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我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24-08-31

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我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1.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我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篇一

2011,8,31《河南日报》第五版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新密样本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撬动经济转型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

编者按: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为了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统战部开展了‚同心同行建中原‛活动,利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献计出力。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围绕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这一主题,河南日报特邀请中原经济区研究会的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有关市县进行了重点调研。通过对全省几个不同发展类型市县发展道路的调研和解剖,大家深深感到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思路是符合河南现阶段发展实际的,几个市县的发展实践也说明,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些市县的经验和做法很有推广价值。为此,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这些调研报告,以供广大读者研究借鉴。

近年来,新密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科学规划,有效运作,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走在了我省的前列。近期我们深入到新密市进行调研,通过 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座谈交流,发现新密市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主要做法:突出“三高” 把握主题 发挥优势 分类推进

新密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80万,辖13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一个风景区管委会,303个行政村。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391.5亿元,人均GDP达到48997元;

二、三次产业占比96.7%,城市化率48%;地方财政总收入29.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3元。在加速“三化”进程中,作为集经济发达县、郑州都市区郊区、资源型城市等基本特征于一体的新密市,既面临着由郑州郊县到郊区角色转变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实现转型与发展双重目标,是新密市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出的重要选择。

基于此,新密市委市政府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上审视发展要求,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格局中考量发展方向,从构建郑州大都市区中谋划发展定位,调整发展思路,跳出原有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助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率先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一)突出“三高”,打造宜居新型农村社区。一是高起点规划。本着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的原则,按照结构合理、外观雅致、环境优美的要求,新密市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从村庄选 址布局到房屋建筑外观、从道路设计到绿化植被、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乃至工作生活半径等,都做了详尽规划和高水平设计,较好地处理了当前与长远、单体与总体、生活与生产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高标准建设。按照“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要求,尊重群众意愿,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打造高标准新型农村社区。严格质量标准,严格监督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建设过程中由建设部门、专家、群众代表组成检测组,每月随机对建筑材料、建设房屋进行抽检,坚决保障质量。三是高功能配置。按照水、电、路、网相配套,功能、景观、生态相统一的要求,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便民超市、文化卫生、游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体现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发挥优势,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密市经济基础好,政府财力较为充裕,民间资本较为雄厚,尤其是全市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处于煤矿沉陷区,可以享受到煤炭企业的包赔补偿。根据这些有利条件,新密市以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为契机,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帮扶的办法,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市财政列入预算资金6000万元,重点用于建设资金奖补。同时按照社区容纳户数,郑州市和新密财政分别按每户补贴5000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给予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积极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选择“双强”党员担任 村支部书记,激励出资捐建,开展村企共建,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资新村建设,五年来“双强”支部书记和民企累计捐资7亿元。仅今年上半年,全市计划实施的28个项目村,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建成农民新居2363户,新修道路60.6公里,铺设排水管网6.6万米,建造游园13个,绿地12.4万平方米,完成农户“四改”1252户,环卫、亮化、美化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

(三)分类推进,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按照“城镇社区抓改造、煤矿沉陷区抓安居、贫困山区抓搬迁”的工作思路,新密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模式。一是推进合村并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生为本的原则,对市区建成区以外、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内的村庄,整体合并到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这类模式目前有1400户6500人,将在年底全部得到安置,转为市民。二是推进合村并镇。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资源,把中心镇周边相近的村庄,纳入到中心镇的规划中,一体化建设。如超化镇周围四个村3200户13500人统一合并、集中安置在新建社区中。三是推进合村并点。对于具备多村联建的村庄,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选择适当位置,实行联合建设;不具备多村联建的,按照相对集中、共享资源的要求,进行分片建设。如来集镇实行三村联建,2500户近万人统一安置集中居住和谐社区。四是推进移民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集中建设移民搬迁住宅区,把全市35个贫困村群众分期分批统一安置,彻底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对于景区特色村、历史文 化名村等,在不改变村庄原貌和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整治。

(四)把握主题,切实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一是拓展新型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节约出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复垦,转为农耕用地;一部分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补。鼓励和引导入住新村的农户,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三是修复生态环境。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加大煤炭沉陷区治理力度,使之复林、复草、复绿。加大对采石场、非煤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着力解决滥挖滥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问题,美化绿化环境。四是整治村容村貌。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行动,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违章乱建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为发展乡村游创造条件。

(五)加强领导,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机制。专门成立新农村建设指挥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和所有乡镇积极参与,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督察,跟踪问效,全面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二、基本成效:城镇体系完善 产业转型升级 “三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显著。截至目 前,已实施项目村59个,涉及83个行政村,完成投资31亿元,建成农民新居1万多户。

(一)农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彻底改变了旧有的农村面貌,带来了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全面改善。改善了生活条件。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都统一配套建设了供水、供电、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心小学、标准卫生室、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和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优先对煤矿沉陷村村庄整合,促进了自然生态修复、荒坡废地整理,岳村镇在煤矿废弃地上规划建设了矿山遗址生态公园,扭转了过去因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率先在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工湿地,成为农村社区一道靓丽的景观。优化了人文环境。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配套建设了游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型。

(二)城镇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密市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与中心城区、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完善了城镇发展体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体系更加完善。通过旧城改造、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扩展了中心城区、重点镇区和产业集聚区,构建了以城区为主体,超化、曲梁、来集、白寨等重点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增强。随着城市西区 开发建设、旧城区改造和合村并城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区空间得到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文化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了产城融合,初步成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融城先导区。重点镇区的集聚能力提高。超化镇通过合村并镇,镇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镇区常驻人口由原来的4万人增加到7万人以上,镇区经济规模可望由目前的50亿元增加到近100亿元,建设形成了市级耐火材料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和高标准住宅区,成为新密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农村社区的集聚作用初步显现。目前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5000人以上,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文明加速向农村延伸,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缓解了土地瓶颈约束。目前新密市已经实施的新型农村社区项目,预计可节约土地1.13万亩,节地率超过60%,大大增加了建设用地供给,为新型产业发展扩展了空间。带动了社会投资。新密市民间资本充裕,随着土地瓶颈缓解和市场需求扩大,投资环境改善,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2010年,新密市共引进郑州市境外资金69.3亿元,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7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和经济发展。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据调查估算,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约1800万元,加上村民购房、装修、家具更新等消费支出,扩大了内需,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集聚。宋楼村结合新型社区建设,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耐材产业园区,将全村68家耐火材料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增强了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四)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居住方式的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催生了许多种养业大户,再加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复耕出来的土地一般都实行规模化种植,使新密市农业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密市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高效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和都市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农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岳村镇王堂村在新村建设整理出土地的基础上,组建种植业合作社,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统一调整农业结构,集中种植冬桃、油桃、葡萄等高效林果产品,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高效林果种植基地。

三、启示与意义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生长点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支撑点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点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工业化需要空间,农业现代化也需要空间,城镇本身发展就是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空间问题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从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上寻求突破。

新密市的探索告诉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既可以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延伸到农村,逐步形成大中城市为主导,县城、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又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还可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人均拥有资源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催生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加速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以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的转变为前提,但是作为一个后发省份,我们实际上很难等到各种条件完全成熟之后再来进行村庄整合。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往往需要倒因为果,以居住方式的改变来促进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而这一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带来种种不适应,甚至是矛盾和冲突。新密市当然也不例外,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兴办农民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农民在不直接与土地结合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享受稳定的土地收益;同时根据地处丘陵地带和郑州市近郊区的特点,大力发展林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进行投资兴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进入到合作社或农场打工,提高农民收入。这样就不仅化解了问题和冲突,而且通过这种化解,在不伤害农民作为一个小生产者利益的条件下,很“平滑”实现了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和土地分离,很“温和”地触动了小农经济的根基,转变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催生了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生产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地都在搞,但是当这种经营方式的调整与农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联动起来时,就会产生一种对小农经济“连根拔”的综合效应,可以说此举意义深远,值得认真关注和思考。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助推器”。当前,资源型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釜底抽薪”式的,由于资源的枯竭期是明确的,因此支撑该类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存续时间也是有限的,即支柱产业面临的不是可塑性比较强的升级改造问题,而是“更换”问题。所以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与其他地区比,一是更加紧迫,二是转型的幅度更大、转型的弯更陡,需要对经济肌体进行一次整体性调整和更新,而一般来说在经济体内部又很难腾挪出这个空间,滋生出新的发展动力。所以资源型经济转型成为一个世界难题,发展经济学上专门有个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叫“资源诅咒”,即资源丰富经济体依赖资源在经过最初的发展之后,由于摆脱不了过度依赖资源 的路径而最终陷入不发展的陷阱。

新密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针对这一问题,新密的实践是“借题发挥”,即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整体经济撬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在调查时我们深深感到,新密市委、市政府真正抓住了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的真谛,从这个点进行切入,通过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缓解建设用地短缺的瓶颈制约,引导和释放民间资本投资兴业,为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腾挪空间;通过扩大城镇发展空间、引导大批农民进城入镇集中居住,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等等,从而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全方位结合和捆绑起来。

新密市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他们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成了对城乡关系和区域经济布局的一次大调整,当成了在科学发展理念下对各种要素的一次再配置,当成了促进经济转型的一次重要机遇。因而,不难预料,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新密市经济一定会产生一次大的新陈代谢,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全新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华丽转身,真正践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着力点”和“增长点”的重要论断,破解“资源诅咒”。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融合剂”。新型农村社区到底建成一个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在新密调查时我们注意到,尽管一些乡镇和 行政村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但是他们并没有全部推倒重建,不仅注意保留历史文化名村,而且对于一些具有典型乡村景观和美学价值的村庄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不仅关注新型农村社区的点上建设,而且通过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综合治理,着力保护、维持和塑造独特的“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就是在已经建成的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农村社区,也保留着传统农业文明中一些很温馨的要素和成分。新密人有一句很自豪的口头禅:“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村民们不仅享受了现代化的便利,而且额外地享受着村集体的福利和关怀,尤其是享受着城里人无法企及的田园风光。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和我国近些年兴起的乡村旅游,就深刻地诠释了人们心灵深处对田园生活和乡村文明的向往,诠释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和消费达到一定高度时人们萌发的返璞归真的情怀。作为后发国家后发地区,我们的城市化可能不会像发达国家那样走“先城市化、再逆城市化”的道路,很可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就熔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为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既是现代化的又带着温馨的乡土气息的“城市-乡村”文化景观。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进行悉心领悟和探索。

划:刘怀廉

筹:赵铁军 张光辉 课题组组长:欧继中

成员:陈贞权 孙德中 刘玉梅 李 力 耿德建 刘 云 郜俊玲 张天阵

上一篇:部门秘书的工作职责下一篇:农村社会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