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精选9篇)
1.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篇一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有着它的必然性。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营养价值高的农作物产品,调整并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了解农作物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
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2、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又因为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3、认识不到位,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各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而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措施,又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热情。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其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阻力,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不便。
二、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农业技术推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的配合,但是一些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很浅薄或是根本没有认识,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
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尽快的完成推广工作的目标。
2、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3、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持久、稳定的推广下去,除了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几点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中途夭折。另外,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能够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还应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才能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但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 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2.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篇二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便一直是政府驱动模式, 政府通过对农业科研部门进行投资的方式来促进科研部门进行研制, 然后由政府将其研制成果进行推广, 国家下达行政命令予以辅助。整体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 最终农民只能够被动的接受。如果说此种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还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话, 那么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弊端已经明显的显现出来。通过对我国农业部开展的多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相关调查与研究发现, 我国传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弊端主要为:
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问题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产局等多个部门, 而每个部门下属又分为诸多推广机构, 有些县还结合了自身的发展要求, 划分出了各种各样的指导站等。在乡镇地区, “七站八所”已经成为了常设机构, 再加上派出机构等,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机构数量十分多, 但是这些机构相互之间并没有过多的沟通与交流, 这样复杂、繁多的机构设置, 不仅为管理、运行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 更加会由于各个部门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水平不足, 而影响到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并且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多数都是归乡镇政府来进行管理的, 有数据显示, 我国70%以上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都是完全属于乡镇政府的。这样的管理方式并不利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基层农技推广经费问题
我国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时,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了一次改革, 改革的总体方向为“放开”, 但是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在承担了大部分公益性职能之后, 技术推广便有了较强的经济外部性。而一些在市场中运作很好的农技推广部门, 多数都是抛弃了公益性职能, 甚至有些推广部门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去坑害农民。因此我国在1999年下达了79号文件, 对各个地区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调整, 并在2000年下达了70号文件, 对贯彻落实稳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政策进行了具体安排, 指出要逐步提高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投入力度。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农技推广经费普遍都会被行政单位挪用或截流一些, 此种现象十分普遍。而在我国传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并没有对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定与要求, 导致很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真的是无力进行农技推广。
1.3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问题
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2010年底我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国家编制内人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为总数量的32%, 初中及以下的为16%。虽然从学历方面来讲, 基层编内农技推广人员学历普遍较高, 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就可发现, 其中有很多农技推广人员都并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在我国乡镇农技推广站进行改革之后, 机构设置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如乡镇地区不再单独设立农业技术站, 而是将原有单位进行合并, 组建出新的服务中心等综合性较强的服务机构, 这样一来, 专业较强的技术人员数量明显减少, 比例也大大降低。另外, 由于农业技术的变革是日新月异的, 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如果不能够定期进行学习, 更新知识储备量的话, 是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的。而由于我国基层农技推广经费、干部领导重视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导致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一直无法紧跟农技变革速度, 严重影响到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 我国传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农业技术推广需求, 也无法跟上我国农业技术变革速度, 因此必须要对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个人认为, 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2.1 多元化组织体系
2.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必须要有健全的基层政府推广组织体系, 不仅要有纵向的链接, 更要有横向的完善。从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到推广对象之间, 必须要有不同的目标定位、技术条件以及推广环境设置的层级组织, 一方面要避免农技推广工作出现断层, 一方面要防止过多组织层级。乡镇推广站的工作人员是直接与推广对象接触的人员, 并且在推广过程中, 由于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经常会使得农技相关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沟通与反馈,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效率, 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适当的在村子中委派推广人员, 将乡镇推广站和推广对象之间进行衔接。
2.1.2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基层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各层级水平中都要设立一个综合性的推广服务站, 并按照不同的服务职能来进行不同服务中心的设置, 每个中心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职能等, 来设置不同的分部门。
2.1.3 要对一些企业与民间组织的参与给予鼓励和支持, 引入市场价格机制, 让企业能够结合市场需求情况来对自己的产品供给等进行调整, 企业与民间组织的参与能够直接为农民提供相关的生产经营服务, 不仅增加能够满足农民对农技、信息、服务等的需求, 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
2.2.1 要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 政府财政部门要平等看待农技推广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 并要另外拨款用于推广站的一些培训费用、设施更新费用以及人员培训费用等。推广站的业务费用要逐年进行提高, 各个农技推广站与相关单位要主动、积极的配合国家农技项目的推广。虽然我国目前一些县市财政较为困难, 无法过多的进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投入, 但是各个省级财政以及国家财政也可以适当加大资金投入, 来弥补县市财政经费的不足。
2.2.2 基层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必须要提高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认识, 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建立起专业小组来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让党政一把手来担任小组组长, 让专家学者以及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来担任小组成员, 切实进行检查与监督工作, 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 要建立起高效、合理的运行机制, 例如竞争激励机制等, 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以及各种经济手段, 使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和推广人员之间开展良性竞争, 并可以通过效益工资的方式, 激发起推广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2.2.3 还要不断进行农技推广方法的创新, 切实根据推广组织、任务、对象等的综合特点以及相关环境来选择推广方式与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个别农户的信息需求, 可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 对于一些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 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除此之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 来多样化的开展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在满足农民农技需求的基础之上, 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和效果。
2.3 优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
优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机构, 合理推广人员配置, 加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与监督, 通过竞争上岗、职称聘评等制度, 来全面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要建立起奖惩机制与岗位责任制度, 调动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设置方面, 一方面要考虑专业性和年龄结构, 一方面要考虑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践水平, 坚决禁止领导干部的关系人员介入, 合理控制非专业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并且要定期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每年组织为推广人员提供一次学习与进修的机会, 使推广人员的知识系统能够不断进行更新, 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速度, 满足农民对农技推广的需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章通过对传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与研究, 针对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J].世界农业, 2012 (05) .
[2]刘坚.总结经验开拓进取, 全面推动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01) .
[3]李明.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J].世界农业, 2010 (01) .
3.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篇三
一、发展现状和取得的实效
1.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上简称农机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国家对购置农业机械实施补帖政策。县人民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开创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200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2.9万千瓦,其中拥有各型拖拉机13248台49423千瓦,农用水泵289台,联合收割机236台7784千瓦,水稻插秧机3台,机动喷雾机4826台1061千瓦,机动脱粒机1862台707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61台2486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2629台,农用运输车725辆26307千瓦,饲料粉碎机139台。农机机械拥有量由2000年的11.6万千瓦提高到12.9万千瓦,累计增长13.5%;农业机械原值19256万元,比2000年增中705万元,累计增长3.8%;2004年拥有农机从业人员748人,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54户,农机维修网点82个。2004年完成机耕170.5亩,机耕作业面积242万亩作业亩,机械收获140万亩,农机运输作业8268万吨公里,2004年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5781万元,利润达到573万元。
2.农机化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1)宣传发动工作效果明显。县人民政府及农机局在《农机促进法》颁布后,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标语、印发资料、开展培训、接受咨询、传递信息、落实责任等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在认识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截止2004年底,农业机械拥有量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13.5%,农机产值增长3.8%。大、中、小各型农业机械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全县农机从业人员、专业大户增长迅速,年机耕面积、收播面积、秋整地面积、运输总量等增幅较大,耕种、收播和运输等机械化程度达到70.5%,已位于全市中上水平。
(3)农机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全县有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有专业管理人才25人,全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正常,服务网点建设,各类服务已深入乡村和农户,农机从业户达到54户、人员达到748人,广大农机用户和农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4)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推广新型农机和新型技术,农村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县农机局自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各乡镇农机技术员进行科技赶场和新型农机现场展示、演示会,积极推广、运用新机械和新技术,使我县近些年农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仅2004年农机购机补贴金额80万元,充分调动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
二、对今后农机发展的思考
在调查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县农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一部份干部和群众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不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2.全县乡镇农机管理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乡镇农机因体制原因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因为原农机站的撤消,队伍也极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管理发展和服务。
3.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县境内无农机新机具示范演示基地,不能有效地将引进的先进性农机具及时向广大群众示范、演示,影响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
4.农机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先进的、新型的农业机械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操作和运用,才能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乡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配套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所履行的安全职责与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不一致,制约了农机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机促进法》,要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机促进法》有更深的理解,知法用法,努力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
2.切实搞好我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科学设置县、乡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运转经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导和推广步伐,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对设备老化的要进行更新和改造,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惠民政策的契机,继续坚持“村民自筹、投工建设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的原则,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乡村机耕道的建设步伐。
5.大力发展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等全方位转化,由小型农业机械向大中型农业机械集约化转化。在生产环节和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在机械收割等农机运用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4.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四
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32班
一、区位概述:
该地处于广西中部,地势较低,地形多为山地。属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水热同步,暖湿共节、光照相配等气候特点,平均气温 16.5 摄氏度,无霜期约 314 天,日照约 1086 小时,年降雨量在 1200 - 1400 毫米左右,适合多种支票物生长。红水河河横穿境内,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8017亩,森林覆盖率 75%,耕地面积369亩,是一个壮族的少数民族村。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地貌为低山丘陵河谷地带,海拔最低450米,最高750米,大部分地区在 400 - 650 米之间。
二、农业发展状况:
我的家乡属山区,经济发展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引导,种殖业发展比较快。每年每户能增收3000元到5000元不等。
我的家乡属于南方,喜食大米,所以主要以大米种植为主,伴着的可以作为主食的还有红署、土豆、大豆、玉米,但是这些一般都是拿来当菜食用,要不然就是拿来当饲料喂猪,没有大规模种植,拿出去卖,增加收入。以前唯一的经济作物就只是甘蔗,被誉为中国的糖都,近年来经济作物渐渐的多元化,如引进了李子、桃子、杨梅等,水田里农休时期也拿来种植油菜。
由于地形原因,我村现在主要耕作方式还是用牛耕,但是已经有一小部分渐渐的引进了适合山地耕种的山地拖拉机耕田。由于本地区大部分劳动力都出去务工去了,导致田地缺少管理和劳动力而变荒芜了,使得本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产量也减少了,所以本地区的农业目前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种植模式。
三、现存问题:
1、种植模式没有改变,比较单一,保险性小。以种植水稻为主,牛耕,自给自足,抗灾害能力弱。
2、规模化、机械化进程慢。全村差不多一千户,还没有到一百户有山地耕田拖拉机。由于田地比较散,难以形成集中种植。
3、科技、文化、资金投入低。科学种植技术投入低,引进少,主要还是凭经验来种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32班
文化投入低,农民文化水平低,不知道把握市场需求,按需种植。资金投入低,去田里的路还是以前留下来的小路,即使有机器也不能开到田里,交通不好,收获时节还是肩挑。
四、未来发展方向:
我认为,在我的家乡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上想要发展规模化的农业有点不理想。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种植果树,发展立体农业现代观光农业。建立起一个集观光、种植、娱乐、参与、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区。这样就可以使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农业更好的发展。
五、建议意见:
1、加大种植品种引进力度,让本地四时都有可种作物,丰富可种植种类。
2、加大科技、文化、资金投入,提高本地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产量。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农业转型。
3、由于地形原因,不能规模化。拿我们就往观光农业新方向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
5.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篇五
农业是基础的论断,既是对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010年2月,中央再次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要继续推进农村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求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一、农业在新时期的基础地位仍然不能替代
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确保粮食供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果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供给出现问题,就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全体国民的生产与生活。由于农业生产的不可替代性,粮食问题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将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来看待;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从08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反复出现了阶段性的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相继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一再强调要稳定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
从云阳县的情况看,加强农业基础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粮食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最主要的食品,离开了来自于农业的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供应,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2008年以来的生活必须品供求状况,人们已经再次亲身经历。第二,云阳工业基础薄弱,要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工业,就必须按照贴近资源,贴近传统,1
延伸产业链的要求来规划产业发展,将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工业带动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道路。第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庞大的农民群体是天然的产业工人来源。云阳是人口大县,全县115万多农业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64万多人,已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9.07万人,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通过“阳光工程”、“移民培训计划”等技能培训可让更多的农民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第四,农村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地区。云阳由于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地灾隐患较多,有资料表明地灾隐患达980多处,荒山荒坡约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2.6%,根据重庆市森林工程总体规划,云阳的森林工程建设的总体任务是84.31万亩,为云阳的生态产业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加强农业在新时期的基础地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加强农业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重庆“3.14部署”,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情况看,云阳作为三峡库区县,在实施城乡统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建设资金缺乏。尽管县委县政府争取资金不断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建设,但仍有相当部分设施老化:许多村级道路还没有正常使用就已经损坏,一些塘、库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以致泥沙淤积,基本失去了蓄水能力;部份引水灌溉渠也由于年久失修而不能引水灌溉,降低了农业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加之在田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家有机肥料的使用量急剧减少,导致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而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又占用了一些地理区位比较好的良田熟地,特别是像云阳这样的三峡库区县,由于库区水位抬升淹没的多是沿江熟地熟田,新县城的搬迁及城镇建设又占用了部份良田沃土,导致优质农耕地的数量在近年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3亩,远低于人均耕地0.8亩的国际警戒线,耕地保护已经亮起了红灯。
2、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云阳县与其它区县一样,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作为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项重要举措,据统计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约为25万人;从我们的抽样调查情况看,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50岁以上的农民成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外出务工农民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6.2%以上,有的村镇达到80%左右,以云阳平安镇的双平村为例,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6.7%,而40岁以下外出务工农民占该年龄段的84.6%。由于外出务工的绝大多数是青壮年,村集体维修塘、库、堰,建人畜饮水池等农业基础设施都缺乏劳动力。特别是现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而外出务工的绝大多数都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外出务工仍然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云阳同样经历了三峡工程“不上不下”的时期,国家对库区的投资项目少,导致城乡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岗位不足,城镇失业率高于其它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在减弱。从抽样调查情况看,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9%,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14.17%,务农收入占24.92。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上聘请季节工所要付出的工钱,以致务农不但没有多少收益,甚至还要出现亏损。实践证明,农村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农村经济相对繁荣,农民收入较高,比如重庆市农民收入增长快的地区,大部分在交通便利或是城市近郊地区。
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我们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继续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作为库区县农业大县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有库区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1、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国家与重庆市给予的库区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资金,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推进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按“十一五”规划解决39.6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今后两年内解决好15万人口的饮水安全。主要采取整体推进与分散解决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有水喝并逐步让农民群众饮上安全卫生的水和放心水,逐步改用自来水。二是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通过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良田地的质量,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速农网改造的速度,按计划在2010年前将农网全部改造完。清洁能源主要是建设沼气池,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让农民用上清洁的能源,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示范推进村、农业主导产业区。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2年,全县要实现100%乡镇、30%村通畅,100%的村通达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全县“十一五”期间需要实施村通达工程总里程为3521公里,在确定实施村通达工程补助时要坚持对人口相对集中并且有资源等县里确定的“六个优行”安排资金。
2、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技推广能力,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农业是一个受社会生产力、自然力双重作用和制约的基础产业,要从根本上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减轻农业遭受自然风险成本,使农业生产形成一种长效的增长机制。首先是仍然要与高校合作实行县校联合,县里提供课题、场地及部份资金,利用和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为云阳提供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与产业发展支持。形成以院校和良繁中心为依托,其它社会机构和组织为补充,以科技人员为纽带,以专业示范户为辐射点,联结广大农户的多元化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第二是要继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和机制。从目前国家层面看农业科学技术转换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运用脱节,导致先进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所以应加快建立与完善农技推广的补贴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技术部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3、加强对农业产业的培育。按照 “农业稳县”的战略,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产业主要是发展牛羊、柑橘两大主导产业,打造重庆市的“牛羊大县”和“柑橘大县”。为实现这个目标,县委、县政府出台制定了“一免”、“三奖”、“七补”,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加强牛羊基地建设,到2011年,建成25个山羊生产重点乡镇,5个标准化规模养羊示范基地乡镇,30个山羊特色养殖专业村,30个肉牛养殖小区。扶优扶强牛羊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打造中国“山羊之都”奠定基础;加强规模养殖场建设。云阳是重庆市“百万吨优质柑橘产业化工程”重点区县,在今后五年,全县将在“一江三河”流域的22个基地乡镇新建晚熟品种柑橘标准化果园15万亩,柑橘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促进柑橘产业发展,县政府落实了系列优惠措施。以农户为主体,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专大户,推进柑橘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6.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篇六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立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2017年5月14-15日,中国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功,赢得了海内外高度赞誉。对于我们来说,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深入学习、思考和落实。
一、“一带一路”倡议为何能成为全球共识与论坛取得的丰富的、沉甸甸的多个合作协议与项目工程相比,“一带一路”由几年前的地区倡议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更具有全球战略意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目前正处于“回挡”阶段(犹如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前进过程遇到障碍产生的一种现象),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日益盛行,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所推行的保护主义思想和政策,令很多国家和经济体感到非常茫然,亟需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扛起推动全球化的大旗,“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可谓顺世界潮流而为;二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充分运用和发挥了数千年儒家文化“和”“容”“共”等思想精髓,理念和宗旨的阐释也运用了国际语言,正好契合了“一带一路”沿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迫切需求。
二、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定位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时,有专家认为它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也有专家认为它是中国为了对抗当时美国主导的TPP协定,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首先,应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精神和要求,核心就是在全球化纵深推进背景下加快构建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新体制。其次,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经济格局再平衡和全球政治格局再平衡的发展趋势,不仅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我国构建“开放型新体制新格局”的战略框架和战略抓手。最后,需要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超级大战略,也是一个影响全球平衡和格局的超级大战略。习主席提出倡议的方式是“借古树今”,从其涉及的地域、内容以及创新等方面来看,都远远超越了全球现有的各种协定、合作以及治理体系等范畴,“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泛、复杂、开放以及新型的合作与发展平台。从覆盖地域来看,倡议是开放包容的,目前涉及的国家已经不局限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将来肯定要着眼于全球视野。从合作内容来看,倡议所提出的“五通”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政策沟通和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如何实现大发展;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资金融通,设施联通如何得到实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民心相通这个内在吸引力(也是倡议的核心软实力),其他“四通”会持续多久,发展多深。从创新方面来看,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吸取多年来全球治理“说得多、落实少”的经验教训,不仅只停留在倡议、共识、宣言等国家领导人层面,还建立了高级别的领导协调小组和专门的常设工作机构,明确2018年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领导人峰会论坛,在国家部委和各种企业层面都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常态化和系统化的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一带一路”伟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握“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现状和问题农业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民心产业,“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都是依赖农业的发展中国家,不言而喻,农业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农业越来越成为国家外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论坛期间,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和外交部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为下一步推进农业合作提供了原则、思路及机制等。总的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合作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较好的发展态势。农业政策沟通不断加强,技术交流不断扩大,农业贸易与投资不断增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农业国际合作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尽管农业在很多国家都很重要,但由于其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技术壁垒强等原因,经常出现“政府重视、企业忽视、媒体藐视”等普遍问题。过去四年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也有这个问题,国内媒体把主要眼光放在了港口、铁路、电力等领域,关心农业合作的相对不多。二是系统问题。我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呈现“技术交流和进出口贸易相对较多、政策沟通与农业投资相对较少”的特点,而成熟稳定的农业国际合作迫切需要这些领域全面发展和协调配合,单一方式的农业合作时代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三是风险问题。尽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具有显著的资源潜力,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充斥着政治动荡不稳定地区以及全球政治议题上的“火药桶”,这会对我国在该区域开展农业合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风险不仅来自政局动荡,更多的还来自沿线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国内某大型国有企业2008年在哈萨克斯坦数十万公顷耕地的投资就碰到当地涉农政策频繁变动的难题,现在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经验问题。过去我们经常说,国内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一些农业企业在海外投资“不差钱”,但很多贸易投资活动仍很艰难,主要是我们的农业企业参与国际化进程时间短、理念不新、经验不足,“地主思想”和“单干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五是投资环境新挑战。新世纪以来,国际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更加关注外国投资对本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否会造成冲击。农业是一个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产业,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面临东道国方面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文化保护等标准性要求,如澳大利亚明确要求外国投资项目必须通过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审查。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可能会显著增加经营成本,致使海外投资项目效益不佳,同时影响投资项目的时间周期。此外,农业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往往面临劳工与社会文化融入等复杂问题。
7.关于农业技术人员创新推广的思考 篇七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1.1 推广的经费不足
在农业的推广的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经费的问题。由于经费的不足,一些公益性的服务,类似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等活动都难以开展。对于这种活动,农民一般不会选择自己出钱,所以,这种公益性的工作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部分的乡镇不仅仅要依靠自己的创收来弥补支出,而且还要上缴一定的计划任务。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部门长期处于一个“无钱养兵和消极打仗”的局面。在相当程度上,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不足,所以导致了一些活动无法得到开展。
1.2 推广的力量的薄弱
我国农业技术的设备水平落后,推广单位的技术装备跟不上发展,服务的手段落后,而且大部分的农业技术人员思维能力差、相对封闭,与外界的接触较少,所以导致知识的更新速度慢。所以其在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都显得相对的不足,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的推广的要求,这样影响了整个科技的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创新。
1.3 对市场的把握不太准确
市场是整个产品的终端,产品的最终归宿是要走向市场的。于是,这就造成了需求和服务之间的巨大裂缝。这也就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研究不足,对一些具有特色和巨大的市场的农产品把握不够。这样在需求和供给2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裂痕,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实际效果。
1.4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行整体机制出现问题
由于我国的整体上运行机制的问题,农技的服务大多十分的被动。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问题存在,缺乏一个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的机制。这样导致了工作数量上多少的差异和质量上好坏的差异,这样的结果就是有的人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发挥,有的人的作用很难得到发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推广工作的开展。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变化路径
目前情况看来,传统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已经明显趋于落后,已经不能够满足整个市场对质量的要求。随着农业向着产业化经营方向的发展,农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向外界提供原材料的产业,而是一个向着加工拓展,并且提高整个农产品的附加值的产业。在这个时候,采取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对农产品的存储、包装等技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在这一个阶段,农产品由相对短缺的情景走向了基本总量的相对平衡。并且由于其结构性的相对过剩,也将对农业技术推广从需求的领域走向了提高竞争力的境地。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发展
2.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模式创新
其主要的创新方式有2种: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各个推广主体的优缺点,加以组合之后重新利用;对优良技术进行改良,克服一些主体的相对弱点,进行一些模式的优化。
比如政府+NGO(非政府组织)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跑项目,NGO(非政府组织)负责进行实施。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工作方式粗放的民间经常推广这种模式。政府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待遇,农民与企业之间签订一定的协议。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为一些贫困的农民提供一些科技的服务。这类NGO(非政府组织)的组织代表参与企业的群体与企业进行谈判。当然,也要求NGO(非政府组织)组织与农民进行紧密有效的结合。比如一些专业的技术协会等也是按照上述的机制进行运行的。
2.1.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设计
市场机制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诸多的优点,可信力强。都是农民亲眼所见,这样更加容易相信同类,所以在接受起来就相对简单;示范户与技术的采用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大体相同,所以沟通起来相对简单。群体效应显著,这样技术更加容易被农民所掌握;农民之间相互进行沟通,这样在群体的参与之下,更加容易使得技术本土化,再这样的情况之下,创新的效果更好;示范户接受了培训,并且为农民进行讲解,从而成为了科技人员,这样更加有利于壮大整个科学队伍的建设,以此来弥补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
信息的加工模式。信息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需要具有可获得性、易获得性、可靠性等特点。对于农民的培训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原来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来完整的信息传递机制。
3 总结
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对于农民来说具有相当巨大的意义,无论是在手段的创新、信息方式的推广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巨大的价值。其增产无论是对作物的产量,还是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培养和提升农业人的科学素质,积极推动、引导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传播,从而使得整个农业的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8.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改革 篇八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优势;问题;改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又离不开农业科技,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推广农业科技,发挥农业科技的高效率呢?我國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又有何优势呢?
1 我国新时期的农业发展的优势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产品供给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1978年前我国农产品全面短缺,到20世纪90年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自给率达到99.6℅,已由全面短缺向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告别全面短缺时代。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力度也逐年加大,2004年后投入增长的势头更快,其中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的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投资也有一定程度增加。2008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171亿亩,机耕面积5.38亿亩,农村用电量6825.2万千瓦时。
(3)多个农业开发项目扶持优惠政策出台,例如国家对农机具购置进行补贴,近年来农业机械(具)基础设施条件迅速改观。200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6亿千瓦,全国农机作业面积达到24.3亿亩,主产区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耕、机播、机收比例稳步提高。另外,国家还实行了良种补贴,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2012年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从以上可看出,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如何把这有利的因素化成更大、更强劲的动力呢?这就得依赖农业技术推广了,然而就目前来看,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普遍存在推广难的现象。
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未能实现最佳的使用效果、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管理部门多、行政成本过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水平低下、项目资金使用审计工作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对规模偏低、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尽合理等等。[1]
(2)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另外,由于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而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又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效率。
(3)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更新与发展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农户生产的需要。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农民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的,这样一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更新与发展自然是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农民生产的需要。[2]
3 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做出贡献,为此要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步伐。
(1)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国家支持农业的有效形式,是新阶段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要按照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2)建立健全财政农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农业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加快转变财政农业投入监督的方法和模式。
(3)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引导和支持科教单位、涉农企业、专业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开展试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工程。[3]
(4)加强宣传舆论导向,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广泛开展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培训,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
(5)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之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胡传志.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2).
[2] 孔祥戥.贫困山区农业科技推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云南科技管理,2000,(5).
9.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篇九
XX市“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日前,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围绕“十一五”期间壮大发展我市农业经济的思路、重点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加强对农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到突出位置,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目前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得到改良,优质高效农产品比重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增加明显;区域经济特色逐步显现,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林牧渔业在农业中比重、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均有所增加;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农产品流通市场比较活跃;农产品质量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据统计:全市2003年作物总播种面积196.69万亩,复种指数217.82,全年粮食总产量52.20万吨,油料作物及蔬菜产量43.72万吨;生猪饲养量154.5万头,家禽饲养量1754万羽,山羊饲养量63万只,奶牛饲养量1062头;养殖水面6.53万亩,水产品产量1.64万吨;全市有林地面积32.3万亩,林木覆盖率17.2%,活立木总蓄积量60万立方米;常年白果产量40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银杏树占地面积26.6万亩。各项指标与2000年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农民收入4093元,比2000年增760元,增加22.8%。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农民的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这几年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增效显著。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近几年来,全市在大农业内部着力提高多种经营及林业的比重。据统计:目前,多种经营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5%,比2000年增加9.3%;农民人均来自畜牧水产业收入450元左右,占来自农业收入55%左右。种植业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面积扩大较多,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有较大的压缩。粮经比例达到59:41,种植业效益年均增长8.4%。
(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
各级、各地积极优化种植、林、牧、渔各业的品种结构,加快了传统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稻麦油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三元杂交瘦肉商品猪推广面达65%,优质率达到50%;家禽良种覆盖率达100%;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1.32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0.2 %,特种畜禽、草食畜禽、优质果品、时鲜蔬菜也得到明显的发展和提高。
(三)区域经济特色明显,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经过前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几个具有较大规模和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各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项目,全市优质稻米、优质油菜、优质小麦、无公害及草食畜禽、银杏经济林发展迅速,渐成规模。其中双低油菜、优质小麦面积比2000年扩大了近15万亩和10万亩,草食畜禽增长50%左右,其中奶牛饲养量是2000年的12倍,银杏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万亩,扩大近8万亩。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看好,投资创办、经营订单农业生产、畜禽和特种水产养殖、林果园艺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人越来越多,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加,产业范围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全市的优质粮油开发、特种水产、经济林果、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主导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典型。如:市水产良种场的水产品加工;兆胜集团等银杏系列产品的开发;市农科所的外向型蔬菜订单生产;弱筋小麦订单生产;“三零”面粉、“金太阳”、“宏达”乳业、猪副产品加工;“恒鑫”肠衣等。
(五)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
农产品质量建设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生死存亡,近两年来逐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重视。市农业局在强化农产品基地、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市场准入等方面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创建、申报、认证、检测工作。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个,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9个;对 8个农贸市场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7项、泰州市农业地方标准 10项,有机农业标准7个,企业标准40多个;正在建设和申报的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19个。
(六)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持续正常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培训机构35家,2004年上半年共培训8250人次。全市劳动力总数51.3万人,已转移34.8万人(女性11.9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7.9%。仅市农干校近几年就举办电子操作工、电动缝纫工、家电维修、机电、农产品加工贮藏与营销等培训班共三十多期1708人,均实行了转移上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七)农业行政执法打假护农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资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严打农资违法行为,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等部门依法执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各类农业违法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市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无证照经营农资的现象明显减少,农资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逐步增强,假冒伪劣产品得到有效遏制,农资产品质量明显好于以往。
二、存在的不足和主要制约因素
(一)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
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对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上缺乏深度和广度,还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农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和挑战。思想上的差距导致行动上的滞后。一些地方的传统农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打破,结构调整单纯依靠总量扩张,面积增减,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
(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原料或初级产品进入市场,难以参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的竞争,难以抗御市场和自然风险,效益较低;二是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还不能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弱;三是农产品产业化项目规模小,特色项目少,由于生产规模小,销路不畅,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增收增效的效果不显著,空间不大。除近两年发展的大田银杏外,上千亩的高效种植项目、几百、千万元产值以上的高效养殖项目还不多见;其它高附加值项目也比较有限。
(三)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市围绕贸工农、产加销诸环节创办的各类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运作灵活的社会化服务。政府部门对市场调查、市场引导、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还不够到位,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还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尚未完善。如一些有合适项目的农民因缺乏启动资金而不能实施,农户贷款因无人担保尚难操作;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政府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农产品收购过程中“优质优价”难以实施等等。三是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中介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一方面,目前我市农业科技队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事粮油和大宗多种经营的技术指导,对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相对缺乏,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一些农技事业单位、乡镇农业服务部门在实业化、系列化上探索不够。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改革以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领导相对弱化,指导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缺少最直接的抓手,多数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无着落或不按时发放,有的忙于经营,致使技术指导、服务到位率也有所下降。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强化。
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情况与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还远远不相适应,放心菜、放心肉工程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也迫切需要全市上下引起更高的重视和关注。
此外,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投入不足等都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推进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
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对各类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需趋势的预测,对本地优势潜力作综合分析,确定主体发展项目,逐步形成区域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实施龙头带动、名优品牌和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占领和开拓市场,取得长远的市场优势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基本思路:
按照中央、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我市农业经济升级换代步伐。充分发挥我市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把准市场需求与发挥优势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加快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特色经济的培育。以绿色产业起步,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社会化服务。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重点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着重是集中力量围绕本地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特色经济制定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协调服务。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几大优势主导产业如优质稻米、优质小麦、优质油菜、生猪、银杏,有的优势和特色还相当明显,但是发展重点不突出,未形成明显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名优主导产品不多,而且往往是有生产优势,无商品优势或经济优势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1、培大培强优势主导产业。
产品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一种优势的竞争。今后应突出重点,大力培育我市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特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产业区、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2、提高农产品的转化能力,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主导产品的培育和壮大,大力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信息、流通、服务业,延长产业链。着重抓好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产业优势。
第一,要培育造就市场主体,全面建设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不可能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难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更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最大效益。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拓展窗口市场,加大产销地批发市场的开拓力度,探索各种现代营销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第二、抓好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实践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要重点解决我市龙头企业偏少偏小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
第三、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产加销”一体化组织。着力形成“一个小组一个运销大户、一个村一支运销队伍、一个乡镇一个运销公司、一级政府一套市场专班、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市场”的格局。
第四、鼓励、吸引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部门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专业基地合作,或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提倡工农、工商联手,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直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
3、创新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一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既要搞好规范、引导、服务、监督等工作,又要运用政策法规来规范订单农业,使之健康发展。各职能部门应紧密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群众做好政策咨询、处理合同纠纷等服务,为订单农业开辟一条快捷的行政通道。
二是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是市、镇两级。要形成覆盖全国、上接农业部信息中心,下联各批发市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外通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大网络。通过建立起高效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促进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是全市上下采取市场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对结和市场促销活动,把本地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如银杏、生猪、稻米、优质弱筋小麦等打出去,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
四是积极推进农技服务产业化。要通过创新服务产业机制,使现有农技服务无论在服务领域、内容、方式和水平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加快实行全程服务。通过发挥农技服务部门自身专长,与农户实行联营制、股份制,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目前,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只有通过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检测、动植物检疫工作的力度,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要确立优势专业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加工水平。通过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提高品质和档次,争创名牌,扩大影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增强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要把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一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人才、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二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三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成熟适用农业技术等示范技术。四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条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发和推广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五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掌握和熟练使用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素质。
四、主要措施和工作目标
(一)继续抓好粮食生产,优化和调整种植业结构
根据国家和省今后农业工作的总体规划与要求,首要的是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江苏省既是产粮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粮食用作畜牧业和副食品工业的原料,粮食转化量大,当前粮食过剩只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必须保持粮食稳健发展。当然,粮食增长主要不是靠扩大播种面积,而是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近年来,我市粮食种植比例下降,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农产品优质品率不断提高。但是,种植业及其品种结构调整的潜力仍很大,目前价低滞销主要是种次质劣和大路货品种,而质量高、品种优的一般还供不应求,所以要尽快提高档次和品质,增加科技含量。今后要本着稳定稻、麦、蔬菜面积,抓好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优化调整现有作物的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名、优、特、杂粮生产,尽力扩大优质油菜、优质稻麦、优质蔬菜的种植面积,做大做强优质水稻、优质小麦、优质油菜及地下农产品产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粮油豆肥蔬菜化生产,培植和发展本地名优经济作物,以此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十一五”期间作物布局上总体建议是:三麦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水稻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蔬菜面积稳定在20——2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2——3万亩;优质小麦扩大到30——40万亩;油菜扩大到25万亩左右;花生面积10万亩;鲜食玉米2——3万亩。但是,根据我市各地的具体情况,既要认识到粮食生产的重要,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抓粮食生产的倾向,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
畜牧业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农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一般超过60%,有的甚至达到70~80%。虽然我市畜牧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但总的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发达地区,发展层次也较低,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继续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和畜牧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生产经营方面的灵活性,可以分散到农民各家各户进行,也可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我市部分畜牧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增加畜牧产品出口创汇能力。(2)深入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动物,搞好农作物秸秆过腹利用,可以充分发挥植物秸秆资源的效能。禽类生产具有饲料报酬率高的特点,应积极发展禽类养殖,为市场提供种类多样的蛋、肉食品。(3)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调整畜禽结构,改革饲养方式,全面推进畜牧业品种更新和技术更新。(4)要坚持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经营。(5)加强畜禽防疫治病工作,开展重大畜禽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建立健全科学的防疫体系,有效控制畜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养殖户的生产风险。
(三)挖掘水产养殖业潜力,搞好渔业生产经营。
重点是立足现有基础,不断加大水面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产量;抓好水产品包装、冷藏、运输、保鲜和销售工作,延长水体产业链;大力发展水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产业,提高水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着重围绕江水养殖、稻田养殖、鱼池混养特水、水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工作,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即:以江水暂养鲢、鳙鱼为突破口,探索一套成熟的暂养技术;以南美白对虾养殖为突破口,形成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以池塘设置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斑点叉尾鮰产业化经营;以池塘混养特水为突破口,提高常规养殖效益。着力建好沿江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
通过努力,力争十一五期间畜牧水产业年均增长6%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畜牧水产业产值达15亿元,全市畜牧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上市无公害畜牧水产品占总量50%,三元商品瘦肉猪推广率达90%,占生猪总量的60%,规模生产比重达60%以上。全市建立10个二元母猪扩繁场,以苏太母猪为主的二元母猪占栏存母猪60%以上;建立2个良种山羊繁殖场,全市波尔山羊种公羊100头以上,山羊改良率达90%;建立5个地方优质家禽种禽场,优质家禽占家禽总数90%。全市建立30个畜牧园区即5个万头猪场、10个20万羽禽场、5个300头羊场、5个300头奶牛场、5个100亩渔塘养殖场。申报25个无公害畜水生产基地及产品。
(四)大力发展林业,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推荐阅读: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07-05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11-0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7-27
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09-13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10-14
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几点思考08-22
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09-19
关于提升广西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10-06
关于检查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10-08
农业推广技术论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