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2024-09-06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共12篇)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篇一

作文教学之我见

贵州省思南中学 张宗琴

作文一般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占60分,有的省份语文试题中作文高达75分,可谓语文“半壁江山”。

大家都知道,作文是语文试题中的压轴题,分值所占比重大,如果一个考生高考作文写砸了,不用说他的高考就失败了,一篇作文定终生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作文不可小视。但大多语文老师认为在阅卷时,阅卷老师为追求速度而打“平均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分上不去又下不来,相差无几,所以作文教与不教没有太大区别。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很重要,成功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而且能塑造人品人格。要让学生成为有语文素养的人,语文老师必须设计好自己的作文教学。

首先,我认为作文是一种艺术,但艺术的高度也得从点滴基础做起。学生进入高中,高

一、高二就要安排他们写周记,一周一记,写出一周中最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是练笔的最佳场地,也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坚持力的最好方式。周记每两周检查一次,但光检查不批改也不行,你还得找出每篇周记的亮点,好的周记也就情不自禁地细批细改,写出励词嘉语以之鼓励,借此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就要语文老师多花点时间,多花点心血,和学生一样坚持才行。这样,高二下写最后一篇周记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写出留恋之记,把两年周记作为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用心珍藏,一辈子不忘。

其次,布置作文题要切合实际,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我的作文题分两类,一类是自己命题,一类是教材上“表达交流”模块的作文题。先说自己命题,高一时,学生刚进入高中,又刚经过十天的军训,所以我的学生高中第一文作文题是“高中生活的第一天”或“我已经是高中生了”,亦或是“军训感悟”;高二,这是我们学校从“立志成才”到“故土情深”的层次教育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的关键时期,高二第一文,我的学生就会写“畅想高二”或以“感恩”为话题作文;高三了,学生斗志昂扬,你追我赶,感受特别,我会安排他们写“我的高三”,意在让学生认准目标,找准努力方向,立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这几道作文题很有必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思想健康向上,何乐而不为?另外,可安排学生写一点评论,如“我看别里科夫”,“我心目中的鲁迅”等,也可安排他们写一些场景,如“听雨”、“节日”、“站台”等,还会安排他们写续写,如《边域》续写等,这些写作均安排在相关教学之后学以致用,学生自然兴趣不少。再说依教材命题,我认为新教材的作文训练编排较好,每个训练主题明确,有的放矢,如“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等,作文题一般设计五道题,有命意作文,有材料作文,有图表作文,还有半命题作文等,形式多样,学生可自由选择,必修五册教材,学生至少在每册中训练两个专题。有了这10个专题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分清文体,明确写作目标,且能掌握多种技巧,比如记叙有细节,议论有观点,抒情有真意等,所以,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不能忽视,我们在统考中也会采用一些专题来考查。

再次,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一件事是批改作文,有的老师不爱布置学生写作文,就是因为作文难改。的确,像我的学生高

一、高二周周有周记,每学期至少5次作文训练,每一次作文批改,从标题到结尾,从文章布局到文章思路,从组词到成句,包括标点符号,每一句每一点,我都要认真批阅。有问题处要指出并改正,佳妙出也要写出欣赏意,最后还有50字左右的点评,有时改一篇稍长的作文就会花掉十几分钟,一个小时改五六本,真的是“苦不堪言”。一次,一位数学老师看见我在改作文,好长时间都没改完一本,他打趣说:“张老师,你改一篇作文,我至少要改20本数学作业。”是的,大作文一定要细批阅,这样老师才会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和写作层次,学生也才有收获有兴趣,每一个学生写了作文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真批阅和真心帮助,所以老师要认真批阅。说实话,每次作文批阅,如果全是老师一人全批全改,确实是件痛苦的事,但虽“痛苦”,却也乐在其中,没有老师的付出,学生的成绩是提不高的。但每次作文,包括周记,都这样改,时间显然不够,我的作文批改分三种,第一种是我的全批全改,哪怕再艰难,每学期本人至少全批全改3次学生习作,第二种是略改,部分作文和周记采用略改,就是通读全文,指出亮点和明显不足,用A、B、C等次标示作文质量,第三种是学生交换改作文,此班与彼班,同一班级各组成员之间交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认真批改同学的作文,要指出标题好坏,有无错别字,错别字应标识并让习作者改正,用波浪线标出佳词妙句,然后写出评语,这种作文批改方式有趣有效,全员参与,但次数不要过多。作文批改了就要评讲,我的评讲也分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老师选出优秀作文(传统做法),优秀作文分90分以上和88-89分两类,90分以上的作文作范文评讲,88-89分的作文口头表扬;第二种方式是选出90分以上作文,让作文的习作者亲自上台范读,同学们认真听讲,自由评价;第三种是全班同学交换评讲,比如习作《边域》续,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本作文(不是自己的),每个同学都上台评讲,一般需3节晚自习完成,效果相当好。由于这种评讲方式耗时长,所以次数也不宜多,一学年可采用一次。

另外,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还有学生的成文习惯和书写,每次作文我必强调“先构思,后行文”,也必强调,字数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文面清洁,少写错别字。相信这两点,大家都做得不错,我就不多讲了。

以上即是我的作文教学之路,多年实践,亦颇有效,在此与大家共勉。

2.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篇二

一、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一)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范畴。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有创新, 不能把创新教学仅仅当做一种表演, 高中教学对学生来讲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注意到, 教学创新是一种教学观念, 如果仅停留在表面, 就远不能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望。教学创新是在总体上对教学的一种指导, 关于创新的概念, 不同的教师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简单地讲, 创新就是不拘一格, 不能死板地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也不应该全部依赖于教学大纲。而应该相应地变换课堂结构, 只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模式都应引进来。但是, 很多教师将课堂结构的创新当做一种外在形式, 认为只有公开课、表演课才能做到不拘一格, 这种想法显然有失偏颇。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例如, 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都可以进行创新, 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再创造的灵活性, 不能仅仅局限到某一点、某一时间或者某一课, 更重要的是绝不能把创新当做一种形式。

(二) 鼓励学生创新, 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打破过去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对话, 同时还要善于营造较为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培养学生自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 不能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要鼓励他们大胆自学, 不能什么问题都拿来讲。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 而日常生活又是语文学习很好的素材, 但是大部分高中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对此,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使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 逆向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训练, 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如在写材料作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 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使材料出新。

(三) 巧妙设疑、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 又是创新的前提, 对事物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发问、不断质疑, 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目前, 一些学生不敢质疑, 其原因有三个:第一, 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因为知识是质疑的条件和基础;第二, 教育氛围不佳, 没有形成敢于质疑的风气, 个别教师不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对于敢于质疑的学生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第三, 一些学生性格内向, 由于胆怯、缺乏自信心而不愿表达。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积极鼓励学生, 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 尊重他们发表的意见, 暂缓对他们意见的评判, 保护好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质疑要讲究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待课文, 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的对象, 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评判, 从而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 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第一, 从字、词、句入手;第二, 从重点、难点入手;第三, 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入手;第四, 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第五, 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入手。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

(一) 大胆运用多媒体来实施语文教学。

(1) 图文并茂促兴趣。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动静相宜和感染力强等无可比拟的优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可以创设出教学所需的一些具体情景, 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和情感愉悦的境界。 (2) 利用美图排列来促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掌握知识是培养智力的基础, 然而智力的发展又可以反作用于自学来获得知识。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依靠满堂灌, 而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二) 大力贯彻“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顾名思义, 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结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 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 从而创设出最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持续和有效地开展, 并且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到认知活动中去, 借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 最终达到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此,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 情境教学模式既区别于一般教学法, 亦异同于以往的教学论, 它不仅仅是融合了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一些实用和科学的原则, 而且在认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其非智力因素, 从而达到并实现愉快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3.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 篇三

一、词意相似,意味不同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诗人非常重视遣词炼字之妙。有的诗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思绪万千。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词意浅显,但情感却稍显复杂,尤其末二句,一反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之常情,偏偏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此二句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以及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关系,我主要抓住“莫”字让学生细细体会,并用“不”字与它进行了替换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与“莫”虽都有否定意味,但“不”就是不,而“莫”为不要、不能,含有着殷殷叮嘱劝留的口吻,这一劝留,不仅见出江南的美好,更可见出游子未尝忘怀的故乡之思,以及游子那有家难归的无可奈何之情。这样通过抓住关键词替换比较,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便豁然贯通。

二、句有类似,主旨各异

古诗词短小凝练,虽然篇幅众多,主旨各异,但常常会在不同诗篇中出现相似的诗句。如果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将两诗混淆,不利于记诵。如课本中杜甫《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与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类似。往届学生在背诵默写时就常将两联记混。所以再教这两首诗时,笔者干脆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重点比较这两联的异同。结合诗境,经过揣摩、点拨,学生了解到虽然两联都以“出师”开头,都用了诸葛亮之典,但“出师未捷”作者重在对诸葛亮“出师一表”之后功业未成的叹惋,表达千百年来如自己一般的“英雄”壮志未酬的痛苦。“出师一表”作者重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这样通过对类似句的比较,学生不仅在背诵默写中再没将两句记混,而且对两首诗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三、内容相似,手法有别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数量不胜枚举,但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咏物、怀古、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边塞等,很多诗虽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内容常有相似之处。如学生在了解了李贺《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后,自然地想到了必修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那段精彩的音乐描写,有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背诵了起来。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描写技法和各自的艺术风格作了比较。明确了白诗侧重现实,多用比喻,着重写乐曲的艺术境界。李诗则侧重奇特的想象,多用夸张,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果。两诗虽然手法有异,侧重点不同,但都将那不可触摸的音乐表现得具体可感,不愧为“摹写声音至文”。学生不由地赞叹起作品的手法之妙,作者的才情之高。

四、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同一诗人,生活境遇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创作,最典型的如李煜、李清照,一个由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一个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因此在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时,笔者让学生将此词与必修4学过的《声声慢》作了比较。写于南渡前的《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这份相思之愁不过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确如作者自己所言,不过是一种“闲愁”。而《声声慢》写于南渡后,北宋灭亡,丈夫病死,作者只身逃难,这时的愁已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之愁,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使是“相识”的雁,《一剪梅》中还能“云中寄锦书”,有望“月满西楼”,而《声声慢》中却已是“雁过也”,徒留人“正伤心”。比一比,两词的“愁情”差异便凸显了出来,学生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五、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文如其人,其异如面。”即是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诗人去写,仍会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和风格,透出诗人不同的个性。极具代表的是唐代诗歌创作领域的两大珠峰李白和杜甫。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笔者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把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了比较。两诗同写了登岳阳楼之感,但面对同样宽阔宏伟的洞庭湖时,杜甫是“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关注现实,时刻不忘身世国事,以致“凭轩涕泗流”。李白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注重夸张想象,心情轻松欢快,以致“天上接行杯”“吹人舞袖回”,飘飘似仙,带人进入一个似真似梦的迷人境界。一个“诗圣”,一个“诗仙”;一个沉郁顿挫,一个飘逸豪放。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各具的艺术魅力便在比较中更加彰显。

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通过比较,既能让学生对已学过的诗歌作一些复习巩固,又能开拓视野,深化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能力。

4.高中书法教学之我见 篇四

书法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一门艺术,其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电脑的普遍使用,在学校随着电子白板、投影仪的使用,人们遗忘了书写,拿起笔来好多字写不出来,更谈不上书法了。在人们遗忘书写的时代,如何普及乃至发扬书法是我们美术教师不可懈怠的责任。

书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是用毛笔书写楷、行、草、隶、篆书体来表情达意的艺术,它凭借点画、结构、章法、笔墨等艺术语汇,创造了具有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以至风格美的艺术形象。在笔墨构成中再现生活,在章法布局中体现力的平衡,在气韵神采中表现人生与表现生命。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学校本课程,在审美教育的旗帜下,找到新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在书法教育的方略上,以审美教育为主线,根据书法教学的自身功能特点,以激发学生的书法动机,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意识为主,逐步强化学生的理想和世界观,不断探索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看法。

一、教师自身知识、自身的书写修养的提高,是教好学生书法课的有力保障。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及自身修养。自己如果不懂书法理论,不懂书法技巧,不懂美学知识,凭现有水平想把书法课教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主动学习教育学理论和书法教学理论知识,练好基本功,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用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审美情趣带动学生。

二、重视课堂教学示范,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重在自己,但好的教师的引导或很到位的示范则会起到使学生感到豁然大悟的作用。示范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感受、顿悟。如果教师仅仅讲一讲怎样写,效果就不好,并且有许多技巧性的运笔很难用语言说明白。教师现场书写,一是学生能直观地感受书写过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容易明白,某些平常很难写的笔画就在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下顿悟了。课堂教学示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像现在课堂上使用较多的就是投影仪。用投影仪示范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画面的大小,让学生看得一清二楚,还能让学生看清楚毛笔在逆锋起笔、中锋运笔、回锋收笔以及提按转折时的变化,观察到毛笔在纸上运行留下的丰富多彩、变化不一的笔画形态或痕迹。有的教师直接蘸水在黑板上写,或者将旧报纸、毛边纸贴在黑板上,教师在上面进行示范,也是不错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常说知之者不若好之者,好之者不若乐之者,还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书法更是要有兴趣,书法教学中更存在大量触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情感激发,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首先讲述古今书法名家的感人事迹是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的良方,向学生展示书法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从古到今就非常重视书品及人品。练字的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书法家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书法家,曾经做过平原太守封鲁郡开国公,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较好,而且有着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的书法以沉着键劲的笔力、丰腴开朗的气度,形成了雄伟沉厚的风格,在书法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然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其对书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

四、循序渐进开展教学,逐步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学习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急于求成。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前人创作了大量的书法精品,但大部分学生在把自己写的字与这些精品对照后,会很受打击,觉得书法学习高不可攀。为此,书法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可以隶书作为学生学习书法的起点,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每个笔画都用中锋写出,学生写起来相对容易些。当学生能够正确运笔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分析字形特点,并让其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进行临摹。临帖前,老师要把结构原理讲透彻,要认真分析范字,对范字的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柳体结字内敛外拓,中宫紧收,体势欹侧,取左低右高之势;用笔干净利索,一丝不苟,方笔多于圆笔。颜体结体特点是横平竖直,严密匀整,体态匀称,雍容大度,厚重平稳。正因如此,在课堂训练时,既要教间架结构的普遍规律,也要明确告诉学生不同的字体间架结构是不同的。

五、以勤为径,加强辅导,是书法教学的有效方法。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可见,要想在书法学习方面有所进步,不经过勤学苦练,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的体验领悟是不行的,但光“闷着头”苦练也不行,易走弯路。

六、正确处理学和用的关系也是书法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以致用,如果学而不用或不会用,就不能促进学习效果。通过运用可以使学生了解临习的不足和问题,促使学生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但一些学生练字时写的是一个样,而在实际写作业、写信等日常生活中应用时又是一个样。在教学中只有不断鼓励学生学用结合,学一个会一个而改一个,才能逐渐改变原来的书写坏习惯,才使学生的整体书法水平有所提高。

5.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篇五

河南省杨庄高级中学王二华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必将成为一门基础学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笔者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多年来所看到以及经深入调查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正吞噬着新课改的伟大成果,所以必须得以及时解决!如果错过信息技术,不仅错过的是机遇,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关键词】:调查现状、信息技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面临的现状

信息技术(IT)课程在高中已开设多年了,每年的高一新生开学我都要进行书面问卷调查以及对周边县市的走访调查经过认真的归类整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管理层面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不够,给予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不到一半!更有甚者平时根本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直到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突击一个月应付考试„„以及硬件方面跟不上,虽然近几年教育上对这方面投入很大,但是有些学校的学生一个月下来还不能上机操作一次!

其次,师资配备不够到位,还有一些学校数都凑不够„„另外一少部分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学校都不重视,自己也就放松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采取“放羊式”教学,机子一开就万事大吉不管了直到下课!

最后,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观念不强,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基础薄弱、娱乐性趋势明显,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要求掌握的内容重视不够,学习不认真,把信息技术课时认为是休闲、放松的“美好时光”

二,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信息技术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既是必修课,管理上就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所以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健全、完善,那么我们应该趁着新课改之风不断完善健全有关制度,更新信息技术教学管理观念,比如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同工同酬,优化机房管理„„

二,优化教学方法

1、注重思想教育,提高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首先就应纠正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正确认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具有全面的了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无论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事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

2、强化基础知识教育,有效弥补基础薄弱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是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学生中不乏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但是一般来讲比例不高。作为教师,应当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扎扎实实的为学生补上前一阶段欠缺的部分。笔者在教学中,高一新生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正确的开机、关机方法等,都会先用一小段时间强化基础内容的学习,然后进入高中阶段的信息教学课程,并让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3、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如在教学简单的图像处理内容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运用教师机进行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分析,在学生演示结束后,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暴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让更多学生纠正了类似的错误。此外,在一些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笔者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自主制作简单的图文混排、网页等,其结果不乏一些好的作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即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小试牛刀”拥有一定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

4、采取多元而全面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遵从的评价原则为: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④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⑤激发学生内在评价的需求。同时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友善的评价靠近学生,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最终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5、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类似于实际运用、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对学生指定一篇文章,让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图文混排,或者从互联网上搜索专门的网站以及当前正学习的各学科参考资料,查找最新热点新闻事件相关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从上到下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教学观念、学习观念,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走上阳光大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基础》

6.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篇六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史料的正确运用对改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来了解和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什么是史料呢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正确使用史料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原始史料;第二,撰写史料,主要出自个各种历史著作;第三,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指的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

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

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的史料。据统计,四册教材引用的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2。史料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说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学中运用史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史由证来,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

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比如:在介绍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数据,为学生放映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们看到历史事实,明白历史证据不可抹杀这一真理。

(三)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史料,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比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书中的史料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教师可以把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在运用好现有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其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可以适当的选用。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教材中很多史料后附有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此外,有一些史料后面没有思考题,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设置思考题,而设置问题也必须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即设置的问题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适中,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其次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设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画卷,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史料多为文学史料,图片史料都屈指可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3教师在这方面理应循循善诱,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这种能力,也会为将来一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学生打开了未来之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4.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5.刘锦鹏:《浅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文理导航》,2011年第7期。

7.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篇七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 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等, 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种:

1. 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 带入大自然, 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 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 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 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 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 略设必要背景, 构成一个整体, 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 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 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 都可通过背景, 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3. 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4. 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也是强烈的,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 塑造出音乐形象, 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关键是在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 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 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 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

上面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运用了直观手段,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 教师伴以语言描绘, 语言描绘可提高感知的效应, 使情境更加鲜明,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几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高中语文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可行性

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法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有现实基础。

1. 高中课改教材的需要

从2006年开始, 江苏就进行了新课程改革, 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均采用了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 对教科书进行了综合立体的设计, 以专题方式呈现, 在专题内部采用板块式的组合, 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 每个专题均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如《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本专题以热爱家乡、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 选取了几个爱家乡的文学佳作。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创设的主题情境中进行语文学习, 更有效地培养人文精神。而在这种形势下采用创设情境教学, 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2.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设情景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 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 不少教师都开始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 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 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 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 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 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教师寓教于乐。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形式活泼、思想健康的文章, 也有许多意境深远、蕴含哲理的诗词, 以及知识丰富, 逻辑性强的说明文、议论文, 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枯燥死板的, 而应是轻松活泼、情趣盎然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 创设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如果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就能利用播音范读使学生领悟语言情感;用图片演示及动画效果, 再现情景, 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教学思路与再现生活形象等。它可以融视、听、感、悟、思于一体,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高中语文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 情境的创设频繁运用于语文课堂。但是诸多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情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 我觉得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中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有待于探索出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

1. 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易出现的误区

(1) 仅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情境的创设。往往在导入新课后, 情境的创设就已完成任务, 退出教学过程。在许多的课堂中, 情境创设仅仅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之后与课堂再无关联, 课堂主体部分仍然以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 并未完全发挥情境教学的真正优势。

(2) 过度使用情境且与学习目标相距甚远。有些教师为使课堂生动有趣, 吸引学生的兴趣, 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创设大量的情境, 又与课堂教学关系并不紧密, 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3) 流于形式, 活动松散。在情境创设时, 教师把握控制不紧密, 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于肯定学生的意见, 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导致整个课堂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2. 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注意点

(1) 正确地理解情境, 避免简单化。高中语文教学所运用的情境多是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创设的间接情境, 因此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至关重要。一要注意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因为情境毕竟是一种教学手段, 是一种表现形式, 而形式则是为内容服务的, 手段要服从目的。所以, 情境创设要为学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服务;二要切忌简单化地理解情境, 不能将“情境”简单地理解为某种非常具体化的实物或场景。我认为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应当是一种意境, 是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如古典作品是善于写意的, 虽然经常运用诸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 但景物描写往往并非完全的实景, 而是虚实融合, 是作者为了达到抒情的目的而创设的。因此, 在进行这类古诗词的教学时, 创设情境不能把作品中的物象看得过实, 即不能讲花就用花、讲草就用草, 而是要结合作品的思想内涵, 创设出一种与整部作品的情、景、理都相和谐的教学意境。

(2) 把握好运用的“度”, 张弛有度。过犹不及,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适度原则, 教学中运用情境也要适度, 主要是不能用得过多、过滥, 以免形式冲淡内容, 喧宾夺主。“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情境教学法也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使用。这些关键之处不仅是教学开始之处, 而且是教学中需要强调或难以理解的地方。针对教学中需要强调的重点问题创设情境, 能给学生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运用相似性情境提供的信息暗示作用来实现。此外, 教学中将一些不够直观、晦涩难解难以理解的问题情境化, 可以将不宜言传的意绪进行形象化、直观化的处理, 辅助学生理解。

摘要: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感悟内涵, 激发学习的潜能与想象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丰富精神, 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可.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0.4.

[2]袁娟.张弛有度方显美——谈职教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中国商界, 2010.5.

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阅读过程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广泛阅读是基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阅读教学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使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之初都想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但相对于化学课上新奇的实验,物理课上奇妙的现象,语文阅读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是毕竟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作基础,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阅读就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二、拓展空间,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置于广阔的学习背景之中

回忆以前的语文学习,不难发现,过去的所谓的阅读教学空间非常狭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 ,阅读学习的内容大都限定在“课文”上。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关。二是与教师有关。因为大纲有这样的规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形成了一种共识:教师处理完了课文就完成了阅读教学,学生学完了课文就完成了阅读能力训练的程序,学生学懂了课文就达到了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于是,教師教课文,学生学课文,就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

第二,阅读学习的天地也大都局限于课堂里。因为阅读学习的内容过于限定在课文上,课堂事实上就成了阅读学习的唯一阵地。尽管过去的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提到了课外阅读。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课外阅读却显得苍白无力。

三、事半功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突出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帮助启发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把握作品。面对作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构成的文化素质去思维、判断、理解和联想作品。由于不同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不同,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也不相同,因此学生对形象的再创造有可能超越作者的创造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审美活动中的直觉性,唤起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我们应该怎么去激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使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呢?

(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丰富、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理解作品。直接经验即学生关于自然风物、社会人生的观察、听闻、交往、体验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要引起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对所要阅读的作品产生“神与物接”,教师就应调动、激活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的仓库里找到与之对应的类似的事,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经历的事情去感受作品中的事,感悟文章的情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教学氛围,使作品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象地浮动起来,生发开去,让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这方面多媒体可以帮我们大忙。

(2)联系读过的旧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更好的理解作品。“读者原有的关于语言的、文章的、文学的、文化的、科学的知识”可以被称为间接经验。一般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已经形成了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在内的综合的心理定势,这种既定的经验使学生遇到类似作品时,就会产生与原来作品相似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学生就能轻松的进入作品,并能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产生新的理解感悟。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这样一篇或几篇旧文本。

(3)动情了才能入理,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理解作品。学生的阅读活动想要步步深入,达到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只靠理性分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动情了,才能入理,明理后,则情更深。怎样让学生“动情”呢?最好办法莫过于诵读。诵读可以增强语感,获得对形象的直接的感受。朗朗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文章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产生深切的体验,进入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诵读让学生用直觉体悟语言规律最终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而且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将文本中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味到生命的律动。平时可以把诵读时间安排在早读,或者课堂上进行一些比赛性质的诵读,可配乐,可分角色饰读,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

(4)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语文的任务,说到底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能更好的促进阅读。这里我所说的写作是指浅层次上的,即在结构或语言上的仿写,或在阅读的文本后进行的续写。这种仿写和续写对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好处,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9.高中英语语音教学之我见 篇九

作者姓名:郁美莲工作单位:萍乡市芦溪中学联系电话:

***

高中英语语音教学之我见

芦溪中学

郁美莲

[摘 要] 高中英语语音教学因与全国普通高考联系不大且评价标准较灵活,因而时常被广大英语教师所忽略,本文以以新课标能力目标为纲,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为例,分别从两大方面—感知活动和发音练习,着重阐述了提高高中英语语音教学的方法。[关键词] 高中英语语音教学,感知活动,发音练习。

一、现象与问题

由于到目前为止,高中英语口语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并没有纳入大学入学考试范畴,所以多数高中英语教师把英语语音教学列入无关紧要的地位,声称当学生把语言整体技能提高之后,语音自然会得到发展。当然,也有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学生们在语音学习上的困难和不足必然会成为影响学生进行英语有效学习的绊脚石。当然,我们高中英语语音教学的目的要使学生的发音尽可能地标准、地道,但是否有必要或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达到“伦敦音”的发音标准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学习英语的环境。

二、语音教学目标

尽管这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仍对学生的语音学习作出了要求:“能在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个人的意图和情感等。”那么,真正的语音教学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本人认为,最少有以下五个方面:发音,音标,重读,语调,节奏。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彼此渗透的。例如,重读就决定了字母的拼音规则。有些同学对于那些国际音标个个都认得,而且叫他拼读起来也较准确,但一放入单词中或句子中就走了形、变了样,使人们听起来怪怪的。其实,他们就是没有重视重读和语调。事实上,如不在发音上努力做些机械性地模仿练习,是很难提高语音教学的。同时,在教学中也要结合许多有意义且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

三、提高英语语音教学的方法与活动

(一)感知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确认和分辨不同的读音,因为对读音的正确感知是进行听力理解的前提。具体方法:

1.使用最小对立体。最小对立体是一对一对的单词,它们在拼写形式上非常相似,只有一个字母在排列上是不同的。教师们可以随便地拼读其中的一个,然后叫同学们进行辨别。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Wordlist2中以c或s 开头的单词中,有这样一些

Can——cash Skin——skip Slam——slim

2.排序。教师们把每组三个三个的单词每次以不同的顺序读出来,然后叫同学们以阿拉伯数字标出教师所读的单词的顺序。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Irregular verbs就有许多很好的例子。

Bit,bid,hit.Let,led,met.Win,won,run 3.找特例。教师可以一次读一组词语,然后叫同学们辨别第几个单词或读音是不同于其它几组的。下列单词同样来自于Irregular verbs:

Let,let,lent,let Run,ran,run,run Led,lead,lead,lead

(二)发音练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发音的能力,其形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机械性的模仿,情境中有意义的发音等。笔者分别举出以下几例

1.听与模仿。同学们重复教师所说的。这类练习能帮助同学们操练单个的发音、单个的单词、单词群和句子。如在上Unit 3内容之前,叫同学们自已拼出课后的单词,然后教师们以标准的英语语调带读。

2.造句。教师给出一系列单词,这些单词应尽量包括相类似的发音,并要求同学们尽可能地多使用给出的单词造句。造出的句子没有必要有实际意义或很强的逻辑性。最好造出一些较为幽默的句子。

3.运用有意义的语境。在一段有意义的语篇中,一定包括了若干重要的发音。教师要使同学们在操练有意义的练习时,同时注意这些发音。如,Unit 3 Workbook中的Writing,第二段就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来操练元音的发音:

Now Tommie is taller than me at 175 cm.He is in high school and is the monitor of his class.He is not shy any more.He told m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about his class when we met.He is very popular with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like him too.He is working very hard at his lessons now, because he wants to go to Peking University.4.学习唱英语歌曲。一些歌词不太长,单词较简单的英语歌曲特别注意节奏与韵脚,对学生的语音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如能教唱欧美经典歌曲、校园歌曲或中文翻唱等,学生积极性较高,兴趣极浓,不知不觉中发准了元音,学会了连读,领会了不完全爆破音等等。总而言之,语音在整个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和教师都必须重视它。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语音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平时对高中生英语语音状况和高中英语教师对语音课堂教学现状的了解,笔者认为语音学习应在整个英语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并应贯穿于英语教学始终,因而提出了上述适合高中英语语音教学的具体建议和方法以共勉。

参考文献:

10.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

王积忠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11.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08

语文是对汉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还对我国优秀文学的发展传承有重要作用,所以语文一直以来都在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不言自明。所以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古典诗词的学习就是背诵,把古诗词背的滚瓜烂熟就可以。对古诗词有这种认识的学生往往古诗词学习能力不强,甚至是高中语文的学习水平都不高。因为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而且基于这个错误,他们把古诗词学习当成了一个负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当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时候,会采用提问背诵的方式要求学生默写,如果学生表现不好,教师对其批评更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演变为学生把古诗词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一种不愉快的体验。

实际上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背诵并不是古典诗词学习的任务,审美鉴赏才是它的任务。唐诗以韵胜,股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不同时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美,即使是同时代的诗词也会因为诗人的个性从而产生不同的色彩。比如同在盛唐时期,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散发着兴象玲珑之美;王维、孟浩然的诗作洋溢着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崔颢的诗句充满着清刚劲健之美;高适、岑参的诗作体现出慷慨奇伟之美。

古典诗词中蕴含不同的美,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学生个人的文学修养。学生要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才会有深入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探索作者深入的情感以及作者通过哪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在目的等等,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背熟诗词乃至正确默写出全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时古诗词部分获得更高的分数,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及在自己对古诗词理解基础上合理运用,让作文更有文采。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初不要着急的提出背诵任务,而是先带领学生朗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体悟。首先请学生来说一下自己对于这首诗的理解。高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已经相对较好,所以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先要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意识

在进行文学批评的时候有一条重要的规则就是“知人论世”,有些文学作品只是单纯的写景或者叙事,但是很大一部分作者是把写景或者咏物与表达更深刻的主题相结合,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的时候就不得不结合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主要经历。比如说盛唐时代国家安定繁荣,诗人游历之风盛行,所以创作出的作品有着大唐盛世的恢弘气度,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代表人物。而“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国家动荡,战乱频生,严重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盛行,《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在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后创作的作品,深刻的写出了民间疾苦以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而国家动乱使得李白慷慨从军却不幸辗转,也再无盛世时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创作气度。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主要的人生经历以及所要学习的诗词的创作背景。要求学生摘录在笔记本上,课上的时候可以随机的请学生来给大家介绍。很多教师还是保持着自己的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所以“恪尽职守”的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其实高中阶段的学生早就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要敢于放手。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可以做的比教师想象中还要好。一个学生找的资料不全面可以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精力集中的程度往往比教师讲解的时候要高,所以适当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

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不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为学生整理一些“标准答案”和 “答题的模板”,虽然答题规范很重要,但是这种教师直接念答案,让学生单纯依靠记和背的做法仍然不值得提倡。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所以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分析了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之后再分析诗词的表层意思,找出作品中使用的意向,讲解一些常见意向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找到诗词的真正主旨。慢慢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或者技巧来实现自己目的的。

高中阶段的诗词学习通常是一个单元有几首不同的诗词,在一个单元学完以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总结。积累主要意向代表的意思,以及诗人创作风格所属的流派、涉及到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要求学生认真地整理到专门的笔记本上,甚至要上交检查。因为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掌握的状况,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学生也能在整理中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整合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2.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对于学生来说, 创新学习是指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发现性、探索性学习, 是与纯粹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类型。它和科学家的探索不可相提并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能力, 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最早提出“创新学习”的是国际未来学会主席马哈蒂·埃尔曼杰拉。他主张用“创新学习”取代现在的“维持型学习”。他在《知识文明中的人类资源》一书中指出:“创新学习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参与、预见。”

创新学习的两个条件:参与、预见。参与就是不仅仅吸收现成, 承认现成, 更重要的还要有自己的见解, 不是老师教什么就记什么, 你自己要动脑筋。在学习过程中, 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又要在大量信息面前, 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对“游园不值”的原因分析, 有的学生认为“主人不在家”, 有的学生认为“主人闭门谢客”;并阐述各自的理由。“主人不在家”的理由可以有多个, 如因为“春色”“满园关不住”, 主人的心情自然是喜悦的, 哪会放过更加美丽的大地“春色”?表现了主人放旷自然的积极心态;也可以从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苍苔”说明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主人不在家。“主人闭门谢客”的理由也可以多个, 如若主人外出, “门”自然要上“锁”, 见“锁”客人自然不会“小扣”且“久”;也可以是主人正在欣赏“满园”“春色”, 不想让客人打扰他欣赏“春色”的雅致。

通过这样的学习, 对于同一个问题, 可以有多个答案, 由此可以预见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创新思维。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改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高中语文教学最能胜任这一时代重任,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1. 改变教师传统的“人才观”问题, 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

如果用狭隘的一种智力模式去对具有各不相同智力倾向的所有学生做好与坏、优与差的评价, 或者让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 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品质, 是最宜培养、发展的个性, 是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阿Q正传》中的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这种性格特征是鲁迅先生所不能容忍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鲁迅爱阿Q们, 希望他们觉悟, 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挺起腰杆做人, 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对此, 有的学生认为,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 阿Q们连三餐都无法保证, 哪里谈得上“幸福的未来”?也有人认为, 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仍有它的积极意义, 不能一概否认。因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身处逆境时学会自我安慰, 等待时机成熟, 东山再起, 未尝不可。这些说法便是对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一种批判, 不全是机械地接受, 而是有创见性地学习。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是要肯定学生批判思维中的合理成分。在这些思想中, 往往有灵感的火花迸发, 对于这些珍贵的“火花”, 教师要给予呵护, 不要用“冷风”将其吹灭。

2. 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 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台湾作家李乐薇写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 精心描摹了自己心爱的小屋。既写了外在景观, 又写了内在精神。教学这篇散文时, 可先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居住的环境, 然后构想心中理想的居所。有的学生喜欢蓝天大海, 便把居所建筑在大海之滨;有的学生喜欢高山流水, 便把居所构建在半山腰之中;有的喜欢田园风光, 便把居所设计在方亩之边。在没有研读新课之前, 学生已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高, 任由驰骋。正当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各自的杰作时, 我适时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杰作与台湾作家李乐薇构建的“我的空中楼阁”作比较, 学生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内容上。下面研读课文自然迎刃而解了。因为学生早已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 也就开启了语文课堂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

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在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均可精心设疑, 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诱发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新见解、新命题, 设法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思路思考。突破常规去探根究底,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获得新知识。尊重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 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的见解, 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 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情感, 并乐于学习。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 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注重开发学生智力, 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开辟多种训练途径。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创新, 是一个民族得以兴旺和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精髓所在。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以给同行们提供一点借鉴。

上一篇:团支部书记演讲稿下一篇:晏明中学2014-2015第二学期九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