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八年级上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2024-10-27

对八年级上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8篇)

1.对八年级上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一

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杨继红

在中考改革的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所有初中历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人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多年,经过长期的学习、探索,结合本校历史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实际,在学校提倡的“学练互助,当堂检测”教学模式的启发下,我经过一番认真的反思,形成了以下几点,与同仁们商榷。

我认为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鼓励自学设疑

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它的特性决定历史知识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例如,我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人物资料图片,鼓励学生背诵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学唱长征组歌,看有关长征影视作品等。通过充分的课前预习,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激情很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非常准确,非常快。同时对长征精神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一次教学中,八(5)班的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我先是一怔,接着一阵激动和自豪,竟然学生对这门课有了兴趣!还有一次,一位同学高声喊道,“老师,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我很高兴,适时表扬了他,并做了解释。于是,我鼓励所有同学大胆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后来,几乎每次我上课进入教室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通过这些案例,我坚定的认为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其次,要探究合作,交流互动,共享成果

历史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那么探究合作,互动交流就尤为重要。那么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

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比如,在《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课教学中,谈到“如何评价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时,我就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相互探讨,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融洽,经过一番讨论,我趁势予以点评,最终达成共识。通过这样,同学们对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就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交流互动,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发言的同学是最大的收获哲。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第三,要恰当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所谓点拨,就是“点石成金”,“四两拨千斤”。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点拨,即在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进行释疑。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提高。例如,在《内战烽火》这一课里,“重庆谈判”这一内容里,蒋介石明明打内战是既定的方针,为什么还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意欲何为?而毛泽东明知道蒋介石谈判是假,打内战是真,却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赴“鸿门宴”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通过老师的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才能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第四,要检测训练,及时反馈矫正

学习历史决不能动口不动手,不能纸上谈兵。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教材中每课都设有多种类型的训练题,教师可以选择的要求学生完成。可以采取独立,小组合作等形式予以实现。另外,现在学生的历史配套练习册,其中一些练习题设计的很好,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而且必须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这样做,是为了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掌握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最后,还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例如,我在上完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这一内容后,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血战台儿庄》《太行山上》《南京大屠杀》;解放战争这一内容完成后,又组织学生观看《大决战》系列影片。我发现,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感性认识,深受了教育,升华了爱国主义主题,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因此,我深深的认为,课堂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拓展,教学主题的升华,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我们必须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影视作品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上几点应当始终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历史教学是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百倍的耐心和付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遵循历史教育原则,以满腔的热情,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真诚的心,去对待课堂,对待学生,我们的教育就会硕果累累。我们应该正确面对挑战,立足课堂,锐意进取,积极研究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2.对八年级上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二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社会学科。历史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和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专业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在讲“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时,我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使学生充分体会毛泽东在听到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推翻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时的喜悦心情, 同时让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情景, 这样不仅增强了授课的感染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只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加上优秀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信服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 师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和开发课程资源 , 传统的教材观有所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材是重要的资源和工具而不是唯一资源。教师注重整合教学资源,不视教材为“圣经”。教师不为教材所缚,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重组整合,拓宽加深,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要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可能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注重了导课的功能

老师都了解导课的真正目的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老师要注重导入新课的设计。如我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导课是如此设计的:出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签约图片,说明三个条约使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很多侵略权益,然而他们并不满足,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自然导入新课。导入不新颖,但很实用,将学生前边学过的知识联系了起来,贴切自然。

4.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小结—检测—结课, 能增强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要注意到这一点,不再出现虎头蛇尾的课堂,课堂结构更趋于完整和合理。

5.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不要背课本和教参 、完全照书本讲

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所讲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做法是,不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学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语言锤炼,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工夫, 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教师。

6.精 心设计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学生兴趣和创新之门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思维活跃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展开主动思考、积极交流,以期解决心中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中思维得到激活,智力得到开发,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7.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而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

让学生动 起来 ,让历史课 活起来 ,可以通过 多种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点评历史; 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感受历史;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 何应钦兵围西安, 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 为什么不能杀? 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 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 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解决了难点。

8.按单元进行复习 ,构架知识结构框架

3.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反思

新课改在甘肃已全面展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笔者现就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高中历史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代课或兼课,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成为新课改推行的最大阻力。

(二)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三)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难度问题

目前高一历史课程开设情况是每周两节课,高一上学期修完历史必修模块一。如要完整修完该模块每章节知识,至少要18个教学周。在升学压力下,在语、数、英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在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确实很难把握。

(四)高考方案问题

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二、实施策略

(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二)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教师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在愉快中接受历史的熏陶。

(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在路上”,在艰难中求索和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九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四

我从事毕业班历史教学有三年时间,虽然不长,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首先,历史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我个人认为历史课堂应该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当然学习方式应灵活多变,阅读、教师设问、学生探讨,材料阅读、自编历史剧,绘制表格,梳理线索,自制知识结构图,大事年表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动脑、动手、动嘴的乐园。

其次,要学会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当前历史教学与语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材料的阅读,中心的把握,答案的归纳,甚至包括作文,语文学习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本身就属于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地理的方位概念直接决定学生能否看懂地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因此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教师应广泛学习各科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其它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再次,联系必要的课外知识。

纵观近三年中招历史试题,问题设置逐渐与时政接轨,与热点问题联系密切,而且与地方历史,甚至与当地当前发展相联系。例如16年设置了这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列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如果教师在平时没有引导,学生在作答时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接触外界比较少。而且这一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是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文化课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上这些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

总之,我认为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今后我会继续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做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⑴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过程,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⑵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学习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一、自主学习。(边读、边写、边划、边记忆)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_____________

3、领导阶级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经过

①1640年查理一世重开议会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②________年__________公开挑起了内战。

③1649处死________________,5月19日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④1653年______________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⑤1660年_______________王朝复辟。

⑥1688年发生不流血政变“______________”,推翻了_______________

5、巩固

《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时间_____________②机构________________ ③目的_____________④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康熙皇帝说“尽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外历史知识请比较中国古代皇帝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王有何异同。从而概括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三、归纳总结,请你用网格的形式为本课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四、牛刀小试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对于以上材料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该材料摘自《权利法案》 B、限制了国王的权利 C、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学说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有人认为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制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3、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中得出的启示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B、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 C、封建势力不如资本主义实力强大 D、新旧社会制度的更迭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

4、确定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法律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英国《宪法》 D、《独立宣言》

5、国王虽是国家的象征,但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哪一次革命的成果。()

5.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反思 篇五

(2013-2014上学期)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不好。初一学生,自我约束力、阅读能力不强,让学生自读课文找重点知识,总觉得太浪费时间,需要十分钟左右,而且重点找不准,在书中乱画,在自学完后,不知道记忆重点知识,有时一节课学习效果太差。所以有时干脆放弃学生自学这一环节,该用传统的老办法,结果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没有很好地重视。能力应是学生在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思考归纳经过长时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的,限于在课堂上时间紧任务重这一现实,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培养训练,使学生在考试时面对一些考察能力的题目上,学生应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对基础知识抓得不牢。从这次考试反映出来的情况看,一些问题平时都讲过,也都让学生记过,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照顾不全,检查不及时,使一些学生成绩并不理想,该会的没有做好,得分比较低。

四、对学习较差的同学重视不足,特别是每一小组中的一少部分同学。由于这些同学基础较差,个人素质不是很好,在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每次检查一般都是这些同学不过关,由此造成成绩特别悬殊。

除以上不足外,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自己在工作上也有些许心得,特总结如下: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

(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6.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篇六

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领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巴班斯基指出,最有效、包罗万象的教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每种教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这是普遍的教学法原则。他认为,在选用教学方法上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巴班斯基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指出了运用教学方法的真谛所在。

教学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的活动,“掌握教学的艺术,其困难和复杂性产生于各种各样需要人们制定决策的复杂情境,因为教学正在这种情境中进行。”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时,就要具体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确定最为适当可行的教学策略,而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认真考虑教法的适用性问题,尤其是要着重思考以下三个方面:是否适合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学。是否适合教师的教。

7.对八年级上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七

2、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习。

在复习第4单元“步入近代“时,让学生比较英国和法国革命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让学生学会横向联系。

在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时,让学生回想一下同一时期中国处在什么时代,发生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4、与实事相联系。

复习“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时,联系现在是什么时代,有哪些科技成果等。

8.对八年级上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八

二、给学生出示明确、完整的答案。有些问题即便有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老师还是应该把完整的答案投放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把标尺。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的根下一篇:2015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