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通用8篇)
1.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 篇一
龙舟文化论文:龙舟文化的发展路径探讨论文
目前高校必要的文化素质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升,这也为龙舟文化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的基础。
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内容
1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龙舟运动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其传说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随着龙舟运动的兴起,龙舟文化也随之产生,有研究者认为,龙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人们对“龙”的信仰与崇拜,即俗文化。其二,随着龙舟竞渡在民间的不断发展,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象征,即“精英文化”阶段[3]。其三,商品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龙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龙舟搭台,经贸唱戏”等等均体现了“商品文化”的价值内涵[1,3]。
2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
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龙图腾奠定了龙文化的根本基础,其中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的龙舟竞渡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深受人民大众所喜爱[4]。龙舟竞渡是图腾文化———龙为外型设计改造,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在不断融合嬗变中形成的多层次、多文化的复合体。龙舟竞渡以其所具有的精彩纷呈,颇具民间特色,融观赏、竞技、娱乐和协作等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决定了龙舟竞渡运动的大众化属性[5],龙舟文化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与大众基础。龙舟竞渡是生态文化,龙舟竞渡所依托良好水生态环境,激流勇进,两岸呐喊此起彼伏,为其生态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与人文基础[6]。
龙舟竞渡运动在宜春学院发展的现状
高校正在成为龙舟运动的一个重要营地,越来越多的高校龙舟队伍参与比赛的意义,并不简单的是要取得多么好的成绩和名次,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这是对龙舟运动人口参与面的扩大,是对龙舟运动技术含量的提高,是对传统龙舟队伍的一个挑战,是将龙舟文化更好、更全面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龙舟队将会促成龙舟运动的一次全面飞跃和提升,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龙舟运动一直以来多在民间活跃,随着中国龙舟协会对龙舟运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龙舟运动已经呈现出了新的面貌,龙舟运动本身具有的魅力,比如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毅力的锻炼等吸引了很多高校学生,促成了龙舟在一批高校起航。
高校在人才、知识等资源上相对比较集中,这对开展龙舟运动比较有利,另外,高校在训练中也会从专业角度对龙舟的技战术、训练手段等进行研究,这也是对龙舟运动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并赋予龙舟运动以更新的文化内涵,经过这个提高过程,再进行推广,对龙舟运动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7]。现代与古老,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是项目与文化发展中的一个自然转换现象,一个运动项目、一种文化不断前进需要在总结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元素。
尽管高校龙舟运动的开展与认同只是近若干年的.新事物,尽管首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成员只有区区十所大学,但到目前为止,高校龙舟运动已经蓬勃开展,相关高校龙舟文化与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经常组队参加全国各种龙舟赛事活动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优势[8],龙舟运动因高校的参与会越来越具有活力,其发展也越来越快,龙舟运动已成为大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龙舟运动在高校的开展,龙舟文化也慢慢开展起来,许多大学生通过龙舟文化的熏陶,改变自己的不良嗜好,成为品学兼优的当代大学生。
龙舟竞渡运动在宜春学院延续与发展的措施
1开设龙舟文化选修课
高校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与中学相比较,大学生具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有关龙舟文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打下基础。同时龙舟文化公选课的开设,也为教师施展才能,传播知识,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科交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开设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知识讲座
目前,许多高校每年都会抽出大量时间与经费为本校学生开设各种知识讲座。龙舟文化在高校作为一个新兴的科目,尤其迎合了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民主意识较强的特点。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的代表,龙舟文化教育可以考虑采取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式”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研究龙文化与龙舟文化,探索龙文化与龙舟文化的渊源,体会龙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广泛招募龙文化热爱者积极参与龙舟训练与竞赛,引导大学生体会龙舟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思想。这也是龙舟文化在高校发展的意义所在之一。
3举办校园龙舟文化节
在端午节期间,开展维持一周的龙舟文化节等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学校龙舟队征集队标,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设计,并评选出1,2,3等优秀奖,给予奖励;开展龙舟文化有奖知识竞赛,不但可以宣传龙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喜爱龙舟文化;举办龙舟文化知识展,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到场参观与学习交流;举行龙舟下水仪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解龙舟运动与龙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比赛,通过观看比赛,让学生了解从龙舟运动中提炼出来的龙舟文化的真正含义。通过举办各种有关龙舟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内掀起一片“龙舟热”。让更多的学生去喜欢并主动地传播龙舟文化。
4举办高校龙舟友谊比赛
我国已有50所左右的高校成立了龙舟队,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完全可以举办高校龙舟友谊赛。通过比赛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了解彼此学校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同时,有龙舟队的学校的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学校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渐渐就会从关注发展到喜爱,并积极主动的去传承与发展龙舟文化。
结束语
龙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优良教材,龙舟文化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龙舟文化体现出来的民族性、团结性、包容性、娱乐性、竞技性,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价值观念,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龙舟竞赛在国内外交流的日趋频繁,龙舟运动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增进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显然,龙舟运动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媒介,但是,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巨大差异,大部分其他国家只是开展龙舟运动,并没有对龙舟文化做出具体的研究,让高校传承与发展龙舟文化是因为大学生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开拓者,他们不仅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同时也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国家和角落。
2.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 篇二
文化认同 (cultural identity) 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及文化群体的归属感 (sense of belonging) 及内心对所属文化的承诺 (commitment) , 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以文化作为独立的意义属性形成群体的文化认同, 是通过个体在选择自己所认同的群体时, 有意识地依据由语言、文化价值、文化习俗等因素构成的文化属性进行。人类学家Linnekin和Poyer (Linnekin﹠Poyer 1990) 强调文化认同是由广义的环境而非遗传所决定的, 而且这种文化认同存在一定的弹性, 是可以在一定的空间灵活变化的。
漳台“扒龙舟”伴随强烈的民间祭祀及信仰, 祭祀是民众向民间神祗祈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 它世代传承, 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1]祭祀有四个因素组成:第一, 祭祀对象;第二, 主祭人和参祭人群;第三, 祭祀程序;第四, 进行奉献, 提供祭品。祭祀依其范围的大小, 分部落性、村落性、超村落性与全镇性等不同层次。民间信仰,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2]它包括信仰对象、信仰媒介、信仰方式。信仰的表现方式就是祭祀, 祭祀又是通过祭祀仪式体现的。仪式在1771年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一本秩序和方式的书, 它是指在特定的教会、教区或相似地点举行的庆典和礼拜”。漳台“扒龙舟”蕴含两地的祭祀文化, “水仙”和“扒龙舟”是通过祭祀联系起来的, 信仰是祭祀的原动力, 而龙舟则是信仰的载体, 参与“扒龙舟”成为当地居民区域文化认同的体现。
2 漳台龙舟祭祀概要
2.1 漳台龙舟队伍分布
俗话说“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 九龙江是福建第二大河流, 漳州位于九龙江沿岸, 漳州人称九龙江为他们的“母亲河”。九龙江的水域除了养育该地区的人们, 另外也为该地区“扒龙舟”提供了充足的水域条件。截止到2013年, 沿九龙江西溪北岸的漳州龙文区, 就分布有23个自然村, 龙舟计55艘, 蓝田镇18支队伍, 步文镇25支, 朝阳镇10支, 郭坑镇2支 (见图1) 。台湾近三分之一的居民祖籍在漳州 (见图2) , 也就是说漳州和现在部分台湾人有切不断的血缘关系, 台湾有一句谚语:一府、二鹿、三艋舺, 概括了清朝年间全岛三大城市的盛况, 反映了台湾由南至北的开垦史, 以及各城仰赖海洋贸易的情况。其实, 龙舟运动也随着开发进程在各地盛行, 加上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 两岸龙舟赛交流逐渐增多, 中华台北队教练王庆堂介绍说, 每年农历端午节, 岛内各地就会举办多项龙舟比赛。据金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董博士介绍, 台湾地区主要是传统的夺标式“扒龙舟”。据了解, 祭拜“关帝公”“水仙尊王”, “祈求水仙的福佑”表达“奋勇拼搏、团结合作”的龙舟精神, 成为闽台龙舟传承的重要文化因素。
2.2“信仰的载体”———龙舟
漳台的龙舟多是一种狭长型的船, 没有龙头。据漳州龙文区武术协会常务副会长陈金水先生介绍, 以前漳州龙舟长度15m左右, 划手32人左右。随着人们制舟技术的进步, 现在龙舟发展到长25m以上, 划手60人以上。漳州龙文地区的整艘龙舟由用一至两根漳州特有的杉木制成, 龙舟中间的一根长木称为整个龙舟的“中枪”, 犹如主轴, 主要起稳固作用。“中枪”短于舟长约3 m, 整体形状是距形, “中枪”掏空形成船仓。每仓长2m至2.5m不等。周身的侧面为“押竹”, 长度约为舟身的长度, 船头翘离水面1m左右。龙文区发展至今, 现在最大的龙舟长达26米, 一次可乘近70名桨手, 其中一个舵就有16米左右, 甚显气势。龙舟的舟身图案油漆漆成“龙鳞”的形状, 颜色有绿、蓝、红、黄、白等, 控制龙舟方向的“舵”有5米多长在水中就像是龙的“尾巴”一样。在整艘龙舟上, 船舱外侧、尾部、舵身、桨叶上均写有“水仙尊王”四个大字。
至于该地区的龙舟为什么没有龙头, 却又有“龙鳞”代表的“龙身”, “舵”代表的“龙尾”?主要推论如下:漳州地区的龙舟是由当地先民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和中原龙舟的“龙”元素结合形成的, 台湾地区的龙舟是由移民台湾的漳州人传承传播形成的, 二者是同源的。漳州沿海先民从事海上贸易, 船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途中遇到大风浪, 人们会“划水仙”祈祷神灵的福佑;另外据文献记载, 唐末时期中原人民避乱入闽。举族南下, 人数可观;平民百姓成群结队集体南迁, 也将中原的风俗带到了福建。如龙舟竞渡、放风筝、舞狮等。[3]当时中原龙舟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 随着与当地特色的融合, 就逐渐形成了该区没有龙头、却又用龙身、龙尾以保留“龙”的记忆, 且纪念的水仙尊王也含有纪念屈原元素的特色龙舟文化。
2.3 祭祀的原动力———信仰
民间祭祀性体育活动往往与民间信仰有密切的联系, 信仰是一个具有特定的个体实现但又超越个体的社会化“存在”, 虽然无法“看见”, 却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漳台人们多信仰开漳圣王、妈祖、保生大帝、关公等, 段凌平先生在《漳台民间信仰》一书中指出, 漳台都有许多座水仙尊王庙, 多分布在沿海和平原, 船舶在航行中遇到风险, 船员和乘客都要众口一齐作锣鼓之声, 各人手里拿着一支筷子, 好像比赛龙舟般虚作划船的样子, 就得脱险平安靠岸, 称为“划水仙”, 即求救于水仙王, 漳州龙文龙舟祭祀的“水仙尊王”多数认同是古代的名人转化而来, 主要是纪念屈原, 屈原就是“水仙神”, 但段凌平指出, “水仙尊王”又称“水仙王”, 不是专指某一神明, 而是一群水神的总称。被认为水仙神的很多, 不过漳台较多的是大禹、伍员 (伍子胥) 、屈原、王勃、李白这5位;或以为还有鲁班和项羽等 (见表1) 。
以上人物形成的“水仙尊王”, 均被视为航海者或水旱的守护神, 素为沿海民众、渔民、贸易商人所崇信。这些神明或者是因为以治水为业绩, 或者是最终归宿与水有关, 或爱国, 或有才能者。全国范围内流传最多的是纪念屈原, 而漳台的村民不管有没有屈原, 他们都会在端午节划龙舟, 拜水仙, 或认为水仙尊王会镇邪, 保佑旱涝保收;或认为“水仙”是民族英雄, 是爱国人士, 是值得敬仰的人才等, 表达信民们的“有求必应、现世现报”等功能性期待。总之, 水仙信仰凝聚着当地民众的生活信念和理想追求, 影响着民众的文化性格和社会心理, 成为劳苦大众的主要精神依托;同时他们通过塑造历史上与“水仙”相关的历史人物, 提高当地龙舟活动的正当性与权威性。
3 闽台龙舟的文化认同分析
3.1 闽台龙舟的文化整合功能———祭祀仪式
漳州许多村在端午节前后“扒龙舟”, 主要是由民间自发组织, 往往由一村一族发起主持, 邀请附近村舍参加, 并且整个竞赛过程伴随水仙祭祀仪式。仪式本身是由文化秩序所塑造的, 反过来又塑造产生它们的社会秩序。[4]仪式一旦启动, 便在该时间内形成仪式的场域, 即由仪式举办地点、仪式组织者、参与者、仪式中所使用的物品等共同构成的神圣空间。这样的时空是靠社会成员共同参加, 在反复操作中形成自觉的心理定势, 并把它传给新一代, 成为后者生长环境的一部分。
据考察, 龙文地区四月初一, 水仙庙前“打龙船鼓”, 参赛队伍以“社”为一个单元, 该单元内基本是同姓氏、同宗族的人。如2012年龙文首届雪津杯龙舟赛的冠军队都是“陈”姓的队员;2013年龙文区第二届龙舟比赛的冠军队95%以上是姓“郭”的队员。四月初一“打龙船鼓”代表今年要“扒龙船”, 十五过后练船, 五月初一请水仙, 初二禁港 (休息) , 初四游江 (夜间点龙灯沿江撒纸钱和贡品, 意在养鱼虾, 要鱼虾不要伤及屈原的遗体) , 每到一个弯都要喊“嘘”声 (哭找屈原) 。初五拜水仙, 龙舟下水要拜水仙, 由一名长者手持“花心草”和“净水”来净龙舟, 舟里摆放有焚烧的香炉及“祭品”, 长者净舟完毕, 说明顺利祭拜“水仙尊王”, “扒龙船”得到“水仙”的福佑, 不会有翻船、队员溺水等危险情况, 之后方可进行比赛, 龙舟上岸要放鞭炮拜水仙。据2013年金门龙舟赛知, 金门龙舟祭祀过程分三步:第一, 庙内拜土地神“关公”, 程序为主祭者、陪祭者等就位;上香、献花、献爵、献馔 (猪肉、烧鸡) 、献果、献金帛;向神像行祭礼 (长老要脱帽) 、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献炉敬;礼成;第二, 庙外点睛仪式, 主要有道士用“净水”净舟, 然后在道士的引导下, 县长和议长等到场的高级领导点睛, 包括龙头上龙的眼睛、舌头、鼻头、耳后、腹部、龙尾、龙颈等处都需要点上红色的红点;第三, 鸣炮, 龙舟下水。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知, 漳台多是传统式的“扒龙舟”, 有完整的祭祀仪式, 但大陆和台湾祭祀又有不同, 大陆主要是村民自发、自主建关帝庙、妈祖庙、水仙尊王庙等, 并进行祭祀。台湾是政府行为, 县长和议长会亲自到场参加祭拜和点睛仪式, 说明政府对民间祭祀的认同, 对划龙舟过程中祭祀文化的认同。总之, 祭祀仪式中包含着宗族认同和归属依据, 它是人们在某一时间、某一处所的“指南”和“路标”, 又是历史掠越至此时此处所发生的关系和效益。[5]闽台龙舟祭祀文化体现在“民间信仰”、“祭祀仪式”等方面, “强制”人们参与“扒龙舟”从而对人们进行言传身教, 约束和教化人们, 起到调节社会关系, 整合社会秩序的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 展示村落祥和、团结的氛围。
3.2 闽台龙舟的文化认同功能
人构成社会的集体, 人在社会中出生、成长, 成为社会集体的一份子。漳台“扒龙舟”使得该区的集体价值观得以实践, 强化了村民对集体力量、团结精神的认同感, 即个体对于其它个人或团体所表现出的态度、观念或行为模式表示认可, 而愿意成为团体的一份子, 参与其行动而产生归属感。“扒龙舟”就如同一个文化磁场, 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本村落、本民族的人们。人们通过“扒龙舟”活动把亲和内聚等团结精神拧成一股绳, 交汇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及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据悉, 漳州“扒龙舟”主要是各个村镇联盟形成, 集体商定哪一村做东, 然后村里的长者或在学识较高者协助下调动群体的力量, 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龙舟赛。端午期间, 不管在外打工、当兵或工作的, 只要是男丁都要在龙舟赛期间回到村里, 参加或观看龙舟赛。大家从中寻找自我、证明自我, 体现集体主义、凝聚族群、强化权威和地位等;不参加或不通过集资等其它方式参与者, 会受到歧视, 或被排除在集体认同之外;反之, 能参赛或为集体龙舟赛出一份力, 则是家族荣誉的体现, 据悉漳州蓬州村因舟小导致2012年比赛输了, 结果全村在2013年集资30多万元集体造大龙舟。
文化是人为的, 人创造文化, 文化为人服务, 同时文化制约人。[6]人和文化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社会结构和人的关系是互动的, 互动的存在形式就是实践。龙舟作为民俗体育的“活态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受到闽南文化的“再创造”, 反过来, 龙舟文化也影响着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据龙文区陈金水先生介绍, 漳州龙文区的龙舟制作所需树种, 主要是杉树。在伐木工伐树时, “祭祀山神土地”是伐木工的规矩, 但只祭祀百年老树, 仪式顺利通过后方可进行树木的砍伐。漳州地区杉木釆伐在 (农历) 八月期间, 古言有“七竹八木”之说, 意思是七月伐竹八月伐木, 因这季节竹木的含水量比较少 (不象雨季) , 伐下的竹木便于畜存, 而且不易烂掉或长虫。这些“规矩”或“古言”正是漳州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 经历或听说这些事象, 逐渐接受和传承传播形成文化认同, 在认同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区域内的文化整合, 形成集体的禁忌和相同的价值观念等。
当地村民在对“扒龙舟”, 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认同, 例如, 当问及当地村民认为当地龙舟的特色时, 他们会把“站立式划姿”、“船体积大”等与其它地方龙舟的“共性”作为当地特有的、感到很骄傲的“特性”, 这些事情恰恰说明了人们在逐步加强对当地“龙舟”的认同。具有“文化认同”意义的龙舟, 有利于子孙继承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 逐渐形成文化自觉, 即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从而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权。闽台人在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达到“文化自觉”, 可以表达和解释该区域内扒龙舟的起源、发展、命运及其在闽南、中国乃至全球的地位, 更好地对民俗体育进行传承和保护。
摘要:文章透过人类学视角, 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对漳台地区龙舟祭祀进行考察, 发现漳台“扒龙舟”遵循一定的祭祀过程, 分析可知漳台“扒龙舟”祭祀“关帝公”、“水仙尊王”由闽台两岸人们祭拜神灵的民间信仰决定, “扒龙舟”具有强化两岸文化认同的功能, 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闽台龙舟,祭祀仪式,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194.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182.
[3]陈少坚, 谢军.闽台体育文化交融与发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4]李志清.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以桂北桐乡抢花炮为个案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5]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民族出版社, 2007.
3.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 篇三
[关键词]龙舟比赛 龙舟文化 传统 现代发展
一、传统龙舟文化的起源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崇龙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是人们愿望和美好理想的化身。当今,不论在世界何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文化的存在[1]。
龙舟文化是龙文化所演变衍生出来的,关于龙舟的起源也有许多说法:
主要有两种:一是英雄崇拜说。黄益苏、史绍蓉在《赛龙舟》一文中记述: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主张改革和选贤任能,遭到贵族集团的反对。晚年屈原被流放江南,公元前278 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此后,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竞渡活动,世代相传。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舟除纪念屈原外,在江华、江永一带还有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林的传说;亦有纪念伍子胥之说,有的还说龙舟竞渡始于越王勾践。[2]二是宗教、祭祀说。据民俗学者张伦笃、黄靖中《竞渡、龙舟与龙舟竞渡之研究》一文总结,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在和自然界作斗争时,感到软弱无力和无法理解,便产生了想象中的超自然力量。对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就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和宗教仪式[3]。对自然的无知和恐惧,使早期人类把宗教当成主要的精神寄托,一批与宗教祭祀相关联的活动应运而生[4]。总的来说,纪念屈原这种说法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
二、龙舟比赛的内涵
龙舟比赛是传统龙舟文化活动中的一项活动,不仅是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龙舟比赛在古代也叫龙舟竞渡、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文献记载中,最早的龙舟竞渡活动当数公元前318 -296年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龙舟竞渡因地区、文化、民族、习俗的不同而演绎出各具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传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龙舟竞渡文化也是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变化,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农事信仰的寄托,更是当地人民对本族英雄和神灵的虔诚信奉,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他们的民族信仰[5]。
三、龙舟比赛对龙舟文化现代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龙舟比赛促龙舟文化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渐渐演进,龙舟这一起源于古代的民间娱乐健身活动,在现今社会逐渐从民间进入社会的上层,被人民普遍接受,具有了一定的现代化内容,从一种文化意识发展到具有自己的机构团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可喜的文化现象。龙舟竞渡不仅具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国龙舟协会,并且在当代体育领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现象。198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就做出了决定,把龙舟比赛列为国家正式水上比赛项目,同年10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正式成立。一时间其他各省、市、镇等相继成立了专业和业余的龙舟竞渡队伍,如东莞市麻涌镇光大龙舟队成立于2013年1月份,由镇政府全资投入建设、训练,打造成为一支全职业化的龙舟队伍。通过选拔,年轻力壮、团体意识强、划船技术纯熟的队员们投入了专业的训练。后得到广东光大企业集团的冠名赞助支持,成立东莞麻涌光大龙舟职业俱乐部。麻涌光大龙舟队参加国内、外各项赛事,在2013年及2014年中华龙舟大赛中,福建福州站、江苏江阴月城站、贵州铜仁碧江站等多站都取得总成绩排名第一,单项赛的冠军等多个奖项。在2013“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夺得男子组“嘉庚杯”500米总成绩第一名,社会男子组500米第一名,3000米绕标赛第一名。此后各种项目的龙舟比赛此起彼伏,如中华龙舟大赛就设置500米直道竞速、200米直道竞速,2013“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设置500米、3000米绕等细则。由此可见,职业化龙舟赛与古代的龙舟比赛相比,龙舟竞赛水平越来越高,比赛规模越来越大,赛事也逐渐趋于完善,细则越来越规范,而且对于比赛队员的要求、比赛距离以及比赛的规范化都有了详细的规定。
(二)龙舟比赛令龙舟文化地域扩大化
纵观我国的龙舟比赛,竞技地点基本在南方。这与南方的生态,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江南多水,溪流湖泊遍布水乡,这为龙舟比赛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比赛条件。在我国古代,龙舟竞渡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它是和各地的民族和历史相联系的。中国地域辽阔,人们分布在广袤的山川河流,各族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说,龙舟比赛也就带有一定的区域性、民族性和民俗信仰。现今龙舟比赛还打破了江南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属于南方水乡的比赛项目移到了北方,如中华龙舟大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共同主办。目前,中华龙舟大赛是中国规格最高、竞技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顶级龙舟赛事。大赛自2011年举办以来,以分站的形式巡回国内知名城市,如2013年就有海南万宁、福建福州、四川金堂、江苏江阴月城、甘肃永靖、贵州铜仁碧江、广东麻涌等站,其中不乏有北方的城市,而且在北方,群众的热情丝毫不输南方。 大赛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龙舟劲旅参赛,也将龙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使龙舟文化地域扩大化。
同时,随着龙舟文化的发展,龙舟比赛更趋向国际化。龙舟文化发源于我国,然而,它的影响远播异域,直至出现龙舟国际化的趋势。在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盛行龙舟运动。此外,还有印尼、丹麦、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龙舟竞渡也正在兴起。特别是1999年第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在中国以外的国家——英国的举行,表明龙舟竞渡已正式进入了国际化的行列[6]。
(三)龙舟竞赛使龙舟文化商品化
随着传统龙舟文化的发展,龙舟比赛这种活的方式,更好地诠释龙舟文化,而在龙舟比赛的规模也逐步增大,受众也越来越广,规模越大,经济投入也就越来越大。现在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比赛,通常需要大量的赛事经费,而这些赛事经费主要靠市场运作来解决,而且通过市场运作筹集经费的比例越来越高,基本上实现市场办赛。如2013年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华阳湿地公园举办的中华龙舟大赛,笔者作为本站中华龙舟大赛现场直播的导演身份参与了整个赛事的运作,麻涌镇就专门成立了中华龙舟招商处,通过拍卖广告权和指定权不仅筹集到了近几百万的活动经费,而且活跃了市场经济,使得赞助商从中赢得大量商机。这些常态化的赛事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每站只要根据当地的文化物质稍加修改,按照常规操作,便能取得圆满成功。通常“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吸引外商投资”是举办城市经常采用的手段。每举办一次赛事,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前来观看,这也会带来大量的消费。酒店、交通、旅游、商品零售以及各种服务业等都能够从中获益。例如麻涌镇作为一个水乡小镇,通过中华龙舟大赛,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她,认识美丽的华阳湖,这都是龙舟比赛提供的契机,使得当地的旅游业、商业得到更大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同时,麻涌光大龙舟队在历届国际龙舟赛、中华龙舟上年年获大奖,为麻涌的旅游、文化等形象进行了很好的推广,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综上所述,随着各类龙舟比赛的规模越办越大,参与的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多,比赛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在现代得到了更好地发展,较之以前,更规范化、地域扩大化、国际化与商品化(市场化)。
参考文献:
[1]蒋东升,韦江华.龙舟运动的生理特征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6, (2):38;
[2]姜喜平.龙舟文化之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29.;
[3]马勇,贺昭泽.龙舟竞渡的发展及特点探析[J ].吉林体育学远报,2006,22(1):23;
[4]张斌,黄传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 25, (1):119;
[5]张玲玲.龙舟比赛与龙舟文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22~24;
[6]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26;
[7]黎细凤,王洪宇.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78。
4.顺德龙舟文化探析 篇四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3年改为佛山市辖区。顺德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著名淡水养殖基地,“一田绿蔗一桑基,一片青蕉一口塘”是顺德乡村特色产业的缩影和写照。
珠三角“扒龙舟”习俗简介
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既是南北生活方式差异的描述,也是两种不同文化圈的显著标志。龙舟,广府人称之为“龙船”;“划龙舟”为书面语,是龙舟竞渡的意思,此项民间民俗活动场面在端午节前后最为壮观。在粤语中“扒”“划”同音,“扒龙船”的“扒”就是“划”的意思,一个“扒”字表现出岭南划龙舟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龙舟有自己的特色:一叫“扒龙船”,一叫“斗龙船”,前者是表演,后者是比赛。龙舟主要以坤甸木、松木、杉木等造成。在类型方面,有专用龙舟、简便龙舟、代替龙舟、游龙四种。专用龙舟也叫真龙,长条形,装有龙头龙尾,饰有红、黄、青、绿、白、黑等颜色,比赛后不是埋在河泥里就是吊在专设的木架上或祠堂的横梁上;简便龙舟也叫假龙,是指没有装上龙头龙尾的专用龙舟;代替龙舟指临时渡船之类的船,装上龙头龙尾而成;游龙(也叫文龙)就是只装有龙头龙尾,且都比较大、装饰华丽,高标罗伞,锦旗林立,不参加比赛,专供观赏。
顺德龙舟的制作礼仪
清《清远县志》载:“邑人好竞渡,各乡皆然,装为龙头、龙尾,率以数十人扒之。每于端午节前后举行。此本荆楚旧风也。”既然龙舟竞渡是荆楚旧俗,那么与竞渡相关的祭祀习俗来源于荆楚也就不难理解了。
楚文化的核心是巫祭文化。荆楚大地的造龙舟仪式,神秘而古老,流传广泛,此仪式传人岭南后,虽然形式上有所简化,但依然能生动地反映楚文化的巫祭文化特征,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
在珠江三角洲,扒龙舟民俗文化活动一般由家族或自然村落推举的龙舟会组织。龙舟会的主要负责人称为“首司”,龙舟会决定龙舟活动的大小事宜。龙舟活动前,需要制作新龙舟的家族和村落,首先要选好吉日吉时,其制作的主要祭礼及仪式如下:
1.选木仪式
制作龙舟的木料必须是上等、粗大的杉木、格木、柚木或坤甸木,“砍伐要选在春天树木抽芽后的第三天进行”。砍伐之前,要在被选中的树木前摆上米、酒和肉,点香烛、烧纸钱来祭树,请师傅念经、放鞭炮,然后用红布条将选定的树捆住,仪式结束,开始砍伐。
2.发木仪式
造龙舟的场地一般选在祠堂的大厅内,或在祠堂外的空场中搭一个大棚,四周围得严严实实的。整个造龙舟过程不许女人和小孩接近。一切准备就绪后,就该举行发木仪式了。龙舟底部的那根木头称主筋木,过去,这根木头一定要用盗来的木材。人们认为盗物必须跑得快,于是造出的龙舟也定然划得快,别人始终追不上。制作方提前选好树木并跟其主人打声招呼,到时候主人也就象征性地追赶一下。当选定的吉日良辰来临时,首司把“偷”来的主筋木架在造龙舟的场地中央,在木头前摆上小方桌,摆上供品。掌墨师(主木匠师傅)点三炷香上供,口中念道:“天门开,地门开,弟子有请鲁班仙师下凡来。今年今月今日今时辰,某府(或某地)选择黄道吉日嘱弟子新造龙舟,望各路神仙保佑„„”念完后,掌墨师弹上第一根墨线,砍下第一斧,称之为发木,宣告造龙舟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3.雕刻龙头仪式
雕刻龙头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道工序:龙头雕刻要在一间密室中进行。将一根长三尺三寸三分、直径一尺八寸三分的上等樟木,或其他上等木材,由两名未婚男子抬起高举过头,放在事先架好的木马上。雕刻师沐浴更衣,手持三炷香,朝樟木三揖三拜,再朝东西南北四方三揖,赞道:“子丑寅卯天门开,辰巳午未坐莲台。申酉戌亥传弟子,五龙奉请到此来„„今有某府(或某地)敬造龙舟,命弟子雕制龙头。天师鲁班秘传,弟子铭记心间„„”话毕,反身用力将斧头朝樟木劈下,雕制工作便正式开始。自此,雕匠不得离开密室半步,只有首司和送茶饭的人方可入内。在龙头雕成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匠人、首司、送茶饭的都必须斋戒,每餐吃素,但必须有酒。人们认为如果不按这些禁忌行事,龙舟的灵性就全无了。
龙头雕成后,还要举行盛大的祭龙头典礼:由雕刻师将龙头装饰一新;首司将龙头请到祠堂摆放好;在龙头前设香案;摆三牲、果品、茶酒等供品;点香烛、烧纸衣元宝(纸钱);首司主祭,祷告、叩拜;首司开光(点睛);礼成,燃放鞭炮。
经过这些仪式,人们认为这个龙头就有了灵性,而且要由“首司”每天用香烛供奉。
4.龙舟竣工仪式
龙舟的竣工仪式是继龙头雕刻仪式后的又一盛大祭典。这天要大摆筵席,以示庆贺,而且一定要将主筋木的原有者请来赴宴,并给予一定的补偿,以示感谢。此时造龙舟场地对外开放,全族男女老少均可入内参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崭新的龙舟。其主要仪式有如下十项:
一是在龙舟前设香案。二是香案上摆放三牲、果品、茶酒和掌墨师的墨斗、斧头。三是点香烛、烧纸衣元宝(纸钱)。四是香案下放一个装满米的木斗,将掌墨师用的木尺插在斗内,木尺顶端系上红绸。五是要另备茶盘一个,内放大米和一只被绑住的活公鸡。六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七是掌墨师解下木尺上的红绸,系于龙角上,先拜龙舟,再拜四方,口中赞道:“手持红绫三尺三,鲁班仙师赐我把头关。今有某府新造龙舟成功,命弟子关头,弟子请来仙师相助,请仙师保一方平安。”八是掌墨师提起茶盘中的鸡,掐破鸡冠,象征性地将鸡血抹在龙舟各部位,然后继续赞道:“王母娘娘赐我关符掩煞鸡,有天煞归天堂,有地煞归地府„„”抹完后将公鸡放生。九是端起茶盘,将茶盘里的米撒向四方并赞道:“丢掉掩煞鸡,手捧金盘米,一祭东方甲乙木,二祭南方丙丁火„„撒遍四方,平安吉祥„„恭喜贵府,满门列列,龙凤呈祥,万代兴旺。”十是将香案上的果品抛向众人,礼成。
仪式完毕,龙舟的制作便大功告成了。过去,香案下的那一斗米由掌墨师拿回家去,算作工钱,现在多数工钱是以现金结算的,掌墨师只是象征性地装点米回家,让家人也沾沾灵气。
顺德扒龙舟的文化习俗
世界龙舟看中国,中国龙舟看广东,广东龙舟就看顺德和南海。扒龙舟不仅是顺德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顺德乡村最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它传承了从明代景泰年间便已形成的几百年的龙舟串门、联络乡情的龙舟节习俗。
过去,顺德的每一处村庄,几乎都以社庙为单位,而且都会有龙船,每一条龙船与社庙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村社族群的精神支柱之一。人们习惯按祭祀的庙宇或宗祠来进行自然区分,就像每一个村庄的村民可以分为一组二组三组一样,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社庙和拜祭的神灵,因此组织者会以社庙为单位来组织龙船。村民们深信自己社庙的龙船就是保佑自己的神龙,与社庙里供奉的神仙一样,是护守一方的神灵,同时也是整个族群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例如顺德勒流冲美龙舟,整个龙头鎏金,用长金鬃装饰,龙尾多用整木雕成,通身鳞甲。龙头和龙尾在竞赛前才在船上安装。顺德鸡公头龙舟上饰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罗伞绣满龙凤、八仙等图案,中部设神楼、大鼓、铜锣各一。
在顺德传统民间习俗中,龙船宛如一条真龙,所以端午期间的各项仪式都有专用称呼与禁忌:捞出龙船要说“起”龙船,因为在粤语中“起”与“喜”同音;“龙舟进水”不能说成“龙船下水”;不能“抬”龙船,只能百多人用手“揪”起龙船到水上;龙舟活动结束后把龙船放回原处叫“藏龙船”,而不能叫“埋龙船”。另外,在过去,龙舟穿过桥下时,桥上禁止妇女通行,进行龙舟活动的河面禁止妇女在河边洗头,也不能踏上传统龙船上玩耍或扒龙船;参加扒船的人不能穿拖鞋,因有拖泥带水的意思而会被赶上岸;在龙舟活动期间禁止讲说对龙舟不吉利的话等等。
龙头、龙尾都放在社庙里,桡手们在“龙舟头”的带领下,抬着龙舟鼓,到各自的龙舟埠起龙,然后扒到庙前的河道湾泊。在比赛前后,礼乐人都要拜庙、贺庙,除了精心挑选桡手和加强操练外,还十分讲究“意头”,龙尾叫“龙一”,龙船下水叫“升水”;“出大标”是八艘龙舟间进行的大赛,三年一次;赛道设距离约5公里的上龙门和下龙门,龙门之间并排设标桩8个,上插标旗,每次到龙门,由艄公拔取标旗后才能返航。
在顺德端午龙舟竞渡的整套仪式中,龙崇拜的民俗文化始终贯穿其中,这是珠三角地区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扒龙船分为两大类:游龙和赛龙。
游龙,又称趁景、出景、出游或探亲。是否设置奖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即使设置奖品,也不会很贵重,只是举办方的一点心意而已。游龙之前,会出台一些竞赛规则,包括时间、地点、路线等,所有参赛的龙舟都是自发进行比赛,而且都有一份奖品。这种比赛不在乎名次,而是注重装饰风格上的新颖、华美和表演技巧上的整齐、划一等方面。游龙的龙船装饰华丽,插上色彩鲜艳的高标、彩旗、罗伞和龙头、龙尾;在船中处配备铜锣、大鼓、唢呐手和神龛或神楼。龙船按锣鼓节拍一边慢扒游弋,一边吹奏乐曲,还有人在龙船头、尾部挥舞彩旗吸引观众。以顺德大良为例,扒龙船最具特色的是出景和探亲。所谓出景就是各地的龙舟集中到某一个地方进行竞赛和会演。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每一村或每一姓(一个家族)就有一艘龙船,这些龙船结成亲戚关系,从五月初一开始,龙船就到各亲戚处游弋。每到一处,主人便点炮仗迎接,请茶、送饼或请吃饭,这就叫作探亲。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亲戚之间就会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端午节扒龙船连续进行五天,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沿袭“初一扒东门(今云路村),初二扒北门(今北区),初三扒龙眼(今勒流龙眼村),初四扒旧寨(今苏岗旧寨村),初五扒大良”的顺序。有时为了满足各水乡村落的要求,在顺德大良的龙舟活动安排偶尔也做出一些调整:五月初一划北门乡(新?颍?,初二划东门乡(云路),初三划龙眼村,初四划大门乡(大门),初五划大良河。
赛龙,又称斗标或竞渡。赛龙分为赛龙船和赛龙艇。龙船的体积较大,船身也很重,有1700多公斤,长有30多米,可坐40~60人,小的一二十米,也能坐二三十人。赛龙的龙船装上龙头、龙尾,船中间配备铜锣、大鼓、唢呐和神龛,不仅装饰华丽,而且划手都是身强力壮的男性青年。而龙艇形体轻巧窄小,一般没有任何装饰,因赛程远,赛事持续的时间也就比较长,所以赛龙艇更能考验选手的技巧和耐力。因其竞渡的场面比较宏大,在顺德当地称之为放标或放大标。在大良,从初五这天中午起,赛龙云集大良河,一边敲锣打鼓游弋,一边物色对手。在大良河进行竞赛的龙船,一般是两艘,都是自发竞渡的。竞赛时,紧锣密鼓,水花飞溅,赛手大力扒桡,龙船高速前进,直到分出胜负才肯罢休。金榜村(今金榜居委会)饲养奶牛,村民长年外出割草作为奶牛的饲料,所以村里的选手都练得好臂力、耐力,每逢竞赛,往往都能取胜,因此“金榜扒仔(划手)”远近闻名。
龙舟要经过起龙、晒龙、上油、点睛、装饰等各种程序及仪式方能正式下水参赛,而龙舟赛事之外的祈求身体健康与增进族群团结的龙舟宴(龙船饭)、民间记录龙舟传统的龙舟歌标等仪式与活动表明,龙舟活动早已在佛山民间演绎出完整的“民俗文化生态链”。
5.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篇五
杨 静
摘 要 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曾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热映。改革开放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世界龙舟节,夹江两岸,人如海,歌如潮,在山呼海啸班的呐喊声中,龙舟竞渡,角逐拼搏,充分展现安康人的尚武精神,不仅是安康老百姓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
关键字 安康 安康龙舟节 龙舟文化 历史渊源 时代意义
一 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 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重要价值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导,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
四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
龙舟竞渡及其所派生的龙舟文化,经千百年延续,已非“楚吴”所独有。凡有条件的沿江河的地方都在搞龙舟竞渡,而唯有安康的龙舟竞渡,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龙舟文化。它的基本划法(跪式划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是“因拯救屈原而起”的活化石;它的装备(棹、桡、扰鞭以及桡的分类和旗帜)是船工生活的写照;装饰打扮可谓独树一帜,击鼓鸣锣堪称不同凡响,“结冤家对头”的赛制,更是别具一格。这种民俗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龙舟文化的内涵,且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千篇一律的速度比赛,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源体系,同时,它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绝好素材。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发展安康、宣传安康、打造安康的文化名片,安康创立了龙舟节。风雨龙舟节已走过了8届,并迎来第九届的启航之声,龙舟节先后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中国节庆50强”、“十大博览赛事节庆”、“十大魅力节庆”、“陕西省首届十大魅力节庆”等。2006年,安康龙舟习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龙舟习俗是安康先民给后世安康的文化禀赋,是当代安康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保护和弘扬、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6.端午节龙舟活动策划方案 篇六
(一)成立“我们的节日·端午·屈原杯”--省第四届群众性龙舟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组织协调工作。
(二)各市(州)按本通知精神,由文明办牵头,会同有关单位参照成立组委会,负责组织协调本地有关工作,并明确一名联络人上报至本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二、工作分工
(一)预赛分工
1.各市(州)委宣传部、文明办在组委会的领导下,负责预赛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制订下发预赛宣传方案。
2.各市(州)体育(教体、文体)局在组委会的领导下,负责预赛的竞赛组织、场地与器材、本地参赛队伍的组织训练和注册报名工作,并协助组委会做好食宿、交通工作。
3.各市(州)组委会负责协调当地公安、交通、工商、食品监督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二)总决赛分工
1.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负责本次大赛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审定下发有关文件,负责起草、报送简报。
2.省体育局负责制订竞赛规程、审定参赛运动员资格、场地选定、比赛器材、裁判调配、食宿交通以及本次大赛招商工作。
3.广播电视台负责制定整体宣传报道方案,组织总决赛直播以及赛前预热造势。
4.总决赛举办地协助大赛组委会做好总决赛的组织工作,并协调当地公安、交通、工商、食品监督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三、竞赛方案
(一)预赛:
由各市(州)组委会负责组织,在本行政区划内自行选取比赛地点和确定预赛规模,通过预赛选拔1支龙舟队参加全省总决赛。
(二)总决赛:
全省14个各市(州)各1支龙舟代表队参加全省总决赛,大赛组委会共接受不超过16支龙舟代表队报名参加本次大赛。
四、赛区权力与义务
(一)各市(州)组织预赛所需经费可通过争取社会赞助的方式解决。要突出2020“我们的节日·端午·屈原杯”主题,商业冠名可排前、后,也可冠名到参赛龙舟代表队。但本次大赛的总冠名权属大赛组委会。
(二)各市(州)负责预赛的赛道、看台等比赛场地建设以及购置标准龙舟、划桨、救生衣等,所需经费由预赛区组委会统筹解决,其他器材由各参赛队自备。
五、宣传报道
预、决赛整体宣传报道方案另行制订下发。请各市(州)委宣传部、文明办加强协调指导,做好本地预赛的宣传报道工作,并将预赛电视节目素材送--广播电视台。总决赛直播由--广播电视台负责实施,--网并网直播。
六、安全保卫
预赛安保工作由各市(州)文明委负责。
2020“我们的节日·端午·屈原杯”--省第四届群众性龙舟赛组委会人员名单、竞赛规程等另行通知。
报到时间:6月18日12:00-24:00。
7.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 篇七
一、宋代龙舟的盛行
北宋初年,在宋朝的都城开封,宋太宗命人在后周世宗修建金明池的基础上,对金明池进行了扩建和增修,使其成为了皇家娱乐和进行竞渡活动的主要场所。
1.皇家龙舟活动。金明池水戏争标,在《金明池争标图》中有这样的描绘:在金明池中有一艘大龙船,龙船的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艘船上坐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有持旗手一名,同时可见零星的几艘龙舟点缀其中。人物活动主要在楼榭歌台内,其中人物表情丰富,给观赏者以熙来攘往,场面宏大的感觉。金明池是北宋朝举行竞渡比赛的一个重要场所,自宋朝初年开始,历代皇帝都将金明池的竞渡活动当成一年当中重要的节日来举办。
《宋史》中《礼志》有这样的记载:咸平三年五月,宋真宗在金明池观看竞渡活动,扬旗击鼓,热闹非凡,楼榭歌台彩带装饰,分外壮观,并且有先到者会得到皇帝奖赏的说明。奖品种类丰富,有锦彩、银碗,还有各种有效奖券,如宋代印发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可见当时的竞舟活动已成规模,而且有很强的竞争意识,这项运动也受到了皇室的隆重欢迎。
南宋皇家的竞渡活动,从规模和奖励方面都没有北宋那么隆重。临安府在南宋的初春时节会以踏春观赏为目的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地点就设在西湖,当时临安城市的中心。元宵节到寒食节,临安城的西湖成为了“龙舟竞渡”主要场所,来自全国的民众来这里观看赛龙舟活动。宋人周密曾在《武林旧事》中这样描述:民众部分身份尊卑,都到西湖周围进行探春活动,禁烟时节最为热闹。西湖上十几只龙舟,彩旗、大鼓点缀其间。京尹为奖赏者,宣唤者锦衣花帽,从而和民众加以区分。西湖两岸,摩肩接踵,水面龙舟竞渡,锣鼓欢唱,热闹非凡。清明节,又是竞渡的另一个重要时间,据《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游客从二月初开始,就开始来西湖赏景,为了增加游客的乐趣,设置了这样一个类似北宋金明池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的获胜者,不是获得皇帝的奖励,而是游客给予的随机犒劳。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有这样的记载“:春季西湖,秋季浙江,皆有龙舟竞渡。承金明之遗风。”
2.各地龙舟竞渡活动。“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是宋代陆游《归舟重五》中的诗句。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发现一种激烈的竞渡场景。“急湍”“、不比”都能体现出竞舟运动的宏大场面。道州龙舟竞渡,是宋代有名的地区龙舟竞渡活动。其祭祀活动是为了悼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但在宋朝初年,曾被宋太祖赵匡胤颁布禁令,禁止湖南、四川一带的人民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然而随着宋代龙舟活动的盛行,道州龙舟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而且道州龙舟造型独特,与其他地区的龙舟有显著的不同。平头翘尾,头低于尾,船头是活动可拆卸型。每到端午佳节,潇水河两岸挤满看竞渡的百姓,呼喊助威,整个场面让人为之振奋。
浙江的永嘉地区,宋人叶适曾写过《后端午行》一诗来描述该地区的“龙舟竞渡”情景。“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沧波远。日昏停棹各自归,黄瓜苦菜夸甘肥。”当时的情形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龙舟竞渡活动,通过扦插不同颜色的旗帜来区分队伍的不同。龙舟竞渡,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是重要的群众聚集活动。
二“、龙舟竞渡”的规则
既然是“竞渡”,就有龙舟竞渡的一些规则要领,在两宋的历史时期,竞渡的规则在皇室和地区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就算是北宋和南宋,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也略有差异。
1.皇室竞渡规则。《东京梦华录》,作为北宋人文历史的重要依据,书中曾记载这一重要的活动场景及相关比赛要求。所谓“竞渡”,就是有一定的比赛名次区分“,夺标”或是“夺锦旗”。标杆插在接近楼阁的水中,观看者一目了然,透明度很高,两舟行进鸣鼓,先到者得到标旗获胜。史书中曾记载“水殿远处,一军校执一竿,挂以锦彩,谓之‘标竿’”。当时龙舟的数目,《梦华录》中记载,有“小龙船二十只,虎头船十只,飞鱼船二只,而各三次争标而止”。可见当时的繁盛场景,龙舟共计32只,一只龙舟三次比赛,总比赛次数也有96次之多。
据吴自牧的《梦粱录》有云“:时二月初八,龙船六只,浮于湖中,又令立标竿于湖中, 挂其钵彩、银碗以犒龙舟,其列队成行,捷者取标,余者慰以钱酒。”其规则与前朝类似,但从“龙船六只”可知规模无法与北宋时期相比。
2.地区竞渡规则。据皇室龙舟竞渡的史书记载,龙舟之首,并非都是龙。北宋太守程师孟在其诗集中曾有这样的注释:闽中龙舟制作特异,有所谓白马、青蛙者,不尽为龙也。并且,地区竞渡也有其独特的规则。据广州《增城县志》记载,当地宋朝时的龙舟竞渡习俗是:农历五月初,滨江地区的民众,开始置备龙舟,在端午节前后举行“龙舟竞渡”活动。获胜的龙舟队伍,组织者用金标酒食犒劳,当时场景,甚为壮观。“趁景”与“夺标”是当地龙舟竞渡的两种主要形式。“趁景”是民众抬着各村的龙舟进行巡游,探亲访友,进行即兴表演。史书记载,“龙舟所到之处,亲戚朋友均以绸缎或布标、饼食相赠”。“夺标”就是在当日,新塘、仙村、石滩等水乡地带河流中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夺标”中的“斗标”是最激烈的,斗标有顺水斗,也有逆水斗;有直线斗,也有转圈斗;有定距斗,也有不定距斗;有坐着划水斗,也有站着划水斗,总之不分胜负不收兵[3]。
汨罗江地区的“龙舟竞渡”更有很多规则,如造龙舟,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建造前要放鞭炮,杀鸡。“雕龙头”更为严格,所有参与建造的人员不得离场,男性建造者在建造前后要洗手以待。竞渡的仪式也很讲究,首先是“朝庙”,农历五月初四之前,竞渡的龙舟需要到屈子祠进行朝拜,而后又有“关龙头”“、赞龙头”“、上红”“、点睛”及竞渡完成后的“收龙舟”流程,而且竞渡得冠的龙头要被供奉。
三“、龙舟竞渡”的文化意义
从北宋时期“,龙舟竞渡”活动的兴盛,全国民众对此活动都十分热爱。随着南宋统治的开始“,龙舟竞渡”出现了南移趋势,偏安江南的统治,使得北宋的龙舟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在纪念形式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龙舟竞渡”的意义,也出现了升华。
1.纪念爱国词人屈原。纪念屈原,以汨罗江沿岸地区最为著名,自宋朝时期,当地民众选择农历五月初五作为“龙舟竞渡”的日子。北宋著名词人黄裳有《减字木兰花·竞渡》一词,写出了汨罗江竞渡的空前热闹景象:红旗高举,鼓击春雷,直破烟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衔得锦标第一归。锦旗是“龙舟竞渡”活动必不可少的装饰,颜色鲜艳,以区分不同的龙舟队伍。击鼓,是为了壮大声势,提高参赛队员的积极性与热情[4]。战气,体现了这项运动给人们带来的竞争意识之强,可见宋代人民对于这样运动的热爱非凡。
2.纪念当地的著名人物。除了对屈原的纪念,不同地区还有其他不同的竞渡意义。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宋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下旨修建曹娥正殿,以彰孝烈。大观四年(1110)又敕封灵孝夫人。自宋朝开始,浙江地区就以纪念曹娥作为龙舟竞渡的一个重要目的。
苏嘉地区的竞渡活动,却是为了纪念吴国著名的大夫伍子胥,该地区有“五月五,迎伍君”说法,以此作为龙舟竞渡的根源。吴地武进地区的夜龙舟,在晚上,在龙舟的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充分反映出各地龙舟祭祀的风格多样。
广州南沙地区,在宋代也出现了所谓的“扒龙舟”,但祭祀的目的是“九王”,这在南沙甚至珠三角一带非常有名气。“九王”指的是南宋时期,当地扒龙舟中不幸溺亡的九个人,但自从这九个人溺亡后,这个地区风调雨顺,有求必应,因此当地人就将每年的端午节作为祭祀这九个人的重要时期,这九个人还被当时的南沙人民进行了封号:如司旗大王、打鼓大王、打锣大王、掌橹大王等。同时,当地民众还修建了“九王庙”,以彰其志。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连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这是宋末元初著名词人黄公绍《端午竞渡榷歌十首》中的词句。宋朝末年时期,龙舟竞渡的活动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活动。在福建仙游,龙舟竞渡的时间是农历每年的三月三十,它的祭奠意义非凡,这里的龙舟竞渡是纪念南宋的最后一个宰相陆秀夫,他背着宋朝的最后一个小皇帝投海殉国,仙游人在划龙舟时有这样的龙舟歌词:击龙鼓,唱留春;唱留春,吊忠魂。春光虽去还复来,忠魂不眠千古存。
摘要:宋代的“龙舟竞渡”,从北宋初年延续到南宋末年,在这个跨越320年的漫长的历史时期,这项群体性的体育运动,对宋朝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8.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 篇八
【关键词】体育 类学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
体育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Sport 或Anthropology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与体育有关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人类学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探讨人类进化过程中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变化,人类各种身体运动文化的起源、进化、发展和变异,人类身体运动文化的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体育运动文化的传播和变异,体育运动文化在人类整个文化制度中的功能及它与文化制度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和竞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等。体育人类学涉及到的游戏、竞赛、锻炼、舞蹈以及人类身体运动的许多方面。总而言之,一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体质和文化两个方面,对人类的体育及相关现象的研究,都可以归入体育人类学的范畴。换言之,体育人类学是立足于体育领域,研究人类全面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从体育人类学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对人种特殊运动能力天赋形成的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外,还要探索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成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综合视角去探寻民族体育的历史渊源、本质特征、文化内涵、价值功能、形态结构与社会组织形式。作为体育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还可以通过对恩格斯称之为“活的社会化石”的现存民族和部落的实地考察,对其民间传承和流传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实际研究。
1、体育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1.1 国外对体育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的研究
人类学本身的历史较长,但体育人类学却只是20 年前诞生的新兴学科。据现有资料,体育人类学作为学科正式提出,是1985 年由美国人类学者布兰查德(Kendall Blanchard)和切斯卡(AlyceCheska)出版的5体育人类学6(也可译为5竞技人类学6)一书中最早出5体育人类学6(也可译为5竞技人类学6)一书中最早出现的。1995 年,布兰查德修订了他和切斯卡10 年前出版的5体育人类学6(Kendall Blanchard. TheAnthro-pologyof Sport AnIntroduction,1995):20 世纪中叶,体育人类学在北美兴起。从人类学家对竞技、游戏理论的研究开始,体育运动与人类学的相关性研究实际上早已开始,因此,一旦体育人类学学科形成,它所能够做出的学术贡献就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美国体育人类学家勃兰恰德和切斯卡所认为的,体育人类学之体系的建立,是以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人类的体育学。1501年德国学者就开始使用“人类学”一词,但直到1896年泰勒在牛津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人类学研究室,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较一致。
“文化人类学”这一学科名称,为美国人W·H·霍尔梅斯于1901年首创。北美学者多以“文化人类学”这一名称取代“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作为文化创造者的人类。泰勒倡导的“跨文化比较” 使人类学指向人类社会,整个人类学的重心从体质研究转向以研究各族群文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他往往被尊为“文化人类学之父”;但在美国,人们也用“文化人类学之父”来称呼提倡“四大分支”的人类学的博厄斯。而研究方法最重要的转变来自英国的马林诺斯基,他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引人人类学,于1930年首创以参与观察法为主的田野调查写成的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依据和基础。
1.2 国内对体育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的研究
人类学与体育学一样,在中国都是一个世纪以前的舶来品。20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势头盖过了已经相当成熟的体质人类学,几乎成为人类学的代名词。到了21世纪,后现代思潮对工业社会的深刻检讨以及身体哲学热潮使我们正视身体受到忽略的现实,使体质研究这个人类学出发的原点,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融入到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并把体质和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新的综合,在应用人类学研究中异军突起。人类学最初进入中国时被翻译成“人种学”,相对于被翻译为“民种学”的民族学,主要内容是现在第3期胡小明:人类学的历程与体育研究9的体质人类学。1903年中国大学生主课中出现“人种及人类学”,1904年清朝《奏定学堂章程》中将“人种学”列为大学课程。
对中国体育而言,一个世纪以来在几乎不知人类学为何物的状况下早已习惯使用其人体测量方法。然而,由于开创初期的研究者大多具有体育史的研究背景,体育人类学在北美的诞生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出现的,20世纪末引进东亚,至今多数人仍然仅限于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理论丰富,对体育人类学产生了迫切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体育界出现了人类学的论文,其后,在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育人类学研究室并开始招硕士生;1999年,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家文库中首次出现了《体育人类学》专著,2001年又有另一些学者合编的《体育人类学》,并有体育界人士参加了国际人类学学术讨论会。同年,华南师范大学开始招收体育人类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我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并且在某些局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也像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包括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假说的建立,假说的验证,得出新结论等步骤。一种假说如果被以后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所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就上升为理论。在自然科学中,科学实验的条件可以受严格控制,一种自然现象的规律可以被无数次的实验所证实。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由于人类社会文化现象错综复杂,外界条件难于控制,而且许多社会文化现象是不能重复的,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假说和理论的界限不清晰,许多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假说,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可能的解释。人类学理论是人类学家通过对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类群体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体质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后得出的一系列观念。因此,体育人类学的理论,在应用于实践之中之后,在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体育人类学的资料收集主要来自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人体测量等。如:罗伯特主编的《人类学、体育运动与文化》这本书,同时收集了其他10 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体育和文化进行了具体分析说明。他们采用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跨文化比较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详细探讨了体育运动在当代种族、身份认同、宗教仪式和文化变迁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体育人类学深厚的理论建树,主要依靠这些独特的研究方法来获得。体育文化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较复杂的一面,如果仅仅停留在功能的描述上,往往不得真谛。体育人类学的多种研究方法,为我们深刻把握体育文化的实质提供了有效的研究途径。
进入21世纪,人类学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变化,学术界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介入,把人类学和发展在理论上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中国体育的闪亮崛起以及文化自信心的快速增强,使选择采用人类学探讨体育问题的研究者显著增加,在《体育科学》、《体育学刊》等学术期刊上,相关体育人类学的论文日渐增多。中国的体育人类学正在摆脱引进、借鉴、消化阶段,完全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同时,也导致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对传统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质疑、调整和创新。
3、体育人类学在我国民族体育独木龙舟项目中的实证研究
体育人类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学科,可以对民族体育进行科学的挖掘、整理和改良,在人类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筛选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可以为飞速发展的体育文化积累大量文献。从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的角度出发,利用实际的调查研究,可以折射出某些民族的独特观念及其变化。如中国最早的竞渡几乎均为祭水神,后来在汉族中演变为纪念文人屈原,而苗族却保持了原始的祭奠恶龙的古老仪轨;即便在今天龙舟已成为全国性的比赛项目,傣族、白族的龙舟比赛仍然遗留着传统风味。如: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不仅展示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范例,显现研究各原始运动形态获取第一手真实资料的有效途径,还要运用文化人类学进行具体深入的解释和分析,通过理论建设为倡导生态体育和保护文化遗产提供更完善的思路。
研究发现,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是从竞技到体育的萌芽进程中的活化石,至今仍不具有体育性质,应视为一种体现独有民族性格的巫术礼仪性的游戏竞技遗存。在体育视野之外,该竞技游戏仍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留下若干谜团。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不仅确认了一项传统身体活动的性质,倡导文化遗产保护应包括其生态环境,还印证了体育人类学对体育理论的重要贡献。通过体育人类学对独木龙舟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传统民俗中汲取营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文化生成的多样性。
善待传统民俗,需要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区分,如果它的文物价值远远大于使用价值,则不宜盲目改造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以龙舟为例,当前大部分龙舟已被改造为民俗体育活动,甚至按现代运动项目的标准制订了统一的器械和规则;包括苗族独木龙舟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竞渡活动长期保持着鲜明的文化差异,绝不能盲目与现代运动竞技同质化,强制性统一,抹杀其多元文化色彩。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不能只拿走出土的宝物作日常器皿使用,更不能以“古为今用”而毁弃发掘现场。
4、小结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借助人类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从体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要结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沉淀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风格和精髓,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审美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等方面来阐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胡小明. 体育人类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胡小明. 体育人类学的兴起[M].体育学刊,1999年第1期.
[3]胡小明. 民族体育集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4]胡小明.人类学的历程与体育研究[M].体育学刊,2013,05.
[5] 张 颖,寒川恒夫.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亚洲体育人类学会会长寒川恒夫访谈[M].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03.
[6] 狐鸣,谭广鑫.当代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01.
[7] 李凌.日本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05.
【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推荐阅读:
划龙舟体育活动教案10-09
划龙舟比赛06-28
龙舟方案07-13
赛龙舟心得征文10-10
赛龙舟作文450字07-09
端午划龙舟高一作文07-09
小学赛龙舟的英语作文06-18
端午节划龙舟标语口号11-17
端午赛龙舟的小学作文400字07-18
描写龙舟比赛优秀作文500字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