服务式网络信息平台,使函授教学能基于这一平台而有效展开。
各院校之间还能共享这一平台所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并在共享中携手共建,共同提供优质的资源内容,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精益求精和可持续发展。
(二)优质师资资源的整合
远程教育专业人员是函授教育网络化过程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既是网络化教育实施实践的基础,又是提高网络化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函授教育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包括网络技术人员、教育平台管理人员及网络教学师资,其中尤以师资配备为重,他们既是函授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学员学习过程的管理者。
函授教育中的网络教育师资相比于全日制高校的普通教师,有许多较高的要求必须达到,除了必要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应拥有娴熟的网络及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网络教育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因此,优质师资资源的整合是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部分之一。
首先,要严把教师资格标准,不但要有严格的学历要求,而且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上岗教师必须通过远程教育专业化的培训才能纳入网络教育的师资队伍。
其次,要严把教师准入关口。
即便教师取得相应的学历及资格,也要通过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方式进行优质的师资选拔,而不是降低标准,降低要求。
再次,应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网络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网络教育能力,使之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远程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与贡献,保证函授教育网络化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
(三)各类课程资源的整合
函授教育网络化的课程资源整合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是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过程。
课程资源的整合包含体制建设和具体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需要经过资源整合、优化、标准化建设以及共享机制的建立等一系列环节。
第一,要加强对函授教育网络课程开发于应用的组织领导,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使函授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共建与共享真正成为一个系统性工程。
第二,要严格按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以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作为网络课程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5],使整合后的课程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元、性能齐全、功能强大等优点。
第三,设计对应的学习的平台和系统工具,如协作学习的平台、答疑系统、测试工具等,以便更好地支持网络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第四,建立彼此共享的动态资源库,使课程资源在应用与共享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挖掘与更新,让每一位应用者都同时成为建设者,并通过这一动态的流动与循环过程来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艺术创造性,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课程资源的蕴含价值。
三、函授教育中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
共享是网络课程资源的特征功能与价值意义所在,函授教育中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函授继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还有利于降低教育的运行成本,并将促进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的科学及可持续发展。
而要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体系,以共享管理机制规范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发展。
(一)建立函授教育网络资源的管理协调机构
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的管理协调机构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与共享的重要人事机构,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有赖于这一人事机构的建设及其作用发挥。
教育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应由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校内继续教育院系共同组成,并通过明确分工而投入工作、各司其职:有关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统一规划、管理机制及共享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共同进行;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整合等具体建设过程则由专家组共同实施。
由于各高校函授院系传统教学方式的相对封闭性,作为网络教育资源的管理协调机构,应坚持共建、共享、协作、相容、科学的原则,应以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校内的院系与院系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交流、共同发展为宗旨,做好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规划与协调工作,解决好课程资源共享的具体操作问题,以保障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序进行,以期提高函授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二)确立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在函授教育中,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不仅涉及开发过程,还涉及共享过程;不仅涉及网络教育资源的基本建设,还涉及网络教育资源的完善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的投资者与受益者、建设者与共享者之间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和谐的共建与共享机制,才能促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此必须处理好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基本项目建设,应由政府投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由函授教育院系共建。
二是特色专业或优势学科的网络教育资源由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校际分配与协调,各校应明确自己的目的任务,并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优势资源建设项目。
7.浅谈职业院校中专升大专的教育 篇七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专升大专,教育现状,对策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的中专及大专都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中专教育与大专教育的有机结合,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升入大专,更好的学习技术知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职业院校中专升大专的教育现状
1. 学生自身
扩招带来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中职升上来的,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就没打算学习,而是混毕业证的。所以学生中问题层出不穷,上课睡觉,玩手机,不交作业,迟到旷课,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夜不归宿,通宵上网,谈情说爱。
2. 社会因素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比较还不够成熟,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着片面、偏激的认识,而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也严重不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正确,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含金量并不高[1],这使得职业院校在学生招录时,都是在普通院校招录完毕后进行的。而且当前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希望录用高学历的人才,专科人才很难进入到最终的选拨,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了很多学生升入大专的心情。
3. 大学教育因素
目前学校现在采用2+1的教育模式,既大一、大二在校进行两年的基础及专业课的学习,大三走上社会进行顶岗实习。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上偏理论,学完以后即使每门功课考出100分,也根本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的整体脉络,因此学生基本上是在盲目的跟随中学习,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功课有什么用,自己的专业到底是做什么,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4. 政府因素
职业院校中专升大专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但当前政府还缺乏一系列有效地措施,中专与大专专业内容、教师能力、课程设置等存在着差异,缺乏统一的培新目标与规划。由于对职业中专与大专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使得中专与大专教育中的内容存在着重复或脱节的现象,给中专学生升入大专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中专升大专的教育对策
1. 加强中专与大专的有效衔接
作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正确宣传,职业院校本身也要积极办学,实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地区情况设置特色课程,保证职业院校充满活力。当前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逐渐提高,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家长也希望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因此需要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建立学分制的教育体系,学生完成中职应修的学分后,就可以继续进行升学或就业。继续深造的学生,就需要努力学习大专课程,修满学分获得毕业证书[2]。将中专与大专有机结合,培养高学历、技术型的人才。通过建立学分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学生取得规定的学分就能够毕业,保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与技能训练,能够实现良好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使学校为学生服务。这种学分制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
2. 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职业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就业的教育,要实现学生中专升大专的顺利进行,应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道路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研究用投影法绘制工程图样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及方法的工程基础课。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能够灵活运用投影理论和各种绘图技术来构思、分析和表达工程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上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热爱本课程、重视本课程。课本上的知识为理论,强调重点;没有教学模型,就自己制作或与学生一起做。在适当的时候讲一些教师工作过程中一些案例。由于本课程实践性极强,在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做习题、绘图和读图实践,才能学会和掌握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因此教师将每班每周两次课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讲授课本画图基础理论;实践课做练习,意在通过大量练习提高他们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另外自制模型来提高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4]。
3. 营造良好的中专升大专的教育环境
要实现中专升大专,培养高素质技能的人才,还需要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保证职业教育能够健康的发展。作为政府应加强自身的责任,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及时明确中专升大专过程中的教育问题,加强政策的引导。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吸引各方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使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专升本,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5]。职业院校也应进一步优化内部环境,明确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中专与大专的有效衔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4. 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良好的师德表现,教师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教好课,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6]。上课得有激情,讲案例,也要讲故事。上课时的观点、内容、案例等,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播,由于高职的特点,案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另外必须注意更新最新的案例。当然,讲故事要注意控制时间,一般每节课几分钟即可,作为一种调剂,活跃课堂气氛,顺便进行素质教育。关于考试应做到让想学的同学学到知识,让不想学的同学能够毕业。应该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如果你真这么做,学生心里是能够感觉到的,遇到问题他们会和你沟通。比如是否要专升本、做什么最挣钱、遇到了想不开的问题等等,应该一一加以解答。
职业院校中专升大专是中专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中专与大专教育的完善与有效衔接,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并且能够保证学生顺利的专升本,促进自身知识以及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国家鼓励职专院校中专升大专,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与企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56-57.
[2]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75-76.
[3]徐静镠,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110-111.
[4]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125-126.
[5]金锁.中专升格为大专后的改革思路[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5(5):4-5.
8.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讨 篇八
关键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在教育领域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的是能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好、素质高的人才,使其能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目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一、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更加满足大专学生的价值取向,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高效,更容易获得大专学生的欢迎,为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大专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都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专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对思想道德教育存有偏见,将思想道德教育看作是单纯的说教,与将来的工作没有联系,没有认识到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大专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本科学生还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认识比较肤浅,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大专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大专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就业时,相对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容易受到“歧视”,这会给大专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大专学生不能科学、冷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过激、极端的行为,与道德理性相背离。
二、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1.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当前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争取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交换彼此的意见,发挥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应严厉打击一些犯罪行为,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大专学生的影响,积极宣传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为大专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课堂的德育作用
在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还应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专业,需要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根据大专学生学习的特点,简化不必要的课程,降低一些课程的难度,使其满足大专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规律。同时,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思想道德好的教师队伍来辅助大专学生的成长。由于大专阶段的学生在思想、心智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给大专学生外,还需要为大专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教师在与大专学生沟通过程中需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能够认真反思,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为了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努力为大专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专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学校要注重为大专学生打造富有特点和个性的校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软环境上,学校应提倡文化理念,注重校园文化的沉淀。通过完善各项规整制度,引导大专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良好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在整洁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4.加强优秀大专学生的带头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等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主体意识不强,同龄人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专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十分相近,并且彼此间容易产生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善于培养和发现优秀的大专学生,通过这些优秀大专学生的榜样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当前,大专院校应注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作用,引导大专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璐.关于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5,(23):207.
[2]向赤霞.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2,(34):534.
【大专学前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电力大专毕业论文08-17
大专毕业论文致谢信07-31
大专酒店管理论文选题08-11
大专毕业论文法律专业10-22
会计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09-30
大专汽车系毕业论文11-14
建筑工程技术大专毕业论文范文09-02
自考大专和成人高考大专的区别11-06
大专实习鉴定总结07-12
财会大专求职简历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