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第一课时

2024-07-26

种子萌发第一课时(精选10篇)

1.种子萌发第一课时 篇一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重点和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条件 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出问题并确定问题。1.问题的提出 种子才能萌发?

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何检验假设。因素(如肥料等。)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

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简便易行的方案。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 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提出注意事项,督促、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检查,随时抽查,适时

给予评价,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验探究

5.得出结论: 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和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度、一定的水分、充

察,并进行描述。足的空气。

6.表达和交流: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交流探究的过程,分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析结果。

因,鼓励重做。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7.本探究实验成

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功的关键

度 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条件: 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记录。置。

芽率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法。

3.种子萌发自身 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条件的分析: 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完整的、活的胚储藏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丰富的营养,渡过休

眠期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胚根→根 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胚轴→一连接根和茎

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2.种子萌发专题 篇二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637000)杨长奎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1.1 种子的形成

[题1] 本小题甲、乙两图均表示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胚和胚乳的发育状况,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其中a表示胚乳的发育 B.图甲表示大豆种子的形成,其中b表示胚的发育 C.图乙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其中c表示胚乳的发育 D.图乙表示大豆种子的形成,其中d表示胚的发育

[解析] 胚的发育晚于胚乳的发育(因为被子植物双受精作用的结果产生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受精极核立即发育形成胚乳,而受精卵要经过一个短暂时间的休眠后才发育形成胚)。一般,在双子叶植物(如大豆)的胚乳的发育过程中,胚乳的营养逐渐被子叶吸收,致使成熟的种子中无胚乳。在单子叶植物(如玉米)的胚乳的发育过程中,胚乳的营养不被子叶吸收,致使成熟的种子中有胚乳。

[答案] A [题2] 下图是小麦种子形成过程中四种有机物量的变化。能代表种子内葡萄糖、蔗糖、淀粉、蛋白质的变化的曲线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解析] 成熟的小麦种子内淀粉的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较低。在小麦种子形成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逐渐用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而减少。[答案] D [题3] 下图中能反映某被子植物胚的发育初期核DNA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解析] 胚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2N),因此曲线的起点的纵坐标(DNA相对数量)应为“2”,以次可排除选项B、C。胚的发育过程中,首先有一个短暂的休眠,而后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其结果细胞数目呈指数增加,每个细胞的核DNA数量相等,所以胚的发育初期核DNA数量变化应为图A所示曲线的变化趋势。[答案] A 1.2 种子的萌发

[题4] 在玉米和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它们的胚干重变化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③

[解析] 种子萌发中有机物总量减少,只有当光合作用发生时才开始增加;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要转移到胚中。[答案] B [题5] 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鲜重测量,到幼苗形成绘得如下图所示曲线。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bc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C.ab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较小

D.c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解析] 本题曲线的起止点分别表示收获的种子和幼苗形成时的鲜重。收获的种子经过干燥失去大量的自由水致使oa段鲜重减少;干燥的种子在贮存过程中呼吸作用较弱,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较小,因此C项正确;bc段鲜重增加,是由于种子吸水开始萌发,这一阶段有机物因呼吸作用旺盛而大量减少;c点以后增幅较大,是根系大量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萌发的幼苗开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致。[答案] B [题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哈密瓜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研究,下图是他们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其中QCO表示CO2的释放量,QO表

22示O2的吸收量。在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在种子萌发的初期,有酒精生成

B.在胚根长出之后,细胞中的ATP浓度会逐渐上升 C.种子在萌发的30h之后,热量的释放呈上升趋势 D.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DNA和RNA的总量都在增加

[解析] 根据题中的曲线图:在种子萌发的初期,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表明此期以无氧呼吸为主,有酒精生成;种子在萌发的30h之后,O2的吸收量显著不断增加,表明有氧呼吸增强,产生的能量增加,但细胞中的ATP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细胞中的ATP浓度不会逐渐上升,这样,热量的释放呈上升趋势。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细胞分裂旺盛,DNA总量增加;细胞代谢也旺盛,如酶的种类和量增加,RNA的总量增加。[答案] B [题7] 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占种子总质量的百分比(如图所示),下列据图所作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小麦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B.上述三种不同种子刚萌发时,花生种子中

脂肪含量增加较快而淀粉增加较慢 C.上述三种不同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酶的种

类、含量均相同

D.相同质量的种子中,小麦种子所含矿质元素的量最少

[解析] 由图可知,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种子都含有脂肪、淀粉、蛋白质,但量不同,其中小麦含淀粉最多,花生含脂肪最多,大豆含蛋白质最多。因此选项ABC均错误。在脂肪、淀粉和蛋白质三种物质中含有矿质元素的只有蛋白质,所以,相同质量的种子中,小麦种子所含矿质元素的量最少。[答案] D 1.3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题8] 下图表示小麦一生中(从幼苗到成熟)需水量及对K、P的需要量图解,下列与图解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开花期以前小麦对钾的需要量是递增的,但以后各期钾在小麦体内的含量逐渐减少

B.图3表示小麦一生对P的需要量是递增的

C.根吸收水分与根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量和对P、K等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

[解析] 钾被植物吸收后,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并且可以移动到生命旺盛部位,所以选项A中开花期后各期钾在小麦体内的含量不会逐渐减少。[答案] A [题9] 下列各曲线中,能正确表示一粒小麦种子自播种开始,在此后的生命周期中干重变化的示意图是()

A.a B.b C.c D.d [解析] 题干中“生命周期”是指“种子萌发→生长→衰老”的过程,“干重”是指“有机物为主的物质质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呼吸作用强,有机物逐渐减少;萌发后幼苗变绿可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开始逐渐增加;在植物衰老期,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又开始逐渐减少。[答案] D 1.4 果实的发育

[题10] 右图表示黄瓜植株上4枚雌蕊的子房发育曲线,其中甲、乙两枚已经授粉,丙、丁未授粉,但在其柱头上涂抹了生长素溶液;其中能发育成无籽黄瓜的是()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 由图可知子房乙、丙因某种原因(如虫蛀)停止发育最终脱落,子房甲、丁发育成果实。由于甲子房已经授粉,发育成有籽果实;由于丁未授粉,发育成的果实无籽。[答案] D 2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题11] 下列各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中,每个细胞的体积、核DNA的数量、有机物的变化是()

A.③④② B.①④② C.①④① D.③④③ [解析] 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在蛙体外水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不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发育所需营养由卵黄提供,所以随卵裂次数的增加,有机物逐渐减少,每个细胞的体积都应呈曲线①的变化趋势。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是有丝分裂,每个细胞核DNA的数量恒定,应呈曲线④的变化趋势。[答案] C [题12] 有些动物的性别分化受温度影响。下图是4种爬行动物的卵在不同温度下发育成雌雄个体的比例,其中能表示雄性仅出现在某个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而高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则出现雌性的是()

[解析] 比较观察图中的曲线就可选出正确答案。[答案] C [题13] 下图纵轴代表一个细胞的相对体积,横轴代表细胞分裂的次数。其中表示蛙受精卵动物极细胞的细胞分裂、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人体红骨髓产生红细胞的细胞分裂的图解依次是()

A.(1)(2)(3)B.(2)(3)(1)C.(2)(1)(3)D.(3)(1)(2)[解析] 题干叙述的三种细胞分裂都属于有丝分裂,细胞质均分,子细胞体积等大,为原来细胞体积的一半。但是,蛙受精卵动物极细胞不从外界吸收营养,子细胞不生长就进行下次分裂,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细胞体积呈等比数列递减;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要经过分裂间期的生长后,才进入分裂期;人体红骨髓产生红细胞的细胞分裂中细胞体积变化与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相似,不同的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要连续分裂,而人体骨髓腔中红骨髓在成年时失去造血能力,即不分裂,只有受到以外后可恢复造血能力。[答案] A

3.种子的萌发教案 篇三

周隆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学生的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本节课是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八年级学 生虽然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 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循序渐进地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 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四、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4分钟)复习提问: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展示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绿豆等 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种子有哪些结构其作用是什么?

3、出示豆芽、一棵完整的大豆植株并和大豆种子摆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回答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

思考并描述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通过观察种子、豆芽、植株等实物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 自主学习

(8分钟)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请谈谈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理解。

2、种子萌发的条件:

(1)、环境(外界)条件:适宜的()、充足的()和适量的()。(2)、自身的条件:()是完整的,并且是()的,以及供发育的()。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1 7到18页的内容,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做出特殊标记,以待全班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实验探究(25分钟)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

1、让学生展示课前自己培养的幼苗。

2、创设情境:

①干旱的秋天,农民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

②许多农作物一定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③种植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内有充足的空气。

3、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将假设的条件写于黑板上(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4、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如:水。有水 无水

过渡:又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呢?

5、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①.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数量多少比较合适? ②.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③.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

6、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

7、教师做变量和对照实验设计指导出示示范实验计划,组织 学生评价各组计划,并讨论,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8、提出问题: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待学生设计完方案后,展示图片说明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9、过渡: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教师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胚完整且是活的、无胚的、烘烤过的种子的萌发状况。注:1为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为无胚的的种子 3为烘烤过的种子

10、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如被虫子蛀过的种子、磨成面粉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失去胚乳的玉米不能萌发,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1、知识拓展: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小组合作,结合生 活经验,提出探究的 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各学习小组分工对不同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分别制订实验计划并设置条件变量。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结合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胚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还需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阅读资料,抒发感悟(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等)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 问题途径,这样积极性更高。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交流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很活跃,老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实验过程会有很多问题,会发现自己设计缺陷。但 老师的指导应当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通过实验结果和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使本节课得到升华。分层达标

(8分钟)一.填空题: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设计中包括___组对照实验,这几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_ _ _。

通过分析可知,种子萌发的外部环境条件是__ __、___ _、__ __。

通过思考与练习一发现,种子萌发除上述外部环境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内部条件,即:必须是_ __、_ __、_ __。

二、选择题:

1、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

A、一定的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适度的光照 D、充足的空气

2、为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人选取若干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然后放在同一环境中分别按下列方式培养:(1)组:常温+湿润土壤;(2)组:冷藏+湿润土壤;(3)组:常温+干燥土壤;(4)组: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和(2)能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2)和(3)能验证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2)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3)和(4)能 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思考题:

1、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秋后把玉米棒子、高梁穗子吊挂在屋檐下面,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2、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并且最好在小雨过后播种,这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

4.种子萌发的实验 篇四

4、得出结论。”科学老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我马上要提出问题了,既然提出,肯定发现了问题。问题是:种子是怎样萌发的!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来做个实验。”说着科学老师在早已准备好的培养皿外分别标上“1号,2号,3号,4号,5号”。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中都铺上吸水纸,并投入了一些健康的大豆种子。1号培养皿里不倒水儿,2号培养皿里倒满水,3~5号培养皿里只倒一点儿水,使大豆种子刚好浸没在水中。接着给1号盖上干纱布,为了保证水不容易蒸发,给2~5号培养皿盖上湿纱布。然后,科学老师把戏、2、3号培养皿放在阳光温暖的阳台上,把4号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把5号放在温度较高的暖气片儿上。

过了两天,我们发现,1 号没变化,2号里的大豆种子有些发胀,水少了,我们便又给2号回满水,3号也有些发胀,水减少了,我们又给它加上点水。4号没有什么变化,5号也有些发胀,但却没水了,我们又给5号加了点水……我们日日观察,最后,终于揭开了种子萌发的秘密了!

第7天,我们揭开纱布,1号没变化,2号发胀,却没萌发,4号也有许发胀,但也没有萌发,5号很胀,却依旧没萌发。只有3号大豆种子萌发了!有着一点淡绿,绿的多么可爱!自然老师说:“说明种子萌发的条件要有适量的水份,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5.种子的萌发 教学反思 篇五

李艳玺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同学“学科学”,而应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同学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同学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同学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缺乏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同学自身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同学参与度高。

经过同学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

有时候同学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同学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身的意见,等同学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论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同学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同学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同学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同学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同学,同学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别,但可以互相弥补。

6.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我是结合学生的学情的前提下,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变量,探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我让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找寻答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本节课的亮点有三:

1、实验材料中装种子的容器我引导学生尝试创新。如改为用纸杯或塑料杯,用个装置把种子放在杯子的不同位置――浸没在水中、在水的.表面、没有接触水,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2、课后实践――种植绿豆。我把教材发豆芽改为种植绿豆。因为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观察植株的一生,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的生长,观察植株的开花、结果,甚至收获种子。这可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于是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理想的萌发容器便于观察,例如用透明杯装沙子。种子的摆放的位置也是一个关键,把种子放在杯的周围,这样才便于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3、新课学习后,进行知识竞赛,分男女两队进行比赛。竞赛题目的难度是有梯度的。这样可以让人人都可以参与,与此同时让爱挑战自我的学生有个表现的平台。效果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反馈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再上一个高潮,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师生的努力,本节课得到导师和各位同行的赞赏。如教态富有激情;及时因势利导,课堂生成自然;课堂转换角色,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作为引导者,同时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与见解;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其实我也有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探究实验的六步骤这一环节中,如果作出假设这一环,我引导学生分析深入一些,本节课的教学效率会更高。

7.种子萌发与实验教学 篇七

河 北 省 乐 亭 县 第 二 中 学:高秀娟(063600)

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但对于如何辨认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很是困难,对于与种子萌发相关的知识也只停留在机械的记忆,鉴于此,由学生做种子萌发实验:了解植物吸水的原理;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知道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干重和湿重的变化规律。

实验用的材料和用品: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玉米,高粱等,双子叶植物种子:绿豆、黄豆,花生,黄瓜等。饮料瓶剪成的杯子和小盘若干,天平,量筒,水等。实验场所不限。

一、验证干种子吸水原理

干种子没有液泡,主要是吸胀吸水。吸胀吸水与亲水性物质有关,吸水能力强弱取决于亲水性物质与水结合能力的大小,亲水力大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不吸水。但是由于没有直接观察到具体情况,学生在做题时总是出错,鉴于此布置了该实验以巩固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遵循的原则:等量相同,单一变量,对照,科学可行等。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称取等质量干种子:玉米,黄豆,花生等,分别浸泡在充足且等量的水中,24小时后,再分别称取湿种子的质量,并记录,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湿重:黄豆>玉米>花生。学生分析原因:相同质量的种子中:黄豆含蛋白质多,玉米含淀粉丰富,花生含脂肪丰富。

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学生想到了:光,温度,水,氧气等环境因素,就此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究竟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学生分别探究光,温度,水,氧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师提示:用种子的萌发率作为测定指标,可以把生活常识用于实验,实验时注意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学生积极讨论,探索方法,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又扩展了思维,在实验中积极动手:

(一)探究光的影响:学生把吸足水的玉米种子分成两等分,放在自制容器中,一份用透明塑料盒罩上放在光照下,夜晚用灯光代替阳光,一份用黑纸盒罩上,二者都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每天观察种子萌发情况并记录。结果:二者的萌发率几乎相同。结论:种子萌发基本与光照无关。

(二)探究温度的影响:学生把吸足水的大豆种子分成三等分,放在自制容器中,一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一份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份放在微波炉中,实验中保证水分和空气充足,每天观察并记录。结果:放在温暖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最高,冰箱中的种子萌发率低,微波炉中的种子不萌发。分析:种子萌发需要酶催化各种反应,而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酶的活性很低,故种子萌发的慢;高温酶的活性丧失,故种子不萌发,只有在适宜的温度,酶的活性最高,种子萌发的最快。

(三)探究水的影响:学生把晒干的绿豆种子分成三等分,一份不加水(A组),一份吸足水(B组),一份加少量的水(C组),把三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结果:A组不萌发,B组萌发率最高,C组萌发率低。学生分析:干燥的种子含水量少,这样的条件使一切生理活动都很微弱。只有吸足水,使种皮膨胀、软化,氧气才容易透入,呼吸才能增强。各种生理活动才会大大加强;只有吸足水分,种子内贮藏的营养物质溶解于水并经过酶的分解后才能转运到胚,供胚吸收利用。

(四)探究氧气的影响:学生把吸足水的蚕豆种子分成两等分,放在自制容器中,一份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A组),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一份浸在水中(B组),有学生为了保

证水中没有溶氧,把水煮沸晾凉后使用,并把杯子口用塑料封严,保证种子生活的环境中没有氧气,方法很好。两组都放在温暖且相同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结果:A组种子萌发率高,B组种子几乎不萌发。分析原因:种子得到足够的水分和适当的温度后,就开始萌动,此时氧气的供应对萌发起着主导作用,在氧气充分的情况下,胚细胞呼吸作用逐渐加强,酶的活动逐渐旺盛,种子中贮藏物质通过呼吸作用,提供中间产物和能量,才能充分供应生长的需要。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实践应用:农业生产中要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吸水条件。根据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特性,选择适当季节播种,满足温度的要求。了解种子萌发对氧气的要求后,在播种、浸种过程中要加强人工管理。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包括种皮和胚;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包括种皮、胚乳、胚;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构成的,胚能发育成一棵新的植物。学生对于种子是怎样萌发成一棵幼苗的生命现象,感到很好奇。他们想知道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过程,以绿豆为例:(1)2天后绿豆种子吸收水分后,逐渐膨大起来,长出细小的根。

(2)3天后种皮胀破,子叶储藏的营养物质不断输送给根,根渐渐伸长。(3)5天后根长得更长,形成了主根和侧根,根不断向下伸长的同时,子叶以下的部分(胚轴发育成的连接茎和根的部分)也在伸长、弯曲着准备拱出“地面”。(4)7天后主根和侧根已很发达了,把子叶和胚芽托出“地面”,种皮脱落。(5)9天后,胚芽已发育成两片嫩叶,见光后胚芽、子叶变绿,根系更发达了。(6)12天后,胚芽逐渐发育成茎和叶,形成了一棵绿色的幼苗,子叶萎缩,根系更大了。真叶形成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通过观察学生清楚地看到胚根发育成植物根、胚芽发育成植物茎和叶的过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储藏了丰富营养的子叶把营养物质输送给胚根、胚芽后渐渐萎缩的过程,看到了种皮在完成保护任务后脱落的过程。豌豆种子的萌发和绿豆稍有不同,它的子叶不伸出地面,蚕豆、花生等种子的萌发状况和豌豆相似。玉米种子的整个萌发过程中看不到子叶,它留在种皮里,吸收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输送给胚根、胚芽供它们发育利用。其他单子叶植物如小麦、高梁的种子萌发状况和玉米相似。在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种子干重(主要是有机物)和湿重(水和有机物)的变化: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使其鲜重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来自种子的子叶或胚乳,所以其干重会减少;当幼苗形成以后,便可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不断地积累,干重开始增加。

8.《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叙事 篇八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需要同学们相互合作、认真观察、仔细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第一部分需要同学们认识植物种子的结构,我课前叫同学们自己带来一些植物的种子在课堂上观察,其中还是大豆种子比较大,方便观察,同学们需要准备干的和湿的种子,因为干的种子胚这部分可能看不清楚。在同学们带来的各种种子里,有的同学就会问:为什么大豆的种子扒皮之后就分成两片,而小麦种子却不会分成两部分呢?这久涉及到区分植物种子单子叶和单子叶的知识了,有两片子叶的是双子叶种子,只有一片子叶的是单子叶种子。另外还有单双子叶的结构区分。

第二部分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通过学生的认真实验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当然啦,这个是实验也有一定的难度,有一部分同学就没能做好这个实验,当然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部分是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个实验主要是靠大家在课后完成,为这个实验要十多天的时间不断观察记录,课堂上只是让同学们展示实验成果。

9.《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九

戴华丽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实验分析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得出结果和结论,以及从生活实际讨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第二部分主要是种子萌发的过程,并分析种子萌发是自身发生的变化。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是从实验和生活实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包种子,内含蚕豆、黄豆若干,放在培养皿中。(课前放在课桌上。)

(2)放大镜2个,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1粒、黄豆1粒,记录纸一张,放在解剖盘中。

2、教师材料:浸泡实验装置,量筒一个,各种干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种子学生材料一套(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视频,边看边想:我看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播放种子生长的视频)

2、老师收集了一些种子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认吧!

3、颜色、形状、大小各异的种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繁殖后代,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就会发牙,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种子的萌发。发芽也叫萌发。(板书:种子的萌发)

二、浸泡种子

1、(出示各种萌发的种子。)种子能够萌发,农民伯伯在播种之前往往会先浸泡种子。你们看,这是老师浸泡了一天的10粒蚕豆、黄豆、油菜种子,当初这三个烧杯里都放了100毫升水,现在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测量水量,指名学生观察。

3、水到哪里去了?说明了什么?

4、它们吸收的水分一样多吗?

三、种子内部构造

1、(出示培养皿中的蚕豆种子)种子吸收了水分后就慢慢萌发、生长了。这是多么普通的现象呀!但是,种子为什么会萌发?它里面到底有什么,你们知道吗?

2、学生猜测:现在老师请你们来猜测一下,这些种子里面有什么?

3、光有猜测是不够的,想知道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该怎么办?怎么做这个实验?

4、那就让我们来解剖种子吧。(课件出示)实验提示。教师细致示范。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适时提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音乐)

6、交流:收个别学生记录表展示,指名汇报。重点交流子叶连接处有什么?找出共同点。

7、教师结合课件讲解种子结构。它们都由这些部分组成,但同学们的称呼各不相同,我们给它们取一个科学的名称。

8、请你在你解剖的种子里找一找胚根、胚芽、子叶。在你画的图中标出名称。

9、为什么这些种子都要有种皮和胚两大部分呢?你认为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10、的确,种皮能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

四、发芽的蚕豆

1、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那它是怎样发育成一株植物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

2、看了这段视频,你知道胚的各个部分是怎么变化的吗?植物的根、茎、叶到底是由哪部分发育成的?

3、(幻灯出示种子发育图片)交流作用,教师板书。(引导子叶作用:我们生长需要营养,种子萌发也需要营养,它的营养从哪里来呢?)

4、我们从视频和图片上知道了胚的各部分是这样变化的。想不想亲自做一做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很简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纸巾,保持纸巾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

5、这样做很简单吧,可接下来的观察记录就不简单了。因为它不是观察一次两次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坚持观察。(板书:坚持观察)

6、让我们定个观察间隔吧。你打算几天观察一次?

7、重点应该观察什么?

8、今天它的胚根、胚芽、子叶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记录下来吧。

9、投影典型记录,明确科学简洁的观察方法。

五、总结、作业

【设计意图】

我确定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种子里面有什么,了解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激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及研究欲望,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要珍爱生命。本着以上的思路,我对教材的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主要涉及到4个地方。

1、将浸泡种子的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处理,把教学目标直指种子萌发需要水,各种种子对水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将这段时间省下充实到对种子内部构造的观察和对各种种子的比较中去,保证本课核心内容的完成及质量。在这一教学环节是,我还将教科书中浸泡种子的水量由200毫升改为100毫升,第一,100毫升的水量对10粒种子来说都已经是充足的了,第二,这样的处理有利于使用100毫升的量筒进行测量,如果这里不使用量筒就很难观察到油菜种子是否吸收了水分。

2、在研究种子内部构造的教学中,我将教科书中解剖凤仙花种子改为解剖蚕豆种子,第一是因为凤仙花种子太小,学生解剖和观察都不方便;第二是因为蚕豆种子的胚芽跟植株的芽很相象,学生容易联想到这可能会发育成植物的叶。

3、增加了猜想种子里面有什么这一环节。在对“种子里面有什么”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之前,我增加了猜想种子里面有什么。这样做的意图有:一是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回忆并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二是通过学生的猜测,可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前认知状况。三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猜想并不能确定种子里面有什么,这时他们就必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时,心情一定是非常兴奋的,观察一定是非常仔细的。无论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想他们的心灵都会受到震动,特别是那些猜想出现错误的学生,他们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原来花生种子内部是这样的,我平时怎么就没发现呢?我觉得这样做,会使学生对种子内部构造有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借此可促使学生平时能更加关注周围的事物及现象,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4、研究种子各部分作用时,采用在课堂上进行验证并通过课件出示结论。我是这样想的,只要是猜想就应设法让学生去验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后让他们自己去验证,一定有不少学生不会去做,教师也无法进行调控。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科学教师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去指导学生的实验,因为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都来不及做。本课我将这一验证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目的就是要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关于种子各部分的作用,这里若不明确结论就满足不了学生“证实证伪”的需求;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学生了解了种子各部分作用后,对后面的观察活动是有帮助的。

【教学反思】

10.《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篇十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反思二: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与旧教材相同,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种子结构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己带来的种子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学生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得出结论,条理性强。最后再探究其他种子的成分,使教学设计意图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第三课时,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图6??5的实验方案,分解为单一因素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经过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片段:

生: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所以收集氧气时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生: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

有时候真的怪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已经够好了,只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验条件来说的。哈哈!)不能让学生用奇怪的方法来证明奇怪的想法。当然也有好处,可以激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上一篇:冬季户外徒步穿越注意事项下一篇:四年级上册课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