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建设意见建议

2024-07-28

城市生态建设意见建议(精选8篇)

1.城市生态建设意见建议 篇一

关于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建设绿色生态##,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就目前形势而言,距离建设绿色生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主要的问题有:工业污染物排放有一部分未达标排放,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现象;城镇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有限;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区公共绿地较少,美化、绿化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理念,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推进。鉴于此,我建议大力实施好“五项工程”:

1、碧水工程:确保##市附近和沱河水体不受污染,还碧水于人民。(1)##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85%以上,需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2)加强沱河流域的环境保护,特别是绿色植被和水质的保护。(3)加快雪枫沟的治理工作。

2、绿色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发展城市森林文化,把##早日建成森林型生态城市。要加大力度提高中心区的森林覆盖率及城区绿化率,在市区建设综合性公园和植物园,加大城市绿地和小游园的建设,把城市绿地纳入总体规划,此外要坚决保护好城区现有的林木、花草等。

3、洁净工程:给人民创造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重视主干道保洁的同时,加快里弄小巷的改造步伐,特别要重视里弄小巷的道路硬化和保洁的责任管理。

4、美化工程:根据##的城市框架,科学修编新城区建设总体规划,精心设计和提升城市形象。

5、蓝天工程: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燃煤锅炉烟尘污染,建立、完善烟尘控制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使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并保持二级标准以上,让全市人民天天呼吸到清洁的空气。

2.城市生态建设意见建议 篇二

1 城市气候特征

1.1 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 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加上众多的人为热源的影响, 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外, 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 对国内城市热岛效应的研讨愈来愈深入。研究表明:天津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2002年最强为1.2℃, 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2倍, 并以0.11℃/10年的速率加强;武汉的增温速率是0.2℃/10年;上海近20年 (1980—99年) 市内平均温度高于郊区1.2~1.9℃。

城市热岛效应是在城市化的人为因素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1.1 人为因素

城市的道路、广场、建筑物等下垫面都是由砂石、沥青、钢筋混凝土、人为烧制的砖瓦和金属构件等组成的, 具有导热率高、吸热能力强和热容量大的特点, 形成城市上空的热岛环流, 使城市夜晚仍然保持较高温度, 热岛效应比白天更为明显。城市的硬化地面材料, 透水性不强, 雨水通过排水设施快速流失, 致使通过水分蒸发而带走的热量大为减少。

各种人为热能释放行为主要集中于城市, 包括机动车、工业设备、空调装置、居民生活以及建筑物的热释放, 均危害城市环境, 同时也危害着大气环境和增加能源消耗。

1.1.2 气象条件

大量观测事实证明, 稳定的天气形势有利于城市热岛的形成。云量尤其是低云量多不利于热岛的形成, 城市风速小有利于热岛的形成。

1.1.3 影响以负面为主

在中低纬度的夏季, 城市热岛效应会加重高温出现频率和热浪灾害。酷热除会引发中暑现象群发外, 还使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多, 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人群的死亡率升高更为明显。

过高的气温影响人们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城市居住的舒适性趋于恶化。高温引起的供电事故严重影响城市安全、稳定和居民的生活;城市用水量猛增, 造成供水更加困难;同时加剧蒸发量, 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水库蓄水显著减少, 加剧旱情;地面高温使公路交通事故频发 (车轮爆胎和司机疲劳) 。

热岛效应也会改变城市区域以及周围区域的其他天气特征, 包括云雾的形成、闪电发生及降水, 城市的立体建筑和人类活动加强了热力与动力对流, 使得城市发生局地大暴雨或强雷暴的几率增大, 在排水不畅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内涝。

1.2 雾、霾和PM2.5

1.2.1 雾

雾是由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的, 它对能见度产生很大影响。雾出现时, 近地面层大气稳定, 地面风速一般较小,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 大量的烟和极细微的粉尘漂浮在城市上空, 使居民工作和生活在污浊昏暗的空气之中。

1.2.2 霾

霾又称灰霾,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这样定义的:“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 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 使黑暗物微带蓝色。”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 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 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霾, 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 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城市在雾霾的笼罩下, 天空失去绚丽诱人的蔚蓝色, 阳光黯淡, 能见度恶化, 太阳辐射明显削弱, 使到达城区的直接太阳辐射强度平均比郊区少10-20%, 紫外辐射平均比郊区少5-10%。

1.2.3 PM2.5

PM2.5 (中文名为细颗粒物) 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微米颗粒物的总称, 这些颗粒物可以由自然环境产生, 还有一大部分是人为来源, 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而言, PM2.5的成分主要是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类有害物, 既有钢铁、水泥、燃煤锅炉等工业源的排放, 又有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排放, 还有餐饮油烟、装修装潢等量大面广地排放。

雾霾天气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 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 传染病增多。更令人担忧的是, 灰霾还加快了城市遭受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提前到来。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淡蓝色的烟雾, 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里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1.3 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的发展, 工业生产过程中, 尤其是火力发电、冶金、化工等工厂排出的大量废气和粉尘, 穿梭般来往的汽车放出的尾气, 以及千家万户的炉灶中放出的烟气都大量汇入大气层, 使城市上空的大气层中CO2、SO2、CO、氮氧化物、3.4苯并芘等有害气体以及煤末、烟尘、粉尘等固体、液体的悬浮微粒一天天地多起来, 当这些物质在空气中超过一定浓度时, 就会污染大气层, 危及人类的健康、农作物和其它生物的生长。

温度对空气污染程度有影响, 但气温的高低不能反映空气质量的好坏, 而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明显。通常所说的大气逆温现象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一般来说, 冬季逆温层较强较厚, 维持时间较长;夏季则相对偏弱。

空气质量与风的大小和主导风向有关。一般风速增大1倍, 下风方的污染物浓度可降低一半。风速越大, 污染物的稀释就越快, 城区空气质量就越好。当平均风速大于2m/s时, 有95%以上天数的空气质量达标。而长时间的微风或静风则会抑制污染物质的扩散, 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质成倍地增加。不过, 在冬春干燥季节, 土壤湿度小, 风速过大又会将地面的尘粒带到空中, 形成浮尘天气, 使得天空呈现土黄色或漫天昏暗, 空气质量降低。

风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它可使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有一定的方向性, 通常, 污染源下风侧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要比上风侧高得多, 当城市处于重污染企业下风方向时会出现较重的污染;当城市处于其上风方向时就不会受到其污染。

大气层不稳定, 对流较强, 污染物会随上升气流迅速带向高空, 从而降低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大气层稳定, 风速小, 湍流弱, 上下层空气不易发生扰动, 这样的气象条件就极其不利于污染物的向上扩散。

在同一季节气压相对高的时候不容易出现污染, 气压相对低的时候容易出现污染。

降雨量越多空气质量越好, 当降雨超过10毫米时有95%天数的空气质量达标。自然降雨、降雪对空气污染物起着清除和冲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 大气中的一些污染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 降低空气污染气体的浓度, 较大的雨雪对空气污染物粉尘颗粒也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

1.4 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多为硫酸雨, 少硝酸雨, 此外, 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2 安庆市城区气候状况

据对安庆市1951~2010年观测资料分析, 发展中的安庆城市化对气象要素有明显影响:

2.1 气候正在变暖

1951~1990年, 年代际平均气温基本平稳, 波动范围不大, 在16.4~16.6℃之间。1991年以后气温升高现象极为明显, 1991~2000年平均气温为17.2℃, 比前40年升高0.6~0.8℃。

2.2 降水呈减少趋势

这与大规模填湖扩城使本地水汽输送减弱有关。资料显示, 50年代降雨相对充沛, 60年代降雨相对偏少, 2001年以后年降水量有减少趋势, 但冬季降水反而有增多趋势。

2.3 高温日呈增加趋势, 低温日和雾日呈减少趋势。

2.4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 1980年以前, 各年代平均值均在1900h以上, 60年代超过2000小时, 1981年以后有减少趋势, 每年约少200h以上, 其中12~2月减少相对明显, 这与城市发展导致大气污染物增多降低了空气透明度有关。

2.5 平均风速呈逐年减小趋势

这与建筑物不断增多, 密度越来越大, 高度越来越高有关。安庆市区1951-2000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而2001-2010年平均风速减小为2.7米/秒, 减少14.8%。1973-2000年最大风速为17.3米/秒, 而2001-2010年最大风速减小为14.8m/s, 减少14.5%。风速减小, 导致城区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速度减慢, 大气容量低, 空气质量变差, 这对于以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的安庆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6 风向的固定特征明显

安庆市地处长江河谷, 南为皖南山区、北有大别山作天然屏障, 特殊的地形, 造就了安庆特定的气候, 风况的分布就比较特别。由于山脉的影响, 常年风向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据对安庆市区1951—2000年气象实测资料进行分析, 冬半年基本为偏北风, 其中东北风占30%, 从东风到北风占59%;夏半年则多偏南风, 其中西南风占10%, 从南风到西风占23%。一年中, 静风 (风速小于0.2米/秒) 的天数也不少, 占14%, 平均可达50d左右。有趣的是, 安庆市区基本上不出现东南风和东南偏南风。

3 对策与建议

3.1城市规划引入气象因子。一个城市所能容纳污染排放能力是由气象条件决定的。要合理规划城市, 降低人口密度, 特别是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 缓解交通拥挤状况,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2合理调整城市结构和产业布局。将污染严重和耗能高的工厂迁出城市中心区, 合理规划居住区和商业区。任何程度的大气污染, 都与大气的稀释和扩散能力有密切关系, 这两个过程几乎完全依赖于气象参数, 如风、湍流、温度、降水、大气稳定度等。

在城市规划中, 首先关注的是风的作用。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以及居民生活区位置的合理配置, 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主要风向及其变化特点, 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大气污染物和各类噪声的干扰, 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为此, 城市工厂的建设, 尤其是有大量烟、粉尘排放的工厂, 应远离居民生活区, 设置在当地最少出现的风向的上风地区, 使污染物向城市中心及居民集中地区扩散的可能性达到最小。烟囱保持足够的高度, 若建在地势稍高的小山丘上则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切忌布置在山谷窝风地带和盛行风的上风侧;街道规划应尽量与主导风向一致, 有利于空气流通和污染物的扩散。街道要适当宽敞一些, 防止因产生“狭管效应”而容易出现大风灾害,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留下长期的遗憾。合理安排城市建筑布局, 增加城市风道, 有效散发城市中心区的热量。

3.3加强城市绿化, 建设森林城市。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 从多种途径入手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比如增加城市公共绿地、树木和水面等, 对热岛强度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还可以减轻空气污染, 提升空气质量。城市中多块、密集分布的小面积水体对环境的降温、增湿效果更为明显。

3.4推广绿色建筑材料。采用渗水性较强、反射率较高的建筑材料, 可以减少对热辐射的吸收率, 缓解热岛强度, 还可增强抗洪排涝能力。

3.5提倡低碳生活,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上下班多乘公交, 上下楼以爬楼梯为主, 饮食少吃荤多吃蔬菜水果, 与一次性用品说再见, 多用电子邮件, 少用传真机和打印机, 外出和休息的时候及时关闭电视机和计算机等。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 而不是一种能力, 要从小处着手, 从点滴做起, 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

摘要:与农村相比, 城市有着不同的下垫面,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城市气候具有气温高、湿度低、降水偏多、风速较小、能见度差、空气污染重等特点, 以安徽安庆这个三线城市为例, 提出城市规划与建设要充分考虑气象要素, 科学合理地管理城市, 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活动对城市的影响, 营造良好宜居生态,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热岛效应,雾霾,PM2.5,酸雨,大气污染,适应与减缓对策

参考文献

[1]冯娴慧, 周荣.国外城市气候特征的研究进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 .

[2]许克福, 张浪, 傅莉.基于城市气候特征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华中建筑, 2008, (11) .

3.城市生态建设意见建议 篇三

在黎祖交教授看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布的这个《意见》既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基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做出的新的重要部署;既包含对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重申,也包含许多新的内容。其中的“十个首次”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个《意见》的十大亮点。

亮点一: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

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记者: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相较于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部署,您认为其最大亮点是什么?

黎祖交:我认为,《意见》的最大亮点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这从您刚才说到的这个《意见》的名称即可以看出。

我们知道,此前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都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作出的,而且都不是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全面部署,而是作为大会《报告》和全会《决定》的一部分作出的部署,如党的十八大是在大会《报告》的第八部分,即“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的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会《决定》的第十四部分,即“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作出的部署。这次《意见》的出台则有两点和以往的部署有所不同:一是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表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由党的意志和党的行为转变成为党和国家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为;二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一个文件,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文件的部分内容。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中还是第一次,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务求必胜的坚强决心。

记者: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目前要专门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呢?

黎祖交:党中央国务院目前作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基于对我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客观判断做出的。这就是: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正是基于这一客观判断,《意见》特别强调“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特别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也正是基于这一客观判断,《意见》首次确立了“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总体目标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等主要目标。这就使得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还具有明确的可以检测评估的目标要求。

亮点二:首次在党和国家历史文献中

出现“绿色化”的新概念

记者:前段时间您曾在本刊发表过有关“绿色化”的文章,认为“绿色化”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意见》中首次出现的新概念。这是否意味着“绿色化”也是《意见》的新亮点?

黎祖交:“绿色化”当然是《意见》的新亮点,而且是最为重要的新亮点。正如您所说,我曾为此在《绿色中国》杂志发表过《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一文,其中一些观点相信读者已经看到了,不必重复。这里我只想特别强调一点:“绿色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为必须协同推进的“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和集中体现。其适用范围不限于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当然也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认真研读《意见》的全文就不难发现,“绿色化”是其贯穿始终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词。根据《意见》关于“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总体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各方面都要加快推进“绿色化”,实现绿色转型。其中《意见》特别提到要加快推进的“绿色化”包括:

——“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广绿色信贷”;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

——在国际合作中“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开展绿色援助”;

……如此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列举的都是《意见》中直接包含“绿色化”字样的原话。至于没有包含“绿色化”字样而贯穿“绿色化”意涵的内容,如实现思想观念的绿色化,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等,就更是举不胜举了。

nlc202309051643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绿色转型,一个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绿色化”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亮点三:首次明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

记者:《意见》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您对此怎么看?

黎祖交:《意见》全文共有35条,其中有10条是专门讲制度体系建设的,占了将近30%,其篇幅确实不小。这足以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并不只是其所占的篇幅,而是《意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新提法,这就是:“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

记者:您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点?

黎祖交:因为这一提法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新的更深的认识,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大家知道,十八大《报告》在讲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性时的提法是“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讲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性时的提法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当然都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也是对十八大《报告》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无论是“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还是“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都没有明确制度和制度体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何种地位。只有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才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才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最根本的保障是制度的保障。这是因为——正如邓小平所说——“制度是决定因素”,“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我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提出“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而且一口气提出了整整10项制度建设的要求,正是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和巨大威力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来。

亮点四:首次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的明确要求

记者:除了制度保障外,《意见》还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您对此作何解读?

黎祖交:我认为,这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因为其中“统计”一词是在《意见》中首次出现,其中“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的明确要求也是在《意见》中首次提出的。

记者:“统计”一词以前是没有出现过,但“监管”、“监测”和“执法”、“监督”的字样也曾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

黎祖交:您所说的这些字样确实出现过,如在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曾出现“加强环境监管”字样,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第十四部分曾出现“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强社会监督”字样。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一带而过地简单提及,并没有对其提出全面的明确的要求。而这正是《意见》对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关提法的丰富、发展和深化、细化,也正是《意见》不同于以往同类文件的闪光点。譬如:

在加强统计监测方面,《意见》提出: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大各级政府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對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强化执法监督方面,《意见》提出: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禁止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活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

这些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的实实在在的全面明确的要求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当然也不是以往同类文件中几个简单的术语和提法所能比拟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说《意见》首次就生态文明建设的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提出明确要求也是其亮点之一。

亮点五:首次提出弘扬和培育生态文化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记者:《意见》还提出了培育生态文化方面的内容,您对此如何解读?

黎祖交:生态文化的内容是《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见》相较于以往同类文件的一大创新。如《意见》在“指导思想”部分首次强调“弘扬生态文化”;在“基本原则”中首次提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在“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部分又首次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还提出“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同样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

nlc202309051644

值得指出的是,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不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没有出现“生态文化”的概念和“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化”的提法,而且在《报告》和《决定》的其他部分,包括专门阐述文化建设的部分,也没有出现过这一概念和提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弘扬生态文化,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不仅是《意见》的重要内容和一大亮点,还是党和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理论创新。

亮点六: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

國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记者:《意见》还对生态文明教育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您看来,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

黎祖交:我认为,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我注意到,在《意见》的“基本原则”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表述——“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部分又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表述——“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些表述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是,我们要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呢?或者说,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将这些重要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教育、培训,包括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

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将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也作为《意见》的新亮点之一了。

亮点七:首次提出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并就公众参与做出制度安排

记者:《意见》同以往的文件有所不同的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公众参与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做出制度安排。

黎祖交:这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而只有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使公众参与有章可循,也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真正落到实处。《意见》特别鼓励公众参与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其原因就在于此。

记者:那么,《意见》就公众参与作出了怎样的制度安排呢?

黎祖交:总的说是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具体的制度安排还包括: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等。

亮点八:首次提出健全生态文明

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记者:《意见》有一个部分专门讲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问题,您怎么看?

黎祖交:组织领导问题对于任何一项事业和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也不例外。《意见》专门用一个部分的篇幅讲这个问题,并首次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既填补了以往同类文件的空白,也彰显了其自身的一大亮点。

记者:那么,《意见》要求怎样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呢?

黎祖交:《意见》提出的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包括“基本原则”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两个方面。

从基本原则上说,是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上说,其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探索有效模式。抓紧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各地区要抓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实践,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模式,加大推广力度。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开展绿色援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四是抓好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抓紧提出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与《意见》相衔接的区域性、行业性和专题性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同时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就贯彻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亮点九:首次提出支持生态文明

基础设施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记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然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在这方面有哪些新的表述?

黎祖交:在以往的同类文件中基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特别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部分提出:“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生态文明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nlc202309051644

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这两个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大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这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保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个莫大的福音。这当然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

亮点十:首次提出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开展一批专项行动和专项活动

记者:您前面已经说了《意见》有十大亮点。现在您已经谈了九个亮点,请问还有一个亮点是什么?

黎祖交:《意见》还有的一个亮点就是:首次提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批重大工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批专项行动和专项活动。这在过去的同类文件中也是从未有过的。

记者:我记得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曾经提到过“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黎祖交:十八大《报告》中是提到过“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但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除了重申实施这一工程外,还首次提出实施其他一批重大工程,包括: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

记者:您还说《意见》首次提出开展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行动和专项活动,都包括哪些?

黎祖交:《意见》首次提出开展的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行动,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以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循环经济示范行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绿色生活行动、反食品浪费行动,等。

《意见》首次提出开展的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活动,包括: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活动,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等。

此外,《意见》还提出(其中大部分也是首次提出)要构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包括: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重点防护林体系,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全民参与的社會行动体系,等。

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还有了明确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

4.城市生态建设意见建议 篇四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概况

(一)、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名称

(二)、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规模

二、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必要性

(一)、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必要性

三、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进度安排

四、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防洪除涝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5.帮扶村建设意见建议 篇五

一、遵循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遵循原则

以落实“十个一定要”和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统领,围绕十项重点任务(农村饮水安全、村街道路硬化、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农村垃圾处理、安全稳定用电、农村通讯通邮、文化体育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项目帮扶工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二)总体要求

一是找准发展定位。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根据帮扶村经济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帮扶目标,编制近、中、远期发展规划。二是明确建设主体。县乡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运用“三议一行一监督”村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的项目建设主体作用。三是强化职责分工。各地各部门都要围绕推进项目帮扶工作找准定位、细化措施,建立和完善责任体系,切实肩负起帮扶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是体现均衡用力。要对各帮扶村通盘考虑,加大统筹力度,强化综合协调,重点是雪中送炭,实现帮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帮扶效果的总体均衡。

二、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

(一)农村饮水安全

592个帮扶村中,饮水不达标且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180个村,全部调整到今年实施,实现饮水安全目标。共需资金9388.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632.86万元,省配套1877.62万元,市配套173.4万元,群众自筹1704.22万元。

饮水不达标且未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39个村,涉及5.37万人,按照省级财政每人补助200元,市、县财政每人各补100元(属于扩权县的,县级财政每人补助200元),受益群众每人自筹100元,共需投资2685.45万元,需省级补助1074.18万元,市配套503.6万元,县配套570.58万元,群众自筹537.09万元。

此项工作由市水务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全部工作10月份完成,11月份完成验收。

(二)村街道路硬化

592个帮扶村,每村大修或再硬化一条主街道,按长1000米,宽3.5米的标准硬化成油路或水泥路,结合村庄综合整治和排水管网建设,完善道路排水设施。

共需资金9万元。其中:省交通运输厅按村村通或连村道路延伸补助安排5920万元资金;省财政厅从一事一议资金、省发改委从以工代赈资金、省扶贫办从扶贫资金、水泥企业捐赠水泥折款等渠道补助安排5920万元资金;市级补助每个帮扶村2万元,共计1184万元;缺口部分由县乡筹措及其他方式解决。

此项工作由市交通局牵头,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宏观调度;县(市)交通局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协助乡镇或村“两委”组织项目招投标工作。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扶贫办、市委农工委、市文明办、市国资委积极配合。全部工作10月份完成,11月份完成验收。

(三)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592个帮扶村中,72个空白村已列入全省卫生室空白村建设规划,仍按原规划执行,每村建成一个标准卫生室。520个有村卫生室的帮扶村,按照国家《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和省卫生厅要求进行建设,依据村卫生室职能定位,设置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统一标识,建筑面积60平方米。印发村级卫生室标准化设备配置清单,指导帮扶村按本村实际配置。

共需资金3552万元,需要省级补助1382.4万元,市级配套198万元,缺口部分由县级配套解决。

此项工作由市卫生局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组织实施,全部工作10月份完成,11月份完成验收。

(四)农村垃圾处理

592个帮扶村,组织群众开展村庄卫生突击治理,清理街道、庭院垃圾,改善村容村貌。按每40户建设一个垃圾池,按每80-100户配备1名村级公益服务员,主要负责村内卫生保洁、垃圾收运。村级公益服务员优先从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中选择。垃圾处理项目资金,省财政每村出资3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乡解决。

市城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委农工委、市文明办组织实施。此项工作8月份完成,9月份完成验收。

(五)安全稳定用电

592个帮扶村中,未完成电网改造且列入年度农网改造计划的145个村,今年10月份完成改造任务,实现安全稳定用电;未完成电网改造且未列入年度农网改造计划的320个村,争取今年10月份完成改造任务。改造项目需要资金5100万元,其中4100万元由县(市)电力公司承担,1000万元由省电力公司承担。

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负责协调沧州供电公司组织实施。

(六)农村通讯通邮

通讯方面,592个帮扶村已经全部实现通信网络覆盖、互联网宽带上网和3G网络手机信号覆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工信部启动的宽带普及提速工程。

通邮方面,在592个帮扶村已实现全部送达的基础上,多方筹资建设新型村邮站,实现帮扶村居民享有持续、稳定的基本邮政服务。

此项工作分别由市工信局协调,市邮政局和有关运营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全部工作10月份完成,11月份完成验收。

(七)文化体育资源共享工程

592个帮扶村中,已配置文化信息工程基层服务设备未开通的106个村,要尽快开通使用;未配置设备的75个村,市委组织部负责基层点网络开通、网络数据转换和相关设备(电视机、机顶盒、调制解调器等)配置工作;市文广新局协调省文化厅于4月份完成设备招标及采购工作,向基层点提供扩展型服务设备(投影仪、投影幕布、音箱)和提供文化信息资源。

592个帮扶村中,已建有农家书屋的318个村,各帮扶单位帮助提升硬件设施标准,配套电脑、DVD等多媒体设备;未建农家书屋的274个村,省新闻出版局负责每村配送1100册普适性图书和100张电子音像制品;帮扶单位负责采购或捐赠400册以上适合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农民需要的图书及15种以上报刊。

592个帮扶村中,未实施体育健身工程的509个村,每村配备1万元的健身器材,所需资金由省市县分级筹措,省配套254.5万元,市配套127万元;县配套127. 5万元,实现帮扶村全部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市文广新局负责文化信息工程村级基层点所需设备的采购与安装,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做好开通服务和文化信息资源提供工作,8月份前完成;市文广新局负责制定农家书屋具体实施方案,会同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组织实施,6月份全部完成并验收;市体育局负责组织实施体育健身工程,9月份全部完成并验收。

(八)农村危房改造

592个帮扶村,需进行农村危房改造的2350户。全市年度农村危房改造指标重点向帮扶村倾斜,在认真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支持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对所居住的危房进行改造,加快改善农民群众居住生活条件,补助资金由国家和省按照有关政策予以补贴。以县为单位,根据扶贫群众贫困程度、危房改造方式等实际情况,按照相关规定,对危房改造户予以分类补贴。年内全市帮扶村危房改造覆盖率要达到85%,力争实现全覆盖。

市住建局负责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10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并完成县级验收。

(九)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592个帮扶村中,纳入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幸福乡村计划示范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帮扶村共124个,其中,有9个村已完成规划编制,115个村需要重新编制村庄建设规划。592个帮扶村要全部编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省级财政补助每个帮扶村规划资金1万元,共592万元;市级配套126万元,缺口部分由县级筹措解决。

市城乡规划局牵头组织全市帮扶村规划编制工作,负责综合协调、工作指导、督查督办等工作。市委农工委、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及县(市)活动办和驻村工作组予以协助配合。全部工作6月份完成。

(十)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

农业方面,需要扶持的瓜果蔬菜示范村82个,农作物种植村186个,畜牧水产养殖村56个。市、县农业部门会同驻村帮扶工作组,理清帮扶村发展思路,制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予以帮助扶持。加快帮扶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已经成立的1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对41个已初步具备成立条件的帮扶村,引导其尽快依法依规成立合作社。

扶贫方面,对列入的9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贫困家庭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帮助每个贫困家庭建设一个稳定的增收项目;结合当地县域主导产业,对村内适合发展的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林业方面,结合国家生态防护林工程和建设现代果品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帮扶50个以优质梨、小枣和冬枣为主的特色村,在品种改良、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旅游方面,根据帮扶村资源特点及区位和交通条件,重点开发以休闲度假、观光采摘为主攻方向的乡村旅游,实施一批采摘园、观光园、农家乐、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以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增收。

市商务局向省商务厅申请新建和改造农家店项目,选择45个帮扶村重点支持,对承办企业在帮扶村建设连锁化农家店,经验收合格的,每新建或改造一个农家店补助6000元。

市农牧局、市扶贫办、市林业局、市旅游局、市商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组织实施。此项工作11月份完成验收。

三、项目资金和项目计划保障

(一)项目资金保障

在省级支持帮扶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多方筹集资金2312万元,用于帮扶村项目建设。各县(市)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帮扶力度。市扶贫办对纳入国家、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9个县(市)的90个贫困村,每村安排省扶贫开发资金20万元。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邮政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住建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农牧局、林业局、市旅游局、市商务局等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支持帮扶村项目建设。

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优势,多渠道全方位筹措资金,做好对帮扶村项目帮扶工作。帮扶项目建设资金需群众自筹部分,由帮扶单位给予适当资助。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发挥村民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切实让群众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进行投工投劳。

(二)项目计划保障

一是已列入计划的项目要集中实施。饮水安全、扶贫开发等列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帮扶村项目,要对年度实施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把所有帮扶村的项目计划都集中调整到实施。二是相关项目向帮扶村倾斜。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幸福乡村计划示范点、文明生态村等正在申报确定的项目,要把符合条件的帮扶村尽可能多地纳入其中。三是积极争取省支持。市直各有关部门都要向省有关厅局进行汇报,最大限度地争取省级支持。

四、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一)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市直有关部门要把办好十件实事作为年度重点任务,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协调调度,亲自抓好落实。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部门要负总责,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要抓紧制定项目帮扶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明确审批流程、明确时限节点,明确支持政策,明确跟进措施,并以文件形式下发,指导县(市)做好项目帮扶工作。

(二)县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推进作用。帮扶项目涵盖农业农村各个重点领域,要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县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项目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及支持政策,推进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党委政府作为项目帮扶工作的推进主体,县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谋划,亲自指挥。要充实加强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组长,以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帮扶项目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定期协调调度项目落实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全力组织实施。县活动办要配齐配强人员力量,加强与县直部门及驻村工作组的联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项目工作组织体系。

(三)要严格帮扶项目申报和审核把关。驻村工作组要全面把握村情民意,尊重经济规律,按照轻重缓急和实际帮扶能力,会同帮扶村“两委”确定年度帮扶目标,制定具体帮扶方案。选定的帮扶项目,由乡镇政府汇总分类,上报县行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范标准进行技术评审,确定投资概算。行业主管部门将评审结果报县基层建设年活动办公室汇总,县活动办对照十项重点任务和辖区内帮扶村现状及需求,对项目的建设规模、资金需求、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并报县委、县政府审批。帮扶项目需要市直部门审批的,由县活动办汇总,报经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报市活动办备案;对已经符合市行业有关政策,不需要报经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的,要尽快组织实施,并报市活动办备案。帮扶项目需要省直部门审批的,由市活动办汇总,报经省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报省活动办备案。

(四)要进一步强化督导考核。加强对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级党委政府项目帮扶工作的督导检查,对基层建设年项目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要实行专项考核,并作为各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县活动办要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建立情况定期反馈制度;强化系统带动制度,市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行业业务指导,实现各级在项目帮扶指导思想、工作进度、业务操作上的“三同步”。善于发现典型,及时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渤海新区、运河区、新华区、开发区、高新区帮扶村项目所需资金,由本地自行解决,建设标准参照市实施意见。

附:沧州市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项目帮扶工作重点任务分解

xxxx

6.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意见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继续大力开展“企业信用、农村信用、社区信用和区域信用”等四大信用工程建设为主线,着力加强全区经济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环境建设,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和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争先进位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全区金融意识普遍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大幅度提高,金融行政服务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明显改善,政策法制环境明显优化和规范,政银企沟通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具体目标:一是辖内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种类基本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能满足社会对金融的需求,并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二是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秩序良好。金融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或化解,全区各项贷款年均增幅达到25%以上,存贷比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存贷比达到60%以上。三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达到2-3家。四是“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深化,信用农户达到90%以上,信用乡镇占比达到100%,“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比达到90%以上,信用社区占比达到30%以上,始终保持“湖北省A级金融信用区”荣誉称号。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1、开展诚信襄州宣传教育活动。一是通过聘请专家举办专场讲座、召开座谈会和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力开展诚信襄州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增强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二是通过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诚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专项活动,推动全区诚信意识建设;三是在全区中小学校引入诚信教育课程,通过学校来对广大青少年开展诚信教育,从小树立诚信意识;四是组织诚信襄州宣教团,通过节目展演等方式开展诚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争做诚信机关、诚信企业和诚信公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范文网【】

2、加强信用工程创建力度。一是深入开展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负责推动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将农村信用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评选,对评上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的在全区大张旗鼓地表彰,并授予荣誉匾牌;二是大力开展信用企业培植工作。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监控网络。制定实施征信评估标准和监管办法,按市场需求逐步开展企业信用评级活动,在全区企业中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三是全面开展信用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担保机构、各金融机构和社区等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通过 “诚信居民户”、“诚信经营户”、“诚信企业”等信用细胞的创建,提高社区居民的诚信意识。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将信用社区创建与就业再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广泛开展诚信贷款、诚信纳税、诚信经营等各种专项评比活动。将信用工程创建情况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目标,并与绩效和评先表彰挂钩。通过奖优罚劣,推动区域内信用意识普遍增强,信用指标明显好转,信用质量不断提升。

3、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一是加大对守信单位的正向激励力度。对通过信用创建评上信用镇、信用村(信用社区)的,予以表彰并授予荣誉牌匾,对镇、村(社区)主要负责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通过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对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由金融部门在发展生产上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信用社区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和倾斜。二是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长期信用环境不好、存在恶意拖欠债务的镇、村(社区)纳入制裁黑名单,主要负责人不提拔、不重用,金融机构对其提高信贷准入门槛或实行信贷禁入。对失信企业由金融部门给予信贷制裁,在税费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上不予考虑。

(二)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1、加强各类企业自身建设,改善信贷条件。积极引导各类企业规范经营、合规发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各企业要自觉强化金融意识,加强对金融信贷政策法规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注重信用积累,积极创造信贷条件,增强融资能力。

2、加强金融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加快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鼓励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或互助性担保机构,尽快建立健全以政府出资入股的担保机构为主导,商业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投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定期召开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协调会议,在企业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方面协调联运,形成安全有效的保、贷、还运行机制。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扩充机制,要通过财政注资和向社会增资扩股的方式,不断增强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不断创新担保品种,扩大担保范围。结合襄州实际,把主要担保对象放在机电汽配、物流、农产品加工、纺织、现代种植和养殖业上,不断促进企业发展。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担保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设立股份制、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扩大企业和银行合作选择面。要探索建立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积极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来区内开展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范围。

7.城市生态建设意见建议 篇七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由于“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引发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所以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成为各界共识,关注城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建设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市,成为各地建设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必须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唯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真正打造以人为本的幸福城市。今年年初,中央财政部出台措施,支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体现了财政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巨大作用。

一、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属于公共产品,仅凭借市场手段无法完成,必须由政府统一规划才能完成。以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为例,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然而治理工作成效甚微,这是由于该地区缺乏一个统一的环境治理规划。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本着“各扫门前雪”的思维方式发展自己的经济、治理当地的环境,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争夺矛盾突出的局面。

一方面,京津两地“极化效应”明显,加大了河北地区发展的难度。由于北京、天津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水平较高,对河北的资源和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发展较为落后的河北地区,人才流失、经济贫困、生态破坏、社会积弱等问题逐年凸显,长此以往,会导致京津两地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而河北地区发展越来越滞后的局面,“环京津贫困带”由此形成。

另一方面,河北的资源承载能力远不足以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推进京津冀内涵集约、协同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在京津冀三地完成产业和劳动力最优转移。显而易见,在这一轮区域均衡城镇建设中,北京负责“输出”,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天津、河北地区,以支持津冀两地快速发展;同时北京会向津冀两地“置换”部分资源,以满足自己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河北的环境承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巨大。以水资源为例。2015年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307立方米,与此同时,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00立方米;二者比较来看,前者为后者的三倍。但是,河北省2015年人均GDP约为46367元,北京人均GDP约为106000元,二者比较来看,后者是前者的两倍还多。如果在每万元GDP耗水量没有降低的前提下,当河北省经济发展速度达到同北京一样的水平时,将同样成为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城市。此外,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是河北水资源承载力脆弱的证明。

近年来,随着北京大批制造业和重工业的迁入,河北省水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北京、天津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河北)的生产要素产生强大的极化效应,河北即使已经是“水资源困难户”,仍然需要每年向京津二地供水。治理京津冀三地环境问题的呼吁已经数不胜数,迟迟难以真正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均衡各方利益的区域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规划。

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三者耦合而成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通过相互关联、在时空上的耦合,共同存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由此可见,跨区域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旨在超越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分别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入手,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一)自然系统

构建自然子系统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的同时从生态的功能中获得利益。加强京津冀地区生态协作机制建设,不仅是缓解区域生态环境严峻形势的需要,也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拓展生态空间,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城市自然系统过程中,需要财政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对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主体进行帮扶、奖励。

一方面,应该建立跨区域生态资源定价与交易机制。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分布不均,以张家口、承德、衡水为代表的河北部分地区,在水资源方面属于出让方,为京津二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且在水土保持方面承担了大量成本,但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河北省并未得到充分的补偿,地区之间矛盾重重。因此,中央和京津两市政府财政应整合区域目前现有各类补助资金,建立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以提供的水资源量和生态服务为基础计算补偿资金。同时,还需要通过界定生态资源的产权,建立跨区域水权交易市场,建立跨区域有偿用水机制,利用市场方式来实现生态资源的配置。

另一方面,应该划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京津冀地区应严格划定保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跨区域生态红线,明确城镇发展边界;建立与生态红线保护相对等的开发权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促进京津部分产业、功能向生态红线限制地区外或周边的主要城镇转移。不断推进环境税替代部分与环保相关的行政性收费,制定排污收费标准,建立政府性基金用于恢复区域生态工程项目的支持。

(二)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建设目标在于通过确定一个或多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核心,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对周边城镇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效应,达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的。以此为标准,京津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呈现出经济社会发展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等特征,具备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开展区域合作,可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1.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

区域生态治理涉及生产方式的转型,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化,具体到京津冀地区还包括冀北生态脆弱区的脱贫问题。因此,就市场角度而言,通过市场一体化,促进产品和要素流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通过人口流动,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减轻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从而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生态治理模式。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打破目前京津冀地区间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2.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优化产业布局。

从历史上看,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布已经形成相对明显的特点。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和教育中心,在人才集聚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围绕教育、文化、科技这些核心资源发展的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是其产业发展特点;河北省则基本以钢铁产业等第二产业为主;天津坐拥天津港口,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加工环节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区域经济系统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在区域间进行合理分工。北京逐步淡化“经济中心”色彩,仅保留“政治中心”角色,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天津恢复“北方经济中心”定位,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河北利用原料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此外,京津两市还可为冀北地区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在生产性服务业、科技信息、市场流通、人才资源、高新技术等方面加强对环京津贫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系统

建设京津冀地区社会子系统对于自然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包括引导人口跨区域合理流动和居住、建设一体化交通系统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网络等等。

1.引导人口有序合理流动。

京津冀地区人口增长集中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市辖区,而在张家口和承德的山区贫困县人口较少。这说明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中心分别向外依次扩展的人口多中心分布的圈层结构已经形成。这种人口圈层分布会产生“累积性因果循环”,即条件好而且发展快的地区会在发展中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发展得更快,结果会进一步遏制困难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困难地区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积累越多,从而发展更慢;而越是发展慢的地区,人口流出效应越大,从而形成了“累积性因果循环”,加剧了河北的城乡失调。

为此,构建京津冀地区城乡发展长效统筹机制、优化产业区域性布局是引导人口流动的一种方式。京津中心城区适合发展高端服务业,通过提高服务业技术装备提升高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减少服务人员数量;同时运用规划的手段及市场的力量引导包括教育、卫生、体育、商贸等一般性专业化发展的服务业向郊区及河北省转移。天津滨海新区要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形成新一轮产业链的聚集,并通过产业链的扩散给周边地区发展的市场机会。石家庄、衡水、邯郸、邢台等城市要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尽可能与京津建立产业关联,参与京津冀新时期的分工与合作,跟着产业链同步走向市场,等等。

2. 建设跨区域、立体式、综合性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

区域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棋,推动京津冀三地间交通互联互通、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方面,逐步改目前京津冀地区交通“单中心放射式”,未来以京津石三大城市为核心,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式格局;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中心城市之间的城际轨道网络,实现城市新功能区开发与轨道站点同步建设。未来,应加快京沈、京张等铁路建设,启动京唐客专线、廊涿城际及白沟支线前期工作;完善公路交通网,推进北京大外环、京秦、津石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断头路”建设和“瓶颈路”拓宽改造;加快构建现代港口群,加快唐山港、黄骅港的煤炭、矿石、集装箱和通用泊位建设,实施秦皇岛西港搬迁改造及东扩工程,深化与天津港的合作;加快完善航空网络布局,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强化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力争承德机场竣工通航。

3. 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网络。

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互送的目标,制定统一的市场拓展计划,包括共同设计旅游产品,共同组合包装旅游线路,共同印制旅游宣传品,共同组织对境内外目标市场宣传促销。联合举办大型旅游产品推介会,组办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节庆活动和促销活动,形成互惠机制。逐步取消各地旅游市场的各种准入壁垒,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进行跨城市的连锁经营。改变目前旅游咨询服务的行政区域限制,结合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实现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

4. 建设区域社会共建机制。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某些工作具有一定的公共品属性,会导致政府和市场均失灵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机制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偿,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首先,要通过公众参与机制来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型。例如,通过居民或环保团体自身带动以及宣传等方式促进生态环保理念和行为的形成,从微观层面推动区域生态治理的进程。居民生活方式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绿色、低碳和节约等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其次,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来促进生态治理政策的落实。受居民和个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政府强制性的生态治理政策在现实中难以达到最优效果,同时受信息不对称的限制,政府也难以监督所有个体的行为,因此实际监管过程中总会存在漏洞。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鼓励公众参与,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检举与揭发,可以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生态治理路径,从而形成对政府自下而上生态治理模式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文魁,祝尔娟等.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Jürgen H.Breuste,Salman Qureshi,XUE Fei.Urban Ecosystems:Functions,Services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J].Eco-city and Green Building,Beijing,2014(04).

[3]苏明,刘军民.推进甘肃省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创新[J].财会研究,2013(04).

[4]邹正方,李兆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合作:挑战与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5]黄志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脆性发生机理与预防[J].生态经济,2014(08).

[6]徐辉.京津冀城市群: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J].北京规划建设,2014(05).

8.双辽市生态草建设的建议 篇八

关键词:“三化”草原;生态草建设;措施;成就;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204-1

0 前言

双辽市草原资源非常丰富,仅天然草场总面积即达102万亩。然而,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盲目垦植、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利用,再加上气候干旱及其他破坏性因素的作用,使西部地区草原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碱化及品种退化现象,使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变得极为脆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地影响了本地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加强草原建设,遏制草原的退化,国家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我省也启动了西部地区生态草建设工程,落实了草原责任制,加强了草原管理和人工种草、草场恢复等工作,这必将对吉林省西部的草原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生态草工程建设前双辽市自然概况和草原三化情况

1.1 自然概况

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东南边缘,东邻公主岭市,南接辽宁省昌图县,西连内蒙古科左中、后旗,北靠长岭县,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全市幅员面积312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万亩,草原102万亩,林业用地72.28万亩,有林地52.83万亩,森林覆盖率12.49%。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年蒸发量1760毫米,为降水量的3.8倍。气候干旱,多风少雨,沙害严重,被生态专家称为“吉林生态的西南大门”。

1.2 草原三化情况

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过度垦荒、放牧等经济活动,草原及部分耕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当地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全市现有草场102万亩,而“三化”面积达57万亩,占50.9%,碱斑面积达30%,可利用面积仅为26万亩,必须尽快进行治理。

1.3 生态草原现状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全市共完成造林57万亩,改良草场39万亩,总投资8.5亿元,全市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应治理面积的47%。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造林12.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治理草场12万亩。现全市森林面积已发展到72.3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9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2.49%,全市沙丘造林58.4万亩,年涵养水源1.82亿吨;营造农田防护林12万亩,堵风口47个,保田增产面积24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4.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8万亩以上。

2 生态草建设的措施、效果

2.1 工程措施

双辽市在生态草建设中,对植被盖度在50%以上,有自然恢复能力的草原采取了建设围栏封闭管理的方法,通过2-3年的管护,植被盖度达到了80%以上。

2.2 工程与技术结合措施

2.2.1 工程围栏与直播种草相结合 对植被盖度在20-50%无自然恢复能力的草原,建设围栏的同时,采取直播草种的方式,草种选择羊草、紫花苜蓿、碱矛等,雨季播种,几年来植被盖度达到了85%以上。

2.2.2 工程围栏与林草间作相结合 对植被盖度低于20%的重度盐碱地草原,建设围栏的同时,建立林草间作的复合模式,采用带状整地方式,带宽4米,栽植抗盐碱灌木——西伯利亚白刺进行盐碱地改良,待形成了一定的生境后,播种羊草,建立白刺-羊草的复合生态模式。这种措施可以使植被另盖度达到90%以上。

2.3 取得的效益

几年来通过生态草工程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草原的产出能力及经济效益,仅封育的304万亩年产草近20万吨,按400元/吨计算,效益可达8000万元。如果加上草籽收入,效益还可大大增加。

3 生态草建设还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不足

农民只重放牧不重管护,不习惯圈养,使得禁牧草原不能禁牧。再者有些部门管护不到位,这些都使草原的恢复有一定的困难,增加了生态草建设难度。

3.2 资金短缺

草原的三化程度不同,围封、造林、种草的资金费用不同,目前在围栏的维修、补植、管护等方面的资金出现严重短缺,使生态草建设成果难以保持。

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破坏生态草工程围栏、在禁牧草原放牧以及盗窃牧草等现象,没有可遵循的法律条文及规定,处罚方法不得利,形成生态草建设中管护难的现象。

4 生态草建设今后发展对策

4.1 搞好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对生态草建设的重视

生态草建设工程是一项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宏伟工程,要采取电视讲座、办班培训、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生态草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群众对保护草原的意识和责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开展生态草建设工程。

4.2 增加科技含量,建立复合生态系统

干旱对草原的破坏日趋严重,建立复合的生态系统能增加草原对干旱、盐碱、沙化的抵御能力,生态草建设中要实现科学种植,对草种、灌木树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选择抗逆性强且经济效益好的草种及树种,草种应选择羊草、苜蓿及碱矛,树种应选择西伯利亚白刺、柽柳。

4.3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生态草建设质量

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争取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的支持,保证生态草建设工程围栏修补、草种补种、树种补植等方面投入,确保生态草建设质量。

4.4 加强管护,保护生态草建设成果

在生态草建设中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教训,配备专业的管护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奖惩分明,切实抓好生态草的管护工作。同时,对草原病虫害和火灾时时监控,及时上报。

此外,要尽早出台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生态草建设的不法分子,保护好生态草的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王德志(1965-),男,吉林双辽人,双辽市卧虎镇林业站工程师,从事基层林业生产及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小学英语学习目标与教学建议下一篇:问世间美为何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