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共8篇)
1.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篇一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明月又勾起文人伤己颂咏之情,皎洁的月总是牵动着文人的情肠。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关于月亮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词,翻译了课文,并且进行了诗词的赏析,这节课我们还剩下一个任务,就是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老师发现一个现象,当我说我们来概括文章主旨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马上的拿起了笔,同学们是想做笔记对不对?嗯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记笔记那么对你自己能力的提高又有多少用处呢?同学们都知道,中考语文卷分为四个部分,有基础知识运用,然后是现代文阅读,古代文阅读,然后是作文。现代文阅读和古代文阅读占很大的分数,其中概括文章主旨的题每年都会有,即使不是直接问文章主旨是什么,也会变相的问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你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这类的题,所以说掌握概括提炼主旨的能力很重要。这也是新课标对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改变教师一言堂,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这种教学方式,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说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最先应该动的不是笔,而是脑,同学们要动脑筋仔细的思考并积极的回答问题,然后再记录下来这样才是最智慧的学习方法。那有的同学会说,老师啊,概括文章主旨很难,我们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去概括。其实概括文章主旨说难也难,因为它考同学们的是阅读分析,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但是说简单也简单。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下如何概括文章主旨,老师会教大家一些技巧,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听。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章主旨。文章主旨也叫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表现出来。中心思想是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组成。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物体也就是主要内容。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感情等。
好了解了什么是中心思想之后老师来教大家怎样准确快速地概括中心思想。
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关于如何概括中心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十看,或者是十四法等等,我个人认为他们内容有很多交叉之处,而且同学们你们一听十条或者十四条都已经很头大了是不是?所以老师把它们整理归纳,同学们只需记住四条。
一、从文题找中心,这类文章的中心概括起来比较简单,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比如我们学过的《伟大的友谊》,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这篇文
章是通过记述主人公之间的一些事情来歌颂彼此间的伟大的友谊的。再比如说《飞夺泸定桥》,一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要讲的是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就好归纳了,就是通过记述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体现了战士的英勇,赞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从中心句找中心,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找准中心句对理解文章非常关键。那如何找中心句呢?通常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他们会把中心句放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也就是开篇点题或者卒章显志。也有的中心句不这么明显,那么我们就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多次出现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这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找到中心句之后扩展润色,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样我们就很好概括了,这篇文章通过记述我们伯父的什么事情,表现了我对伯父的热爱,赞颂了伯父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那如果有的文章从题目看不出来写的什么,中心句也没明确说出来,前面这两种方法都搞不定,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取第三种方法。
三、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找出中心思想。一般重点段落的描写会非常细致,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街头”就不难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第四种方法相比较前三种就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文章全篇都娓娓道来,好像单独看有句话或者某个段落都不足以全面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再比如说《丑小鸭》,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篇童话,首先我们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记述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描写了丑小鸭成长过程中遭到排挤受尽欺负,但是始终坚持自我,最后成为了美丽的白天鹅。再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呢?是不是想告诉大家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困难,会遭到非议,但是我们要坚持自我,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好了以上是四种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那么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其实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老师来教大家几种固定的表达模式。
①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②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道理)”。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④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⑤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好了以上老师讲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学会并实际应用到今后的做题中。但是每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的,然后再运用这些方法,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的内容。这四种方法既适用于现代文也适用于古代文,那现在同学们就来解决这节课开始老师提的那个问题,请概括《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是非常简单了啊?首先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了,哦,这篇文章是讲夜游承天寺的,然后呢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因为我们读完文章就发现了只有最后一句是一个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用这句议论作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然后再一看哦这是篇写事的记叙文,所以就可以概括了。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过,说明了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了。那我们为了回答的更精彩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对其加以润色。比如说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夜间景色的美妙,表现出作者悠闲淡雅的心境,说明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答案就更加丰满有内涵有高度了,所以同学们在能快速准确地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练习,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2.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篇二
一、明确中心思想的概念
中心思想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 还是叙事, 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 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作者的写作目的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二、认识归纳中心思想的意义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概括出中心思想, 才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锻炼语言概括能力。
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写读后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读后感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发散, 即谈自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看法, 能够正确的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作文时才不会写偏题。
三、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因此, 中心思想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 前一部分叙述主要内容, 后一部分写出要表达的思想。固定格式为: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达思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的步骤
1. 初读课文。
学习一篇文章, 先初读课文, 对全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大体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初步的统观全文。
2. 精读课文。
这一步要边读边想, 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材料的, 可以分为几段, 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步是通过概括段意, 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统观全文, 整理自己的感受。
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后, 要整理一下自己读文后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体会。如:我们应该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什么呢?我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教育呢?这篇文章要颂扬什么好的社会风气或是批判什么坏的社会现象呢?可从这些方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就是中心思想后一部分内容。
4. 组织语言, 概括中心思想。
组织语言时, 可以回答两个问题: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叙述了……, (中心思想) 表现了 (赞扬了、抒发了) ……这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根据小学教材的特点, 我教会学生用以下方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1.
分析文章的题目 (题目揭示中心) 人们通常把文章的题目称为文章的“眼睛”, 分析了这个题目, 再去阅读文章, 就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如:《索溪峪的野》, 标题就点明了中心, 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 在题目的基础上, 加上适当的词语, 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 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 一般记事的记叙文, 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应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 在阅读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进一步的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凡卡》一文, 讲了凡卡在大城市莫斯科痛苦的学徒生活, 读了该文, 让人顿生怜悯之心。在这基础上, 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中心思想也就一目了然了。
3.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这种方法是概括中心思想的最基本的方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 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对概括中心有很大帮助。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 抓住那些重点段落, 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深入体会, 就能正确地把握中心思想。找到了中心句后, 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 她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 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 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4. 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写人的记叙文:本文记叙了…..表现了 (赞扬了) ……品质 (精神) , 表达了……的感情。如:《詹天佑》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过程, 赞扬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表达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写事的记叙文:本文记叙了……事, 说明了 (反映了) ……道理, 表达了……感情。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反映出祖国河山一片锦绣,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文章描述了……, 抒发了……思想感情。《桂林山水》一文紧紧捉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表达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美好景色, 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感情。
3.在对比中领悟文章中心 篇三
一、将两则故事的年代进行对比
文章第二自然段列举的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发生在宋代,而第三自然段列举的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则是现代的。这两则故事一古一今,正好说明“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一观点。
二、将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情况进行对比
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所列举的司马光小时候和童第周小时候的天赋并不一样,从作者所说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例中,可以知道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而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一开始成绩还很差。作
者抓住这两个天资不一样的人都通过勤奋学习而成才的情况来写,把道理说得更加深刻,让读者更加信服。
三、将两则故事中人物成功之处进行对比
司马光靠勤奋成了史学家,编成了《资治通鉴》,童第周靠勤奋成了生物学家,他们两人一文一理,这不同方面的成功事例进一步说明了勤奋成才的广泛性。
在阅读中,同学们如能注意上述的对比内容,就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阅读时,同学们还可以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从本文可以看出,在写作中所列举的事例首先要围绕中心,并要有广泛的说服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能打动读者。
4.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篇四
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3)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这些都是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以上为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关介绍,相信大家对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不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达不到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
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任何人写文章总有一个目的:或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扬某一个人物,或是为了介绍某一件事情,或是为了传播一个什么观点,表明自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的思想倾向,就叫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叫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我们透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先描述了圆明园
昔日辉煌的景观,又描述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文章的思想感情。一些课文为了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它一般就是中心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落花生》中议花生一段,通过大家对花生好处的议论,得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做人道理,表达了父亲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钓鱼的启示》课文最后一部分写34年后的感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中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4、从文题体会思想感情,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慈母情深》,文章歌颂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再如《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抓住重点句体会思想感情。有些课文,往往在文章中出现一些富有哲理的话,只要抓住这些重点句,就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体会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其实,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只有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思想感情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阅读实践中怎样才能做到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呢?我现在就带着你们闯闯阅读迷宫,寻找其中的答案,获得“学习秘诀”。】 作为朋友,我特别想和你们一起去闯阅读迷宫,行吗?
三、整理旧知
1、请你先从课前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片段,然后联系课文内容用心地读一读,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学生自读、思考。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
3、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哪段阅读材料,就相机出示该片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
4、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懂得在阅读中可以采用【课件出示:紧扣关键词语、抓住重点句、读文章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标点符号】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马上就能拿到“学习秘诀”了。
5、【课件创设情境五~~“学习秘诀”前出现障碍物,话外音:要想得到“学习秘诀”可没那么容易。】
看来,只有越过这道障碍,咱们才能拿到“学习秘诀”。
四、运用学法
1、【课件出示: 请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自己读一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唿声》这篇文章,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体会。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估计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谈体会:
(1)从“沉浸”“巨大”等词语中体会到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2)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等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4)通过抓住重点句体会其中含义和分析标点符号等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无比渴望。(5)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4、【课件创设情境六~~迷宫导游:祝贺同学们获得“学习秘诀”。“学习秘诀”上出现“整理知识,不断运用”八个字。】
五、谈话总结
这节课我们勇创阅读迷宫,复习整理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读懂文章。我们已经成功地获得“学习秘诀”,只要我们努力掌握“学习秘诀”,就一定会受益无穷。板书设计: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紧扣关键词语 抓住重点句 读文章想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
分析标点符号 ……
有感情地朗读 ……………………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⑴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归纳。
有时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的重点部分是4—8自然段。主要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仍然纹丝不动,当时他只要在地上打几个滚或脱掉棉衣就可以扑灭烈火,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思考一下“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一动不动?”就可以体会到邱少云同志即使牺牲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崇高精神。
⑵ 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例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再如《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⑶ 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
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
当然体会归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止这些,进入文章的角度和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要求重点之一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法有两个:一是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二是有感情地朗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阅读技能?下面是我的一点做法。
一、确保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阅读行为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势必会和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产生碰撞。因此,作为读者作为阅读行为的主体者。阅读时,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把自己也看作文章中的主角,进入文章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场景中去,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这样,就容易滋长出和作者相同的情感,正确地把握住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确保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要鼓励学生有个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摒弃那种填充式的教学。不能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所谓的正确答案作为标准,把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要清楚地看到,个体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面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也不同。如:教学《荔枝》一课,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临终前把荔枝全让给孙子吃了,你怎样看待这一件事?我本来的意图是要加深学生对母爱伟大的理解的,大部分同学也认同这是表达了母亲对儿孙伟大的爱。但有不少同学却这样认为:我认为母亲太溺爱孙子了,这样会把孙子宠坏的;我认为孙子也太不懂事了,奶奶那么喜欢吃荔枝都不留一颗。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我认同地说:“精彩!”,并相机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在尊敬长辈方面做得怎样。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心理活动。有学生独特地说:“我从插图中邱少云瞪大双眼,牙关紧咬,双手死死插入泥土中,可以想象邱少云也许已经疼得快受不了了,他也许一边拼命坚持,一边不停地在心里说:„疼死我了,疼死我了,烈火啊,你快点熄灭吧,我担心我会坚持不住的。‟”这独特的理解,更显得真实、人性化。怎能不予以肯定?
其次,确保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动笔的良好读书习惯,让学生成为文本、作者的交心朋友。我常跟学生说:阅读每一篇文章,你都要把这篇文章想象成站在你面前正和你说话、聊天、讨论的一位朋友,朋友之间谈话,不可能只有一方在说,另一方无动于衷。两个人在谈话、聊天、讨论,是两个人思维、认识、情感交流、碰撞的过程。因此,你在阅读时,文章激起你的不管是思维还是情感上的认识或是想法,都可以用文字写下来。很多课文后面其实也有这样的阅读要求——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你想说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墨才读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想,直接写在句子的旁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统一的答案,没有长短的要求,就算一句话也好。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也喜欢上这种阅读习惯,并渐渐养成了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学生的课本上写满了自己的话可以看出。
第三,确保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为文本角色中的一员。要更好地走入文章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场景中去,可以创设“参与”的情景,让学生“亲临”现场,与作者一起耳闻目睹,一起喜怒哀乐。教学《开国大典》时,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电影《开国大典》;课间,我通过课件插播几段我国建国50周年阅兵式的盛大场面,播放国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我还让学生都把自己当成现场30万人中的一员,确定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群众、记者、士兵、将军、嘉宾。整个课堂都笼罩着这样一种浓浓的气氛,如时光倒流,大家都亲自参加了开国大典一样。在这样的情景中,那条“激动、自豪”的感情主线就突现出来了。教学《第一场雪》,我把在网上搜集到的大量雪景图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我们这里的孩子虽看到过不少雪景,但一下子看到
那么多壮观的雪景,还是感到惊讶,都情不自禁地“哗—哗”地叫起来。看完后,我于是就问个别同学:“你刚才„哗‟了吗?你用这个„哗‟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惊喜!”我于是说:“你们看到的只是图片,就都惊喜得抑制不住,作者身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场大雪,他„惊喜‟的感情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走进那粉妆玉砌的世界吧!——自由读课文”学生就这样在迫不及待地美读课文的过程中和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二、用好师生感情朗读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有感情地朗读又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手段和巩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如教学《鸟的天堂》,讲到群鸟纷飞这一段时,我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用由慢到快,由低到高的语调范读课文,让学生闭起眼睛边听边幻想群鸟纷飞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仿佛都飞到了鸟的天堂,仿佛真的看到了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那惊喜、兴奋的感情便油然而生。接下来,无需教师多讲,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学《第一场雪》,我抓住“嗬!好大的雪呀!”这一句子问学生:“一个„嗬‟两个感叹号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把它读出来?”经过讨论,大家觉得用稍重的语调加双目圆瞪放光的表情可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看到雪后美景的惊诧之情表达出来。而接下来动态、静态描写部分则应该用稍快、兴奋的语调来表现作者的赞美之情。学生在情感与朗读的正确把握中,美美地品读课文,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琅琅的书声中凸现出来。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感情的结合体,脱离感情的文章是不存在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尤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阅读主体意识,着力让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学生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往往不能真正落实这一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引导”,按部就班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字、词、句,进而总结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过于死板,没有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和准确地把握文本,也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漫无边际的歪解、曲解。这种方法表面上好像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情感的把握,也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中出现的这两种情况,修订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写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要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恰如其分地感悟文章情感呢?
一、走进文本,感悟文章情感。作者把自己想描述的事物、想表达的情感统统述诸于文字,文本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要想体会文章的情感,我们就必须和学生一起深入的走进文本。
(一)抓文眼,体悟文章情感。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和灵魂。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重点,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主题思想,较好地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和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一个“香”字来写。从这个“香”字中,首先,我们能感受到槐花的多。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其次,我们还能悟出槐花的美。每到五月槐花开放的时候,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能发出那么迷人的香气的花,那该有多美啊!再次,“香”还能表现出槐花饭、槐花新密的香甜诱人。最后,面对这样香的美食,槐乡孩子却并不独自享用,而是快乐地与他人分享,这种香就从植物天然的香、食物的香,上升到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勤劳能干的人性上的“香”。
由此可见,“文眼”是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是感情的凝光点和集中点,紧扣“文眼”细读课文,便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抓字词句,品悟文章情感。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是解读课文的入口,只有理解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才可登堂入室,明白文章的主旨,达到阅读的目的。通过抓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来品悟课文的情感,是一种极为有效,并被普遍使用的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能力。如:《蚁国英雄》这篇课文写了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赞扬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要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字词句:首先是要抓住火舌舐动、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火舌缩小的包围圈里已是黑压压的一片、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等词句。这些词句都能体现火势的大和当时情况的危急,能为理解文章的情感作很好的铺垫。其次是爆裂、肝胆俱裂、显然,这外层被烧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些词句都能深刻地体现出外层蚂蚁的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肝胆俱裂一词,读来真是震人心魄、扣人心弦。因此,如果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句认真品读,那么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也就能水到渠成般地品悟出来了。
(三)通过重组课文、删改添换比较法感悟文章情感。作者通过字斟句酌,把自己看到的各种事物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文字是沟通我们和作者心灵的桥梁。要想通过这座心灵之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采用重组课文、删改添换比较的方法来体味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思,真切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1、重组课文,感悟文章感情。
我们所要教学的课文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用词字斟句酌,还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就可以把课文整合成: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把地溜平。还可以整合成: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让课文读起来更加的琅琅上口,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体会到祖父的园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自由,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
2、删改添换比较法,感悟文章情感。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作者精雕细刻、反复推敲的结晶,小到标点符号,大到句子、段落都浸透着作者的独运匠心,通过删改添换比较的方法就可以体味到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从而真切地把握文章的意思。如《灰椋鸟》中的这两个句子:我们选好观察的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和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的场面呢?把两个句子中的“观察”和“观赏”互换位置读一读,学生就能感受到前一个句子中的“观察”不能换成“观赏”。因为还没有看到那壮观的场面,所以就没有欣赏可言,只能用“观察”。后一句中的“观赏”不能换成“观察”,因为那样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用观赏不仅更恰当,而且还能表现出人的审美情趣,表达人们的爱鸟之情。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感悟文章情感。
现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评价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深地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一)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感悟文章的情感。图片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教学的效率;图片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降低阅读的难度,尤其是文章中涉及到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的图片,对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至关重要;图片还能创设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如:《长征》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红军的英雄气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长征的艰难。这时,把红军经过的万水千山的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发挥想象,红军是怎样越过这些地方的,学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和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二)观看视频,加深印象,感悟文章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视频要比单纯的文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视频的播放,能帮助学
生了解文章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更全面地认识文章中介绍的事件、人物,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中主要事件、人物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如:《大江保卫战》重点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大决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感人事迹,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给学生播放1998年解放军抗洪时的相关视频,就可以把文字和影像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更全面地了解洪水的肆虐和人民解放军的抗洪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中重要人物、事件的印象,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要抒发的情感。
三、学科整合,多渠道感悟文章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应重视其他学科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
(一)了解科学知识,帮助感悟文章情感。
科学这一学科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学生们也很喜欢上科学课。在科学课上同学们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做各种有趣的实验,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其实,学生在科学课上积累的这些知识和培养出来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其感悟文章的情感!如:《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了人们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呼吁同学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要准确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生就必须有一定科学知识的积累。如:森林与土地荒漠化的联系、森林与洪水泛滥的联系、森林蓄水保土的作用、森林调节气温的作用等等。有了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谈得上真正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并激发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巧借绘画,帮助感悟文章情感。
美术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它化抽象为形象、生动,使语文课不再枯燥,它不仅使得老师乐教、学生乐学,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还使学生能很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如:《荷花》这篇课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一边读一边画的方式。当挨挨挤挤的荷叶、展开两三片花瓣的荷花、全都开了的荷花、小莲蓬、花骨朵儿都从学生的画笔下呈现出来的时候,不仅证明学生们已经读懂了课文,他们也一定在绘画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和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三)聆听音乐,渲染气氛,感悟文章情感。李云生说:“在语文教学中,音乐是增加学生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语文大餐中的味精。”音乐能给人创造一种意境美,无论是欢快活泼的,雄浑壮丽的,抑或是悲怆低沉的,旷远惆怅的,都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给人以无限的美感,陶冶人们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能用好音乐,充分发挥音乐渲染气氛和让人宛临其境的作用,就能让学生真正地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动心动情,经久不忘。如:《二泉映月》记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这首名曲的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要让学生感悟出《二泉映月》传达的这些情感,就非要借助名曲——《二泉映月》不可。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用心听这首曲子,并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让学生对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初
步的感知,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适当的情感基调。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再次播放乐曲,这时,学生把读书所得和婉转动听的旋律结合起来,就更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把这位伟大的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民间音乐家牢牢地记在心中,并成为自己的榜样。
四、拓展延伸,提高阅读质量,帮助感悟文章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一)多渠道收集对理解课文有用的资料,更好地感悟文章情感。
课文的学习、理解往往离不开资料的补充,尤其是那些离学生年代较远的课文,要想让学生读懂它,就必须查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中的人物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有了这些基础,学生才能顺理成章地领悟出文章的情感。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邓小平不朽功绩、高尚情怀的赞扬和人民对伟人的敬仰及深深怀念之情,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邓小平的生平及不朽功绩有清楚的了解,有些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关键内容,甚至还需要教师作相应的补充和解释,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为学生领悟文章情感扫清障碍。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情感地感悟。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融注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只有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深切感受它,才能进入作者所表述的情景中,体察到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否则,是无法领悟到其中的意义和情味的。如:要想很好地感悟《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母亲胸怀的无谓、伟大和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除了认真品读课文,感受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深情之外,还应该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想一想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我的母亲又伟大在什么地方?我应该怎样来报答自己的母亲?通过这样结合自身实际的思考,学生才能领悟到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母爱的淳朴与真挚。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1)抓课题(如:《徐悲鸿立志学画》《虎门硝烟》《普罗米修斯盗火》《公仪休拒收礼物》等)(2)抓关键词、句
①抓中心句(如《九寨沟》《田园诗情》等)
②抓中心词(如《开天辟地》《第一次抱母亲》等)(3)抓课后问题(如《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珍珠鸟》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整体略读归纳法: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②重点归纳法:抓文章中关键词语或重点句、重点段的段意,略加补充
③审题归纳法:从题目入手,将题目的意思具体化
④提问归纳法:根据文章后的提示问题
⑤要素归纳法:按照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归纳
⑥摘句归纳法:从文章中提取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来归纳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生发点,放飞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生发自己独特体验与感受。体会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分析题目:
②分析中心句、中心句,③分析主要情节
④分析主要人物
⑤分析文章中的议论与抒情
此外,体会思想感情,还可根据文章的体裁,抓规律进行,如:写人的文章可以从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方面体会;叙事的文章可以从事情的意义,事情中蕴涵的道理方面体会;写景的文章可以从抒发的感情,从景致中悟出哲理等方面体会;说明性文章可以从说明的道理,揭示规律,给人以启示等方面来体会。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抓课题,从整体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抓关键词句。
对于一篇课文而言,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对于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而言,也有能够提示概括主要内容、能统领全段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它们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篇五
(2)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述形式。记叙文常见的形式是:文章记叙了……,赞扬(说明)了……精神(道理)。童话、寓言故事常用的形式是:文章通过……故事,告诉(说明)了……道理。写景、状物常见的形式是:文章描写(描述)了……景物(物品),表达了作者……感情。
(3)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即上文中“……”中的词语。
(4)掌握常用的抓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如《伟大的友谊》,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伟大的友谊”。第二,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章的开头好和结尾往往和中心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开头总领全文,揭示中心思想,如《詹天佑》,开篇就点明中心思想:“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开头点明中心思想常见于采用倒叙写法的文章。有的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思想。这是常见的点明中心思想的方法。如《登山》,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列宁说的话就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第三,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如《心愿》,文中有许多句子就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同她爸爸一样,是个中国迷,现在连我也快变成中国迷了。”“是那些不会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赶花》一课中的句子“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是艰辛而又这样充满诗情画意!”“干咱们这路活,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这些关键的句子的含义,就能较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6.思想政治工作文章1 篇六
威孚公司有着五十多年的创业史,她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历经一次创业配农机、二次创业上汽车、三次创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已成长为中国企业500强、国内业绩优良的A、B股上市公司。产品覆盖内燃机进气系统、内燃机燃油喷射系统和机动车尾气后处理系统,主要技经指标连续30多年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目前,企业正朝着打造“汽车(动力工程)核心零部件国内领军者”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
回顾威孚卓越发展进程,无论是公司建设初期,还是作为当前国内行业的排头兵,公司党委始终始终认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措施,是强化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优良传统:“一把手”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全面负责,下属分党委和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支部、工会、团委、妇女等组织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和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地围绕上级要求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完善制度、确保成效,促进了企业50多年的健康平稳发展,公司也连续多年被中国机械行业、省、市授予文明单位、企业文化单位优秀奖,2006年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授予“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2011年5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十一五’时期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7月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2010-2011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荣誉。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1)统一思想,提高能力。公司党委始终围绕打造“团结而富
1有朝气、务实而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学习活动,设立每月党委集体学习日,通过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外出培训、聘请专家授课等形式,把活动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的难点上,把活动的成效作为检验公司效益增长、持续发展、员工得实惠的标尺。通过学习活动,把思想素质的提高统一到提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到增强党委执政能力建设上来。
(2)开展活动,注重实践。公司党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即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化“四好班子”活动、“争创基层党建示范点”,按动作、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活动,使公司避风险、保生存、求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3)力求实效,确保发展。在公司高层的科学决策下,公司抓住了汽车工业调整与发展的机遇,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公司产品开发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全面提升,有力促进了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突破50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措施
(1)依托桥梁,夯实基础。做好思相政治工作基层党组织是关健,在公司生产高位、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党委始终要求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掌握员工的思想和身体状况,通过多频次、有针对性的员工交流,并拿出经费,走访慰问困难、生病职工,为员工发放牛奶及防暑降温用品,发放节日礼品,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职工心里。同时公司加强群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会的维权工作、民主管理、星级评比、温暖工程、实事工程等开展有力;团委的组织建设、岗位竞赛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团员青年素质;科协的“做威孚腾飞的功臣”工程,为公司科技兴企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做好信访、保密、妇女、老干部等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基层党组织分工负责、党
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
(2)突出特色,典型引路。各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公司发展所需和时代特点,把开展思想政治活动与开展好特色活动相结合,作用明显,成绩显著。技术党支部、装配分厂党支部分别开展了“四个争当”活动;联合电子党支部开展了“持续改进活动、公益活动、3分钟演讲活动”;机关党支部、商务党支部开展了“三个争先”活动;柱塞分厂党支部开展“五带头、五模范” 活动;马山公司党支部开展了“争当五个能手”活动;长安公司党支部,金宁公司分党委、博世公司分党委、精机公司分党委、油泵分厂党支部、热处理分厂党支部等都开展了具有特色的活动,在完成生产任务、推进重大项目、打开生产瓶颈、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深化创新、效率提升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小组的阵地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10年度,公司党委被无锡市委、市国资委党委、产业集团党委、授予“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荣誉称号。公司党委也在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展开评选,装配等4个支部被公司党委评为“堡垒党支部”,机关等10个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商务、热处理等6个支部分别获得“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纪检监察工作表扬集体”等荣誉,68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员,96名同志被评为表扬党员。
(3)融入文化,促进和谐。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髓,构建与打造领军者地位相适应的发展新理念,须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公司党委从建立愿景着手,即打造汽车(动力工程)核心零部件国内领军者,以企业使命即以节能减排为己任、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为核心,建立了从实施品牌战略高度,以科学理论武装职工、以企业精神凝聚职工、以严细管理规范职工、以丰富活动陶冶职工,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系统性、现代性和个性交相辉映的新威孚文化体系。使公司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渗透在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
公司竞争的思想保障、活力的内在源泉和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强化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环节
(1)制度化管理。近两年,企业发展步入高速发展轨道,公司党委围绕集团管理模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稳定大局。先后加强了制度化管理,制定了《干部管理规定》、《党员、干部廉政准则》、《干部问责监察与审计的实施意见》、《关于后备干部管理实施意见》等管理规定。针对出国(境)人员制定了《关于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通过完善制度,集团管理进一步规范,干部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约束。
(2)加强理解沟通。公司各级党组织结合各单位实际,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将柔性关怀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员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公示公布,深入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公司主要领导与职工代表恳谈会制度,领导述职述廉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接受民主评议,由于公司透明度与职工参与度的提高,确保了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的顺利实施。
(3)实施人才工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公司党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市场化和激励水平,加大人才“绩效导向”和“专家化导向”机制建设力度、以及战略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了“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引进调整计划”、“专业管理队伍结构引进调整计划”,并通过“科技人员项目式、积点制培养”“青蓝工程”等系列专项培训,较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才队伍素质水平。同时,连续三年颁发总经理嘉奖令,设立经济增量奖、结构调整奖、管理优化奖、技术攻关奖、生产组织奖及重大项目奖等六大奖项,隆重表彰业绩突出的干部,以标兵形式对生产一线的员工隆重表彰;还以科技成果表彰会的形式,对科技成果特等奖项目、一等奖项目、二等奖项目等260多名获得者、17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员工依存度、向心力明显增强,为公司发展增添无限动力。近年来,公司上下以打造“汽车(动力工程)核心零部件国内领军者”战略目标为指引,坚定信念,奋勇拼搏,公司三大系统均取得了突出业绩:燃油系统产品稳居国内领军者地位,综合市场占有率达50%;尾气后处理产品已经成为国内行业龙头,在自主品牌方面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进气系统产品,公司成功控股宁波天力增压器有限公司,并引进了一流的开发、制造、市场人员团队,在国内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威孚,这艘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航母已驶入高速发展轨道。
7.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篇七
关键词:小狗包弟,忏悔,人性,主题内涵
《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课文,是第一次将“文革”题材的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其思想内涵充满了可以探究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者的文体选择从小说向散文转变,可以看出, 文章从传达社会现实开始转向传达一种人文情怀和人道精神。这位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的、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世纪老人,极为明确的写作目的就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深刻反省。深入文本解读 《小狗包弟》,不难发现,巴金先生的反省是出于个人角度的人性反思,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在自我解剖中被弱化和溶解,真诚的良知的背后,更能挖掘出的是创伤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和心灵忏悔对人性的呼唤。区别于古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文学理论,《小狗包弟》这篇散文不仅是“为时”“为事”,更多的是“为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已经初步健全的高中学生,更要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多重性,给学生以立体的文章印象和价值取向。
一、弱化的现实批判
三四十年代的巴金,凭借他充满时代色彩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新时期的世纪老人笔耕不辍,却多了些自我反思和文人心灵本真的追寻,少了些对特殊时代的直观批判。文革后,“伤痕文学”作品屡见不鲜,“伤痕”的本质就是巨大痛苦和磨难过后永远留在身上的无法抹去的印记,是疼痛过后的愈合。《小狗包弟》中对现实批判的弱化,显示了新时期的价值立场,同时也用委婉的方式揭开了历史的真相。文章中写的最多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文革”现实的描写寥寥数笔,十年浩劫的时光已经过去,在第十一自然段中,作者只写到了满园的创伤:脚下的衰草、无缝的砖墙、高高的墙壁上多开的两扇窗、窗下倒出的垃圾、大化粪池等,表达委婉,却直达心底。十三年零五个月,人们的心里仍有余悸,从侧面来告诉我们那个特殊时代是多么不忍直视。学生在自读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容易把政治立场扩大化,需要教师教学时加以强调,引导其理解此文思想内涵中弱化现实批判的深刻和精妙所在。
二、浅层的良知忏悔
《随想录》被称为“21世纪的良知”,《小狗包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篇,巴金晚年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写下了一个文人心灵的忏悔。文中谈到两只狗,一是誓死忠诚的艺术家的狗,一是曾给作者带来无限欢乐的小狗包弟,这两只狗或是视死如归、纯洁无暇, 抑或是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和温暖,在没有道德准绳约束,没有意识的条件下,狗的“美好品质”竟然超越了人类,而人类却为了保全自己把狗送上了解剖台,狗的忠诚与人的背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中写道“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可见作家有一种无法排解的愧疚感和负罪感,才想要还清心灵的欠债,才想要深深地忏悔。然而忏悔并不能定义为文章的主题,作家所忏悔的当年之事并不是不可原谅,在那样的特殊时代下,任何人做出这样的选择都可以被理解。文中也提到了“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当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清晰可见,忏悔虽然发自肺腑,对当年之事的回忆虽然苦涩而又沉重, 却也是被逼无奈、出于自保的艰难决定。因此,良知的忏悔也只是文章浅层的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本篇文章的主题定位为心灵的忏悔,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在忏悔主题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宽,解读忏悔背后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的解剖。
三、深层的人性赞美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悲痛和自责,然而反思更大于悲痛, 理性更大于自责。从语言的质朴无华中可以看出作家的沉着冷静, 从行文的娓娓道来可以看出作家理性的思辨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文章提到忏悔和自责的原因是“痛别包弟”,“痛”和“别”的矛盾显而易见,这一矛盾也是来自于时代背景、作家处境、包弟命运三者之间关系的矛盾。作家处于“半靠边”状态:自身难保、家人难保, 作者想留下包弟,因为这只可爱的小狗给人带来无限欢乐,作家也想包弟找一个好的归宿,却无能为力。包弟的命运是被送上解剖台, 作家作为主人是一个没能保护包弟的“坏主人”,却也是迫于特殊时代的政治压力,足可见特殊时代对人性的泯灭,人性的“恶”的选择是无奈,“善”的光辉是奢侈;文章写到“解剖台上的包弟” 和“解剖台上的我”如此相似,一个是肉体上的解剖,一个是心灵上的熬煎,很难界定哪一个更痛苦,能够确定的是“解剖台上的包弟”是人性“恶”的选择,“解剖台上的我”是人性“善”的反思; 文章写到13年前的文革动荡时代的情况和写作时的情况,都是偏激大于理智,人性的扭曲、冷漠战胜了善良和美好,对“恶”的批判又何尝不是对心灵上的欠债的偿还,又何尝不是对人性“善”的赞美和呼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作家这种直面心灵的忏悔背后对人性的呼唤和赞美,引导学生向善,才能充分发挥这篇散文的影响力 ,唤起社会公正和人类善良的本性。
8.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篇八
中学生写作难教,高考写作尤其难教。难就难在写作的本质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我们对写作通常理解为“运用书面文字通过特定的体裁形式表达写作者对生活对自己对社会等诸方面现象、问题的认识和真情实意表达的创造性劳动”。而就写作来讲,用于交际,是一种工具,写作实践则表现为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而能力是不太可能通过教师的“教”而形成,犹如学习游泳者若只是背熟了泳姿的技巧口诀,而不实践,那么一下水就会沉下去一样。
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考生都使用同一套汉语言系统,写作同一个题目,同等条件下公平考试,而平时写作还是同一个老师指导,可是写出的文章却是千差万别的,这正体现了写作的创造性劳动特点,而且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写作在指导后唯有通过学习者的自我体会感悟,科学训练方才能够达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因此,就写作“教学”的“教”而言,往往就是“师傅指一指门,修行在个人”,连“领进门”也很难。教师写一篇优秀的下水示范文章,也只是教师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和表达,那些无数可供学生参考的“满分作文”、优秀文章,具有思想感情深度广度的良好表达,但却是绝大多数同学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想感情、思维能力、广泛积累等等,不是学习几篇范文就能速成,因为,写作能力是一种“慢功夫”,必须靠长期的积淀和训练。
选拔性的考场写作,与自由写作(创作)有别。与体育竞赛的体操、跳水、舞蹈等类似,可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自由写作即是“自选动作”,考场写作就是“规定动作”。这也是很多人自由写作比较优良,而考试就发挥不到最佳的原因之一,与作家们写高考作文常被网友调侃同理。
其实,就考场应试作文而言也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标准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前者强调写作的基本要求,考查占60分的66%有余,且分为四个等级。而“发展等级”,也就是突出考查个性化特色水平——选拔“优良”。
由此可知,高中阶段通过写作知识学习并反复训练,“基础等级”这“规定动作”的技能是可以达到一般要求的,而“发展等级”这“自选动作”,则必然要有较长时间的多层面积累,多样化思维训练,逐步充实自己的思想内容感情宝库,才能达到发展等级的一定程度,如此看来,思维水平,分析能力,尤其是丰富的思想积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高考写作是在命题人的规定下“戴着镣铐跳舞”,思想感情的要求就具有一定的范围,而且与时俱进。在强调文学性要求的时候,会让考生说“我想握住你的手”,去“提篮春光看妈妈”。在强化考查思考能力、辩证分析的现阶段,就会有“聪明和老实”“文品和人品”的二元对立统一、辩证分析的写作要求,更有“路的形成、走错路的价值、坚持走的收获”三个层面的综合性表达,要求对事理,对情理的理性化思考和写作。
因此在当今写作命题趋于理性思考表达的时代,依据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感情积淀范畴入手,不仅有利于坦然面对理性思考,辩证思维后的高考写作要求。更有利于思想感情的丰富与自我修养的提升和积淀。
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积淀框架?
人生无非有两个性质,其一是人的“基本性质——社会性”,任何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和发展。对“老规矩”(2014年北京卷)的认识,“不同风采”(2014年新课标卷Ⅱ)的判断和选择等,无不与考生的社会性紧密相关。其二是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性”,这是“万物之灵长”独有的,“青春的朽与不朽”(2014年江苏卷)靠自我奋斗去创造;“门与路相连”(2014年浙江卷)是论说自己如何走向远方;“看见空谷想到悬崖峭壁或道路桥梁”(2014年福建卷)虽有不同,却也更是人的创造性使然。明乎人的两个性质,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也会懂得不该东想西想产生幻想而脱离家庭、团体、社会。如此就会心随路转,路随人宽。
《课程标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7次提到与“思”有关的概念:“思想”“思路”“思考”“思维”“思辨”。对象就是“思考文本”“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除了和“阅读和鉴赏”有关外,更与写作能力有关,读而思,思而作。尤为重要的是几个与“思”有关的范围对象的写作价值,为什么呢?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的所有关系归纳而言就是: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而高考作文命题的思想内容,总与考生成长过程中的“四个关系”紧密相关,而且具体地体现在对待“人、情、事、理”中,也是围绕中学生的自我塑造和社会规范要求。一句话,就是考查在学习过程中成长的认识判断,考察怎么做一个大写人的思想素养、心灵高度。
“窗外望去,可见雅、俗、闹、静”(2014年山东卷)这无非关涉自我心灵观照的映像;“剧作家和表演家的矛盾”(2014年安徽卷),涉及人情事理的态度,关乎自己和他人劳动价值方式的取舍;“危险的玻璃碎片”(2014年重庆卷),是对他人和自然关爱差异性的态度行为辨析;“祖孙对话说美丽,话沧桑”(2014年山东卷),便是体验认识社会今昔巨变,自我心灵的回归和向往;人“与自然的远和近”(2015年广东卷),便是一种融入大自然或借助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欣赏学习的思考。
人要融入社会,创造自我价值,又不可脱离人生获得幸福和实现成功而必备的“品德修养,天资才能,科学努力,环境条件,目标理想”五大要素。其性质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品德,为收获幸福获得人生成功的首要条件。
环境,决定着收获成功、幸福的难易、顺逆。
努力,决定着成功、幸福的数量和质量。
理想,决定着成功、幸福的层次。
才能(天资),是决定成功的基本条件。
品德为其首要的条件,在成功的作用里,含有相当的比重。与“孝为百善之首”的“孝”相似。至于有品徳低下而收获成功者,这种现象要做具体分析。如,品德的动态性,社会的发展状态,个人发展的阶段性,往往会让一个人的品德起变化。另外,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品德,就如人只有品德优良一个优质要素,也不能取得成功一样。如果努力,环境优越(机遇多)、天资高,也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品德,很多时候品德还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2015年北京卷),考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灵魂感召的力量,品性的潜移默化。“智慧是一种境界”(2015年江苏卷),一定有美好理想的目标,有自我的努力追求。“文品与人品”(2015年浙江卷)的复杂表现,表现着人在环境里的智慧表达,也考验着人的品行质量。“大树没有翅膀”(2015年湖南卷)却能将种子传播到各地,也是借助环境和他人的力量,展示才能,实现自我。“泉水的喷涌”(2015年湖北卷)来源于长期努力和积累汇聚的能量,没有厚积薄发,哪有跨越人生的栏杆?“聪明和老实”(2015年四川卷)借助于天资而努力,成就真正的“聪明”,即使天资不高,老实踏实地努力,也会成就自己的聪明。“一分钟的等待”(2015年重庆卷),是内心宽容、善良、尊重等社会价值的正能量高扬。“路的多样性质”,正是理想决定“道路”、也是努力实现自我的坚韧;路走错,走不通而走出新路,便是一种科学努力和坚韧不拔的胜利。
从上面的简单解说可知,绝大多数作文命题是“以人为本”,更“以高中生为本”。写作考试,本质上是考察考生“做人”的常识和对事物认识判断的确认,体现考生对事物事理情理乃至于哲理的分析和阐发。
人生的“两个性质”,决定着中学生成长和追求的必然性,每个人要获得成功和幸福需要必备的“品德、才能、努力、环境、理想”五个方面长期修养,同时必须具备“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四个关系处理能力修炼,并且要三者相融互补而进行全面学习、积淀。三者提供了具体的“阅读思考,分析写作”的切入层面和不同的思考角度,且是紧扣中学生人生发展“塑造自我”的思想情感范围。其“两个性质”“四个关系”“五个角度”,是实现与时俱进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精神和追求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考写作思想情感的范畴。
高考写作,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就必然地对高中生的思想素养、人格精神进行有侧重的考查,尽管还有对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侧重点。但是,有深刻、丰富思想的文章一定是优秀的先决条件,评分标准的“思想新颖深刻”即是优秀标准之一。从某种角度而言,谋篇布局,是技术性较强的可以短期(高三是三五篇训练修改总结归纳,就可再上一个台阶)弥补而提升的,因为它毕竟属于“形式”(对其“发展等级”创新,不会有多的要求,它不同于思想感情的新颖性),尤其是高考所要求的形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自由写作,因而形式要求有限、范围确定。而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则必需长期积淀,属于日积月累、潜滋暗长而养成,但是,如果从命题的思想感情范围角度去思考,会有许多不同的思考写作切入点。
下面,我们将对近两年高考材料作文中不同形式材料的命题,尤其是2016年将有大部分回归“全国卷”命题的情况下,利用人生必备的“思想感情积淀框架”进行不同侧面的具体操作举例,希望能抛砖引玉,充实当下写作指导的内容。
三、例析高考命题思想感情,精准审题构思,助写一气呵成
1.2014大纲全国卷作文题(题略)
[解析示例]
(1)材料及内容:用现实生活组合的材料。三个主体,老王、老板、医院。命题者以第三人称立场叙述,情感倾向上,分别赞扬了三者。
(2)命题及主旨:体现现实社会的和谐、理解、回报、感恩、关爱、信任的社会(个人)正能量。要求考生对这个“故事”事理、情理的认识和阐述。
从人的生存发展角度,材料体现了“人应该如何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方法,即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人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体现人生性质:社会性,创造性;涉及“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认知、判断和解决方式;还涉及如何对待个人的“境遇”,如何对待别人帮助等思想感情。
(3)思考理解:好心的老板帮忙垫支医药费;医院在老王没有完全结账的前提下,同意老王出院;老王在病愈之后没有一走了之,且要打工回报老板回报社会。关涉到整个“思想框架”内容。
这三者之间共建了一种良性循环关系:这个世界的美好首先是有奉献关爱的人,而重要的,还必须有懂得领受他人善意,心怀感恩的人。
(4)审题立意:老王的角度切入,写农民工拖欠医疗款项后的感恩、回报之心。
标题:感恩,在于行动。
医院和老板的角度切入,可写社会对底层群体的关爱、帮助,体现社会和谐。
标题:关爱,没有名和利。
从三个主体相互之间因果关系切入,阐述个人、团体有了社会良知和人的良知、承担社会责任和个人的责任,才会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信任,共创和谐社会,让自己实现创造性价值。
标题:共创和谐,实现自我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题略)
[解析示例]
(1)材料及内容:现实生活的矛盾性材料。“过独木桥”竞赛规则,有竞赛对手突破规则引发争议。体现如何处理“人与他人”竞争的思考;也体现在执行规则当中“人的见识、才能”如何实现,暗扣“人的创造性”价值判断。
(2)命题及主旨: 命题材料难点在“没有明确思想的中心句、关键词,也没有暗示性主题句、关键词”,要求考生自己分析概括,提炼自己的认识!
材料紧扣当今转型、创新的社会热点:思考与实践做事情、创事业是遵循规则还是打破规则或另辟蹊径。体现“人的社会性、创造性”,成功依靠的“才能、努力”。
(3)思考理解:按照竞赛规则比赛,有对手互相合作而打破规则,引发争议。体现生活中应该遵循特定的规则,但是,任何制度总是为适应当前而制定,不是永恒不变的金科玉律;适时适地灵活变通也未尝不可。引导我们对社会发展中的规则进行辩证思考。
(4)审题立意:
打破规则方面,敢于打破常规,变通规则追求,会有通向成功的捷径。
竞争双方合作方面,合作彰显智慧、共赢创造未来;在坚守规则的同时,更要追求创新。
辩证思考切入方面,什么规则该与时俱进,什么规则该坚守。
可联想相似相反材料构思。如不能随意改变的小规则:红绿灯、行人靠右;大规则,做人遵从的礼义廉耻;社会发展相关的,随社会进步而改变规则制度,如农村土地政策,30年不变改为70年不变——与时俱进的变。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题(题略)
[解析示例]
(1)材料内容:现实生活的矛盾性材料。人们因为喜爱动物而给保护区动物喂食,保护区警示不得喂食,否则将惩处。内容是依据动物特点提出的特定要求。
(2)命题及主旨:遵守特定场合的特定规则。
(3)思考理解:爱动物也不能随心所欲,如果爱的结果是伤害,既不利人也不利己,也会因喜爱而伤害动物。而一旦违背规则,就会受到特定规则的惩处。
内容思想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考察对“和谐相处”的辩证思考,更涉及人应该遵守特定规则。
(4)审题立意:命题内容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起点和丰富的因果关系辨析基础。
从野生动物的角度分析,可从“反对依赖”“保持本性”“依靠自己,拒绝‘圈养”“独立自立,学会生存”“拒绝眼前的安逸享乐”等角度立意。
从管理员的角度分析,可从“理智的爱,才是真爱”“随心所欲的爱不是真爱”“只为满足自己的爱,是一种自私”“任何不良的喜爱,都是长久的伤害”等角度立意。
从游客的角度分析,可从“对事物的喜爱要有正确的方式”,还可引申“拒绝不符合事物需要的爱”等角度立意。
从警示内容的角度分析,可从“遵守规则,规范行为”“无规矩,不成方圆”等角度立意。
【总结文章中心思想】推荐阅读:
环卫工人工作总结文章09-07
描写同学聚会的文章:同学聚会总结07-16
班主任计划总结2019文章汇总07-26
企业主人翁思想教育文章08-03
17大主题思想宣传教育实践体会文章08-25
朗读短篇文章励志文章07-22
环保文章06-20
中秋名家文章07-06
班级励志文章07-25
文章标题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