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精选9篇)
1.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篇一
关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要求实行“五个统筹”重大决定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2008年国务院改革了交通行政管理体制,道路旅客运输与城市公交统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突破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客运与城市客运二元分割的客运市场如何发展、怎样管理,已成为道路运输业内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各级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也就是一体化发展,它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硬件建设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是忽视各种客运方式的差异,而是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协调发展,有机衔接,方便换乘。
(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多向的,不是单方面的,不简单是农村客运公交化或城市公交延伸营运线路扩大经营区域的问题,而是各方要找到共同的节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城乡道客运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建立道路客运系统,客运管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重点是方便换乘、零距离换乘的衔接系统。
(五)统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内部关联的紧密程度,即要达到设施平衡,运作协调,管理统一,要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律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对城乡道路客运规划与计划,投资与建设、运营与控制、价格与票价等进行综合协调。
(六)统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是道路客运的“协作、协调和协同”,即运输过程的协作,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立足于各种客运方式的有机联系、协作配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达到多赢。
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公交与道路客运协调发展不够。
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客运服务是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根据传统观念,城市公交一般在城市市区经营,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城乡道路客运则为城乡居民长途出行提供服务,两者的市场相对分割。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行政区划的变化,城市市区和郊区的界限很难界定,造成两种运输组织形式的市场相互渗透,城乡道路客运市场和城市客运市场认识上的相对分割违背了运输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城乡道路客运市场,还是城市客运市场都具备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应视为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加快两者的融合,将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保障城乡客运服务的稳定性,保持运输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避免产生过度竞争或垄断。
通达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大经济区域或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城市公交是区域交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理顺管理体制,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协调沟通,有利于城市公交与道路运输的衔接和旅客的零距离换乘,有利于形成“大公交、大交通”的格局。
(二)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客运和短途道路客运逐步开始融合,传统的城市客运和短途道路客运分治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变得不适应。尽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逐步打破体制坚冰,但在基层,体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
传统的多部门分治模式是长期延续下来的模式,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没有形成精简、高效、统一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不利于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而对于以交通部门为主的模式和“一城一交”模式而言,虽然减少了职能交叉,在体制上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仅限于公共客运的运营管理,而由其他部门负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及服务定价和财政补贴,如果协调机制不跟进,统筹协调依然受体制掣肘而困难重重。
(三)推进城乡客运优先发展的共识不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理念目前已被广泛接受,被认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其原则是鼓励客运交通普惠最大化、效率最大化,从该原则来看,不应只涉及城市公交,服务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出行的短途客运也是体现服务均等化的公共客运,也应当成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重要主题。
但是目前关于公共交通优先的认识尚未统一到统筹考虑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上来,对农村客运的公益性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关于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在发展政策方面的不衔接。如:城市公交在政策上享有财政补贴,短途客运不享有;城市公交税收在当地政府关照下往往享受优惠,短途客运不享有;在运营上,公交型车辆、停靠站点设置和超载似乎是城市公交的独享的权利,短途客运则处处受有关部门的限制。
要解决短途客运与城市公交有失公平的矛盾,必须在观念上有较大突破,认定短途客运也是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客运,与城市公交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的公共客运性质完全一致
(四)客运线路等资源配置不合理
1、线路重叠,造成运力浪费。随着南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道路状况的改善,人民群众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南通公交公司和南通汽运集团都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新增或拓展了部分经营路线,从而出现了城市公交客运和农公班线客运相互渗透重叠运营情况。线路重叠导致了运力过剩,有的营运线路的平均实载率不到30%。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以及企业的亏损。
2、线路重叠造成经营矛盾多。由于各自受利益驱动,相互争夺客源,不时会产生经营纠纷,影响了和谐稳定。
3、线路资源配置不合理,线网分布不均匀。城乡客运市场“二元分割”,农村居民出行不方便,热点班线争破头,偏僻线路无人跑。农村班线客运的线路基本上都是在县乡道路上运行,在这些主干上由于人流多,所以班次很密,运力配置趋于饱和,但离县乡道较远的村也想开通一些通达工程的线路,但由于新线路客流量少,开行亏本,公司不愿意开通这些线路,财政补贴机制没有试行,即使开了,也是亏本经营。
(五)农村客运亏损严重,财政补贴难以落实到位
农村公交车主要的运行线路在乡镇,它的特点是客流量少,流向、流时不固定,运价水平低和车辆油耗高、农民消费水平低,它享受不到城市公交的种种优惠政策,面临入不敷出全面亏损的尴尬。以海安“村村通公交”为例,实施“村村通公交”初期适逢春运,在短短的1个月内实现营收205万元,表面看,这份成绩单似乎马马虎虎,但接下来的淡季,每月都出现亏损,全年到底会亏多少,暂时无法预测,虽然当地政府给予每年200万的定额补贴,仍不能弥补亏损。
(六)市场监管难度大
目前,阻碍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黑车”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
了“黑车”与城乡公交争抢客源的现象。监管打击非法营运作为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年打击“黑车”的数量也数以百起,但由于“黑车”机动性强、灵活性高、廉价等特性,使一些群众还是愿意乘坐“黑车”。而交通部门的执法手段有限,执法环境恶化,执法地位不高,对非法营运取证又难,多数乘客也不配合,导致“黑车”打击举步维艰,陷入打击难、难打击的困境。
三、加快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有关建议。
(一)统筹协调,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客运市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应统筹协调发展。要树立“大公交、大交通”的理念,在制定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时,除了注重城区的公交事业发展外,还要考虑市区到县(市)城区、县(市)城区之间及县(市)城区到中心乡镇的城乡公交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公交资源网络化的优势,又要关注农村公交所发挥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作用,既要关心城市群众出行,又要关注农民群众的进出城需求。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长期运行在城乡道路上的农村公交的作用,科学投放运力。这样既能减少政府的负担,又能化解因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而造成的运力资源浪费和矛盾,使城市公交的有限运力在市区市政管养路段上运营,为合理分布城乡公交线路网和方便新村、小区居民出行提供运力保证。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新路子。建立对公交线路专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及考核制度,完善市场的准入机制,打破垄断经营,对公交站场实行公用化、社会化,实行站场基础设施、线路与营运企业的分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对营运线路、站点、服务质量的监管,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培育市场主体,使政府在城市公交的投入,能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目前营运重叠、矛盾突出的线路,可在统筹规划、尊重历史、方便群众、确保稳定和谐的原则下,采取组建股份制公司联合经营、区城分工、特许经营等办法,实行统一管理,做到站点共用,利益共享,以达到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消除经营矛盾,确保市场和谐稳定的目的。
(三)政策优惠,扶持城乡公交发展。农村公交是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公交都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使农村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公交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有责任为农村百姓提供价格低廉、方便、舒适、快捷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要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立足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农村公交的低票价的定价和价格体系,加大财政对城乡公交车的营运性亏损、政策性亏损的补助,以及对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定性计划任务的企业给予专项经济补偿,并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对于新增、更新及公司化改造涉及的车辆收购和车辆电子信息服务设施等,政府应提供财政、信贷支持及政府补贴等。农村客运站是城乡公交网络的节点,是城乡公交的基础条件,农村公交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途径停靠站亭建设应列入政府公共用地规划,要优先预留、保证建设用地,在建设资金上给予必要的补助,使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逐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
道路运输企业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要保证南通道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道路客运、城市公交,都具备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基本属性,两者协调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客运发展和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南通市运管处)
2.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篇二
作为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临沂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既有经济社会转型期各地普遍存在的共性矛盾, 也有市情条件下的特殊矛盾, 它在城乡一体化道路上所做出的探索和尝试, 不仅对于引领中国老区和其它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且便于理论论证和实证经验有机结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1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临沂市是农业大市, 虽然目前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但因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历史欠帐多等先天因素, 以及户籍管理、土地产权等城乡二元制度缺陷, 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三农”问题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在此情况下, 仅仅依靠农村内部的改革与发展,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其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 因此, 只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
1.2 城乡一体化是实施内需带动战略,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 由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居民的购买力过低, 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城乡一体化的加速, 一方面可以积极推进具有二三产业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使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 促进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转变, 拉动内需增长;另一方面,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可以使城乡之间的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而且, 依托城市的带动和辐射, 可以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1.3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当前, 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 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 如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 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因此, 只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农村发展, 改善农村民生, 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临沂城乡一体化中的突出问题
2.1 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有所松动, 但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因素仍未从根本上消除。比如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 分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个险种, 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了不同的标准, 各阶层缴费比例不同、各级财政补助额度不同, 造成不同群体的养老保险受益不均。因此, 如何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体制, 使农民阶层享受同等的公民待遇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大课题。
2.2 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城乡差距首先表现在收入方面。当前, 广大农村仍面临着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结构不尽合理、收入水平不高的困难和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公共财政支出重城轻乡的倾向, 致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严重滞后, 加剧了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近几年来, 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道路、人畜饮水、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投入, 但由于农村积压的历史欠账较多, 还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城镇的水平。
2.3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首先, 农村年轻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快速流出, 迅速向城市集聚, 形成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 一方面造成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发展人才、资金缺乏;另一方面, 工业产能过快增长, 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愈显突出。其次, 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转相比, 农村资金、土地等物质要素向城镇流转得更多, 城乡之间物质要素的流动与人的流动不相协调, 成为制约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2.4 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农地分配平均化、流转难和农业兼业化的特征阻碍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从而延缓了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另外, 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数量不断增多, 但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带动能力不强, 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 农业内部增收受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同时,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留守人口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留守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外出务工人员的水平更低,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 加快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准确定位, 搞好科学规划
规划是龙头, 是基础。规划思路要宽, 定位要准, 立足客观实际, 注重突出特色, 着力增强前瞻性、科学性和适应性。要实施“全域临沂”规划工程, 根据中心城区“核心圈层”、周边县城“紧密圈层”、小城镇“扩展圈层”和新型农村社区“辐射圈层”的格局定位, 按照“三规合一、五规同步、多规融合”要求, 树立“紧凑集约、绿色低碳、生态宜居、面向未来”规划理念, 以县为单元统筹城乡规划, 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镇规划为重点, 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
3.2 四点对接, 实施城镇化引领带动
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近年来, 我市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和中心村 (社区) “四点”对接、科学布局,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同城发展、四级联动、产城融合、宜业宜居、全市域多层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临沂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为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建设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 按照既定的“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一河六片、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规划, 进一步拉开发展框架, 突出“南工” (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北文” (文化、办公) 、“中商” (商贸、物流) 各具特色的功能布局, 谋划一批服务业园区、城市综合体和商务中心区,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 从而更好地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二要发挥各县城的承接承载作用。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辐射, 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引导非农产业和农业人口有序聚集。三要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走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梯次推进、整体突破的新路, 对全市157个乡镇进行分类指导, 打造特色小城镇。四要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实施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两区同建”, 以社区建设促产业发展, 以产业发展支撑社区建设。
3.3 凝聚优势, 做强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强大支撑。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 以特色产业为重点,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形成城乡合理分工与相互耦合、资源要素活力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一要把工业作为拉一产推三产的驱动产业, 改造提升机械、能源、化工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做大作强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形成中心城市经济圈和东部临港经济板块、南部临长三角经济板块、西部生态经济板块、北部临胶东半岛经济板块的“一中心四板块”格局。二要把农业、农村资源融入二三产业循环的大体系之中,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定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 大力发展壮大“农”字号龙头企业, 扎实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支持社会养老体育健康、家政服务息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3.4 改革创新, 完善城乡一体体制机制
3.4.1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一是建立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 保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供给。二是确立政府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上的主导地位, 加大各级政府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财政贴息等形式, 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 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四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 发挥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降低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心, 提高了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3.4.2 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 盘活农村资产,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为此,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职能;二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培育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三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要建立合理的农村产权流转收益分配机制、收益递增机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处机制, 实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规范运作。
3.4.3 改革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消除附加在户籍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 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改革完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管理制度, 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化管理, 逐步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加快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
3.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住户调查;思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部署,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已全面推进。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对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现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想法。
一、明确一个工作主体
2012年12月国家统计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分市县住户调查工作的通知》,通知确立了国家调查总队会同省级统计局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实施调查工作的模式,要求从整体设计制度、统一实施调查、严格数据质量控制和强化数据使用及发布管理等四个环节加强和改进调查工作。
我们认为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国家统计局确定的队局联合工作模式有待商榷。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后的“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工作在省、市一级应明确由国家调查队组织实施,统一扎口管理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调查数据的评估和发布等各项工作。对于设立调查队的县(市、区),应由县级调查队负责本县(市、区)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并对市级调查队负责或对调查总队负责。对于未设调查队的县(市、区),应由县级政府统计部门负责本县(市、区)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并对市级调查队负责或对省级调查总队负责。关于对数据的评估和公布,按照《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应遵循“谁组织实施谁评估公布”的原则。只有保证了调查主体的唯一性和独立性,才能避免工作上发生相互扯皮、争当主角等不利于调查工作的现象存在。
(一)从现状分析,两个主体不利于工作开展。无论城镇住户调查还是农村住户调查,在我们江苏省都存在调查数据由江苏调查总队和江苏省统计局联合审核和发布。但由于存在两个调查主体,一方面造成县级间数据可比性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统计调查机构力量内耗,数据公信力下降。
(二)从职能分工看,调查实施主体为国家调查队。《国家统计局关于部分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分工调整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国家调查队负责住户调查。《国家统计局关于理顺和规范国家抽样调查任务工作机制的通知》中再次明确:今后各地在有国家调查队的地方,如需开展与国家抽样调查任务有关的调查,其业务由国家调查队统一管理、组织和协调。
(三)从法律关系看,国家调查队有权指导管理地方政府统计机构。目前国家统计局确定的队局联合工作模式,我们分析主要是考虑到县级国家调查队的机制不健全,要依靠县级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开展住户生活状况调查。但我们认为,省、市一级国家调查队完全有权指导管理地方政府统计机构。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履行下列职责:完成国家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既是国家统计调查任务,又是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义务要执行。
二是国家统计局《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第十条明确规定县级政府统计机构要按照上级统计机构的要求,接受统计调查任务。本条所称“上级统计机构”,应包括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和地方政府统计机构。
二、注重行政推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调查工作中的“入户”、“登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详细“记录居民家庭个人收入和支出”等越来越难以开展,仅依靠统计调查机构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圆满完成的。因此,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尤其到了市、县一级,更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建议在省一级要积极争取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明确各级政府及公安、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以及基层组织要积极配合统计调查机构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加强行政推动。同时,各级统计调查机构也应积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依靠政府各部门的合力,降低居民的顾虑,提高配合程度,从而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三、增强样本代表性
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往往要对政府进行逐级考核。一般情况下纳入考核的项目地方政府会比较重视,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有所倾斜。“十二五”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增资政策。如何及时准确公布城乡居民收入,开展分析研究,找出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保证地方政府工作成绩“有数可依”,为地方政府工作出谋划策,既是我们工作成果的展现,也是我们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后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应以满足我国层级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为前提,这样可以使住户调查工作得到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为此,调查就应该充分考虑分县级样本分布,使最后的常规记账样本能够对县级有足够的代表性,保证我们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比较详细的分县(市、区)的数据。
四、落实经费保障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作为大型统计调查工程需要有专项经费的保障。《统计法》中对居民配合非普查类统计调查工作没有强制要求,对居民不配合统计调查的更没有明确法律责任,这就增加了这项调查工作的难度。从目前做法来看,一般采取人性化管理手段,通过感情联络、补贴到位等方法争取居民的配合,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基层组织的支持。但由于经费有限,目前对调查户的补贴往往比较少。以泰州市区为例,目前对记账户的补贴标准为每户每月50元,加上年底补贴,全年为每户700元,仅占2013年泰州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3%,这样的补贴远远低于记账户所付出的劳动,更谈不上有什么激励作用。为此,建议国家统计局要建立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增长相适应记账补贴标准和增长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中明确经费支持的内容。通过及时足额的补贴,提高记账户的积极性,增加记账户的配合程度,保证住户调查数据质量。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是统计调查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十二五”时期全国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只有完善的调查制度、科学的调查方法、合理的组织模式,才能及时准确提供城乡可比、标准统一的收入数据,及时反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化情况,准确完整地反映全体居民收入、支出、消费、投资等情况,及时监测贫困家庭群体的生活状况,为国家和地方制定和落实改善民生政策提供可靠扎实的统计依据。
4.关于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思考 篇四
一、试运行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
1、优惠面太大,财政补贴压力大。按照试运行期间制定的优惠政策,我县对65岁以上老年人、四级 以上残疾人、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现役军人、五保老人实行凭证免费乘车,学生凭证半价乘车。据 调查摸底数据显示,我县约有127120人可享受此优惠政策,占全县总人口的33.45%,占常住人口的近50%,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44450人,残疾人26000人,退伍残疾军人159人,老复员军人459人,本县在校 学生53914人。按试运行线路经营者提供的乘车数据计算,县财政约需平均补贴6000元/月(不包含学生 优惠,因试运行期间是暑假,乘车学生较少),由此推算,如全面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按80台客运车 辆计算,则县财政每年需投入补贴资金576万元,相当于年财政工资的 %,这对于吃紧的财政现状而 言,无异于一座“大山“。
2、客源激增,不安全隐患增加。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出台,激发了受优惠人群的“出行欲“,不少不 用乘车或很少乘车的人群也加入了乘车行列,甚至出现了“从乡下乘车到县城超市吹空调“和“从城区 乘车回乡下种小菜“的现象。客流量的激增,造成了车位严重不足,超载现象严重,给群众的出行安全 埋下了重大隐患。同时,部分乘车群众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在要求享受优惠上往往 与政策有出入、与车主有分歧、与售票人员有争论,导致了运输秩序的混乱和气氛的不和谐。
3、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车主积极性不高。实载率提高,客运车辆的磨损、维修、燃油等运营成本相 对提升。同时,由于老年、残疾等群体乘坐率的提增,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也大为增加。而与此相对应 的却是车主收入的锐减,鲜明的对比使车主对城乡公交一体化心存顾忌,支持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另一方面,作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具体实施营运的湘运公司,也同样面临着经营风险加大的经济和社会“ 双重“压力,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的一块“硬骨头“。因此,支持和参与城乡一 体化的积极性也不高。
4、采取试运行模式,社会舆论压力大。试运行只开通了县城-广发、县城-石桥两条线路,两个乡镇 的受优惠人群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却造成了其它乡镇部分群众的不理解,认为有失公平。因拒购 车票而与车主发生口角、产生矛盾的现象在其他线路也时有发生。同时,城区公交也没有实行免费的优 惠政策,这又使县城群众存在看法,认为既然城乡公交一体化到农村乘车都可免费,城区免费就更加理 所当然。
5、部门欠协调,工作合力未形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财政、建设、公安、税务、工商、安监、物价、审计、信访、宣传、民政、老龄、残联、教育、公路、运管、郴汽集团 分公司以及各乡镇等部门和单位。其顺利实施,离不开各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合作,协调配合。然而从试 运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情况来看,各部门实施力量过于薄弱,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力量专抓这项工作,协 调配合不多,工作合力还没有形成。以致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补贴标准至今未 能确定,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进展缓慢。
二、试运行反映出来的几种思想误区任何现象都有其本质。城乡公交一体化所面临的困境,也有其思想根源和认识误区。
1、“小我“思想。主要表现为企业和车主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认识不足,大局意识不强、奉献意识不浓、社会责任感缺乏,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2、“利我“思想。部分车主没能跳出“利我“思想的禁锢,发扬奉献精神,大力支持公交一体这项 惠民、利民、便民政策的落实,反而把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一种向政府要价的资本,存在着“转移成本 “和“转嫁风险“的倾向,把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之前就存在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也转移给政府“埋单“。
3、“唯我“思想。目前,我县的客运市场基本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没有引入竞争机制。这就 严重制约了企
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致使企业动脑筋、出点子、想办法、做工作的热情大大减退。同时,车主也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淡化了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有待改善,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4、“攀比“思想。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众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当“令箭“,在不完全符合优惠条件的情 况下,也要求享受同等的减免政策,致使不和谐因素、不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5、“懒散“
思想。主要表现在部门对于这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参 与度还不高,配合还不够默契,政府执行力和决策落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进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力争2年内10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公交车“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 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任务。针对目前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和思想误区,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加快形成工作合力。城乡公交一体化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面对压力大、突出问题 多,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需要全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协调推进。建 议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作班子,确定一名领导专门抓、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必 须确定专人负责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对我县的支持 与指导力度,以使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顺利实施,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强化宣教,积极构建和谐交通。交通、宣传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资料、车身广告等形式或通过走村入户等途径,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重点宣传相关政策,使 我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相关政策,特别是群众关注度高的优惠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尽可能减 少不和谐因素的发生。要突出宣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意识,着力 提高群众维护交通运输秩序的自觉性,积极构建和谐、畅通的客运环境。要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宣传和培 育,引导企业和车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大局观念,把回报社会、回馈群众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和 义务来担当,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动力来实施。
3、调整方案,增强工作可操作性。要调整缩小优惠范围,缓解财政补贴压力。将原方案确定的“65 岁以上老年人、四级以上残疾人、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现役军人、五保老人实行凭证免费乘车,学 生凭证半价乘车“调整为“65-69周岁老年人乘车1元,70周岁以上老年人、四级以上残疾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五保老人凭证免费乘车,学生凭证半价乘车“。可有效缩减享受优惠人群,大大减小财政 补贴压力。要合理确定发车班次,力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县交通部门要综合考虑各条线路的路程长短、客流量大小、群众出行规律等因素,指导车主合理确定发车时间、间隔时间,合理安排各条线路的车辆 数量,在此基础上对全县农村客运车辆进行调剂,力求使各条客运路线成本降到最低、方便群众达到最 理想、效益实现最大化。要准确核定运营成本,科学确定补偿标准。要把经营者原有的运营成本作为政 府确定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努力在政府和车主之间找到“双赢“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政府用最少的钱 办最好的事,车主乐得其所的良好局面。根据试运行线路的具体情况和综合成本,建议县财政每月每台 补偿-2500元,则县财政每年约需投入城乡公交一体化补贴资金192-240万。
4、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变目前“一枝独秀“的客运市场现 状,把市场的事交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大力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在我县客运行业真正形成“鲶鱼效应“。通过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切实降低政府投入和管理成本,促使服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5.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篇五
关于龙口市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解亚楠 方小教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7期
摘 要 县域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本文试图以龙口市为例进一步加深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山东省龙口市遵循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开创了以城带镇、城镇互动、城镇促村的新局面,在践行制度均等化、产业均等化、基础设施均等化、社会保障均等化等方面有了新突破。龙口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对其他县域城乡一体化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龙口市;县域;城乡一体化;均等化
1.坚定不移地推进龙口市县城和城镇的“城市化”,充分发挥城镇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县域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县域地区,具体来说,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始终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中心任务,使县城、乡镇和农村之间的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与要素得以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协调发展。但是不能忽视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或者说一个题目、两篇文章。既要紧紧围绕“乡”字做文章,积极推动城乡均等化,又要注重在“乡”字以外做文章,坚持推进城市化发展。中外城市发展史证明,大城市有着难以替代的规模效益、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在处理城乡发展中,城市经济改革发展应占主导地位,这是由城市化历史的一般规律决定的,城市化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龙口市城镇工商业经济迅猛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该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工业再造”,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00余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7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与此同时,大力支持农民企业家、民营企业家投资办厂。第三产业繁荣活跃。伴随着工业的发展,龙口市旅游业、餐饮业、信息服务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县城经济发展迅速,小城镇建设更是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龙口徐福镇就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典型缩影。镇政府将农村人口集中到小区,以民房土地换楼,实现全民住楼,取消农村户口,再将农民耕地收回,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让农民去打工、上班,成为工人,由于地少人多的现状,通过重整土地资源能够有效利用稀有土地,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鉴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龙口市相关部门要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明确各个县域的行政区划,并在实践基础上充分了解各个行政单位的发展程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而为统筹城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推进龙口市新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
着眼整体规划,统筹城乡资源。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过去的县域规划重点在城镇,农村在人才、资源、资本等方面严重滞后,农村在与城镇的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县域城乡一体化要求从思想和行动上立足全局、统筹规划。具体途径表现如下:统筹城乡制度建设;统筹城乡金融体制;统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建设。
2.1 破除体制障碍,构建长效机制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强调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县域经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先天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直以来龙口市的城乡一体化趋向十分明显,而体制机制的健全从政治环境上进一步推动了龙口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2]
2.2 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实现城乡社会建设均等化
龙口市按照“全面覆盖、逐步提高”的思路,全面强化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公共管理、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卫生医疗、养老等六项保障措施,打造惠及城乡的公交网、水电网、信息网和污物处理网。龙口市加快利用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农保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22万;全市10万名60岁以上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全部领取了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具保;龙口市健全完善了义务教育段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无缝隙覆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初见成效。
2.3 践行“金融内生”和“金融外入”两种金融发展策略,实现金融体制均等化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民的生产、消费、投资、理财等都需要金融,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也是农民发展身心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正规金融服务农村存在成本太高的现象,因此,金融组织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此,龙口市要以金融内生型和金融外入型为指导原则,盘活农村金融,为农村提供发展的动力。
金融内生型即把农民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发展农民合作互助金融组织,金融服务的利息也归农民所有,确保资金用于农村和农业发展。龙口市应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不断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民的可用资金实现最大化收益。
参考文献:
6.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篇六
一、我区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工作开展现状
2003年我区作为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县区,率先开展了农村低保工作。重点保障农村五保户、家庭主要劳动力重度残疾、无劳动能力人员,全区保障107户、395人。2005年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开展,保障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693元以下人员,保障对象233户、651人,人均补助25元。06年将农村五保户从低保对象中予以分离,每人每年600元。
近几年来,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断提高。目前,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已提高到1840元,农村五保供养保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0元。截止目前在册农村低保对象1189户、3697人,人均月发保障金85元。农村五保对象68人,每人每月补助333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之间的差异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咸秦政办发[2011]106号)。现在的农村低保标准是从
2011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农村低保最低限定由过去每年每人1600元提高到1840元(陕民发[2012]2号),农村低保现在的发放是按照定额保障的方式发放的,人均每月发放85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城市居民以货币补助形式,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秦政办发[2011]107号),城市保障的标准是每人每月320——340元(陕民发[2012]2号)。发放按照补差的形式予以发放,城市三无人员全额发放340元,人均补差每人每月230.4元。现行制度导致城市农村低保补助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2、城乡一体化后纳入条件确定问题。农村低保家庭以年收入作为纳入低保的条件,是因为农村居民有土地收入或种植业,养殖业收入,有一定的周期性,按月计算收入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城市低保是以每人每月收入来计算,主要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如何将两者之间有机结合,目前缺乏相应的政策依据。
3、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区级中心敬老院是省发改委2010年立项的建设项目,总投资2457万元,占地30亩,拟建设面积1.7万平方米,设臵床位300张。该项目已经市规划局选址予以批准,并通过国土秦都分局审核,上报咸阳市国土局,至今还未得到市国土局的批复。2011年6月,项目用地已与农民剥离,赔付已完成,地面附着物清理
完毕,围墙已砌,待土地批复到位后方能开工建设。目前我区农村五保还不能达到集中供养,现全部分散在各村供养。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的建议
1、及时将失地农民中的低保对象纳入城市居民保障范围。
近年来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交通建设用地的增加,部分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有的农村居民已住进小区,住上楼房,虽然名义上是农村居民,但实际已无地可耕,实际已进入居民行列,能否将我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农村居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待遇。
2、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
按照现行制度城市农村低保补助差距较大,两者之间差距145.4元,只有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缩短城市农村之间的保障差距,是否享受城市低保还是享受农村低保将意义不大,镇办和民政部门具体操作也比较容易。
咸阳市秦都区民政局
7.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篇七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应具备的功能既是现在我县的乡镇驻地发挥的作用, 因此, 建议采取一点突破、树立典型的方式全力打造“小城镇大社区”经典模式:全乡镇即为一个社区 (或者作为过渡阶段建设数量尽可能少的社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质上就是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 实现农村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土地、劳动力等) , 从而消除城乡差别;就是要变农民为新城镇居民, 但仍长期享有土地收益;使分散的土地集约起来, 最大限度的创造出使用价值, 从而实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上, 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农民、村集体、企业、政府四者的利益最大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如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建议如下:
一、乡镇一级政府的改革: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县级政府需要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小组, 在乡镇一级政府成立统筹城乡规划部门, 并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
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教育干部, 教育人民。大力宣传试点工作, 制定全镇村居向乡镇驻地或已经建设的少数条件优越的新型小区周围的大转移计划, 包括详细的惠民政策 (农转非后统一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农转非后的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子女进城入学、土地流转后长期可以获得更大的土地收益等) 、村集体取消后原有利益分摊到个人 (即原村集体的自留土地收益处置问题) 、企业投资优惠政策等。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 要始终成为发挥主导改革、宣传和落实政策、保障各方利益的坚强后盾。逐步取消原有行政村, 原有优秀的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可以吸收到“小城镇大社区”管理委员会中, 确保使一个乡镇所有农民全部纳入到尽可能少的几个社区中, 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规模化。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 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 同权同价。”在城乡一体化社区规划下,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保障“小城镇大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
二、农民是改革的主体: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是基本要求
城乡一体化建设, 是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是这场运动的主体, 因此放手发动群众才能根本上实现这场变革。群众的积极性来自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要让群众感受到城乡一体化社区建成后的优越性。让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大规划思路, 理解政府、支持政府, 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的运动为群众自身求变革、求发展的行动。群众的支持离不开政府针对农民身份的转型的具体政策, 因此, 政府对农民身份转型及未来城乡一体化应该有详细的制度, 包括农民的就业、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土地流转后的长期土地增值收益等。能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关系到农民的强有力支持。
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群众具有长远的利益, 不改革则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不改变现状, 就不能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不仅要让群众理解“小城镇大社区”建设的意义, 还要明确其建设的紧迫性。让群众在获得直接利益的同时, 也要让群众识大局, 在追求长远利益的同时也要有眼前的必要的奉献精神。“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追求的绝不仅仅只是眼前的利益, 群众对党和政府是信任的、支持的。农民具有勤劳善良朴实的特质、具有求发展求变革的理念、具有坚定信念跟党走的执著, 这在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区建设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农村小区建设, 教育了干部, 也教育了群众, 农村小区建设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上还有所欠缺, 当前农村小区建设依旧分散, 农村土地依旧条块分割, 农民依旧是农民, 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建议立即停止一切没有整体规划的小区建设, 对于农村危房改造也应该停止, 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换“小城镇大社区”居民楼房。建议加快对当前农村住房进行依法登记、拍照、确权, 在确权完成后, 推进土地流转 (包括农村宅基地) , 农民不得重新在原址上修建房子, 逐步转移到社区居民房。诚然, 政府需要与农民认真的交流, 尽力支持群众在身份转变上的一切合理的建议, 把这场变革变成为群众自发性的运动, 那么城乡一体化建设必将圆满完成。
三、行政村的改革:撤村并社区是突破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因此, 我县应积极抓住时机, 加速推动农村土地、农村住房的确权和流转工作。土地的流转, 只是使用权的流转, 并非让农民永远失去土地, 而是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 仍然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 以保障长期的生活, 并取得更大的收益。要让村集体理解、支持政府工作, 明确意识到政府主导的“小城镇大社区”建设就是为了群众享有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
“小城镇大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合并全乡镇的行政村, 将原有的行政村继续逐步合并到“小城镇大社区”中, 开展“撤村并社区”大战略转移。“小城镇大社区”建设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参与, 提倡的“小城镇大社区”建设最终将解散现有的大多数行政村, 因此要防止现有行政村成为障碍, 要使现有的行政村的“两委班子”在完成其使命的同时完美转型。按照山东省临沂市在全市选派“第一书记”的做法, 可以选派“第一书记”到试点镇基层党组织任职或选派驻村工作组, 协助完成撤村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破茧成蝶”的转变, 需要勇气、智慧与决心。要不断的优化对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及群众代表制建设, 使村级党组织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
建议集中各方面的资源针对一个试点镇或一个“农村社区”开展一步到位式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建议针对工业发展相对优势且离县城距离适中的镇作为试点, 例如店头镇、蛟龙镇等。现有的村居是适应小农业经济时期的发展规划的, 已经极其不适应现代工农业快速发展的时代, 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选择试点,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这就给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路径。“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小城镇大社区”建设为突破口, 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消除城乡差别, 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推进“小城镇大社区”建设,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这是一个大战略。因此, 作为基层党的组织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 全力支持政府工作。基层党员必须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 推进“小城镇大社区”建设, 实现城乡一体化, 全面奔向小康生活。
四、企业、社会组织的转型:资金、技术与人才的引入是动力
8.溱潼镇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和思考 篇八
一、溱潼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着重在古镇、新城区、村庄布局规划方面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划审批、论证、公示制度,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规划审批程序。
加强对影响城乡长远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规划调控,围绕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探索以规划手段推动全镇建设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同时,将村庄布局规划放到溱潼镇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
二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旅游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产业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上突出四个“着重”:根据镇东部紧临戴南镇的地理优势,着重在镇东工业园区发展不锈钢产业;结合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着重在西工业园区发展船舶附件产业;按照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旅游观光带的要求,着重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充分放大“溱湖八鲜”及溱湖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效应,着重发展溱湖八鲜特色产业,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
目前,溱潼镇工业已形成以不锈钢、船舶附件为主的两大产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80%,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0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5.81%。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对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每年实施10个事关民生的工程,城乡建设整体空间布局日趋合理。2013年实施的项目有:加快实施饮用长江水二期工程,启动汽车站搬迁,打通新城大道与会船大道的连接线,完成湖镇大道以及府前路西入口景观绿化工程 ,建成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镇宣传文化中心,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6座等。同时,全力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
目前,溱潼镇10个村中,1个村已通过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初验,2个村已创建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其余7个村均已通过二星或一星级验收。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村村通网络、通有线电视、通公路,农村公交村开通率80%。整合村卫生室资源,做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村庄全覆盖。整合教育资源,2011年投资800万元新建的溱潼中心小学幼儿园及溱小食堂已投入使用,充分发挥镇中心幼儿园优质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将中心幼儿园分园延伸至3个村幼儿园。全面实施饮长江水工程,确保全镇人民喝上“放心水”。
五是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着重从三方面推进:首先,全力推进镇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全镇10个行政村均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每村配备1名劳动保障专管员,站长由村党支书或村主任兼任,劳动保障专管员从高校毕业生、转业军人以及热心劳动保障事业的社会人员中择优录用。目前,镇社会保障服务所、村社会保障服务站均统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LED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现代化设备,为实现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市、镇、村”的三级互联共享,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其次,全力推进服务规范化建设。 全镇统一制定了服务流程、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网络管理等管理制度,完善了用工信息、创业技能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台账,确保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服务管理规范有序。再次,全力推进服务手段信息化。狠抓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并通过电视、触摸屏向群众发布相关信息,使城乡劳动者足不出村就能全面及时掌握全市的就业服务信息,有效降低了求职务工成本。同时,组织开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专用软件,各平台通过劳动保障数据库,查询了解所属镇村每一位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上传下载相关信息和资料,有效提高了平台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揽,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建设,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更加健全,虚拟社会管控有力,“六五”普法全面展开,成功创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增强。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二、溱潼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资金投入情况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实践中,溱潼镇通过预算内安排、上级补助、举借债务等途径,积极筹措城乡一体化建设所需资金。
从2012年溱潼镇资金投入情况看,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资金共计投入6095.23万元。其中:本级财政预算内财力安排3261.93万元,上级补助200.3万元,借款2633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社保、城乡社会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
未来5年, 溱潼镇将进一步完善小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突出旅游重点,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市经营理念,加快实施项目建设,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全力推动溱潼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构筑大通道、实施大配套、改善大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学校建设、路桥工程、长江水管网改造工程、敬老院、环卫设施建设等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部门与镇政府之间存在权力分割。主要是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镇政府职能不健全。目前,除镇党委、政府内设机构外,还有区(市)直部门在镇的派出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大部分派出机构人财物管理权限都在区(市)直部门,他们实际控制着小城市建设的各种要素资源,掌握着各种调控权力和执法手段。镇政府在推进工作、处理具体事务时,会受其权力和手段的制约,降低了政府有效、灵活、独立地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工作有体制障碍。
二是财政投入资金困难,镇级配套压力很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光靠镇本级筹资捉襟见肘,而上面支持的项目,大多又要镇级资金配套,乡镇压力很大。以2012年为例,包括低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民生资金在内,需要镇财政配套的多达40多个项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上级财政部门依据“财随事走”的原则,加大对乡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和以奖代补力度。同时,加大事前审批和资金补助力度,切实减少乡镇级财政公共建设支出压力,防范债务风险。
9.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篇九
----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
为进一步推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振奋精神,干事创业,服务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三下三问三促进”活动的意见》(蒙发〔2011〕1号),明确了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工作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局积极开展以“下乡村、下农户、下企业,问暖、问情、问计,促发展、促稳定、促和谐”为内容的“三下、三问、三促进”活动。1月5日局长亲自带队到联城乡王家村走访慰问了优抚对象和困难户,并对该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王家村基本情况
王家村位于联城镇政府驻地西南约13华里,南临蒙山,风景秀丽,兖石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人口1618人,共有党员39名,其中年老体弱党员6 名。目前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共有7人,书记、主任一肩挑,其中副书记1人,副主任1人,支部委员2人、村委委员2人,社区领导班子比较团结,年龄结构适中,村情较好。全村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9亩。全国闻名的钻石公园就坐落在这里。农业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经济作物主
要是黄烟。养殖业主要是各家各户自然散养,规模养殖正处在起步阶段。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调查走访,虽然该村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王家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本村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王家村尚有债务20余万元。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本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
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本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由于七0一矿的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本村的水源紧张,村民只能从山上把水引下来,不能保证正常用水。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 3
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六)建设无序,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近年来我县规划覆盖率逐年提高,但是本村依然存在村们规划意识不强,建设无序,土地浪费严重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事实,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新农村的建设,都关乎本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
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细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和钻石公园旅游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五)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扎实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考09-18
关于推进2011年城乡一体化10-10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09-20
1--江苏省政府关于支持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苏政发〔2011〕88号09-02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若干思考06-16
统筹城乡发展,走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08-13
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问卷调查10-03
关于加快城乡卫生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思路06-18
城乡一体化方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