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共11篇)
1.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篇一
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学科育人功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策略可以从规范使用化学语言、树立化学基本观念、培养化学学习能力、重视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化学价值观念几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用微观的视角看待物质结构和变化、用特定的语言进行表达、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 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2.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篇二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要性探讨
(一)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数学核心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美国、德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办法和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在数学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
数学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专业性质的文化教育,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可以增强学生对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直面问题和创新开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数学思维。让其走上社会后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数学教育的目标。
(三)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数学已经成为人类思维的重要表达手段,可以反映人的推理过程和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以传统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能力二元思维理念的超越,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思想、价值观和技能等多个因素,体现出数学学习文化理念和数学情感、意识的重要性,具备综合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采取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健康向上的数学价值观,才能发挥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稳步提升数学素养,否则,将会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联系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中,少数教师缺乏创新性数学教育思维,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过于保守,教师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点的联系,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体现得不到位。教学过程过份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情感需求的了解,较多地利用各种数学工具,如对多媒体的利用较多,希望通过热闹的场景来营造教学氛围。却不注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囿于教材的规定,过份关注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往往更愿意让学生背诵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和定义,而不愿花时间让学生了解概念、公式和定义的来源,采用过于简单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如一些教师在讲授一些实践性作业时,当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或质疑时,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如果学生再追问,教师往往嫌麻烦,不愿耽误教学时间,而是粗暴地给予打断,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割裂了知识的关联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形成。
(二)未融入数学文化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不关注和重视。这导致一些学生过于注重细节知识的掌握,不能从宏观角度看待一些数学问题,过于注重细节,对于问题的本质缺乏深入理解,也不愿深究。一些学生虽然能够熟练地计算数学题,也能背诵数学公式和概念,但却无法完整地用真正的数学语言来阐述数学思想,数学想像力太差,针对一些数学现象和细节较少进行猜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过于缺乏,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学习主动性较差,自然学习效率也不高。学生无法控制自身的学习潜力,虽然解题能力较强,但过于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而缺乏全面的数学视野和宏观思维,显然严重违背了数学规律。只能一味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或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无法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虽然能够解一些难题,但稍加变通,一些学生即无计可施。缺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想像力,更是无法掌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使自己的数学学习限于现实的泥沼。
(三)教学过程实用主义思维明显
在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对于知识的讲授过份重视,究其因,在于我国的数学教学较为重视数学的逻辑性,打造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实用主义思维太过明显。这种问题的存在,显然与教师缺乏足够的数学素养有关系。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加强数学教学改革,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增强教师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势必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思想和技巧,将核心素养的教学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挂钩,加强数学教学过程的考核,让教师真正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优化现有的教学环境。
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数学教学的整体性联系性,引导学生探索归纳
数学是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学科,如数与代数、概率与统计等各个环节的内容都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从整体上看待数学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增强对数学教学的逻辑性的把握,更清晰地了解数学教学内容的结构,这对于数学学习显然比较重要。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函数主要包括函数概念、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不同的模块,函数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整体角度看待函数,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各章的融合,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向学生讲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公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共性,使学生明晰彼此间的内涵联系,将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对知识运用得更加灵活。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更加高效快捷地学习,计算机教学具备较为人性化和多媒体的特征,能让学生更加方便地探索各种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来感受数学教学的魅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及时的指导,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分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引导学生去探索、归纳、提炼和分析数学教学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与不同小组成员的接触,共同探讨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问题咨询,针对一些共性问题组织各小组成员进行探讨,重点讲解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把握数学知识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系统的数学学习意识和习惯。
(二)顺应学生学习需求,融合数学文化
在西方传统文明体系中,众多学者将数学看做文化力量的重要载体,数学指引着人们的改造社会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数学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意识,植根于人们的心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浓郁的数学文化意识和理念,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较高,现实中教师可充分发掘数学图形、思想和公式的形式美和内涵美,让学生在欣赏数学概念、公式、图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验一些社会问题和数学现象,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现实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数学文化含有较多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不仅包括数学表面的知识和方法,更是包含了更多的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手段,从如何获取各种数学知识,到不断总结一些用数学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方法,都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教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顺应学生素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培养策略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作业和实践问题解决的每一方面,要注重数学理念思维的形成,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自己分析一些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地思考和归纳,通过解决问题,形成自己一套理性的具备实效性的价值观和方法。
(三)采用形象化手段,培养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一些较为晦涩的数学教育理念渗透在概念和公式的教学过程中,数学公式和概念一般反映了事物存在的空间状态和数量关系,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劲,故要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用形象化的手段,如可借助视频和图片,甚至游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学公式和概念的感性认识,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和公式中存在的数学思想。要通过向学生展示定理和公式中的数学理念和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作用,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一味灌输的手段,不能轻易地给学生下结论,不能轻易地对具体事物做出判断,要积极引导学生,教会学生以推导和分析的方法技巧,让学生试着探索、发现并总结,让学生体验一次次创造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弄清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过程中弄清楚数学现象的因果关系,真正感受到数学思想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将数学思想和方法寓到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一些初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一味地讲,但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当一些数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运用公式和定理来解决问题。究其因,在于学生未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缺乏核心素养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以数学思想方法和规律,用人性化科学化的数学思维理念来引导教学过程,这样通过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够适应数学思维。为此,要敢于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感受,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数学思维。要尝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着归纳一些知识点,将一些关键知识点以隐性手段融化于数学知识体系中。要通过课堂讲和强化训练等手段,让学生逐步接受数学思想,并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理念,并主动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要认真归纳和总结一些数学思想,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教学过程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更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应用,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篇三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为调查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状况,选取A市N初中的初中数学教师100名,初中生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利用spass20.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探析。
(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由于教学目标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大约有46%的初中数学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区分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大约有32%的教师,表示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等能力;大约有22%的教师,表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认识模糊。
(二)教学方法千篇一律
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切合实际。经过调查发现,大约有54%的初中生感觉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太单一、古板。大约有27%的学生对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还满意,大约有19%的学生喜欢现在的教学方式。此外,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千篇一律地让学生简单数学数学课本、学习生词等。很多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比较被动的接受。因此,数学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三)教学模式陈旧落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延伸,在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也逐渐注重多媒体等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但是现实中,部分数学教师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视频的制作和挑选上,丰富了教学模式,但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目前,大约有45%的初中生认为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陈腐落伍,表示不滿意。大约有32%的初中生对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表示基本满意。大约有23%的初中生对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表示非常满意。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的核心素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应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突破学科本位,不能过分注重生汇知识、文章背诵等,而忽视数学的应用。其次,要注重数学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数学学科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真正融入生活中,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的潜能,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最后,在数学教学课堂的模式设计上,要体现时代性与应用性,使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专注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以生活材料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数学阅读材料的设计制作、多媒体平台数学问题的归纳总结、数学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等教学环节。自主快速数学材料的整体结构要合理,条理要清晰,互动性要强,要有吸引力。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的材料,传递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组织好数学,组织好课堂发言,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突出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时,笔者利用这样一道例题引入。“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可以先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计算,然后进行交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生说出答案。最后,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考的切入点、解题过程中的技巧等。
(三)实行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个性化的指导,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其次,应结合精准数学的特征,设计挑战性的任务。再次,充分利用启发性提问策略,设计合适的讨论话题,并对学生实施有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有差别的发展目标,使用差异化的教学措施,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们形成缜密的思维品质,使数学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四)构建有效的评价策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当前,不仅要关注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素质,帮助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多元评价策略是指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赞扬等方法,让学生获得自信。所以,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多维互评,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表达技巧、学科成绩,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实现初中数学知识技能与人文修养的全面发展。
同时,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积极的策略,激励学生对于新的问题,发表个人的观点,与周围的同学们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新的解决策略。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来对待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实现一种团结合作、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
(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的创意和想法,便捷地创造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再现数学课本各章节的知识框架,实现知识的直观化,进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成知识结构图。同时,也可以多媒体再现复杂的数学模型,尤其是数学几何当中,物体的立体结构等。这样,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微课,更加快速的可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数学规律等,实现数学课堂生动活泼。
(六)设计实践活动探究,塑造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下,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倾向于理论教学,而没有关注学生们的自主探究活动,是课堂类型更多的是突出教师的地位。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遵循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突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能够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塑造初中生共同进步、深度探究的能力。
初中教师要结合数学课内容其特殊性,设计合适的讨论话题,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利用有效评价策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问题讨论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和教师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表意见,促进问题的探讨。
三、结语
当前,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笔者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师能够关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使更多的智慧投向初中数学教学中来,相信学生的核心素养会得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和娜娜.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汝海成.初中数学“共生”式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3]孙丽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探 篇四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策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同时,还要艺术地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为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东宝中学
【作者姓名】:林楠
【关键词】:初中英语 核心素养 策略
时代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使得学生具有出色的英语水平,具备较高的英语素质,成为未来合格人才,成了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具体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具有自主的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意识,从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等具体方面,着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同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还要艺术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由此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奠定较好基础。
在明确了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就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策略,明确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关键、提升、突破的着力点,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1.语言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基础,让学生开口“说”
语言能力相当于英语核心素养的“工具性”构成。没有语言能力作为基础,其余三个要素基本“形同虚设”,如同空中楼阁,没有基础,无从谈起。在明确语言能力是基础的前提下,反观我们的日常英语课堂,就会发现,年级越高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的越沉默,课堂越来越沉闷,学生基本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形成这样的局面,与课业任务越来越重、教师的教法有很大关系。要打破学生的“失语”状态,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大量的专项或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开口说”构建情境,搭建桥梁,鼓励学生大胆张开嘴,使用英语、操练英语。构建具体情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予以讨论。笔者阅读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英语教师学习、借鉴。即在讲授Teenage problems一课时,教师就根据教学需要,在讲解主要句型“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your daily life?”(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什么问题?)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对话,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说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倾听了学生的心声;同时又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找到减压舒缓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境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具体环境,为后续的英语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轻松的英语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用英语。可以说,一定要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素养。[1]
要做到创设情境合理、有效,教师应该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位学生的都不放弃,用教师的真心和热情,激发起学生学会英语、学好英语的信心。
2.学习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让学生愿意学
学习能力是提升初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将会相对轻松、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要相信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加以好好利用,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
要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足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养成。“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然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对教师有信任感和依赖感,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破学生对英语学科的畏难情绪。实践证明,学生在初中阶段,情绪化倾向明显,如果其对科任教师有信赖感,就会加大该学科的学习投入力度,也会对该学科有兴趣,良性循环。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利用英语语言本身的美感,例如英语诗句、英文歌曲赏析等,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育了文化意识,还提高了学习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会“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在学生学习能力之内的知识点,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超出学生学习能力范围的,教师及时“出手”,做好引导和点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善于欣赏学生,点燃孩子学习英语的内驱动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养成。合作与分享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可以主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上述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需要,应注意推广利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通过创设趣味性情境,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和意识,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英语课堂的“视觉效果”,提升课堂的活泼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3.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在正确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创新和迁移,进一步深挖文本内涵,启发学生形成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教师应巧设问题,牵引学生思维,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发表见解,达成学习目标,并且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写作是语言运用的书面表达,是思维表达的“外化”。教师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完成由说道写,完成英语的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的“闭环”;鼓励学生敢用下笔去写,从最简单的句子写起,找到英语写作的“手感”。体会英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不同之处,逐渐形成用英语思考、写作的思维品质。
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逻辑性、创新性、批判性等有所掌握,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规程中,对英语文化的、语言的现象进行分类概括、辨析接受。教师在抓好阅读和写作两答提升思维品质的途径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模式和接受水平的教学模式。在课文导入、文章细节等方面,均可以做文章,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思维发展,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思维品质。[2]
4.文化品格是英语核心素养的突破,让学生学有所悟
英语课本身就具有介绍异国文化的使命和特质。目前广大英语教师也通常用文化导入来实现文化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让学生了解、熟悉单元的话题,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但这种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接触,对学生而言,是零散的、破碎的。更多的文化知识附着在字里行间、句子篇章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润物无声、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品格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文化的交际、交流“动起来”,通过文化体验、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使学生了解异国文化,体验和感受跨文化交际交流的魅力,对外国文化有自己的感悟。具体可以通过讨论、演讲、阅读、欣赏影片等教学方式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归结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养成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径还有: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逐步吸收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大量阅读,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英语学习的提高。
总之,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初中英语教师要结合实际,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为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5.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点滴 篇五
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深入化学课堂听课,你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好像化学课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两样:或不做实验,或以讲代做,或学生分组实验,其实验技能的缺陷便暴露无遗;新授课与习题课一样,题海茫茫苦做舟„„化学课的特点在哪里?化学课的特点就在于必须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观察表象,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再通过具体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建构和升华。显然,把活生生的化学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获得归结为习题的训练,这样的化学是没有魅力的,这样的化学课背离了化学的本质和特性,不是没有魅力的问题,关键是不能形成化学学科素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近乎抽象的原子分子理论的理论为基础。正因为化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众所周知,知识只是载体。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获取终生受用的化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才是化学教学应有之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形成的品格和素养。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以化学教学为例,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实施“尊重的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即我们所说的尊重的教育,它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化学概念,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原电池”的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池放电精彩片段,学生观看之后就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譬如:为什么小小的电池可以供电,当看到纽扣电池的作用时就更想找到原因了,发现了这些神奇现象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就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接下来,可以再做一个实验,由学习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苹果电池,橘子电池等。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电”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二)传授化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化学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体会和掌握主要的化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学什么,怎样用科学思想方法解决繁杂的实际问题,化学思想方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守恒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在高中化学教材中运用电荷(电子)守恒法有多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等。在化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渗透“守恒”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为学生未来生涯搭桥铺路。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能力是现代课堂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学课堂教学,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化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以增强整体的合作意识。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愉悦感,使同学们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合作学习中汲取了大家的智慧,受到大家的尊重的认可。例如:在“研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如何设计原电池,如何在探究中体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作用,得出探究结果等问题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角色还可以轮流互换,这样既体现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做,让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采取这些举措,其目的不只是促使学生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提高交流、合作、共事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未来生涯搭桥铺路。
6.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篇六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接受相應学段的教学之后所形成的能够适应未来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物理教学应抓住学科素养的特点,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合核心素养的要求,牢牢把握教学过程,让思维之花绽放在课堂。要让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让贯彻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上。问题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经历问题的提问、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学生才能对知识逐步认识、理解、掌握。教师在每节课后应该反思:学生有什么收获?思考的问题有没有回答?解答了没有?还产生了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一、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隔很短的时间,世界上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的信息。其中有大量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更多的是冗余无用的,甚至是垃圾。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宝贵的。怎样从中筛选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知识,培养学生鉴别能力,培养探索真理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教材上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带领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问题。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光现象是既熟悉又模棱两可的部分,是想探究也容易着手的问题,但在操作中又感觉是近在咫尺却难以触摸的虚幻的存在。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眼见的就一定是实际存在、可信无疑的事情吗?当学生看到浇不灭的烛焰图片时,对自己多年来坚持的观念发生了动摇。一方面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俗语,另一方面却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现象,谁对谁错,孰是孰非,一下子就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矛盾。这种冲突是这样的直观感性,解决问题的冲动就会油然而生。这样的问题会比当年古希腊叙拉古国王询问阿基米德“你真的能移动地球吗?”来得可感、亲切。学生出现有趣问题的时候正是引导他们探究真理的契机。在此时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尝试接触问题情境,思考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显得非常重要。知识重在获取的过程而非只知道结果。如果只是机械地了解结论,就会为了熟悉这些内容而用大量的习题去训练巩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题海之中,导致很多知识似懂非懂。学生感觉物理知识抽象难懂,学习将倍感疲惫,只会存在模糊的印象,导致学习基础不牢,长久将失去兴趣。所以,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对学习物理非常重要。
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理实验是解决学生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学生拨云见雾寻找问题正确的答案?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至关重要。学生在了解“对镜贴花黄”“猴子捞月”等故事后对平面镜成像的知识有一点肤浅的认识,但是不能理解诸如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平面镜成像原理等问题。他们宁愿相信在镜子的里面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充满了神秘,让人好奇敬畏。这时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做出合理猜想,设计相应的实验去验证猜想,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消除这种模糊的认知。蜡烛既然不可能在水中燃烧,那么眼睛看到的情形又是什么呢?那肯定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取一块平面镜正对自己,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再看镜子后面没有像,而镜子里有像,怎样找到像、确定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就成了实验的关键。教师的启发作用就十分明显。这时应该让学生想一想,看到像却又找不到,是不是成像的平面镜不透明导致的,换一块玻璃板试试。理由是玻璃板透明也能反射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成的像在后面,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呢?这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可能。如果立即告知学生做法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再次观察镜子里的像的大小与实物差不多,让学生联想可否用另一个相同的物体放在玻璃板后的位置,看看像的情况。用相同的物体去寻找像就显得十分有用。实验一下发现用没有点燃的蜡烛去和玻璃板后的像重合是非常重要的。
试探、猜测、实证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学习者锻炼意志品质、坚定目标不动摇确保成功的保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经历辛苦却偶尔寻获的体会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激发他们内心坚强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自信。类似的还有在探究电磁感应实验时,教师在操作导体经历在磁场中静止、上下运动、前后运动,静止换强磁场等等过程后电流计仍然不能出现指针偏转的现象后,面临着是停止操作结束实验还是继续尝试其他方法的选择,也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通过复杂的探究过程获得新的知识能让学生体会到曲径通幽的喜悦,触发学生思维的涟漪。
总之,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下,依据物理学科教学特点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广大教师只有勤于学习、乐于实验、勇于总结,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提升科学
素养。
7.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篇七
一、彰显科学学科教学特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1. 构建知识结构网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英国的心理学家巴特莱特认为,图式具有积极主动加工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以围绕某一主题方式而组织起来的图式形式贮存的。[2]科学有完整知识体系,是有层次、有结构的整体,各个章节、单元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捕捉这种内在的联系,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整合各个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种群”的教学时,如果教师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等关键概念零碎敲打,那么,学生就会觉得知识杂乱无章,没有头绪。教师运用整体化思维来揭示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等关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概念之间的图式(如图1),那么这节课内容就简单扼要有序地显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种群特征知识的意义建构。
2. 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师应利用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提高科学教学探索性,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3]例如,在比热容概念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以假代真,以假乱真,抹杀了科学求真本质,效果自然不佳。有些教师通常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步骤进行教学,效果不明显。分别用两盏酒精灯加热,热功率不一样;两只烧杯吸收的热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石棉网的厚薄等;两只烧杯与外界的热交换不一致。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不同,提出问题:如何定量地研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呢?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修正实验方案。称取质量相同的水与植物油放在烧杯中,用加热器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它们升高的温度。接着,让学生计算,画出图像,纵坐标表示单位质量液体吸收的热量,横坐标表示液体升高的温度。最后,教师解释图像的意义,引出比热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在问题、讨论、设计、实验、计算、画图活动中建构比热概念,经历了科学现象到科学图像,再到科学抽象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养成了乐于探究、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3. 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要求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获取直接经验,而避免过多的间接经验,防止从概念到概念的说教。[4]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无疑为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广阔的空间,理应成为科学教学的亮丽的风景线。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通过听觉获得知识占知识总量的11%,教师讲授的知识保持率为5%,那么学生通过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为0.55%,也即是11%×5%=0.55%。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科学,不是“听”科学,也不是“读”科学,而是“做”科学。例如,学生在学习电流与电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开展课外小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影响水果电池产生电压大小与水果的种类关系。学生买到了万能表、铜片、铁片、铝丝;为了锌片和碳棒,学生特地买了一个1号电池,对它进行了解剖,取出其中的锌片和碳棒。通过学生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制作水果电池、实验探究、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环节,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在学生日记上这样记载着:做小课题研究活动的最大好处是,只要是你自己动手做过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回想起那天在实验室的情景。特别在等待结果出现的时候,都会异常兴奋,而且,真正地体会科学研究离我们并不遥远。
4. 渗透STSE教育,促进学生对STSE的理解
STSE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理顺STSE之间的关系,[5]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探索适合STSE教育的方法,渗透STSE教育,促进学生对STSE的理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新生命的诞生”时,可以利用阅读材料“试管婴儿”来了解人工授精的方法,也可让学生讨论试管婴儿技术所带来的高技术应用和社会问题。核能作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有前途的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方便,同时,核能放射性射线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教师重点截取了2个科学史核能危害事件———广岛原子弹爆炸惨不忍睹的黑镜头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会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学习磁场内容时,教师应介绍家用电器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电磁辐射源,与电磁污染源越远,辐射影响越小。看电视时,最好距离电视机3m以上!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救助了无数的病人。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也逐代变异、进化,已经出现了超级细菌,给人类又带来严重的后果,医学上已少用或禁止使用抗生素。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5. 再现科学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殿堂中有三类人:一类人把科学研究视为实现自己功利的目标利器;一类人把科学研究视为寻找自我满足与快乐的工具;最后一类人是找寻宇宙终极真理的人。[6]显然,爱因斯坦是赞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能为科学做出开拓性创新,因此,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永恒的追求。教师应恰当地再现科学发展历史,促使学生在特定框架下体会科学渐进、曲折变化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科学家顽强不息的意志与百折不挠的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精神。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了风风雨雨,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不断地逼近事物的本质。从汤姆逊批判地继承道尔顿原子实心模型和电子云学说,学生体会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历程,感悟蕴含的批判精神。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经历了神创论的反对,世俗的偏见、冷眼与讽刺。但是,达尔文经受住舆论的压力,接受了历史的考验。“自然选择学说”取代“用进废退”学说,使人们对物种的可变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牛顿定律的建立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总结→伽利略的观察质疑→笛卡尔的实验修正→牛顿的实验与推理,从中可以看出科学家不屈不挠的执着科学精神。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取代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布鲁诺被活活地烧死在十字架上。开普勒为了寻找行星的运动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他面对着浩瀚的数据,经过了无数次的演算与思考,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找到T2/R3=K之间的关系。开普勒凭借的是顽强的意志与耐力、十年磨一剑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挖掘科学学科中美学内涵,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发展
1. 展现科学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包括科学现象外在自然美、科学知识和规律的和谐美、科学理论与模型的简洁美和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人格美。[7]因此,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获得乐趣,应不失时机地呈现科学事实中美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在讲授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明白物体成像的形状美;在讲授平面镜成像规律、反射定律时,让学生明白规律的对称美;在学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课上,让学生明白细胞的结构美;在讲“组成物质的元素”时,教师可以展示碳的同素异形体图片(金刚石、石墨、C60足球烯、碳纳米管),让学生领悟元素相同,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表现的形式也不同,同时让学生知道内在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性、和谐性;在讲授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定律时,让学生知道定律公式的简洁美。从整个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往往起着很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早在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和未知之时,就已能直觉地感受到天体运动轨道是圆周,只因为“圆,是美的”。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生命微观世界中对称、和谐、统一的美。电磁学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建立又一次深刻地揭示着科学规律中蕴藏的深刻的统一美。在讲授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时,学生发现了如此复杂的自然界中原来可以用如此简单对称的形式表达,他们领悟到了元素周期表的简单之美、和谐之美、对称统一之美。
2. 整合人文资源,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成语、诗词、谜语等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事物的高度概括与凝练,充满着许多智慧,能创设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意境,让学生感到仿佛进入了风光优美的思维田园,美不胜收。例如,唐朝杜甫诗云:留连戏碟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和谐自然生态图景,给人以美的遐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繁荣的生态系统图。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其中的“静影沉璧”应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在“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以运用成语“冰山一角”编制试题,“冰山一角”占整个冰山体积的多少?通过试题的解答,不仅提高了学生解释生活现象的应用能力,而且创设优美的意境,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了科学课堂教学的品位。
三、在科学教育中渗透道德元素,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发展
1. 发掘科学史中道德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不断地走向崇高与和谐,是把学生从一个原始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人,这是现阶段教育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推脱的责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深层次目的所在。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曾经说过,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地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教师要发掘科学史中道德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科学家钱三强为了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克服国外的重重阻拦回到祖国,为我国核事业作出贡献。在讲授放射性元素时,教师可以运用科学史知识,介绍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与“钋”,两次获诺贝尔奖殊荣,但她藐视金钱与荣誉,她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全人类,赢得全世界的称颂。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荣誉、金钱接踵而来,他轻视这一切荣誉,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还坚持为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希望青少年登上科学的殿堂。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并利用科学家的人文资源,展示科学家在学习、生活、探求真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2. 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中感化学生心灵
李叔同说过,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无所不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记得有一次,有位学生忘记了回家的作业,在课堂上补做作业,教师并没有因此而呵斥学生,要求他上课先听课,不要耽搁听课,课后再补做作业。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体谅学生。例如,学生做显微镜观察实验时,经常产生许多问题,有找不到物像、没有对光、调焦、操作错误等情况。正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分析实验失败原因,继续实验。实验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需要耐心、坚持。所以,当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退却时,教师应让学生树立信心,继续前进。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心灵,这是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发展不可量化的长效之一。
总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培养一个完整健全“人”的重要举措,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更是教师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教师应积极地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走向崇高与和谐,从一个原始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人,真正地实现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本真”的教育目的。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不同学习阶段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观念、品格,具有普适性与迁移性。科学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成为统一的整体。为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核心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张绪培,崔允漷,等.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12-08(15).
[2]王小明.图式与教师的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1997(6):38.
[3]林钦,陈峰,宋静.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90-95.
[4]戴尔.视听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6.
[5]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
[6]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19.
8.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教学策略 篇八
面对现实,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莘莘学子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让“面目可憎”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得以改观,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并付诸实践。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谓“多”,有三层含义:一是大量地读,二是反复地读,三是天南地北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海量的搜读,这有利于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耕地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因为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经过大量与反复的‘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样指出,之所以说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是因为阅读教学时“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读,指的是阅读面要广,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文学的、科技的、政论的、消闲的,无一不囊括其中: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为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信息素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合格公民。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去读,其终极目的都是: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允许快速浏览,强调耕耘的乐趣,不斤斤计较于收获的多少,但到头来必会有收获。③当然,对于“新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经典作品还是要细嚼慢咽,仔细体会的,甚至于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做笔记、摘要和卡片,将它们化为精神食粮,以补“速读”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所谓“快”,就是高效率。这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点之一。阅读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须正确,吸收得快。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阅读能力的整体。”(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换言之,就是排除阅读障碍的速度快,准确无误的获取信息快。而且要达此目的,当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筛选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适当的方法技巧。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审明题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围、方向、句式、句数和情境;第二,筛选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别;第三,找准两三个关键点;第四,把关键点换成自己的话;第五,把关键点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数和情境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贯通。④
二、“巧且会”有利于阅读多样文本
所谓“巧”,指的是抛弃愚笨的办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导智力较为平庸的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理念,二是要进行率先垂范的阅读教学实践,三是要出现“挤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课至多只用一课时读完”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快节奏。其策略有三:第一,从“无疑点”(指的是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深藏着丰富内涵,一旦疏忽,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从“随意点”(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但仔细品来,却韵味无穷的部分)切入;第三,从“空白点”(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没有明说而意味无穷的部分)切入。
所谓“会”,指阅读的熟练度。即一定的阅读技能。课文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教这些例文,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为此,就要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就要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吉林大学鲁弘老师认为,“抓住‘关键词是答好语文题(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她以现代文为例加以阐释。对文学类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和散文主旨的关键句。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语句,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进而得出答案。如此这般地训练,假以时日,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三、“用以美”恰巧适应公民需要
所谓“用”,就是指那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对听、说、读、写、思能力确有帮助的知识、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有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主张:“语文要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⑥譬如,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是现代文教学极有用的东西;现代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第一,认知和筛选能力,包括理性筛选和检索性筛选;第二,阐释能力,对具体材料加以抽象、概括或使抽象、概括的语句具体化,正确地把握文句的隐含信息;第三,组合和调整能力。把阅读所获取的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系统;第四,扩展能力。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评判。这些内容几乎包括了吸收(听、读)和表达(说、写)的全部。⑦这些能力学生如果都具备了,就可以说是他们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凭借此能力和素养,出校门前,他们也可以在完成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得心应手;出校门后,他们也就“具备的了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美”,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文文本的内容,体会语文独特的语言美、内涵美,思想上得到美的熏陶。“通过阅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因为“在语文的天地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豪情,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清纯。”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现代文的阅读,体会到这些,那么,可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了,其美的熏陶会深入他们的骨髓,化为高雅的言谈举止了。
四、“兴与习”自然化成公民素养
所谓“兴”,指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兴趣。梁漱溟先生说过:“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兴趣”。“非到引起兴趣和注意,我不去读它。我之好学是到了‘真好才去‘学的”⑨。顾之川先生指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和发展的眼光。”⑩
所谓“习”,就是指的是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习惯。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乐于阅读了,才谈得上所谓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好习惯,要助其克服“由不习惯”到“很习惯”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要达此目的,就得开始选些浅易的有趣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成就感,再渐次加深难度。最后,还要如温儒敏教授所言,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 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人文素质高了, 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他们学习现代文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于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就出现了。
质而言之,现代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因而,对现代文阅读的“多而快”“巧且会”“用以美”“兴与习”的期盼呼之欲出。“多而快”便于吸收信息,适应社会之需要;“巧且会”便于形成能力(其中“巧”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用以美”便于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提高人的品位;“兴与习”便于巩固上述其它素养并成为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以上因素就构成了高中阶段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内容的语文核心素养,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
参考文献
①⑤周庆元,黎利云:《中学语文教育要“返璞归真”》,《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1期第71~72 页。
②胡立根:《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智能差”困境及其出路》,《课程 教材 教法》,2013年第6期第84页。
③④邹小千:《中学现代文阅读能力浅谈》,《现代语文》2014年第4期第36页。
⑥顾德希:《语文要交给学生有用的东西》,《人民教育》,2011年第22期第46页。
⑦邹小千:《真语文必须“精要”“好懂”“有用”》《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00~102页。
⑧⑩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3期第16页。
⑨魏邦良、梁漱溟:《自学是一片向上心》,《皖江明报》,2015年第一版。
9.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篇九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要求越来越高, 小学英语教学对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 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对于英语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 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然而我国很多英语教学主要是以传统教学为主, 通过课堂的传授直接将重点、难点进行学习, 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 将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融于英语教学中,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挖掘学习英语的良好方式, 进一步提升学习英语的观念,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本文主要是从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出发,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10.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篇十
摘 要:“核心素养”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而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结合教学经验,就在电功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谈了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电功率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钟启泉教授曾指出: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最重要阶段就是基?A教育阶段,而基础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本文将以电功率教学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形成物理观念
引入新课时,可以创设情境:展示8月与10月电费单,让学生分析两个月电费差距悬殊的原因。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因为夏天空调用的时间多,对电能消耗多。教师进一步提问:可是现在秋季白天越来越短,电灯用的时间也变长了啊?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不同的用电器对电能消耗情况不同。
在以上情境引导的基础上,实验演示:分别将电吹风和100W的灯泡接在模拟家庭电路中,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分析得出: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的不同,表示电吹风和电灯消耗的电能快慢不一样,为电功率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从电费单子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不同用电器电能消耗情况不同的思考,进一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对电吹风和灯泡工作时对电能消耗快慢不同形成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建构电功率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迁移,建构物理概念
有了电流做功快慢会有不同的初步印象后,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机械功率的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等相关知识。采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小组自主学习得出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并找学生展示讲解。
教师补充: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时,还可以使用另一套单位,电功可以用“kW?h”,而时间用“h”,得出电功率单位为“kW”;进行电功率计算时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简化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过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等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对比旧知,自主得出电功率相关知识,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问题引导,激活物理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1)用电功率的知识分析炎热的夏天家中电费变多的原因。(2)使用1000W的电热水壶比使用2000W电热水壶更省电吗?(3)从公式W=Pt中,你能想到哪些省电的好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解答。
视频播放:播放公益广告《电器待机带来的电能损失》。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明确:电功多少是由电功率大小和用电时间长短两个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大功率的用电器不一定费电;要想省电可通过减少用电器不必要的使用时间和换用相同效果的小功率用电器(使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来实现。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观看公益广告,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四、自主实验,提升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电功率公式P=W/t与电功公式W=UIt相结合,推导出电功率另一个公式P=UI。进一步提问:从公式P=UI看,用电器的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给学生提供器材:电池、“2.5V,0.3A”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实验:(1)让灯泡正常发光,测出此时电功率。(2)将灯泡电压调至2V,观察灯泡亮度变化,测出此时电功率。(3)将灯泡电压调至3V,观察灯泡亮度变化,测出此时电功率。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难总结出实际功率与电压、灯泡亮度与实际功率以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五、巧设迷局,形成科学态度
教师提问:把“220V 25W”“220V 60W”“220V 100W”的三盏灯接入电路,哪个灯最亮?教师演示:将“220V 25W”“220V 60W”先后接入220V的模拟家庭电路中,学生观察到“220V 60W”的灯比“220V 25W”的灯亮。再将“220V 100W”的灯泡接入电路,此时教师悄悄地调节藏在家庭电路板后面的变压器,把电压调到70V左右。打开开关,此时“220V 100W”的灯泡灯丝微微发红。学生惊诧于看到的现象,教师揭示谜底:拿开电路板,露出变压器,实物投影变压器显示的电压值,并将灯泡两端电压逐渐调至200V,灯泡逐渐变亮。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220V 60W”的灯比“220V 25W”的灯亮的现象,造成“灯泡的额定功率越大,灯就越亮”的错觉,当学生观察到“220V 100W”的灯应灯泡灯丝微微发红时,与自己的预想产生较大反差,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刻体会用电器上标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使用时的实际功率不是一回事,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的渗透,猜测不一定准确,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总的说来,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形成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养成科学素养。充分利用好每一节堂,将“核心素养”下的教育落到实处,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1.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篇十一
某些数学核心素养与单一的某个学习领域存在以下关系。
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关键在于数学核心概念的建构。既需要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同时也离不开学习者的自身实践。要求学习者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一、深入研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习惯和认知特点
就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对6-12岁儿童的学习数学的行为习惯和认知特点的研究程度,决定了他能否成为一名有格局的教师。
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要求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待和分析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以改进日常教学。
二、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包括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及应用在内的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立足整体进行设计并实施教学。
例如,以鸡兔同笼为例。在小学,可以使用“列举法”,也可以利用“逼近法”,还可以使用“假设法”。但更需要重视的是学习“方程法”,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更需要思考如何解决一类问题,如把所有鸡兔同笼问题变成一个数学问题,给出求解的一般方法或运算程序。不仅如此,还可以为初中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奠定基础,解决更大一类问题。到了高中,还需要进一步从解析几何、向量的角度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抽象、推理、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
三、抓住数学本质展开教学
抓住数学本质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师生从纷杂的概念、法则、定理、公式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重心应该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学习重心也应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
例如小学数学中关于“距离”这一数学核心概念,在第二学段要求“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在此,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将“生活意义”上的距离同“几何意义”上的距离进行区分,明确数学上“距离”的本质是指:从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这一点到直线的距离。(详见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而非我们日常口头表达上的“经过路线的长度”。这个核心概念的教学,能为第三学段“距离”这一核心概念的拓展延伸作好铺垫。
四、提供数学探究和数学思考的机会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表格)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学法指导”,学生才能系统掌握。
数学教学中“问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自主尝试→合作探究→活动升华→应用创新中敢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写一遍,通过不断深入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的翅膀,深度地参与教育全过程。例如,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设计学校的花坛。学生设计着自己喜爱的不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图形,使所学有了发挥的空间,并在同桌交流计算面积方法的活动中,锤炼了数学语言,提高了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挖掘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学习数学需要了解数学的历史,了解数学的发展,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数学教学应深入挖掘数学曲折的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的数学思想、科学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真实的科学精神,关注人性、人格和人文,恢复现实生活世界、学生情感体验等要素在数学求知活动中的价值。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设置了“你知道吗?”这一版块,里面有许多中外数学家的小故事及数学的发展历程等,为我们挖掘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教师可借用教材中的《圆柱容球》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该教学片段通过古希腊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生前的遗愿引出圆柱容球定理,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大师的智慧,最后设问,引发学生深入探究。
六、创设有待解决的真实情境
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开展数学研究。
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将其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从学生爱喝的饮料的情境中引出教学内容:“雪碧一箱24瓶,16箱雪碧一共有多少瓶?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到实践活动中去。数学探究是围绕某个具体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如复习分数解决问题时,可让学生研究如下问题:调查本班中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今天出勤几人?缺勤几人?再根据调查结果深入思考,可以提出哪些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如何解答?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研究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爱探究、乐求知、善研究的良好的心理倾向。
七、注重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探索数学、建构认知、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对数学的解析、引导,其中融入了教师的理解、教师的精神和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中的核心因素,数学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能力,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信手拈来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是体现数学课程价值的必由之路,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改进教学的方法和过程,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和应用,创设有利于能力发展的学习和现实情境,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孙爱蓉
【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08-02
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09-26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10-03
培养核心素养论文10-23
生物核心素养教学06-30
教学反思核心素养09-10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10-02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06-23
英语教学设计核心素养08-14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