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优秀

2024-10-07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优秀(共10篇)

1.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优秀 篇一

古代日常礼仪常识

一、站有站相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具体为头正,颈直,两眼平视,嘴、下愕微收;双肩平且微向后张,挺胸收腹,上体自然挺拔;两臂自然下垂;两腿挺直,膝盖相碰,脚跟并拢,脚尖张开;身体重心穿过脊柱,落在两脚正中。从整体上形成优美挺拔、精神饱满的体态,而避免出现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的疲惫无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二、坐有坐相

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后没有任何依靠时,上身挺直稍向前倾,关节平正,两臂贴身自然下垂,两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两脚间距与肩宽大致相等,两脚自然着地。在正式社交场合,即使背后有依靠时,也不能随意把头向后倾靠,以免显得懒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体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端庄稳重。但为了坐姿的正确优美,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勿箕踞」落座后两脚不要分得太开,女性这样坐尤为不雅。 ②「勿摇髀」切忌摇晃大腿。两脚交叠而坐时,悬空的脚尖应朝下。 ③ 在长者面前,要留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处处要守住「长幼有序」的原则,才是懂礼之人。 ④ 落座后应该安静,不要左右摇摆,给人以不安分的感觉。 ⑤ 坐下后双手可相交搁在大腿上,或轻搭在沙发扶手上,但手心应向下。 ⑥ 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后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几上,这是非常失礼的`。 ⑦ 端坐时间过长会使人感觉疲劳,这时可变换腿部的姿势。 ⑧ 在社交或会议场合,入座要轻柔和缓,坐姿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造成紧张气氛,更要小心别带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尴尬。 总之,坐的姿势除了要保持端正外,还应做到轻松自如、落落大方,方显得文静优美。

三、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从容」。即走路时不急不慢、从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应当是身体挺立,两眼直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向前迈步,并大致走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情况下,对行走有不同的要求: 见尊长时,要「进必趋」,即快步走上前,显示对长辈的尊重。 从尊长身边告退时,要「退必迟」,即缓慢退出。显示对长辈的不舍和敬重。 转弯处,要注意「宽转弯,勿触棱」,是指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走入无人的房间要提醒自己「入虚室,如有人」,行为与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乱走乱动。因为「君子慎独」,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总之,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时时按礼节行事,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不注意这些,你刚踏入社会就输了。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尤为重要。

四、语言称谓

语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于传达思想,也用来交流感情。语言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的重要方面。这在人们的相互称谓上表现最为突出,即谦称自己,敬称对方。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虚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出言不逊或大言不惭,则被视为无礼、轻浮。古人常用的谦称有愚(愚兄)、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窃(窃闻、窃笑)、猥、仆,如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这些词有愚笨、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无知、冒失、唐突的意思。当然并非自己真的无知,而是以说话者的谦虚来提高对方身份。如,读书人谦称:小生、晚学、晚生、不才、不佞(有才学)不肖等。

官员谦称:下官、小吏、小官、末官。有一定身份的人谦称:小可(不足挂齿)。

老人自谦:老朽、老夫、老汉、老拙(已入暮年,衰老无用)。皇帝自谦:孤、寡,有缺少德行之意;不谷,谷作为一种粮食用来养人,引申为“善”,不谷,则引申为不能以德待人或不高明的人。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称的方式称呼对方。

敬称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彩。古人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称“圣”,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到后来专门用于皇帝,皇帝的谕旨称圣旨、圣谕。对皇帝有一个特定的敬称:“万岁”,“驾”,陛下。“万岁”原是古人饮酒庆贺及祝寿的欢呼语,带有浓厚的祝愿之意;“驾”本指皇帝的乘輿,古人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不以宫室为固定居所,应该乘车行天下,因此用“驾”来尊称帝王。如圣驾、尊驾、晏驾、驾崩。陛,是进入廷殿的必经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边,以防发生意外。群臣向帝王进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于是陛下一词成为对帝王的专称。对诸侯称 “千岁”,太子称“殿下”,将军乘“麾下”,使者称“节下”,两千石官吏称“阁下”,一般表示对对方尊敬之意时都可用。同辈之间用“足下”,据说始于介之推的故事。

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中,始终与他同患难,重耳即位后,凡与他流亡者一律论功请赏,唯独漏掉介之推。介之推为了不邀功,携老母隐居山中,至死不与晋文公见面。为寻他出山,放火焚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不料介之推竟抱木烧死,后晋文公派人伐倒这棵树,制成屐。从此以后,经常低头看着脚上的木屐,痛心地说道:“悲乎足下。”

古代语言的文明和礼貌不仅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家庭中。家庭中,称呼自己一方亲属:家、舍、先、亡。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长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年长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亡”用在辈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称呼对方亲属:令、尊、贤等。令,不受辈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爱、令婿、令兄、令妹…“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如尊祖、尊父、尊堂、尊夫人;贤叔、贤弟、贤妹、贤婿、贤内助。妻子的父母:丈人、丈母、岳父、岳母、泰山、泰水,丈与杖相通,拄杖者多为老人,于是称呼老人为“丈”;泰山有一山峰为丈人峰,以山峰之名代称,有健康长寿的祝愿之意。在称谓中,谦辞、敬辞不胜枚举,古人以此作为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是中华民族谦和待人的美德。

2.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优秀 篇二

关于礼仪的起源, 人们有着诸多的探讨, 大体看来有神生说、人性说、天地人统一说、理说、人与环境矛盾说这几种。每一种学说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而实际礼仪的产生就是伴随着人的活动开始的, 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而出现, 礼仪制度正是为了处理人与神、 人与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运而生的。因此, 礼仪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始民众的礼仪, 这种礼仪完全是一种生活习惯, 就像是习俗一样, 只不过有一些精华部分被长久地保留并形成固定仪式;第二阶段为人类文明时期的礼仪, 它是在国家形成、等级制度建立后形成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 它的目的在于治人之道, 施行礼教。

礼仪有五礼之说, 即“吉、凶、宾、军、嘉”五种, 而凶礼在华夏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包含丧礼、荒礼、吊礼、会礼、恤礼。荒礼是指国家发生灾荒的时候, 国家采取的礼仪措施;吊礼是指发生自然灾害时哀悼与慰问;会礼是指会合财产的意思;恤礼是指对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而丧礼是对死者表达敬意的一种礼仪方式, 即便是在今天, 丧礼的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

影响丧葬文化礼仪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来自原始社会起长期在社会上流行的鬼神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二是数千年前盛行的源于血缘关系的宗族、家族观念和祖先崇拜;三是以儒家为首的各家思想学派的影响; 四是东汉以后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2正是由于这种多层次的互相矛盾的宗教信仰, 还有丧葬观念, 产生了我国发达繁杂的丧葬礼仪和厚葬传统, 并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特点之一。

首先是葬前礼仪, 这是指对死者的遗体进行初步处理和向别人发布死亡消息的仪式。“属纩, 打扫室内营造严肃气氛, 把遗体换新衣移到正堂;招魂, 爬上屋顶手持死者衣物, 向北方空中大喊, 三遍后将死者的衣物卷起来扔到屋下, 然后接住取出衣服覆盖在尸体上。”3报丧与奔丧, 一般来说报丧有口头, 也有讣文。口头的话, 需要死者的儿子亲自前往, 讣文则是对有特殊关系或十分重要的亲属才使用的。奔丧是听到死讯后便迅速赶往死者的所在地;洗尸与饭舍。洗尸, 就是清洗尸体, 和沐浴一样, 洗尸的水要买水, 结束后安放尸床上。饭舍在洗尸后进行, 把珠、玉、米、贝之类放入死者口中。

其次是治丧礼仪, 指的出殡前的整个过程。铭旌与佛事, 铭旌出殡时放在灵柩前, 祭奠时放在灵座右, 入藏放在盖棺之上。佛事活动一般为吊唁期间诵经三日昼夜不绝, 出殡时众僧引导, 口诵经文;入殓, 分大殓和小殓。小殓, 用衣服包裹尸体, 大概为19套。大殓在小殓的次日, 就是将尸体放在棺内, 入殓时孝子要抱着尸体大哭;出殡与哭丧, 出殡, 就是把灵柩停放一段时间再安葬, 一般放在正堂的西阶。古代功臣出殡还要用军队仪仗。哭丧, 是死者的家人表达悲痛、惜别之情的方式。 哭丧的类型有很多, 无声的泣、有声的哭、大哭的号等。

最后是葬后礼仪, 死者家属进入居丧生活。有接三与做七, 守孝与五服, 扫墓与祭祖。死者在死后每一步都有着礼仪规范, 不仅如此, 就连丧葬的形态都有很多种, 比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树葬等等。 通过细致的丧礼, 可以看出古代礼仪由开始的简陋到日渐完善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尤其是时代背景的影响, 以及新思想的介入。

摘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 礼仪可以说凝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里, 礼仪处处彰显着其独有的特色。礼仪既让人们有礼有节、温文尔雅, 又让人们固执残忍、观念落后。在整个礼仪文化中, 丧葬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史, 由于人们多层次的信仰结构和繁复的历史背景而形成特有的丧葬观点, 以及繁复的丧葬礼仪。通过丧葬礼仪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古代文化礼仪的多姿多彩, 以及一种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厚重感。

关键词:凶礼,丧葬,古代礼仪

注释

11云中天.礼仪[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22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古代文化常识 篇三

[科举]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限,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考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750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人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消极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日:‘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4.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官职 篇四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篇五

一、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33、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34、瞥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35、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为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6、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7、龚自珍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二、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2、《墨子》的艺术特色有:①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6.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系列 (7) 篇六

(七)61、“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对“七子”思想所属及其作品概括正确的是:()

A、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 B、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庄子《南华经》 C、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荀子《荀子》

D、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荀子《荀子》 答案:A 解析: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或《老子》)、庄子《南华经》(或《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

6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对“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

A、郑光祖代表作是《窦娥冤》 B、关汉卿代表作是《汉宫秋》

C、马致远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D、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答案:D 解析: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63、“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对“汉赋四大家”代表作概括正确的是:()

A、司马相如: 《羽猎赋》 B、杨雄: 《长扬赋》 C、班固: 《二京赋》 D、张衡: 《两都赋》 答案:B 解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 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班固:《两都赋》(《西都赋》和《东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张衡:《二京赋》(《东京赋》和《西京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64、“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其作品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下面对“唐宋八大家”概括错误的是:()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答案:B 解析: 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苏辙、曾巩。

65、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下列文学常识概括正确的是:()

A、《楚辞》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 B、《战国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C、《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D、《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答案:C 解析: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西汉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史史书。

《文心雕龙》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写。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整理修订。《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

66、汉字“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整理、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下面归纳“六书”中造字法正确的是:()

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B、指事、形声、会意、转注

C、象形、指事、形声、假借 D、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答案:A 解析: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较抽象的指示性符合,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

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转注,属于“用字法”。当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67、汉语,即汉民族共同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下面对我国古代汉语工具书归纳正确的是:()

A、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是:《尔雅》(周公撰 孔子增)B、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是:《方言》(汉 扬雄 撰)C、我国第一部专门搜集、解释方言辞汇的方言词典是:《说文解字》(汉 许慎 撰)D、我国第一部汇集古代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明 解缙 主编)答案:D 解析: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相传周公撰,孔子增补。

《方言》是我国古代出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解释方言辞汇的书籍。汉代扬雄撰写。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明代解缙主编。

68、下面关于我国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概括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是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

B、乐府“双璧”是指《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C、史学“双壁”是指《史记》和《三国志》。

D、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答案:A 解析: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 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曽朴《孽海花》。鲁迅认为这是四部小说是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合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史学“双壁”:《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通史。两部史书都是通史,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合称史学“双壁”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 体国别史。

乐府“双璧” 是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增加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69、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四大名酒是:()

A、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酒 B、茅台酒、汾酒、五粮液酒、西凤酒 C、茅台酒、五粮液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D、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西凤酒 答案:D 解析:

贵州茅台酒产于中国西南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被称为中国的“国酒”,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范。

山西汾酒,汉族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泸州老窖是汉族传统名酒,不仅开中国浓香型白酒之先河,更是中国酿酒历史文化的丰碑。

陕西西凤酒是一种凤香型大曲白酒。在唐朝西凤酒就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被列入珍品而闻名于世。

五粮液酒是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历次蝉联“国家名酒”金奖,产于四川宜宾,因以五种粮食(高粮、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为原料而得名。

70、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被称为我国“四大名茶”的是:()

A、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B、西湖龙井、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C、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 D、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 答案:A 解析: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洞庭碧螺春,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

安溪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尧阳,属青茶类,是我国乌龙茶中的极品。

黄山毛峰,绿茶,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秀丽的黄山之中,由于其色、香、味、形俱佳,品质风味独特。

7.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命题浅探 篇七

例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全国卷Ⅱ)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分析 以上四个选项中,“中宫”“陛下”“吏部”三个为名词,“移疾”是动词。“移疾”是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求退的委婉说法,在这个具体语境中名物化了。在“移疾”一句中,“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解说错误。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四个词。其中“建储”是动词,确定储君的意思,其它三个是名词。全国卷Ⅲ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是“礼部”“教坊司”“致仕”和“两京”。其中“致仕”是动词,是交还仕位给君王(退休)之意,其它三个是名词。

启示 所考查的四个词语中,动词一般较为陌生,但我们可以从具体语境去推测和把握。

文化常识的考查可以有更多的形式,除了客观题,还可以是主观题——可填空,可解释,可排序,可与诗文结合,可与语言运用结合,天地极为广阔。这一点,近年来其他省份的考卷可见一斑。看2016年天津卷的相关题目:

例2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分析 这道题虽然也是选择题,但在选择之前我们要做很多细致的排序,实际上,这样的考题是纯粹选择题的升级版。答案:D。

再看2016年江苏卷的相关题目:

例3 阅读材料,回答: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分析 原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还可以用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大家平时注意积累,准确识记,形成体系。

答案 司马迁 班固 范晔

例4 读下面的文字,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2016年江苏卷)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分析 用简答的方式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江苏卷的特色。把客观的考查转变为主观的答对,是一种较好的考查模式。不排除在今后的高考中全国卷也会引进。

答案 (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8.中学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 篇八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拜

(2)升官:迁擢

(3)降官:谪左迁

(4)免官:罢黜

(5)招聘:征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9.酒桌文化礼仪常识 篇九

(1)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语挂在嘴上。

(2)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3)领导相互敬完才轮到自己敬酒。

(4)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5)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6)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7)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8)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9)碰杯,敬酒,要有说辞。

(10)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11)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12)宴会结束的时候,一定还有一个碰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

(13)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不要发出声响,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已经喝了点酒的话。

酒桌的礼仪常识

1、餐桌礼仪

(l)主客优先。主客还未动筷之前,不可以先吃;每道菜都等主客先夹菜,其他人才依序动手。

(2)有人夹菜时,不可以转动桌上的转盘;有人转动转盘时,要留意有无刮到桌上的餐具或菜肴。

(3)不可一人独占喜好的食物。

(4)避免使用太多餐具。

2、餐桌话题

假如饭桌上只是低头吃饭,气氛一定很僵。和背景、年龄、性格、嗜好皆不相同的同事或客户,到底要聊些什么?

(l)天气、气候。这是英国人的习惯,在火车上碰到同车的人,必定由天气展开话题。

(2)嗜好。以国家或人群之分的嗜好是最佳交际话题。

(3)新闻事件。尽管新闻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看,也天天不同,但是,有些重要新闻事件人们还是喜欢听或者发表意见的。

(4)故乡,毕业学校。有可能因而找到同乡,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此外家庭成员、居住地、喜欢的酒名、喜欢的食物、汽车等也可以作为聊天主题。

3、饮酒礼仪

(1)敬酒有序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当帮助你的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而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2)劝酒适度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3)避酒得当

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使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饮酒实力。

酒桌礼仪文化

01

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02

给别人斟酒的是不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最好斟八分满。但如果自己斟酒敬别人,要倒满。如果干杯,自已要喝到酒杯“一滴不剩”。

03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04

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05

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06

10.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论文 篇十

姓名:吴宏恩

专业:

学号:

11级汉语言文学11090174098

浅谈中国文化中的几种文化特征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化蕴藏了他独有的风格。其包括;文字、百家姓、婚姻、节日等。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都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关键词: 文字

百家姓

婚姻

节日

一、文字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在皇帝时就有了文字,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了五千年的历史。之前人类用表情达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结绳与语言,而这一切都不能代表人类思想的变化,而语言也有了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造!

传说中的文字神是仓颉,《淮南子 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夜鬼哭”。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中国的文字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见得。迄今为止,一直流传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带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1)、金文,是住在同期上的铭文。更具考古证明,我国夏朝时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铜器中就铸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将铜称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称为“金文”,又因这类文字在钟鼎上字数最多,所以又称其为“钟鼎文”。

(2)、大篆,专家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其笔道匀称,字体整齐,是官定的标准文字。“篆”本是大、小篆合称因习惯见前者称为大篆,故后世用“篆文”指“小篆”。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的文字,便形成了新的文字“小篆”。

(3)、隶书,因小篆整齐又是长方形,结构是由均匀圆滑,各组成不方便书写。所以民间很快出现隶书。其特点是将圆滑转变取得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其文字在下层官吏、差役、奴隶中比较流行,所以称其为“隶书”。

(4)、草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民间隶书发端萌芽来的。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风格的草书。进入东汉后,就有了比较规整的,严格的形体。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称“狂”。

(5)、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又称“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楷书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才基本成熟。楷书被美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又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的宋体字变形,叫做“仿宋体”。

(6)、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文字,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写的端正点就称为“行楷 ”,如果写的奔放点就称为“行草”。

二、百家姓

中国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统计现存的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同源,异姓也可能处于同一宗。唐太宗时(公元627年),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姓记录下来,写成《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百家姓是北宋时写的,共有单姓408个,复姓30个,发展到后来有近4000-6000个。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氏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第二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宋、马、高、胡、郑、郭、萧。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认识母亲生的,故姓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氏作为区分氏族的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姓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各族姓氏互相通婚子女姓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社会人类逐渐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过度到父系,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取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姓和氏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姓氏形成的原因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黄浦,高,公,施等;(4)以兄弟次序命氏。如伯,仲。叔,季等;(5)以官职名称命氏。如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6)以职业技艺命氏;(7)以祖上谥号命氏;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关尔佳改为关;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10)因逃避改姓。

姓氏的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地的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去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合成复姓,这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成员。姓氏神话

姓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一种符号。姓氏而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活的原始部落中。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记载皇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所以改为姬姓。其周的祖先后稷是皇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继承了姬姓,后人将其称为“神农氏”,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三、婚姻

中国古达婚姻的爱情观的特点,爱情专一,姻缘天定,夫妇之际,人道之大论也。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丑而不信。痴心女子负心汉。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1)乱婚即杂婚;(2)血族婚;(3)亚血族婚即族外群婚。这样父亲是集体父辈,母亲是集体母辈,成为共夫或共妻(4)对偶婚(5)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是以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婚姻政策是指历代政府对婚姻奉行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其对婚姻做出了一系列的条文规定。(1)导民婚配(2)嫁娶有媒(3)同姓不婚(4)可纳妻妾。婚姻在娶婚时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必备条件。综合起来,古代婚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古代尚无现代意义上的离婚;第二、“七出”的基本点是维护夫权与封建家长制,是为保障丈夫的特权制定的;第三、离婚可以以第三方的意志为转移;第四、“三不去”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离婚有所限制。

四、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满满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样的,是人类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是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的节气有关。后来的传统节日和节气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就以定,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的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定型。人们常说的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文化,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上一篇:优秀的员工铸就建行事业的辉煌下一篇:财务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