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

2024-07-15

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共10篇)

1.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 篇一

关键词:电力体制 营销工作 线损管理 电力市场 再教育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结合笔者所在部门实际分析电力体制改革后县级供电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重点阐述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突出营销工作在电力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力体制;营销工作;线损管理;电力市场;再教育

当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进展顺利。农网改造减轻了农民负担,开拓了农村电力市场,此民心工程深得民心。但同时,供电企业滞后的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的电网设备、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营销手段及匮乏的人才资源等问题,也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在营销管理方面问题更多。以下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制约县供电企业营销工作的几个方面笔者所在电力局从1998年改制后,企业、经济实体。目前,制约县供电局企业营销的主要原因有革未能快速切中要害,进而延误了企业经营实体的形成营销管理粗放、手段单一,使企业开拓市场不足、缺乏竟争力。低,科技含量少,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率不高高的主要原因。5)职工安于现状,无竟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制下形成垄断经营管理的优越感,观念陈旧。以上种种已使我局的正常运作举步维艰。用电量少的地区。加强营销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为拓展电力市场奠定基础2.1 建章立制,抓管理堵漏洞

为了强化线损管理,我局建立了由局长直接负责作,共同确保线损指标落到实处的管理网络。书”, 局长与分管局长、分管局长与职能科室、主管科室与各个站所层层签订人交纳风险抵押金,年终按照线损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罚。局降损节能小组责,下对各职能科室具体指导,组织技术人员利用微机线损管理软件伏每条线路及各变电站的理论损耗,然后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最终确定用于考核的线损指标,并组织有关人员,集思广益经反复讨论千伏线损管理实施细则”、“10千伏线损管理实施细则本上堵塞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漏洞。自强化线损管理已来2.2 要从重生产管理转变到重经营管理电力企业同其它企业一样,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目标。不能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安全而安全,不论是生产管理还是经营管理资本、资金管理等方面采取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和激励约束机制开展经营管理。

2.3 注重做好企业基础工作

客户报装接电、建卡立户,日常的抄表、收费一些具体内容。往往由于这些日常工作不慎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致使运营管理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不沿袭以往的行政管理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经济欠发达、,分管局长、线损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重新修订“线损管理办法”等,逐步建立、,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计量监督、检查,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1)落后的电网设备。4)营销配电管理自动化水平,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体 职能科室、,列入,计算出”、“健全考核监督机制,是供电企业营销工作的,导致形象声誉受损甚至

2)体制改3)工业落后、各个站所分工协“管理目标责任“双保合同”,人,上对局长直接负、35、10千”、“35,从根,要从营销、,全方位地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职能部门更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当然110计量管理办法全局线损率降低了两个百分点。

发生营业事故,与客户产生纠纷。所以,要抓好管理、苦练内功,严格规章制度的执行,杜绝事故、减少差错、形成高效的服务,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声誉,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规范服务,营造出供电企业营销的新概念

1)必要的广告是供电企业和客户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公益性广告,供电企业应在此方面更多投入。如:就安全用电、合理经济用电、电力设施的保护,结合“两改一同价”工作做一些公益宣传。

2)供电企业建立“电力需求引导展厅”。主要开展“用电咨询服务”,就如何规划用电、如何安装及日常维护等问题逐一介绍给客户;开展“电力产品及电器产品演示、展销”,“假冒劣质产品陈列”等活动,给客户提供电力销售全方位、多视角的咨询和服务。3)建立售后服务体系。电过程中出现异常时,供电局接到信息后应在短时间内检查处理定期回访等。

4)方便客户的电费结算和用电查询。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尽可能多的设置营业网点便客户购电。

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企业的营销服务一定要规范人员的行为以及举止用语等,4 应用新技术,降低成本电力工业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为落后,开关跳闸、线路短路、接地等故障判断查寻还很原始变更还需人工现场操作。营业抄表人员仍要拿着表卡走访千家万户。成本高、经营损耗大是县供电企业效益差的主要原因。在近年的农网改造工程中技术、新产品还是很少,没有做到将科技应用渗透其中。应考虑先从县城配网开始逐步推广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营销管理手段管理为支撑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口和抄、核、收各个环节;三是选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设施进入调度系统采集与控制,完成企业电量远控5 树立依法经营意识,用法律规范电力市场营销目前,县供电企业面临许多经营风险的威胁设施日益严重;第二是农村的人身触电和电器设备烧毁造成的巨额赔偿电量损失风险;第四是欠电费带来的死帐、坏帐的损失风险。如何归避这些风险变被动为主动呢?

第一,对待客户要从用行政手段管理转变到相互之间用经济、法律手段来规范各自的行为。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职能的逐步移交力产品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完全是商品供需的经济关系和提供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生纠纷矛盾时,应依据法律来化解。第二,要重视《供用电合同》的管理第三,培养企业全员的法律观念和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

第四,要培养出自已的法律人才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费由银行代收结算提高效益,实现营销现代化管理,科技含量较高;二是选用一批设备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设施投入营销窗,实施负荷随时监控与预测,严格合同签订和条款的履行。,建立执法队伍,尽快恢复供电正常方便客户交费和查询。同样以磁卡售电也应方,包括机构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立、,然而供电企业在配网的管理方面仍然较,开关刀闸的投切、运行方式的,一是建立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以全面提高营销管理水平。,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类,县供电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树立起依法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有效、合理地应用法律来维护企业利益。,当客户用,并做到,因此应建立,采用的新,实现远程数据

第一是破坏偷盗电力;第三是窃电带来的,化解矛盾,当发,所谓供电的售后服务就是指完成给客户的报装供电后,树立起一个全新的企业形象。,因此工作效率低、运行:,是电

第五,要配合地方公安、司法部门对破坏电力设施、窃电、长期拖欠电费等行为依法给予处理。同时还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和群众,取得理解和支持,共同培育和发展好电力市场。重视员工的再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队伍

新的营销策略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高,要求他们首先必须从思想深处消除做为垄断企业员工的优越感;要求他们以让客户满意作为营销工作的出发点,要用全新的思想来理解电力营销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的意义;要求他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树立一种“永无止境,终身受教”的思想观念。企业要进行用人机制的改革,打破终身制,增强竟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感,注重抓好员工的创新培训,引导、启发和激励他们焕发出创新的灵感、创新的思路和优先发展的特长,使员工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使学习与创新互相促进。在职教育和脱产培训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总之,县供电企业的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程,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大科技创新投入。既要打破陈旧观念、深化改革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潮州电力企业管理协会编[2]陈新福[3]翟世隆[4]康庆平[5]杨存葆,使员工掌握高科技现代化的操作技能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企业的竞,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营业管理与营业工.线损知识问答.城市电网改造技术,郭子仪.农电管理,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潮州电力企业管理[M].水利电力出版社[M].水利电力出版社[M].国家电力公司电化教育中心[M].海洋出版社,企业还可同高等院校,谁就将赢得市场的主动。,涉及面较广。要优质、,还要狠抓内部管理,又要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保障,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M].潮州电力企业管理协会,1989.,1990.,1992.,科研院所增进交流合作高效地完成这一系统工,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才能推动和促进县级供电企,1999.,进行 ,更要造就一,1997.在员工的培养上以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为基础加

2.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 篇二

1 电力体制结构模式的演进

依据电力一体化经营的程度, 可以将国内外电力体制演进的历程划分为4 种结构模式, 即垂直一体化垄断型模式;发电市场开放型模式;输电市场开放型模式;输、配电市场开放型模式等4 种结构模式。 电力体制4 种结构模式的具体情况见表1。

2 目前我国的电力体制结构模式及未来可借鉴的模式

2002 年, 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 被视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 该方案的重点是启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这表明之前的中国电力体制属于垂直一体化垄断型模式, 2002 年以后便进入了发电市场开放型模式。10 多年来,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只是修修补补, 没有再大的动作。2015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 但是, 并未明确提出构建电力体制的输电市场开放型模式或是输、 配电市场开放型模式。 也即是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不再是基于电网的结构分拆, 而是现有模式上的深化改革, 进一步开放竞争性电力环节, 将电力进一步市场化, 还原真实电价, 最终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

目前, 德国和挪威实行的是一种发、输、配、售市场混合开放型模式, 这种模式既具备输配电市场开放型模式的优点, 又克服了其自身的不足, 对现有电力公司的体制也不需要作大的变动, 此模式恰恰可供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行借鉴。 具体而言, 发、输、配、售市场混合开放型模式并不需要对电网公司发、输、配、售电各环节进行强制性拆分, 仅需要各环节独立运作、单独核算, 分别在市场上参与发、输、配、售各层面市场的竞争。 输、配电网络完全开放, 电网企业提供输、配电服务时按照政府或监管机构确定的统一标准收取过网服务费, 同时输、配电企业仍可以卖者或买者的身份出现在电力市场中。 此时输、配电市场向各类用户平等开放, 电力用户可任意选择供电商, 既可以直接向电厂购电, 也可以向任何电商、配电商、零售商购电。

3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

继《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以后, 2015 年11 月30 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对外发布了 《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等6 个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 我们再借鉴目前德国和挪威电力体制的发、输、配、售市场混合开放型模式, 事实上,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已非常明确。

3.1 核定独立的输配电价

电力市场建设重在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构建反映供需变化、 实现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间传导的价格信号。而核定独立的输配电价则是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从输配电环节入手, 公平开放输配电网, 政府按照“ 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 核定输配电成本和价格。 允许在输配电价核定的相关参数、总收入监管方式等方面适当体现地区特点。 暂未单独核定输配电价的地区, 可采取保持电网购销差价不变的方式。 独立的输配电价有助于电网企业更加专注于电网安全运营和输配电优质服务, 而真实电价和消费总量由电力市场决定。另外, 根据张粒子教授的观点, 核定独立的输配电价是“放开两头”的前提。

3.2 继续扩大竞争领域

在目前的电力体制结构模式中, 只是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机制, 即开展竞价上网。 而根据“管住中间, 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 在加强对电网输配电环节监管的同时, 也需要在售电侧引入竞争机制。 在售电侧引入竞争就是要打破目前电网企业从发电企业单一购售电的局面, 形成“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3.3 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根据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放开售电市场, 就是要科学界定符合技术、安全、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要求的售电主体准入条件, 为电力体制改革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而据2015~2020 年中国电力配电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分析, 电改后的售电主体大概有5 类, 分别是:不承担电力输配任务的市县级供电公司 (可以重组为独立的售电公司) ;以五大发电巨头为主的发电企业;与电网有关联的工程建设公司;大型工业园区 (组建配售电主体) ;社会资本组建成的售电企业。 新市场主体的加入, 有助于电力市场的充分竞争。

3.4 逐步放开用户选择权

《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按电压等级分期分批放开用户参与直接交易。事实上, 2005 年国内首家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试点率先签约, 开启了用户与电厂直接见面交易的崭新交易模式。 截至2015 年, 除台湾、香港、澳门外的全国31 个省级行政区中, 有24 个在不同时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而从国外的实践来看, 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 具体而言, 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售电竞争市场的放开都是根据电压等级和用电规模, 采取了逐步放开策略。 改革初始仅放开大用户的购电选择权, 允许其自由选择自己的供电商;进而取消对中型电力用户的购电限制, 让他们也可以自由选择购电商;最后对一般用户无论用电量大小均开放购电选择权, 在售电环节建立完整的市场竞争机制。 随着我国发电侧市场竞争的引入, 以及各种售电主体的建立, 也可以逐步放开用户选择权。

3.5 加大社会资本的引入

“新电改”提出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 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 根据《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规定, 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新产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 组建售电主体直接购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成立售电主体; 允许拥有分布式电源的用户或微网系统参与电力交易;鼓励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行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从事售电业务。 作为改革亮点, 注册认定将代替行政许可准入。 随着售电侧放开, 发电企业、供水供热企业、燃气企业、节能服务企业、新能源企业等市场主体将进入售电侧开展业务。 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配网建设的积极性。

3.6 全面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市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 积极开展分布式电源项目的各类试点和示范。 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 支持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根据各自条件, 因地制宜投资建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以及燃气“热电冷”联产等各类分布式电源, 准许接入各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络和终端用电系统。 鼓励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合作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 全面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市场, 能给发电市场造成一定的压力, 有助于发电侧竞争。 同时, 有利于新能源的引入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4 结束语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逐步打破垄断, 发挥市场的作用, 最终追求电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建议 篇三

关键词电力改革;政府职能;监管职能;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9671-(2009)121-0097-01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世界公认的公用事业。与其它行业相比,电力行业有其独特的特征:首先,电力行业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其次,“电能”属于特殊商品,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但是不能大量储存,生产、运输、甚至消费过程必须同时实现;再次,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同时也包括竞争环节,电力企业进行的既是商业行为,同时也具有其公益性。正是由于电力行业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电力体制改革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也意味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电力行业改革是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改革带来的是利益增加、效率提高以及服务改善。电力行业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和对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电力企业的改革。基于以上这两个方面,在这里针对国的电力行业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1政府对电力行业职能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电力行业均属于国家公有制体制企业。一般电力行业是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政府通过电力部、财政部及其附属机构直接掌管电力项目,即政府掌管着电力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投资审批、制定各类销售电价等等。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接收电力销售的收入大部分,财务管理实行收入和支出两条线。

电力行业长期处于国家垄断,导致电力企业本身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阻碍了电力企业的技术进步乃至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外,在发电领域,由于传统体制的因素产生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各种产权性质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己经出现。在新形势下,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己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电力产业监管职能配置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政策制定和监管职能不分

目前,国家制定能源或电力产业综合政策的职能是由发改委负责的,同时电力监管机构的核心职能也是由发改委来承担的,一直没有专门负责制定能源或电力产业综合政策的部级机构。造成了电力产业宏观政策的制定不科学、产业监管能力严重弱化、政策职能和监管职能的界限不清晰,发改委与电监会职能互相重叠,最终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建议应尽快成立一个能源政策机构,专门负责制定能源或电力行业综合政策。

1.2规划审批与投资监管职责混淆

发改委负责制定国家的能源或电力产业综合政策,同时,发改委还负责管理规划审批和管投资项目具体核准。这样就容易造成综合政策和能源政策制定的不科学,投资核准与投资监管的整体目标与内容均由同一部门完成,相互之间缺少监督与制衡,难以有效协调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电力产业的规划与监管,应该由一个权威的管制机构进行管理。在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该机构的任务主要是来协调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冲突,制定行业规范及具备监管职能,并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确定改革的正确方向、起到引导和推进电力行业改革的作用。

1.3电价监管职责配置不当

在很多国家,电价监管方法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与监管机构一起参与确定。我国虽然成立了电监会,但在电价监管方面,国家发改委几乎保留着所有的电价监管权力,电监会遇事需要请示发改委,在绝大多数事项上只能提参考性建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尽早建立电力调度以及交易中心,实行竞价上网。电价可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应该建立上网电价联动的机制。政府应该按照提高效率的原则、吸引社会和国外资本投资以及激励机制的要求,并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对各个环节的价格进行调控和监管。另外,针对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展发电企业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直供电量的价格在国家规定的输配电价的指导下,由发电企业与用户协商确定。

2电力企业的改革

将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重组后,市场结构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依然是政府管制下的国有制垄断结构。五大电力公司仍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的格局。由于没有实现全国网络的互联,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仍处于垄断格局,小规模的独立电厂不可能与各大发电集团公平竞争,各大发电集团在所在区域内仍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为了保证电力行业的高效率的生产要素配置,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调控市场结构。

2.1发电、售电环节引入竞争

1)发电环节。引入国内民营发电企业和国外大的电厂,直接参与竞争,促进电力行业发电环节形成有效的竞争。同时也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改变不合理的价格歧视,保证所有的发电企业公平的开展竞争。

2)售电环节。开放大用户选择权,允许大用户直接从发电企业购电。目前在全国有部分城市进行了直购电的试点工作,随着电力行业不断地成熟,输电网和配电网设施不断的完善,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环境的日渐成熟,可以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广到全国其他各个城市,以此促进全国售电环节之间的竞争。

2.2降低进入门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能源可以应用到电力行业中,比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等等。在市场准入规制上,发改委在对电力项目进行审批时,应该适当的放低准入门槛,重点扶持一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保效果和资源利用率高的项目。从而改变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参股、控股方式进入输、配电等垄断领域,打破五大发电集团的寡头垄断的格局。

2.3稳定总量发展

“电能”是一种特殊商品,电能不能大量储存,所以就导致了生产过程、运输过程、甚至消费过程必须同时实现。因此,如果不能科学的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那么就会导致我国电力总量发展不够稳定,电荒和电力剩余交替出现。为了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合理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的产生,能够正确的反映出供求状况,必须要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让市场来影响的电价,通过竞争对电价的形成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量来调整供给量,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避免电力供不应求或者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2)如果电力资源出现短缺,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如果电力资源过剩,则会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电力项目审批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批时,要对今后几年的电力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并且要对电力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

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来看,电力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初期,政府的管电体制和管电方式是改革的首要目标。电力市场化改革应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大力推进电力产业重组、规制体制、投资体制以及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电力走向市场,就是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整个电力工业的资源优化,也就是要将电力企业纳入到市场经济中去,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徐万国.资深电力专家: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N]. 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2-17.

4.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 篇四

摘要:本文从“股权制衡、内部人控制、企业财务收益权与行政区划体制间的矛盾、激励与约束以及财务人员素质”这五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我国电力企业财务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脚色;另一方面,诸如电价标准的缺乏和会计失真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成为了各界瞩目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分析我国电力企业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一股独大”,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就整个行业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按照“厂网分开”原则,由原国家电力公司资产重组而成的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皆为中央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各集团公司旗下控股、参股的发电企业国有股仍然占有绝对比例。武汉大学商学院的王合喜于2002年就深沪两地上市并且业务收入全部是发电、供电业务而没有附营业务收入的17家电力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电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国有股所占比例重大。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均为国家股股东或者国有法人股股东,国有股拥有绝对控制权。(2)机构投资者比重小,持股比例低。(3)股权集中度高,且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准。[3]另外,电力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股权高度集中在国家手中客观上就意味着电力项目所需的巨额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的贷款,巨额的银行贷款带来的是巨大的贷款利息和还贷压力。此外,由于目前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电力行业大额的资产折旧等诸多因素,使许多电力企业尤其是近几年新建的电力企业在经营上连年亏损。一方面,在投资额不增加的情况下,所有者权益逐年减少,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有增无减造成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上升

趋势。

国有股权集中度超高、资产负债率过大,“这两种财务结构的严重扭曲,势必会影响到财务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也必将危害到企业治理结构和微观运行机制的完善”[2]。大股东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往往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同时,他们在享有公司重大决策权的同时并不承担公司经营的全部风险,剩余的风险留给了债权人,从而造成对债权人利益的忽视和侵犯。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审计风暴中揭露出来的决策失误问题。

二、“内部人控制”现象明显

“内部人控制”的命题是由日本学者青木昌彦于1994年在分析转轨经济学时所提出来的,他将“内部人控制”定义成为“在私有化的场合,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内部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强调。”[1]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电力企业的治理表现出较明显的内部人控制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既不仅仅是大股东主导企业的治理,也不仅仅是经理层大权在握发号施令,而是企业内部各个利益群体的力量大致均衡,或者是各个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存在部分重合,结果是为了实现多方的“共赢”,不惜以牺牲国家整体利益为代价,进行有意识的串谋,结成企业财务治理中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内部人控制的治理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他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在这样的企业里,普遍存在较高的在职消费,优厚的福利待遇,快速增长的工资、奖金,一致对外的财务信息封锁或者是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这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而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润被不断侵蚀、政府所能收缴的税收不断减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同样被不断侵蚀。这样的“内部人控制型治理”使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难以渗透进来,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三、企业财务收益权与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矛盾

从目前的电力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上来看,与市场化的要求显然存在矛盾。如,现在电网公司的企业治理结构是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网公司、省网公司三级企业,各个都是独立法人,享有独立的财权。这样,现在的区域网公司既不能靠当地政府,更靠不上区域外其他省的地方

政府,而现在的经济活动如果离开政府的支持和配合,显然是无法进行的,至少举步唯艰。如果省公司是分公司的话,能强化区域市场主体功能,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也做不到。因为省公司的税收首先在地方,如果变为分公司,税收就拿走了,因而受到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各个省都把电力当成是当地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更何况“拥有电源资产”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历次盲目的电源建设高潮就是追逐上述经济利益的表现。当然,这与中央和地方的利益述求不尽相同也有着深刻的关系。很多情况下都隐藏着中央与地方的暗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时之间难以完全调和。

四、激励与约束问题

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有效财务激励、约束手段,协调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一种机制。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综观我国电力行业,激励约束机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长期激励不足

我国电力行业目前仍实施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这种方法短期内确实调动了经理人员的积极性,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难保经理人员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有损于国有企业长远发展的行为。长期激励的问题仍有待解决。有学者指出:国有企业的经理更愿意将留成利润分给工人或投资于“短平快”项目,而非促进企业长期效率的长期投资项目和研究开发项目,这一点在电力企业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2、显性的物质报酬过低、隐性的职位消费过高

由于我国国企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一般与职工的工资挂钩,只允许是职工工资的若干倍,因此电力企业经理人员的显性物质报酬并不高;但与此相反的是,电力企业经营者的职位消费却是无所不包。企业经营者一般享受着高标准的隐性收入,如高级家庭住房、豪华办公室、昂贵轿车、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公费旅游、娱乐、高档礼品等。原国家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高严,就曾被媒体暴出,在某次开会期间一直住在每晚8888元的豪华总统套间里。这些隐性收入过高对企业治理留下了相当大的隐患。

3、缺乏有效约束

这一点主要反映在:①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电力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极低,尤其是,电力企业对于破产机制来说具有超然的免疫能力,加上电力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电力企业经理人员基本无须承担产品竞争失败的责任。当前的市场约束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微不足道。②缺乏强有力的职业风险约束。职业风险约束机制,即把经理们的荣誉、地位、工资待遇同企业经营绩效紧紧联在一起,使经理人员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而电力企业的现实状况是,只要不犯太大的原则性错误,且和上级领导处好关系,即使企业经营极差,照样可以易地为官。③道德约束缺乏。在市场经济的旋涡中,电力系统经过近二十年改革的反反复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抑制了人们道德责任感的生长,弱化了建立在道德评价之上的非正式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

五、行业内部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整体提高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符合制度设计要求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去具体执行,再完美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设计也将沦为空谈。综观整个电力行业,由于多年来的相对封闭,全行业很少引进新人,“自己的子弟就业问题还解决不了,更何况外面的„„”这样的逻辑在电力系统内被视为是理所当然。因此,电力行业内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显得十分稀缺,大量的财务人员水平停留在簿记的程度上,知识面过窄,几十年工作仅仅是重复着某一个会计科目的核算,这样的情况在电力系统内并不鲜见。能够认识到财务的强大功能,将掌握的大量会计信息转化为财务资源信息,进而为企业经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 青木昌彦.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改革,1994.6.[2] 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1,2-160.[3] 王合喜.中国电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其优化措施。见:

5.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 篇五

2、仁爱的道德精神

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义、礼、智、信”的基石。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须是有道德的。仁爱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对待顾客、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讲究人伦道德,把它看成是区别人和动物的质的规定性。“仁”,即“爱人”就是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爱国敬业,所以儒家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爱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和基础,要实行仁德,必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会的规范,才能使社会和谐与协调。

儒家的仁爱之心,在企业内部管理同样是有它的重要价值的。人与人相爱可以是人类长期共同求的价值准则,只有以仁爱之心去对别人,社会和企业才可能有个和谐安的环境。企业的领导要以仁爱之心去待你的上级和下属,同样工人也应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出凝聚力。并且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树立以仁为本的道德规范,即应以爱心、善意对待消费者,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并顾及和维护其长远利益。仁爱的道德精神,还包含着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和奉献。作为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并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细胞单位——企业,是有责任承担起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责任和义务,以仁德之心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终坚持“同志同仁,济世济人;仁心仁术,医国医民”,这足以体现了对民众和国家的仁爱;还有中国彩电业中的长虹集团以“产业报国”为理念,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使长虹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发展到更高层次。

3、正确的义、利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子不言利”,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不是绝对的,而是提倡“义者 ,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义利观在长期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被不断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国大多企业家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总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义利结合、义利兼容、义利并举,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来源要正当,要符合“义”的规范。我们熟知的民间商业谚语“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

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义利观的真实写照。

面对电力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电力企业将获取利益视为其生存的前提,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根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通过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来谋取经济利益,同时以义为前提和基础,做到见利思义,以义生利,义利结合的正确义利观,这样企业在面对义与利之间发生冲突时,是以义为主,而不是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以损害消费者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而获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谋取暴利。企业在坚持以义为本,以义求利的经营道德观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而长久的利益。由此可见,正确的义利观对电力企业管理可持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对电力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1、在管理方式中注重“情、理、法”三者的有机结合所谓“情”,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以真情去打动人,使员工的内心世界受到触动,引起共鸣,从而自觉地按组织目标规范个人行为。例如:一些企业为员工组织过生日活动,这一活动虽小,但是可以用集体的温暖去关心员工,使员工感觉到企业不仅是自己工作场所,还犹如自己的家。所谓“理”,即道理,管理者应把道理说透,使员工充分领悟到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相关性,这样才能使员工心悦诚服地投入工作。所谓“法”,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就要求管理活动必须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全面实现管理目标。三者有机的结合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力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形成了管理实践中刚柔相济,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共同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的这种管理既合情,又合理,并辅之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我国电力企业管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在电力社会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管理过程中以礼为上,以和为贵,遵规守法,实现和谐竞争

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中,礼是指社会各阶层、等级之间的秩序,以及为维护这一等级秩序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并以“礼”作为调整与社会各界利益关系的准则。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秩序视为“礼”,要求企业自觉遵守市场秩序,按照市场规则行事,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和各项法规,遵纪守法,并以此来调整企业与消费者、合作者、竞争者及社会各相关人群的关系。

儒家伦理道德中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即调和、和谐与协调,即在遵礼守礼的过程中,强调与他人的和睦相处,以和为贵。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管理中将和谐观念表现为人在与各种自然、社会关联中的能动作用。例如: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也强调“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这都表明电力企业组织内部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其组织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贵在和谐的这种思想并非要求企业之间毫无原则地、盲目地追求一致性,而是要求企业在管理中在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基础上求得和谐统一。

(三)对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1、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

知人善任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既要会用人,就得知人,不知人就不能很好地用人。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主张“任贤使能”。一个企业要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一大批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产品服务,持久的企业发展潜力都是来源于企业人才素质和创造性精神。因此,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主要途径。

2、以智为先,以大智求大德的企业经营道德管理制度

儒家伦理中的智包括知人之智,知事之智、知物之智和自知之明,智的最高境界为大智,即洞悉万物,高瞻远瞩。电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需要大智来把握市场变化规律,预测市场发展动态。为此,企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炼,包括知识、理念、意志和组织修炼等使电力企业在“仁、义、礼、信”等各个层面的道德修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在追求大智的同时,实现大德。大智和大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凡在经营竞争中取得较大成功的享有良好声誉的企业,无一不兼有大智与大德。所以,儒家关于修身养性,以智求德的思想,也对电力企业经营道德制度有重要的影响。

3、诚信至上的管理制度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伦理文化将“信”视为做人立业的根本。我们熟知的“人而无信 ,未知其可也”,要“言必信 ,行必果”,否则将失信于人 ,无以立足,这些充分说明儒家伦理中的诚信观在中国企业道德制度中占有的分量。

在当今诚实信用当作经济行为中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信义、信用、信誉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的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注重信用,这是电力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企业从而也丧失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在电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必须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加以确定和规范。而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正是履行合同、遵守契约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信用则没有契约,没有契约则没有秩序。例如一些企业在巨大经济利润的诱惑下,不讲信用,言而无信,任意毁约,不守承诺,不仅直接损害对方利益,而且将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大大增加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最终只能是损人又害己。因此,以诚实守信为首的管理制度将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依赖,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面对现实,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中一些利弊兼有的思想,要辩证对待,兴利除弊,正确合理的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电力企业在当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应有选择的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地“筛选”,使其既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能使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成为电力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6.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 篇六

……

此时的你,感觉已不知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这,就是丹棱人从身边的细节感受到的电力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巨变的形成,在丹棱不过30来年的时间,因为,丹棱有电仅57年,而真正跨越式大发展只有17年。

1979年,丹棱县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南门山(城南)变电站建成投运,至此,全县农村逐渐普及照明用电、农副业加工用电,城区也解除了实行多年的定时、定量限制供电。

1982年,“国营丹棱县电厂”更名为“丹棱县供电公司”,管理经营全县的输、供、购电业务和电力工程及设备的建设与维修,从此,拉开了由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电力建设的序幕,不到两年,全县乡村社通电率达100%,用电农户达2.53万户,占总农户91%。至此,全县电力得以普及。

然而,电力建设真正实现跨越,则发韧于1991年,当时丹棱县供电公司领导班子超前意识,引进资金,建成装机1×4000千伏安的双桥35千伏变电站,很快带动了这一地区形成化工工业走廊,从此改写了丹棱电力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2000年,借农村电网改造的东风,又建成35千伏杨场变电站,丹夹陶瓷工业走廊也随之应运而生。2006年,通过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何场110千伏变电站,这一瓦屋山电站的配套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建成投运,对丹棱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丹棱现有3个35千伏变电站形成双电源供电的格局,从而提高了供电可靠、稳定性……

这些强劲的电网“骨架”,再辅之以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一、二期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和西部农网完善等工程,使丹棱的电网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率等都得以进一步提高,其承载负荷的能力比丹棱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负荷至少超前了5—10年,所以经受住了2005年6月底7月初连续三晚的暴风雷雨,很少有线路跳闸停电,更没有造成一个企业停电而影响生产。

机制转换:当年就创利税千万元

由于历史原因,原丹棱县电力公司,一直隶属于地方电网,受限制较多,相对于国家电网,只是一个大用户,只能从国家电网趸购电销售,年年都要亏损10多万元,到2000年底,累计亏损二三百万元。2001年底,通过电力体制改革成为国控股后,投入巨资进行电网改造,优化电网结构,有效保证了电能质量和用电安全,不仅降低了电价,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而且售电量、售电收入连年翻番,年实现税利上千万元,仅在转制当年就一举扭亏为盈。

经济发展:电力服务立首功

“没有电力就没有丹棱工业,丹棱工业的发展,四川丹棱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要居首功!”丹棱社会各界都这么认为。110千伏丹棱站和何场站、35千伏城南和双桥发及杨场变电站的相继建成,才分别带动了城东工业园区,双桥形成化工工业走廊,杨场、何场形成丹夹陶瓷工业走廊。如今,丹棱这个纯农业小县,工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如今,工业用电就占了70%。

为了让有限的电能最大限度地助推全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丹棱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省、市电力公司的支持下,把服务用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视作广大电力职工的天职。办理用电申请、接电等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丹棱县陶瓷、化工、齿轮、加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投资近60万元,给辖区内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大宗工业、普非工业等30多户电力客户中推广安装ic卡电能自控装置,供电企业专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售电机,全天24小时对电力客户服务,对有特殊情况不能前来客户中心购电的,工作人员就持掌上电脑上门办理售购电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7.电力体制改革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篇七

一、电力体制的改革大环境

21世纪初, 国家颁发了一系列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 国家原电力公司被拆分成两大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 国家电监会的成立和电价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电源结构不合理、国家电网设施的落后、电力配置基础性作用等不到发挥等问题[1]。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十几年里, 我国电力产业虽然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仍然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电力系统改革缺乏解决思路, 对地区差异没有在改革上做出相应调整。目前, 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需求越来越大, 电力系统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国外电力体制改革策略

笔者针对我国电力企业出现的问题, 以法国和日本电力行业为例, 来探究其电力行业的发展。法国对于电力体制的制定不同于我国, 其在开放电力市场的同时, 保留了原有的电价体系, 法国的电价一直都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法国电价监管部门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其垄断地位, 这样的决策对其他供电商来讲不公平。2010年法国掀起了新的改革浪潮, 针对电价进行了调整, 虽然过程较为缓慢, 但是对于EDF与供电商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通过“监管条件下获取的历史核电”政策进行了有效调整。从本质上来说, 法国的电力改革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作用, 法国电力公司虽然不具备垄断意义, 但实际上仍然位于垄断地位。法国能源监委会只有建议权, 而无法对发电、输配电以及销售等重要环节进行更为深入的参与, 法国电力改革也因此受到了欧盟各国的批评与谴责[2]。

日本电力领域市场化与垄断理念进行了完美结合, 但是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后, 发现这种完美的模式存在巨大的缺陷, 对紧急意外事故无法及时应对。由于能源匮乏的问题日益显著, 日本在电力体制改革方面也非常谨慎, 因此日本新一轮的电力改革在2015年开始实施, 将于2020年结束, 将市场化当中加入自由化因子, 实施目标为实现发送电分离, 同时开放具有竞争力的民用电力市场, 既不会影响到电力的使用, 还能将现有的问题进行剔除与解决。

三、电力体制改革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1. 对企业结构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对于供电局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但是输配电与销售这两个电力经营主体是否分离, 将会影响到电网企业的构成。我国有意参考法国EDF电力公司的输配电与销售分别独立经营的模式, 同时隶属于供电集团下属企业, 但资产独立, 这种模式将会成为未来电网企业的结构发展方向。

2. 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是在电价体系建立后才开始生成的方案, 这也推动了输配电与销售两方面的电价市场化。目前, 我国电网企业主要的收益来自电力买卖的差价, 如果输配电价格产生了明确的标准, 将会导致政府干预到电网企业收入监控当中, 这样一来, 电网企业的收益也就成为了过网费, 总收益也会大大降低。同时也会导致大客户绕过电网企业直购电力, 或是产生新的售电组织, 进一步减少供电局对电网企业的供电总量[3]。

3. 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输配电价的试点方案将会配合电力体制的总体改革同时实施, 但是对于输配电价的独立核算很有可能不会影响输配电价产生较为明显的波动。在激励约束机制当中, 约有50%的节约成本将属于电网企业, 表面上看是一种激励机制, 但实际上却使电网企业进行了自我约束, 无法提高成本收取更高的电价。因此, 政府强调输配电价透明化, 将有助于我国监管输配电价的强度与水平, 形成合理的输配电价格。

4. 对内部员工的影响

电价改革方案目前仅为试行方案, 而正式方案还需要国资委通过试行方案实施效果制定正式方案。因此, 输配电价核准后, 将会直接影响到电网企业员工薪酬的核定。暂定方案中提到了目前的电价改革思路, 那就是“管住中间, 放开两头”, 可见电网公司成本的降低与严格的监管将会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结论

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 冲击了我国传统的电力企业, 但却迎来了电力行业的新发展, 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契机, 同时也为我国大范围推行新的电力体系做出了贡献。本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剖析、国外电力体制改革的解析, 阐述了改革方案的实施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几点影响, 旨在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献力。

参考文献

[1]张森林, 孙延明.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对南方电网影响分析[J].广东电力, 2012, 1 (11) :1-5.

[2]王英楠, 高佩娜.智能电网发展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4 (12) :126.

8.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 篇八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管理体系

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作为电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窗口,是电力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然而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及长期以来电力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了企业不重视用户需求的现象,使企业抱有以生产为导向的电力营销观念。在未来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下,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唯有提高服务水平,才有出路。营销风险管理将逐渐成为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目前来看,具体针对供电企业的营销风险评估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一、电力营销风险的概念

在电力企业的营销过程当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给营销工作带来某些影响,导致出现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不符的后果,让企业承担蒙受损失或取得额外收益的机会与可能性,这就是电力营销风险。

在电力行业实行营销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由于电力是属于国家垄断的一种行业,所以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前景较好,电力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又具有本身的一种独有的特殊性,所以应保证其自身商品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要做到电力方面的工作要与居民的消费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除此之外,也要根据电力方面的特殊性要求,提高消费水平的层次性管理要求。

二、电力企业营销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不够强

当前,我国整个电力系统的服务意识有了很好地提升,不过客观的来说,电力企业目前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与整个市场的消费来比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整个电力行业主动服务意识远远滞后,坐等客户上门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很明显,针对客户多样化的服务要求目前还不能得到满足,一般来说,针对优质服务的认知多数员工还是仅仅停留在宣传单发放、设备更新维护以及微笑待客的一些表面层次水平上,对于消费者普遍关心的加快办电速度,提升稳定性能,降低停电损失等等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还远未触及。

(二)营销系统十分滞后,不够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逐渐开始建立起市场营销机构,但是客观看来,整个营销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还仍然存在,营销力量还是偏弱,处在公司营销链条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过低,并且即便如此,这些人员还是缺少足够的专业素养,换句话说,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电力企业应当着力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能够充分细腻的把握市场上客户的消费心理以及需要,满足客户的消费心理预期,建立起必要的技术支持系统,及时把握用户的用电变化状况了解用户的生产状况以及生产设备的增减容量状况,挖掘用户的用电潜力,摸清电力市场特点以及规律,针对性的展开相关适当的电力营销活动。

(三)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指导

由于供电企业对电力的销售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因此电力营销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行指导。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研,避免目标市场的选择错误。应对各类用电市场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捕捉市场商机、正确选择与确定目标市场。

(四)缺乏灵敏的营销管理机制

21世纪各行各业体现了信息化的特点,只有掌握足够的市场信息和了解市場发展动态,才能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而目前用电业务流程都是在传统用电营销体制下制定的,程序复杂,环节太多,与当前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加之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现有用电客户的一些营业档案和基础资料不全,直接导致一些业务传票无法正常传递,有关信息也无法得到共享。同时,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专业队伍,在电力营销管理上,既缺乏基础理论支持,又缺乏搏击市场的经验,更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整体队伍的素质较低。

三、我国电力企业营销风险的规避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营销风险防范体系

要建立营销风险防范体系,一般所选取的着眼点在于企业的内部,它主要是为了防范企业未来经营可能会出现的种种营销风险,一般这种营销风险管理方式需要在企业自身实际状况的基础之上再加以对各种要素的杂糅组合,强化设计研制、生产以及检验等等全部过程最终成为贯穿整个企业上下的一致要求和程序。

要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全面的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意识,必须让企业加强营销风险意识的培养,对营销风险的预防能够在企业的上下全体层面得到一个思想意识层面的共识,对营销风险的预防成为企业员工由内而外的自发诉求。

相关营销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也是企业建立起全面营销风险管理体系的必需要件,必须确保企业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风险管控组织系统和营销风险管理配置制度保障,建立起涉及客户信息、电费欠款具体情况的相关制度,以及电费欠缴管控等等一系列制度。

(二)加强电力营销稽查管理

营销稽查是营销营销风险管理最有效的途径,营销稽查使得监控职能得到加强,可以相当程度的防治营销营销风险的发生。常态稽查可以根据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特点,当旧的营销风险已经解决,旧的欠款已经追回,新的营销风险也会相继产生。只有常态稽查的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普通常态稽查的作用,从而形成有效地监控。一笔欠费的追回,另一笔欠费的产生,只有持续进行才能解决此类问题。从防范营销风险的观点来看,常态稽查可以有效的对营销风险实行过程控制,持续的常态稽查可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有效地稽查可以规避营销风险,加强电力营销过程中所有环节的控制,对于一切营销风险的分析,对各个企业的信用度进行分析和记录,从源头上防止用户的恶意欠费和逃避电费,保障电力企业的稳步发展和机构的改革,以防范电力营销管理中的营销风险,降低电力营销管理中的营销风险,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保护电气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必须实施科学的营销管理战略,企业内部努力形成一种围绕电力产品的整体概念,形成能够与当前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营销观念,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起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总体战略,建立并实施严格规范的企业管理战略,配套建立起完善的分销以及促销战略。在具体的定价上,也应当积极考虑市场状况,寻求一个合适的电力定价位置。

必须重视对企业营销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将营销风险的防范积极融入到整个管理之中来,使营销风险的管理成为企业运营的日常任务或者项目,将营销风险管理可能会涉及到的目标、责任主体、内容等等形成一个足够详细的认知。努力实现营销风险管理与固有企业制度的融合。

另外还要结合当前的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积极运营已经成熟的可靠信用管理技术,搭建起支撑信息交换的运行平台,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 李德煜.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与营销策略的选择[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4)

[2] 田金玉.电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1(02)

[3] 李军凯.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问题分析与解决[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5)

9.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 篇九

专业论文

浅析厂办大集体改革前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 浅析厂办大集体改革前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

摘 要:从国资委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投资持股行为的政策要求和防范经营风险、提升依法治企水平出发,自2005年开始,电力系统先后开展了主多“三分开”、“五分开”、多经资产重组整合工作,很大一部分资产被剥离,一部分资产归入集体企业。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在全国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指导意见,要最终实现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的目标。到2015年实现系统无集体企业、无集体资产和无集体职工的目标。本文对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现状;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7.6 文献标识码: A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会提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国家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各项改革不断推出,集体企业在这当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因此要把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以保障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集体企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集体企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电网发展、安置主业富余人员、稳定职工队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由于历史成因、发展沿革等原因,目前电力系统集体企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一是大量主业和多经分流员工回流集体企业,造成集体企业承载力下降,同时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人员稳定风险进一步凸显。二是部分集体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内部机制不健全、创新和开拓能力不足,人力资源使用不合理,财务核算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率差、经营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大部分集体企业信息化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度低,母子公司、总分公司间尚未形成网络覆盖和简捷通畅的信息化管理渠道,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管理需要。四是企业包袱重、社会稳定风险大,人均效益低,资源使用效率低,虽然集体企业资产总量大,但都未能形成规模优势,施工企业数量偏多,同质化严重,内部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低。

二、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目前系统内集体企业对主业依赖性过强,自身缺乏发展动力,市场竞争能力严重不足,对外形象上与主业混为一体。基于集体企业实际,要实现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与健康发展,必须在充分认识现状、明确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同时借助“强基础、谋发展、保健康”三种手段,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一)强基础

1.实施集体企业资源整合

通过集体企业重组整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突出核心业务,精简从业人员,缩短投资链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平台公司的集约管控能力,实现集体企业资源集中化、产权结构扁平化。

2.加强集体企业人、财、物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严格控制用工总量,调整人员结构,提高用工水平,提高人均利润率。资产财务管理方面,加强财务集团化统一管理,建立集团“资金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财务风险。在物资管理方面,要创新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实现物资有效管控。

3.不断强化安全基础

目前集体企业承揽了主业大量工程及完工后资产移交主业的客户工程,而大部分集体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这给安全生产带来较大隐患。加强集体企业自身安全管理,把“三级安全风险”由事中控制转变为事前控制;强化安全基础,加强施工项目部、分包队伍负责人培训工作,提升分包队伍的管理力量和技术力量,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障集体企业安全生产。

4.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集体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在人、财、物的管理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集体企业应按照公司法运作,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经营业务、财务资产、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监察审计、党群组织、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内部制度体系。制定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集体企业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5.推行集团化运作

集体企业要实行资源共享,统一业务操作平台,实现资金集中管理,节约企业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行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协同效益和规模优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6.提高依法治企水平

现集体企业多数由原多经企业过渡而来,由于受多年民营体制影响,“三重一大”决策管理相对薄弱,尤其是集体企业领导人员民主决策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增强。集体企业应坚持“抓规范、创效益、促发展;控风险、抓市场、保稳定”的理念,妥善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搭建一体化监督审计体系,为公司依法治企保驾护航。

(二)谋发展

当前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变化,集体企业需顺应形势,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规范市场化发展。一是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建立市场化运作体系,由“依赖”主业市场的发展模式调整为以主业市场为基础,向外拓展的经营策略。二是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发展转为内涵式发展,不再简单以增人、增资、增材料、扩大生产场地等方式实现发展,要重点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升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发展;由粗放式发展转为集约式发展,彻底改变“小、散、弱”的格局,实行资源有效配置,集团协同运作,权力有效监管或适度集中;由速度效益型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避免短期行为,建立可持续性的经营手段。

(三)保健康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保健康就是建立集体企业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规避管理上的随意性。

力续业场gshi能力,实现集体企业资源集中化、产权结构扁平化。一是要做到安置与效益并重,安置与效益相互作用;二是有退有进,执行坚决。必须建立淘汰准入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准入条件,遵守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三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业务结构调整带动人员结构调整,提升企业人均效益,并把集体企业作为干部成长锻炼和人员成才的重要平台。

三、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加快集体企业发展步伐,做强做大集体企业,才能从容应对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冲击。只有加强集体企业规范管理,依法从严治企,强化内控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才能保障集体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0.关于我国企业工资改革的两点思考 篇十

刘昌黎

经过10多年来的工资改革,我国企业工资管理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引进竞争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若干值得思考的新问题。本文拟略陈管见,以供讨论和参考。一、一、二、三线标准的局限性一、二、三线是我国理论部门和实际部门,领导机关和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都普遍接受的观点。从实际情况看,尽管还没有人把一、二、三线观点上升到理论高度,但这种从战争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形象化观点,确已成为评价职工对企业贡献大小的基本依据。根据这一观点,在企业中,所有弯大腰、流大汗的脏、差、累的车间和工种,都是生产第一线,为其服务的附属车间和工种是第二线,至于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后勤部门等则是第三线。由于生产第一线职工的积极性不仅对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至关重要,而且还关系到职工队伍的稳定乃至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提出了工资和奖金向生产第一线倾斜的口号。应该肯定,就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以一、二、三线为标准来评价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我国生产技术落后,技术革新缓慢,致使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迟迟得不到改善。第二,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低,再加上非生产人员多,人浮于事,纪律松弛,致使一、二、三线的工作时间很不平衡。其中一线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二、三线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忙闲不均、有干有看的局面。第三,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劳动力流动和职业竞争的机制,企业和职工都没有双向选择的自由,致使企业不能按照需要雇用和辞退职工,职工也不能按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来选择适当的企业或工作。第四,由于人际关系和不正之风的存在,企业在人事安排方面不尽合理,从而影响了部分职工的情绪,不安心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面对上述现实,由于企业一时拿不出妥善的对策,改革也非易事,就只有采取工资和奖金向生产第一线倾斜的政策性措施。

尽管以一、二、三线为标准来评价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并确定其间的工资差别有一定的合理性,政策实施也达到了调动生产第一线职工积极性的预期目的,但其局限性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第一,用一、二、三线来评价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并确定其间的工资差别,这既不符合马克思关于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达国际普遍以能力主义来评价对企业贡献大小并确定其间工资差别的新潮流。第二,不是按照市场的标准而是按企业内部的标准来划分一、二、三线,意味着企业仍处于脱离市场的封闭状态,即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其战场是市场而不是车间班组。在这种情况下,以“车间班组为战场”的作战,就只能是内部作战而不是市场作战。第三,在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形势下,工资和奖金不是向技术和人才倾斜,而是向生产第一线倾斜,以越来越难于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了。第四,在我国简单劳动力的供给极为丰富,复杂劳动里的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工资和奖金重点向生产第一线倾斜不仅造成了工资的过快增长和工资总额的膨胀,不利于较长时间地保持我国低工资的优势,而且使脑体劳动力工资倒置的矛盾持续发展,给进一步的工资改革增加了新的难度。综上所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适应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发展的情况,逐渐取消一、二、三线标准,乃是我国企业工资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二、工资刺激与计件工资的时代落后性

从市场经济各国工资形式的演变过程看,计件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曾非常盛行。尤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伊始之际,计件工资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度风靡世界的罗恩制、哈尔希制、泰罗制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然而,自1930年前后职务工资在美国出现以来,计时工资就逐渐取代计件工资,成了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工资形式。值得注意的事,素有“企业管理优等生”之誉的日本企业,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没有普及过计件工资制,而是实行了以年功工资为主的计时工资制。尤其是战后,计件工资在日本更是极少采用,据1974年的统计,日本实行计件工资的职工已不足职工总人数的2%,其中完全实行计件工资的只占0.4%。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计件工资被计时工资取代的主要原因是:(1)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机械化作业和流水化广为普及,从而减少了计件工资适用的对象。换言之,计时工资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工资制度。(2)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生产管理和计划管理的实施,企业一方面通过泰罗制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普及了标准化作业,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生产计划,定额定量、准确及时地组织生产,不存在计件工资的问题。

由此可见,计时工资取代计件工资,不仅是体现了企业工资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变化。换言之,企业工资管理水平的进步,与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计件工资是比计时工资富有刺激性的工资形式,所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前者被后者所取代的事实,证明了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工资刺激作用有减弱的趋势,而管理作用则有增强的趋势。对企业来说,由于对职工的管理比对职工的刺激更为重要,所以通过加强管理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企业素质,能使适度的工资刺激受到加倍的效果。否则,如因管理不力而使企业处于瘫痪麻痹状态,在强的工资刺激也是无济于事的。总之,管理第一,刺激第二,先管理后刺激,这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工资管理的重要经验。正因为如此,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工资管理的现代化是从工资管理开始的,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则工资管理在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其中,美国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生产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则是质量管理。

从我国的情况看,这些年来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企业普遍实行了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包括计件工资变形的承包工资和效益工资),并把它作为刺激职工刺激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资形式。在政治思想工作失去威力,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又落后的情况下,我国企业普遍实行计件工资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与过去那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计时工资相比,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令人担忧的是,迄今为止,由于我们没有摆正管理和刺激的关系,因而对工资刺激和计件工资的时代落后性尚缺乏清楚地认识。结果,一些企业在优先重视工资刺激作用的同时,对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却忽视了。与此同时,尽管我们特别强调劳动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但对工资管理与企业管理的配套改革却重视不够。在学习外国经验方面,尽管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就已全面介绍到我国,但迄今为止,我们学习较有成效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过时了的计件工资,较无成效的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在运用的生产管理和计划管理。其中,部分企业刚一试行泰罗制的某些做法,就以工人反对,不合国情为理由而弃之远远的了。其结果,由于钱对职工积极性的刺激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都不得不优先重视工资管理,工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我国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与以往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相比,这虽有了务实性的进步,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水平而言,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优先重视工资刺激而放松企业管理的现象,在承包工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一些企业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承包本身就是管理不力的结果,所以在层层承包,由职工自己管理自己以后,各级领导都有如释重负之感。在物质利益的制约下,职工自己管理自己虽也能收到某些预期的效果。但这种省力化的管理毕竟代替不了科学的管理。所以,在实行承包工资以后。经营者如不探索加强企业管理的新途径,只满足于检查几项承包指标,就难免不使我国的企业管理继续处于落后的状态。

根据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工资刺激好搞,而企业管理难搞,这就像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也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而一个大学毕业的企业家也未必明白科学管理一样。所以,如果我们不是缺乏知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今后就不宜再在好搞的方面大张旗鼓,在难搞的方面退避三舍了。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详案及教学《小动物过桥》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每月小舞台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