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勤岗位中级工晋升工勤岗位高级工的申请(精选4篇)
1.工勤岗位中级工晋升工勤岗位高级工的申请 篇一
康人社字[2012]23号
关于开展2010-2011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勤
人员晋升岗位等级考核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单位:
根据赣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2010-2011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晋升岗位等级考核工作的通知》(赣市人社发〔2012〕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2010-2011年度晋升岗位等级考核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申报事项
(一)申报对象
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工勤技能岗位工作的人员(含聘用人员)。
(二)申报条件
1、初级工:
学徒期满已转正定级的人员;普工转到技术工岗位工作并在技术工岗位工作的年限达到规定的学徒期限一半以上的人员,可申报初级工;
2、中级工:
在本职业(工种)初级(五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的初级工,可申报晋升中级工;
3、高级工:
在本职业(工种)中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的中级工,可申报晋升高级工;
4、技师:
在本职业(工种)高级(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的高级工,可申报晋升技师。
5、2008-2009年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核工作之后(即:2009年9月30日以后)新安臵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退伍军人,如在工勤技能岗位的,工作年限累计满7年的可申报晋升中级工,工作年限累计满12年的可申报晋升高级工。
6、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勤人员,可适当放宽年限条件,提前申报晋升岗位等级(一般不超过1年),已享受放宽条件人员,不再提前晋升。
(1)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前六名的人员;
(2)在技术革新、技术发明中取得成果并获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的人员;
(3)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劳动模范称号并保持荣誉的人员。
7、截止到本通知下发之日,已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符合同等级申报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在办理加章认定程序后可不需另行参加考核鉴定,直接视为已取得同等级的工勤技能岗位证书。办理程序为:所在单位对其政治思想表现、生产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经单位申报,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审核后,在职业资格证书上加盖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考核印章。今后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自行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职务)认定依据。从企业调入或复员退伍安臵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如已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本
条规定办理。
(如:某同志在本通知下发之前,已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工)且到2011年9月30日在该初级工岗位上工作满5年,可办理加章认定,不需另行参加考核鉴定,认定后直接视为已取得该岗位中级工的工勤技能岗位证书。)
8、2008-2009年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核工作之后(即:2009年9月30日以后)从企业调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不符合办理加章认定的人员按逐级申报的原则进行晋升考核。
9、申报各等级职业(工种)范围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执行(见附件4),也可登录赣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站()查阅具体申报工种范围,并进行对照申报,工勤人员申报的职业(工种)必须按市局公布的《2010-2011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考核可申报的职业(工种)范围与等级》要求进行填写,且与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一致或相关。如果原人事部门核发的工勤岗位证书内的工种名称在上述市局公布的职业(工种)范围内没有对应,应选择相关相近的职业(工种)进行申报,在本等级岗位的工作年限计算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
10、因原人事部门核发的工勤岗位薄记岗位已取消,薄记中级工在中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的可申报图书资料业务人员高级工岗位。已取得薄记高级工的人员凭自愿原则可申报图书资料业务人员高级工,以进行岗位转换。
(三)申报比例
技师按现有等级(职务)人员和拟申报等级(职务)人员不超过各单位工勤岗位总人数5%以内的比例申报。
(四)申报程序
1、申报。申报人员向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人员,统一由单位打印《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核评审表》(见附件1,A4纸,一式一份)《江西省机
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评申报名册表》(见附件2,A4纸,一式一份)。
2、初审。各申报人员所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按照申报的职业(工种)、岗位等级分类打印《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评申报名册表》(见附件2,一式两份),将合格人员材料统一送到赣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报名。
3、复审。赣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对申报材料进行复审。
(由于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汽车驾驶员及汽车修理工的高级工等级和所有职业(工种)技师等级晋升考核工作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实施,所以由赣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进行资格初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终审。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登陆江西省职业资格工作网(http://)进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报名和考核鉴定等事宜待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下通知后再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要求另行做出安排。)
(五)申报材料
1、《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核评审表》(见附件1,A4纸,一式一份,同时填好联系电话,照片的上方加贴近期免冠二寸黑白照片2张,背面写好本人名字和单位)。
2、《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评申报名册表》(见附件2,A4纸,一式一份,分工种报名册,并用Excel表格格式拷盘上报电子文档,文档名称为XX单位XX工种)。
3、申报人员现岗位等级证书原件并附相应复印件(申报初级工提供转正定级工资表原件及复印件;退伍军人、企业调入人员提供调入工资审批表原件及复印件)。
4、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加章认定的人员需填写《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评申报名册表》(在备注栏注明“加章
认定”,一式两份,及《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证书加章认定申请表》(见附件3,一式一份)。
5、部分特殊工种(如电工、热力司炉工、汽车驾驶员等)还需提供由相关部门核发的上岗证(执照)原件,驾照可只提供加盖单位公章的复印件。
6、申报技师的人员还须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技术总结或业务论文一份。
以上所有上报的纸质表格按照填表要求打印后加盖单位及主管部门公章后申报。
二、培训考试评审
此次工勤人员晋升岗位等级(职务)按照“先培训后考核评审、培训考试评审相分离、重在考试”的原则进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分为技术业务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个部分,不合格者,不予晋升。
三、时间安排
各单位请于2012年5月11日至18日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资福利科进行资格申报初审。具体地点:市政大楼一楼。
培训及考核时间另行通知。
四、证书核发
考核鉴定合格人员,由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发加盖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考核印章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五、工资待遇
工勤人员通过岗位等级考核并取得加盖省、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考核印章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其任职资格从2011年9月30日起算,各单位按照岗位设臵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及人事管理权限予以聘任,并从聘任的下月起兑现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六、收费标准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晋升岗位等级的培训、考核,按照物价、财政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赣市价费字【 2012】
3号、赣价费字【1995】101号)各单位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另立收费项目。除汽车修理、汽车驾驶两工种的高级工外,其他工种的收费标准:高级工463 元(不含教材费)、中级工 408 元(不含教材费)、初级工353 元(不含教材费)。
七、工作要求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晋升岗位等级(职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各单位须如实填报申报材料中的现岗位等级、技术工种工作年限、技术工种等相关信息,严禁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取消个人申报资格,对申报单位通报批评。
(三)二级及以下基层单位由主管部门负责通知。
(四)文中所述表格的表样可在南康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xxgk.nkjx.gov.cn)南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告公示栏下载。
附件:1.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核评审表
2.江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考评申报名册表
3.江西省机关 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证书加章认定申请表4、2010-2011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考核可申报的职业(工种)范围与等级
二O一二年五月三日
主题词: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晋升岗位考核通知南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秘书科2012年5月4日印发共印120份
2.工勤岗位竞聘办法细则 篇二
竞聘上岗的通知
院属各单位:
根据鲁人社?20xx?12号《关于调整山东省地勘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的函》有关精神,省人社厅对我院岗位设置数量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同时我院近两年来因部分职工退休等原因,也腾出了少量的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根据省人社厅关于竞聘上岗的有关文件精神和院《专业技术岗位调整及竞聘上岗办法》规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我院近期将对空缺岗位开展竞聘上岗,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聘上岗人员范围及时间安排
竞聘上岗的人员范围为符合岗位任职条件的全体在岗职工。
竞聘时间为3月27日4月14日。
二、各类岗位空缺情况
(一)专业技术主系列岗位空缺情况,包括地质矿产、水工环、地质测绘、物化探、地质实验、探矿工程、地质机械等专业。
(二)专业技术辅助系列岗位空缺情况,包括经济管理、会计等专业。
由于岗位竞聘需要按照岗位等级依次竞争,公布的空缺岗位数存在不确定性,届时将根据岗位竞聘情况进行调整。
三、空缺岗位竞聘条件
竞聘人员必须符合我院《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所规定的拟调岗位相对应的基本任职条件和岗位聘用(任职)
(三)工勤技能岗位空缺情况
条件。
(一)基本任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2。学风端正,科学态度严谨,职业道德良好,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岗位聘用任职条件
1。专业技术四级岗位的任职条件:
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技术人员。
2。专业技术五级岗位的任职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⑴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3年,担任院级技术负责。
⑵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5年,担任院级副技术负责。
⑶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7年,担任分队级技术负责。
⑷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满30年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3。专业技术六级岗位的任职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⑴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担任院级技术负责。
⑵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3年,担任院级副技术负责。
队级技术负责。
⑷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7年,担任分队级副技术负责。
⑸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8年,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满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4。专业技术七级岗位的任职条件:
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5。专业技术八级岗位的任职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⑴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担任院级副技术负责及以上职务。
⑵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3年,担任分队级技术负责。
⑶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5年,担任分队级副技术负责。
⑷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7年,担任班(组)级技术负责。
⑸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7年,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满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6。专业技术九级岗位的任职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⑴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担任分队级技术负责。
⑵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3年,担任分队级副技术负责。
班(组)级技术负责。
⑷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5年,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满10年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7。专业技术十级岗位的任职条件:
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8。专业技术十一级岗位的任职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⑴具有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2年,担任各类项目组长及以上职务。
⑵具有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聘任满4年,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满8年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9。 专业技术十二级岗位的任职条件:
具有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0。专业技术十三级岗位的任职条件:
具有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11.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四、竞聘程序及时间安排
(一)公布各级空岗数量和任职条件(3月27日——29日);
3.连江职专工勤岗位说明书 篇三
连江职专工勤岗位说明书单位名称(盖章): 编写日期: 年 月 日
岗位名称中级工工作部门学校岗位代码K1683104801岗位类别职员岗位等级三级
岗位
职责
任务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2、负责购买学校日常办公用品,严格执行采购制度。
3、每年参加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完成规定课时。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岗位
工作
标准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
2、熟悉学校日常办公用品的情况、合理采购。
3、较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岗位聘用
条件
1、符合《连江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规定的任职基本条件。
2、符合人事聘用条件。
3、具有中级工资格。
4.工勤技能岗位职称考试 职业道德 篇四
1、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新年来维系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特征:历史性;阶级性;能动性;相对稳定性、继承性、相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
3、道德功能:是指道德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服务功能。
4、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公民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新引力、感染力。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包括: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和个人品德建设。
社会主义公民个人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公德规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规范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良好的个人品德包括:有理想、有抱负,人格独立和个性健康,自尊、自信、乐观,尊重他人,准求个人卓越,有进取精神,能促进和不断完善个人的发展。
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个人品德是个体依靠内在道德信念系统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德性或品行、操守。个人品德能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形成产生内化和扩大的效应,成为规范个人言行、建设和谐家庭、做好本职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对个人品德的生产和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答: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从经济基础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未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服务;从政治角度看,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这一政治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服务的关心。因此,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的对象,让人又是为他人服务的。而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的正式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成果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当所领导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内涵: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以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宗旨和出发点,一切向人民负责;个人利益服从人民整体利益,同一切危害人民、背叛人民的行为作斗争,必要时不惜牺个人利益以至生命。
为什么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答:
(一)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
(三)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品质,符合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
(四)集体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
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内涵:
(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二)尊重个人正当利益
(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第二,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第三,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第四,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第五,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
职业是人们从事的比较稳定且有合法收入的工作。职业具有专业性、多样性、技术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体现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的组成:职业道德活动、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特征:行业性、多样性、明确性、群体性、继承性、实践性。职业的专业化、智能化、综合化是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职业道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职业道德的基本职能是调节职能。它一方面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即运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促进职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一个行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指行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提高行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3、促进本行业的发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 3 任心是极强的,因此,职业道德能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4、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二)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作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爱岗敬业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倡导爱岗敬业,就要做到乐业、勤业和精业。乐业,就是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勤业,就是勤奋学习专业,钻研自己的本职工作。精业,就是使自己本职工作的技术、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精益求精。
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倡导诚实守信,就要加强学习,经常反省,讲究质量、信守合同,忠诚集体、维护信誉.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行使职业权力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公平合理地做事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公平、公正、合理。倡导办事公道,就要热爱真理、追求正义,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照章办事、平等待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各种权势,要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精神更集中的表现。服务群众,揭示了我们的职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我们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时人民群众,要求我们心里应当装着人民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乐群众之所乐。一句话,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倡导服务群众,就要心中有群众,真情待群众,尊重群众,方便群众,文明服务,创新服务,勇于 4 想人民负责。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奉献社会就是一心为社会做贡献,在公与私、义与利、奉献和索取之间,把前者放在首位。倡导奉献社会,就要坚定信念,履职尽责、义利相融,重在奉献,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是指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自觉按照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和理想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职业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主动自觉性、社会实践性的特点。
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者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从业者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行业兴旺发达的保证,是形成平等友善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的需要。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是要求工勤人员自觉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逐步养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发扬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精神,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影响,在工勤岗位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达到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境界。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认识的修养、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职业道德意志的修养和职业道德行为的修养。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如何进行职业道德认识的修养?P89 答:职业道德认识修养,主要是指工勤人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关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价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准确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等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念,努力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和职业道德制度行为选择能力。„„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P89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意志的修养?P91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如何进行职业道德行为的修养?P91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一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遵守工作纪律,维护工作秩序;勤俭节约,团结互助。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提高道德认知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做到知行统一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汲取借鉴精华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榜样学习激励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慎独自省自励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 法律常识
法的定义: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法的特征: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具有明确规定性;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的作用:
(一)规范作用
(二)社会作用
法的渊源: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法的根源、来源等。另一种含义是法的表现形式。在法学理论里,法的渊源一般是指法的表现形式。如中国法的渊源就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国际条约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下列主要法律部门: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科教文卫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法律制定:又称法律创制,最通常的称为“立法”。它是指由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我国国家立法权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
我国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履行法律义务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指人们遵守法律规范中的禁止性规范,不作出一定的行为,称之为履行消极的法律义务。另一种是指人们遵守法律规范中的命令规范,做出一定 6 的行为,称之为履行积极的法律义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与普通法律最重要的区别之一。(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第二,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床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1954年第一部宪法制定。1975年第二部宪法,1978年第三部宪法,1982默哀吗12月4日,颁布第四部宪法。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即国体。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
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答:政治制度是指统计阶级通过组织正确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站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6、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或者基本人权,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对国家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它构成普通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基础。公民的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一起共同反映并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构成普通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义务的基础和原则。
1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和原则。确立了国家机关活动的界限和基本出发点,也是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或手段。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法治国家的宪法原则。内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禁止差别待遇。(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是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一方面表现为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使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组织与管理即政治权利,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范围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被选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没有利益就没有选举,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选举权是具体的权利,能带来一定的利益,具体包括选择权、投票权、表决权、监督权、罢免权。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1)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宣传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自由,宪法中主要指政治言论自由,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形式。包括思想表达与传达自由、言论机关的自由以及了解权和反论权。在政治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具有政治监督作用。
2)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指公民可以通过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见解和看法。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具有政治监督和信息传播功能。
3)结社自由:指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法律规定的程序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治性的和非政治性的。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进行,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公民表现意愿的强烈形式和手段。此三项自由相互联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与政府进 8 行沟通和表达意愿的有效方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防止缺少此种渠道后“逼上梁山”实施暴力。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内容上包括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这种或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教派或那教派的自由,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又称身体自由,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是以人身保障为核心的权利体系,是公民参加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内容包括: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3、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即住宅安全权,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
4、通信自由:指公民通过书信、电话、电信及其它通讯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具体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属私生活秘密与表现行为的自由。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隐匿、毁弃,公民通信、通话的内容他人不得私阅或窃听。
(五)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物质利益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是一种复合权利,出现了如消费者权利、环境权、社会保障权等新的权利类型。我国宪法规定了以下内容:
1、公民财产权:指公民个人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范围包括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其他合法财产,投资权、经营权、继承权也在其列。
2、劳动权: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从事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具有双重性,也是一种义务。包括劳动就业权、取得报酬权。
3、休息权:指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权利。是劳动力延续的条件,也是劳动者享受文化生 9 活、自我提高的权利。一周五日工作8小时,享受公休假、法定休假、年休假、探亲假等。
4、社会保障权:指因社会危险处于保护状态的个人,为了维持人的有尊严的生活而向国家要求给付的请求权。是宪政国家必须履行的义务,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作为一种权利体系,包括生育保障权、疾病保障权、残疾保障权、死亡保障权与退休保障权等具体权利。
(六)文化教育权
是一种综合的权利体系,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方面体现为受教育权,文化方面体现为科学研究自由、文艺创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动自由。
1、受教育权:公民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训练的权利。是自由权和社会权的统一,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按照能力受教育,享受教育机会平等。
2、科学研究自由:公民有自由地对科学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的权利,不允许非法干涉;公民有权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家有义务提供必要条件;国家应奖励和鼓励科研人员,保护科研成果。
3、文艺创作自由:公民有权自由地从事文艺创作并发表成果。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存在,国家权力不得非法干涉文艺创作,做出限制时应注意合理界限。
4、其他文化活动自由:指观赏、欣赏、享用文化作品和从事各种娱乐活动。
(七)权利救济的权利,包括:监督权与请求权
1、监督权: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具体包括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申诉权等。
2、请求权:公民依照宪法规定,要求国家作一定行为的权利。是基本权利实现的手段性权利,是具有一般效力的具体的现实的权利。包括国家赔偿请求权、国家补偿请求权、裁判请求权,广义上还包括监督权。
(八)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1、妇女权利的保护: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培养妇女干部。92年通过《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其家庭生活平等权、同工同酬权、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权、劳动保护权、生育权作特殊保护。
2、儿童权利的保护:通过《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对儿童的抚养、受教育、社会安全、人格、收养、残疾儿童成长作特定保护。
3、老年人权利的保护:通过《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对老年人的退休、赡养、生活保障作 10 特定保护。
4、残疾人权利保护:通过《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对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权、劳动就业权、受教育权、政治权利、人格权利做出特定保护。
5、华侨、归侨和侨眷权利保护:对华侨的保护适用国内法和外交保护两种方式,对归侨、侨眷的保护通过《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
三、公民的基本义务
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依据法律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要求。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决定着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我国宪法第52条至第56条规定了我估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全国人大的性质和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名额总数不超过3000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个选举大为代表名额比例的分配。每届任期5年。
全国人大的职权:(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5)最高监督权。(6)其他应当由它行使的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经常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和任期。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相同,即5年。常委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连选连任。但现行宪法规定,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P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性质和地位、产生和任期、职权。P125 11 国务院性质和地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组成和任期P126。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P126国务院领导体制P126。国务院职权P127 中央军事委员会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领导体制P128 地方国家机关p128 人民法院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的基本制度:两审终审制、合议制、审判委员会制度、审判家督制度、回避制度。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的任务、组织体系与领导体制、职权P134-135 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的、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3)行政救济关系(4)内部行政关系。
行政法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限制行政权,保障人权。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机关的概念:行政机关亦称行政机构、国家管理机关、政府。形式国家行政权利的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执行代议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决定,管理国家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行政事务。
行政机关的体系:按照管辖范围,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授权组织和受委托组织: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参加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非政府组织。
(二)手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是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在委托事项范围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非政府组织。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形式行政职权,做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是时尚的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规范文件和非规范文件。另一类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做出的单方行政职权的行为。
行政行为的效力:一是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具有法律规定的或行政机关所决定的法律效果,12 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尊重并遵守之。二是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法律效力,未经法定程序变更或撤销前,公民和组织不得否认行政行为的效力。三是执行力,这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行政纠纷的解决需经过哪几个阶段,具体程序有哪些? 答:
(一)、行政复议
(二)行政诉讼 起诉、受理。
40、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P142
41、民法的概念:民法是指调整人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和。42、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滥用权力。
43、民事主体的概念及种类:民事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与当事人。民事主体的种类:一是公民,二是法人,三是其他组织。
44、怎样理解民事权力?
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
45、物权的概念: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46、物权的特征:第一,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第二,是权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权利。第三,是排他的权利。
47、物权的种类(1)、物权人对标的物所支配内容――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2)物权有无从属性――主物权与从物权(3)、标的物的支配范围――所有权与定限物权(4)物权的标的物的种类――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和权利物权。
48、债的概念: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
49、债的种类
(一)、法定之债与意定之债。(发生原因及债的内容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决定)
法定之债包括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及缔约过失之债。
意定之债主要是指合同之债。
(二)、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标的物属性的不同)
(三)、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债的主体双方人数)
(四)、按分之债与连带之债。(各方各自享有得权利或承担得义务及相互间关系)
按份之债的各债务人只对自己分担的债务份额负清偿责任,债权人物权请求各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
在连带责任中,连带债权人在任何一任接受了全部履行,或者连带债务人的任何一任清偿了全部债务时,虽然原债归于消灭,但连带债权人人或连带债务人之间则会产生新的按份之债。
(五)、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债的标的有无选择性)
(六)、主债与从债。(两个债之间的关系)
主债是从债存在的依据,从债的效力决定于主债的效力,主债消灭从债也随之消灭。
(七)、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债务人所负给付义务的不同内容)
50、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有如下特征:第一、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本质属性)。第二专有性,即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独占使用智力成果的权利,他人不得侵犯。第三,地域性,即知识产权只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第四,时间性,即依法产生的知识产权一般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有效。
51、知识产权的种类:第一,著作权和邻接权,第二,专利权,第三,商标权,第四,商业秘密权,第五,植物新品中权,第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第七,商号权。
52、人身权的概念:人身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语气人身不可分离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是人身关系经法律调整后的结果。
53、人身权的特征:第一,人身权是与民事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以民事主体的人身为存在的基础。第二,人身权是非财产性权利,其内容不具有财产属性。第三,人身权是非财产性权利,其内容不具有财产属性。第三,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不可缺少的权利。第四,人身权是绝对权。第五,人身权是支配权。
54、人身权的种类:根据人身权与其权利主体的联系程度和产生的依据的不同,人身权通常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
55、民事责任的概念: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根据 14 民法所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给予法律特别规定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56、民事责任的种类:(1)依产生的原因可将民事责任分为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与侵权责任;(2)根据民事责任的内容,分为履行责任、返还责任、和赔偿责任。(3)根据承担民事责任一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依责任内容有无财产性,分为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4)根据民事责任的内容有无财产性,可将民事责任分为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57、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P158
58、合同订立是指合同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从法律上看,合同订立可以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59合同的效力:是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产生的约束力,分为四大类: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P158
60、合同的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二)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迷失责任。
61、刑法的概念:刑法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法)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6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行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适应原则。63、犯罪的概念: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64、犯罪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65、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四个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66、什么是共同犯罪?
答: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67、什么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是对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着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正在实施侵害的行为采取不超过必须限度的制止性的损害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 15 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68、正当防卫的条件:(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2)不法侵害政治进行;(3)具有防卫意识;(4)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5)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69紧急避险的条件:(1)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2)危险正在发生;(3)处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4)具有避险意识;(5)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70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有哪些?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及罪名: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71、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世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一是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喝着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
7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除此以外,还具有创新性、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特点。7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第一,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注意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建立起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第二,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结束了包罗万象的旧哲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三,从社会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 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7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最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5、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7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7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P187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P188 78、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P190 79、事物联系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答:事物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联系的特点: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复杂多样性和条件性。
80、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永恒发展的。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就新旧事物自身的情况和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条件;而旧事物结构僵化、功能衰退、要素陈旧,不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就新旧事物的关系来看,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同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由于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用户和支持。
81、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维护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质量互变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相互转化过程。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就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82、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196-197 8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7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首先,要重视量的积累。其次,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84、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辩证的否定有三层含义: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及时区分新旧事物的界限,也是新旧事物联系的桥梁,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保留。
85、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86、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经过两次否定,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87、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18 88、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对立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现象时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们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之和内在联系,不能为人们直接感知,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把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们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P209
(二)分析偶然性,揭示必然性。P209
(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P210.8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0、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1、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是什么?
答:相对静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 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的积累, 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第二,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就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线.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9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或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 19 制。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实现。
93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必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管符合客观,是我们组合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知性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小弟改造世界的立足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对客观实际由科学的理解与把握。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需要始终坚持和贯彻的原则.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现在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困难,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始凸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时间活动只有符合这一原则,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9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95、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答: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96、认识运动总规律是什么?
答: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 20 律过程,它体现了认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这就是认识运动总规律。
97、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历史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8、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二者关系如何?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人吗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及其产物。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它包括个体意识和多种多样的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看,它包括低层次、不系统的社会心理和高层次的、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或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等。两者的关系: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99、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由人的劳动,生产资料登要素构成,生产资料又可进一步分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劳动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要素,只有这些得以存在和发展,社会的其他活动如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登才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100、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如何?
答: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 21 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者的关系: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01、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如何?
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二者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适合的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10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0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争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
10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省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具 22 体制度进行改革。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首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因为当具体制度和具体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需要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总的目的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再次,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05、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答: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当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1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三大重要成果是什么?
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三大重要成果。
107、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 23 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108、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9、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时间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基本原理。
110、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12、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同样需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生产力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决定了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4(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5).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将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物质条件的需要.6.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多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5、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基本经验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1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7、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答:
(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1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25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基本方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1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一是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1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有哪些?
答: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各族人民团结合作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爱国统一战线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法宝。
12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24、为什么说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答: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一重要思想,鲜明地表明了中国梦蕴涵的人民主体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是中国梦的深厚底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1)、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2)、中国梦包含着每个中国人的梦 3)、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的力量 4)、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党的领导
125、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
答: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仅仅依靠人民推动改革。126、为什么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进城镇化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127、怎样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特点在于: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府两院”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元制度,不依赖任何其他制度而存在,其他各种制度均由这一制度派生,包括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其他各种法律制度等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还可以表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和政治前提;人民当家做主(即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目的和基础;依法治国是保障。
128、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129、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巩固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2)社会政策要托底;3)创新社会治理。
130、为什么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答: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西安大话,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131、怎样才能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答:要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必须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民主经种植是的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132习近平提出的“钉子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答: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发扬钉钉子精神,医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而要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三要建立规范的老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使开拓进取谋发展、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
133、怎样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答:1)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抉择;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3)朱与偶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13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35、如何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答: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 28 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36、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滴,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37、怎样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答:
(一)、科学立法。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任务: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2)完善立法体制;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二)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4)坚持严格规法公正文明执法。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三)、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1)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2)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3)要推进严格司法;4)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5)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6)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四)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五)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制工作队伍至关重要。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38、怎样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
答: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和工作机制;3)努力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落到实处;4)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工勤岗位中级工晋升工勤岗位高级工的申请】推荐阅读:
工勤岗位职业道德考试11-08
沈阳农业大学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工作方案11-15
学校工勤人员07-25
工勤心得体会10-19
医院工勤人员述职报告06-18
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平台10-01
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考核个人总结09-18
岗位等级晋升条件06-18
岗位晋升个人自荐书11-20
高级数据分析师岗位的职责描述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