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获奖

2024-07-19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获奖(精选8篇)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获奖 篇一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在高考扩招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国家采取相应政策的前提下,只有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题。就业观的转变不只取决于大学生本身,还取决于社会。关键词:就业难 大学生 就业观 政府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日益严峻。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559万,增幅近13%,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10年高校毕业生继续增加达630余万,1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50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去解决就业问题,高校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但这并不足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需要大学生自身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此外政府也需要制定政策,逐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一 大学生不恰当就业观。

(一)大学生当前不适当的就业观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大学生往往受到传统儒家精英文化的影响,自视为天之骄子,认为学而优则仕。对自己的定位过高,相应的对工作的选择性也很强。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在单位选择上:选择科研机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区三项仅有5%。这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导致的岗位选择、地区选择的不均衡,东部地区人才竞争激烈,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宁愿在东部失业也不去西部就业。再有的一个现象就是高校毕业生一窝蜂地去报考公务员,每年本科毕业生考公务员的有几百万,某个岗位的报考比例为2092:1,这也是受到传统的“官本位”、“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认为当官才是正途,哪个人家出了一个当官的那是无限地荣耀。与“国考热”相对应的是,教师岗位特别是乡村教师岗位的冷清。

(二)盲目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影响着正确就业观的树立。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大城市精彩繁华,但那里也容纳不了所有的毕业生。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艰苦岗位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能提供比大城市更好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实际上西部有广阔的天地,在农村大有作为。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那里正亟需各方面的人才,从2004年开始各大高校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支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在那里有充分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与其在东部求职待业、虚度年华,不如在西部堪当大任、一展宏图,人才的闲臵就是浪费,就是国家的损失。新农村建设正在当时,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到农村去,村官计划就是这个目的。大学生可以把到基层工作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

二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错误的就业观对自我发展和国家发展都不利,要有一个踏实勤恳的态度。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先生在给大学生演讲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到我公司应聘,公司里只有一个扫厕所的职位,你欣然的接受了。每天工作勤勤恳恳,把厕所扫的比别人干净,我发现了会让你去管理所有扫厕所的人。结果在你的管理下所有的厕所都比以前干净。这样我就会觉得你是个人才,会把公司的后勤交给你管。你把繁琐的后勤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就把你提为公司副总了,这样你就成功地进入了公司管理层。这虽然不是实事,但也充分表达了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俞敏洪对待员工的态度。作为求职者就要从这个例子中受到启发,不是说一开始就能找到体面地工作,只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工作,做出成绩,你的才能就会被发现,你的才能也就能得到施展。不要说岗位卑微,再卑微的岗位也能做出成绩。

(二)转变就业观要抛弃专业对口的旧观念。

当今大学生要抛弃专业对口的观念,据报道09年仅有不到30%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香港早在10年前就注重通才教育,3在职业生涯中灵活的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才划分出现了新的标准:博士生为专业性人才,硕士生为应用性人才,本科生为通用性人才。中国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的进程中,也进行着类似观念的转变,并且通才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步实施。因此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即使是硕士生也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三)转变就业观念要从大学期间开始。既然专业对口率不是那么高,那么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该注意这一现象。专业课的学习不能放松,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广泛地阅读其它方面的书籍,力求自己的全面发展。例如学习中文的可以涉猎一些新闻、历史、体育、甚至中医学的一些知识。在多方面的学好知识的同时,大学期间也应注重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全国政协委员韩红女士对大学生讲,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臵的财富。大学生就业要有正确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生应“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迎接挑战”,要恰当的制定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要考虑“三性”:对职业的适应性、对个人的兴趣性、对社会的现实性。要敢于去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成功。有了明确的人生发展规划,人的心里承受能力就会提高,社会应变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方向,找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发展方向。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以平和的心理合理定位,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此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就业路上的曲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如实地转移到对就业前途的考虑并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就是压力释放或转移。

(五)要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

就业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作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做好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准备,正视就业压力,迫使自己积极地行动起来,产生求胜得心理和行动。要勇敢地打破传统的“就业就是选择终身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就业观;再则,要敢于吃螃蟹,自主创业。

三 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几年内不会得到缓解,甚至会在以后几年就业压力会不断加剧。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光依靠大学生,国家应该在这类问题中做出更多的举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一切意识的东西都是来自物质的。就业观同样是一种意识,它的形成也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因此想要大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则要解决一些根本的问题。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都红了眼地去考公务员,真说的上是疯狂,为什么大家都往这条“独木桥”上挤?众所周知,公务员的工资其实是于教师的差不多的,但他的各项福利待遇则是教师所不能比的。如今消费水平高,尤其是房价高,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就业、婚姻压力,近几年凸显的看病难、入学难的问题也让大学生们渴望得到一个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这样的一个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只能通过考公务员获得。要想更好地配臵人才,引导大学生们到合适的岗位,比如教师,就需要政府降低大学生的生存成本,抑制房价,提高教师待遇。

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与人才的缺乏已形成了一种矛盾,如何突破西部人才缺乏的“瓶颈”,这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西部地区观念相对落后,经济、科技水平欠发达,难以提供中青年人才成长的多元化渠道。西部地区经济较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有实力的公司和企业相对较少,高层次人才难以获得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博士在外企年薪能拿到5—20万,在西部只能是1万多。人才市场机制不全,西部地区的人才就多数留在行政事业单位,但长期以来,在我国无论是行政还是事业单位,都有等级森严的制度,事业单位也套用行政级别,有相应的厅级、处级、科级等,特别在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无论是分配方案还是住房都与行政级别挂钩。在谋取相应的行政级别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不利于中青年人才成长。这就要政府提高西部人才的待遇,解决住房问题,优化人才利用模式。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村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国家需要给农村大学生一些就业帮扶。中国的农民有八亿多,大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家人省吃俭用,只盼望孩子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离开农村,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因此这类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不仅要解决自己的生存、婚恋问题,还要顾及年迈的父母,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挣钱的工作。他们大多不想家人也不愿让他们回到农村去,城里的大学生自小在优越的环境里成长,更不愿到农村工作。因此基层就又出现了人才短缺的状况。要解决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在待遇上刺激以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再个就是要解决好农村的养老、医疗问题,现在农村被纳入“医保”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但转变就业观不是喊喊口号,也不只是大学生自己所能解决的,这还需要政府作出努力。内、外因共同起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营造一个优越、公平的就业环境,创制一个良性的人才配臵机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远 施春华《大学生实用心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周德明等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中南大学出版社

3、杨小琼《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获奖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重要作用,主导观

随着大学的扩招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大问题。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想方设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但是靠人救不如自救。大学生要调整心态, 在心理和对未来预期方面都做出适当的调整[1]。正确的就业观就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自己的就业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 从而在自己的思想上形成一种正确的具有很强主观意识的观念。

1 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重要作用

1.1 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都在与日俱增, 而历届大学毕业生有很多就业问题也都没有解决, 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在就业人数增多的情况下, 随着全球化经济危机的蔓延, 社会就业的机会却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能够让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个清醒的认识, 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楚的规划,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就业, 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1.2 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

就业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途径[2]。正确的就业观是建立在理性的判断的基础上的, 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 能够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而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 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才能真正的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才能不辜负多年来辛辛苦苦的学习和努力。

1.3 能够指导进行职业规划

每个大学生离开学校走进就业岗位, 就是在开始自己的新的旅途, 就是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个时候进行职业规划能够让目标更加明确, 让努力更加具有效率。而正确的就业观就是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思想, 只有在正确的就业观的指导下, 才能够让职业规划更加的合理, 让职业生涯更加的有价值。

2 当前主流的就业观

2.1 城市主导观

很多大学生在进行就业的时候都是以城市为自己首要考虑的条件。他们会选择一些发达城市, 例如北上广。一些大学生选择这些城市是因为这里就业的机会多一些, 发展的机会也多一些, 他们希望在大城市里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事业, 同时在这些大城市里, 能够满足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还有些大学生想去大城市是因为想要出去见识一下这个美丽的世界, 想要去见识一下经济发达的城市是怎样的繁华。诚然在大城市里有着这种或者那种的好处, 但是同样在大城市里也有着大城市的弊端。在大城市里就业压力很大, 因为很多时候都是一样优秀甚至是比更加优秀的人在竞争, 例如走在上海的街头, 本科生一抓一大把, 研究生更是随处可见。同时大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 这对于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并且大城市里快节奏生活会感觉到很多的压力, 如果承受能力差很有可能会出现精神问题。

2.2 企业性质主导观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会倾向于国企或者外企, 他们对私企很排斥甚至不屑一顾。国企和外企一般工资要高一点, 福利待遇也要好一点。很多国企单位的福利让人眼红, 让人觉得进了国企就是有了铁饭碗, 生活有了保障, 从此就能好好的生活。而外企由于他们的神秘感和展现出来的实力也会让人觉得更加的放心。在国企或者外企工作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让心情愉悦。但是国企和外企毕竟只是少数, 所以大家的机会就小了很多, 同时物以稀为贵, 往往即使是有限的几个就业岗位, 竞争的大学生也是趋之若鹜, 竞争的压力也不会小。

2.3 家庭主导观

有些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会选择自己家庭所在的城市或者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在熟悉的环境中, 会更加的适应, 更加的自在。同时与家庭也可以互相有个照应, 既满足自己对家庭的依赖, 同时也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想念和牵挂。在家附近工作会带来很多便利, 也省去了很多的麻烦, 不需要去适应另外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 也不需要工作地和家庭两边跑, 最重要的是父母都在身边, 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一直都会在父母家庭的关照下, 无法真正做到独立生活, 在心理上会产生依赖感, 而这种依赖感在工作中就会让没有担当, 没有责任感。最终影响的职业发展, 甚至是私生活。

2.4 金钱主导观

很多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会根据薪金的高低来决定, 他们会直接选择薪金高待遇好的企业就业。薪水高, 福利好在短期内能够很好的改善生活, 能够在短期内减轻家庭负担, 同时这种优越的条件会对企业充满信心, 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且即使是昙花一现, 还可以选择跳槽, 总之不会吃亏。但是往往现实总是与想象中的不一样,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 同等学历特别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 彼此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凭什么这么优越的条件选择了你而不是别人?答案肯定是你的付出也比别人要多。很多企业给的薪水高, 但很可能要你去国外生活条件不好的国家长期出差, 也有可能你的工作时间会相对的比较长。

2.5 发展前景主导观

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时候会比较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他们会考量公司的实力以及自己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收入和回报。这种就业观眼光比较长远, 看起来比较有远见, 毕竟人的一生很长, 职业生涯也很长, 一时的成败得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看似充满希望的前景有时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 你最终是否有能力去达到你的期望值, 这还是个未知数, 当你无法达到你的期望值而现实条件待遇又不好的时候, 你的生活会很艰难。

2.6 兴趣主导观

很多大学生就业就是凭自己的兴趣决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能够激发自己极大的热情, 能够让自己在工作当中充满激情并且努力奋斗。但是兴趣往往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还需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1 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想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需要搞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什么。需要收集信息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要把握信息量和信息的准确性, 只有在足够准确的信息基础上才能进行理性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3.2 理性判断自身的能力

除了了解就业形势, 还要了解自身的能力。要理性的判断自己的能力, 既不妄自菲薄, 又不要妄自尊大, 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 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劣势是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3.3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影响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 才能够从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看待问题。只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才能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4 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就业准则。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 无论是哪种主导观下做出的选择, 都是有利有弊的, 没有哪一种是完全是有利的。而且刚刚走入社会, 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存而不是发展。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给自己准确的定位[3]。因此, 要综合考虑所有的条件, 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4 结语

正确地就业观一定是在理性的判断和分析的基础上, 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 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行业。不能鲁莽的凭感性思维去判断,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解决就业问题, 选择对自己最好的职业。

参考文献

[1]韦光明.大学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3 (4) :139-141.

[2]秦旻.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2 (3) :60-61.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获奖 篇三

第一,摆正心态,正视基层就业岗位。不要让所谓的身份和面子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择业时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的状态。有些学生毕业后立志非三级甲等医院不进,一些门诊、社区医疗机构甚至二级医院都不看在眼里,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黄渤,我们对于这个明星都耳熟能详,他生活在首都北京,然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即使是这么有名气的明星大碗竟然也选择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在匀速行驶的地铁里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等地铁、挤地铁。其实刚开始的时候,黄渤的选择是打的上班,后来考虑到打的上班不仅费用高,而且还经常被堵在路上浪费了不少的时间,相比之下还是乘坐地铁简单而快捷,如此一想,他就天天坐着地铁上班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只管每天坚持乘坐地铁上班。有一次主持人问过黄渤,他简单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忽然想明白了,不能让所谓的身份和名气毁坏了自己的生活,使原本快捷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化。”由此看来,当今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和择业的难题上的处理方法也是一样,不要让身份与名利毁坏生活,不仅仅是一个明星的豁然,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待人生质朴的态度和智慧的自知。其实大学生更应该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放下清高与面子,像黄渤一样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从基层做起,从简单的小事做起。只要你比别人更加地专注,你就将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佼佼者。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更多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

第二,增强信心,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看重自己。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人数与日俱增,好多的高职专科院校的毕业生更加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尽管当前的社会形势是这样,在大学生大众化的阶段,上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得概率那么小了。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但是,上了大学,三年或四年后毕业面临就业,虽然当今就业主要形式是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是面对一个岗位上百甚至上千个应聘者,这就要求应聘的毕业生有更高的素质,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经历数次应聘失败后,抱怨说:“几乎所有的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像我们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机会实在太少了。”。学生就业时自身的实力很重要,业务上也就是自己在学校期间的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必须过硬,只要你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就业还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或某一项工作,舍你无他,人家认为只有你做会有更好的效果,才会聘用你进而重用你!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这句话使我们每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自己肩上的单子一天天的越来越重,越来越领悟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记得看到过吴敬恒先生的一篇文章《国父的幼年时代》,文章的开始就是 “我们活在世上,最要紧的,自小就要看重自己”。因此,我们每一位跨世纪的大学生都有有更强的自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除了有IQ、EQ,还要有TQ,其就是人们所说的团队精神。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在努力提高个人的竞争力的同时,更需要提高团队的竞争力,一个团队的成功,才得算得上真正的成功。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所在的班级能够获得优秀班集体是班级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团队努力的结果。而工作以后所在的团队能够每年都能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所在的团队业务量最大,我想也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因此,不管何时何地,团队精神是一永恒的主题,有团队精神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第四,对待工作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刚刚应聘参加工作,工作、生活、学习完全独立,很多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各方面都不能适应新的单位工作模式、生活模式,工作业绩跟不上同事,自己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他们及时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让每个毕业生积极、乐观、满怀激情的去投入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我们知道成功者大都是历经磨难的。遇到困难时,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与失败者相比,苦难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生命中价值极高的养料,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做下了良好的铺垫。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的,因为如果你真的很热爱你的工作,你就不是在单纯地工作了,你是在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你在工作中是享受的话,你一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更多的时间投入,更乐意去做更多的工作。那么你想比别人做得差可能都很困难。

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篇四

——谈学习《就业指导》的体会

班级:网络11-1

学号:姓名:成绩: 作为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对自己未来事业发展方向及社会定位的选择。就业观、就业心理和职业定位等问题都会影响我们能否顺利就业。对当前的我们来说,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对于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就业不仅牵涉我们自己的利益,还牵涉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材的意志和信念,对于大学生顺利地走进职业生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人才市场的开放,大学生就业制度已逐步转变为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该政策落实了就业单位的就派遣到具体单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就派遣到生源所在地人事局,外省的毕业生派往生源所在地省教育厅或省人事厅。择业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持省教育厅签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办理报到就业手续。如今,这一进程已不可逆转,再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全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社会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毕业生需求量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毕业生需求量减少;社会对毕业生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下岗再就业人员的竞争等因素,使大学生的择业观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一部分毕业生能够正确地把握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主动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然而,也有不少毕业生由于没有人生规划的意识及行动,处于迷茫甚至颓废的状态。加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毕业生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也使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的沉重。大学生的择业观误区 择业观,是指择业者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目前虽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政策给毕业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营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氛围。但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择业取向的功利化。受市场经济利益观的影响,毕业生择业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其择业取向不是“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这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上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只求工作单位薪资福利,重功利性日益突出。这些大学生思想上较为懒惰,责任心不强,在择业过程中常表现出自负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过分看重眼前利益,结果是挑来挑去,错过许多良机。

滞后的择业观。就业制度改革在稳步中进行,大多数学生具有主动择业的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于就业制度。其明显滞后的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留恋过去的“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不敢面对人才的竞争;二是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这种跟不上时代的就业观念,会让大学生错过获得工作的机会。

择业价值期待的理想化。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但“精英意识”却还存在于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如今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在学校和家长的呵护下,在生活上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很少从实际出发,造成了自身期望和社会需求的差异。“精英意识”使得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和积极创业的观念,缺乏对自己对社会的正确定位,缺乏主动性。就业偏执。现实的就业市场并没有办法满足每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但是许多大学生还是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标准来择业,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就业偏执主要表现在不顾社会的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与适应性,过分追求专业对口,只要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去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就业机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如何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摆正位置,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投身社会大潮,是每个毕业生必学的课题。

正确的功利观。正确的功利观表现为要有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无私奉献的思想。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择业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结合起来。

适应社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已经走向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通过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国家不包分配,学校协助推荐,以往毕业生就业包分配,包当干部的政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掌握国家就业政策,认清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不要依赖学校、父母、亲戚、朋友,要主动走进人才市场,要制订自己的求职方案,努力想办法,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树立自信心,自主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努力寻找自己的就业之路。

敢于竞争、抓住机遇。大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同“铁饭碗”的传统思想告别。大学生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当发现就业机会时就主动出击,不要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在这个新时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在于鼓励一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的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误区。毕业生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应当适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现实,意识不到自己的条件限制,甚至自傲狂妄,由自信走向自误。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忽视自己的长处,缺乏自信,过于自卑。只有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就大学生本身来说,就业时应谦虚学习,并认清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改变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大学生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即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尽快落实就业单位,不要过分挑剔,不要过份强调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先落实一个单位再说。在工作过程中,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观察看是否有更合适的工作单位,有机会继续到人才市场寻找更好的单位,如果没有更好、更合适的单位,就在原单位好好干,有合适的单位,就赶紧更换单位,并努力工作。待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自己创业。

树立“通用人才”的就业观。如今,企业用人观念在改变,不再是硬性要求专业对口,在很多职位上,招聘单位需要员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专业只要是相关便能接受。另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实现就业,以稳定来求自身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都应树立多元化“通用人才”的就业观。

毕业生应做的择业准备 择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是从未经历过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面对陌生的面孔,在就业市场中与众多的竞争对手激烈角逐,谁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谁就会更有的机会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知识与能力的准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择业前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是指对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梳理和整合。通过对专业知识、基本素质、方法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的强化复习和演练,将它们充分激活,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此外,还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跨行业就业。知识的准备,要特别注意面试、试讲和将来工作中可能最为广泛运用的相关专业、科学与人文、社会交际等。能力的准备方面,要善于挖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意锻炼自己的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力,强调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真诚塑造自己信守承诺、富有责任感的人格魅力。了解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讲,做到“知己”比“知彼”更为容易,而且也更为重要。其实质也就是自我定位的问题。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也一样,各有各的优势和缺陷。能不能给自己定好位,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不足和缺陷是否有清醒的认识,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更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将来有可能在那些方面获得事业的成功。只有对自己有了理性的、客观的分析,结合就业形势做好了自我定位,才能确定一个合适的择业目标,并能够在激烈的应聘竞争中,扬长避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最终取得成功。

5.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获奖 篇五

陈宏谋陈平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毕业生应改变狭义的就业观、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毕业生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就业 择业工作岗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在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既有“英才”,也有普通劳动者,毕业生既有当“白领”的,也有当“蓝领”,甚至“灰领”的。我们高职院校就是培养一线的班组长等“蓝领”、“灰领”人才。随着高职教育规模、观念与功能等的改变,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必然发生变化。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毕业生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一、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

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凡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即为就业者或就业人口。依照国际劳工统计的通用标准和中国劳动制度及统计办法,凡在生产资料的全面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中劳动和工作的职工、农业劳动者,在城乡从事个体经营的劳动者以及在其他经济形式中从事劳动的劳动者都是就业人口,或称就业者。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从事个体经营;无论其工作地点在农村、城镇、城市、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其工作是固定性职 1

业,还是临时性职业;无论其是在现有的岗位上工作,还是在自己创造的新的岗位上工作,都属于就业。狭义的就业观认为,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那种才算就业;只有显性就业才算就业。许多大学生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随着高职教育普及,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短缺人才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对人才的高学历追求将逐渐被高素质、高技能的新要求所取代,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规模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许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造成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许多社会机构吸纳员工的能力下降。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起广义的就业观,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只要是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在工作种类上,大学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一份工作,也可以同时兼任几份工作;在工作收入上,大学毕业生可以从事有较高收入的工作,也可以从事一般收入的工作;在工作地点上,既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农村;在工作稳定性上,大学毕业生既可以从事稳定的长期工作,也可以从事不太稳定的短期工作。广义的就业观将会使我们的就业范围大为拓展。

二、改变“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过去的就业观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一次择业定终身,稳定工作到退休的“铁饭碗”工作。而如今,这种观念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充满风险,企业破产、单位裁员、经济不景气以及新生劳动者对现有劳动者的竞争淘汰等,均是现阶段与未来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均会导致部分劳动者失去已有的工作岗位;大学毕业生虽具备专业知识的优势,但由于当前人才分配不均匀,又由于部分学生有学历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验等原因,就业情况不太乐观。即使已经就业,也不能保证不

被淘汰,或终身不变换岗位。因此,要摒弃“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而高职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流动较为频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流动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其结果是使就业者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技能、知识水准,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为就业者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就业者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逐渐被动态的“终身”择业观所取代。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就业观。

三、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

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是创造工作岗位的积极群体,在积极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为其他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的就业创造机会。但从有关文献资料来看,大学毕业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工作岗位”,“创造工作岗位”的行为依然甚少。这种自主创业行为的缺失,与大学教育中缺乏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一个工作岗位,而不是增强他们创造工作岗位的潜能。作为我们高职院校应加强在校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通过规范的创业教育,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要使创业教育富有成效,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保障措施。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而也就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我们高职院校应考虑按比例引进或聘任工程技术和科研类人员、经营类人员、法律类人员、企业类人员、社会学类人员,以组成有良好结构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的缺乏,也与鼓励创业的社会舆论及良好的制度杠杆有关。如韩国制定各种创业鼓励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高

潮。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部分高校也启动了创业计划,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00年6月,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了西部地区首家创业者协会;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创业教育系列培训于2004年4月正式开讲;江苏大学通过大学生创业学校开展创新讲座、创业策划培训;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女大学生创业培训营”。这一切显示,创业教育正悄悄走进大学校园。教育部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予以肯定,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排除一切政策障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先后为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出台了有关优惠政策。各省市,无论是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中西部、东北等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创设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助力。

没有大学生创业就没有美国硅谷。大学生创造工作岗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缓和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必然选择。

四、改变六种就业心理观念

(一)是攀比心理。应届高职毕业生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二)是盲目求高心理。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三)是不平衡心理。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对人

生产生偏颇看法。

(四)是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五)是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为被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了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过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

(六)是依赖心理。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三年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6.谈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篇六

11工业工程2班黄日清201141108206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 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人走进社会,都会面临就业的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正文: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这是一个关乎个人的未来,影响个人一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认真和严肃对待。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识择业和创业这两个概念,才能从实际考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择业,顾名思义,“择”意味着选择、寻找、决定;创业,“创”意味着开辟、创新、拓展。所谓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所谓创业则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择业与创业并不是两个孤立的环节,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又是择业的内在要求。在实际生活中,择业和创业往往是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所以说择业也要从实际出发,个人选择自己的职业,必须深入了解个人的每一方面和客观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用人单位可以提供的职位少之又少。很多人对择业的观念,都是选择高收入,福利好,地位高的职位,而那些低收入,福利不好,地位低的职位又没人做,所以造成“有人没工作做,有工作没人做”的局面。

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说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引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生择业就要从客观规律出发,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兴趣爱好等,再根据就业环境从实际考虑再做出正确的择业。

一、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己身体、兴趣、气质、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因素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能够准确地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2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克服不良的择业观

面对种种不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的大学生因向往、追求奢华生活为果,或个人非正当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迁怒他人、归罪领导或老师、毁损公物直至违纪违法;有的大学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以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正确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3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面对现实,挑战自我。我们不能回避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应该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对个人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引导每个人树立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的正确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分析自己与就业市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改变一次就业、一步到位的观念,不能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应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

4.转变就业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如果能够转变就业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将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于大公司说,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因此,大学生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既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以施展,使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二、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到“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引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生选择创业,必须要有创业失败的准备,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创业,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除此之外,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还能帮助别人就业。

2.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有利于自己创业的方面前进。大学生刚出来创业,大多数是欠缺很多创业的前提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很多大学生刚创业时,都是缺乏资金的,人们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利因素。但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知识,拥有自身的素质和优势,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性格与心理品质素质等,这些素质和优势,有利于大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展现,适合选择自主创业的途径。

3.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磨难多。因此,只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还需要创业的勇气,有勇气者才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和成功创业。勇于创业已经成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目标。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这是当代所有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品格和时代风貌。(引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创业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的是审时度势的眼观,更需要以长远的眼观。大学生选择创业,就要有敏锐的商业眼观,要善于捕捉市场的契机,统筹兼顾,发掘有利于自己的创业机会,并及时进行商业投资。既要不拘泥于陈式,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创业的环境等各种现实因素。来过、走过、经历过的感受固然浪漫,但苦过、累过、成功的收获才是宝贵的。

7.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获奖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谐校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变化发展, 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由昔日的“天子骄子”转变为“平民百姓”, 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 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来说, 就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 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 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 就整体状况而言,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问题。但是, 有一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由于家庭、院系、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 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非正常现象。

一、就业动机方面

部分学生把未来事业成功与否、个人幸福与否全都寄托于就业的成败上, 整日忧心忡忡, 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 专业是否对口, 从而产生了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 这就不同程度地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与之相反, 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无需自己费心, 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竞争意识缺乏, 就业知识和能力缺乏,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当就业受挫时才发现悔之晚矣。

二、就业期望值方面

很多大学生虽然意识到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 但仍不能理智而现实地面对就业问题。一种是期望能选择稳定的职业, 一劳永逸;一种是期望自己一就业就获得高职高薪, 没有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三是期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价值, 没有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四是期望就业的单位一定与专业对口, 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 才能人尽其才, 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作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 人为地将就业渠道变得狭窄。

三、价值取向方面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出发点往往是“我想做什么”, 而不是“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同时, 在地域选择上, 不愿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而是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目标;在单位选择上, 轻视中小企业单位, 热衷于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在岗位选择上, 不愿从基层做起, 从艰苦的工作做起, 而是要求职位体面、待遇高、条件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 每个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要求,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毕业生个人的要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那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 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 从实际出发,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建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首先, 正确认识自我, 调整就业心理,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活动既是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职业能力为社会服务的途径, 又是人们通过自身职业能力进行谋生的手段。就业观念不同的人, 二者的比重是迥然不同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认真把握自己, 尽可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从而把求职的期望值调适到与自己能力和素质相当的水平上;要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 避免从众心理, 避免理想主义, 克服依赖心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中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克服依赖心理, 自主创业, 终身学习, 同时积极面对市场化条件下的挑战与机遇, 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 树立市场观念及“双选”观念。大学生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所在, 才能找到与自己天赋和个性最为相符的行业和职位。

其次,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保持良好心态。充足的信心是带着我们飞越重重困难的翅膀, 乐观的心态是帮助我们抵御失败挫折的盾牌。良好的就业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 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 求职失败, 万不可因此自卑, 而是应该认真反思, 吸取经验和教训, 努力争取新的机会。

再次, 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的意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 而且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 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 付出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最后, 做好就业技能准备, 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大学生一入校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 认真学习, 刻苦钻研,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只有如此,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巧, 例如指导学生做好求职简历, 搜集若干成功的学生求职简历, 精选其中优秀简历进行再设计, 以供学生借鉴;用报告、讲座的方式提醒和指导学生, 写一份极具个性的简历;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鼓励大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和企业。就业教育能使大学生及早找准方向, 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 做一个合格、有用的新型人才。

(二) 加强就业指导, 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

首先, 加强就业指导, 增强就业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择业技巧指导、创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学习就业政策, 分析就业形势, 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全方位打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 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科学地调整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 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最后, 家庭应配合学校教育, 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带头克服传统就业观念, 引导子女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 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 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大学生要确立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竞争意识, 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 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 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展其所长,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琰, 任化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倾向性误区及其应对策略.天中学刊, 2009.6, (3) .

[2]杨巧云.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8, (12) .

[3]李守峰, 王泰宁.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滨州学院学报, 2010.8, (4) .

8.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八

当前,大多数领导干部拥有科学正确的政绩观,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不负重托,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有的片面理解“政绩”,将政绩只视为经济增长、等同于城市发展,尤其是等同于GDP增长。有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编造“GDP神话”,为个人树碑立传。

领导干部对政绩观有什么样的看法,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根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按照中央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忠实实践党的宗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谁创政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的宗茸,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这样的政绩观是正确的;相反,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官位和权力,去做“面子工程”、“花架子工程”,这就是错误的政绩观。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政绩是个人的事情,工作是做给上级看的,凡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他们追求政绩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于民,而是为了给自己留名,为自己升官,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创造政绩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就必须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察政绩,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感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创什么样政绩?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追求政绩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得看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政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坚持正确政绩观,要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是个总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当成为各级干部的行为准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经济发展,又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既看城市发展,又看农村发展。既看经济增长情况,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主观努力,又看客观条件。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创政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的连续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靠什么创政绩?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要坚决反对说的多干的少、说的好干的差的工作作风。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吹”出来的、“喊”出来的,要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实绩把写在纸上、喊在口号上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变成现实,忠实于党、取信于民。其次要坚持勤政为民。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坚持“身”与“心”同下,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思考下去,带着问题下去,问计于群众,求教于实践,努力使下基层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最后要堅持廉洁自律。要坚持廉洁从政,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意识,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决杜绝“权力私有化”、“权力市场化”、“权力商品化”。不断增强党性观念,提高从政的道德修养,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依法从政水平,努力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得群众的信任。

怎样考核政绩?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解决好“怎样考核政绩”的问题。干部干什么,怎么干?政绩考核是一根“指挥棒”。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各地都把GDP增长速度变成衡量当地在任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片面的。为此,我们应当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和谐以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防止各级领导干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发展,片面追求GDP等倾向。另一方面,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评价机制,实现干部政绩考核方式向“民评官”转变,让社会公众来评估领导干部的政绩。民众在评估政府官员的政绩方面往往具有信息优势,民众不仅会追求那些客观的、可量化的发展指标,还会追求那些主观的、不可量化的、可感知的指标,如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安全程度等。与此同时,民众还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地方知识优势,为政府提出可参考的发展目标。因此,将评估政府的权利还给民众,将政府官员的“进退留转”交由当地群众决定,将官员的升迁与政绩评价回归于当地群众,由公共服务对象来评价各级领导干部,那么他们在工作中就会更多地考虑追求能惠及当地民生和社会进步的政绩,必然有利于各级官员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总之,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政绩的内容上,应该是实实在在、有利于当地建设和发展;在创造政绩的目的上,应该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为了推进当地建设而不是做给上级看;在创造政绩的途径上,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不是投机取巧、竭泽而渔。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上一篇:适合年会上玩的互动小游戏下一篇:学校圣诞节联欢会主持稿礼仪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