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诗经课件(10篇)
1.九年级诗经课件 篇一
《诗经两首——关雎》教学案
主备人:顾广师
使用时间:
使用者:
课
型: 新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知识准备: ㈠、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㈡、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释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自读,三分钟后提问,要求学生能不看书回答。
提问: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学习过程:
《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师读读这首诗(范读)。听了一遍,有的同学可能会猜到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有关。《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可能就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吧。
2.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自读几遍后要求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老师提示重点词语,并试着串讲。
4.导读。重点导读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讲解内容见教参)
③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
发了什么感情?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
④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
四、知识梳理:
(1)姑娘为什么让人产生爱慕之心?
请结合诗句感受人物形象
勾画的语句:
人物形象:
(2)男子的追求是不是一帆风顺?
请结合诗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心理变化语句:
人物心理:
五、达标检测
(一)1.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作业)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①背出起兴的诗句。②背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2.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达标检测
(二)1.本诗以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教后感:
2.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 篇二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氧气来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氧气的检验方法与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探究,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应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先向同学们展示二幅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这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O2,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O2的呢?
这样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还节。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我向同学们展示MnO2,ClO3,H2O2,MnO4这四种药品,同时给出它们的化学式。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追问,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在教师引导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分别加热MnO2,ClO3,ClO3和MnO2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将运用自制教具“多孔试管夹”。普通试管夹只能一次加热一个试管,而“多孔试管夹”的优点就是能一次加热多个试管,同时能对这些试管中的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ClO3可以用来制取O2,MnO2不能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实验探究二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和3ML5%的H2O2溶液与少量MnO2的混合物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H2O2可以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这时,学生对于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们知道反应物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也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活动探究三
加热MnO4制取O2。这是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根据一下六点提示来进行实验操作,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MnO4制取O2的操作步骤。用七个字简述出来便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同时通过其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我们能否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废弃物品来做这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呢?这就是我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实验装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节约意识了。
通过让学生观察ClO3, H2O2, 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
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同时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这几道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将尽可能的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把自己的自我评价写进学习记录卡中,装入学生成长袋中。我会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 = 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
3.九年级物理功率课件 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2)能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物理
通过观察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有叫科学技术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 重点难点
(1)功率的概念
(2)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三 教法学法
小组讨论,分析计算
四 教学器材
五 教学过程
(1)引入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2)进行新课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2、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问: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要求学生答出:
3、单位:瓦特(国际单位制)
1瓦特=1焦/秒,
1千瓦=1000瓦特
(3)小结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课堂练习
1, ① 50立方米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② 50立方米水重是多少牛?
③ 用一台水泵把50立方米的水提升到距水面30米的一个水箱,这台离心式水泵完成了多少功?
④如果水泵把50立方米的水抽到离水面30米高处用了1小时。求这台水泵的功率是多少瓦?合多少千瓦?
2 甲机器的功率是30kw,乙机器的功率是45kw,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机器做功一定比乙机器少
B、甲机器做功一定比乙机器多
C、甲机器做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一定小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机器一定比乙机器做功少
3、一台机器的功率是100W,使用1小时可以做__________J的功。
4、起重机把重为1000N的货物竖直提升到10m高处,所用时间是5s,起重机的功率是_____________W。
5、抽水机要把质量是10t的水抽到30m高的楼顶储水罐中,如果所用时间是10min,抽水机的功率至少是_____________W。(g取10N/kg)
五 课后作业
61页1、3、4
六 板书
1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九年级物理免费课件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
3.知道电阻箱用途,会读出电阻箱示数.
4.知道变阻器和变阻箱电阻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从理论在实践应用出发,由一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入新课.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使用,由于变阻器的部件较多,接法又有多种,因此变阻器是初中电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此,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方案已作过调整,在电学问题中不出现变阻器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的情况,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加以注意.
本节的另一内容电阻箱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对照和思考,仔细观察变阻器,做到实物、结构示意图和符号三者相对照.
教师引导、启发、示范,学生观察、亲自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出变阻器的使用规则.
引入本节课题时,创设奇趣的物理情境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突出变阻器的作用,有效地减小教学坡度,加深学生对变阻器的构造、原理的认识.可以由滑动变阻器特点引出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特点等对比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演示1 出示收音机,选择某一台,调节音量控制旅扭,音量发生变化.
为什么调节音量开关时,喇叭音量会变化?
1.旋电视机的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的图像会变明变暗.
2.一幕话剧开始了,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样由亮变暗?
演示2 出示滑动变阻器,告诉学生它叫滑动变阻器,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指出亮度变化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起作用.
教师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元件.
这节我们就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一、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滑片移动可改变音量、亮度.收音机音量大小,灯泡亮度变化都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动变阻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元件.
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电流,应增大电阻,要增大电流,应减小电阻.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那么滑片移动是怎么改变连入电路成电阻的呢?
让学生观察每组桌上的两组滑动变阻器,看谁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构造.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这些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3.有几个接线往?连入电路后电流的路径如何?
4.它铭牌上标志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找同学表述,互相补充,后教师明确介绍滑动变阻器构造,明确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从构造入手分析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变阻器上绕的电阻线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怎样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呢?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是什么?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减小电阻.
学生讨论:
总结出四种方法:减小导体长度,增大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温度.
这四种方法中,哪种从实践的角度更简便可行?(减小长度)那么怎么减少?
同学分析:
5.九年级岳麓历史课件 篇五
知识与能力
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金字塔 古巴比伦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城邦出现和奴隶制小国的建立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①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②指导学生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③组织学生探讨“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亚非文明古国的有关历史。
②通过看文字、图片、录像资料,使学生感知亚非古国灿烂神奇的文明。
③通过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探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指导他们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增强学生的团对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使学生认识到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通过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法典保护奴隶主利益的实质,也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③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为巩固奴隶主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统治服务的,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
教学建议
本课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借此并运用多媒体软件,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一问一答,一问多答,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互动式的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些内容。
新课教学
提问: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哪些国家吗?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指出各国的位置,指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要求学生看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这些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为什么古代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各个文明是怎样产生、发展的?
一、古代埃及
1、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产生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那里到处是五谷不生的荒野、沙地,终年雨量稀少。然而,发源于苏丹的湖泊、汇集着沿途雨水奔涌而来的尼罗河改变了这一切。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后来这里成为古代著名的粮仓,古代埃及也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产生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2、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
公元前3100年形成,首都孟斐斯
3、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
提问:①为什么叫“金字塔”?②为什么古埃及的国王热衷于即位后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并要将陵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③你知道哪些有关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知识?④金字塔的修建有何历史影响?
指出:修建金字塔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加剧了古埃及国内的阶级矛盾,削弱了国力。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二、古巴比伦王国
1、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约公元前3000年,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它们之间为争夺奴隶、土地不断战争。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
2、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公元前18世纪,首都巴比伦
2、《汉谟拉比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特点:是历史上以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古巴比伦王国长期处于混乱和分裂状态,国家并不巩固,约公元前16世纪早期被外族所灭。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奴隶制城邦的出现
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
2、种姓制度
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提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指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保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的。它是为巩固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亚非四大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中国
小结巩固
6.英语九年级unit14课件 篇六
教学重点:
1、词汇:ride rode,make made,teach taught,meet met,InnerMongolia,faraway2、句型:How did you go there?I/We went there by…
教学难点:
1、初步连贯地询问并回答某人的旅行计划。
2、初步以语篇的形式练习叙述某人的旅行。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师生拍手吟唱
2、教师出示卡片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说动词短语的原形,另一组说动词短语的过去式。
3、采用师生谈话的形式复习交际用语。
二、听力活动
1、第一遍学生整体听A部分录音。
2、第二遍边听边写序号。
3、第三遍完整地听,自己检查答案。
4、教师带领学生听一遍录音,提问并订正答案。
5、让学生认读新词语,然后,教师带读词语。
6、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读。
三、说的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听部分录音,边听边跟读。
2、教师围绕录音内容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3、全班进行问答交流。
四、游戏
1、教师先找一个小组做示范。
2、每人任意写一句话,一人写名字,一人写去的地点,一人写乘坐的交通工具,一人写要做的事情。然后教师问,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回答示范完毕,小组完成书写练习。
3、各个小组开始游戏。
4、最后,教师请一组同学到前边来,下面的学生提问,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容回答。教师带领学生把四句话连成一个完整的语段来叙述。
7.九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件 篇七
九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件
考点一 质量及天平使用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____,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__状__、__状态__、温度和__位置__的改变而改变。
2、单位: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__,此外常用单位还有__、__、__毫克(mg)__。实验室里用__天平__测物体的质量。
3、天平的使用:①放:天平放在__上,游码放在标尺____;②调: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③称:左“物”右“码”,并移游码,使横梁平衡;④读:m物=m砝码+m游码。
4、使用天平注意事项:①被测质量不能超过天平____;②加减砝码时用____夹取,不能将砝码弄湿、弄脏,__潮湿物品__和__化学药品__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盘中;③移动位置后,要重新调节天平平衡。
5、测量质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测微小物体的质量:m=m总m总为n个相同物体的总质量)。 n
(2)取样法:测巨大物体的质量:m=nm样(m样为样品的质量)。
(3)不等臂天平测质量:根据杠杆平衡原理:mm1·m2(m1、m2已知)。
①称量前,横梁不平衡的调节方法: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若指针右偏,则向左调节平衡螺母,反之,向右调。
②称量过程中横梁不平衡的调节方法:更换砝码,调节游码。
③读数时以游码左边所对刻度线为标准。
④添加砝码时从大到小的顺序添加
考点二 密度及其测量
6、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__质量__与它的__体积__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定义公式__=__。
7、单位: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__kg/m__,实验室常用单位是__g/cm__,二者的换算
333关系是__1_g/cm=10_kg/m__。
8、理解密度公式=m/V
(1)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不变,m与V成__正比__,即m1/m2=V1/V2;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密度__一般不同__,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属性__。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V成__反比__,即V1/V2=2/1;
(3)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质量m成__正比__,即m1/m2=1/2。
9、测体积:不规则较小固体和液体可以用__量筒(或量杯)__来测量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__底部__相平。
10、测密度:原理:__=__,工具有__天平或秤__、__量筒或刻度尺__等,测固体物质的密度通常是先测物体质量后测体积,测液体的密度通常采用__剩余__法误差较小。
11、密度的可变性:密度在外界因素(如温度、状态、压强等)改变时将会发生改变。如氧气瓶中的氧气在使用过程中,瓶中氧气质量减小,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考点三 密度与社会生活
1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质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水在0~4 ℃时__反常膨胀__。
13、密度的应用:①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质量,m=__V__;②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体
m积,V=__m/__;③由公式= 求出密度,用来鉴别物质;④应用物质的密度的特性可V
以作为选择应用材料时的标准。
典型的密度计算问题:①质量不变,如水结冰,冰化水问题;②体积不变,如瓶子问题;③密度不变,如样品问题。以上三类问题都属于隐含条件问题,分类求解时,先求出这个隐含量,综合求解时,应用已知量和待求量表示这个隐含量,列出物理方程再求解。 易错易混
(1)调节天平平衡时,易忽略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易将物重与密度概念混淆,如大人比小孩重与水比油重不是一回事。
(3)由=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有关。
(4)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误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物质的密度都是不变的。
(5)测物质的密度时,忽略了从减小误差的角度来设计实验。
考例精选
例1:(2014,无锡)某同学想用天平称量一块岩石的质量,实验前发现指针停在如图甲所示位置,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称量时将岩石放入天平左端,当天平再次平衡后,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岩石的质量是________ g。若将该岩石带到月球,其质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2:(2014,宜昌)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甲物质的质量大于乙物质的质量
B、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
C、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33 D、乙物质的密度为0。5×10 kg/m
例3:(2014,常德)某实验小组为了测量某种液体密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你仔细阅读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种方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液体,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1;根据测得的数据就可算出该液体的密度。
第二种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液体,用调
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2,再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4,根据测得的数据可算出该液体的密度。
(1)按第________种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要更精确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下图是按第二种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请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例4: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 kg/m,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
33度是________;容积是10 L的瓶子装满了煤油,已知煤油的密度是0。8×10 kg/m,则瓶
8.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八
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正弦和余弦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探索研究相结合,尝试成功教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动手感知,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疑点: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4.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解决重难点和疑点。
四、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一副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为30°靠在墙上,则、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间距离为2米,则倾斜角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练习:教科书P3练习。此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下、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9.九年级英语unit5课件 篇九
九年级英语unit5重点短语与句型归纳
Unit5 Topic1
China attracts million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h.
【重点短语】
1.It has been+时间段+since从句
It is+时间段+since从句
时间段+has passed+ since 从句
自从……以来已经多长时间了
2.know very little about 对……几乎不了解
3.places of interest 名胜古迹
4.all over the world 全世界
5.a great number of 许多,大量
6.the second longest 第二长
7.the birthplace of ……的发源地
8.fetch sb. sth.= fetch sth. for sb.
为某人取某物
9.in detail 详细的
10.millions of 数百万
11.be worth doing sth. 值得做某事
12.run through 流经
13.lie in 位于……之内
lie on 和……紧挨着,相邻
lie to 隔……相望,不相邻
14.a/the symbol of ……的象征
15.imperial power 帝王权利
16.play an important part/role
扮演重要的角色
17.stretch from…to…
从……延伸到……
18.join…together 把……连接在一起
19.wear away磨损,消耗
20.seperate…from… 把……与……分开
21.bring…into…把……带入,使达到
22.be regarded as 被看做……
23.the home of ……之乡
24.the largest number of 最多数量
25.along/together with… 和……一起
26.begin to do sth. 开始做某事
27.since then 自从那时起
28.be similar to 与……相似
29.the pronunciation of ……的发音
30.the same as 和……一样
31.be famous for 因为……而著名
【重点句型】
1.China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
/Chinais a great country (which/that) has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
2.It is a book with details aboutChina.
/It is a book (which/that) introducesChinain detail.
这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的书。
3.And some of them are very famous, such as Mount Tai, Mount Huang, Mount Song and Mount Emei.
并且他们中一些非常著名,例如泰山,黄山,嵩山和峨眉山。
4.That correct! 非常正确!
Unit5 Topic2
He is really the pride ofChina.
【重点短语】
1.in the field of 在……领域
2.be born 出生
3.wise sayings 至理名言
4.the importance of ……的重要性
5.receive/get/have a good education
接受好的.教育
6.at the age of 在……岁时
7.travel around 环游
8.search for 搜寻,搜查
9.good rules of behavior 好的行为准则
10.in one’s thirties 在某人三十多岁时
11.the rest of 剩余的
12.pass away 去世
13.set up 建立
14.come to an end 结束
15.be proud of/take pride in 为……感到骄傲
be the pride of 是……的骄傲
16.play an important role/part
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17.succeed in doing sth. 成功做某事
18.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earlier than
比……早半个多世纪
19.die of 死于(内因)
die from 死于(外因)
20.sail to 航行到……
21.graduate from 从……毕业
22.as well as 和,又,和……一样好
23.make contributions to 为……作出贡献
24.from then on 从那时起
25.in charge of 主管,负责
26.be honored as 被誉为……
27.the father of ……之父
28.have great influence on 对……有好的影响
29.depend on 依靠,取决于
30.be used for 被用于……
31.at the end of 在……末
32.the method of ……的方法
【重点句型】
1.Could you tell me more about him?
你能告诉我关于他更多的吗?
2.It’s hard to believe.很难相信
3.What a great explorer!多么伟大的探险家!
4.He was a great thinker who had many wise idea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behavior.
他是一个对人的本性和行为有很多真知灼见的伟大的思想家。
5.He was also a famous philosopher whose sayings have influenced many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至理名言对不同国家的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6.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
三人行,必有我师。
7.He who learns but does not think is lost, he who thinks but does not learn is in danger.
10.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课件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导体中产热的多少与电流、电阻和时间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和讨论演示实验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流热效应的概念;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难点】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我们生活中的用电器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热,比如将手靠近灯管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热,还有一些用电器就是利用发热来工作的,比如电饭煲,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引出电和热之间的关系,导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根据导入的例子,教师进行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通过导体的电阻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及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以及电流有关。
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
①验证与电阻的关系: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封在两个容器中的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组成串联电路,保证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中一个容器中液面随时间变化情况。
得到结论: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电阻一定,电流一定的条件下,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①验证与电流的关系: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得到结论: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生共同总结上述两个实验的结论并体会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因素”类问题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电器是利用电阻来发热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
【九年级诗经课件】推荐阅读:
诗经关雎课件07-08
九年级电能教学课件08-27
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08-27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课件06-18
九年级英语作文课课件09-24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课件07-13
诗经月亮之上07-03
诗经讲义07-05
诗经烈祖07-07
诗经 氓 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