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2024-10-23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9篇)

1.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一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使说明具体、容易理解,有说服力(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各类间的差异(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列数字:(列确数或约数)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用:使说明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强调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更清晰。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注:如何下定义?

主语 是 揭示特征、本质 + 宾语中心语

例: 陨石 是 燃烧不尽降落地面的 流星残骸。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说明方法与记叙文、散文中的比喻有何不同?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说明法与记叙文.散文中的比喻从形式上说都是比喻的修辞格,都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但二者在各自文章中的作用和目的不同。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目的是给人以所“知”,给人以知识,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更清楚.明白。而记叙文.散文中的比喻是为了给人以所“感”,是为了加深对比喻事物的感受,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作用:简明、直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作用:具体介绍、解释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作用:使说明的事物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10. 引用:引用一些古籍资料、寓言、典故等。

作用:使说明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引用古诗文还可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注意: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及作用,还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哪一种为主是根据说明的需要决定的。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2.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二

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规律来阅读。常见的阅读方式有:

略读:通过整体粗读, 领略内容大意, 帮助理解, 为细读做准备。寻找主题句, 获取大意, 找出每段的主题。一篇文章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 抓住中心, 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细节的关系。

跳读:寻找所需信息, 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 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 抓住文章脉络。推读推测未直接写明的含义、因果关系以及词义猜测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新单词、表达法或语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 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一种能力, 这也是英语阅读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猜词能力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一个环节。但是若遇到了关键的词句且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则要提倡学生使用手中的工具书, 自行查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三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采用个性化阅读的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在这点上,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爱好等特点,并且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来制定相关的阅读任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走出去,走进来”,即将课内阅读和课外延伸相结合,以课本为依托,激发学生扩展课内知识的兴趣,从课内阅读带动他们的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语文课程中,笔者将席慕容和冰心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其作品特点。在阅读课上,笔者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阅读书廊”,要求他们从中找出这两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并小组讨论赏析作品的风格特点。结果学生们兴致非常高涨,又自行阅读了诸如:《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绿的歌》、《春水》等优秀的作品。这种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效果很好。

二、尊重个性化差异,营造整体性阅读氛围

阅读不只是方法,它更体现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由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个性特点,他们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该从学生发展的主体需求出发,放开学生的阅读内容、角度和阅读思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问题来带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还应该在整个班级营造一种全员阅读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来。为此,笔者在教学实际中,一直坚持着课前五分钟的说话练习,内容就是学生所阅读书籍的感受或体会。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籍阅读,无形当中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还利用作文课的时间,多次组织课外诗歌朗诵会,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他们喜欢的书目,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些读书展示活动,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的意识,逐渐使他们感受到文化思想的内涵。

三、教师指点迷津,将阅读与写作完美融合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扩大其知识面的同时,应该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逐步迁移到其写作当中来,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作用。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诸如对课文的情节改写、结尾续写等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经过科学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明显的提升。例如:笔者在教授《羚羊木雕》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故事的结尾做一续写,想象一下“我”拿着要回的木雕,手里握着象征我们友谊的那把小刀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到家之后父母对我态度的转变如何,第二天到学校后万芳对我的态度如何等内容加以续写。学生们以平时的阅读能力为依托,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可以看出学生平时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阅读教学应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目的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为主旨。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高效率地阅读。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可能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走弯路,降低阅读效率。教师还应带领学生从问题中来,再回到问题中去。培养学生在理解所读内容,解决相关问题之后,能够提出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阅读的主人,教师万不可在阅读教学中越俎代庖。在阅读过程中,应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锻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从散文到小说,从诗歌到古文,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丰富了阅读内容,扩大了视野范围。教师要以浓厚的兴趣为依托,以科学的方法为准绳,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应将该能力与其他技能有机融合,定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4.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四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记叙的顺序:顺叙 倒叙(同一件事)插叙(另一件事)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6、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8、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二)阅读步骤:分以下几步:

第一: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第三: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第四:对拓展延伸的题目,要审清题意后再认真回答.(三)阅读题答题要点:

答题原则:

1、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联系主题

3、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具体方法: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2)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

5、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5.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及教学策略 篇五

一、基本特征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疮。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2.阅读实践的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引导批注阅读,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

6.古诗词阅读教学基本目标 篇六

(葛廷侠)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初中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P122】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它历经时间的考验,在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沟通古今人类共通的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古诗词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标的有关要求、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及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将抽象的、理论性的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的过程。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及情感。当然这些内容的涉及只是想给学生提供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一些角度,无需过度深入。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列举如下:

(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2)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构之笔;

(3)能说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

(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学科基本要求(试用本)P101】 理解把握古诗词 基本要求(1)把握古诗词中的形象。(2)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3)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4)培养审美情趣。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2013届新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P13】 考试要点

1.在对课内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准确理解与掌握诗词的内容、意境。2.主要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理解与掌握诗词。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从目前情况来看,古诗词理解赏析将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近三年来,上海中考对诗词的考查共设4分2题,第一题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主,注重对字词理解及文化、文学常识等的考查,多为主观题;第二题主要侧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也会涉及非常简单的表现手法等,多以客观题出现。

总的来说对诗词理解的考查的内容有:(1)理解诗意。包括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2)品味语言。初步品析诗词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词的表现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感知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看题材。

(二)抓诗题。

(三)析词义。

(四)联背景。

把握诗词的情感,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结合背景,揣测诗词的情感。

(二)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三)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四)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五)品味形象,破解深层情感。

(六)赏析名句,以点带面把握全诗(词)的情感。

【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手册】 确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试目标,其中关于文言诗文的表述是: 1.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8.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六至九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要求: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内容,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四年的实词积累量达到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3、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四年的背诵总量在10000字左右。

【全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总目标与总内容第七条: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60篇

7.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作为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加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的思想获得启迪,思维能力获得提高,同时语文运用能力也获得较大的提高。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呢?

一、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的特点,巧妙地进行阅读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内,实现较高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该在导语上多下功夫,一线语文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语文课文教学其实也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鸟的天堂》一文时,笔者没有平铺直叙地给学生直接讲解课文,而是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小的悬念,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叫“鸟的天堂”,但是鸟的天堂里却一只鸟也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相信这是真的吗?好奇心比较强的小学生往往在教师的诱导下,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并且能够在阅读中找到教师所说的答案。

其次,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每个语文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都比较强,但是语言再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语言的抽象,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丰富多彩的照片,然后再激励学生去阅读,这样也会起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再次,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小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他们希望语文课堂时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在继续语文教学时,为了更好地体现阅读效果,教师可以把表演与比赛引入课堂,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比较容易地调动起来。

二、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考虑到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极为有限,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仅仅是字词句的学习阶段,尚且谈不上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高年级的小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具备阅读的基本素质。既然是阅读,有阅有读。在学生自由阅读看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有效的朗读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促进手段,而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的自主阅读基于新课改的大背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旨在有效落实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有效阅读,并不是自由放任、毫无限制的阅读。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生阅读量的缩水。现在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以及许多学生迷恋电脑游戏和电视剧,导致阅读量的大量下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重新树立阅读的意识与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鼓励学生去阅读,然后可以利用一些课上的时间或者是作文课上,让学生谈谈或者写写自己的想法。

再次,教师要在阅读中激励学生去正确地思维。其实,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之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在阅读中不断地获得有效的提升。学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会让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中的好帮手

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的另外一个有效的手段,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这种促进阅读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从字、词、句以及阅读写作几个方面多管齐下,让学生形成积累的好习惯。

首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每天都坚持写写字。这种习字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而进行的生字词的书写,在书写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书写规范和美观,达到强化书写的目的。这种书写是伴随着讲课每天都要布置的作业,而且每天都要检查,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让学生做好摘抄。班级有一个小图书角,让学生把家里的图书拿过来,然后同学之间传阅,每周给学生布置两篇摘抄字词句和经典篇章的作业,通过这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够有计划地进行语文阅读的积累,这种积累又为语文写作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当然,摘抄的句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好的内容。笔者在教学时,对于学生的积累采取的是放任与指导兼顾的原则。所谓的放任是,只要学生认为好的句子或者文章,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摘抄。同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摘抄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在某个阶段给学生收集一些好的句子,让学生统一进行抄录,这样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总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学生有兴趣,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再次,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就是一个缩微话的作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许多学生就可以开始写日记了。在给学生布置日记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日记的作用在于锻炼写作能力,在于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儿和记录自己的真实情感,一定要跳出编日记的窠臼,或者以完成作业的心态去写日记,这样的日记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教师在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要布局,要分层,要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出日记是思路,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无疑会把日记中的技巧迁移过来。

8.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八

探究性阅读教学摒弃了近年来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肢解和对学生主体体验的强加,更关注学生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描述,“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摒弃了老教师“嚼烂了后喂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由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去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感悟文本中作者对真善美的崇尚,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对语言的精确把握和运用。“学生在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探究性阅读教学摒弃了近年来阅读教学中对能力的知识化操练,对个性的无情地淹没,对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扼杀。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经历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确立自信的个性和创造意识的人格,是真正的人的关怀。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问题式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有尝试的欲望,探索的愿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问题式探究是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我们所说的问题式探究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尝试、比较、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究解答疑问,在疑问解决的同时发现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一种反复的思维训练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整个探究过程才是核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性学习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第十二册老舍的《养花》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学、尝试整体感悟后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有一位学生的问题是“老舍是个那么忙的作家,还花那么多时间去养花,值得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可又契领文章主旨的问题,我让学生探究思索“值得吗?为什么?”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又一次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最后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老舍爱花的缘故,花是美好的事物啊!”“养花劳动的收获很多,‘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课文结尾写着哪!这是劳动的快乐呀,能得到快乐,养花就值得。”“老舍养花还给他带来了写作的灵感,我们现在学的《养花》一文不就是老舍养花劳动的结晶吗?”“是啊,一种高尚的爱好能带来那么多的收获,我们也要培养好高尚的爱好。”学生在探究中不断与作者,与文本,与自己碰撞,闪现心灵火花。这是学生探究体悟的结果。

二、体验式探究

我们所说的体验是指学生将知识主动地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将文中情感主动融入自身的想象,并产生共鸣的内化过程。它是将外部的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的主观感知与体验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无疑是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结果。只有通过这种内化的过程,才能使学习者的智能得到现实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内化,教育者应当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多种可能性来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心理的内化过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引发共鸣,构建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想像。

1.表演: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表演是教师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情节、情境,让学生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在表演中得到体验,以此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也可以是对整篇文章完整的演绎,还可以是对文本中的“空白”处通过创造性表演,进行大胆、合理的再创造。学生表演的过程是尝试实践探究的过程。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整个沉浸于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我们的表演形式很多,如角色朗读,动作模仿、课本剧……但都不能流于形式,要结合文章的形象,情感、思想,创设情境。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必须时点拨学生,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角色氛围中,尽情地享受文章带给我们的快乐、悲哀、幸福、痛楚、激动、愤慨等,必要时允许学生捶桌、跺脚、呼喊、喧泻表达体验和感受。

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我在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先让一个学生表演“舍身炸”这一时刻的董存瑞,其他同学评议,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纷纷发言:“他的神态没演好,文中的描写是‘钢铸一般的脸。”“对,他的目光应该是‘坚毅的,眼睛要凝视有神。”“他的头要昂起来。”“他高呼时声音不悲壮。”……接着我请全体同学根据自己的感受扮演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同学们一个个高举书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同学们那“为了新中国,冲啊!”的口号响彻在校园上空,真是气壮山河。在这“读——演——评——悟——演”中,学生体验领悟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文笔的传神之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教师没有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在此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2.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同样,阅读教学中想像是探究的“实在因素”,学生的想像力越丰富,其对文章的理解越有创见。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加以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或是感受文章的色彩、音响,都需要丰富的想像。不管是阅读中的再造想像还是创造想像,想像作为感知形像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阅读的一种体验和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间,引导、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敢于大胆的想像,通过想像感知文章的内涵,与作者对话。

在教学爱国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我让学生闭目想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影视积累想像出了悲惨、凄凉、渴望恢复中原而又无奈的情景,课堂气氛也因此悲凉,想像使学生走进了诗中,走进了诗人所处的战乱时代,也与诗人一起在早晨的秋风中瑟瑟发抖。

三、合作式探究

合作式探究是教学上利用小组使学生一起工作,通过合作探索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使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合作探究既是探究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目标。学生学习作为一个个体、知识层次范围是有限的,如果一直让学生“孤立”地学习,班级、课堂教学的优势就无法发挥,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不可能深入、广泛。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习。合作式探究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学生与学生集体的、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学生A与B之间同样也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要采用表扬法、激励法、竞争法等,提高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效率。

(1)合作讨论可以给他们提供能够开阔思维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2)合作表达能体现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蕴含着学生发散思维 的火花。(3)合作评议的过程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辨的过程,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就课堂上某一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议,从不同的角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4)合作主题探究可以使他们在共同的工作中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四、作业性探究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建立在熟记知识或能力被肢解后的知识化熟记的层面上。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把阅读教学孤立,内容封闭,就会造成学生回绕教师转,教师回绕教参转,学习与生活脱离,与实践脱离,学习过程机械,学习兴趣泯灭,学习结果划一的“训兽式”教学。而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探究性作业则打破了教学内容封闭的怪圈,打破了教学时空隔绝的现象,让学生在探究性作业中,阅读兴趣得到启发,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探究什么是探究性作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既要立足于教材教学,又不能禁锢在教材中,要向大阅读延伸,向自然、社会生活、人类历史拓展,主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可以是纯思辨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探究主题。

从阅读文本向自然延伸,在教学《太阳》一文后学生会兴趣盎然地确立探究与此有关的主题;“海王星之迷”、“说地球”、“火星上有什么”……向生活延伸,课文《五月端阳》之后,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探究主题,学生瞄准社会和生活,也发现了有趣的主题:“街名的来历”、“店名考”、“家乡风俗例举”……向环保问题延伸,如学完《意想不到的灾害》后,我让学生发现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最后我还组织了“21世纪环保论坛”,学生们将自己或小组的论文进行宣读,有《疯狂的水葫芦》、《可怕的酸雨》、《造纸厂对水质的污染调查》……向历史的延伸,阅读完《赤壁之战》后,学生借助阅读的积累探究,主题丰富多采,有《赤壁之战在三国的意义》、《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骄傲者的下场》、《火攻在中外战争中的运用》……在探究性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发现身边的问题,然后走访人员,查找资料,或亲自实验、实践,像模像样地做着学问。

探究性阅读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探索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将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它顺应时代的要求,有益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9.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九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我们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因为这四个基本的综合体正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的重要内涵。语文教案教学环节设计的角度与思路

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是衔接有序,是不是张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余,自然重点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具体到一份语文教案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选择,做到量体裁衣,恰如其分,做到可操作性强,课堂自由度高,学习效果显著。

一、了解全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的教学都可以设计这一环节,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本前提,设计此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形式上,有让学生进行概括、复述等多种方式。例如,像记叙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像说明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全文的说明对象和其主要特征;像议论文我们可以要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全

文的中心论点等。

二、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一步骤,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形式来弄清其句、段、节是怎样互相联系组合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作者组织材料是不是有“路”可寻,怎样理出文章的思路,有哪些方法?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照应、层次、线索、顺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探寻和发现。

三、归纳文章要点

这是训练学生处理庞杂、繁琐材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去粗取精,化零为整,化繁为简,有效地驾驭语言材料,这也是适应我们这个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步,在具体的方法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提炼梗概,去枝取干,找核心段落等形式来展开。

四、品评重要词句

它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对文中所有语言材料来分析鉴赏不可取也不可能,所以只有选取精当的词句进行品味。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添加、删除、替换、颠倒等进行比较鉴赏,反复咀嚼和感悟,从而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匠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各抒己见,来表达自己对某个词句品析心得,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

五、探究文章难点

每篇文章学生学得透不透彻,可以从他们对其中难点的把握程度来评判。把这样的内容可以让给学生,教他们主动探索研究,这样做不仅比老师片面的讲解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使学生从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方式上,这个环节的设置一般是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气氛达到高潮,时机成熟之时。同时,老师点拨和启发要适可而止,更要倡导发散思维,特别鼓励学生

创新。

六、交流阅读感受

如果两个人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课堂上的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开放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某一点谈一谈他个人的感触和看法,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对错。此外,使这一环节要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可敞开心扉,营造轻松

氛围,使学生敢自由交谈。

七、欣赏文章美点

不可否认,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文章则是语言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它当然就包含着艺术美的成分,所以,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文章艺术美的欣赏。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中怎样设计和定位这一步骤的具体内容?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语言美:从句式、修辞、词汇、节奏、音韵等角度;人性美:从真、善、美、假、丑、恶等角度;情节美:或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或起伏跌宕扑朔迷离,或扣人心弦出人意料,或巧布疑阵妙趣横生;意境美:或优美,或壮美,或凄美;形象美:或崇高,或卑劣;结构美:或层层铺垫,或一线串珠,或开合回环,或一笔带过,或首尾照

应,或一脉贯通等等。

八、感悟作者情感

好文章从来都是文情并茂,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种种情感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情感因素,不仅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还不利学生的整体学习,所以有必要在有些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例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体味到作者爱的真挚爱的深沉;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要感受到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胜利的喜悦;从《纪念白求恩》我们要领悟到作者的痛惜与敬仰。有情有理,而且通情才能达理,这样理解文章与作者就可以更为便捷。

九、积累经典词句

新老教学大纲都不约而同强调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只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有丰富的产出,所以抓积累是我们始终不渝的重要教学手段。积累的方面可以是多方面的,或知识,或情感,或方法。设计这一环节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背诵式积累:精彩段落、句子、古诗文等都可采用这一方法;运用式积累:对于特别有用的句式、典雅的词汇,让学生或仿写或造句。达到掌握的目的;摘录式积累:让学生对其比较喜欢的文段进行摘录,以备反复阅读。

十、精读重点段落

如果老师对一篇文章的讲析从头至尾泛泛而谈,不在重点进行突破,这不仅没有提高学课堂效率,而且还慢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从精读重点段落的角度有取舍地进行阅读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将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落在了实处,把课堂教学变得紧凑而高效,要求就是精读的段落要典型,训练的方式要巧妙,选择的角度要新颖,不然就

变成了纯粹的课堂练习了。

十一、揣摩写作方法

一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其中对写作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是指导我们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对创作方法有路可循,有法可鉴。且我们用课文篇目作例子,现身说法,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他们借鉴和摹仿。例如,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对比写法和夹叙夹议写法的妙处;学《小橘灯》这一课,学生会熟悉象征写法和以小见大写法等。

十二、迁移写作训练

上一篇:腾龙洞作文下一篇:读实践论片段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