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4-08-13

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共11篇)

1.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一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造有效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张舍中学 周换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但是并不是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教师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点体会。我认为构建读--讲---感---练四环节的课堂结构是构建有效课堂一种有效实用的方式。,(一)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在引导自学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还原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去阅读思考。

如在“一国两制”一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途径?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保留现有社会制度?3.请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放弃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5.面对今天的局势,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什么方法更好?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于看似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地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对课本、教材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历史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打下一定基础。

(二)讲:在已有的读书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三)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教师应根据年轻人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引入一些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史学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言,讨论争鸣,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史料,通过集中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特别是区分信息的真伪,反复推敲观点,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如在评价鸦片战争性质时向学生展示中西方史学界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其次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并据所选专题结成不同的小组,并指导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确定如分配学习任务、辅导同伴、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学生的尺度,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研讨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方式可包括考试、调查、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让成绩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如此则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个体的才智,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不仅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不是由自身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在学习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时,引导学生合作研讨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探讨往往由于年龄和经验不同,会自发出现一些意外解答,教师应随时准备打破框架,改变分析方向,从熟知的课文和史料中解读出新含义,发现新变化,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看成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发现每位学生学习中细微的亮点和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对教学过程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围绕着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四)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试题,提高学生作答技巧。现在的历史试卷变得可灵活了,人文语言的表述,时政热点的结合,图文并茂,让历史不再只是“古董”。于是,我们设计出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愉悦读题,沉着思考,从容作答。作答时力求语言文字简洁,中肯、生动,而不是拖泥带水,更不能答非所问。同时,养成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教育,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批改作业,批改试卷,有打分的划等级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稳住A等生,重点推进B、C等的学生进入A、B等,尽量减少D等的学生数。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2.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怎样引入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好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怎样引入课堂知识是教师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 通过创设更有趣的问题情境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合作, 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能力,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去学习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必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例如, 在对二年级数学中“角的认识”课程进行讲解时, 我运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来引出角和直角。我首先给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角是什么东西, 有什么规律”。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和学生用品中哪些物品中有角, 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 我用多媒体展示我课前准备好的生活中有脚的东西, 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让学生去讨论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粉笔擦、课桌等, 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在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 引出角和直角的概念,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 从而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最后达到培养数学主动思维。

二、通过变式教学, 开拓发散思维,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的变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从而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 揭示不同知识的联系。通过变式教学, 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给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积极去思维, 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义务教育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 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我要求学生要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积极性和思维被调动起来, 对新知识的探究引导他们去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一题多解”的解题思维, 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 多种角度去分析同一道题的数学意识, 织“法”成网, 串“解”成链, 借“题”发挥, 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 不但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掌握数学解题方法, 使知识间融会贯通,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更要善于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 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当学生思维处于兴奋、探索、求新的最佳状态, 使其在“迷惑”与“好奇”的感觉中, 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时, 他们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中, 提高了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兴趣, 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兴趣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具体表现在, 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兴趣,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数学思维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专心致志, 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培养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敢想、敢说, 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 在讲授“平年和闰年的判断”的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们一年过几个生日?”许多学生都纷纷说:“每个人一年只有一个生日当然过一个生日”。这时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 他过了两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 个个情绪高涨, 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数学思维状态, 从而主动进行思维。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目的, 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方向,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思维的能力, 拓宽加深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 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意, 解决一个问题要“想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关键词:主体,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学习积极性,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华.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 (下半月) .2011 (11) .

3.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三

1、常规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一层面主要是指学习中的听、说、审、检、看、想、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等习惯。只有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因此,“四会”中,会说是突破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相互促进。学生说的时候,要引导他说出是“怎样想的”。即要求学生知其然。如要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图意。从书中的一幅图得出多种说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教师的点拨、指导,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3、认真审题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仅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学生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具体做法有很多,如先示范读题方法,学生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中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的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4、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学生认真计算有进步的时候,要给予鼓励表扬,帮助其及时树立自信心。

5、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程中,总是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步骤,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平时家长应让孩子对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进行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给予纠正。每当作业本、测验题发下来以后。学生都应认真检查出错的原因,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完成作业是学生基本的、经常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强调独立完成作业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因此,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以下好习惯:(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浩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等都要规范。(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4)验算。

7、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上听课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与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年级学生,复习则以当天教的内容为主,家长可以让孩子用尝试记忆的方法,把当天学习的课堂知识告诉家长,适当背一些要记的知识。

8、自信的学习习惯

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自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在个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透过自信的学习习惯培养过程,能使学生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钻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使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再让我试一试”“我还有更好的方法”等提出意见的方式,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同时,在学习中教师和家长也要启发孩子善于联想、想像,敢于假设,任何创造都离不开这种思维习惯,从小掌握这种方法终身受益。

4.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四

现代家庭培育孩子的根本问题,首先在于成功培养孩子的习惯。因为这一代家长没有养育独身子女的经验,家长把孩子看得太重,溺爱太多,才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不能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反复思索过这句话,感到极有道理。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好习惯要趁早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在我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主张大人“放手”小孩“动手”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我体会到,习惯培养必须从小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首先要确定规范,提高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我讲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到确定规范对习惯养成的作用,做父母的都特别希望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容易喜欢,在班里容易受欢迎?有礼貌的孩子。女儿就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到哪个地方都自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一个女孩,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礼,甚至给我们家打电话的人都会惊叹:哎呀,你的女儿太可爱了,我什么时候一定要见见她,因为从电话中仿佛都能看到这个小女孩可爱的样子。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接电话,一拿电话就:“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如果妈妈不在,她会说:“我妈妈现在不在,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她吗,需要让她给你回电话吗?”对方不挂电话,她肯定不会放下电话,都是先让客人挂电话之后自己才放下电话,如果不能确定对方是否比自己先挂电话,也是先按下电话听筒下面的按钮,再轻轻放下电话听筒。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她这样做了,所以她很自然就养成习惯了。我说这样对方就不会听到很不礼貌的“咔嗒”的一声。而有些孩子不是这样的,接电话,开口就是:喂,找谁?不在!挂了。这就是习惯养成。一位小同事,都大学毕业了,接完电话“咔嗒”,挂了。我问她你不觉得这样不礼貌吗,她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呀。这是家长的失误。

女儿小时候到同学家里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后来同学的家长的说“我一看你的女儿就很有礼貌,别的孩子都在乱疯,而她很有分寸,还劝别的同学要注意别把阿姨已经做好的饭洒上灰尘了,她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分得很清楚。”

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六一”儿童节,我带着她去“麦趣儿西饼屋”就餐,刚好赶上店里在搞活动,在屋顶四周挂了许多小礼物,可以送给孩子,别的家长抢啊,有的甚至踩到桌子上去“拿”,我就告诉她这样很不礼貌,他们的行为很不文明,首先他们的家长就不对,怎么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呢。一个大厅里只有我和我女儿很安静地在看这样一场闹剧,服务员小姐很赞赏地看着我们,说都象你们这样就好了。这样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哪些行为不对,不该那样做,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无巨细,都要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依照去做,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为习惯了。

比方说写作业,从一上学,我就告诉她,我不会象有些家长那样陪你写,这是你自己的事,回家后先把作业写完再去做其它的事。所以我们到目前为止,从没有陪着写作业写到很晚的事,朋友很是羡慕,说你怎么这么轻松,我说你给她养成习惯就好了,自己也就轻松了。

再比如,看电视,不写完作业不要看电视,她就习惯了。从不因为看电视而耽误写作业。

还有,对电视节目,我说要有选择地看,对你今后有帮助的,增加历史、地理知识的,可以看。至于一些肥皂剧,一些情感剧等又浪费时间,又对你的发展没有帮助,不能看。连我都不看。她也就习惯不看了。

还有就是每天整理书包,她曾经抱怨说别人的家长都是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我说这也是你自己应该养成习惯的事,每天整理一下书包,看明天要带什么东西,该交的作业都写完了没有,有没有美术课及手工课要带的东西等。别人的家长帮他们整理了,看上去是对他们好,实际上不利于他们培养独立做事的习惯。

对于道德修养习惯,比如尊老爱幼,上公共车给老人、孕妇让座,不乱扔垃圾等她很小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家里有老人与我们一起生活,有什么好吃的,从来都是先给老人。因为从小就这样,已经习惯了。

三、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

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候她觉得很累,我说重在坚持。我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她,我说妈妈都这么“老”了,我不用继续学习也照样能过得很好,可是为什么坚持不懈地一直学习呢,我是在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我又要上班,又要学习,累不累,上研究生班的时候,几百人参加全国英语统考,只有极少数的人过关,妈妈过了,给你做榜样。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要分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步骤2: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定家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

步骤3: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所以她也很守时,从小就坚持早起,宁可不吃早饭,也不迟到。

步骤4: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习惯培养要训练很长时间。

步骤5: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小孩一定要及时的表扬。

当她有可喜的进步的时候,鼓励和表扬她,她就很有信心。

步骤6: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在班里头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的行为出现了,大家会鄙视、反对,她回来也经常给我们说哪个同学老师表扬了,为什么。哪个同学被老师训了,又是因为什么。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六大步骤,把每个步骤都做细化,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是我女儿小时候常挂在嘴上的。我很早就培养女儿自己吃饭、自己洗脸等生活技能。从她上幼儿园之前开始,我就让她自己吃饭,尽管吃得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饭粒,我也坚持让她自己吃,慢慢地她就养成了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那种孩子前面走、大人后面跟着喂饭的镜头在我孩子身上从没有出现过。我始终坚持:女儿能做的事我就决不代劳。从她上幼儿园时候起她就自己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我一个同事他的女儿和我女儿一样大,都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天早晨还要给她穿衣服,我说我只记得在她三四岁以前给她穿过衣服,之后再也没有管过她了,都是自己穿。2.孩子不会做的事学着去做,养成孩子为家服务的习惯

做家长的不要老是认为孩子小,不会做事,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在她四五岁的时候,我就坚持让她吃完饭后洗碗,她要踩着小凳子才能够上水龙头,朋友来了说我狠心,我说我要培养她的责任感,我给她说你是家里的成员,有义务承担家务劳动。后来搬了大房子,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保持卫生间的清洁也是她的任务。自己的衣服、袜子等都是自己洗。

第三、孩子碰到困难时自己去想,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身。当女儿碰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她自己解决,比如她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我就让她自己查字典,碰到不会做的题,我说自己好好思考,我现在可以告诉你,可是你下次还是不会,我在孩子的学习上培养她独立作业的习惯,在生活中锻炼她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听写,从一上学起,我就给她买了复读机,我说你可以自己先把要听写的内容录下来,然后放给自己,写下来,我不会给你听写的。因此一直到现在听写都是她自己完成。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去尝试,去体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她们有一个同学的家长就给我说我付出的太多了,我专门辞职下来管她的学习,她的每一步我都给她安排好了,为什么她不如你的女儿呢,我说问题出在你自己的身上,为什么,因为你给她安排的太多了太细了,她一离开你,就不知道该怎么了,所以做不好,而我呢,因为从小就很放手让她自己做,自己思考,她养成习惯了,所以碰到问题,她知道怎么做,怎么正确地处理。

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另外,就是零花钱的问题。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她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当你需要的时候买它,它再贵也是值得的,当你不需要它的时候那么它再便宜对你来说也是贵的,而且是一种浪费。在她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根据我家里的情况每周给她一次固定的零花钱,四五年级的时候改成半月一次,明年开始每月一次。有时候还没有到下次发的时候她就花完了,再要,没有。能不能把下次的先给我,不行。我说妈妈能不能到总经理那里说我这月的工资才几天就花完了,能否把下月的提前给我,她说不行,我说好,你也同样不行。因此她很有计划,还常常略有节余。因为她有自己可支配的零花钱,所以不是给她的(我们从不上锁),既便放在茶几上她也从不多拿一分。

这学期到了新的学校,有一个不小的飞跃,一开始她不太适应,她父亲就给她打了一个比喻:你的初中阶段,就好象长跑,有好几个方阵,你可以在第一个方阵,也可以暂时在第二个方阵,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当冲刺的时候还能猛冲就行了。几次考不好没有关系,现在觉得压力大也是正常的,好好调整一下就行了,她很快就适应了。后来就很轻松。当然这也和老师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总之,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些空闲时间来自由安排,我从不强迫她参加任何课外学习班,我觉得她应该有一些空闲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始终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更棒!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一)读书做笔记

开学伊始,通过指导看图,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的重要性。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1)摘抄。(精彩词句)

(2)编写提纲。(概括主要内容)

(3)写读后感受。

联系学习实际指导学生做笔记。

(二)随时使用工具书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如看到一个字却不知道读音和意思,可用部首查字法或数笔画的办法在字典里查找;知道某个字的读音却不会写,可用音序查字法查找;要准确理解某个词,除了结合上下文揣摩外,还可以在词典里查找;弄不清字的笔顺,可查《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等。

训练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1、拿出《新华字典》,准备使用这一工具书。

2、出示:“dian堂”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字形,你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3、出示:“缝隙”,这个词语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练习:读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使用好工具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强调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持之以衡,不动笔墨不读书!

6.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法初探 篇六

“好习惯终生受益”,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意识培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

二、兴趣激发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小,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四、强化训练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逐渐形成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期望一两次就培养起好习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开始阶段,可用一定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按要求进行督查、指导。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初步养成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后,可由课内发展到课外,并在学科间迁移。如培养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的习惯,教师可让学生明确圈点的具体要求,并且有意识的进行分步训练,因为一次要求、一次训练,是不能形成习惯的。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训练,使之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五、权威激励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容易受到权威效应影响。在对学生学习习惯施加影响时,可以告诉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作家的学习态度和成长经历,让学生时时向“权威”学习,从中汲取力量,在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习惯。例如:讲身边的榜样,讲数学家 “刻苦自学”的习惯与“勤奋出天才”的伟大气质。用这些伟人、名家和身边的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生自然明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六、以身示范

小学生习惯未定,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教师的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二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例如教师写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

书整洁美观一丝不苟,藏书都留下圈点划记的痕迹,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声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学生看在眼里,自然效仿在行动上。

七、师生平等

“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而你自己要成为不是孩子的孩子。”教师用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学生会乐意与老师合作,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一旦与老师有了感情基础,上课就能认真听课;课间就愿意与老师一起玩一起游戏,有时和老师讲,有心里话向老师说。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教师可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不良习惯善意地提一提,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也不厌烦。

八、自我督促

教育心理学表明,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强化行为,印象既深,效果又好。例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从而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九、同伴互助

学生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学的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学习惯的不良,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学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同学修改习作不认真,随心所欲,有同伴给他指出比老师指出其接受性要好的多。互相纠正时,学生如果把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措施等进行反思,又便于更有效地改正不良习惯,巩固和提高良好习惯。

十、家校协同

成功的习惯培养,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无力。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如果家校教育协同,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其发展过程。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觉化,提高能力,健全心智,张扬个性,成就特长,都具有重要用。

2012年11月30日,我校申报并立项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作了一系列的工作。

首先,我们进行了跟课题相关的培训活动。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有的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加强了,但是计算能力又太低;又比如学生的个性张扬了,但是在大课堂背景下,课堂显得过于活跃,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等众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结为部分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问卷调查和老师观察了解到的问题,我们现阶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良习惯,以及形成不良习惯的内因与外因有哪些。

三、探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这些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

四、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通过问卷与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我们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以“我的学习习惯”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哪些,便于对照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我们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归结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8条);一部分为良好的课后学习习惯(5条),并打印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时刻提醒师生注重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了前期的调查与了解,师生已经明确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又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我们首先关注学生课前准备、演算、完成练习、课堂思维习惯的养成。为了便于教师掌握情况,我们制定了《课堂学习习惯观察表》,由研究教师随机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

二、接着,我们又根据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又进行了良好写字姿势的培养、认真听课的培养、独立思考和勤于思考的培养,并制定了相应的观察表。

7.对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一、让爱成为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桥梁和纽带

爱能冶金, 爱能化石, 爱的力量其大无比。如果没有爱, 这世界就没有和平, 没有民主。人只有在爱的世界里才能和睦相处, 才能积极向上, 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品德。那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呢?这正被许多心理学家所认识和重视。美国心理学家布恩和埃克斯特兰德指出, 怎样使我们的儿童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内化成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靠爱和习惯。就小学生而言, 他们很容易被关爱所陶冶, 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 得不到父母的呵护, 受人欺凌, 逐渐养成孤僻、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状态。一些孤僻内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如同冰封的河流;如同在一平如镜的水面下, 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暗流。那么用什么来融化河流的冰, 显出水下的暗流呢?那就是火热的爱心。去年我教过一个叫婷婷的女生, 她孤僻、不合群。我找她谈话, 她撒谎, 态度比较消沉, 作业拖拉, 很少及时完成。于是, 我对她的原始材料进行调查。经查核, 婷婷的父母离异, 随父生活, 在家里受后娘欺凌, 在班级里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学生。后娘的欺凌, 同学的歧视, 使她失去了自信, 对别人充满了敌意。形成婷婷这种行为品质, 是因为她缺少父母的爱, 缺少老师、同学等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生活上种种不愉快的经历导致她这种孤僻的行为, 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产生种种不良行为。在这一年里, 我通过举行各种活动, 如, 拔河、游览、野炊、文艺汇演等活动, 让婷婷参加, 让她与同学交往, 尽量使她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有些班级中的事, 我尽可能安排她与同学一起做。如出黑板报、检查作业等;有时我有意地与她一起活动。老师的信任, 同学的关心, 点燃了她对集体、对生活的爱的火焰。幼小心灵中的隔膜开始解化, 大家经常看到她脸上挂着笑容。同时我与婷婷的父亲取得联系, 要求他与孩子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生活上的关照, 让她知道自己也和别的孩子一样, 有人爱、有人疼。对于婷婷的一些过失或不良习惯, 我总是耐心地指导和帮助, 努力发现她的闪光点, 只有她微小的进步或表现, 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 让她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信心。经过老师、同学、家长的关心爱护, 一年来婷婷有了明显的改变。大家给予她的爱就像一股股无声的清泉, 滋润着孩子那干涸的心田。

学生的进步, 要靠教师诚挚的爱、宽阔的胸怀和友善的态度。老师用关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学生的行为品质就会得到改变。因为“爱”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基础, “爱”是理想和情感的统一, “爱”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如, 我班还有几位学生,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厌学、无故迟到、早退、旷课、有意闹事、扰乱课堂秩序, 对于老师的批评, 不但不接受反而和老师顶嘴。对此, 我“对症下药”, 以关心爱护来慢慢说服他们, 以爱来感化他们, 瓦解他们, 从而使他们转变思想, 走上正轨, 改正错误, 取得了进步, 有的学生在班上还能起带头作用。

尊重学生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要尊重学生就要客观地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兴趣特点。在日常工作中, 我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我们应该尊重别人”;教育学生关心他人, 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性。学生对待他人的态度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因而在教育过程中, 我不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 也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塑造每个学生。我经常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去, 与学生打成一片。为接近学生, 观察学生的言行, 我耐心倾听学生的谈话, 从而了解他们的想法, 分析学生为什么这样想, 为什么这样做, 找到培养学生的切入点, 然后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 他们才会无拘无束地与我谈心, 从思想深处接受我, 之后我才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 我还利用家长会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 特别是有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知识, 提高家长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认识和水平。

二二、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和感召孩子们

模仿是加强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小学生来说, 能否引起模仿, 取决于被模仿对象的权威性和可接近性。因此, 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小学生的言行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身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重要教育方式, 身教的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我首先严格要求自己,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不论待人接物处理问题, 还是日常的言行举动都注意检点自己。在去年刚接过的班级中, 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很不懂礼貌, 上课不尊重他人发言, 中间打岔, 平时骂人当口头禅, 打人是家常便饭, 见到老师不打招呼。礼貌贵在真, 是对他人诚挚的尊重, 同时亦是提醒别人尊重自己的方式。于是我决定以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首先尊重学生的发言, 在上课时, 学生发言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 我都认真听完学生的讲话。我班有个叫丁晓飞的学生, 有爱插嘴的嗜好, 经过我的感化, 她逐渐改变, 现在不但自己认真听别人讲话, 还倡导他人尊重别人讲话。在平时我主动跟学生打招呼, 同时用了些礼貌用语。这样经过半年之久, 学生的口头语言, 改骂人当口头禅为文明用语。在温馨的环境中, 学生懂得了尊重他人, 懂得打人、骂人是不礼貌的。在我的影响下, 学生改变了以往粗鲁的言行。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 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 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记得在一次大扫除, 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首先拿起一块抹布, 带头擦并力求擦得干干净净。臭气熏天的厕所后面无人清理, 我就第一个拿起工具干起来。行动是无声的语言, 不需任何鼓动性的语言, 就调动起学生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积极性。学生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 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同时还与老师比一比, 看谁干得又快又好。在学习方面, 为了改学生的懒惰为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 我决定以身教来感染学生。于是我放弃一些休闲时间, 一有空就看书、学习, 学生看到我的行为, 慢慢受到感化, 也自觉学习了。

事实证明, 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 时时事事做学生的榜样, 注意自身修养, 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 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三、提出明确要求, 反复加强训练

明确要求, 就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的。我在工作中, 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结合我们学校的规定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要求每个学生熟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对照检查, 逐步落实。如要求学生在集会集队时, 一听到广播里的声音, 就立即排队, 而且还要做到“有序、安静、整齐、快速”地到达指定的地点。上学放学时要建立路队制, 让学生走单排。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不得在路上打闹、追逐玩耍, 注意交通安全。

严格训练。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 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 反复训练、反复讲, 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

四四、培养学生通过写日记进行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我一贯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写心理日记, 让学生把自己愉快的事、不愉快的、想不通的事倾诉在上面, 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也通过看学生的心理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调控, 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 完善自我人格, 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习惯。目前, 学生很习惯于通过写心理日记进行自我教育, 班内还评出了自我教育标兵。

8.关于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几点思考 篇八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是拥有电视和互联网的时代,小孩喜欢看电视,这很正常,但无休止无节制的看,则有害无益。看电视是一种学习,但是被動的学习,是被动接受,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孙悟空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说他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如果是看书,你可能会思考,怎么翻,向前向后向上.……等等想了很多,可以发挥你的想象,这是抽象思维。可电视一看,孙猴子就定型,就那么一回事,这是直观形象思维。再说,边看电视边吃饭,长此以往,养成坏习惯,干啥事都不专心,更别说学习了。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边做数学题边听音乐,效果比专心做题的差的多。对于长时间痴迷电视且什么都看的孩子,心理学家做过跟踪调查,这样的孩子人生态度消极,对人或事漠不关心,长大后表现平平。这些在成人看来可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他确实关系到孩子的成长,我们应善于从小事里发现大道理。

首先,让我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心理学上讲,A习惯+B习惯+C习惯=个性,好的个性是多个好习惯的总和,故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决定命运。只要我们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一个从小养成了好习惯的人,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才,或者具有突出的成就。

教育学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语)。作为家长、老师,教是为了不教。试想:一个已养成了好习惯的孩子,还用你苦口婆心的教吗?至少不用多教、多说。换句话说,一个养成好习惯的孩子,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些名人、伟人对习惯也很重视:英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

另外,从实践经验看:(1)无数优秀杰出的人才皆源于小时候养成了良好的习惯。(2)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访谈过200名高考状元,他认为这些状元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总结高考状元的父母培养孩子的六个秘诀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近几年我县高考的优胜者,特别是我省的文科状元何文君就是良好习惯的最大受益者。(3)经调查中发现,孩子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水平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

作为家长或老师,可能有这样一种认识,现代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难教育。而我要说好教育,教育孩子教育什么?就是培养习惯,咱们应该认同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他说的没错,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那如何培养呢?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教育孩子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庭教育是一对一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不荣忽视。学校是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学会做人做事的重要场所,更要重视。

2.应给孩子树立榜样。作为家长,你是一个酒鬼、赌徒,想要孩子洁身自好,可能吗?要求孩子讲诚信,可作为教师却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能做到吗?

3.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的习惯养成是一个不断提醒、坚持训练的过程,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都有可能,但好习惯一旦形成将受益终身。

4.树立目标,严格要求。教育孩子,首先要讲清道理,其次要严格要求。让其明白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会有什么害处。比如:我儿子能养成按时看电视、放学后先完成作业、不边吃饭边看电视等习惯,就是这样教育的结果。不过有时要做到宽严相济,特殊情况特别对待。比如就孩子看电视来说,有时遇到好的节目,孩子不能立即摆脱诱惑,我们可以让他再持续几分钟,来个迂回来点艺术也是可以的。

5.家长应和学校、老师搞好沟通,通力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学校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和保证,只有达成共识,才能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9.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九

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中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 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10.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良好习惯能给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益处。现在,我们应该强烈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即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正在或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了。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会听讲。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一个问题时,总能看到部分学生在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关注,更谈不上重视,只是在老师让学生齐答时,也就随口地应付一下。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只关注了教学进度和任务,只关注了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这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有何收获!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让一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不善于听讲的习惯,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实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应该强调应有的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坐姿,有一个好的发言习惯。对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当的提醒,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比看,看谁听讲最认真。在教师的指点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一个学生写好作业,包括作业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尤其是讲究书写的规范。比如说,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养成在草稿纸上验算的习惯;解答完一个问题后,养成“答”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时常赞许一些学生的作业整洁而且正确率高,其实这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它是教师们平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结果。因此,让一个学生写出一本好的作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听清老师问题的习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老师的一个问题还没有说完时,那些喜欢表现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没有难度,他们会容易回答,如果问题稍为有点难度,他们就无法回答,只能是让课堂纪律混乱。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很容易让这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思维常处于一种浅层次上,不利用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结果,而不表述其思考的过程。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提高感知和观察能力。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以扩大孩子脑子里的印象范围,使之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发展思维能力。

2.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来。也可以引导孩子的思路,并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孩子找出答案。

3.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动一动,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索和有旺盛求知欲的表现。老师和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学习、爱科学、勤动手、好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具体事物,并要求孩子用语言把这些事物的特征(如名称、颜色、状态、大小等)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5.增强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的独立性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培养起来的。从孩子刚学会手眼协调要自己用勺子吃饭开始,家长不要怕孩子弄撒、弄脏,要让孩子自己吃,否则,孩子往往产生依赖性、懒于动脑,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

6.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眼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注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影响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7.加强分类归纳训练。在孩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经常给予孩子分类指导,孩子的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8.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的,暖水瓶的盛热水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碗还可以当一种乐器使用,暖瓶还可以放冰糕而较长时间不化。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9.经常和孩子猜谜语。猜谜不仅有趣、幽默,而且可以激发和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是丰富想象、锻炼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10.开展智力游戏。如摸瞎瞎游戏,有利形成孩子灵活性、推理性、逻辑性的思维品质。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谋生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却把他们的幼小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了解留守儿童概况和联系方式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

二、给留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班主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生活概况,制定帮扶计划、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

四、对留守儿童以包容心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引导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时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这时班主任不能一味责备,应该采用别谈心法与“留守儿童”谈心,说明道理,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区。

五、关注留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1.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一、习惯与学习习惯

现在汉语词典对习惯做了详细解释,习惯是指在长期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者社会风尚。显然,习惯具有长期性和发展性,人的一生会形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反过来会影响着人的行为甚至思想。对于数学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思想。什么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指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对于极易被塑造的学生群体来说,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状态。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

《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提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具体指明了其含义:“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认真勤奋是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合作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意义深远,只有经常反思质疑才能成长和进步。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能对数学思想内化起积极作用,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首次提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的主观能动与情感态度,数学行为与数学能力整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终大的意义。

(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客观存在与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中

“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磨练,方能习以为常。”一年级的孩子刚入校前,在数学学习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所以最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写数字、看图中培养数学意识、逐渐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效激发主观能动性,它具有很强的心理内驱力和学习目标达成的惯性力,它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学习的正向迁移,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具有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学生,往往能安静的、快速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经常长期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和思维,进而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然而创造性的发展更多时候是从数学猜想开始。从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题的经验,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思考的经验。高效的学习往往跟数学活动经验紧密联系。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逐渐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形成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不断产生“辐射”和“折射”效应,使学生今后在适应终身学习上受益。

四、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数学学习动机

积极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主观能动作用,从而重复某种数学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这种积极的行为动机会促使学生对数学喜好,提高了学习者对学习数学的兴奋,导致重复学习,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这些因素及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从小学开始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是开始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二)数学学习行为

积极的学习动机很重要,只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不断的反复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的数学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中获得的行为。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从“听、思、读、写、说”几个方面来规范数学学习行为。听,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这是合作交流的一个基本因素;思,独立思考,认真思索老师和同学的问题或者意见,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读,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读物,仔细审读应用题;写,规范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姿势;说,敢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重要保障。例如:在小学阶段,书写习惯对学生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受到身体和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作业书写相对年纪大的同学来说,难度稍大,但往往书写规范整洁的学生,成绩较好,学习习惯也比较良好。

(三)数学方法指导

纵观学生数学学习生涯,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为数学方法具有程序性和有序性,通过科学指导,这些数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模式,还能有计划的、科学的促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解应用题是很多学生的一个“痛症”,好的解题方法应该先仔细审题,并带着笔标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再根据信息和要求进行再读题、分析,寻找重要的数量关系,解决应用题,长此以往,学生产生条件反射,掌握解应用题方法,良好的解决习惯就形成了。

(四)数学思想培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基”中出现的“基本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结构、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在史宁中的《数学思想概论》系列中,做了清晰的阐释,数学思想方法是相互结合的,没有严格的区分。形态体现为对知识点,如:分类、转化、数学结合、抽象、推理、模型思想等。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有宏观的认识,通过教材解读,提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教会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的意识形态,逐渐转化为数学学习良好素养。从社会角度来看,具有良好的数学思想,还能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上一篇:唠叨的爱小学作文下一篇:大学生宿舍关系调查问卷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