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2024-11-28

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共6篇)

1.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篇一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中科院电工所、鉴衡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光伏产业协会、循环经济协会,有关研究机构:

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利用前景广阔,积极扩大太阳能利用,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能源局“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方案,为统筹做好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太阳能“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推动太阳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对于扩大太阳能利用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太阳能“十三五”发展规划要体现以下要求:

一)要贯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精神以及《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方针,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统筹谋划“十三五”太阳能发展。

二)要贯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精神,适应体制改革和太阳能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太阳能利用的集中式与分布式不同特点进行谋划布局,按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建设布局、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与太阳能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太阳能在新城镇建设和旧城镇升级改造中的作用,继续推进分布式光伏示范区、新能源城市、绿色能源县等示范区建设活动,提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城市(镇)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四)要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依托重点基地、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协调推动太阳能利用和产业发展。积极促进太阳能利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好市场对技术进步的引导作用。

五)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发挥好太阳能利用方式多、覆盖地域广等特点,将太阳能利用与生态建设、城市建设、扶贫发展、农业经济、污染治理相结合,创新太阳能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式,使太阳能利用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要创新发展机制实现发展模式新突破。结合扩大太阳能利用,探索推动分布式能源利用的新机制。在投资经营方式和能源生产供应方式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储能以及天然气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的新型能源体系,开创能源利用的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省级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

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区太阳能利用相关资源、发展需求、发展条件等相关规划研究工作,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本地区太阳能利用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等需要纳入全国太阳能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形成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太阳能利用的主要类型,重点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具备太阳能热发电工程建设条件的地区,还应包括太阳能热发电的内容。规划建议稿应包括资源条件、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等内容。规划期为2016-2020年,发展目标展望到2030年。

1、光伏发电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对光伏电站应提出建设布局,具备条件地区可提出50万千瓦以上的光伏电站基地。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结合新能源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提出重点应用城镇、工业园区及其应用规模,可根据需要提出新能源微电网以及光伏扶贫等专门项目,结合农村建设提出推广方式及规模。

2、太阳能热发电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太阳能热发电重点区域及规模、重点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技术路线和技术经济性研究等。

3、太阳能热利用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太阳能热利用目标、重点地区、发展模式、城镇和农村建筑应用推广方式和措施等。

二)开展太阳能发展专题研究

有关研究机构及协会按照任务分工和根据规划编制需要,开展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专题研究,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及承担单位见附件。

三、进度安排

一)2015年3月底前完成规划建议稿。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在已有规划研究工作基础上,做好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稿起草工作;各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已有课题研究基础上,形成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和有关研究单位于2015年3月底前将各地区规划建议稿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二)2015年5月底前形成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在各地区、各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规划建议稿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在征求电网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与国家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后,于2015年5月底前印发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向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三)2015年8月底前形成规划送审稿。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对相关内容提出建议,于2015年6月底前将意见反馈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根据各地建议继续完善规划初稿,8月底前形成规划送审稿,按程序批准后印发实施。

四)各地区完成本省(区、市)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2个月内,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修改完善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将拟发布的规划报国家能源局备案。

四、工作要求

各单位在开展规划研究及各项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要按照定性与定量结合,重点定量化的原则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利用咨询机构等社会力量,认真听取专家和企业等各方意见建议,统筹协调本规划与能源总体规划、能源专项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并具备可实施性。

请各单位按有关要求抓紧开展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国家能源局将根据进度安排,适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14年12月16日

2.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篇二

我国关于新能源的示范政策根据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于2009年首先在县级城市层面启动。绿色能源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1]。2009年12月,国家能源局要求各省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组织申报第一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并评选出108个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2]。以浙江省为例,龙游、景宁、温岭三县获评开展示范,平均获得国家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资金补助[3]。

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12〕1207号),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建设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和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通过近两年的顶层政策设计,基本完成了新能源示范城市从目标、技术、政策和示范的系统性设计,形成了顶层政策框架。

2013年3月国家能源局就进一步做好城市申报工作提出了要求,并于2013年12月组织实施了新能源示范城市概念提升研究。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首批81个示范城市和8个产业园区(包括5个先行创建试点城市),入选的城市将在新能源示范项目和应用方面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能空间,为引导我国城市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二、新能源城市政策设计与示范联动

1.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工作具有引领作用

全国新能源在城市层面的工作由试点(5个)到示范(81个),形成了基本完善的顶层政策架构和示范抓手。通过试点城市的新能源探索,为全面的示范工作提供了不同的借鉴模式。首批通过的81个城市,均具有良好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基础和地域代表性,通过在新能源领域的示范,具有引领全国城市能源结构实现实质性改善的作用。

2.差异化新能源发展模式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国家能源局于2013年12月召开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座谈会。通过示范城市的汇报,一致认为示范城市建设应遵循:一是规划引领,二是政府主导,三是项目支撑,四是多元发展,五是电网服务,六是金融支持,七是政策支持。国家能源局提出下一步要在现有基础上完善规划,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抓紧研究配套政策,加快项目实施。近期国家能源局将集中批复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规划,2014年召开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现场会,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在促进地方发展和改善环境上发挥作用。

3.新能源的用能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广泛认同和不同程度的采纳

示范城市均遵循因地制宜和合理开发的理念,在新能源规划中,能够协调发展不同品种的新能源消费,能够按照国家关于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创建要求开展示范工作。示范城市将新能源与建筑相结合、适时选用微电网技术、农村地区生物质燃料技术等,尤其是城区汽油替代燃料(如甲醇等)的示范性规划,既有助于降低城区交通源污染的排放总量,缓解城市空气灰霾,又能够促进新兴交通能源产业的孵化和有效扩散。

4.依靠示范创建有效推动城市新能源科技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新能源示范城市注重在产业层面推进新能源的示范工作,如,吐鲁番新区专门规划光伏产业园;德州按照“中国太阳城”的战略,实施全域新能源产业综合体的打造;敦煌根据自身独特的新能源优势,提出高强度开发与利用的产业思路;芜湖以高新区为产业引擎,在孵化产业的同时,面向市域强化产业辐射带动;湘潭作为老工业基地,以经济开发区和有产业条件的县实施新能源汽车、分布式能源和风电产业项目。

三、“十三五”时期深化新能源示范的思考

1.新能源示范城市空间格局与质量亟需加速构建和夯实,推动示范深化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首批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总数达到81个,“十二五”制定的目标将稳步得到实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4年4月对我国约31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的调研发现,新城新区建设总量超过900个。因此,加快引导我国城市规划遵循低碳的原则十分必要。

2.示范激励政策体系应强化与国家省市主体政策配套或关联政策的协同

从省级层面的调研发现,省级发展和改革与能源部门主要以贯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政策要求的形式,转发或实施申报工作。极少有省、直辖市提出本地区的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地方创建目标不够明确。与此同时,在落实国家制定的指标体系的同时,省级部门应当研究编制适合本地区的示范城市指标体系,引导所管辖地区城市因地制宜规划应用新能源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相关的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这不仅有助于规范地方城市的新能源发展,并有助于通过自下而上,全面形成成熟、有效的新能源示范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发展规划类型和全面系统的规范标准。

落地的和可执行的奖励政策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引势必影响城区创建。国家虽然在顶层设计上已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各地应当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提出更高和更科学的评价标准。

3.总体评估创建成本并实施有效分解,明确投资配比和创新投融资机制

2010年首次批准了25个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城市(共90个城市申报)[4],2012年共计21个城市获得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共计6.78亿元)[5],每个城市平均获得约3.2千万元的资助。国家能源局对德州市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规划(2011年-2015年)的批复,主要意见聚焦在项目资金的落实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上。德州新能源示范城市的愿景,到2015年约需累积投入74.91亿元[6]。该投入必须以市场为主,政府配套为辅。将对太阳能、地热和垃圾焚烧等相关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4.能源行业各级主要职能部门之间有效协调与工作的机制尚未形成

nlc202309020345

发展改革、能源、国家地方国资委(下属能源企业)、建设、环境、工信、交通和财税等部门应围绕城市的新能源规划建设工作,建立部门间有效的协调与工作机制。新能源开发利用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规划的执行需要依靠国家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地方政府的施政决心和行动。比如,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问题上,就需要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和城建部门等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预定目标。《规划》要写入当地的“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因此,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发展,应考虑由发展改革、能源、建设和能源企业为主体的领导小组及其他部门参与的部委级协调工作机制。发展改革、能源和能源企业从行业应用和示范工程予以管理;建设部门从项目规划实施予以管理,协同推进示范应用。

5.新能源利用可能引发次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科学评估合理预防

新能源的开发过程和运营过程均可能引起次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中大型风电场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运营过程中磁场、噪声对周边飞禽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焚烧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对于区域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的影响;超大规模高强度集中化地源热泵应用对地质环境和局地物候的影响;光伏发电组件制造过程中环境污染和高能耗的控制与减缓等。亟需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监管的有效性出发,实施科学全面的评价,严格杜绝对环境的高冲击,统筹考虑能源消费升级与人居环境提升的关系。

6.获评示范城市的新能源规划建设应得到有效监管和指导

强化对获评城市的新能源规划建设的指导与监督,是我国能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通过监督保障规划理念、行动方向和建设质量按照既定的要求稳步推进;通过指导和宣贯,可有效提升城市创建的能力并更好地积累推广示范经验,形成良好的示范创建机制,保障新能源工作在城市尺度的有效实施,为逐步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水平提供有效路径,促成示范城市能够在地区和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

四、推进我国新能源示范城市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

稳步推进申报遴选进程,优化完善示范空间发展格局,推动能耗大省、新能源富省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制定与省级能源规划相适应的示范政策,明确与各级主体政策的协同衔接,出台促进市场参与的激励政策;重大示范项目实施成本控制,与金融、财税系统联合研究适合不同城市的新能源投融资参与机制并出台相关办法;加快形成有效的部门间新能源协调工作联席体制,率先在示范城市层面建立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与行政管理方法;建立并完善新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并制定有效降低环境影响的技术政策,拒绝高环境冲击项目;建立示范城市有效督导和经验交流,强化对新城/新区的新能源示范引领,深化区域间新能源技术政策合作与推广;建立并推广高效的新能源应用传播体系,深化公众对我国能源环境形势的认识,提高其主动参与应用的能力水平;城市和区域可再生能源多层次政策协同统筹推进,促进新能源示范城市既定发展目标的达成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加快淘汰城市落后能源生产和削减不合理能源消费,为新能源利用深度置换出有效空间,并激励市场参与强度[7]。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荐绿色能源县的通知(国能新能〔2009〕343号).

[2]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关于授予北京市延庆县和江苏省如东县等108个县(市)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的通知,国能新能[2010]349号.

[3]我省积极推进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和新能源示范城市申报工作[N].浙江省发改委电力与新能源处 (2012-08-01) .

[4]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全国示范城市名单公布[N].中国地源热泵网(2010-07-21).

[5]关于对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示范名单进行公示的通知,财建便函〔2012〕61号.

[6]德州市人民政府.德州市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实施方案[R].2012-06-20.

[7]徐振强,杨光,王凤.基于PM2.5防控理念的特大城市清洁空气改善战略研究[J]. 建设科技,201318:23-30.

(责任编辑:赵静)

3.襄阳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目录 篇三

目 录

1襄樊市基本概况 ............................................................................................................................ - 1 -

1.1地理位置 ............................................................................................................................. - 1 -

1.2 历史文化 ............................................................................................................................ - 1 -

1.3交通状况 ............................................................................................................................. - 2 -

1.4资源状况 ............................................................................................................................. - 2 -

1.5 经济发展状况 .................................................................................................................... - 2 - 2 襄樊城市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 4 -

2.1襄樊城市发展现状 ............................................................................................................. - 4 -

2.2襄樊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 5 -

2.2.1区位优势未体现,经济发展缓慢 ......................................................................... - 5 -

2.2.2 产业布局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 - 5 -

2.2.3城乡发展差异大,城乡统筹规划落后 ................................................................. - 6 -

2.2.4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 - 6 -

3襄樊市城市发展定位研究 ............................................................................................................ - 7 -

3.1襄樊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 - 7 -

3.1.1襄樊城市发展的优势 ............................................................................................. - 7 -

3.1.2襄樊城市发展的劣势 ............................................................................................. - 7 -

3.1.4襄樊城市发展的挑战 ............................................................................................. - 8 -

3.2襄樊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 ................................................................................................. - 8 -

3.3襄樊的城市发展格局布置 ................................................................................................. - 8 -

3.4襄樊的城市发展要求 ......................................................................................................... - 9 -

3.5襄樊城市发展的动力优势 ............................................................................................... - 10 -

3.5.1内在动力 ............................................................................................................... - 10 -

3.5.2 外在动力 .............................................................................................................. - 10 -

4襄樊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布局研究....................................................................................... - 11 -

4.1区位交通 ........................................................................................................................... - 11 -

4.2产业经济 ........................................................................................................................... - 12 -

4.3城乡发展 ........................................................................................................................... - 12 -

4.4资源环境 ........................................................................................................................... - 13 -

4.5体制政策 ........................................................................................................................... - 13 - 5襄樊城市发展规划与布局的实施策略....................................................................................... - 13 -

5.1区域协调策略 ................................................................................................................... - 13 -

5.2产业发展策略 ................................................................................................................... - 14 -

5.3城乡统筹策略 ................................................................................................................... - 15 -

5.4生态结构策略 ................................................................................................................... - 15 -

5.5城市名片策略 ................................................................................................................... - 16 - 6行动与保障:城市建设策略 ...................................................................................................... - 16 -

6.1提升形象 ........................................................................................................................... - 16 -

6.2 全局性考虑 ...................................................................................................................... - 16 -

6.3 突出特色资源优势 .......................................................................................................... - 16 -

襄樊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襄樊市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

襄樊地处中国中部,汉江中游,湖北省西北部(如图1);现辖3个县、3个县级市、3个城区和2个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6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人口120.3万,襄阳古城面积2.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588.88万,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唯一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襄樊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如图2),全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型的气候特征。

图1 襄樊在湖北省的位置图 图2 襄樊地形及与周边城市位置图

1.2 历史文化

襄樊系襄城、樊城两城合称,是一座拥有28历史的古城,由于城市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秦汉以前,襄阳为各诸侯国之城,秦汉以后则成为三国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历朝历代的军事经济重镇,古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86年12月襄樊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

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樊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1.3交通状况

襄樊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今的襄樊更是交通优势突出,“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格局”是襄樊水、陆、空立体交通的真实写照。尤其是高速公路发展十分迅速,以襄樊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呈“十”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联,距武汉290公里,并实现与1000公里左右的大城市朝发夕至。此外,襄樊内外环线正在修建中,成为湖北除省会武汉外第一个修内外环线的地级市,届时襄樊各区县将进入一个网状高速公路时代。

1.4资源状况

襄樊人文生态资源丰富,襄城有修筑于汉代而改建于宋代且目前依然保护完好的古城墙,有亚洲第一宽的襄阳护城河;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古隆中及大批三国文化遗址;下辖的南漳、保康、谷城三县,处于荆山山脉之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襄樊能源条件较为优越,境内大小河流广布,水能潜力巨大;江汉油田和南阳油田分别紧挨襄樊南北,一条大型油气管道纵贯市区;平顶山煤矿和焦作煤矿距襄樊也很近,并且有焦柳铁路干线和汉水运输之便。此外,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种类多样,属湖北省主要矿产区之一。

襄樊地区土地和气候条件良好,适宜多样化农业生产。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境内既有西部山区,也有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能够根据土地特点,结合全市气候资源上的优势,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最大发挥农业生产潜力。

1.5 经济发展状况

襄樊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经济军事重镇,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襄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交通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强劲”的城市。近年来,襄樊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

力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旅游活市”的战略,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截止到末,襄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35.3亿元和1538.3亿元(见图3、图4),分别是的5.4倍和2.6倍,五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3.9%,是建国以来经济增长最快时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500元,是20的2.4倍,年均增长17%。

图3 —20襄樊市全区生产总值

图4 2005—年襄樊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注:数据来源于襄樊市人民政府网《2010年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篇四

讲话稿两篇合集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4月17日,国家和省发改委就组织召开了全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动员会,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正式启动;12月5日,市里也召开了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我县也开展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十三五”重大问题研究,筛选上报了拟争取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事项10项,在xx市上报的“十三五”重大事项中,单独涉及临邑县的有5项,其中争取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2项,争取纳入省“十三五”规划的3项,初步形成全县“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并上报市发改委。可以说,前期准备工作动手早、工作实、成效明显。刚才,甲亮局长就“十三五”规划工作方案进行了说明,下一步,“十三五”规划即将进入实质性谋划编制阶段,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乡镇规划等各项工作都将紧锣密鼓地全面铺开,各级、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动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机遇、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在“十三五”这个特殊的时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全面把握机遇、科学应对各种挑战,将直接关系到我县能否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立足“新常态”,谋划新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前期高速经济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步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其特征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需求拉动。“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我们要充分体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找准突破新路径,提出发展新举措。对此,各级、各单位要深入分析,认真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好“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二)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从发展机遇看,“十三五”时期,济乐高速和德龙烟铁路的开通将构架起临邑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桥梁。同时,“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圈一带”战略规划的纵深推进(注:xx在京津冀一体化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四基地一屏障”即首都经济圈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生态屏障)均有利于我县在资金扶持、项目安排、政策倾斜、要素保障、先行先试等方面争取更多政策红利。从发展基础看,西部经济开发区、东部高新区、北部大工业区承载能力稳步提升,成为临邑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今年年底全县纳税过亿元企业可达5家、过千万元企业30家,特别是随着信立泰、德宝路、金锣肉制品、奥福陶瓷、天鼎丰非织造布等企业的壮大,今后五年每年将至少新增1家纳税过亿元企业,届时,纳税过亿元企业可超过10家,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将为我县“十三五”期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面临挑战看,我县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产业层次低、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瓶颈制约因素亟待破解。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做好规划编制,破解制约临邑发展的瓶颈。

(三)探索新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我市被列为全国62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这将为全市带来至少5年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市里已确定把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助推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作为全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我县在谋划编制“十三五”规划时,也要把精力多向这方面倾斜,围绕如何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围绕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解决“人从哪里来”、“地由谁来种”的问题;围绕如何强化基础设施配套,解决人“愿意来”、“留得住”等问题。这些问题研究透了、谋划好了,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新路子。

二、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十三五”规划编制水平“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规划编制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调查研究,规范编制程序,选准突破路径,切实提高编制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研重大问题,谋划发展大事。重大问题研究是做好“十三五”规划的基础,能否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今年以来,县发改局按照省市安排,对“十三五”重大问题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总体思路进行了研究,各单位也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本领域“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内容和重点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做到吃透上情,摸清县情,既要把国家和省里的大政方针政策研究透,又要将区域发展和产业重点研究透,站在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打破部门和区划界限,集中精力谋划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事项,为规划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把握好“三上三下”时间节点,以及计划和项目储备问题。

(二)突出项目申报,做实谋划对接。一个好的规划必须依靠一批好的项目来支撑。各单位要精心筛选本领域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根据国家、省、市时间节点安排,与发改局搞好对接,确保1月20号和6月20号前按时上报争取纳入国家、省、市规划层面的项目,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规划,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时间、抢占先机。应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从目前项目申报工作机制看,只有列入高层面规划的项目才能获得更多、更实惠的政策支持,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明确专人,充分论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积极谋划储备一批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每个单位每年与国家、省、市部门至少对接1个实质性项目。

(三)提升支撑保障,做精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要支撑,其框架结构包括:“十二五”实施情况总结、“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重点项目附表等。结合我县实际,全县计划编制12个乡镇(街道)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工业及信息化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39个部门专项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由相关乡镇(街道)、部门分别牵头完成。各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四)强化战略思维,做优总体规划。要结合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科学制定总体规划。一要突出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全面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重点对关系我县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提出对策措施,把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一破除,把影响发展亟待拉长的短板和缺项一一补齐。二要科学确定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及国家“十三五”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基础上,摸清现状,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入手,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重大项目布局和主要政策措施等。三要合理制定指标体系。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围绕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深化改革任务,科学测算论证,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各方面指标,加强民生、人文、资源、环境等发展指标研究,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确保指标体系科学、完善。四要坚持顶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目标既有发展空间,又不能脱离实际。二是积极打造后发优势,形成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财源建设,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提高经济支撑能力,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四是坚持“两条腿”走路,重点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等高端产业。五是突出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支持方向。六是突出生态、节约原则。

三、加强领导,确保“十三五”规划编制协调推进 “十三五”规划编制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必须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具体有四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里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兆琼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甲亮同志任副主任,从相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形成牵头部门统筹协调、参与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开发区、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都要尽快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全面统筹、亲自过问、靠上负责,及时了解规划编制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矛盾,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加强衔接,协同推进。各级、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参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发改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编制的协调、组织、督导职责,与上级部门搞好衔接,加强对上级政策的研究和信息的发布;其他部门要不等不靠,按照部门职责,找准工作定位,发挥自身优势,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和专项规划的谋划,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沟通,集思广益。要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将我县重大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市规划。同时,各专项规划要进行衔接论证,一方面规划之间要做好衔接,特别是与已有的中长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在空间布局、约束性指标方面避免相互冲突;另一方面要搞好与上级部门的衔接,要邀请省、市相关领导为我们的规划“把关、号脉”,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四)严格程序,把握节奏。“十三五”规划编制,是一项程序严格的系统工程。要先后经过前期研究、形成思路、起草纲要、征求意见、汇报审议、公布实施等程序。会后,各级、各单位要立即行动,迅速开展工作,从现在起到2016年2月,要按照编制工作方案中确定的五个阶段,把握时间节点,做细做实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掌握好当前的形式、上级政策,结合好我县的具体工作,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为编制高质量的“十三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同志们,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大家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讲话稿

为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做好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政府安排,今天召开会议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一、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编制“十三五”规划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建市二十多年来,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居弱图强、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更大后劲,我市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同时也要看到,进入新时期,我市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准确把握。

(一)要积极适应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还在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存在较大变数,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再是一枝独秀,发达国家正在摆脱困境,走向复苏。国际产业分工孕育变化,去年以来逐步呈现出中高端制造业回流美欧、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低收入国家的态势。全球贸易投资规则酝酿变化,一方面,各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各类自贸协定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更加突出。从国内看,“十三五”规划与此前制订的五年规划存在着明显不同。过去的五年规划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几个五年规划,虽然在发展思路上也有调整,但基本上是延续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思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和工作思路做出了较大调整。首先,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不可能再维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进入了增速换挡期,并且国家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将成为新常态。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必将释放更多的活力。2014 年被视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最大红利。其三,在发展理念和思路上,淡化对经济增速的过度关注,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我市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进行认真分析和准确判断,顺应形势、寻找机遇、规避风险,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

(二)要认真遵循国家和省做出的决策部署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全球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谋划和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了“三期并存”的战略判断、“四化同步”的路径设计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和系统谋划,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在把握好经济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我们省研究确定了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等一系列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和战略举措,着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这些战略构想和重大决策部署,都关系到长远发展,是我们编制“十三五”规划必须深入研究、严格遵循的基本依据和关键内容。

(三)要牢牢把握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中央、省和我市提出的很多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大都要求在2020年完成。概括来讲,这五年,一是要确保完成中央提出的三大战略目标和任务。就是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任务,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要确保完成我省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战略目标。我省确定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的总布局,以及一系列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和战略举措,都需要在2020年完成既定目标。国家批复我省的三大国家战略规划中,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和中原经济区规划要求2020年完成,与“十三五”规划期重合。三是要确保完成我市围绕富民强市加快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我们面临着服务全省大局和推动xx发展的双重责任,任务艰巨而光荣。这些任务和要求,都需要我们在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充分考虑和认真贯彻落实。

(四)要清晰认识面临的突出矛盾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具备了难得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要看到,我市体量小、底子薄、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还存在产业层次总体上处于低端,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服务业占比不高,城镇化水平低,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任务依然繁重等问题。特别是我市到了攻坚转型、爬坡过坎的发展关键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需提高,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业提速增效、保障和改善民生、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等任务都十分艰巨,这些都是“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战略重点,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需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系统谋划,提出科学、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

二、编制“十三五”规划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省情市情,面对加快“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的历史重任,面对郭庚茂书记关于让xx继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省前列的重托,面对全市人民关于加快xx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的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规划思路、性质、功能定位、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要突出把握好以下五点:

(一)关于宽广的视野和深远的谋划

这是新形势下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三点:一是站位全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转型换挡、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编制我市的“十三五”规划,必须要有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深入分析我市所处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机遇、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针对影响我市中长期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趋利避害、掌握主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争取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努力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二是全市一盘棋。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央、省和我市提出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和重大决策部署,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打好总体战,必须在全市发展的总布局、大战略中谋划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创新衔接方法,保证各级各类规划在发展理念、目标方向、重大战略、重大布局和重大措施等方面的整体协调一致。三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立足当前,就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好六项攻坚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突破的战略部署,针对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着眼长远,就是紧紧抓住事关我市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战略性问题,深入谋划和系统研究,作出制度安排,明确战略举措。特别是在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各种风险挑战,考虑长远发展,切忌只顾当前,影响未来的长远利益。

(二)关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中长期规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十三五”规划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突出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我们在研究和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充分认识和适应这一变化,体现这一要求,在规划的定位、功能、内容和实施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既要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也要提升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力。着重把握两点:一要明确规划编制范围。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主要着眼于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引导资源配置方向,以市场为基础,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尤其是竞争性领域要少编或不编,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对于事关发展全局并且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应作为规划编制的重点部分,加强政府作为,明确战略意图、重点任务、重大布局和重大政策,做到不缺位。二要增强规划的约束力。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不断深入,要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但也不能一放了之,该管的还要管住管好。规划就是加强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要通过规划的审批与实施,有效引导和调控市场主体的行为,实现政府的战略目标。

(三)关于规划的目标指标

目标是发展的风向标,是规划的核心。去年,市政府开展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我市“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视评估,通过评估发现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9 项预期性指标中,个别指标的完成情况低于预期。“十二五”规划编制期间,正值国家实施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政策的强力刺激下,我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企稳回升。这导致我们对“十二五”的形势判断较为乐观,提出的一些目标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偏高。所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反思“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经验和教训,对宏观形势和市情开展客观的、有前瞻性的分析研究。重点把握好三点:一是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是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必须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市也提出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这一目标。但作为各个县区、乡镇来讲,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将直接影响到“十三五”相关目标的确定。各县区一定要正确理解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的含义,要在对本地小康实现程度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二是统筹考虑各方面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我们面临着繁重的发展改革稳定任务,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外,中央和省市作出的很多战略部署都要求在2020年完成或者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县区、各部门根据发展需要,在提出目标时,要照顾到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资源环境以及主体功能区制度落实等方方面面,这些都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三是目标的设置要实事求是。发展目标既要提气鼓劲、考虑需要,更要实事求是、考虑可能。要切实把各项目标的确定,建立在深入分析支撑条件的基础上,确保我们制定的工作目标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引领性,但又不能过高,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四)关于重大项目的谋划

重大项目是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规划的重要抓手。做好重大项目的筛选论证和规划布局,把一些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列入规划,是当前政府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我市解决发展问题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必须把项目谋划和筛选作为“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前抓好,确保重大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各地各部门在谋划重大项目时,着重把握三点:一是要符合国家和省、市大的布局。特别是国家批复我省的三大战略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我市六项重大攻坚任务、产业集聚区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等,这些都是我们谋划重大项目的基本依据,务必认真研究。二是要把握好项目筛选的重点。要加强对国家中长期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产业、投资、技术等方面政策的研究,使重大项目的谋划符合国家确定的投资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要在重视谋划产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切实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重视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方面项目的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三是要兼顾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既要考虑眼前需要,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尽可能远近结合,谋划筛选既能带动眼前发展、又能为长远发展打后劲的重大项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重大项目建设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影响,体现可持续发展。

(五)关于开放民主编制规划

五年规划编制过程是一个公共政策决策过程,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集思广益是规划编制成功的关键。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备受各方关注,必须在程序上进一步完善民主参与的机制。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各有关责任单位要深化对市情的再认识,结合本部门实际抓紧启动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找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找准规划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使规划更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切忌闭门造车。要加强研究的深度、广度,拓宽思路、学会借力,自己搞不懂、研究不透的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借助专业机构进行研究,为编制一部高质量高水平规划提供基础素材。二要坚持开门编规划。各市县、各部门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都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建言献策、研讨评估、征求意见等活动,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为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重视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反馈,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共谋发展大计的过程。

三、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和今年重点任务

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今年年底前。主要是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并起草规划基本思路,研究提出并上报我市需要列入国家、省规划基本思路的重点内容,确定全市“十三五”规划体系,启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启动重大项目筛选论证工作,开展“十三五”规划前期调研。

第二阶段,即从明年年初到市委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前。主要是在继续深化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划基本思路,组织开展规划纲要框架的起草工作,明确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政策导向和战略重点等,形成规划纲要框架。同时,组织开展重点专项规划、部门和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三阶段,即明年市委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后到2016年年初市人代会前。主要是研究起草完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市委和市政府汇报并提交市人大审议通过。同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部门和行业规划的编制以及衔接工作。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启动之年,万事开头难,同时好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今年的工作具体有三项:一是做深做实前期研究。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规划编制的质量,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风险挑战,做好“十三五”规划要更加注重发展环境分析,进一步深化市情县情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明确发展方向、目标、路径和对策措施。市发改委已经研究确定了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开始组织委内力量开展研究。各县区、各部门也可以从实际出发,研究提出一批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抓紧启动研究。二是起草形成基本思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起草并初步形成基本思路。根据国家发改委安排,各地区、各部门分别在8月份把希望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建议报送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要求各市把希望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建议报送省发改委,由省发改委汇总、梳理后报国家发改委。今天会议发给大家的《关于做好我市纳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重点内容上报工作的通知》,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安排,这项工作时间要求比较紧,需要8月12日以前将正式材料报到市发改委,由市发改委汇总梳理后报市政府审定,然后报省发改委。纳入“十三五”规划是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希望各县区、各单位高度重视,抓紧研究,按时报送材料。三是正式启动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县区的总体规划、各部门的专项规划,既是全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有力支撑,也是指导本地区、本领域发展的重要指南。这次会议后,请各县区、各部门尽快启动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5.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篇五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6.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篇六

关键词 江苏 “十三五” 文化发展规划

分类号 G12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1.00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Jiangsu“13th Five-Year” 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set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target. Secondly, connect with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local planning effectively. Thirdly, research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and combine the planning with practice effectively.

Keywords Jiangsu. “13th Five-Year”. 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事先的预案和计划是成就大事的重要保障。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并不否定制定规划的必要性。尽管文化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但同样需要谋定而后动。当前,制定好“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是全省文化系统的重要任务。制定规划应当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研判形势、明确定位。做足“功课”,总结昨天,把握今天,研判形势,确定方位,才能规划明天。例如,省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要搞清楚“前世今生”,特别是总结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情况,弄清楚当前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和水平,才能在此基础上“跳起来摘桃子”,明确合理的参照系,提出可行的目标定位,做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其次,要区别层次、分类制定。做好与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它专项的衔接,争取将重点项目和相关指标纳入部、省规划的总盘子。同时,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也要在全省层面分别制定文化、文物专项规划。此外,省文化厅十个直属单位、各市县文化局也应该做好“十三五”文化规划,做到落小落细,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全省文化发展规划。这在我省是史无前例的。

再次,要创新发展、补齐短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创新发展、抬高标杆,提出新的目标定位和工作思路。比如,南京博物院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院的发展目标,南京图书馆提出了建设“国内先进、国际有影响”省级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省美术馆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面向大众”省级龙头馆的发展目标。市县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抓住规划的机遇,努力研究破解发展瓶颈的对策。

规划重在指导实践,旨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但不能搞本本主义,不能削足适履,不能让规划教条地束缚了实践的步伐。要努力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适时修正,努力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规划不可缺失,实践之树常青。

上一篇:《鲸》第二课时下一篇:送给进入高三学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