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特点(精选8篇)
1.关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特点 篇一
关于探究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范文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从调研反馈情况来看,很多初中学生反馈初中数学内容难度比较大,学习起来很吃力。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数学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倘若将数学学习比作建筑大厦,那么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这座知识大厦的框架。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九年级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培养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一、巧妙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从调研结果来看,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氛围比较压抑、沉闷,就如同白开水一般乏味。在这种课堂氛围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与理解,更遑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现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二次函数图像教学时,绘图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数无形时少直觉,但是课上绘图是比较耗时费力的,学生往往记住了当前情况下的图像特征,却忘记了前面几种情况下的图像。缺乏横向参照对比,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二次函数图像特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采用渐变式的方式将a取不同值时图形的特征展现出来。比如,a值从正数向负数变化时,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当a>x时,随着a值的增大,抛物线开口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当a
二、层层递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也逐渐构筑起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学生而言,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剥茧抽丝的过程,只有将问题的主干脉络剥离出来,才能够找到解题的途径。到了九年级后,数学问题在难度和深度上有了明显的增加。以往解题,学生只需要顺着题目思路走,只需要考虑一种情况。但随着难度的增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情况也就越来越多,倘若考虑不周,那么就无法完美解决题目。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弧长与扇形面积一节的内容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问题:有一个直径是xm的圆形铁皮,现在从中剪下来一个xx度的扇形,请问被剪掉部分的面积?通过前面课堂内容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将原问题进行了拓展:将剪下来的这部分扇形围成一个圆锥,那么这个圆锥的高h和体积V分别是多少?又如,在概率一节内容教学中,课本上有这样一个题目: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面积之比是x:x,如果飞来一颗陨石,请问落到海洋和陆地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这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解答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一定的演变,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正三角形,并且在内部画了一个圆形,圆形区域用红色标注出来。题目场景为:小明在黑板图示区域内练习投掷飞镖,请问投中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在教学中运用演变或者拓展的形式,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究和丰富九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关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特点 篇二
一、抓住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挖掘学生积极情感, 实现学生思维主动特性的有效激发。
学生具有能动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真相的特点, 具有显著的、鲜明的能动性、主动性。但在初中阶段, 学生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自身惰性消极思想的制约, 在问题解答中不愿意进行思考, 喜欢将答案与解题方法“拿来”。心理实验学研究证明, 学生内在能动性可以通过设置有效问题情境来进行有效激发和挖掘。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融合和吸收, 设置出既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又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进行能动思维, 从而实现学生内在能动思维特性的有效激发。
如在抛物线章节知识学习时, 我根据抛物线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等方面特性, 将抛物线知识与生活中的推铅球这一运动项目进行有效融合, 设计出学生在体育课中推铅球, 根据铅球运行的轨迹提出抛物线内容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对抛物线知识感到不陌生。又如在对称图形知识教学中, 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对称图形这一活动, 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热情, 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思维活动, 进行问题的解答, 促进学生思维效能向纵深推进。
二、抓住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注重开放问题教学, 实现学生思维发散特性的有效提升。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智力源泉。数学学科以其知识内容体系的复杂特性, 在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展现着独特的风采和魅力。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也感同深受, 由于数学知识之间的复杂联系, 出现了不同的有效解答的思路和途径。因此, 教师可以抓住数学知识的内在特性, 选择具有典型特点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综合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剖析解答, 通过不同解题方法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展现, 使学生既解决数学问题, 又提升思维创新能力。
例题:人民商场新进一批男式大衣, 如果将进价400元的男式大衣以500元的价格进行销售, 那么每个月能卖出50件, 已知该种大衣每涨价100元, 销售数量就会减少10件。如果现在商场每月要赚利润8000元, 那么男式大衣的售价应为多少元合适?
这是一道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数学问题, 我根据学习实际, 将此道问题进行如下变式:
变式1:如果男式大衣一件涨价200元, 销售数量就会减少20件。那么现在要赚取8000元的销售利润, 那么这个月要销售多少件?
变式2:如果商场将男式大衣涨价300元, 想赚12000元销售利润, 那么男式大衣每月要销售多少件?
变式3:人民商场将进价为400元的男式大衣以500元的价格出售, 每月能卖出50件男式大衣, 已知该种大衣每涨价100元, 销售量就会减少10件。现在该商场以每件800元的价格出售, 那么这个商场每月能否赚取10000元的销售利润, 请说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进行再次思考分析, 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分析这些变式问题的过程中, 发现这些变式问题都是同一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展现, 有效锻炼和提升了思维发散水平。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差异性, 实施分层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有效进步。
十个手指有长有短,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学生也同样如此。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在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时, 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 而应实事求是, 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出不同的教学“药方”,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在各自学习的“起跑线”上, 通过解答问题、思考问题, 得到学习能力的实践锻炼和有效提升, 实现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人人学习能力获得发展和进步, 人人思想品质获得提升和树立”的“整体发展”教学目标, 为学生的全面进步打下思想基础。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教学活动联系活动时, 我出示了下列面向三类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 ∠C=90°, 若sinA=cosA, 则tanB=___;cos43°=0.7314, sinx=0.7314, 则x=____;在Rt△ABC中, ∠C=90°, ∠B=30°, 则tanA+sinB=_____;tanA·tan15°=1, 则锐角∠A=_____;某人上坡走了10米, 实际升高了6米, 则这斜坡的坡度i=______。”“已知在Rt△ABC中, ∠C=90°, ∠A=60°, 斜边上的高CD=, 求∠B的度数, a、b、c的长度。 (保留根号)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锐角A为30°, 锐角B的平分线BD的长为8cm, 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为每个层次学生搭建锻炼平台, 有效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3.关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特点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有创新性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往往会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规律或新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仅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育实质上是创新的一个全过程,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进而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重新制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要不断在教学思想至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大胆地突破,始终坚持创新教学原则。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种解题方法探索中,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总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學问题。
二、利用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把问题的答案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例如,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怎样折叠一个三角形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思考探究,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创造性联想
联想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人类的创造活动,往往离不开创造性联想。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因果联想、反向联想等。例: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顺次连接特殊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可得到什么图形?学生一般都能够得到:1.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可得平行四边形;2.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可得菱形;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可得矩形;4.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可得正方形;5.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可得菱形。假如要求学生对上述命题加以证明,这就要求学生要发挥联想了。教学中,要灵活设计联想型问题,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通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来训练,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知识的相互渗透及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四、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学生的观察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要科学的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仔细、深入地观察。最后,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五、加强对逆向思维的利用
逆向思维是和习惯思维互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能从正方向解题思路的相反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即是正推不行,选择逆推;郑敏体研究未果,则进行逆命题研究;直接解决未果,则采用间接方法解决。利用逆向思维,高中数学教学中特别适合,有利于克服学生习惯性思维的保守性,很有可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进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具体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由以下几点:
(1)重视对数学公式的逆向使用。逆向使用公式和正向使用公式是同等重要的。(2)注意对数学阐述定义具有的可逆性。有些问题可通过定义进行逆推后,直接得到答案。(3)重视对常规的问题和推断方法进行逆向的思考分析。(4)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可逆原则。部分题目在解题时,正面分析容易受阻,可选择逆向思考。
六、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质疑的平台,从而来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期间,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用到的一个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载体,从而让学生不断的探索、发现新现象,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更要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由此看来,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这样一来,学生的手、脑、眼等一同并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探索出新的结果,验证得出的结论等,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尊重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求异、敢于质疑和善于总结,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雄,李得虎.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金耀东.例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学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1)
[3]朱晓鸽.逻辑析理与数学思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初中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思维特点 篇四
二 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从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运用一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转化。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学习,不善于学习抽象的内容。因此,初中的自然科学教学要采用大量学生已具有的感性知识,以帮助学生思维由水平向高水平转化。
三 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从单纯“用脑”逐步转化为“手脑并用”。 学生在学自然科学之前,对观察实验的学习方法比较陌生。学生容易把小学的“用脑”背习惯迁移到自然科学的学习中来。一开始不知道怎样去理解规律和概念的意义,抓不住问题的中心,只知道“用脑”背。 而初中自然科学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实验边分析,要求手脑并用。如长度测量的教学,就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长度测量的方法、一些溶液的配制等都要求学生又动手又动脑。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要求学生的思维有相应的转化。
5.关于评判性思维的特点与案例 篇五
某位患者在关节置换手术后,因为疼痛难忍,医生给予吗啡镇痛,随后患者疼痛缓解,入睡休息。负责这位患者的护士发现患者在入睡后,出现了呼吸暂停症状,便检查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唤患者,但患者已不能被叫醒;护士立即观察瞳孔、检查肢体活动,发现其一侧肢体肌力减弱,有偏瘫迹象,于是迅速通知了医生。
在为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并请神经内科会诊之后,考虑患者为脑梗死,随后进行了相应的治疗。由于护士发现及时,治疗措施及时,患者最后不仅脱离了危险,后期康复也很顺利,现在肢体运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6.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是什么 篇六
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恩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当然,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这里的过渡通常认为以1011岁(4年级)为转折点,称为“关键年龄”。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表象联系着。而在高年级,学生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主要与次要的因素,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当然,这种思维活动仍然要与直接的、感性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抽象性。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这种思维有五方面特征征:第一,能够离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使思维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在具体从事复杂活动之前,能够预计活动的发展进程,预先设想活动的计划、步骤和策略,具有思维的预见性。第三,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到形式运算思维占优势,具有思维的形式化特点。第四,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化,反省的、监控性的思维特点越来越明显。第五,思维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优,思维过程中追求新颖独特性、追求个性,思维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明显加强。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也存在“关键期”,初中阶段以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高中阶段则多见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高二初步完成。初二表现出明显的“飞跃”、突变和两极分化,是一个关键年龄期,高二趋向定型表明思维趋于成熟。
7.关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特点 篇七
一、了解学生, 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好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上“指数与对数”这一章时, 可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的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把开方、指数、对数三种不同形式归纳起来学习, 即三者讨论的都是a, b, N之间的关系问题, 通记为a的b次幂等于N, 求a的过程就是开方, 求b的过程就是对数问题, 求幂的值就是指数问题.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型思维, 也培养了学生事物间相互转化和联系的观点. 另外, 在讲解几何时, 可结合教材中附录的插图, 利用信息技术, 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特别是射影几何图形, 由透视学到射影几何, 给学生展示数学的艺术表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并激活学生灵活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讲解几何的文化促进先进思想的历史, 联系实际生活,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并冲击着人们的头脑, 转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数学又难学又没用. 这样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以及建立正确的人生哲学, 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有帮助的.
二、考虑积极的教学策略, 创设思维情景
1. 强化自我效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上, 要引导学生自我表现,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积极活跃的去思考问题, 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上都精神抖擞, 信心十足, 以思维敏捷的姿态来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这也说明, 如果能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现机会, 为他们撑起一片探索的天空, 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热情高涨, 思维也会非常活跃, 使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这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重视过程, 淡化结果, 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淡化结果. 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 远远比不上获取这个过程重要.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放手让学生学数学, 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
三、灵活采用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 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问题由学生来提, 结论由学生来探究, 方法由学生来探索, 结果由学生来评价, 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挑战知识权威, 使学生解放思想, 开阔视野,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 采用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开放式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而不必是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 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3. 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思维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 就没有创造, 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 就是提问,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如: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 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使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4. 采用探索式教学, 诱发学生的灵感
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 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 激发直觉思维,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这是认识上质的飞跃. 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 但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教学中, 教师特别要注意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同时, 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8.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培养 篇八
一、培养创新思维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维定式。学生只运用教师教授的方法来解题,不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题策略,长期使用固定的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定式。
2.创新意识较差。现在的小学生多属于知识接受型,容易满足于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及对数学知识的独立学习。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在无形中错过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不利于小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
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建议
1.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必须具有知识基础,教师除了把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应该多补充些课本外的数学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思考的能力。学完一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点,然后开展一次数学知识小竞赛,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在班上做汇报交流,对同类问题的不同思考方式进行比较,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习惯。
2.激发学习动机。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增加知識的趣味性、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外,还应该合理地运用奖赏或表扬。学生取得进步时,应鼓励学生。如在应用题解答时,有学生提供简洁方便的算法时,教师应该适当表扬,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数学情境。创设学生所熟知的情境,能唤起学习欲望,在情境中能抽象出相关数学知识,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使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个科学合理并且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十分重要,如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或者图片与多媒体导入等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4.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思考,使学生的知识内化,使教育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数学学习不能只死记公式、原理,而应该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发挥创新思维的机会。
5.注重培养注意力和观察力。小学生注意持续的时间有限,观察还不够细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进而领悟知识。首先,在导入新知部分应精简明了突出重点,始终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唤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课中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教师要适时引导,通过停顿话语、做手势、出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吸引学生眼球。
6.提高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选择综合性强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并结合自身知识进行推理,找出规律,得到结论,从而真正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7.设置开放题型,拓宽学生思维。开放题型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获得多种解题思路,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奥妙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
【关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特点】推荐阅读:
关于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分析10-30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10-13
关于青春的演讲稿初中生07-11
初中生关于励志的演讲稿07-24
关于初中生的个人品德表现评语11-21
初中生关于体育的英文演讲稿10-27
初中生关于植树节的日记300字10-23
关于四月的作文初中09-06
关于拾趣的初中作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