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10篇)
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一
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甘云龙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对于乐曲诗的写作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本学期学习过的《琵琶行》来分析力和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4.背诵全诗。目标解析:
1、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写作情感,并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
3、学习和分析鉴赏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鉴赏诗的艺术手法和感受诗的意境方面,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诗人的创作风格缺乏了解,学生的想象力没有被激发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创作风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关键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诗歌语言跳跃、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乐、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人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问题
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
问题
二、文体知识
设计意图:达到文言知识积累的目的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问题
三、字词积累
设计意图:扫除文字障碍,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正字音、箜篌废tuí 露水lù 芙蓉..kōnghïu 颓....fūrïng 女娲.wā 神妪住yī 后裔落mî 露相.yù 倚..yì 没...lî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
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然 问题
四、诗歌翻译
设计意图: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第2课时 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问题
一、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韵脚(四次换韵)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诗句翻译见上文)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问题
二、理清结构概括中心
(1)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总结层意。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七、目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女娲(wā)泣露(qì)箜篌(hïu)歌行(xíng)....B.芙蓉(fūrïng)奢望(shē)昂然(áng)纠缠(jiū).....C.倚靠(yī)神妪(qū)巨擘(bî)谦恭(gōng)....D.颓然(tuí)颤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ï)....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李凭箜篌引().(2)吴丝蜀桐张高秋().(3)李凭中国弹箜篌()..(4)十二门前融冷光().(5)石破天惊逗秋雨().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6)露脚斜飞湿寒兔()..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昆山玉碎凤凰叫。女娲炼石补天处。,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八、配餐练习A组
1、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
B组
阅读本课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C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九、教后反思
参考答案 目标检测
1、C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1)乐府相和歌旧题。(2)演奏
(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4)沉浸(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露脚斜飞湿寒兔。
配餐练习A组
1、C点拨:没有“排比”这种手法。
B组
1.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源民族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第六周2012年1月23日
2.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C组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2.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李凭箜篌引,赏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是李贺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之间, 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担任奉礼郎一职。李凭作为箜篌演奏者在当时相当出名, 有“天子一日一回见, 王侯将相立马引”之说, 他的技艺相当精湛, 身价相当高, 受到很多文人的赞赏, 当时有杨巨源和顾况两位诗人都曾写过诗歌对李凭的演奏技艺进行赞赏, 但是在众多的诗歌中李贺的这首诗最为出色, 堪称古典诗歌中一绝唱。
一、首段 (前四句) 简明扼要
这四句先声夺人, 用生动明了的语言简单的描述出箜篌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 并且音乐的精妙之处也简约的描述出来。“高秋”即表明了演奏的时间是在深秋, 也表明了演奏的当天天气晴朗, “张”字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演奏动作, 同时也能表明箜篌音乐的情绪饱满, 直冲云霄。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就紧接上句, 通过拟人的手法生动的描述出音乐效果, “颓”字不仅很好的描述出白云在听到音乐那一刹那的情态, 同时与“张”字相呼应:音乐情绪饱满, 刚劲有力, 白云则被夺魂魄。接下来的两句就很好的描述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 “江娥啼竹素女愁”就点名了音乐所赋予的感情“愁”, 幽怨惆怅的音乐极富感染力, 使得湘夫人想起了舜的去世, 天上鼓瑟的仙女都满面愁容[1]。吴丝蜀铜不仅表现出箜篌精良的构造, 也乘机展现出演奏者技艺之高超, 音乐之优美, 写物写人又写乐;后两句乐声的描写中, 诗人刻意避免了对音乐主体的描述, 而是选用空山、白云、江娥、素女来反衬音乐感染力之强, 亦幻亦真, 极富表现力;这四句诗人打破以往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顺序, 而是先琴后声, 这样的精心安排突出了乐声之优美, 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第二段 (后四句) 感情细腻婉转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时而高转震人心弦, 时而婉约百转千回。玉碎气势磅礴, 凤凰哀鸣凄厉婉约;“芙蓉泣露”承接者上一句, 以露珠在残荷上的翻滚滑落表明了音乐声音之悲切, 以香兰的微笑表明了音乐情景转为欢快。音乐开篇天崩地裂之势, 转为如泣如诉的哀怨情愁, 紧接着道出点点的悲凉进而转变为清丽明朗, 整个过程自然缓和, 毫不突兀[2]。“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则由细微的描写转为广袤无垠的宇宙, 诗人用“融”很好的表明了音乐的渲染力和不可抗拒的感化力, 清冷的乐声使整个京城都沉浸在寒光之中, 同时“冷光”与前面的“深秋”相呼应, 音境和环境融为一体。在对音乐详细的描述中, 诗人没有采用直观的描写手法。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现音乐的乐感和情绪;诗人选用的是美玉、凤凰、芙蓉、香兰等美好的事物, 以视觉的感受像人们传递着音乐的美好, 从事物的不断变换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的层次感, 由强间弱, 有悲至喜, 乐曲流畅自然。在之后, 诗人又采用了空间转换的方法, 将音乐的虚无飘渺, 强劲的穿透力不动声色的表述出来, 虽然有很大转折, 但是一切都很自然, 这也是箜篌音乐所要表达的。
三、第三段 (最后六句) 感情深化、余音缭绕
最后一段是诗人感情的升华, 诗人紧承上句的天界进行展开, 把音乐的凄凉发挥到极致,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 五彩石都被这高昂的音乐所震撼, 引发了一场铺天盖地的秋雨。乐曲就在这惊天动地的悲情中结束了, 但是诗人还是无法从音乐中走出来, 在梦境中又将音乐的余音缭绕完美的演绎出来。在中间的音乐描写中, 在这一段中诗人采用的都是神话中的形象, 虽然语气夸张, 却赋予了音乐以浪漫主义色彩, 表达的却是音乐真正的情感。尤其是一个“逗”字, 把音乐的气势磅礴和强大的震撼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老鱼和瘦蛟本是行动艰难, 但是却随着音乐而舞动, 更加突出音乐的生动和感染力。这写脱离现实的神话故事, 却被诗人用来描写音乐, 这就是诗人感情升华之所在。
四、总体赏析
首先, 从整体的感受上来说, 全诗是以音乐乐章的变化为主线, 开篇气势磅礴, 中间百转千回, 最后又惊天动地, 落笔余音缭绕,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但是在全篇中我们看不到很明显的描写音乐的语句, 诗人没有采用“缓、急、稳”等常规的描写方式, 而是通过“张、颓、笑、冷、逗”等生动形象的词语把感情付诸与具体的事物上, 间接的反映出音乐的高昂磅礴却又忧愁婉转;其次, 诗人把一条时间线和气候线隐喻诗中, 以虚写实, 境和创作手法上更注重表现意境和内涵, 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钢琴主调作品大部分是采用“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 调式上许多采用了民族调式, 在作品旋律中多次使用转调, 而且融进了一些地区的音乐因素, 使作品大量体现了主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
在表面看来, 整首诗都是描写的“凤凰、昆山玉、吴刚、玉兔”还有“高秋、冷光”这些景物, 提及箜篌的只有“李凭中国谈箜篌”这么简单的一句, 但是细细品味这首诗, 我们却能够体会到箜篌音乐的高昂婉转, 黯然惆怅, 活泼轻快;最后,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李贺不善于写实, 便采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副完美的画面, 产生一种令人炫目的艺术效果, 魅力独特。全诗描写生动形象, 没有运用任何叙事的方法就能够将演奏如此精妙的表现出来, 神奇的美、独特的美、婉转的美就是这首诗最鲜明的特点, 堪称以诗喻乐的又一绝唱!
参考文献
[1]魏家骏.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一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J].名作欣赏.2004 (8)
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吟咏诗韵,提高诵读能力。2、赏析诗歌中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导入:有人说,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只是一个错误,有人说如果没有音乐我们的世界将一片荒芜,音乐它如同松间的明月,如石上的清泉,如梦中的驼铃,又如奔腾的骏马,音乐让每一段孤单的旅程都不再孤单,让每一个醉酒的灵魂都找到归家的路,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凭为我们打造的那个箜篌的世界,一起来感悟一场视听的盛宴。这里给出我们这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吟咏诗韵,提高诵读能力。2、赏析诗歌中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一、初读感知老师范读,听完老师的朗读之后,同学们也跃跃欲试想要展示一番了,请一位同学带着你最深挚的感情尝试着把这段文字演绎出来。请一位生朗读。老师点评。二、读品探究听过两遍诗歌之后,同学们各自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句给大家点评点评,点评完之后,请大家再用朗诵的语气把这一句带着你丰富的情感读出来。(请若干位同学展示,老师对其点评和朗读进行恰当的点评。)小结: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中不同的语句对文本做了独特的体验分析,大家想一想刚才许多同学都讲到听众对乐曲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反应。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听众的反应?他归根到底的目的就是要突出什么?(提示师生共同明确: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出李凭的演技高超,以及乐曲本身很动听,很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但是他没有直接描摹乐曲它到底怎么好、怎么动听,那么我们说这种描写方式里面的哪一种呢?(提示:师生共同明确:侧面描写)三、合作探究刚才大家分析了许多文本中的侧面描写,也就是听众的反应,那么这首诗有没有正面描写呢?有没有直接的去写音乐自身,它的音色,它的节奏,它的音调等等?如果有的话请大家找一找,是哪一句呢?(提示:师生共同找出,请大家读出音乐的节奏、韵律变化。)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乐曲到底是怎么样变化的呢?“昆山玉碎”——说明乐曲的声音清脆。“凤凰叫”——声音格外的谐美。“芙蓉泣露”——突出乐曲声音变得惨淡。“香兰笑”——声音又变的格外清丽欢快了。以上直接描写的特点写出了音乐的变化之美。下来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一起来讨论讨论文章中使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什么好处呢?四、合作展示现在各小组都有了合作探究的结果,请各小组的代表上来展示探究结果:小组展示示例:A组展示结果:正面描写:“芙蓉泣露”一句以形写声,突出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出音乐的起伏变化,增加音乐的感染力。B组展示结果:侧面描写:“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运用想象去联想、感悟。作者在音乐的描写过程中隐约渗透有悲凉的意味。这种手法和我们所学过的《琵琶行》对琵琶女的音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描写特别相似。化抽象为具体,连续的侧面的描写将凄凉的感受渲染的更加深刻,使文章所描写的音乐更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五、拓展延伸1、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读《琵琶行》片段,对照《李凭箜篌引》看看这一个片段里面哪些部分是正面描写?哪些部分是侧面描写?《琵琶行》片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提示:师生明确,侧面描写:最后一句。正面描写:前七句。)2、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结果展示:本片段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为辅,正面描写出琵琶乐音的美妙,最后一句从侧面烘云托月,凸显出乐音的旋律变化,曲终人寂,人们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仿佛不能自以,“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环境的描写,让人感觉到乐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样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小结:白居易的诗歌在正面描写中同样表现了音乐在节奏、音色等方面的变化,而最后两句则是对周围环境的有力渲染,烘托出琵琶曲独特的魅力:虽是曲终人寂,人们却久久沉浸其中;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琵琶行》也是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音乐的震撼力、感染力,不论是《琵琶行》还是《李凭箜篌引》他们在运用这个手法的时候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六、总结提升恰到好处的侧面描写,往往能出奇制胜。就描写对象来说,以“美的效果来写美”,能够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就读者而言,侧面烘托手法常用来表现复杂的心情或深沉的感受,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引起情感的共鸣。
4.《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四
《李凭箜篌引》是中唐诗人李贺的一首运用古乐府的体裁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歌。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极力描摹和渲染李凭弹奏箜篌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创造出奇异而美丽的幻觉世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我们读李贺此诗,可采用精讲点拨法和鉴赏分析法,通过赏析诗的内容,领悟李贺怎样用妙手彩笔,描绘了千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通过品味诗的意境,感受李贺怎样把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的。进一步体会李贺善于独辟蹊径的艺术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诗的内容,领悟诗中运用不同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品味诗的意境,体会李凭演奏的高超技艺。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把握意象,感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箜篌曲的特点与变化。
3.学习掌握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法】
精讲点拨法鉴赏分析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互评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或是在电视上,都见过那些乐器?(学生畅所欲言)你见过这样的乐器吗?(出示课件)(生摇头)这就是箜篌,现在这种乐器已很少见了,可在一千年前的唐朝,有一位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他技艺之精湛,身价之高,他就是李凭。一流的乐师李凭用最好的乐器,弹奏美妙的乐曲之时,巧遇了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高山流水心有灵犀,这位诗人浮想联翩,妙笔生辉,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贺的这首描摹音乐的著名诗篇,去聆听李凭演奏箜篌发出的千古绝唱。
二、听读感悟(出示课件)
三、自读赏析(出示课件)
1、结合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从意象入手,谈谈作者具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李凭用箜篌演奏出来的乐曲怎样的特点?
2、整体上诗歌通过这一系列意象,表现了箜篌曲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意象乐曲特点及变化手法效果
总结提升品读巩固
师: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诗人却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音乐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教师引导分析:
吴丝蜀桐:“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
高秋:秋高气爽,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像礼花一样,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首谛听。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教师引导分析:
音乐变得愁苦郁闷,我们仿佛听到娥皇和女英在湘江边为舜痛哭不己,泪尽,继之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又仿佛在重温素女弹奏起五十弦瑟,令人悲不自禁……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它和上面的“空山”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面对这样出神入化的音乐,人们不仅要问,这是谁呀?能够弹奏也这么感人的音乐?原来这是李凭在国都之中弹奏箜篌。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师: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生朗读,思考)
生: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教师引导分析:
这两句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A、“昆山”句是以声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B、“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生思考,讨论)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教师引导分析:
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冷也感觉不到了。
紫皇: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师小结: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以下六句,诗人就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教师引导分析:
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石破天惊、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师引导分析: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老、瘦: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教师引导分析:
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都是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
四、听音乐,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音乐,让我仿佛听到;
这音乐,让我有如看到。
五、写一写,感受文学魅力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一首歌曲,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
请你用动情的语言抒写出来。
要求:
(1)要有侧面描写;
(2)至少要运用两种修辞方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4)不少于200字。
六、课堂总结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仅仅活了二十七岁的李贺,竟然与白居易,韩愈相提并论,可见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他们都描摹了一段美妙的音乐,都神奇地再现了一种艺术境界,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地、泣鬼神。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再一次领悟李贺的妙手彩笔。(下课)
【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
李贺
描摹乐声形象鲜明
演奏技艺高超
借乐想象新奇瑰丽
5.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五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赏析诗歌描摹声音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理解诗人想象中的形象。
2、学习描摹声音的方法,还原音乐旋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听音乐,必然产生联想,这是音乐为听众提供的自由空间,沧海桑田应有尽有,喜怒哀乐说来就来,在音乐的世界里,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让灵魂得到洗涤。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这就是音乐的魔力,而描绘音乐则需要文学家的如花妙笔。
二、有关作者:宋代以来,不少学者、诗人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两位著名诗人。长吉是李贺的字,“鬼才”,并非只说他喜欢写神仙鬼魅的题材,而主要是指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新颖诡异,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可见,李贺诗歌在唐朝诗坛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李贺(790-816)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没落破败,家境贫困。他才华出众,少年时就获诗名,但一生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死时年仅27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传说他每次出门,跟随的书僮身上总背一只锦囊,他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他的诗歌继承《楚辞》和乐府民歌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在诗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语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优秀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四、诗歌赏析: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五、课堂讨论: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6.《 李凭箜篌引》赏析 篇六
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7.李凭箜篌引改写 篇七
那湘夫人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那是李贺在京城演奏,出神入化地弹着箜篌,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十二座门前暮色苍茫,乐声流荡柔和着月光,二十三根弦中音响奔放,人间波澜可打动紫皇。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荧荧五彩石闪耀着宝光,灵石迸破震撼了天堂,秋雨洒落知银河摇晃,依稀梦幻看到青山浮浪,仙姑翩跹听琼佩琅当,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浪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8.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高二选修) 篇八
一、“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三、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灸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四、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五、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拓展练习
见“中学教材全解”第121页
虞美人 答案
9.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重点】
1.吟诵。
2.体会李贺诗歌瑰丽、奇幻的想像。3.通感的运用。【教学难点】
1.诗意的理解。
2.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乐声。【教学方法】
诵读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导入 二 简介李贺 重点: 唐皇室宗亲的后裔,家道中落; 少年即有才名,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只做过九品的奉礼郎,27 岁卒; 3 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诗歌想像丰富、奇异,诗风凄艳诡谲,被称为“诗鬼”。三 吟诵诗歌
结合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吟诵诗歌并进行交流、表演。四 学生合作探究诗意,教师巡回指导。重难点如下:
“昆山玉碎”——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叫”——如怨如诉的温婉。《韩诗外传》云:凤凰“其声若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师生梳理诗中乐曲的变化:
愁(哀怨低回)——悲戚——欢快——清冷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理解本诗的侧面烘托,体会李凭箜篌之声的动人。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语的《听颖师弹琴》作比较,体会其异同。
10.李贺《李凭箜篌引》 篇十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是“诗鬼”李贺,这篇佳作《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样,均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
李凭箜篌(kōnghóu)引⑴
作者: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⑵,空山凝云颓不流⑶。
江娥啼竹素女愁⑷,李凭中国弹箜篌⑸。
昆山玉碎凤凰叫⑹,芙蓉泣露香兰笑⑺。
十二门前融冷光⑻,二十三丝动紫皇⑼。
女娲炼石补天处⑽,石破天惊逗秋雨⑾。
梦入神山教神妪⑿,老鱼跳波瘦蛟舞⒀。
吴质不眠倚桂树⒁,露脚斜飞湿寒兔⒂。
【注释】
1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李凭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大约生活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2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3空山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4“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5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6昆山:是产玉之地。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
7“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8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9二十三丝: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10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天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11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
12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13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14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15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翻译】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