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2024-08-31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共8篇)

1.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篇一

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

《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的检修》是学院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后,按岗位能力标准要求自主开发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课程借鉴姜大源的先进职教理念,打破了传统课程框架,以培养学生各能力单元作为项目驱动,是对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后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精品课程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要求

2009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要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二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现状分析

(一)精品课程包含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分析

基本上所有课程都包含教学录像、教学课件、课后习题等基本内容,符合精品课程申报的要求。且占58.3%的多数课程提供有关的外部资源链接,近半数45.8%课程建立了案例库,特别是针对实验、实践教学配有完整的实践项目实例。从信息资源表现形式来看,其种类丰富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历届优秀学生作品展示、相关课程链、学习内容模块、课程内容拓展等工作相对不足,分别占16.7%、11.1%、12.5%、20.8%。(见图1)这些情况表明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始从 “从无到有的初期建立”向“全而精的深度发展”转变,要求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深度拓展,不断满足学习者深层次学习的需要。

(二)学习工具和学习导航系统分析

支持异步交流的学习工具有电子邮件答疑、课程信箱。支持同步交流的学习工具有论坛、聊天工具、留言板答疑、博客。提供这两种学习工具的课程分别占课程总数的47.2%和63.9%。在调研中发现留言板答

疑和论坛应用更为广泛,能及时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所有课程都具备资料下载的功能,便于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教学日历的课程占到58.3%,主要是以日历表的形式表现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以方便学习者掌握课程内容进度。针对学习过程需要的记事本、专业术语词典数量较少,仅有26.4%和15.3%。(见图2)作为高等教育,提供记事本、专业术语词典有较强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应广泛了解专业术语,灵活运用专业词典、学习好专业外语。记录学习心得和学习笔记对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在分析查阅中还发现运用交流工具支持协商讨论时,教师监控、反馈、管理工作欠缺,讨论内容易脱离学科课程内容,深层次学习内容与有价值问题较少,教师反馈不及时。

学习导航系统大部分都提供了学习帮助,占到56.9%。但对学习导航图、检索、书签功能支持不足,分别为15.3%、12.5%、4.2%。由于缺少学习导航图,课程内容组织超链接性不强,内容结构不清晰,缺少学习问题欲设。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学习者对当前学习的位置、层次,学习内容重要性,以及课程体系结构认识不清。学习过程中,忽视书签对学习体会,以及学习的记录反思。没有了检索,学习者遇到问题,容易陷入迷茫。

(三)学习评价分析

学习评价环节,大部分课程资源提供了与章节相对应的配套练习、在线测试,分别占84.7%和72.2%。另有38.9%的课程提供了电子阅卷,即时给出学习者测验成绩。但是学习过程统计,发言得分记录等内容,仅有11.1%和8.3%。在评价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基本没有评价量规和协作性评价量表、学生电子档案。这将不利于开展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调控学习质量,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三结论: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1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的教学课件应结合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问题,避免笼统的文字叙述和电子版课本搬家。

2数字化教学资源应以本门课程为核心,链接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学习完整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按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保证课程学习深度和持久性。

3建立专业实用性较强的素材库、案例库、历届学生作品库。丰富教学实践内容,增加情境教学、问题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等学习内容模块。

4学习工具要能支持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教师应及时关注聊天室和BBS论坛内容更新、变化,对学习话题实施及时引导,保证学习者讨论交流内容的有效性,促进学习者意义学习和深层次学习。

5重视记事本功能,帮助学习者建立通过记录笔记、学习心得实现自我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机制。为课程学习提供专业术语的词典,必要时还要包括专业外语词典,以方便学习者学习、查找,加强专业背景知识学习。

6有效的精品课程资源应当建立相应的学习导航系统。在学习初始提供学习导航图、学习帮助说明,引导学习者掌握课程体系结构、了解学习注意事项、资源使用方法。重视书签和检索功能,方便学习应用。7运用学习评价调控整个学习过程。提供电子阅卷和电子评分的功能,实时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为学习者建立电子档案。由单一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使评价功能从甄别向调控转变。

8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及时更新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

四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实践探讨

在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有的统计分析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的检修》课程,探讨该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理念

《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的检修》是针对高职高专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实践性强,需要学习者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完成学习任务。资源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理念是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支持协作、交流与探究,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综合应用。

以本课程为核心,汽车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围绕学习者是在校学生,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开发作品易脱离教学实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堂实录案例库,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际状况。另外通过建立历届学生优秀作品案例库,起到示范、促进的作用;本课程资源全部开放,建立资料数据库分类管理,提供资源下载和上传功能,促进资源共享。

(二)重视学习导航系统

重视学习导航系统对学习的帮助、指导功能,引导学生建立调控、管理学习过程的指导策略。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内容具有大容量、超媒体、非线性结构等特点,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容易出现信息迷航、浅层次浏览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导航系统得到有效解决。提供课程学习内容导航图,使学生在学习开始就能全面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的体系结构。学习内容模块之间的组接尽量保持超链接,方便学习者了解所在学习内容的层级,在上下模块之间顺利转换。学习内容模块开始位置设立章节思考问题,尽可能避免出现直接查阅教材或套用公式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注意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促进学习

者思考和深入学习。提供检索、书签、学习帮助等功能,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欲设性说明,方便学习者记录学习体会与反思,以及借助检索功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源位置。

(三)建立开放式协商交流环境 如何合理设计与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学习者开展交流讨论,并避免常见的网络聊天现象,让协商讨论达到深层次交流。设置的讨论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教师要及时反馈讨论出现的问题、引导讨论内容始终围绕课程内容来开展。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所学知识、隐性的观念意识,寻找证明材料或观点主张的逻辑关系,不断进行实际论证;讨论的另一面是倾听、修正自己观点和提高认识事物能力的过程。讨论不是以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为目的,而是以质疑发问、提高认识、深入思考为目的,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合作能力和面临真实社会场景的社会交往能力。

建立完备的论坛聊天等学习工具和学生个人资料管理,支持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在课程初始为每个学习者都建立得分档案。由学生结合实际操作自发提问,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相应学习环节的问题探讨,对给以问题最佳回答的学习者累计积分。协商讨论与开展学习活动相结合,例如针对学生缺乏教学实践的特点,组建学习小组,观看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际课堂教学案例,以“优质教学资源分析”为主题展开讨论,讨论结束提交小组报告,撰写小论文。另外通过按学科组建资源开发团队,有意识地让学生搜索该学科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小组为单位开发该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协作完成任务。

(四)支持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学习评价能帮助学习者发现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调控学习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手段。学习评价改革可渗透到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转变评价甄别、判断的功能、重视评价调控、管理功能,以评价促学习,从而实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根本。

开展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实现三个转变。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为每位学习者建立电子档案袋,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评价方式从教师单一评价向学习者自评,互评转变,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开展协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评价有效性,加强评价调控作用;评价方法从书面考试向学年小论文、上机操作、讨论交流积分、实践作品转变。数字化学习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评价理念,以评价促学习,强调评价对教学的管理、监控,确保学习有效性。

(五)资源建设与科研相接合,不断更新

在课程历史发展沿革中,课程内容必须伴随专业发展而不断更新。针对《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的检修》课程,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制作工具不断发展、层出不穷,引导学习者开展实践活动,结合自己擅 长的工具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开展实践活动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中建立作品库,及时展示学生实践活动成果,激发学习者在该课程领域中进行深层次学习、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图1

图2

车辆工程系

2011年4月

2.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篇二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制作优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 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前瞻性措施。

电路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核心必修课。后续的几十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应用本课程引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课程涉及面广、范围大。该课程既有传统的经典理论又有工程应用的理论基础, 所以积极做好电路课程资源库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一、电路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原因及必要性

电路课程教学信息量大, 理论性强, 是现实工程实践的理论基础, 可是近几年教学课时数却逐渐被压缩。教学资源是以课程为核心, 面向教学的相关资源的集合, 电路资源库是电路资源的集合, 应具备适应面广, 共享性强, 内容全面等特点, 能有效地解决课程授课信息量大与课内学时少之间的矛盾, 还能解决经典理论与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电路课程资源库建设方面虽初见成果, 但还共同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匮乏;2.已有的教学资源库缺少资源,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3.已有的教学资源缺少实用性等。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高校本身对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投入少。在前期投入较大的财力于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之后, 部分学校确实无力为后期的资源库建设投入 (软件建设) 。其次, 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教学资源库的价值与作用。再次, 资源库的建设与教师教学脱钩。教师的教学设计成果得不到及时的上传与共享, 学生的学习作品得不到及时的呈现等等。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下课程教学的需要, 资源库这些问题急待解决。

通过电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大大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推动电路教学模式的改革, 使优秀教学资源共享, 与优质的纸质教材、教辅形成强烈的互动,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二、资源库建设目标

1. 集中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资源库面向广大教师, 实现资源共享,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查找知识点讲解素材, 典型例题、习题, 图形图像、动画等来获得素材, 同时也可以通过示范授课、多媒体课件、疑难解答、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来获取相关资料, 既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有为准备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对有用的资源进行重组和利用, 形成比较有个人特色的讲义和教案, 使得授课的灵活度更大, 因材施教, 做到游刃有余,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建构式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资源共享的建构式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 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可以根据课前在网上自主学习, 课后可以在线练习和答疑。学生是信息建构的主动者, 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而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是辅助者和促进者,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这种“双主性”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3. 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比较艰巨而且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 它能提供很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搭建了师生交流平台, 互通信息, 互通有无, 共同学习, 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探究的欲望被调动起来。通过资源库搭建的平台学习, 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 可以凭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 规范性:

资源库技术规范及模版在资源库建设中至关重要, 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规范涉及电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建设内容及研制流程规范、设计开发要求与技术要求、文本素材制作规范、文稿素材制作规范、多媒体素材制作规范电气图形符号规范、以及网页制作规范等。

2. 完备性: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库要有教学适用性、多样性 (素材形式多样) 。素材内容覆盖课程全部知识点内容, 并有所扩展, 应包含目前开设的理论课、实验课等。

3. 可持续性:

通过课程网站定期维护和更新, 在使用过程中可不断进行更改、替换、补充, 以保证其始终反映电路课程的最高教学水平和学科的新发展。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具有扩充性和兼容性, 还要有点前瞻性, 有利于资源库的充实及各种现成资源的集成, 便于集中管理。

4. 先进性:

促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与优质的纸质教材、教辅形成强烈的互动。

5. 适用性:

资源库要实用也要适用, 资源库的内容该紧贴教学大纲,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教学辅助作用, 紧贴教学, 使之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参考, 学生学习参考。

四、探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

1. 依托校园网, 做好资源库的建设。

作为校园网的软件部分, 教育资源库制约着校园网硬件部分的应用。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 便于师生随时随地浏览查询, 一个好的资源库应该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 教师可以自行添加资源, 资源种类齐全、科学。要有一定的权限设置, 系统维护和管理简单。

2. 抓好试题库的建设

试题库建设是精品课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电路试题库是电路课程考核的资源, 各位老师可以通过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选择出题, 能根据不同专业来选取考试内容和范围, 各章节所占比例, 可以增减试题。

3. 仿真实例的应用

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 电路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被视为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接口,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 将实验室缺少设备无法开出的实验通过仿真分析软件演示出来, 将简单的演示过程加到资源库里, 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 不受设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效果好。

五、结语

电路课程建设中完成了各类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课程相关资料的积累, 课程资源库为该课程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媒体内容支持, 经过实际应用表明, 电路课程利用资源库辅助教学后, 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景夏等.浅谈电类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电子高等教育学会, 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汪晓璐.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初探, 《江苏高教》, 2013年01期.

3.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篇三

【关键词】网站建设实训 资源库建设 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41-03

一、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中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是中职课程改革、教学实施进行到一定阶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既是课程、教材改革尝试推进的需要,也是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需要。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发展成熟而迅猛,为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提供了可行的现实条件,但已有的职教资源与实际使用的需要不匹配。故此建设实用的、优质的、个性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上述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实现现代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推荐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正因为教育信息化中信息资源的建设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使得资源库的有关研究发展迅速;尤其教育部已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了建设各类的精品课程,更要依赖于信息技术和资源库,以此更能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教学方法、手段等正在初步改革,在其中充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管理,很多课程都开发了资源库,将对应的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指导、录像、微课等共享,并鼓励同行、老师也将自己的操作录像、授课视频、讲课课件等上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发展和专业的建设。

二、《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采用的网站建设课程的教材都是针对网站及网页的自学者,大部分只是针对网页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没有更多的实例提供参考,更没有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库。由于中职生的自学能力较差,他们需要不断的模仿、借鉴,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够在熟练掌握操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如果脱离了教材的基本实例而没有进一步的拓展,又缺乏教师的引导,他们就会停滞不前。

三、建设课程资源库的意义

建设一个《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的资源库,教师能轻易的采用贴近项目式的素材,学生也能通过模仿、借鉴并进行创新,在培训中体现出“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氛围,实现从学校向职场过渡的功能。建立该课程资源库具有以下的意义:

1.教学资源库中包含丰富的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案例等,教师可随时选取与利用,满足教学需要;减轻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资源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课后可以自由地复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资源库的建设丰富了教师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扩充,使教学方法更加新颖、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四、《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资源库建设的实践探索

将本课程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打造成具有中职教育特色、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具有适用性、在中职中专类院校中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实用性课程。研究和建设的资源库应根据企业的项目结合教学建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一)该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计算机专业网站建设岗位进行调查,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对项目式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理论研究,奠定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3.实验法:以学校2015级的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专业学生作为试点,将开发好的教学资源库用于教学实践,并在真正教学实践环节中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二)教学项目的配套教学资源库

为了使企业项目贴近教学,应通过调查分析《网站建设综合实训》岗位职责,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根据工作流程转化为教学项目,建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学生参与的试讲、评审、修改、再试、再评,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形成可供其他教师模仿和实践的教学资源。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将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归纳为教学项目,并配套有对应的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应包括教学设计(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库、拓展训练、学生工作页、教学录像、教学文献资源、教学素材、教学微课等。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归纳为以下十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配套有对应的教学资源库,如下表示。

(三)教学资源库的制作方案

1.出版本课程教材

本课程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视为一个整体项目过程,打破传统网页教学的条块界限,按照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制作的实际项目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主线,将各个项目整合成一本适合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

2.教学设计(教案)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

3.多媒体课件

课程每一个教学项目都配备有多媒体课件,采用信息化手段制作丰富的PPT,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案例库

网页设计是一门设计课程,针对设计课程特点,收集大量高质量的设计作品,通过大量的案例欣赏,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拓展训练

每个项目都配套有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习完课程后,进行项目拓展,巩固技能。

6.教学录像

将典型课例进行录像,为其他教师教学提供重要参考资源。

7.教学文献资源

教学文献资源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主要为一些积累的经验材料源,如教学文档(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研究论文、教学小结、教材、参考文献等资料,方便教师查阅和参考。

8.教学素材

包括图片、声音、动画素材(Flash演示等)、部分实践操作演示的视频文件等。

9.教学微课

将课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供学生反复观摩、借鉴学习。

10.学生工作页

每一个教学项目都配套有学生工作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工作页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四)教学资源库支撑平台的开发

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库支撑平台,使之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上,供教师和学生下载教学,如下图所示。

(五)教学实践应用的教学方法

传统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演示法、讲授法,强调的是操作步骤的讲解和训练,导致培养的学生思维狭隘,毕业后多从事一线的操作工作。本课程综合实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是企业常见的劳动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行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尝试采用德国最新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结合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进行。

1.“引导文”教学法

是一个面向实践操作、全面整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此方法学生可对一个复杂的工作流程策划和操作。学生独立制定计划、执行工作并对成果进行检查。在引导文教学中,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可以通过企业真实的项目需求,模拟公司工作流程,让学生置身工作情景当中,扮演公司职员等角色,对项目进行分析、实施、评估,通过完成项目要求达到教学目标。

3.项目式教学法

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通过项目需求,由老师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步骤、程序和分工实施,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最后由学生和教师对项目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资源库建设解决的教学问题

1.按照网站开发与建设岗位技能要求,将两年所学网页与网站类课程进行整合,在校集中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训练,以小组形式完成网站的开发任务,既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又能应对未来企业的需要和工作要求。

2.仿真实际网站开发的工作流程,提供综合性、系统性的“实战训练”所配套的项目资源,教学资源库中包含丰富的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微课等,教师能轻易的采用贴近项目式的素材,学生也能不停的模仿、借鉴并进行创新,实现从学校向职场过渡的功能。

六、本资源库建设的特色

(一)体现了内容上的创新

本资源库的将网站综合实训视为一个整体项目过程,打破传统网站实训教学的条块界限,根据企业真实的项目按照网站构建的实际项目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主线,将各个项目整合成可供学生查阅、模仿、借鉴的资源库。

(二)体现了较强的实践性

本项目研究以仿真实际网站开发的工作流程为主,课程组织体现出公司工作组织方式,贴近企业需要,因此从内容、组织方式、研究过程均体现出较强的、鲜明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刘信平.基于校园网的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

[2]严水冬,王雱.对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

[3]王丽,曲维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6(4)

[4]刘艳华.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知识文库,2016(8)

[5]谢晨芳.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9)

【作者简介】黄家宁(1980— ),男,籍贯广西横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现为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中级讲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

4.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篇四

——教学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客观基础,这对通用技术基础课程来说尤为重要。在新课标中,提到了通用技术课程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几年来,在实施课程教学中,我以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加速自身专业的成长,保证新课程的新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本文中我主要阐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理解,这是做好本次研究的根本,是理论航标;二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这是后续资源库建设收集整理各类资源的依据。同时,我会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好已有的的资源和当地的资源,为通用技术教学服务。

一、深入理解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

在进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更深层次理解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内涵,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统一,实现教育观的转变和课程理念的转化,然后在课程实施中积极探索,努力使这些观念转化为实践行为。

1、深刻理解课程理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新时期的教师要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明确新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的过程中,是主动构建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讲授、提问、思考、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等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潜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与知识,交流师生感情、体验与感悟,使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乐,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使学生表现为自信、大方、思维活跃、进取向上的良好心态。

2、运用新的课程理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合作小组,选出组长,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在设计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后,小组合作设计一件相关作品(我校通用技术教室配备的制作工具目前无法满足学生制作的需要,但是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教师鼓励他们课后自行收集材料和工具完成制作),学生可以自由设想、自由发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设计完成后,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谈谈设计思路,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进步。从去年开始,上级部门下发倡议文件,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和发明制作,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个契机,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实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

二、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分类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资源不仅存在于课本、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社会,对于如何去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这就有赖于我们教师在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有所作为。首先我们通过向学生调查、专家咨询、查阅图书资料、浏览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有关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这也是我们通用技术科组的重点研究课题。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包括传媒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通过开发这些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更好地为通用技术教学服务。

1、丰富的传媒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或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的内容,教师们寻找可以支持教材的资源,利用学校的教师多媒体网络制作室,搜索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资料,挖掘丰富多彩的传媒资源,补充到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存入通用技术教学资源数据库。

2、身边的物质资源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技术与设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才会觉得它并不神秘。于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技术与设计就在身边,我收集了相关教学视频:“呼啦圈”、“拖把”、“晾衣架”等,观看完毕教师指出,这些设计都是缘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你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吗?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创造适合讨论的氛围,教师还事先将学生分成了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讨论,提出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写在纸上,讨论完毕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结果,并于课后交流,比比看哪个小组发现的问题最多、最好。实践证明,视频一播放,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过来了,学生很感兴趣。在自由讨论时,气氛也很热烈,大家就生活中的发现将问题一个个提了出来。

3、合理的社会资源

在开发通用技术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宁城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构成具有本地乡土气息的通用技术资源。比如:讲到有关建筑设计时,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采访、摄影等活动,了解大明塔的设计建筑,然后学生发言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讲到有关流程设计时,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作酿酒、工厂流水线加工等视频,并作为教学资源向广大学生进行了演示,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更深入地理解了流程设计与优化的有关知识及技术革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4、多维的家庭资源

家庭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学生的家长及亲属,学生家长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工作种类也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当然,这部分资源的开发目前很不理想,这与地域的限制和家长的认识有关,想要在这一方面取得成绩,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任重而道远。

5、已有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选用的这本教材中,带有一张教学光碟,里面也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认真浏览,将里面适合我校教学现状的资源整理出来纳入资源库中,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以上是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浏览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好,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分析得出的符合我校教育教学实情和学生情况的教学资源的分类,这五类教学资源并不是毫无交集的,很多是共通的,因此,为了后期研究方便,在上述五个分类的基础上,我本次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网上和教学光盘中收集整理出有用的媒体资源,比如说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案例资料等;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制作,即利用有利条件收集社会资源。最终的研究目标是能够建设出一个适合我校实际和学生情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

5.乡土美育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探索 篇五

摘 要: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育的目标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四大板块。根据教材的相关课时,探索开发美育乡土化课程资源,加强四个课型的学习,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美育 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创新教学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推进中,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养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非常显著。而美术课堂教学正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实现美育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特色文化”。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是学校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潜能。何谓“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其是指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L情、人文历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些都是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具特色的美育课程资源。[1]

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其优越性,开发为校本美育课程进行教学?如何将这些丰厚的乡土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想,此应该是作为美术教师们所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当今学生美育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研究。[2]

一、“造型?表现” 领域的学习:开放课堂教学,描绘生态美景,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注重美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乡土美育的特点是它来源于本土的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切身生活,教师要大胆合理地创新使用教材,开展本地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搬进大自然,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游、人文游的方式进行写生教学,引导学生把美育活动与周边环境、生活经验相联系,启发学生观察、感受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拍照写生等多种方式参与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乡土美术素材进行探究与表现的兴趣,拓宽其视野,提升其感悟程度,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时,对浓厚的本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培养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热爱情感,使本地的乡土文化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体现中学美术课程的人文素养。

[案例]笔者在教授《画家乡的风景》时,适逢清明时节,就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观察感受人文自然景观之美,描写自然风光的景象”。在教学实践中,选取了涂岭樟脚古民居群作为教学素材。因樟脚村落间不但有古民居建筑,而且还有金钟潭、大溪涧、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和故居等景观、名胜和教育基地。作为美术教师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介绍樟脚古民居的人文历史文化,与学生一起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欣赏乡村田野的风光、古老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葱翠的山林、巍巍的大山……,一幅幅家乡美景尽显在眼前,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唤起了学生热爱家乡、表现家乡的欲望,而创作出一幅幅造型优美、色彩亮丽、表现家乡特色的美术作品。此教学案例中,笔者以现场活动的体验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以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樟脚古民居群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同时,学生通过实地的考察、采风中,可以培养出美术素养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二、“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善于实践应用,提高创新能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充分利用本土的地域特点,进行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把乡土资源融入到美术学科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探究大量的美术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羽毛、麦杆、稻草、树枝、泥沙、贝壳……这些自然资源材料具有简便性、实用性和乡土性,是学生设计美术作品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发现身边的各种乡土自然资源,鼓励学生应用这些自然资源进行考察、搜集、想像、组合、创造等一系列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美在于发现”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操。[3]

[案例]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下册《变废为宝》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周边的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让学生认识各种表现手法和体会不同特色的乡土美术特征,理解乡土美术之艺术美。回归课堂,引导学生认识、感受、利用各种废弃材料,因势象形,积极想象,并进行拼贴、插接、拼摆、编织、雕刻、扎捆等手法,创造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而具有装饰和实用价值的美术作品。如:有的作品利用废弃的瓶罐进行装饰的工艺饰品、有利用各色碎毛线粘成色彩艳丽的花卉图、有泥土塑型机智的动物、有碎布做成绚丽的瓶花、树皮制作古朴的农房等等,令人叫绝。这些随处可见的废弃物品的再利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人为之探究、创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充实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术课程自然更容易唤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去发现美、表现美,以培养其对美的欣赏、感受、创造能力。[4]

三、“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崇尚文化遗产,品味艺术魅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了解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创设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审美情操。对于本土的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教师要事先收集民间遗存的美术实物、有关视频图片及相关的资料等,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分析和引导,以多种手法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了解本地民间美术的特点、寓意及其继承性,启发学生发现平凡的乡土资源中,有着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因此,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进行授课,更会让学生充满着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的学习热情,使之深深地感受到乡土资源之艺术的美,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在《文明之光》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就以当地的沙格灵慈宫作为教学素材。“沙格灵慈宫”的建筑是一种殿宇构架式的独特民间艺术,其作为弘扬妈祖文化而推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更是凝聚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因此,灵慈宫存在的人文历史价值以及美术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授课中,通过网络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先介绍灵慈宫的人文历史文化,而后再从建造工艺的角度去欣赏雕艺非凡的龙石柱,最后从美术教育角度学习殿顶屋脊上剪碗雕塑的造型艺术等一系列的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探究学习,主动去发现、了解、探索乡土美术的?N类、特征、风格等;激发他们对本土人文历史、文物古迹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的教学远远高于传统的美术教学课程内容,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教育素养以及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使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建立学科联系,提升综合能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应加强探究性和综合性学习”。通过以本地乡土文化的综合性美术活动,建立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分析与整理,扩大美术课程的学习范围,加强美育与生活的联系,拓宽美的欣赏渠道,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把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浓厚的美育氛围,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素养,完善综合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案例]笔者在《画家乡的风景》教学中,以樟脚古民居群实践采风的系列活动作为授课题材,拓展教学活动,结合学校艺术节举行“家乡之美”书画摄影作品展,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用画笔描绘村民春耕劳作时的作品;有重彩樟脚古民居建筑群、观音山寺的景观作品;有把樟脚古民居村中的山川河流、田野树木的自然风光拍摄成艺术作品;还有与其他学科联系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性活动,拓宽美术教育的学习范围。如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组织学生研究植物的种类、贝壳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开展“生物标本艺术作品展”;与地理、历史学科结合开展实地考察和访问,引导学生采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在采风活动中描绘、撰写的亲身体验及其调查报告进行展示等;与语文学科结合采风后进行描绘家乡美景的征文比赛、古民居群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欣赏的活动;与体育、音乐课相互呼应,研究民间板花灯游乡间祈福舞蹈艺术的活动;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研究先进的网络资源传播美术作品等等。在艺术节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现自己特长和参与的舞台,使学生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家乡之美,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怀。

总而言之,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保留和蕴藏着的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文物古迹以及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为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宝贵资源,给美术教育创新一个广阔的美育实践天地。为此,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创新教育,要把本地乡土文化根植于下一代人的胸怀中,使学生在美育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文素养,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6.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 篇六

一、依据学科特点,实施课程整合

(一)语文学科

语文的考查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为读写、理解和表达。基础题侧重考查读写,阅读题侧重考查赏析理解,作文侧重考查表达。当然每一部分都是相辅相成而非孤立存在的。

1.基础部分精耕细作。

音、形、义对于文字而言缺一不可,在考试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题型,为了最大可能地把

基础分拿到手,讲解、复习过程必须做到细之又细。细到成语的意思、适用对象、褒贬色彩、语法习惯、语境特点,细到病句的各种类型,细到标点的各种使用规则,细到每一个文言实词、虚词的各种义项。唯有精耕细作,才能在基础题上所向披靡。2.理解部分举一反三。

理解部分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因为考查的范围无边无际。各种各样的诗词、文章奔涌而来,貌似讲也无所尽,但其实范围越是广大,越应该做到讲有所尽。“文无尽而题型有尽”,所以在诗词鉴赏和阅读理解的指导过程中,明确题型、方法指导、答法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题型都有其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所以一定时间内的定量的题型训练、讲解非常有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继而在考场上势如破竹。3.表达部分触类旁通、厚积薄发。

无论是语言运用题还是作文,当然都是以读写、理解为基础的。除了相应的题型训练,作文更应该注重素材积累,注意指导学生审题、扣材料、扣题、段落衔接、首尾照应等,最终做到厚积薄发。

所有的考试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理解,离不开表达,而这些又以审题准确为前提,审题训练、讲解、指导应当贯串学习、复习过程的始终。

(二)数学学科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整合教材内容势在必行。高

一、高二基础年级教学,教材内容作如下处理效果也许会不错。

1.三角函数部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三角恒等变形,解三角形三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既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又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遗忘问题。

2.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教材上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有较大间隔:实际教学中平面向量是高一上学期内容,而空间向量是高二下学期内容。空间向量本质是平面向量的空间推广,二者联系紧密,但因间隔时间过长,往往导致讲空间向量时,学生的平面向量的知识大多已遗忘,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统计

3.与统计案例。作为内容紧密联系的两部分内容,统计在高一讲,统计案例在高二讲,战线过长,容易导致教学效果差。建议将统计移到高二与统计案例一起讲。

4.另外,教材内容整合,既需要老师们认真研究,合理安排,更需要教研室的大力主持与统筹安排,因为学校内部的教材整合与教研室的进度安排如果有冲突,往往会影响老师们的切身利益,不利于教材整合的顺利实施。

(三)英语学科

一轮复习中英语学科多以基础知识和语法为主线,再加上大量的高考适应性训练题。但是反思并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我们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在高三英语课文复习中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模块教学,而是以话题为中心,将内容相关相近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这样以话题为单位,可以更有效地复习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学习文章的文化思想、内容和语篇结构,培养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可以尝试打破课本分册顺序和模块顺序,按“话题模块”整合重组现在教材中的课文,来进行一轮复习。话题模块,是指“几个相近或相关的话题整合成一个话题单元”。按照《考试说明》上介绍的模块项目,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人物介绍与个人情况”、“ 友谊与人际关系”、“社会风俗与及节假日活动”、“ 旅游和交通”、“文娱与体育”、“自然与环境”、“语言学习”、“历史与地理”、“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文学与艺术”、“健康生活与健康饮食”、“学校生活”等12个模块,然后按照这些整合后的话题来进行复习。

(四)物理学科

1.改变教学理念 低起点开展教学,建立适合我们学生的习题教学资源库 高中阶段的学习,适量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眼下的事实是:习题集、模拟题等满天飞,但很少有难度、深度上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因此必须有自己的资源库!而低起点开展复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套题库。在充分研究高考、考纲的基础上,各地的模拟题、习题集等,教师对题目进行选编.2.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在平时复习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思维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建议在高三物理后期复习中,在讲解典型计算题时,抓住规范化要求的流程,统一要求,集中训练,有效地解决了有关步骤会而拿不到分的情况,在高三一模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高考试题二卷中的计算题部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的审题专项训练。将题目印制成讲义,然后让学生审题,题干每句话中,确定为关键词的、确定为已掌握知识的、确定可以画出过程图或力图的自己加标记。在进入第二时段的突击练习时,让学生在“审题”讲义批改后的基础上,清楚地勾画出过程,并特别要求写出文字说明,其格式统一要求为“对谁,在哪个过程,怎么样”并且写出贴合题目意思的方程式。由于高考物理试题属于“踩点给分”即分步判分方式。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由于题目情境或各种原因引起答题有诸多错误,但可以实现学生会的部分,尽可能拿到分。

3.循序渐进,小跨度进行变式训练

为了学生理解问题的全面性,以及防止思维定势发生,在原有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是必要的。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反受其乱.因此,变式练习也要小跨度进行,最好情境设置和方法设置上进行平行变动。同时,为了让高三学生体会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在变式训练时,采用明确的方法进行“层层加

码”。让学生在审题时,能自觉地去体会编题者的意图,让学生解答一类的效益大于几道题的。而对于“难、偏、繁、怪”和“多讨论、多推理、多判断”的问题,在高三复习的前期,大胆放弃,一模以后,可以出现一些.(五)化学学科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必修内容涉及面广,几乎包括高中所有内容,但教学要求较低,相关内容在选修中都将进一步深化。所以,同一个知识点,会在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中重复出现。在复习中应针对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整合三种教材,通过整合复习,打破原来的模块界限,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避免复习内容的重复性,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原理及应用,在《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均有涉及,每一种教材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都不一样。《必修1》从常识上了解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化学反应原理》从原理层次理解电解饱和食盐水,《化学与技术》则从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层次认识电解饱和食盐水,注重化学原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在高考复习时,有必要整合三种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循序渐进在掌握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原理和应用。

再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专题时,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存在”为主线发散到各个要求的具体物质,注意编织每个具体的物质 “结构→性质→用途→制法→检验方法”的复习线索,“单质→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

(六)生物学科 1.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分为三大板块,四大知识系统。一般来说,高三第一阶段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第二阶段可进行专题复习。

2.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1)按体系分专题: ①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②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③生命的自我复制和进化系统。④生物与环境系统。(2).按实验分专题:

①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②纠正错误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③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④对实验、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和解释。

(3).按题型分专题:

①曲线坐标题。②图形图表题。③遗传系谱图题。④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题。

(4).按热点分专题:

①生态和环境热点。②生命科学前沿热点.③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④国内大事、世界风云

应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最后冲刺阶段留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

(七)政治学科

高中政治分为四个必修模块二个选修模块,内容多,知识繁杂,要想提高复习效率、提高考试成绩,必须整合模块知识,提高答题的实效性和得分点。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路有许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1.根据模块特点进行模块内的知识整合。如经济生活可以从消费、生产、经济制度、体制环境等进行整合,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政治生活可以围绕十大主体、六大政策(制度)整合,文化生活按照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等自主构建;哲学按照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题目多变,万变不离其中,这种思路构建的知识体系是最有效的最实用的。

2.依据时政热点跨模块构建。比如钓鱼岛问题,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角度发散整合,注意从各个角度发散。结合典型例题,形成模版,这是最能提高得分率的思路,但相对来讲也是最笨拙的办法。

(八)历史学科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

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既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如淡化了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时序性和全面性,即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必须认真学习《课标》,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材进行整合。

1每一学习模块的课程内容,都包括若干个分别由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构成的学习专题。每一学习模块的教学,应在准确把握模块主题意义的基础上,着力处理好中国史专题和世界史专题的关系,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例如在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教学前,先进行了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教学。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受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影响极深,这样调整和安排,有助于学生认识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整合必修模块之间的教材内容

必修模块分属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三个范畴,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历史必修二经济模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学习完历史必修一政治模块的内容,所以不失时机地将两个学习模块的相关单元和内容相联系加以整合,这样做,既可以随时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更可以使政治和经济的内容加以整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在进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时,引导学生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内容回顾联系,使学生认识明清时期已走向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制度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以及旧的封建制度必将被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政治制度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3.整合选修和必修模块的相关内容

高中历史新课程中选修模块的设置是对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延伸和提升。如果能将选修和必修有机结合,就能既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又能洞悉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如:在讲必修一中的《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选修一中的《梭伦改革》;学习必修三《启蒙运动》时结合选修二的《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选修课不要单独学习,可以把它们看作必修课的阅读教材。虽然新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总体来说在历史教育这个层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九)地理学科

整合方向:通过教材重新整合,以重新构我们地理学科教学体系,大专题与小专题相结合,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具体。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1、整合依据

(1).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在复习过程中就不会偏离轨道,做无用功。

(2).要依托教材。教材里面大量的阅读和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尽量发掘教材文本和各活动隐含的重要内容与知识点,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快速理解。

(3).依据学情。教师可根据经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以此对某些内容进行整合。

2、具体整合内容

整个高三复习的地理主要内容:有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区域地理(主要是初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环境保护。

其中必修Ⅰ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必修Ⅱ主要是人文地理知识,必修Ⅰ和必修Ⅱ主要是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修Ⅲ主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Ⅰ和必修Ⅱ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在区域中的应用;区域地理主要学习的是世界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但高考是必考内容,且以综合题形式出现。

自然地理知识(必修Ⅰ)

第一章:本章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相关知识,1.增加:在一轮复习之前首先要复习地理基本知识,关于地球与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高考主要是选择题形式出现。

2.简化:地球运动一节内容比较难理解,学生得分率低,因此,复习时简化地球运动内容。

第二章:大气部分

增加:本章第3节没有涉及全球气候类型的知识,全球气候类型是自然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在高考中经常涉及到,且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在讲述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后可以加上这部分内容,这样在内容上比较连贯,学生更易理解。学完此部分内容,进一步学习中国气候。

第三章:删减:本章第1节和第2节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复习时删掉。

强化: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垂直分异规律比较重要,要重点复习。

第四章:本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1.重组:其中必修Ⅱ中的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交通等内容,必修Ⅲ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在复习时放到本节来讲,与聚落和交通相关的知识构成体系。

2.减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部分内容高考考查不多,可以删掉。本章内容也可放到人文地理模块来复习。人文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合并:本章人口增长模式要重点复习,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只可合并作为一课时。

第二章:分解: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与城市相关的,城市是聚落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复习时,可把本章内容并到第四章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作为城市整体内容。

第三章:本章共四节内容,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删减:其中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节主要是对后三节内容的概述,因此本节内容可删掉。

2.增加:复习完农业之后,复习必修Ⅲ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农业。把中国工业放到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之后复习。

第四章:合并:本章主要内容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及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本部分知识比较贴近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复习时用一课时的时间。

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Ⅲ)

本章内容主要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对相关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些了解。首先第一章要明确我国分区及其特征及我国经济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其余内容按照第二章依次复习。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高考考查频率较低,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三种技术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把本章内容整合成一课时复习。世界地理

学习世界地理前提必须会读图和将区域定位,所以第一节介绍的世界地理概况等内容。后面内容则是通过不同尺度介绍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理内容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以综合题形式,第27题。常以中国重点工程和当前的热点区域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体,考查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整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把复习重点要放到前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学习。选修地理

选修地理是选做题,每道题10分,简答题形式。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大模块。此三个模块针对高考常出现的考点,分别设计三课时进行复习。

二、精心梳理高三教学工作,分类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一)教师教学资源方面。

1、经验体会

(1)科学安排高三复习计划

我校在深入分析学情,广泛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前几年的经验,通过与管理层和备课组长的深入交流,合作制定了有效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计划和实施要求。在一轮复习中我校重点侧重于复习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多方搜集权威资料,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细加工,规范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让一轮复习得以系统扎实地进行。二轮复习中我校重点关注了专题复习课和试题讲评课的实施,通过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形成了符合我校学情和高考要求的课堂模式,让二轮复习真正落实了巩固知识、熟练方法、提高技能的要求。三轮复习中,我校重点关注了静悟与考练的结合,各学科结合青岛市三轮复习计划和相关资料,按课时梳理了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复习计划,并提前对学生进行了三轮复习的方法指导。同时,根据学习规律的需要和学生的复习情况,结合高考考试安排,合理安排了几次模拟训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应试素质的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诸如过于关注导学案的使用而忽视了教材,关注了专题训练而忽视了阶段性综合练习,关注了试题讲评而忽视了变式训练与错题整理等问题,但是我们总能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和推门听课等方式详细了解情况并及时加以解决。

(2)邀请专家现场指导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复习质量,先后多次邀请教研员到我校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教研员的意见和建议,备课组长和包组领导将经验和建议及时传达到每位教师,并通过集备、示范课评比等方式进行实践和纠正。为提高高三教师的业务水平,开拓高三教师的视野,我校邀请了高考研究专家陈庆军教授、金太阳教育研究院焦兆群院长、高考数学阅卷组组长山东大学张天德教授,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山东大学王小舒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我校传道授业解惑,并让教师们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写心得体会,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理论性和目的性。(3)外出学习取真经

在坚持请进来的同时,我们也安排教师走出去,先后安排管理层、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去济南、崂山、即墨、平度等地参加培训、交流学习,及时获得了关于高考的第一手信息和一些创新性的措施,为高三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4)多种方式查找问题

学校以李校长和臧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对高三重点关注,经常通过推门听课、师生座谈、材料积累、专题讲座等形式发现问题,提出措施,监督落实。

以上种种措施,充分保障了高三个阶段复习的有序进行,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资料、心得、模式,都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们准备通过多种渠道有效专程这些教学资源。

2、传承方式

我们将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召开新老备课组的对接会,让新老高三备课组的成员通过面对面座谈的形式交流经验,将原高三的教学计划、导学案、组合卷、教辅书、教案本、听课本、集备记录、教学影像、配套课件等材料及时移交给新高三。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邀请原高三的教学成绩突出、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新高三集备,上示范课,以老带新,以优促弱,将之前积累的教学资源充分地传承下去。

(二)学生学习资源

1、经验体会

(1)落实导师制,抓促边际生

我校高三充分贯彻导师制的前提下重点开展了“抓边培优”工程。将班级的边缘生、艺体生、尖子生分配给每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长,班主任宏观调控。在这项工程的实施当中,我们的

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尤其是课间导师进教室的举措,让教师真正深入学生生活,进而走进学生内心,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多渠道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复习策略制定、抓弱促强落实、心理状态调整、道德素质提高等方面,我校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等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在各班级、各学部的走廊和教室里,都有优秀学生的习作、学习经验交流、错题本和规范卷展示、时事素材积累和学习方法汇编等宣传资料。每周,我校都通过班会,采取经验介绍或观看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学习行为习惯进行培训。

2、传承方式

高三期间,我们收获并总结了很多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准备将这些学习经验介绍、规范卷、满分卷、错题本、笔记本、作业本、试卷册等宝贵资料在学生毕业后留在学校,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采取实物展示、邀请优秀毕业生做报告、制作宣传栏广而告之等形式对下一级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也会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形成文字材料,将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优异成绩、美好前途一一展示给下一级同学,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再创佳绩。

(三)教学管理资源

1、经验体会

(1)科学安排,统一行动

在高三复习伊始,高三级部管理层多次召开准备会,在复习目标、复习时间、复习策略、复习要求、课时安排、考试安排、听评课落实、集备检查、作业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研究,并最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2)落实管理人员包组、推门听课和听评课制度

高三管理层人员很好地落实了推门听课制度和听评课制度,由此深入了解了学情和教学过程,及时地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整改,让整个高三的课堂教学工作高效推进。高三管理层实行了包组制,管理层每人负责一个学科,从课堂教学到集体备课,从教学研究到考试总结,全面参与备课组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全面掌握学科的复习进度。(3)坚持召开每周学生例会

管理层充分发现问题和收集资料,结合学生一周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鼓励,在周例会上,既有生动的事例的讲述,又有优秀班集体的评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主观能动性。(4)落实管理层和班主任一线工作法

高三管理层既是学部管理者又是班主任,在坚持落实班主任一线工作法的同时也每天对学部的常规管理进行督查和通报,尤其在三轮静悟期间,各学部都制定了详细的静悟方案,并每天坚持检查通报,保证了三轮静悟工作的有效落实。

(5)加强学习,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除了注重实践落实之外,高三管理层还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每周的管理层例会不仅是工作的总结和布置会,更是业务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在不断地业务学习中,管理层人员不断丰富理论水平,提高个人素养。

2、传承方式

7.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篇七

1 医学检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

中职学校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薄弱, 自主学习能力差, 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点与要求、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院校有极大的不同。我们根据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点, 在职业标准基础上, 针对医学检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资源库建设。

2 医学检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面向的用户为教师、学生及社会学习者, 我们主要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素材库、试题库6方面进行建设 (见图1) 。

2.1 修订教学大纲, 制订教学计划

我们针对中职医学教育现状, 根据各门专业课教学要求、职业资格考试需要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基础知识培训及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时数, 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使其符合我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实际情况, 并根据教学计划编制适合中职学校使用的电子教案。

2.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的要求, 结合中职生特点制订多媒体课件制作计划, 确定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 利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适合中职学校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供学生学习使用。

2.3 建设多媒体素材库

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确定各种素材的数据格式, 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已有素材库基础上, 按照要求编辑加工各种素材, 并通过网站下载及自己制作等方法进一步完善多媒体素材库, 校园网内的用户都可以自由浏览、下载。

2.4 建设试题库

根据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对历年考试试题进行适当修改, 对教材配套练习册中的习题进行整理;同时在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网站搜集、下载试题, 根据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及职业资格考试要求选择性修改采用, 建立试题库。

2.5 上传资源

根据学校数字医学教学资源库的要求将所有教学资源上传入库, 动员本专业学生、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积极利用该资源库, 并根据使用效果随时对其内容进行更新和改进。

3 医学检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特色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丰富和改进了检验医学的教学手段, 集中了中职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利用这种开放式的网络教育资源, 通过建立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逐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3.1 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 强化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专业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按照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并建立相应的试题库, 将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 为“双证书”制度实施打好基础。

3.2 基于中职生特点建设教学资源库

中职生具有专业理论水平低、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 我们根据中职生的这些特点, 加大了具有较强演示性、交互性和实践性的课件、动画等资源所占的比例, 减少文字等枯燥素材所占的比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3.3 严格遵循各项资源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 形成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 因而不易管理和利用。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各项资源标准是实现广泛共享的基础[3]。我们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确定各种资源的建设规范, 然后在该规范的指导下进行资源库建设, 从而保证了资源库建设的质量。

3.4 校院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库

为使教学资源库建设更贴近中职生培养要求, 我们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 派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人员去医院调研或到一线工作学习, 了解医院实际需求。与医院共同研究就业岗位要求及相关专业技能标准, 系统设计中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特点在实践中整理资源, 将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4 结语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 需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资源库内容, 使教学资源库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卢飞跃.高职玩具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20-22.

[2]王灵战, 王立群, 刘海英, 等.人体解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库构建及应用[J].解剖学杂志, 2010, 33 (1) :136-138.

8.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48-02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知识点媒体形式

1计算机概论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Windows 7操作系统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计算机网络基础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文字处理Word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电子表格 Excel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发布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发布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上一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下一篇:银行授信审批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