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2024-09-14

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共9篇)

1.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篇一

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思想道德状况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代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所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种种消极现象,我认为属于少数和个别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和一些不好的社会氛围所致,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还缺少自觉的道德要求,还没有认识到道德自觉和道德修养对今后成长的重大意义。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关注,并展开深入的研究。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在自我把握、如何选择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强,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然而他们的思维尚欠深刻全面,社会阅历不足,自制力不够,思想道德的形成出现一定的偏差。

(一)自我意识突出,自私自利行为普遍。

少数中学生以自我为主义,缺乏合作精神。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以追求享乐为先而免谈节俭,吃要好的,穿要名牌,整天零食不断,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勤俭节约、自我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许多中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做事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困扰之中;对远大理想时时动摇,学习缺乏动力;心理压力过大,消极心理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是犯罪破坏心理。

(二)公德意识不强,缺乏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

部分中学生文明礼貌意识不强,不遵守道德、诚信原则。表现为不尊重家长和教师、同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愿自觉和老师交流思想,遇到老师后不打招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文明用语。有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部分学生有吸烟或赌博现象。还有些学生自律能力不强,不尊重或欺负弱小的同学。更有甚者,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以至与家庭成员之间、邻里和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越来越少。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不懂得感恩,缺乏责任意识。

(三)自律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脆弱。

盲目的偶像崇拜,使一些中学生丧失了理智。如疯狂的“追星族”,大多是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有时因为考试不理想、挨老师批评,或者和同学闹矛盾等,他们很容易焦虑、空虚、怀恨在心、难以把握自己,出现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事件等现象。

(四)知行不统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由于大部分中学生在理论上的知识较为丰富,但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言行不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中学生还实行双重道德标准,要求他人遵守纪律,关心集体,而自己却一切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对集体和公共事物漠不关心。他们渴望独立,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但事实上,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变幻复杂的外界社会的影响下,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

四、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学校要规范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组织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例如举行法制报告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团队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强德育教育。精心挑选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读物,引导青少年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加大舆论的力度,努力营造“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要求学生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在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首先,学校教育要为社会主义造就新一代人,作为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有自己真正充满信心,才能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确立政治目标,从而激励学生为推动时代进步而发奋学习。其次,关心国内外形势,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自觉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的一代新人。教师必须注重师德修养,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作榜样,而且要为全社会作榜样。教师只有具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优良人格和品质,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

(二)高度重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校道德教育十分重要的合作者,家庭教育是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家长的世界观、方法论、理想、信念,家长的政治态度、政治表现,家长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以及家长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都要有意无意地起着作用。由此可见,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应注重自己个性心理品质。一个家长是要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有高尚的情操和气节;有坚强、刚毅的意志品质;能支配、控制、调节个人行为;兴趣广泛,信念坚定;性格开朗,心胸开阔,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要有效地对子女表达内心的情感,去感染和培育子女的情感、情操。父母的性格特点,也对子女有着长时间的熏陶过程。家长是善良开朗、豪爽活泼、踏实认真、乐于助人、谦虚自信的性格的人,往往会受到子女的敬佩,会成为子女的楷模。

(三)严格加强网络的管理,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所有的中学生都可持卡上网,既要满足了青少年渴望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学习知识,游戏交友的合理要求,又要严格把关,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不健康内容,使网络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益的朋友;还要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教给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技术和方法,倡导“网络文明”,提高他们抵制腐蚀和抗拒诱惑的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文化市场的建设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环境,则可能使人精神不振,产生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所以政府部门要重视文化市场的建设,加大对书刊和音像制品的监督,加强对录像厅、歌厅、舞厅的规范管理,有效地利用电视、广播、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弘扬主旋律,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中学生,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中学生。

(四)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将是素质教育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各学校要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时刻认识到自己肩头的重任,不断探索适应中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从总体上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的教育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和不断改进德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篇二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部分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不足,严重忽视了孩子的身心成长需要的关注和疼爱,再加上平日里父母一些不好的行为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阴影。家庭爱的缺失最容易导致孩子早恋的出现。部分父母教育鞭长莫及,隔代教育的弊端明显。爷爷奶奶宠爱孩子,缺少对孩子敏锐的关注力,虽循循教导但毕竟精力有限,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任性骄纵、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性。而家庭对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重要时期没有进行引导,面对孩子的困惑不能及时进行解惑,孩子就会寻求其他的途径来解答内心的好奇和困惑,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东西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抵抗力,容易误入歧途。

作为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我深入到教室、宿舍中了解学生,还经常电话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本文选取一位有明显问题行为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家长的沟通,得到重要的研究材料。黄同学,高一,16岁。问题行为比较明显,上课迟到、睡觉是家常便饭,自习课上讲话、玩手机、看课外书;宿舍内务不整,手机通宵上网,白天双眼红丝睡觉,屡教不改。甚至凌晨两三点不顾同学休息大开MP3吵别人睡觉,被同学投诉。被政教处多次抓住爬墙外出泡网吧,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给予大过处分之后仍然不改。某天雷电交加停电,黄同学将饭盆贴在宿舍墙壁上敲击,致使响声如雷,引起学生骚动不安。

家庭因素分析:家住农村,留守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黄同学和其弟弟一起生活。父母很关心黄同学,对其要求比较严格,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询问其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但远在外省,只能电话沟通,无法对其行为进行掌控和引导。爷爷是老初中生,在当时是比较有文化的,懂事理,要求也严格。但是农活繁忙,没有太多时间管教。黄同学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迷恋上网,死要面子,面对长辈的循循善诱、苦口婆心,他当时听了转身就忘了。

为防止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一、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关爱孩子的身心成长。

家庭是孩子身心发展最重要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良好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成长,可以更加自信、勇敢,与人交往也比较和谐,思想也比较乐观积极。首先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有责任心,有爱心,那么孩子也会学习父母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形成有责任心、爱心、孝心的健康心理。其次家长应该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让孩子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困惑要及时进行解惑。再次家校联合,家长要多跟学校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好的表现进行表扬,不良的习性及时进行纠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还是要多付出精力和时间。

二、父母教育与祖辈教养要一致,优势互补。

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和农村学校普通存在的问题是留守孩子。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长时间分离,交流少,交与祖辈管教。城市中大部分父母因为工作压力也将孩子交与父母,孩子的年龄越小,这样的现象越普通。隔代教育有它本身的有点:祖辈经验丰富、对孩子有慈爱之心等,但是负面的问题也是很多的,过分关注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和惰性,过分严厉会产生叛逆心理和自卑。有些祖辈溺爱孩子,运用老观念教育孩子,对孩子护短会形成跟父母的情感隔阂,孩子长时间跟祖辈在一起不利于其个性成长。隔代教育和家庭暴力、家庭分离中的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比率呈上升状态。案例二中黄同学不守纪律、网络成瘾就是隔代教育的弊端。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养责任,关爱子女,与祖辈优势互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一致、行动一致,制定有原则又合理的孩子教育计划。两代人互相理解和支持,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三、适时进行青春期教育。

现在社会,不少家长都比较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文中的三个例子都缺失了青春期教育。学生由初中升高中,本身还具有叛逆、脆弱的特点,他们会通过各种行为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家长和老师也不要一味去指责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是应该找出这些问题行为形成的根源,及时纠正。一多关注问题行为出现的孩子,转移其注意力,把孩子引导到学习中,制止其不良的行为,明确其行为的正误,如何改正。二鼓励问题行为的孩子将多余的精力放到有益身心的活动上来,多表扬多肯定。三运用同学关系,积极正能量地互帮互助,引导其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

结论:

3.中学惩戒教育缺失现状和对策建议 篇三

关键词:惩戒教育;教师对惩戒的不作为;教育方式的单一和失衡;惩戒教育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与赞赏,遭遇失败与惩戒。这两种境界投射在学校的教育中,即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存。然而,目前中学教育实践现状是片面强调赏识教育,作为教育的另一有力手段,惩戒教育正面临被淡化,被否定,甚至是缺失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惩戒的不作为。

一、教师对惩戒的不作为

教师对惩戒的不作为是指教師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采取任何惩戒措施,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处于“真空地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具体表现如下:(1)片面排斥惩戒教育,盲目单一推行赏识教育。有相当比例的老师他们只关注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放弃了另一部分学困生的“转化教育”。(2)转移或者放弃“惩戒权”,推卸其应付的责任。由于家长对子女在校的权益保护意识日趋敏感,甚至是片面袒护,造成教师对惩戒“望而却步”。教师为避免有“体罚”的嫌疑,面对学生的过错,通常转移“惩戒权”。于是教师让学生找家长代替其直接管教学生,家校联系也逐渐发展为这样一种模式:老师告状,家长代罚。

二、惩戒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教育方式处于单一、失衡状态

它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教育实践中是不可忽视和无法弥补的。

1.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受其身心发展特点的限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或范些错误。夸美纽斯早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的人应接受惩罚,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要求个体必须遵从社会规范,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让他们在犯错后承担应有的责任,才会逐步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正确过渡。

2.学生缺乏纪律性,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求一定的规范。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校规、班规等是管理学生的基本制度保障。惩戒教育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教师及时有效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培养他们的纪律观念,而且由于正常的教育活动开展受到阻碍,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受教育权利受到侵犯;校规校纪“形同虚设”,这样也就失去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外在保障。

3.学生丧失对教师的敬畏之心,师生之间关系失衡。由于缺乏了惩戒教育的威严和震慑作用,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师道尊严”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学生对教师没有敬畏之心,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尊重和认同,教师反而被学生“鄙视唾弃”,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严重失衡。

三、合理实施惩戒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提高教师依法执教能力。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惩戒时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立法保障。我国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多是宏观管理方面的规定,条文过于简单和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更有许多领域无法涉及到,造成明显的教育领域的法律“真空”,对教师的评价也大多建构在道德框架内,没有专门用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法律。因而,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填补各项空白,使教师惩戒行为有法可依。

2.健全监督机制,使惩戒权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行使。有了立法,就要有监督执法。对教师的惩戒权的实际行使状况,要由相关的监督主管机关进行监督。监督可由各级教育督导组织代为执行。可设立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鼓励社会成员充分发挥公民个人的监督作用,协助督导开展好工作,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3.提高全社会对惩戒教育的科学性、教育性的公正认识。首先,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各种新闻媒体对一些教师不正确对待学生、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予客观、公正的报道,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对惩戒教育的公正认识。其次,家长要加强修养和提高认识,要从子女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评价和对待惩戒教育。要家长和社会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惩戒教育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职能。

4.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篇四

成都市双流县华阳中学 罗丽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么说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由此可见养成良好习惯的对一个人一生命运的重要性。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也不需要内部的努力,是自动化的定型性行为。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有能动性,所以不能靠管束、压制、命令,最重要的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高中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在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的学生基础薄弱,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针对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一般情况下,在老师没上课之前要做好预习。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课前预习了的话,那么我们听课时就感觉比较轻松,而课前没预习时,听起课来没有重点,所以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课前预习呢?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目标,不能走马观花,要做到有目标,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抓住预习的重点,把重点放在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上。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课前预习是培养我们良好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中注重去培养。做好了课前预习,听起课来就会游刃有余,感觉上课特别轻松,效果也特别好。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真听课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课堂40分钟是最关键的。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这40分钟学到的。因此,要把握好课堂时间,要向这40分钟要效率,达到高效的课堂。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了?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千万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同学上课时听老师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一到了考试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每个题目都似曾相识,但自己确不知道解法。有句老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说明了记笔记的重要性。但记笔记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果要把老师讲解的知识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性。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正确的记笔记的方法,让自己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学习效果才能最好。

四、课后复习的习惯

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听了老师的讲解,也做好了笔记,这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就可以把知识掌握牢固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在课堂外还必须得注重复习。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六基” :基本概念要牢记;基本公式要熟练;基本规律要理解;基本体系要形成网络;基本例题要吃透;基本疑点要攻克。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可能还不一定就是我们的。课后要认真的复习,进行认真的思考,把没能想通的问题理一理,把知识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就会有长足的进步,然后再通过作业进行巩固。当然我们课后也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进行阶段复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五、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本错题集,对于自己考试或练习中的错题进行整理,消化,然后写入错题集,在该题的旁边还要写上当时错误的原因。然后随时拿出来复习,争取在以后的考试或练习中不犯类似的错误。特别是在考试前的总复习中,复习错题集是学生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复习错题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找到可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争取在知识上再有提高,弥补自己的不足。

六、学习互助的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通常会建立学习小组,把全班不同层次,优势科目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单科最优秀的同学担任那一科目的组长,负责具体一学科,而整个一个小组由一位同学负责,统筹规划,整体安排,优化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学习小组的作用。充分利用小组的合作学习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注重小组间的竞争,经常进行一系列的比赛,增强小组同学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小组成员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此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去找同学,找老师来帮助解决。不能把问题留下来。我们知识的积累就是在问题的解决中丰富起来的。所以有问题一定要解决。

八、高效学习的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还要讲究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首先,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可怎样才能做到用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5.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建议论文 篇五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因此,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注重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思想品德课程,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进行设计的。在教学中,要有效的结合教材的特点,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有效的教育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形成良好的指引。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一定的影响。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培养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有耐心的教师队伍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同时,教师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注重对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

三、激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好动性,而且喜欢做一些游戏,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就是要实现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素养。所以,注重小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就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运用,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加强教育中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6.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篇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少年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一天天丰富,各种腐朽文化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快了腐蚀青少年的步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过半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等多种现象。有的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娇生惯养、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的高中生存在交往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

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建议:

一、要着力营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如网吧、美容院、歌舞厅等不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二、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通过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逐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举办“挫折教育”、“情绪的自我调节”、“人际交往”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配合专业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7.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篇七

一、高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90”后的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最快、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解放, 中国的思想、文化、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深深的影响到了“90”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张扬个性, 自主意识强, 但缺乏理想、信念

“90”后大学生的生活条件相对于以前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上有了极大的改善, 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因此, 在思想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90”后的大学生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强烈、不断追求个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 表现的极为特殊。他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阶段, 报纸、电视、网络无时不刻地冲击着他们的世界, 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不断的变化, 进而造成了“90”后大学生的内心混乱, 失去了自我不能确立人生的目标和信仰。

2.“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的主流思想潮流、价值观更加的现实

由于处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一些信息逐渐的开放化和公开化, 使得“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更加的丰富。他们关注国家大事, 关注一些社会上出现的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方式, 这些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些学生对社会的主流思想相当的了解。

3.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 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不断普及, “90”后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到了网络, 对计算机操作相当的熟练, 网络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加上他们独立的性格导致他们在生活中缺少了兄弟姐妹与玩伴, 因此, 网络成为了他们的玩伴, 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找到了乐趣, 进而导致了“90”后的学生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困难, 对网络的以来性较强。同时, 父母对“90”后的大学生过渡的溺爱, 是学生出现叛逆心理的根源所在。

4.社会责任感不够, 缺少崇高理想和信念

在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方面, “90”后大学生表现的不够强烈。相比较于前人而言他们在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 很多人的政治观念淡薄, 不关心社会上出现的问题, 缺乏一些社会的常识。在看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时, 表现的漠不关心失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对加强高校“9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来了解和满足他们在生活中的需求。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减少对学生的苛刻指责。对于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难以教育这批个性张扬的“90”后, 这就需要校领导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实现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应该正确的引导他们, 扬长避短。他们的思维不同与其他人, 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他们这种创新思维, 社会现在就急需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引导“90”后大学生参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提高网上引导的有效性

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 网络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教育, 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倡导他们进行一些信息科研的活动, 使学生对信息科研活动充满了热情和积极性。在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如何利用好网络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安排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建设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论坛等, 来充分调动学生交往的积极性。

3.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

“90”后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的溺爱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 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阶段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急需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适应的能力。因此, 学校有必要开展挫折教育, 加强他们面对感情挫折、学习挫折和就业的挫折的能力, 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战胜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加强价值观教育和理想观念的教育, 同时加强实践教育

一是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培养, 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教育的核心,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创新能力和改革精神。三是要加强榜样的教育, 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 挑选出优秀的学生或学生干部,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榜样的带头作用。在增强学生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 让“90”后大学生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提高学会了与人相处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5.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 强化教育工作的正确导向

在培训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相关方面的指导与培训, 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辅导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 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让学生不断的认识自我反省自我,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

6.将感恩的心、孝心和爱心教育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目前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由于父母的过渡溺爱, 在认识中自认为那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 导致他们的感恩意识淡漠。因此, 学校将感恩之心的教育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显的尤为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将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中。

三、总结

“90”后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个性独立的特点, 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的这些性格有充分的了解, 使他们的个性与特殊的思维转化为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方面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该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 开创崭新的学生管理局面。

摘要:90后大学生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在这一时间段内出生的大学生。90后的大学生即具有80后的自信、坚韧、独立自主的品质, 又受到新时代社会的影响养成了怕吃苦、叛逆心强、责任意识不够强烈的特点。90后的大学生具有多元的性格和思想, 这些特点对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特点,建议

参考文献

[1]蓝燕飞.“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05) .

[2]李建东.试论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兼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J].理论观察, 2011, (05) .

8.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篇八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对策

一、目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

当前,学校在面临提高升学率的巨大压力时,更多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出现了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课时安排、师资配备、实践锻炼等方面不能满足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要求。

2.家长对思想品德教育忽视

部分家长不能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道德修养培育过程中家长的教育作用,使思想品德教育缺少了关键的支持力量。

3.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认识偏差

教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代社会,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与现实状况存在反差,使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等不能讲得理直气壮,对一些实际问题难以作答,在理论和现实的两难处境中非常迷茫。同时,教学过程仍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上,课堂缺乏吸引力,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解决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建议

1.强化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是改变只注重学生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二是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团队,注重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三是开发社会实践活动渠道,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接受教育熏陶。

2.着力发挥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主体作用

(1)善于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教师要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全面把握学生的德育状况,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准备,更是德育的源泉所在。为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和原有的思想认识状况,还应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大量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运用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的方式,积极与其交流,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发展。

(2)运用富有震撼力的实例感染学生,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思想品德学习属于情感领域,其学习结果是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品德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搜集鲜活的、具有震撼力的实例榜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贯穿时事教育,用典型事例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使知识转变为行为。

(3)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

现代社会中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且良莠庞杂。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易变动、好模仿、辨别能力差等特征。倘若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的错误认识,则可能对学生、对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搜集相关案例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知识,区分正误,辨别是非,提高认识。

三、改进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型”向“指导型”转变,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使教材中的知识经过教师的指导,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讲授

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形式,增强感观认识,培养正确行为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

3.培养教师的沟通和疏导能力

要在课堂内外创设好心理氛围,架起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与疑虑,以平常的心态宽容他们在成长中所犯的错误,理解他们在成长中所存在的困惑,引导他们敞开心扉,排解学生的思想障碍与心里苦闷,及时改变可能存在的对抗动机,取得学生的认可和共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要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进一步发挥它育人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出对策,解决问题,提升工作能力水平,努力把中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庞维国.教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邱风毅.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三步曲[J].网络科技时代,2008.

9.中学生家庭教育建议 篇九

摘要: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状态,作为一种消极情绪,考试焦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在考试中的发挥,导致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测考试焦虑的重要变量之一。基于对200名大学生进行的自我效能感及考试焦虑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提出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缓解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教育建议;大学生

一、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概述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知觉或信念。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环境的选择,它作为一种能力的信念,在个体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他身心因素的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映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考试焦虑高的人往往具有自我怀疑、无能感等特征。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焦虑形式,随着高考队伍的日益增大,人们似乎越来越关注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大学生处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社会普遍认为他们没有太大的考试压力,其实不然,现在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毕业即能分配工作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大学生不仅要面临课程考试,而且要面临就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种证明自身能力的考试,这些压力使得考试焦虑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自我概念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个体主观因素之一,因此,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是预测考试焦虑的重要变量之一。为此,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随机抽取200人,进行调查研究,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及二者关系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四年的学习,大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提高,考试焦虑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F=2.244,p>0.05),高年级与低年级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当,而考试焦虑存在显著差异(F=16.854,P<0.001),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大四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年级。

首先,通过大学环境的熏陶及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大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提高,表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升,面对挑战不够自信,这会对大学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其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提高,高等教育的课程知识及课程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无疑影响了高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使得大四学生不能积极自信地应对社会的检验。其次,大四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低年级,使得他们在面临就业考试或升学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自我能效感低也造成他们在走向社会时产生恐惧及无措感,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使他们不能正常运用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2.与理工类学生相比,文史类专业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明显较高

通过对文史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学生的考试焦虑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发现自我效能感在两个专业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438,p>0.05),而考试焦虑在两个专业间存在显著差异(t=3.202,p<0.01),且文史类专业学生的考试焦虑高于理工类学生(M文=44.6406,M理=39.7037,M文>M理)。

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大学不断扩招,但与此同时,高校并未能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和社会现状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招生人数上也未能与市场的人才需求量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接轨。如今,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泛,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如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就业面相对狭窄,社会需求已近乎饱和,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了扩招,不仅没有严格限制此类专业的招生量,反而有扩大之势,造成了文史类专业人才输入简单输出困难的局面,也使他们在面对就业考试和考研时压力随之增加,出现高焦虑状态。另外,由于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史类专业的这种尴尬局面将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公众形象,使高等教育这一理性明灯变得黯淡,失去光彩。

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较低的自我效能感造成了高考试焦虑的状态

通过皮尔逊相关的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存在的负相关(r=-0.232**),就是说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会导致较高的考试焦虑。如今的大学生由于面对的社会压力较大,自我效能感明显较低,这就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焦虑状态,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加严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的维护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教育上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外,还要通过外界因素的努力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降低考试焦虑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其考试焦虑水平,对于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及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都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1.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力量,创设科学优质的教育环境

“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能胜任科学教育的需要”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学管理模式的创设应把实现这一要求作为前提和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逐渐“大众化”的同时,教育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设,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重视经验的管理,创建健康的个体经验体系

班杜拉(1977)认为: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来形成和改变的,其中亲历的掌握性经验影响最大,且这四种信息源不是自动产生作用的,需要经过个体的认知加工,将这四种信息整合起来。原有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会成为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来源。[3]个体如果不断地体验成功,会逐渐建立积极的经验反应模式,在以后做同类事情时,这种成功的经验会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提供内在的力量来源;相反,失败的经验就会降低个体日后做类似事情时的自我效能感预测值。因此,大学生应尽量在现实中发掘成功的经验,避免直接挫伤自信心。同时,不断扩充发展个体经验,正确认识经验的意义,将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利于个体积极应对新环境、新挑战。

3.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以实践创新提高培养质量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整体目标,在完成总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短、中、长期的学习目标,力求学习目标的具体性、适度性、挑战性,使目标难度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在完成每一阶段目标时产生强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要加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依赖于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探究过程中的训练。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将不断创新的实践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培养对学习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能使学生在即将走向社会时的焦虑情绪得到缓和,更有信心迎接社会的重重考验。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端正考试动机,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1)定期举行“对学习考试的认识”之类的大型讲座,让学生建立对考试的正确认知。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同时也便于教师清楚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生也要深化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培养一种理智美好的学习情感,这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参加考试的状态转变成一种积极、乐观、主动的学习考试态度。

(2)许多学生高焦虑的考试状态是由于动机水平过高,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所致。学习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起着促进和维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要引导学生端正考试动机,调节适度的动机水平,及时调整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期望值,从而产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3)加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心理专项训练。增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及重要性,并向学生介绍各种焦虑情绪的自控方法,如理性情绪疗法、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等,使学生能够及时自觉地调整学习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老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积极良好的人际氛围,及时发现并有效疏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儿童学习英语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