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经典教案(精选8篇)
1.鲁迅药经典教案 篇一
鲁迅《药》读后感
听完施奕老师讲解鲁迅先生的《药》以后,我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他们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暂且说是麻木不仁吧,他们是无奈的,就连如何坠入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们也许也全然不知。可悲,真的可悲。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辛亥革命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毕竟还是没有解放。
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这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
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鲁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笔,将当时整个社会浓缩到简短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射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
许皓越六(7)班
2.鲁迅《药》的研究 篇二
曾经有些人认为《药》的故事有着两条并行的线索,瑜儿同夏四奶奶的亲子关系和小栓同老栓、华大妈的亲子关系。只就亲子的关系来说,应该把瑜儿和夏四奶奶的关系认作主要的,小栓和老栓、华大妈的关系认作次要的。其实这小说的情节的内在联系,不见得在亲子的关系上。从故事的发展看来,全篇以夏瑜的革命为中心线索,其他情节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吃烈士”,也象是一条无形的线索:固然小栓吃了血馒头,是鲜血淋淋的。浑身黑色的刽子手康大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以杀头为业,还要把烈士的鲜血来换硬硬的一包洋钱。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把烈士的衣服也剥下来去换饭食吃。最可痛恨的是夏三爷,谋害自己的侄子,二十五两雪白银子的赏金落腰包。告发的、审判的,也都从杀害烈士得到了好处。还有什么花白胡子,什么驼背五少爷,有意无意的也无非是帮凶。
徐锡麟烈士和秋瑾烈士等就义于民国成立前四年多。鲁迅先生有感于辛亥革命时期烈士们死得寂寞而写《药》,这里反映出来了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不知道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性,少数人难以战胜强敌,结果不免寂寞而死。可是这只是《药》的一个方面,这篇小说有其更重要的光明的一方面。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上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药》的后半篇上,从华大妈的眼睛看瑜儿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瑜儿的母亲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象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花环的存在,出于她们的意料,所以鲁迅先生说是“平空添上”去的。这个花环的加上,暗示着革命者虽然寂寞而死了,可是革命的种子已经播下,将要发芽成长,开花结果,革命终于获得胜利。这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值得我们注意。所谓“平空添上”,其实只是对本篇所写的情形而说。瑜儿的母亲夏四奶奶是不了解其儿子革命的伟大意义的,只因感到世态炎凉,认定“亲戚本家早不来了”。以为丛冢荒地,“孩子不会来玩”。可是照孙伏园先生《鲁迅先生二三事》上说的,当时景仰秋瑾烈士的人并不少。她有许多同志和大通学堂的学生,到了清明时节,暗暗地到她坟上去放一个花环是可能的事。秋瑾烈士就义时孙伏园先生还只有十三岁,也曾经偷偷地跑上龙山去瞻仰过她的遗体,那棺材是白木的。龙山就在古轩亭口西面的附近,是不难上去的。所以这个花环的放上,并非由于凭空的幻想,原也有其现实的根据。虽然只是一个花环,短短地写了几句,可是这在全篇小说,却起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了这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光辉的照亮,我们就觉得无所谓悲观、感伤了。虽然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药》的收束,分明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鲁迅先生为着“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在作品的篇幅上,总是描写黑暗面的字数多。《药》也是这个样子。可是同时,他是更注意于英雄人物的歌颂的,《药》的第三段上写瑜儿,已经关在牢监里要牺牲了,仍然尽力地宣传革命,“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希望促使人觉悟起来。坚强有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英雄气概,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鲁迅先生和徐锡麟烈士、秋瑾烈士都是绍兴人,曾经在日本一道留学,对于他们的被害是很激动的。他在《范爱农》上写道:“……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我是主张发电的,……”(注)在《药》上,写了刽子手康大叔对瑜儿说的话:“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接着写了这样的一行:“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驼背五少爷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花白胡子的人是油腔滑调的。连二十多岁的青年,也是坐在茶馆里和刽子手一鼻孔出气。鲁迅先生对于这种情况很激动。这一行写得非常沉痛,也是非常气愤的。
秋瑾烈士被害时正当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已经腐败到了极点,不能抵抗各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只知道加紧剥削、压迫人民以媚外,屡次丧权辱国,又有种族的岐视;人民敢怒不敢言,痛苦不堪。徐锡麟烈士在安徽起义,杀死了巡抚恩铭。他也被杀。当时秋瑾烈士在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这是她和徐锡麟烈士等同道组织的革命机关。被人告密,也就被害。这是够使人痛心的了,可是驼背五少爷等麻木得敌我不分,终日在茶馆里发谬论,与刽子手为伍,以说笑为能事,连二十多岁的青年,居然也说革命的行动为发疯。这真是令人气愤的。
鲁迅先生用在《药》上的表现手法,有两个特色值得我们注意研究,就是气氛的点染和侧面的描写。我们读《药》,尤其是它的首尾两段,总觉得是阴森森的。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有时也可以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来往的人,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为群众谋幸福的志士,死得这样寂寞。这也显得腐败的统治阶级手段的卑鄙,不敢在光天化日下行刑,这样偷偷摸摸地杀人。这种气氛的`点染是有助于烈士死得寂寞这意境的表达的。
第四段写墓地的情况: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得层层叠叠。华大妈在她儿子的坟前哭了一场,呆呆地坐在地上。微风起来,吹动她的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夏瑜的母亲,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惨白的脸上,现出羞愧的颜色。在她儿子的坟前,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伤心得将要发狂的样子。她们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站在一株没有叶子的树枝上的乌鸦。在这景象里写足了悲凉的气氛。这以后写出夏瑜坟上的花环来,才显得更出色。——革命者虽然被害死,可是还有更多的革命者在敬仰先烈,纪念先烈,将要继承先烈的遗志轰轰烈烈地起来革命。革命是不可以扼杀的。
夏瑜在牢监里宣传革命的英雄行为,和他所宣传“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强有力的词句,都只从刽子手的口中谈出。夏三爷出卖侄子的无耻行为,和红眼睛阿义剥烈士衣服图利的卑劣手段,也只从刽子手的谈话中说明。原来是几个场面,要用许多笔墨才能叙述清楚的,这样只简单扼要地几句话就表达明了,而且对照鲜明强烈,也是深刻生动的。这是“侧面描写”的优点。
在全篇四段中,第二段比较短,是过渡性质的。第三段来得紧张,烈士的革命精神和群众的麻木愚蠢状况,都在这一段中刻划出来。杀害了自己种族中志士的刽子手,到了茶馆里有如此威风,这样受到尊敬。尊敬这种刽子手的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的人等,也对牢头称兄道弟。他们在当时,原是普通的茶客。这是什么样的社会!
这第二、三的两段文字,反映着严重的社会病态。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的人等,对于革命者的故事好象是比较疏远一些的。可是在为“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而“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的原则上,有其重大意义。
小栓吃了烈士的血;可是他年幼无知。老栓和华大妈,把烈士的血拿来做药给儿子医病,无非由于迷信,自然也是麻木了的。他们本是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盖的夹被是“满幅补钉”的。把多日辛苦所积的洋钱去买人血馒头,为的是想救儿子的命。终于弄得“人财两空”,是上了当的。老栓天还没有亮就出去买人血馒头,路上遇见几个人以后,就“按一按衣袋”,知道“硬硬的还在”,这才“仰起头两面一望”。这固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多歹人,随时要防被偷窃,可也说明了他对一包洋钱的重视,因为积存起来是不容易的。鲁迅先生对于有了缺点的劳动人民,基本上还是给予同情。这和对于满脸横肉、一副吃人凶相的刽子手表示十分痛恨的态度固然不同,和对于游手好闲、诬蔑革命为发疯,污辱烈士、甘心做奴才的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的人等表示十分厌恶的态度,也是两样的。我们应该细细地辨别;虽然《药》也写在“五四”运动以前,当时鲁迅先生还是进化论者。
第一段上写着“一条丁字街”,就是从龙山方面经过府横街到古轩亭口去的地方。衣服前后有一个大白圆圈的“号衣”,当时那白圆圈里是有“兵”或“勇”字的。虽然是细小的地方,鲁迅先生也不随便乱写。
3.《药》--鲁迅作品阅读 篇三
汪佳敏叶冲
导言:
药,当人生病无助的时候,自然需要药的帮助,让他帮你解除病痛还你健康。可是有人却将蘸着人血的馒头当药,主人公是鲁迅《药》笔下的人物。鲁迅先生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么一个吃人血馒头的故事吗?
任务: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又能引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因此经典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恒久性。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药》经典在何处?
1.走近1919,走近鲁迅
(1)作品写于1919年4月,在这之前与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没有对鲁迅产生影响?
(2)《药》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系吗?
2.感悟智慧,思考现实
(1)当作者写小说反映当时现实生活时,常常带有作家自身的观念与判断。对于华家、夏家及众茶客、鲁迅先生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呢?
(2)《药》是不是又让你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其它作品?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作品呢?(3)你认为《药》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和将来的社会有什么警示的作用吗?将来的人还会不会读这部小说呢?
3.展示作品,显现才华
(1)假如你是编剧或者导演,你会挑选哪段场景,你会给这部小话剧起个什么题目呢?(2)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会挑选谁扮演这个角色?给演员什么演出提示呢?假如你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你会扮演谁呢?
成果形式: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药》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
(2)将你的文章的提纲制作成PPT,讨论时一并展示。
(3)组织班级的同学一起排练课本剧,在展示课上公演。
过程和资源:
本单元集中活动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准备阶段,个别阅读
1.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一课时自习,研读教材为主,附课文的写作背景的介绍和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1)《药》的标题深含的意义。
(2)“华”“夏”姓名的意图考究。
(3)结合阅读提示,夏瑜的生活原形是谁呢?
(4)《药》的主人公是谁?
(5)结尾应不应该出现“花环”?
(6)夏母理解夏瑜吗?
(7)作品中华小栓一直咳嗽的描写作用何在?
(8)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按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组合,并说明组合的依据,给每一个组合起一个名字。
(9)在课文中,鲁迅先生有对围在刑场周围的群众有句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请找出来。这句比喻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附1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附2
“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的处所。”“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身上必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很不像样,所以不会相干。”(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第二课时 课堂研读讨论(小组讨论、全班教学)
研读一部作品,问题意识很可贵。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深入,重视在阅读中质疑生疑,这样就能不断地在“读过”、“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过程中收获能力,得到感情的体验与审美的熏陶了!参看下面的问题,请你们选择几个或者自拟一个值得你研究的题目,进行讨论,20分钟后,请将你们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
(1)鲁迅是如何创作《药》的?《药》中的生活原形是谁?作品是如何暗示生活原形的?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2)在你看来,《药》究竟是华家的悲剧还是夏家的悲剧?
(3)透过《药》,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时代?
(4)夏瑜被杀时,周围的人是什么态度?这些态度让你想到了什么?
(5)为什么把议“药”放在茶馆?为什么茶客要说夏瑜疯了?
(6)夏瑜挨打了,为什么还要说阿义可怜?阿义为什么说夏瑜疯了,还要恍然大悟地说?为什么阿义的形象要设计成红眼睛?
(7)为什么茶客选择驼背、花白胡子、20多岁的人?为什么茶客中有两个驼背,难道那个时代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病吗?为什么20多岁的人不用黑头发借代?
(8)你认为康大叔和华老栓或者其他的茶客是一类人吗?他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证明你的观点。
(9)结尾乌鸦没有按照夏四奶奶的意愿飞到坟头上去,你觉得这样是不是对夏四奶奶太残酷了?
(10)请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罗列出来,能不能发现什么呢?
每个小组请做好记录:
记录
(一):
问题:
解决问题的要点:
其他小组值得借鉴的建议:
讨论后,我又想起了什么,我准备就哪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记录
(二)A--我想做编剧(导演):
剧名是:
挑选的场景是:
剧本附:
记录
(二)B--我想做演员:
扮演剧中的人物:
我对于这个人物是这样理解的:
我给人物设计了一些动作或语言是小说中所没有的:
第三课时 深入研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
教师将第二课时的学生作业进行分类,将研究相类似的学生分在一组同组讨论,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论证观点。同学请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记录下他们的要点:
记录三:
你们哪些意见是一致的:
同学的哪些意见给了启示:
哪些意见引起了争议:
你们可以共同合作完成论文(或剧本)吗?
你有没有将查得的资料来源告诉同学?同学有没有将资料告诉你呢?
资源:
附3 教师提供的网上资源研读:
鲁迅研究网 http://luxun.top263.net/
评读鲁迅 http://luxun.myrice.com/
鲁迅的介绍 > http://member.netease.com/~niehui/
鲁迅传记与作品 > http://thunderbird.myrice.com/
大鲁迅网 > http://go7.163.com/%7Eluxun2/
附4 文献列举:
《名作重读》(钱理群,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外名著解读丛书·解读〈呐喊〉〈朝花夕拾〉》(京华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鲁迅评传》(曹聚仁,东方出版中心)
《话说周氏兄弟》(钱理群,山东画报出版社)
《鲁迅传略》(吴中杰,上海文艺出版社)
《关于鲁迅》(周作人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艺术·人·真诚》(钱谷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荒原野狼——鲁迅》(杨兹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心灵的探索》(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课时、交流展示
宣读论文的同学,请带上你们的PPT。
在读论文前,请看看老师给你们的一些提示:
记录四:
1.我(我们小组)的论文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论证结构?
2.论文中援引材料是否注明了作者、文章名称、书籍杂志等的名称以及出版社等版权信息?
3.我(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对作品进行理解与阐述的?这些方面能够说明我试图要阐述的观点和内容了吗?能自圆其说了吗?
4.我(我们)的观点是否独具一格,和其他的论述不同?
看完了同学的课本剧演出,你认为他们改编演出的成功吗?好在何处?哪些地方的改编你有不同的意见,请说明理由。
记录五:
对于同学改编的《药》,我的意见是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作业:
1.需要递交的作业包括:研究报告、学习记录、Powerpoint演示文稿。
2.作业递交注意事项
将doc格式的研究报告电子作业文档命名为“学号+wr.doc”
将doc格式的学习记录电子作业文档命名为“学号+n.doc”
4.鲁迅电影《药》观后感 篇四
电影和小说不同,增加了许多情节,更具体化了,更丰富,情节完整、易懂,虽然是老片子,画质不好,但却更能体现出时代感、当时的社会氛围、人物形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的淋漓尽致,更让人加深了印象。
影片开头就是夏瑜被压着去刑场的场景,有很多人站在路的两旁,他们来这里是看热闹的,对夏瑜指指点点,小声议论,这其中也包括那几个茶馆里的常客,老栓站在角落里,看到他们走过来,连忙往后退后几步,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而常客们见夏瑜从面前走过,都禁了声,走过之后,小声说了句“他没有辫子”。而夏瑜高昂着头,全然没有要赴刑场的感觉,反而是要去做件很正义的事。“他不怕死么”“亡命之徒”身后议论声不断,从他们的议论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麻木、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夏瑜的死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在知道有人要被杀头时,早早地候在这里,讨论着“枪毙好看还是杀头好看,”虽然有人说“想看枪毙,”但花白胡子说“还是杀头好看,今晚是杀头”,他们在那里高兴着有杀头可以看,真是可怕极了,视人命为草芥,是因这种事情不常见,还是因为已经见得多,从最初的恐惧都如今的麻木兴奋。
接着就转到了茶馆。小栓的病让华夫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小栓每天都要吃药,却仍不见好,急死华大妈和老栓了。这时花白胡子——茶馆里的常客,对老栓提及起血馒头,忽悠老栓说这是祖传的偏方,还说这偏方可灵验了,可这时另一个人来说血馒头他也知道,花白胡子愣了愣,不露声色的把老栓的钱收进了袖中。老栓连忙让他们帮忙打听。看到这里,真不知说什么好,看他们脸上显现出的贪婪,华老栓的愚昧无知,可他也是病急乱投医了,只要有一点点办法都愿意尝试,哪里还管得了真假呢,他可只有小栓这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可是要为他华家传宗接代的呀。想到这里,试想若他不知这一个儿子,恐怕就不会这样了吧,毕竟当时的那种封建社会,即使是现在,都还存在这这种现象,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更何况处在当时仍是封建社会的华家呢。所以即使后来小栓吃了血馒头,病情加重后,被那几个想捞好处的茶客游说几下后,他仍想把希望寄托于血馒头,等到小栓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后,他喃喃道“这人血馒头不是好药么?不是能治好病么?”
5.鲁迅《药》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五
【教学目的】
1、认识本文以明暗两线结构内容、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并理解这种结构方式在表述内容、突出主题上的积极作用;
2、学习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
3、辨析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4、理解本文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
【教学重点】
领悟双重主题,把握双线结构、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
标题的含义,花环和乌鸦的作用
【教学设想】《药》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但教读本课有很大的困难,因为鲁迅的作品本身比较难读,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或者对鲁迅不感兴趣,或者对这篇《药》不感兴趣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讲授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单纯的教授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不一定很好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加强班宜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通过质疑、解疑、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适当向课文细节品味方面延伸(参考韩军的《我教鲁迅的〈药〉》)平行班可以适当讲授,围绕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重点,突出描写技法和语言品味,尽量让学生多活动,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课后“思考和练习”要有机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本教学设计以平行班为例
【教学方法】
1、点拨法
《药》是一篇思想深刻、意蕴丰富的小说,为了在教学中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本课教学不但在教材的处理上要采取了避重就轻、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要借鉴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比如,小说情节的交织物——人血馒头、交织的人物——康大叔,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等,要“点”;而夏瑜作为革命者的可敬及作为失败者的可悲、小说结尾处的“曲笔”等,要“拨”
2、多媒体辅助法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制作教学幻灯片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由《呐喊自序》导入,小说背景暂可以不交代,等到讨论主题时再补充,从而节约时间让学生读文本或者只交代两点:
①小说写于19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来又收在《呐喊》文集中。
②它是以秋瑾的被杀为背景的秋瑾死于19。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初读课文时,学生对阅读疑难点进行标记可以进行字词梳理,也可以在第二课时以检测的形式进行)
⑴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此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完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文本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能更好地赏析作品)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暗示社会环境方面的),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句即可。
①“……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提示:“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是清朝士兵衣饰的特点,作者通过衣饰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末
②“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提示:通过人物语言交代社会背景,说明这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③“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提示: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坟地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阶级压迫
⑵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
2、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作品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提示:
①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华夏就是中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者――夏瑜
人民群众――华老栓、华大妈、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等
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康大叔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故事,暗线是夏家故事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是“药”,即“人血馒头”
●双线连接、交织的的人物是刽子手“康大叔”
板书:
情节明线(华家)时间地点暗线(夏家)
开端老栓买“药”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刑场(连接)夏瑜就义
发展小栓吃“药”当天早上茶馆(交织)夏瑜血被吃
高潮茶客谈“药”当天上午茶馆(交织)茶客谈夏瑜
结局华大妈上坟第二年清明坟场(融合)夏四奶奶上坟
三、小结及作业
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其鉴赏方法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所描述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填补小说虚构世界的空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审美判断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请结合课后练习三,细读课文,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技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鉴赏主要人物(讨论、点拨)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人物性格讨论,并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完成课后练习三)
华老栓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提示: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提示: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夏瑜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秋瑾和徐锡麟的事例,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提示: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提示: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提示: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
小结: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板书:
人物人物特点作者态度表现手法
华老栓勤劳善良愚昧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夏瑜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赞其精神深感悲哀侧面描写
康大叔蛮横凶残贪婪无耻批判痛恨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二、分析文中的其他人物(通过朗读进行鉴赏)
1、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包好,包好!”至“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体现了茶客们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对革命者夏瑜怎样的态度
提示:这段对话描写,用个性话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凶残、盛气凌人、极端仇视革命;驼背五少爷趋炎附势、幸灾乐祸、反对革命;花白胡子低声下气,不理解革命;二十岁的人麻木无知,不理解革命
2、至于阿义、夏三爷、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等人,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的结果,可简要分析,或者在以上人物分析中顺带提及即可
三、小结及作业
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那么,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些形象?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药》的主题和标题作用,自然环境的作用
2、讨论几个疑难问题,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药》的主题是什么?(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一)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指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补充资料,以引起学生讨论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药》的主题可作以下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板书要点)
①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②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③揭示主题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二、景物描写分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人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情境找出小说中的有关自然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它的作用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提示: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义时冷峭、肃杀、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
(2)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提示:整段文字,突出写了一个“静”字,先写微风和青草,从侧面烘托,再用心里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以反衬这个字,最后写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烘托这个字,以突出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会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显灵)的一种心情她越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受;同时,不仅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气氛,而且也与全篇的背景、环境以及表现的主题协调一致
三、探究性阅读
1、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怎样理解?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作者写到夏瑜的坟头有一个花圈从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看,似乎找不到一个会送花圈的人;从当时的习俗看,送花圈之俗还未兴起作者突出地写了这“凭空”添上去的花圈,是寓了一种寄托,表示革命后继有人,尽管黑夜漫漫,革命仍后继有人,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革命的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这就点明了唤起民众的主题再者华大妈看到儿子坟上没有花圈,心里便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她自然不会深一层地想,为什么夏瑜死后会得到这样一种非常的礼遇而夏四奶奶并不认识花圈,她根本也不知道花圈所蕴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要显冤,这就使夏瑜的悲剧意义显得更为深刻
2、如何理解“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的寓意?
提示:①在全篇的色调上,再添一层阴冷;②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说明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的悲哀,揭示其在梦幻中的追求终于破灭了
四、全文小结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又能引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因此经典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恒久性《药》带着我们,走近了1919,走近了鲁迅,走进了一个曾经那么落后愚昧的华夏民族今天,当我们找到了医治民族的那剂良药,那是何等的幸福与自豪,但是,历史的残毒依然存在,年轻的朋友们只有奋发,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的健康,才会充满生机
五、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反复阅读课文
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我自己也确实感觉到了难度它离我们的生活有距离,而且这些学生初中根本没有学习历史,所以现在的历史课,他们也叫苦连天但我还是想看看大家的反应和初读的所得。上课后,我给了充分的时间大家阅读,再让他们小组讨论,再聆听他们读后的收获和体会。
两个班的学生,体会最深的是认为:迷信这是明线中的最突出的地方,容易把握说明学生把握住了表层的知识,这是个好的开端当然说没看懂的,说到离题万里的也有,但又有什么问题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己才能更全面地领略到课文的深度和难度。
有个学生就问:全文的主人公有多少个,夏瑜算不算一个,我作了适当点拨之后,他立刻明白了课文的思想远远超越了迷信这一主题。还有张毅能结合背景谈自己所读的收获,这是会读书的一种类型。
6.鲁迅药经典教案 篇六
《药》的故事开始于秋的后半夜:屋外是乌蓝的天,见不到阳光,谈鲁迅《药》的鬼气营造。一些夜游的东西在四处游荡。此时屋内,一个中年男子忽然做起,接着擦着火柴,他的脸在火柴的光下忽明忽暗,甚是可怕。就在这时,里屋又传来一个老女人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少女声音的柔和,也不是青年声音的强壮有力,而有些异样。这个人走向一间黑的屋子,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怪声和人的咳嗽声。
这就是故事的开端,开端就引人进入一种阴暗、怪异、恐怖的氛围中。
接着向下读,文章的环境描写穿插着诡异的色调。
老栓走向刑场的路上吃了好几惊,若是普通祥和的氛围,人一样不会总吃惊,心态是很平和的。他看到有人从他前面走过,回头看自己的眼神像是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读者不禁会想,这哪里是人,分明是野兽。不!野兽不会有人的身躯,分明是鬼。紧接着,鲁迅就写到,老栓见许多古怪的人,鬼似的徘徊。老栓接着走,看到了兵,衣服上有大白圈、暗红色镶边。这或许能与下面的鲜血馒头照应吧!不管怎样,它让我想起了死人用的花圈。老栓看到了一群人的后背,像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如鸭。画面此时定格了,读者不禁觉得文章更加古怪了。
终于到了读者明白老栓意图的时候了。
鲁迅是怎么写的呢?他先写的刽子手。一个浑身黑色、眼光如两把刀,手中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他不像是人,简直一个地狱使者。黑白红三色给读者超强的视觉冲击,尤其是滴血的鲜红馒头,再加上黑衣人,昏暗的天,鬼影似的行人,不得不使人心起寒意。
老栓终于到家了。读者的心似乎也该放下来了。可接下来。对烧馒头吃馒头的描写又让人心中一震。
碧绿的荷叶包上鲜红的人血馒头。怎么想,怎么让人不敢恭维。平常都说红花绿叶美,可鲁迅笔下的鲜艳的红绿搭配着实让人吓了一跳。烧馒头的火焰是红黑色的。红色与黑色此时显得如此渗人,让我想到什么“黑风老妖喝人血”之类的故事。
不一会儿,馒头弄好了。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味。香味到可以理解,革命者的鲜血嘛!可奇怪的香味就让人心生怪异,谈鲁迅《药》的鬼气营造。红白馒头变得乌黑,打开它的心里窜出一道白气。如果这是个童话,我肯定会想,白气里说不定会窜出个妖怪,出来作恶;要不然就是一个神满足别人的一个愿望。不管怎样,这里的馒头窜出的气总让我觉得奇怪,和小栓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奇怪。
迷信害人,神也不会可怜小栓。蘸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也不能治肺结核。结局是悲凉的。
故事的结尾,鲁迅安排小栓的母亲和革命者的母亲一同出现,多么戏剧性的一幕!鲁迅对死尸的描写很吓人:宛然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又是馒头,尸体像馒头。读者八成在想,但愿自己在吃馒头时别想到这个比喻。
革命者的坟头开出了红白的花,圆圆的排成了一圈。这让华大妈和夏夫人都大吃一惊。这里或许是鲁迅对这个曾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的特殊关怀吧。“这花不像是自己开的”一句又营造出些灵异气氛。坟地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枯草如铜丝,还有令人倒胃口的乌鸦。这样的场景如同《父与子》的结尾对坟地的描写一般。但屠格涅夫一句“不管埋藏在坟里的是怎样地有罪,长开坟上的.花朵却用它们天真的眼神安然的望着我们”。简洁的话语就让读者心生感动与温暖。但读《药》的结尾却没有这种感觉。鲁迅让两位母亲都悚然的回头,都害怕的回头,望着箭一般的乌鸦飞走,画面永远定格于此刻。两个肌肉紧绷的面颊,四只惊恐万分的眼睛,微张的嘴。
鲁迅的笔就在这种恐怖氛围中停止了。《药》的文章底色就是灰暗的,诡异的。而且文章总在出其不意间出现恐怖景象。如黑衣人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突然拿出鲜血馒头。日本的恐怖片之所以吓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出其不意:夏夜的凉风吹拂着小A,小A安稳地睡着。突然,一个鬼出现在窗外……我想有哪位导演再想拍恐怖片,可以看看《药》,相信定会从中找到灵感。
7.鲁迅经典名言名句 篇七
鲁迅 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国盛衰,有系于此,则欲寻求方术,有所振策,是为研究。
鲁迅 儿童之精神,虽以外物而有殊别: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则为中国国民应有三:德与智与美三者。所以养成之者,则有小学校与社会教育。
鲁迅 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
鲁迅 “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
鲁迅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鲁迅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 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迅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鲁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鲁迅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鲁迅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鲁迅 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鲁迅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鲁迅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鲁迅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鲁迅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崐 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崐 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8.经典鲁迅语录 篇八
(二)幻想飞得太高,堕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沈重了;力气用得太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
(三)他早想在路上拾得一注钱,但至今还没有见;他想在自己的破屋里忽然寻到一注钱,慌张的四顾,但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
(四)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五)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六)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
(七)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
(八)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九)你要是把假痴假呆当做真痴真呆,当真认为可笑可怜,那就未免傻到不可救药了。
(十)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悠哉游哉,聊以足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哪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
(十一)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十二)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
(十三)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十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十五)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十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十七)假使做事要方方面面,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十八)婚姻中最折磨人的,并非冲突,而是厌倦。
(十九)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
(二十)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二十一)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二十二)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二十三)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二十四)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二十五)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二十六)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二十七)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二十八)我们要感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感谢第一个被吃的螃蟹。
(二十九)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三十)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三十一)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三十二)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三十三)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三十四)早晨是寒冷而黯淡的。黑色的光亮的树枝,被暴风雨脱了叶,在雾中哭泣。
(三十五)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三十六)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三十七)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三十八)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三十九)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四十)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四十一)时间永远流逝,街道依旧太平。
(四十二)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四十三)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绝不因此回头。
(四十四)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四十五)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四十六)新年对我来说,就是离死亡又近了一年。
(四十七)我一生的失计,即在向来不为自己生活打算,一切听人安排,因为那时预料是活不久的。
(四十八)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默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四十九)一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
(五十)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五十一)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五十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
(五十三)残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五十四)金子做了骨髓,也还是站不直。
(五十五)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
(五十六)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五十七)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五十八)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五十九)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六十)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六十一)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
(六十二)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六十三)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行。
(六十四)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
(六十五)在年轻的时候永远不要停息生命的脚步,永远不要安于现状,或许一个人可以失去美丽的青春,因为青春终究是会失去的,但是时间是不会停止的。
(六十六)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六十七)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六十八)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六十九)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七十)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七十一)智识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七十二)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七十三)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
(七十四)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七十五)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
(七十六)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七十七)纵令不过一洼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横竖都是水,可以相通。几粒石子,任他们暗地里掷来;几滴秽水,任他们从背后泼来就是了。
(七十八)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药经典教案】推荐阅读:
《药》--鲁迅作品阅读06-29
读鲁迅的药有感50字06-21
鲁迅的经典文章《故乡》教案设计10-30
鲁迅的经典名人名言06-20
鲁迅的励志座右铭 经典07-09
鲁迅《一面》教案09-06
鲁迅的《雪》教案08-23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教案10-31
铸剑鲁迅06-22
自考 鲁迅研究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