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调查实践感悟

2024-09-26

农民收入调查实践感悟(精选8篇)

1.农民收入调查实践感悟 篇一

大学生暑期农民收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更多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请关注社会实践报告栏目!

农民是国家的主要载体,然而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最全面的`站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2.农民收入调查实践感悟 篇二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4部分构成, 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7∶46.5∶4.9∶4.9。

1. 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份额逐年提高

2008年区、乡两级政府注重引导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沈北新区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首次突破3500元大关, 达到3923元, 比上年增加889元, 增长29.3%, 占纯收入比重的43.7%, 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

2. 家庭经营纯收入仍不失主渠道作用

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4183元, 比上年增加277元, 增长7.1%, 占纯收入的比重46.5%, 比上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3. 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占有一席之地

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440元, 比上年增加44元, 增长11.1%, 占纯收入的比重4.9%, 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42元, 比上年增加129元, 增长41.2%, 占纯收入的比重4.9%, 比上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特点

1.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加29.3%。在工资性收入中, 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人均2183元, 比上年增加300元, 增长15.9%;农民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人均784元, 比上年增加301元, 增长62.2%。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在乡外县内从业、在县外省内从业及国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分别增长8 6.3%、56.0%和43.8%。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额88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增加额1339元的比重达66.4%。由此可见, 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全区农民收入重要的支撑点, 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证

2008年全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1%。第一产业纯收入3338元, 增长2.3%, 其中牧业和农业纯收入分别增长了7.8%和1.3%;非农产业纯收入为844元, 增长31.2%。由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呈下降态势。但由于本地区农民还没有走出小农经济影响, 特别是还没有摆脱农业生产, 所以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证。

3.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力保障

2008年沈北新区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 其中农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纯收入为432元, 比2007年增加195元, 增长82.1%。同时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 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逐年增加。2008年农民人均得到粮食直接补贴收入196元, 比上年增加17元, 增长9.6%。

三、沈北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全省的位次

1. 在沈阳市的位次

在沈阳市

8个县区中, 沈北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历史性地超过了苏家屯区排在第3位, 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于洪区和东陵区 (见表1) 。这两个区的农民得益于地理环境、资源优势所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和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所占比重均高于沈北新区。虽然沈北新区与于洪、东陵两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一定的差距, 但从沈阳四个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上看, 沈北新区以17.5%的增幅排在第一。

2. 在辽宁省74个县区的位次

在全省74个县区中, 2008年沈北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8位 (见表2) 。排在前7位的分别是:长海县, 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州区、旅顺口区, 沈阳市于洪区、东陵区, 鞍山市千山区。在纯收入前10名的县区中沈北新区的增长幅度排在第6位, 排在第1位的是营口市鲅鱼圈区, 增长幅度为22.0%。从以上排名可以看出, 排在前10位的除鞍山市千山区和营口市鲅鱼圈区外均为大连市和沈阳市的郊区县, 沈北新区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10年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在20多位, 到2008年已上升到第8位。

四、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看农民增收途径

1. 加大力度发展非农产业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

要保证工资性收入快速稳定增长, 必须加大农村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 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促进二、三产业迅猛发展, 加速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以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农村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问题, 保障农民工的工资, 加强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教师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 促进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

2. 以农业为基础调整结构促进家庭经营纯收入快速增长

首先, 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加速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扩大高产、高效农业和定单农业的发展, 带动农户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其次, 增加对畜牧养殖业的资金投入, 以产业化经营为前提, 逐步形成产、销一条龙及一体化的经营格局。第三, 要保持粮价稳定, 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 着力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农业生产投入, 促使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3. 扩大惠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

3.农民收入调查实践感悟 篇三

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三成

据吉林总队对全省19个县(区、市)1600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48.50元,同比增加515.14元,增长21.2%,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187.3元,多761.20元,高出34.8%。

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97.97元,同比增加131.57元,增长49.4%,增速提高25.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现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25.5%。

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2399.35元,同比增加376.85元,增长18.6%,增速同比提高21.0个百分点,对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73.2%。在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2277.78元,增长17.3%;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05.89元,增长66.6%;第二产业现金收入15.68元,下降10.4%。

财产性收入结构性下降。今年一季度,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26.28元,下降26.5%。其中,利息收入人均0.97元,下降3.5%;租金收入人均0.34元,下降79.6%;转让承包土地經营权收入人均24.48元,增长15.1%。

转移性收入增速提高。今年一季度,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124.90元,同比增加16.21元,增长14.9%,增速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

影响农民现金收入增减的因素

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幅较大,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占现金收入份额的13.5%,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但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仍较低。

出售农产品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吉林省是粮食大省,出售农产品收入始终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从出售农业产品中得到的收入大幅增加,成为提升吉林省农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季度,出售农产品收入1827.67元,增加198.86元,增长12.2%,增速提高13.4个百分点。农民出售粮食综合价格为1.69元/公斤,同比增加0.32元/公斤,增长23.4%,农民仅出售粮食一项人均多收入305元。

牧业价格上涨拉动收入增加。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牧业现金收入人均411.55元,同比增加121.20元,增长41.7%。对现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达到23.5%。牧业收入增长点主要是出售牧业产品收入,人均为401.56元,增加118.28元,增长41.8%。从出售价格看:每头生猪价格为1972元/头,比上年的1718元/头增加254元,增长14.8%;猪肉价格17.49元/公斤,增加3.31元/公斤,增长23.3%,仅出售猪肉一项农民人均就多收入40元。出售家禽28.53元/只,增长31.7%;鸡肉价格为9.95元/公斤,增长18.6%;蛋类价格7.1元/公斤,增长3.2%。

出售粮食数量同比下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人均出售粮食951.38公斤,同比减少131.51公斤,下降12.1%。其中,出售玉米数量840.52公斤,同比减少107.97公斤,下降11.4%;出售稻谷数量86.77公斤,减少38.45公斤,下降30.7%。由于出售数量减少,使农民少收入180元。

4.农民收入情况调查 篇四

问卷:

姓名:年龄:性别:

一、您是:

1、土生土长的村子里的人

2、嫁过来的人

3、迁过来的人

二、你的学历:

1、没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

6、其他

三、15年前您的收入方式是(多选):

1、耕地

2、种菜

3、养猪

4、养鸡(鸭、鹅)

5、养鱼

6、外出打工

7、其他:——

四、十五年前您一年的收入是:

1、5000元以下2、5000-15000元3、15000以上

五、现在您的收入方式是(多选):

1、耕地

2、种菜

3、养猪

4、养鸡(鸭、鹅)

5、养鱼

6、外出打工

7、其他:——

六、现在您一年的收入是:

1、10000元以下2、10000-25000元3、25000以上

论文

关于农民收入状况的调研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民的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为了寻求答案,2013年7月份开始,以我的家乡——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大稳村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加上我多年来的自身的了解和感受,对全村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农民的收入现状:

15年前,大稳村的农民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种植水稻,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在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和访谈中得知,52.2%村民的主要收入为务农,村民以此为基础,寻找其他途径去增加收入。村民在其分得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或改为养殖。农作物多为稻谷,还有有小部分人拥有多一点的土地去种果树,另外,还有一部分家庭靠种西瓜卖西瓜来赚钱;养殖业多为渔业、养猪。即使是这样,村民的年收入还是不高。接近60%的农民年收入不超过10000元。减去各种支出,村民们勉强算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但离小康生活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村民的主要任务还是务农,但是务农所得的收入远远不够家庭开销。从调查中了解到,大稳村的村民绝大部分都有了自己家庭的第二副业。10%的村民办起了自己的养鸡场;有四户人家里有养鸭场;两户人家里有养猪场,9%的村民家里养有几头猪。还有一个老板在村子里办起了一个农场,养兔子,鸡鸭鹅猪等。还有大部分的农民靠着打零工来赚取一些收入。所谓零工,就是在村子里要修河道,除草要请人。还有的是去帮忙捉鸡,建房子等等。大部分是妇女干这些活来赚取生活费用。

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在平时的走访中观察到,不少家的门前都经营一些小店、维修、理发等。村民都是在家干活的时候,就开着小店增加收入。

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调查 中了解到,村民中的年盛者,多有外出打工经历,他们说,外出打工的收入更有利与供养家庭生活。而且现在在村子里,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比较年长的人。我村有40%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男丁的外出务工,其次就来源于庄稼的一些微薄收入。对于外出务工的男丁来说,每年基本上可以为家里带回两万元左右,这部分的钱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四口人家基本的生活、子女的学费以及就医等。之所以说庄稼的收入是微薄的,是因为我村土地少,每户人家所分的土地也就几亩,再加上劳动力外出,或者遇上灾荒,收获的粮食只够家里吃,更不用说拿去换钱了,如今粮食的价格也不高,所以大多数年轻的劳动力宁愿出去,也不愿呆在家里。

从村民的口中了解到,务农收入的确比以往有很好的上涨,但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有时会有所增长,但也很牵强地过日常生活。而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来源,也在支持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因此,家庭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和在乡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的收入方式在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了解到虽然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农村农民增产增收情况还不是那么地乐观,我们村子农民收入虽然比以前增加了一点点,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水平”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还有一些农村家庭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任然在温饱线上挣扎。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原因:

通过调查来看,我国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从村民中了解到,一个村的耕地面积是根据该村的人口总数划分下来的,然后再按比例划分到每家每户,因此村民要想争取跟多的土地耕作,要不就增加人口数,然而人口数的增 加意味着更大的额外支出。这就造成了村民的劳动力有余,不能更好地务农,争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是租赁别人的土地,又不能保证该年的利润收成。所以,农民想要很好地通过务农致富是有很大的极限的。

4、由于外界的影响,比如说天气、禽流感等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特别是水稻、蔬菜类的种植和收成就会受到很大的破坏,有时候甚至是没有收成。而禽流感就会导致鸡鸭猪卖不出去或者只能低价卖出。无论是哪一个,农民损失都很严重。就拿今年8月分来说,下了好几场大雨,在20-24号这几天,台风来袭,伴随而来的是几天的大雨。村子里16个鸡舍都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损失,其中最严重的是有一家死了一千多只成年的鸡。蔬菜、水稻都被淹了。所以说这也是限制农民致富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5、农家孩子上学、农民看病、物价上涨等问题也会使农民收入增不高。怎样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

1、农作物作为我们粮食之本,政府应适当提高回收价格,促使务农者有理由继续务农,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政府可适当提供务农者劳动工具及提供保养维修,减少务农成本;政府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根据市场供应变化理性调整自己的生产。

2、政府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分给村民耕作;在耕地分给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的耕作水平,防止个别的土地过剩,使分给更有成效;政府协助,在不允许开垦的山上种植农业果树等。

3、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政策。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不断减轻农民的负担,不断解放思路,寻找农民致富的新方法。还有为想外出工作劳动力提供必要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使之能适应更广泛、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设法为外出的农民工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方便他的外出打工。

4、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在教育上要加大投入,把好乡村教师的师资水平这一关,树立起一种加强教育的思想;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养成有病就医的意识。还有的就是要农民注意买医疗保险,还有各种其他保险。使得灾害来临时,能将损失减到最少。

我认识到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应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带回到农村去,并在农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去帮助去带动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家乡的农民朋友从贫困中迈着大步走进小康,也让更多的农民子弟走出农村,进而更好的服务农村。也希望党和国家,各级政府

5.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篇五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结合和林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小组成员总结出了当前和林地区农民收入的总趋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

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和林格尔地区农民收入的调查,分析探讨一下当前和林格尔地区农民的收入状况、收入结构和面临的困难,以认真落实近年来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对策。

二、调查意义

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政治和经济全局的根本问题。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即解决三农问题,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需要。而农民增收更是重中之重,是关乎于农民切身实际利益问题,是最直接,最朴素,最有说服力的问题。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

三、调查时间:2012年6月20日 至2012年6月26日

四、调查对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农民

五、调查方法

我小组采取非全面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此次调查共发

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由于现场发放并且现场收回,故回收率为100%。

六、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组内成员统计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项目并计算出了农民收入及其他各项支出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一)收入来源:和林县农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问卷调查的200人中,72%的人主要收入为每年种植所带来的收入,20%的人外出打工,小部分人依靠基本工资,失业人员较少。

(二)支出情况:据了解,和林县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消费和教育支出,日常消费占总收入的27%,教育费用占36%,生产费用占15%,医疗费用占10%,老人的赡养费用占8%,其他收入用于储蓄或保险等。

(三)收入金额情况:78%的农民收入为4500-6000,13%收入为6000-7500,2%收入为10000元以上,8%收入在4500元以下。由此可见和林县农民绝大多数收入处于中的水平,小部分收入较高。

七、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据调查和林县农民收入绝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务农的农民收入主要是农民在耕地上生产农产品的收入,像是种稻谷、玉米、蔬菜等。其中又主要以稻谷和玉米收入为基础。现在一般为三口之家(有的还有老人)人均收入为935元,而全家的收入为3000元左右。所以,如果说农民只是以农业为生,那么生活就过得很艰难。因为一般农村来说,人情开支来往比较频繁,而且家里孩子的学习费用也偏高,如果有上高中的孩子,没有另外的经济来源的话,那就不行。于是,在农闲的时候,一些有手艺、有经验、有体力的人就去外出务工,来挣钱以维持家用。

图1和林格尔县农民收入水平统计图

(二)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据调查,72%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2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而依靠基本工资的农民仅占6%,还有2%的农民依靠其他的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基本工资外出务工其他

图2和林格尔县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统计柱状图 和林县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其他的收入来源比重较

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就导致了和林县农民的收入偏低,而且依靠农业生产并不能够获得高的收益。

(三)支出负担重

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和林县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一到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一半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日常消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4% 8%36% 图3和林格尔县农民主要支出项目统计图

(四)劳动力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2%,小学占22%,初中占44%,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2%。且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无法

广泛的使用机器生产使得生产效率低下。2% 图4和林县农民文化水平统计图

八、造成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素质低 和林县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分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二)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和林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落后。总体看,一是无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篇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是花牛镇花牛村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农民收入有了些许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事关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坎”,想要跨国这道“坎”我们就要狠抓农村新增收入使得农村收入有一个质的飞跃。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如果我们在继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可能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调查的了解可以帮助农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人均收入,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贡献。为了了解掌握增加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今日就其情况对麦积区花牛镇诸多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3年7月——2013年10月

三、调查对象

花牛镇花牛村30户农户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

五、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1.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2.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一是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三是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苹果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二)总支出情况 2010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0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2010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2011年 c两优 87、c两优 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2010年有 62户,2011年只有 43户。2.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3.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六、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篇三: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及负担调查报告

我来自农村,农民的收入影响着我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他就是我的费用的全部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家系的全部的经济来源,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我国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在近几所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减免税收,向他们发放经济补助,尽管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城乡差距还是很严行,这些都体现在交通,素质,人口的流动,思想等这些方面,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产品不能运送出去,外面的好东西也不能运进来,导致产品的收入不是很高,而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在这些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是自己自足,从而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民工,到外面做工,农民工在外面赚的钱才是村村的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和家用。存款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村父母送子女读书走出农村思想的力量的源泉,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在家乡的都是一些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老年和小孩占总人口的85%,在这种比例下的生活素质总会提高呢,而且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在农村得不到普及,和发展。这样看来,农村也是各大商家的替在的市场,所以经常会有家电下乡的活动,在这些看以好的东西,其实和城市比已经落下了一个层次,而且在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农村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用手机,他们所了解的手机在他们的概念里,仅仅只是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而已。在这几年,电脑在全国的普及很快,但是农村也不是很多人会使用,这也为高速的信息发展提供了障碍,人口的流动在农村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有一定经济积累的农民,就搬到城市定居,尤其是这几年政府的政策有所放宽,这样的事情是越来越严重了。

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

第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矛盾。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虚拟性质,作为发包方的集体所有制组织与承包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当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利益与土地承包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所有制组织会毫不犹豫地破坏业已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者,虽然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发包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无法通过农村内部的组织机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近年来,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通过合作社或者农会的方式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但现有的农村生产关系阻碍了农民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的土地承包合同关系不得不经常性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都面临失效的危险。一些地区农民撂荒土地,其实是想用一种非常消极的办法来摆脱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关系,但由于他

们的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建立在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法律关系。中国的农村承包责任制已经变成了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加以替代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通过农村互助组织逐渐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自发地与市场接轨。在一些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农民内部之间的分工已经非常普遍,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也基本上实现。政府部门应该在稳定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国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业耕作规模过小。今后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第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存在矛盾。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要么涌入大城市,要么被就地安置。近年来,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农民安置方式的争论。城市化固然能够一步到位,但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在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更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吸纳能力的问题。当城市控制在合理的规模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城市化和城镇化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抛弃这样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在现有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前提下,各执一端,讨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现有的城市布局并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广大的乡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因此,今后应该更多地建设符合农村需要的小城镇。但是,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土地使用的矛盾。当前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开发区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些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小城镇。政府在清理和整顿经济开发区时,应该注意小城镇的正常发展与经济开发区盲目建设之间的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经济开发区逐步改造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小城镇。

在一些不赞成发展小城镇的学者看来,城市化才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们反对小城镇发展,认为这样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但是,应当看到,城市的设计不是搭积木。在城市的布局已经初步定型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人口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急剧萎缩。城镇化虽然不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小城镇仍然居住着一个国家50%以上的居民。

第三,农村村民自治和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之间存在着矛盾。村民自治在中国当代有着多重含义,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民主改革的先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必要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农民自主管理的社区组织结构。但是,中国农民自治机构面临着政权机构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在许多地方,村民自治委员会成为了代表政权机关收取税费的“二政府”,成为了上传下达的管理组织。在一些农村,农民的自治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农民的自治事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事实上,在当初的自治制度设计中,不是没有考虑到农村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由于我国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乡镇政府人员队伍庞大,如果不从自治组织获取必要的费用,机构就难以运转下去,所以,乡镇机关普遍存在着干预村民自治的现象。这种干预既是利益的诉求,也是传统行政思维观念的延续。如果不改革中国的行政体制,减少或者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力,那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难以继续发展。

可以说,农业集约化生产与承包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当前农村许多矛盾的根源,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中国当代农村问题加重的根本原因,村民的自治组织和政权机构的紧张关系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不但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而且还看到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解决三农问题时,不但要从生产关系方面思考问题,而且要从上层建筑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为中国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开出合适的药方。篇四: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做了一份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但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一、调查情况 1、3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 120人,其中有劳动力 58人,占总人数的 48%。外出务工 26人,务农 31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 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 48-60岁以上的,占 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 102亩,人平0.85亩。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 3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共 203.1亩,粮食产量共计 13.7万斤,提供商品粮7.54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 1.15元 ∕ 斤)折算实现总收入15.75 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 9.2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 450.7元。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 55亩,占总耕地面积 17%,油菜人均纯收入 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 12亩,实现土地流转 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 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 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 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2011年生猪仅出栏 61头,年家禽共出笼 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 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 4.15吨,人均纯收入 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 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 71.5元;其他收入 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 6883元。

二、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一)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2010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0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2010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

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2011年 c两优 87、c两优 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2010年有 62户,2011年只有 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总得来说,农民在现阶段的生活水平还是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引入农村,科技下乡之类的活动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此外,向外转移的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手工业等。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上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我村农民存在的普遍弱势:当前我村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另外还有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 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不能再仅仅使用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老经验、老办法,而要更多地采用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新思路、新办法。为此促进农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农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摆在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促使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2、要以搞活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立足长期发展的战略来看,必须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这一关键问题着手,通过搞活土地流转引进外商外资和城市资本,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效益,使流转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迅速增加土地出租收入,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使他们能够取得长期收益。只有这样,才能一揽子解决上述问题。

3、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投资性收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突出以资金为纽带,使农户形成利益紧密的经济联合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农户组建投资性股份合作社,通过兴建和出租标准厂房、打工楼、仓库等,从事物业管理。

4、要以推进农业企业化为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农业企业化是运用现代工业的投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一个过程,是使千家万户农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形式有: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等。

5、要以重塑服务体系为抓手,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实际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目前,农民最为迫切需要的、政府和集体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减免所得税或减收各项规费。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使广大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篇五: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导言:

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是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大约有两亿的农民工。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生产上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暑假期间,我走访了长株潭部分农民工的集中地区,调查了他们的就业状况,薪酬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的工作薪酬在长株潭地区内还是有待改善的,与本地工人的薪酬相比,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大多是在建筑及服装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行业,这些地方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也相对较大。经过国家最近几年对农民工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也发现,像类似于拖欠工资与工伤赔偿等劳务纠纷问题也相对少了许多。另外,农民工在类似于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等工作待遇上与本地劳务工人并没有享受同等待遇,他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保障。最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教育这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再次呼吁社会对农民工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实际的帮助,为农民工兄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调查背景及目的:

现在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各个职业,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工作勤劳刻苦,但往往得不到最公正的待遇,他们是社会的顶梁柱,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城市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这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对于他们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暑假期间,我对长株潭地区就本地的农民工工作生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希望从中发现农民工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更加了解现实,同时引起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兄弟,为农民工兄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一视同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锻炼我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协调交际能力等工作能力,为以后出身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至8月7日

调查地点:湘潭市 株洲市 长沙市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网上资料

调查过程:首先,简单的规划了采访路线以及想要了解的问题,其次,和同学一起慢慢的走访农民工聚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做好笔录,并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所见到的情况,回家后开始整理材料。

材料: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根据06年国务院调查的一份报告表明,我国的农民工月工资集中在500~800元之间。其中,月收入的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500元之间的占29.26%;500~800元之间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没有找到最新资料,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工资继续上涨,月收入突破1800元。这也不能说明真正的农民工工资状况,像有些人一月几万元工资,把他们分摊到一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基层农民工身上,一个人就可以将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拉上来。想2006年月收入在800及以下的占农民工总数的72.1%。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地道何等程度。不能将少数高收入农民工的工资平均算到那些多数收入低得农民工身上。)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时间唱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作。其中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而且大多数的农民工在节假日工作没有加班费。材料分析: 农民工的工资何以如此低?其中用工单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拼命压低农民工的工资,还用包吃包住和不签合同这等没有法律依据的手段来欺骗农民工,因为农民工大多数不懂法,给予这些用工单位有空子可钻。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工资司的解释,农民工只要履行了正常的劳动义务,收入就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提供包吃包住等非货币性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并不包括在最低工资内。

对于民工的工资状况,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

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

对于农民工讨薪问题,出现工资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为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黑工头等不正规的雇主。工厂、工地往往会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出现短时间拖欠工资,但都能很快补发。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技术上的原因有上家汇款迟延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头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无视农民工的权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农民工在遇到长时间老板拖欠工资时,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议、请工会之类的组织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曝光、找政府部门投诉、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较极端的有“跳楼秀”、绑架老板、报复包工头等,但一般很少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因为一旦发生拖欠,向老板抗议或进行调解很少有实际效果,申请仲裁和诉诸于司法对农民工来说都成本太高,要上媒体又需要事情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找政府部门不但成本较低且成功几率也比较高。各地方政府都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并设有监察大队(纠察大队)专门处理这类案件,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少侵害的发生。从调查来看,各地政府部门都能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一经调查认定,坚决追讨回欠款,案件成功解决的几率在98%以上,而且对违规单位有处罚、教育等手段。为了减少事件的发生政府还有日常的巡查,主动进行监察工作,平时也经常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还有现在统计局说农民工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这是的农民工的高收入者占据了大头。这是因为这些农民工有技术,他们虽然还被称为农民工,但有些人实际上不能算在农民工这个阶层中了。据调查,有技术和没技术的农民工相比,后者平均工资不到前者的60%。最典型的比如说:木工、瓦工等技术性工种每天的收入是那些辅助性的小工收入的2倍还要多一点。还有些人技术更硬,我觉得这已经脱离农民工这一阶层了。比如江西籍的打工妹罗冬香,1992年进入浙江省温州市一家服装厂做工人。由于她刻苦钻研技术,很快被提升为技术主管,后来这工厂倒闭后她应聘到另一家工资,她又是在钻研技术,在2001年中途换了几家公司后被东阳市服饰有限公司聘任为主管生产技术的产长,年薪60万元。这还是十年前得事情,这种人才也被称为农民工,怪不得2011年国家统计局调 查说农民工月工资收入超1800元了。你不想想看,有这样“高级”农民工的收入拿去平均,可以提高月收入多少水平。像这样的“高级”农民工每月收入以罗冬香为例,哪怕她十年来不怎么涨工资现在月收入恐怕最少也得18万元,1800元和18万元,相当于这样的“高级”农民工一月的收入顶的上100个人均农民工的收入,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还有多少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的工资是何等的稀少。可以将这些“高级”农民工的高工资给拖到人均1800元上去了。

农民工的工资低得这么可怜,可那些用人单位或者包工头还要千方百计的从农民工身上多盘剥一番。他们特别是包工头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厚道。他们采取的手段主要有2种:一是隐匿收入,二是用假币代替真币发给农民工。隐匿收入指的是包工头代替农民工去用人单位领回工资,却谎称用人单位没有给足,从中克扣了一部分。用假币代替真币就更简单了。反正验钞机是包工头自己准备的,那是假验钞机。

还有就是干完了活却拿不到钱。那些工地打工的农民工最容易碰到这种情况。2009年7月16日,来是四川的3名农民工在一个工地起早贪黑的干完活后得到的是3张欠条,但就是无法变成现金。在那边苦等了一个月还没有得到解决。在他们3个人身上发生的情形几乎没有那个农民工没有遇到过。据全国工会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末,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被拖欠的工资总额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主要发生在建筑施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农民工欠薪成了司空见惯,追薪成了家常便饭。

6.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篇六

我来自农村,农民的收入影响着我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他就是我的费用的全部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家系的全部的经济来源,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我国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在近几所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减免税收,向他们发放经济补助,尽管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城乡差距还是很严行,这些都体现在交通,素质,人口的流动,思想等这些方面,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产品不能运送出去,外面的好东西也不能运进来,导致产品的收入不是很高,而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在这些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是自己自足,从而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民工,到外面做工,农民工在外面赚的钱才是村村的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和家用。存款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村父母送子女读书走出农村思想的力量的源泉,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在家乡的都是一些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老年和小孩占总人口的85%,在这种比例下的生活素质总会提高呢,而且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在农村得不到普及,和发展。这样看来,农村也是各大商家的替在的市场,所以经常会有家电下乡的活动,在这些看以好的东西,其实和城市比已经落下了一个层次,而且在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农村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用手机,他们所了解的手机在他们的概念里,仅仅只是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而已。在这几年,电脑在全国的普及很快,但是农村也不是很多人会使用,这也为高速的信息发展提供了障碍,人口的流动在农村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有一定经济积累的农民,就搬到城市定居,尤其是这几年政府的政策有所放宽,这样的事情是越来越严重了。

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

第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矛盾。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虚拟性质,作为发包方的集体所有制组织与承包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当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利益与土地承包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所有制组织会毫不犹豫地破坏业已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者,虽然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发包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无法通过农村内部的组织机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近年来,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通过合作社或者农会的方式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但现有的农村生产关系阻碍了农民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的土地承包合同关系不得不经常性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都面临失效的危险。一些地区农民撂荒土地,其实是想用一种非常消极的办法来摆脱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关系,但由于他

们的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建立在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法律关系。中国的农村承包责任制已经变成了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

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加以替代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通过农村互助组织逐渐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自发地与市场接轨。在一些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农民内部之间的分工已经非常普遍,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也基本上实现。政府部门应该在稳定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国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业耕作规模过小。今后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第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存在矛盾。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要么涌入大城市,要么被就地安置。近年来,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农民安置方式的争论。城市化固然能够一步到位,但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在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更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吸纳能力的问题。当城市控制在合理的规模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城市化和城镇化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抛弃这样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在现有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前提下,各执一端,讨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现有的城市布局并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广大的乡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因此,今后应该更多地建设符合农村需要的小城镇。

但是,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土地使用的矛盾。当前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开发区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些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小城镇。政府在清理和整顿经济开发区时,应该注意小城镇的正常发展与经济开发区盲目建设之间的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经济开发区逐步改造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小城镇。

在一些不赞成发展小城镇的学者看来,城市化才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们反对小城镇发展,认为这样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但是,应当看到,城市的设计不是搭积木。在城市的布局已经初步定型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人口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急剧萎缩。城镇化虽然不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小城镇仍然居住着一个国家50%以上的居民。

第三,农村村民自治和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之间存在着矛盾。村民自治在中国当代有着多重含义,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民主改革的先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必要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农民自主管理的社区组织结构。但是,中国农民自治机构面临着政权机构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在许多地方,村民自治委员会成为了代表政权机关收取税费的“二政府”,成为了上传下达的管理组织。在一些农村,农民的自治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农民的自治事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事实上,在当初的自治制度设计中,不是没有考虑到农村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由于我国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乡镇政府人员队伍庞大,如果不从自治组织获取必要的费用,机构就难以运转下去,所以,乡镇机关普遍存在着干预村民自治的现象。这种干预既是利益的诉求,也是传统行政思维观念的延续。如果不改革中国的行政体制,减少或者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力,那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难以继续发展。

7.西充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与探索 篇七

近年来, 县委、政府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 为适应市场需求, 突出区位优势, 狠抓辣椒、果树、蔬菜、花生等优势经济作物, 按照“一项产业, 一片基地, 一个龙头, 一根链条”的思路, 推广现代农业科技, 加速土地流转, 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 精心打造市委、市政府规划的“顺西高新农业产业带”, 推动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初步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是由于诸多原因, 目前仍存在绝大多数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

一、西充农民收入现状

1. 农业内部收入

主要是种植业 (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 辣椒、蔬菜等经济作物, 充国香桃、柑桔、梨、葡萄等果树及林业) 和养殖业 (生猪、奶牛、鸡、鸭、鹅、兔、鱼等) 。2007年我县种植业 (含林业) 收入人平1 071.1元, 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等支出341.2元, 人平纯收入729.9元;养殖业收入人平1 294.5元, 其中生产资料支出658元, 人平纯收入636.5元, 人平总计为1 366.4元。

2. 农业外部收入

2007年主要是外出务工收入, 人平1 040.9元;农户从国家、集体得到的政策性补贴人平61.2元;家庭经营的非农业收入、经营企业赢利、其它非借贷资金和利息这3项人平348.1元, 人平总计为1 450.2元。在农业外部收入中, 劳务输出19.8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13.2亿元, 人平收入6 667元。

由此可见, 2007年全县农业外部收入比农业内部收入人平高83.8元, 农业内部人平收入比劳务输出人员人平收入低5 300.6元。要从根本上稳定农业基础, 必须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加收入, 提高他们的务农积极性。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较大, 文化素质较低

据调查, 村社一级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85%以上均外出务工, 剩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 传统农业观念浓厚, 创新意识淡薄, 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不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虽然充分给予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利,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超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很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经营。特别是国家免征农业税以后, 有的全家外出, 撂荒的土地零星分散, 不能集中使用。

3. 农业生产成本高, 严重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据调查2008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 肥料1kg上涨0.15~0.4元, 农药1kg上涨1~2元, 生产1亩粮食多投入生产资料30元左右, 全县要多投入3 175.7万元, 人平减少收入49.6元。

4.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基层断档严重, 农情信息不畅

近年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科研经费短缺, 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 县、乡镇一级农业技术人员靠政府发部分工资, 基本无工作经费, 农技服务工作报酬低, 农技人员分流现象很普遍。

5.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了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县就引进了浙江省著名企业“李子园牛奶有限责任公司”, 建立了辣椒等农产品加工企业, 初步构建了“企业+品牌+认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但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使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产量不能统一控制, 曾严重影响了企业按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优质奶源缺乏、鲜辣椒过剩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加速土地流转, 彻底打破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格局, 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要。

6.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作亟待加强

全县每年推广优质粮油品种5~8个, 龙头企业顺发米厂生产的“充国牌”大米远销成都、重庆;充国香桃、西凤脐橙、青-39脐橙、西充二金条辣椒等果蔬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但这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作, 离外贸出口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7.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已成为农民致富的瓶颈

全县44个乡镇, 595个村, 5 470个社, 共有公路514km, 平均每个乡镇只有公路11.7km, 村、社基本没公路。水利灌溉工程 (包括塘、库、堰) 等公共设施年久失修, 损毁严重, 农业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极差, 偏僻的村、社尽管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发展种、养殖业, 生产优质农产品, 但苦于交通不方便, 很难招商引资。

8. 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不健全, 坑农、害农现象仍存在

全县有280多个农资经营门市, 专业性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只有县农业局, 乡镇一级无农业行政执法机构, 县农业行政执法人员除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外, 没有执法设备和经费, 工作难度大, 违规农业投入品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的案件屡禁不止。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 优化调整粮经结构

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 全县推广“粮·粮”, “粮·经”、“粮·饲”3种旱地多熟制新模式, 运用增、间、混、套等种植方式, 扩大辣椒、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播种面积, 其中“粮·粮”模式改麦、玉、薯一年三熟为麦、菜、玉、玉、薯、豆、菜一年七熟;“粮·经”模式改麦、椒一年两熟为麦、菜、椒、玉一年四熟;“粮·饲”模式实现了小麦套种饲料、饲草、蔬菜, 轮作夏玉米、甘薯。全年农作物总播面达到157.1万亩, 复种指数提高到318%, 比传统种植模式提高38.6%。粮经比例为5.8∶4.2, 基本实现了我县农业发展“十五”计划的5∶5目标。新模式可增收粮食3 825万kg, 人平68kg, 增收现金24 392.5万元, 人平43.6元, 实现了钱粮双丰收。

(2) 优化调整种养结构

以牛奶加工企业浙江李子园为依托, 制定收购牛奶保护价, 实行订单收购。通过土地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 建立奶牛养殖小区, 培育种植饲草大户;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奶牛养殖基地, 实现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粮、经、饲比为5∶3∶2。2007年上半年李子园公司就实现产值6 800万元, 税利280万元, 农民种草养牛收入1.8亿元。因发展奶牛养殖推动了饲草种植, 全县奶牛基地种植饲草12万亩左右, 改变了传统的“种苕养猪”模式。

(3) 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推广运用现代育种科技新成果, 全县种植优质水稻15万亩, 优质油菜10万亩, 优质花生7万亩, 精选“二金条辣椒”6万亩, 优质大豆10万亩, 无公害蔬菜10万亩, 优质水果7万亩, 优质饲料饲草5万亩, 优质麻竹笋“竹娃娃”l万亩, 优质率达70%以上。全县按照“东桃西橙”、“一线两片四点六园”布局果业生产。东桃指古楼等乡镇“充国香桃”生产基地2万亩, 西橙指凤和、义兴、占山等乡镇成片高换、新栽的“西凤脐橙”1万亩及“青-39”脐橙3.5万亩左右, 基地农民每年人平可实现纯收入2 300元左右。优质蔬菜、生猪基地, 沿国道212线布局, 以晋城镇、多扶镇、凤鸣镇、中岭乡为中心的土地, 采取租赁、转让经营权等方式招商引资, 现已建立了龙兴公司、西三井村、龙腾公司、胖土地等农业产业化企业, 农民承包的土地由企业支付租金, 每年租金地300~350元/亩、田400~500元/亩, 同时农民在企业务工, 每月又可收入1 000元左右的务工费。

2. 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1) 西充农业产业化现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县农业就逐步调整产业结构, 改革传统农业, 因地制宜培育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条, 着力一、二、三产业互动, 通过市场牵动, 龙头企业带动、政策推动,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开拓了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如:按照“公司+品牌+基地+农户”模式, 建立了李子园专业化牧场与牛奶加工基地;按照“协会+品牌+基地+认证+农户”模式, 建立了充国香桃、西凤脐橙、青-39、西充二金条辣椒生产加工基地, 其中“充国牌”获国家工商注册、西凤脐橙获“中华名果”称号、“青-39脐橙”获农业部优质果品金奖、国际农博会银奖、“西充二金条辣椒”无公害生产基地获国家认证。按照“公司联姻院校科技+品牌+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四川日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有康牌”系列禽产品鸡蛋、肉鸡、肉羊等3项产品均通过四川省畜牧局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该公司获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构建的四川天盛竹业有限公司, 生产的“竹娃娃”系列产品营养丰富, 香脆可口。位居西充县城与南充市国道212线两侧的西三井村农民利用交通优势,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田变地调整粮菜比例, 自发建立了无公害蔬菜、葡萄基地。目前1 187亩耕地, 粮食、经作 (蔬菜、葡萄) 面积比为2∶8, 农产品远销川渝等地, 种植业人均年纯收入4 500元左右, 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倍。2009年上海龙腾公司又在该村投资1 500多万元, 按每亩每年给农民付360元租金租地200亩, 兴建年产2万头瘦肉型猪养殖场。

(2)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一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改善投资软环境, 进一步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来我县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发农业生态资源。二是搞好农业标准化建设, 按国家、省、市制定的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 严格检验、检测,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增收条件

结合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 不但修好村、社公路, 而且让电话、电视、互联网络进入千家万户, 成为农民致富的桥梁。

4. 改革农业技术服务体制, 为现代农业服务

一是对县、乡、村、社农技人员实行竞聘上岗, 定岗定责。二是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招商引资、技术承包、兴办农业技术服务实体等方式开展有偿服务, 以科技效益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介服务体系, 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 依托国内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农技部门的高层人才, 组建农业高新技术专家系统信息交换平台, 聘请他们参加以农业高新技术评价、论证、推广为主要职责的中介服务机构, 加速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在市场流通, 逐步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交易市场。四是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根据《农业法》“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规定, 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5. 认真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实现以工补农

一是以全县实施的“阳光工程”为契机, 积极争取资金, 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和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培训, 提高农村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二是兴办职业教育, 进行与企业用工衔接的专业技能培训, 为用工单位输送合格人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关心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 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6. 健全农业法制体系, 依法管理农业

严格按《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管理农业, 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监督检验机制, 依法查处违规农业投入品和劣质农产品, 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7.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8.农民收入调查实践感悟 篇八

关键词:农民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增长缓慢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章编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80-02

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经济中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一轮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扭转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降的局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村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永济市作为我国晋西南县级市之一,农业生产的作物有小麦、棉花、芦笋、苹果、枣等,工业生产以布、化肥、发电为主。2001年以来经济环比增长率为18%,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势头。永济市的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城乡收入差距如何,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又是什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策促永济和谐发展,这些是本文的研究问题与目标。

一、 永济市农民收入状况

近十年,永济市农民收入变化大致统计如下:1997年到2006年农村 居 民 家 庭 人 均 纯 收 入 从2122 元 增 加 到3775元,10年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7.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达5.6%;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集中在2002年、2005年、2006年,年平均增长在10%以上;增长较慢的年份集中在1999年、2001年,几乎没有增长,经济处于持平状态。1997年到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980元增加到2551元,10年增长2.6倍。1997~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十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6%,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集中在2000年、2003年、2005年、2006年,年均增长在12%以上,其中增长较慢的年份集中在1998年、1999年、2001年。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凯恩斯模型收入—支出模型,Y=C+I,C=a+bY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是决定消费水平及其增长率的最主要的因素,笔者通过调查分析2005年、2006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最快,而对应的这些年的人均消费增长也最快,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因为消费还有一个滞后效应。

城乡收入的分配差距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1997年到2006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44倍;从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如下:1997年是1.67,2000年是2.13,2003年是2.58,2004年是2.51,2005年是2.36 ,2006年是2.29。1997年到2006年农村家庭居民消费水平增长2.6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2.3倍。从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情况如下:1997年是2.73,2000年是3.58,2002年是3.73,2004年是2.51,2005年是2.66,2006年是2.4。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家庭,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1997年到2006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是这样的:1997年是0.57,2000年是0.53,2003年是0.47,2004年是0.44,2005年是0.45,2006年是0.41。十年来缩减了16个百分点。足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进而折射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但是1997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相差6.3个百分点。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最小值为5个百分点;最大值为1999年的8.7个百分点。显而易见,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家庭,而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低于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这些都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相对缓慢。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收入是财富积累的源泉,长期的储蓄存款余额差异必然要积累成为个人财富差距。1997~2006年农村居民储蓄占收入的情况如下:1997年是7%,2000年是9%,2003年是7%,2004年是12%,2005年是10.5%, 2006年是12.8%,农村居民储蓄额的年增长率为9.8%。年增长率最快的一年是2005年,这恰好是属于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一年,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占收入的比率均值15.2%。2004年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总存款余额比重为75%,农民储蓄存款占总存款余额比重为25%,显然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比重及增长幅度的变动情况,进一步说明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确实呈现下降的趋势,三农问题之首,农民收入问题是本世纪初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调查

张平、万广华等人的论文,研究证实了我国农村区域间家庭人均收入不平等加剧的趋势,认为造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的自然条件、区位与交通、历史文化背景、原有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政策因素等。其中,大多数研究把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归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区农民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收入的差异。

笔者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影响农户收入的问卷调查。通过对20个村庄191份有效问卷调查,农民对增收困难的原因选择情况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很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选择此项的人多达68%,也是所有原因中唯一超过半数的选项。1997 年至 2000年,粮食价格的波动使农民人均收入变化在40元,对纯收入增长的变动的贡献为13%~18% 。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1998年比1997年减少2.3%,1999年比 1998年减少4.5%,2000年继续这一趋势。山西省永济市2005年8月10日到9月5日梨枣的农村收购价格行情如下:在梨枣上市后,20%的人以均价1.5元每斤销售出去;25%的人以均价1.3元每斤销售出去;23%的人以均价0.8元每斤销售出去;32%的人已均价0.4元每斤销售出去,而市场的均价在2元每斤左右。农民收益损失达到58%。短短的二十多天梨枣价格高台跳水,是中间商强势压榨农民,农民在枣上市后不能加工或储存,只能任人宰割,卖给中间商。45%的人认为缺乏资金,不能规模生产,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这一原因排在第二位。因为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一方面缺少资本,难以购买现代的机器设备,同时因为土地的供给缺乏供给弹性,而且商业用地不断吞噬农业用地,农民难以实现规模生产。与工业等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有机构成不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因此,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据抽样统计表明,1997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为 2. 4 % ,到1999 年2. 8 %的增幅比1997年略有上升 。而这一增长率在1999 年 、2000年为 2.3 % , 2003年 、2004 年则下降为 2.1 %。有接近44%人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困难,本地的二、三产业没有很好地发展,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是:一般性产品多,大路货多,而名优产品 、特需专用产品偏少,所占比例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深加工、精细做产品少之又少。由于缺乏规模与地域优势,特色产业没有发挥出来,产品差别不显著,缺乏垄断的特性。因此,农产品供求结构存在一定失衡,导致市场开发受阻,部分农产品卖不出去,而更多的利润流进了流通领域。直接的表现为“卖主粮难”、 “卖棉难”、“卖农副产品难”“卖瓜果难”最难,引起农产品在集中上市之后,怕其腐烂,而竞相杀价,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U”的变化,农民的利益大大受损。

缺乏技术,管理经营不善是导致农民收入缓慢增加的又一主要因素,有35%的人这样认为。32%人认为农民的观念落后,而农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出去打工不易,恋乡情结,劳动力过剩,再加上乡镇企业增长缓慢,使得农村的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增收,28%的调查户这样认为。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2000 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由 1997 年的 44 %提高到 53 %;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由 1997年 的20 %上升到2006年 43. 5 %。但是,这几年乡镇企业举步维艰,许多乡村乡镇企业关停,20个村的调查中有一半村的存在乡镇企业停业,有30%的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当然也有4~5个乡村的乡镇企业通过网络营销,发展势头非常良好,不可否认乡镇企业的发展良好与否对农民增收造成的严重的影响。

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负担过重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的,农民增收缓慢与农民负担降不下去有直接关系。“头税 (农业税) 轻、二税 (提留统筹)重 、三税 (集资摊派) 是个无底洞”已形象地说明了农民超额负担所在。首先 , 农民的“暗税”负担沉重。农民出售农产品、购买工业品,长期以来承受着沉重的价格“剪刀差”的负担,俗称为“暗税”。其次 ,对农民的“三提五统”欠妥 。“三提五统”是指村级的三项提留和乡级的五项统筹款,其实质相当于要求农民负担的具有税收性质的“费用”。随着财政税收制度的完善,农民的负担将会相应得到缓减。

此次调查的村庄中,有20%的村庄认为当地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说明很多农户都有很强的资金融入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各项改革的推进,较富裕村庄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了明显的缓解。但60%以上的村民都认为,目前农户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仍然很困难,接近一半资金通过私人贷款来满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还很严峻。

三、加快农民收入增加的对策

1.加快农民收入增加,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梁小民认为政府对农民的扶持,发放补贴,免去农业税等,都有利于农民状况的改善,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还要重点增加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能力。政府提出的逐渐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让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接受同样的教育,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或者送科技下乡,都是在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我们不断强调要让农民脱贫致富,不仅仅从物质上,还要从文化上让他们“脱贫”。 我们应该采取主要的措施如下:(1)要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建设,加大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把学校建设列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提高农村教学设备的质量;要加强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2)大力普及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政府对农民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县、乡(镇)、村三级建立起培训班,创办农民图书馆,科技馆等。传播科学种田知识,增强农民的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3)加强农村的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让农村的书香气、文化气渐渐浓起来。通过法制教育要让农民了解到自己有什么权利,相应的还负有什么义务。这样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交易中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2.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是有效的途径。(1)李嘉图、克拉克等很早就指出,农业部门存在着收益递减规律,工业部门不仅不存在收益递减规律,反而呈收益递增趋势,以及农产品需求弹性低而工业产品的需求弹性高。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工资水平,必然是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水平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等新兴部门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这意味着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包括农业内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区分,赋予农民与城市居民相同的自由择业、自由经营的权利,给与农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就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加强人口流动,突破区域界限,现在永济人民跨县、跨省种地、务工、经商与外县、外省到本地就业2004年达12000人,到2005年达20203人,年增长率68%。(2)实现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农业产业化指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传统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增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竞争力的同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永济市的定位是以工业和旅游并驾齐驱,发展贸易、绿色农业。推进市场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应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二是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是以农业专家为核心的农业示范田建设。(3)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出路.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点论及“三农”问题,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城镇化滞后。针对永济市现阶段农村和农民的现实情况,建设特色城镇化,就是因地制宜按特色分类发展城镇化,根据永济市的特征设立特色如下:①历史遗存名胜古迹与尧舜文化结合。②生态环境与绿色旅游结合。③特色农业与绿色食品基地结合。④外出专业化经营与外出打工结合。⑤特色手工加工与机器生产结合,发展中小企业群。

3.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是保障.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应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惠农力度不能减弱,只能加强。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永济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民增收困难较大,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沟、渠、路等年久失修,造成农田盐渍化。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水、电、路等基础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此次调研中农民最想让政府办的事情,68%是修路,27%是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锡文.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人民日报,2001.2.12

2.陆学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读书.,2001(1)

3.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国中部崛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学习雷锋升旗仪式主持稿下一篇:余角和补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