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共8篇)
1.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 篇一
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本文从中职学校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出发,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养成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中职学校进行诚信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诚信问题 教育对策
诚信一词,其语义上是指诚实不欺,恪守信用。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什么阶层的人,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及其重要的分量。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子曰“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然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未来,学生的诚信意识如何将决定我们未来社会的诚信。在中职学校学生欺骗老师、家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偷电动车;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弄虚作假制作假材料;学校招生广告虚假、弄虚作假应对各种检查…凡此种种,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欺诈行为,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些不诚信的行为都蚕食着各种诚信教育的果实,弱化着校园的诚信氛围,成为中职学校学生诚信养成的严重阻力。中职学校应该为学生的诚信教育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先来看以下事例:事例1:学校每学期都要搞“三项红旗竞赛”(包括卫生、纪律、宣传三方面竞赛),一般无扣分的班级在每周的行为规范评比中得三面红旗,扣分的班级一般不能拿到三面红旗,而三项红旗竞赛直接关系到班主任的工作实绩,而这又与奖金、职称等挂钩。也因为这样很多班主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工作。当班级被学生会检查人员扣分,班主任应该主持公道、扶持正义,肯定学生会的工作,自查班级学生行为规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们努力克服自身不足。然而,这个目标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为老师在朝着这一教育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他会由于学生们的问题而被连连扣分,冒着奖金被扣、职称评不上,甚至末位淘汰的风险。因而在学生会竞选时班主任会想尽方法
让自己班的学生进入学生会以便于检查工作有利于本班,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同时暗示学生去找检查人员把扣的分抹去或找检查人员的班主任私下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因为自身原因被扣分不是自我批评和接受教育,而是自己去找学生会检查人员把扣的分给抹去,认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学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不诚信行为,诱导着学生不注重讲诚信甚至造假,也诱导了家长、学校对学生信用品质的漠视。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能想到什么?如果坚持诚信得到的不是愉快的体验,诚信会成为大多数人自觉认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吗? 其次,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现着学校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而这极大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们的利益与道德价值取向。这个事例发生在学校加强教师岗位考核、竞聘上岗、实行末位淘汰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从中可以看到,影响学生道德选择的因素不仅仅是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还有教师的教育影响。而影响教师道德选择的因素决不仅仅是教师本人的道德认知水平,还有教师的个人利益。这样,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就会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影响链:教师影响学生、利益制约教师、制度决定利益、领导制定制度、利益影响领导。
事例2:每学期期末,学校都要进行学科统考,尽管考前每个学生都签了遵守考试纪律的声明,但考试中出现的作弊现象屡见不鲜,作弊手段不断花样翻新。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这两方面:一是学生的期末成绩不理想会受到家长的批评,二是任课教师的期末成果奖励直接和学生的成绩挂钩,监考教师碍于人情未尽到监管的职责,以至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教师做出违背教育宗旨的事情,学生耳濡目染,造成他们诚信意识淡薄,对教育者信任度下降,从而对学校德育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期中考试是检查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业成绩的一种方式,从学生成长角度看,也是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过程,特别是诚信品质和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使对个别试图作弊的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内心也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学生处在是非对错的认识和评价之中,处在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的矛盾对话之中,处在我该不该这样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之中,处在想成功又缺少自信的恐慌之中。学生内心的矛盾和斗争需要教育者给予深入细致及时的引导和指导,促其朝着正确的积极的方面转化,考试期间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最
佳契机之一,发挥教育的魅力,用智慧和爱心促进学生内心矛盾斗争转化,唤起学生自尊自爱之心。
以上两个事例中的这些不诚信的行为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失落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诚然,学校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成为真正的一方净土,但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学校教育是指向未来的,是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学校教育有着相对独立的环境,教育对象是具有较大可塑性的学生。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不能因为社会风气带来的困难而动摇教育的根本宗旨。学校如何实行诚信教育呢?
一、学校的所有的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工作要渗透诚信教育当前学校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要将诚信的价值导向作为整个学校生活设计的重要原则,渗透在所有的规章制度中。而且,诚信教育只有先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要使诚信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就首先要在学校管理的原则上,充分考虑诚信与人们实际利益的关系,让诚信者得益,让不诚信者受损,使不诚信的行为无可隐瞒。当学校所提倡的道德价值取向,与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教师的利益相一致时,教师们才能毫无心理隔阂地接受这种道德价值观。这时候,教师才可能真心实意地用这种道德价值观去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校管理要讲诚信。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显现的种种失信行为,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比如在学校检查活动期间,食堂境况良好,而活动一结束,各种现象迅速死灰复燃,学校的承诺付之东流。此外,从班级干部、奖学金的评选,从后勤采购到学校招生、评估上的虚假行为,都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各项管理要常抓不懈,切不能忽松忽紧,忽冷忽热,上级来人检查了忙一阵,走了松一阵,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的点滴小事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二、教师要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起示范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体现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教师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学生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其身正,不令而行。” 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致,即使说的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会心悦诚服,对你提出的要求也不会踏踏实实的做。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作为一个教师为了晋升职称积极参与公开课的演示。为了上一节优秀的公开课,早有教师带着学生在不公开的课上千锤百炼了无数次,甚至连哪一个问题由哪一个学生回答都已作了分工,演习得炉火纯青了。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耳濡的是弄虚,目染的是作假,天长日久,又会向哪里潜移,向何处默化呢?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表里如一。因为我深深的知道: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情操,身教重于言教,通过身教可增强学生对言教的信服。我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做好课前准备,从小事做起,形成活泼、团结、向上的优秀班风。自己也坚持准时到堂,不拖堂,和学生们一同比赛谁做的好。一个星期一早上,由于家里突发事情,到校时铃声已经响了,耽搁了几分钟才进了课堂,为了完成那节课的教学任务,也拖延了时间。过后我也就把这件事淡忘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后学生的日记本上居然写了这件事,这件事让我大为震动。一件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是啊,自己不守信,怎能服人?立即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做了批评、检讨,如实讲了原因,事后我反而发现同学们更守纪律,诚实守信了。
教师讲诚信应做到:一是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对工作要忠于职守,不能弄虚作假;二是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以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为由偏袒或歧视某一学生;三是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追求,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坚决杜绝各种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教师决不能因个人私利向学生和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或谋求其他方面的方便和好处。
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中落实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始终。日本学校有一种伦理课,诚实、善良、向上、奉献、谦让、名誉、正义是其主要内容。日本中小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诚实是重要内容之一。2001年7月日本正式实施了学校改革教育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中职学校应注重诚信教育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落实。
首先,以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基础,抓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求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学习中做到仪表端庄、礼貌待人、尊敬师长、热心公益、爱心奉献、孝心敬长、诚实守信、品行高尚。同时将上述培养目标落实到行动上要求学生做到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其次,创设诚信教育氛围。学生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没有按要求摆放用完餐的餐具,教师及值日学生会来阻止他的行为,要求遵守行为规范。氛围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使得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秩序,诚信待人。
此外,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教育活动,寓诚信教育于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诚信教育,让中职学校学生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诚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
2.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 篇二
我们一直把真实性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在现实中, 可靠性集中体现在“真实反映”。可见, 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 那无异于会计的消亡, 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除了危害经济与管理之外别无它用。正因为此, 我们才对会计真实性予以了充分的关注, 并向社会各界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们, 在会计真实性方面作出了基本承诺。而社会各界对会计的这种承诺给予了充分信赖, 所以会计信息被人们广泛地用于经济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由此可见, 会计信息之所以为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并运用, 完全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诚信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诚信成了会计的立身之本, 朱镕基总理的“诚信为本”道出了会计真谛。但是, 会计的现实恰恰把它对社会的这一基本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
二、会计有无诚信
会计诚信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讲,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随着经济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两权分离现象的广泛出现, 对资源使用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控, 成为市场资源配置是否有效, 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能否得以协调的关键。对资源使用过程及结果作出如实记录并及时向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报告的责任, 历史地落在了会计身上, 从而使会计诚信变得更为社会所重视。会计诚信的缺失, 不但对所有者, 而且对经营者都将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三、时现时隐的会计诚信
在没有委托人的世界, 会计诚信原则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不过, 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会计的诚信原则并使之在实务中得以切实体现, 是现代会计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同时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其实, 没有委托人的难题并不是现代才存在, 更不是现代才被人们发现。从根本上说, 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走向“文明”的内在要求。竞争强调社会自由流动和追求创新, 诚信突出对他人信任和负责并积极协作, 而“货币自由交换与分配和自主契约”是实现并充分体现竞争与诚信原则的主要形式。信用的确立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前提, 而会计正是维持信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工具。可见若会计缺乏基本的诚信, 则企业间交易、国家间贸易、金融市场的现金流动都将出现一个比一个大的“黑洞”, 最终企业破产、金融市场崩溃、国家混乱。目前的中国产权制度下, 委托方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只存在一些委托方的代表者 (代理人) 。另一角度看, 会计诚信的缺失似乎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现象。其原因, 可从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垄断现象中寻找。可以这样认为, 西方市场经济哺育了会计诚信原则,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又对会计诚信原则产生了严重威胁。当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融为一体时, 会计时而诚信时而无信就成为一种非常正常的状态。进而言之, 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 会计尚未达到足够诚信的程度, 会计诚信原则会时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而会计至今恰恰又尚未具备真正完全抗御各种干扰的能力。会计诚信的时而缺失, 正是市场经济还未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一个标志。
四、回来吧, 中国会计诚信
在中国会计实务中真正广泛地确立诚信原则, 必须从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可考虑的方法无非有两种:其一, 减少会计准则制度中会计选择的弹性区间, 最好完全剥夺会计自主选择会计方法的权力, 使会计处理各种业务只有唯一选择。但这将严重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因而不可行。那么, 可行的办法只能是其二, 让单位负责人100%地承担会计作弊的责任。这样, 任何的会计作弊一旦追究责任都将由单位一把手负全责, 可以无形之中让单位领导不再强迫会计任意操纵对外报告行为, 也可以大大减轻会计人员工作中的心理压力。一旦这样, 会计诚信原则自然回归我国会计实务。当然, 与此措施配套的, 是审计力度的加强, 契约救济手段的配套, 这样为中国会计营造一个不得不讲诚信的工作环境。会计不讲诚信, 其结果必定是单位领导和会计师事务所倒霉。这种设想的依据主要在于, 目前大多数会计作弊都非出自会计系统内部, 而往往是由各种外来力量强加的。新修订的《会计法》把单位负责人认定为会计法律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但会计人员仍纳入会计法律责任之中, 无形之中筑起了会计与单位领导人的统一战线, 容易使其串通作弊。当然, 如果会计人员作假行为是擅自作出的, 若触犯了法律亦应追究法律责任, 但单位领导还不能溜之大吉, 必须承担用人失察、平时监督不力的责任。如此, 会计诚信原则的确立, 不只是会计行业的份儿, 而成了各级领导时时关心的事业。若如此, 中国会计诚信原则的彻底恢复为期不远矣!基于此, 尽快地改变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现实使命。
摘要:这几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 说明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难题。会计诚信原则客观存在并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代会计诚信缺失,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导致了会计诚信原则的实现具有很大的相对性。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是让单位领导人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唯一责任人, 这样才有望真正确立中国会计的诚信原则。
关键词:会计,会计诚信,思考
参考文献
[1]、冯海;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6期
[2]、白荣睿;浅论会计造假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1期
[3]、熊红胜;会计诚信问题的再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107—02.
1999年,我国做出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的庄严承诺并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这项政策的实行受到了广大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大学生的借贷违约行为不断,使得国家助学贷款也只能“匍匐前行”。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行十年来,缓解了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失学问题,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计,至2007年6月底,全国已累计审批贷款学生317.8万人,累计审批贷款合同金额278.3亿元[1]。而2008年一年全国审批贷款合同金额65.92亿元,审批贷款人数67.39万;发放贷款金额65.96亿元,占2008年资助总金额的22.46%。2007年国家开始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到2009年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省份已由5个试点扩大到26个,全国已累计审批贷款学生97.4万人,审批合同金额72.1亿元。但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贷款拖欠严重、还贷难、银行不愿放贷等问题日益突出。2003 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进入还贷期。但由于学生贷款违约率高,各大银行纷纷停贷。针对这个严重问题,2004 年国家制定了新的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在校生全额免息,还贷期限延至六年,由财政和学校共同承担风险,建立了以分先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政策,但至今不良还贷率仍然较高。2008年国家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对最早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8个城市的234所高校所作的调查显示,按照金融部门现行的不良贷款考核标准,国家助学贷款不良贷款率约为12.88%,是各类贷款中违约率最高的一种[2]。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借贷违约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助学贷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深入思考当前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确保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抵押和无担保的学生信用贷款,学生是否诚信还贷,是否有能力还贷成为了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而当前助学贷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学生违约率高、还贷率低。其中,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的诚信缺失和诚信素养不高,家庭很少对学生涉及有关诚信的教育,而中小学一般只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诚信教育还是严重不足,他们对诚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所以,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按时还贷或者逃避债务。还有一些学生对金融信贷、合同和协议的法律有效性认识不足,在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时,提供不准确的个人信息或者不真实的证明材料,使得大学生毕业后,银行和学校无法找到本人。这些行为都打击了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助学贷款申请材料办理不严
学生在大学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必须有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材料,而有些政府部门在出具贫困证明时,因为同情或者熟人关照学生,在对申请人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对那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也出具不真实的经济困难证明。而学校和银行在审查学生申请贷款资格时是不可能到学生家庭所在地逐一进行调查的,只能根据地方政府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来了解学生的贫困情况。
(三)就业难以致短期还款压力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率下降,这直接影响了毕业后学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能力。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机会就业,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也存在着工作环境不佳、工资待遇不高等问题,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还要购房、结婚等,还款压力非常大。另外,我国的助学贷款毕业后还款期限为 六年,而美国、日本等国为十年,还款期限较短也给还贷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
(四)诚信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尚处于建设初期,还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还款体系也不够健全,导致银行很难评估学生的信用。而学校也缺乏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情况记录和考核,对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没有有效的惩戒措施,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此外,我国缺少专门的法律对申请了贷款的学生进行法律约束,特别是对于恶意欠款、延期还款的学生无法可依,难以追究法律责任,一旦出现问题,贷款的追缴就变得非常困难。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国无法不立, 人无信不诚”。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时期,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一方面,学校要建立长期诚信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让学生知道何为诚信;以法律基础课为主阵地,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教育学生诚信做人。同时,充分利用校报、学校广播、校园网、海报、宣传栏等形式,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定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辩论及征文活动,寓诚信教育于多种活动中。另一方面,针对拖欠助学贷款的不诚信现象,学校可以请银行、政府相关人员和用人单位开展讲座,向学生讲解助学贷款违约的利害关系,对学生起到警示和告诫的作用。除此之外,应加强对贷款学生的毕业前诚信教育,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诚信还贷意识。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
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制度,可对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程监管,通过对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与预测,合理掌握助学贷款投放量,降低助学贷款风险概率。一是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估机制。一方面,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了解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还款、学杂费交纳、参加勤工助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以及在校的品行说明、信用记录等。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科学的等级评价,按基本信息、良好行为信息和不良行为信息分类记录。毕业后,将诚信档案存入人事档案,方便用人单位督促大学生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防范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产生。二是建立大学生的诚信监督机制。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前、贷中、贷后都实行监督管理,发现学生存在虚假信用状况或不良行为记录即停止贷款或削减贷款额度。同时,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并逐步与全国个人诚信体系联网,让全社会监督大学生诚实守信。通过监督,使大学生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三是健全大学生的失信惩戒机制。学校要将大学生的诚信作为作为入党奖助学金评定和就业推荐的重要条件,严格规定有失信行为者不得入选。国家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有关诚信问题的法律体系的建设,尽快制订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的威慑力和强制力,惩罚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做好畢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守信能力
在拖欠贷款的一部分学生中,的确有些是由于无力还贷而造成的。这些学生因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自身生存困难,从而无力偿还贷款,不能信守还贷诺言。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贷款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合理、实际的就业服务,提高贫困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在推荐毕业生时,要首先把品学兼优、又是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生优先推荐出去,并关注其最后的就业去向,对不重视学校的合适推选、自己又不能尽早就业的学生,应严肃批评教育,促使其尽早就业。贷款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他们坚守诚信原则,按时偿还贷款的重要物质保障。
(四)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商业性贷款的形式行使公益性的目的,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的信用贷款,既费力又有风险,且难以增加利润,国家对学生贷款违约也无有力的制约和保障措施,降低不了银行的风险。因此,我国可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风险问题。由专门行使贷款的机构发放和回收贷款,产生的呆账和坏账由政府承担消化。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国家指定的地区和行业工作一定期限,而其在校期间所贷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将由国家财政代为偿还。此外,鉴于借款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的特点,应继续大力开展生源地贷款制度,直接面对学生家长发放,这样做既可以及时就地解决贫困学生的入学困难,又便于银行控制贷款风险,因为学生家庭居住地比较固定,借款人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子女毕业后去向容易掌握。
参考文献:
[1]王瑶.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3).
[2]王丽丽.从当前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谈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跨世纪,2008,(11).
[3]李琳,李艳.高校助学贷款中的信用危机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
[4]钟卫乔.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8).
[5]蒋西河.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和高校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6]桂剑萍,钟汉华.当前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7]苗天峰.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4.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篇四
学生姓名:吴静
内容提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屡屡发生,对各国经济发展面临“诚信危机”的挑战。因此本文针对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分析引起会计诚信缺失的种种因,最后根据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提出重塑会计诚信、治理会计诚信危机的策略。
关键词: 会计诚信缺失对策
1引言
谈到会计诚信,自然会想起1985年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著名经济学家骆耕漠发表的动情的讲话,他认为只有会计提供的数据才可靠,他最相信会计数据。由此可见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在西方,“真实与公允”被当作现代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辑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诚信的充分关注,在会计真实性方面做出的基本承诺,是社会各界对会计充分信赖,并将会计信息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的必要条件。诚信是会计的立身之本,朱镕基总理的“诚信为本”道出了会计的真谛。而当前会计诚信缺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危害 [1]
2.1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2.1.1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价泛滥。
会计活动中的某些经营者、承包者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隐瞒真实的经济事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虚报重要经济指标。会计师行业的会计造假尤为严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财务报告。“双安”事件,琼民源、关陌文、银广夏等大量会计造价案例显示出会计失信的严重性。会计造假的愈演愈烈,致使中国市场经济陷入了“信用失控”困境,中国股市进入了“信用短缺”时代,中国会计市场承受“信用危机”灾难。
2.1.2会计职业道德欠缺,职业纪律松弛。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会计职业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职业习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信念和责任感,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2.2会计诚信缺失危害
2.2.1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不诚信不真实的会计资料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税收,而且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及公众利益。
2.2.2危害会计资料的使用者
会计资料的质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也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对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失去他们对会计报表的可信度。
3会计诚信缺失主要原因
3.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首先,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是从属关系,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即会计直接受托于企业管理者,间接受托于企业外部委托者。这种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技术之外,还具有服从性。这种体制结构使会计人员如果要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的披露会计信息,除了个人利益因素外,还会受到来自上级、同事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不坚持原则,听从领导的指使、授意任意操纵会计信息,则又违背了会计诚信原则。其次,公司治理结构的权利配置功能、制衡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及协调功能未能得到基本的发挥,使一些部门机构形同虚设。公司内部管理监督远不到位。再者,就会计本身工作也有许多交叉之处。如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等并未清晰的分离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内部控制得不到实施。
3.2独立审计市场的失灵
理论上合理的审计关系应该是审计人接受审计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并向审计委托人报告工作和收取费用。审计委托人是现实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独立于被审计人,从而避开了经营者对注册会计师的控制。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关系中,上述关系被扭曲为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二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审计关系由三角形转变成直线型结构。另外,近年来非审计服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收入在事务所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审计业务,也可以承办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当这两项服务同时作用于同一客户时就等于注册会计师在复核自己,就很难保持客观立场,无疑会对审计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3.3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为(1)会计政策法律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较为模糊、力度不大,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而带来的利益巨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气焰。且企业方式的更新变化超过了会计制度的调整速度,会计制度的滞后性给会计作假留下了空隙。(2)从监督体制来看,我国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等监督由于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3)会计工作内容主观性较强,同一业务可有若干种选择方法,做出不同估计。这为造假提供了契机。
3.4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会计人员业务整体素质还不高,在一线从事财务工作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较少,实际业务操作技能较低,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的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素质也不高,敢于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少。
4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立足建立一种“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将诚信理念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使诚信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其次,优化董事会结构,完善其监督功能。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对于监督公司管理部门和会计人员舞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者在内部董事中增加非执行董事的比例,二者引入一定量的独立董事,创造出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这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权力制衡的重心。再次,保证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建立和规范可以追究相关责任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健全组织机构,保证其双向监督作用。
4.2改革会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
由政府部门或产权单位作为所有者,向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委派人员代表委派部门监督被委派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该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权,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效遏制了以往“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现象,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
4.3规范独立审计市场
矫正扭曲的审计关系,将聘任事务所的权力从企业管理当局手中转移到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行使,增加委托人对注册会计师的代理环节;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服务范围,提高其独立性。
4.4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空间,如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二是加快制定和出台有一定前瞻性的具体会计准则,尽可能缩小会计选择的弹性区间。三是加大处罚力度,让恶意造假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使其付
出的代价远大于其得到的利益。
4.5强化诚信教育
对于重塑会计诚信,最根本最长久的策略大概在于实施诚信工程,提高相关人员的诚信意识。为此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信用度;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调动群体监督;最后会计人员要自觉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5.结语
总之,市场愈发展,诚信就愈显重要。而会计诚信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理念的不断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会计诚信必将回归会计的本源。
5.试论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篇五
【论文关键词】会计诚信;造假成本;社会诚信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和财务造假丑闻,引发了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会计诚信问题的严重事实出发,详细地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会计活动是企业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它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单位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依据,而且也是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及利益关系人最为关注的信息。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假账泛滥,众多公司包装上市、粉饰报表、欺骗广大投资者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现象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转轨时期机制不完善对会计诚信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市场的各种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信用危机。
(二)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造假成本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市场的各种监管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完善,使得做假账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其所付出的成本和所承担的风险。从目前披露的案例来分析,绝大多数造假者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小于他们所取得的收益。造假收益与造假成本的巨额悬殊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得益驱动机制,即人人都产生了强烈的造假的动机,而对造假失败所承担的风险和后果则抱着侥幸的心理。
(三)官本位“一言堂”为企业法人造假提供了“温床效应”
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的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政企职责不分,政府角色错位,滋生大量的****行为。
(四)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够,形成“观看效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上述部门很难对企业的会计行为实施完全、到位的监督。有的部门为了本地区的利益,还负责帮助企业包装上市、指使财务人员造假。有的部门的人员则收受贿赂,对企业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不完善也是造成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
二、会计诚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一)会计诚信是会计职业本身的要求
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有关准则和制度的要求为有关当事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存在严重的不诚信行为,对国家来说会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种经济指标失真,危害国家的经济秩序,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对投资者而言,他们根据虚假的会计信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他们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投资信心受到打击;对会计人员而言,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不做假账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正如中国现代会计大师、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始人潘序伦先生说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
(二)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和持续融资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发展、壮大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竞争的宝贵的无形资产。事实上,在健康、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一种经济资源,更进一步讲,它也是生产力。西方有句话叫“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一种信用经济与信用直接相关的是交易成本,信用与交易成本成反比,信用度低意味着交易成本高,信用度高则交易成本低、效率高。诚信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购、赊销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非诚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链条中断。离开信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无法发展。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越重要。会计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职业,其直接服从和服务于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会计诚信的必要性。
(三)会计诚信将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主旋律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会计诚信必将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经济生活的主旋律。
6.浅谈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思考 篇六
韩德炜
摘要:从我们国家社会诚信的现状看,多年来虽然在个人、企业、政府等层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当前社会,假新闻、假数字依然不断,抄袭、剽窃现象横行,医疗、食品安全问题也屡禁不止,整个社会似乎正处在一场信任危机中,而危机的背后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分析原因并谋求化解之道是当前要解决的紧要之事。
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缺失信仰缺失根本之策优秀传统文化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转良好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规范,可以说人无诚信而不立,业无诚信而不旺,国无诚信则不稳定。但近年来,“周老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蒙牛“诽谤门”、唐骏假学历、张悟本事件、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以及近来的毒豆芽、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众多造假丑闻轮番上演,让公众一次次倍感社会诚信缺失之痛。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诚信水平,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成为公众的热切期待!
一、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现状,《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五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的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的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也谈到,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首先,就个人而言,现在很多人以“不诚信”为荣,坚持守信的人有时甚至被看成异类。一些人还相信,投机胜于实干,太讲诚信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于是出现了抄袭、剽窃现象,假学历、假论文,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出卖朋友等。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相互激荡、斗争、融合,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不断被冲击,很多人在精神领域找不到标杆,产生了价值观的混乱及行为上的无所适从。据2010年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认为不会吃亏的还不到10%。由此可以推断,多数市民对于诚信更多的是一种期待,而对身体力行则心存疑虑。就是在我们大学生身边,信任危机一样严重。有些同学想找份兼职干,却又不敢相信中介,因为被骗的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怕了,可自己却又找不到,因而只能作罢;有些很好的校园代理给我们推荐跟中所需,尽管便宜、实惠,但我们也不敢相信,第一映像就是这估计又是骗人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再来说企业,进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更能说明现实的情况。曾有人这样用“中国人一天”来调侃:“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这番调侃折射出中国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辛酸与无奈,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方面。实际上,IT、制造、房地产、建筑和金融证券等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有人感叹,在中国很难找到“干净”的行业了。政府在这方面似乎问题不是很大,而且,政府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主体,也一直在努力在构建诚信社会,但由于一些地方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政策多
变、不守承诺,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玩官僚主义以及近两年来在企业职工利益保障问题、房屋拆迁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多方面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使得政府公信力蒙尘,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对社会诚信造成了重大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北京的一小学生利用中国农大的仪器对北京市面得蘑菇进行了化验,绝大多数蘑菇都是经过荧光剂漂白过的,然后他就拿出这个事件让网友投票,10小时内3000网友投票,信任这个孩子的是99%,只有1%相信工商局的声明,工商局的声明是这些蘑菇都没事,肯定没问题;一些政府的公务员考试要小学生去监考„„
二、问题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现状,我们看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诚信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道德生活和民众交往的主流是讲诚信的,党和政府在大力倡导和进行社会诚信建设,但不能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一般看来,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风气不正,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行政不透明等。这些前人多有论述,我也深表同意,但我觉得以上的都是表层原因,其实不论是个体的诚信问题还是企业的抑或是政府的,我认为都是个人的诚信问题。因为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是有人组成的,是有活生生的人去经营和运作的,没有了人,企业和政府就只是冰冷的的机器和代理的房子。因而我说企业和政府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个人的问题,尤其组成的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父母培养和教育出来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先前的教育摈弃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从而使我们丧失根基和信仰,没有了信仰也就无所顾忌了,为了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而首当其冲的诚信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中国人一种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藏在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藏在唐诗宋词里,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中。于是,中国人曾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只有中国人才会明白的执着,但我们这代人可能不再明白。【1】从新文化运动到“文革”,近现代中国在经历重大历史变革的同时,也经历了几次翻天覆地的文化思想运动。但1966年的“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毁达到了“极致”。有学者指出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是利己排他主义的根源。一帮被“语录”冲昏头脑的极左派,在倒洗脚水的时候,连孩子也倒掉了。信用危机应该说是文革后的延续。【2】
“文革”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当权派鼓励人们之间相互揭发、告密,以至于每一个人都敢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父子因历史问题而反目,夫夫妻因“走资派”之争而成仇,领导和老师随时可能被下级和学生批斗。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关爱,“仁、义、礼、智、信”被完全否决,“兼爱非攻”的处世哲学荡然无存。残暴、欺骗、虚伪,这些人性的丑恶全面爆发。“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使人们失去了信仰也失去了精神寄托,人们失去了依附于信仰的谦卑和敬畏。对于“文革”,邓小平的评价之一就是:“他直接造成了中国人道德风气的恶化。”
一个人一旦内心没有了负罪感和畏惧感,在作恶时便会毫无顾忌,十分坦然。在最近的“瘦肉精”事件中,养殖户就表示自己不吃这种猪肉,但却心安理得的高价卖给他人。在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有关宣传双汇冷鲜肉“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字样随处可见,却连瘦肉精都把关不了。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将“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当做人生信条,但最近几年,蒙牛却丑闻不断。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网络抹黑竞争对手,今年4月又被爆出陕西榆林市学生因饮用蒙牛配送的牛奶而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被送医院治疗。
三、措施和方法
针对造成诚信问题的表层原因,首先是政府要做表率。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起着引导和示范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诚信急需政府的引导和支撑。政府应增强对民众的忠诚、责任感,通过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等实际行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赢得最广泛、最深程度的信任,从而为提升诚信竖起高高的标杆。再者是法律要及时介入和规范,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信念、基本原则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并赋予一定的强制力,加大不诚信成本,在道德领域通过严格执法去积极干预和调控。最后是个人,要建立完善个人诚信奖惩机制,引导、激励民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以上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的情况的紧急治理,是治标之举,只能规范,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恐怕就不得不加强对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应该从娃娃抓起,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重塑信仰,铸就诚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缺乏诚信的话题,人无信则无以立足,行事则无法通达,人有诚信则可以立足,行事则可以通达。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人斥之为“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他一生痛恨那些内仁外诈、面善骨恶、巧言令色、欺世惑人的伪君子。孟子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4】古人云:“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不讲实话,不守承诺,就会有灾祸。王安石断言:“然无信而不立。”【6】程序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此便无以立足。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成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7】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诚信教育,当年苏武持节杖牧羊十几载,而忠诚之心不改。关云长为兄弟的一声简单交代,就可以拼了性命保护兄弟的家属,面对大哥的“敌人”的各种诱惑,纹丝不动,坚守信念,当听到大哥的消息时便决然舍弃曹操,过五关,斩六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捍卫着人类最淳朴的“道”于“义”
如此种种,现在已经很少了,所以才出现了如今这样严重的诚信问题,古风之不存,由来久矣,加之改革开放,外来思想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则加剧了今天的问题。所以应该从个体着手,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而且要特别注重家庭和小学的教育,因为人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而处于幼年的他是很多品格道德形成的关键期,知道社会个体的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从而切实加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寻我华夏之根,重塑信仰,铸就诚信。只要解决了个体的问题,那么以个体的人组成的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幸福了吗》 白岩松著
【2】国家行政学院报
【3】 《论语·为政》
【4】 《论语·阳货》
【5】 《礼记·表记》
【6】 《辞同修起居注状·第四状》
7.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篇七
1.1 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是现时代的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作。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中,个体往往采用以自利的方式使利益最大化,但终究必须以道德和法律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追求。否则,利益主体违德又违法,不仅导致“自我毁灭”,而且会导致“市场暴虐”。所以,道德和法律是市场经济运动和会计诚信建设必不可缺的条件。由于我国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很不完善,存在信息传播慢、各个市场主体拥有的信息不一致的弊端,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失信者,宣扬有信誉者。我国市场的诚信保障机制没有形成,缺乏有效的诚信监督机制,对那些违规者不能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致使一些违规者更加猖狂,更加明目张胆。
1.2 企业业绩评价机制不健全
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企业的业绩评价机制是公司内部制定的一套奖惩机制,旨在鼓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去为企业创造利润,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创造力,对于先进积极的员工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奖励,这本是一件毋庸置疑的好事,但是有些人却为了一己私欲,为了个人利益得失,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提高个人业绩,或者利用非法收益去提高个人绩效,因此公司的个人绩效测评往往适得其反,容易让人们急功近利,对自己的工作草草了事以至于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或者使一些有虚荣心功利心的小人钻绩效测评的空子,利用虚假会计报表或者会计数据来提升个人业绩,以致造成会计数据失真。
1.3 会计工作自身的缺陷
(1)会计原则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如财务会计的计量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从而有了应计、待摊等项目的出现。会计信息提供者就可伺机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造假。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企业再对那些重大会计事项须按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核算,要详细、充分披露,而那些次要事项,就可对其简化处理。这也为造假者提供了条件。
(2)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会计准则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等条件下制定的,在一个阶段内会保持稳定。但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其也需跟着转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涌现,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原有的一些会计制度、准则等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而且新的会计准则不能及时制定和颁布,这都为造假提供了可能。
(3)会计工作内容带有主观性。在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企业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的范围越来越宽,这就要发挥会计人员的经验及主观判断来选择,为造假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会计的工作内容需要会计主观进行判断,这就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制造虚假信息的方便,会计人员由于利益的驱使等原因,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评估,违背客观性原则。
2 会计诚信问题造成的危害
2.1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近年,媒体不断报道关于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为牟取个人利益,将会计法律制度和诚信原则置之度外。表现为会计造假致使经济信息指标不真实,严重影响了经济工作的开展和市场调节作用,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本身依靠信用的维系,信用的缺失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如会计利用工作职能,造假账,伪造假报表,虚构假信息,更为严重者还涉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会计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收入,严重的将致使国家财经政策与实际情况相悖,误导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是极为不利的。会计诚信问题对企业和社会有严重的危害,不仅会使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还会严重危害整个市场的经济秩序,企业会计不用诚信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工作,会使一些企业逃税漏税,导致国家税收减少,整个经济政策会脱离实际,从而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危害整个市场经济秩序。部分单位为了牟取利益,设置账外账以少缴税费等。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2.2 导致税收的大量流失
税收的流失主要表现在企业不能如实纳税。国家不能如实审核,其严重影响了我国税收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分配,容易产生不公平竞争。篡改会计统计方式,逃税漏税,企图私吞国有资产,在国家税收严重流失的同时,也影响了国家财经预测和经济政策的有效开展,导致市场经济不稳定,阻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对投资的有效评估。
2.3 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使用者所作出的决策,如对投资者而言,会计报表真实与否关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同时,会计不诚信会导致企业管理工作出现漏洞,一旦企业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将从长远上损害企业利益,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会计统计报表或账目若严重与实际不符,长期下去会使企业损失惨重,严重危害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间接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也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和项目的判断和建设。
3 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措施
3.1 完善公司制度
(1)要规范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管行为。使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进一步明确财税、税务等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建立统一的监督标准,对监督不力的部门应追究其责任。
(2)强化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作用。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不能同时提供审计和影响独立性的管理咨询服务。同时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
(3)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舆论谴责会对造假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产生一定的压力,因此法律应明文规定社会公众有对公开的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分析的言论自由。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价成本;补充惩处条款,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严格追究有造假行为的企业负责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3.2 加强监督体制
(1)建立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对其审计事项实行责任追究制。
(2)建立外部监督体系。由政府组织综合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物价等监督部门进行统一的会计资料检查,实施全面的预警、通报、披露制度。
(3)建立政府监督体系。加大对违法性失真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充分发挥“经济警察”作用。
3.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在校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各个会计学校或各高校的会计专业应设立一门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道德规范,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文化知识兼备的高素质综合会计人员,让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观念从一开始就深入会计人员的内心。
(2)加强在职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会计人员自省自律,切实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重意识、使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一套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实现监督评价作用。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会计造假事件,引起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同时也使会计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对会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样,诚信对会计而言是一种财富,是会计行业之魂。会计诚信的高低,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发展。文章通过对会计诚信问题现状以及会计部诚信问题危害进行研究,分析出造成会计诚信问题缺失的原因,提出建立会计诚信的对策来重塑稳固这个支撑点,保证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计诚信,市场经济,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管小燕.浅谈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金融时代,2012(15).
[2]白茹.探析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10).
8.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会计 诚信 对策 建议
一、会计诚信的含义: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的意思。“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商界自古以来就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传统,孔子也曾说过:“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可见,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信,具体表现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按照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并且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简言之,“不做假账”就是会计诚信最好的诠释。
二、会计诚信的意义:
诚信作为公司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是会计工作的“通行证”,也是会计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会计信息是去了真实可信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像中国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所说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会计诚信,是经济秩序正常进行的保障,对规范商业行为的合法操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反之,会计诚信的缺失必然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最终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的生存。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和管理者追求的基本目标,一些单位的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等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会计造假、串通作弊而获得更高的职位、更多的业绩和更大的经济利益,达到“一举多赢”的效果。可见,见“利”忘“义”是诚信缺失的内在驱动力。
2、制度不健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已不再适用,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未健全,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传导机制不畅,导致信息传递速度缓慢,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和投资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给不讲诚信的人有了可钻的空子。
3、执法不严,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不大,缺乏威慑力。
首先,我国现有法律虽然对部分不诚信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还不能涵盖所有行为;其次,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无形中助长了不诚信的行为。《公司法》和《会计法》中对于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大,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不仅威慑力不足,反倒起了“鼓动”作用。
4、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低下。
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普通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还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大都只强调了专业知识技能的灌输和培训,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即使有,大多也是流于形式,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会计人员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经不起物质、权力的诱惑,上市立场和原则,从而出现会计舞弊等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5、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
从总体上来说,一些会计人员并不是主观上愿意去造假,很多都是处于被动。依照《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又要代表国家、投资者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是无法完成其双重职能的,因为会计人员身处企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任用、调动、工资、福利等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和管理权,迫于无奈和压力,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授意、指使和强迫下职能选择被动造假。
四、加强会计诚信的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立法上遏制会计造假。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大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执法上提高威慑力,防患于未然。
在会计立法上,我国应从国庆出发,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加大对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在执法上,对敢以身试法者严厉打击,进行经济、行政甚至刑事处罚,使其造价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以警示后来者不敢再重蹈覆辙,并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追究单位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加强会计诚信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预防会计造假。
建立会计诚信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只有指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严格其会计行为,才能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使真正信用好的企业的大更大发展,让那些信用不良的企业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4、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舞弊。
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教育,为会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监督,为会计人员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专业必修课,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注意避免简单的说教和理论宣传,实行案例教学,使会计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就牢固树立起以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观。
5、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从客观上防止会计造假。
改革旧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等,保证会计人员身份的独立性,解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客观地进行会计核算,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权,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督,有效避免了因缺乏独立身份而受胁迫的无奈处境,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实行会计委派制,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改善整个社会的会计环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朱镕基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时写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这十六个字写着容易,真正做到却不是易事。会计诚信建设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迎来会计诚信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马北玲,徐长明。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当代经济,2012(22)
2、董连喜。 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财政金融,2005(16)
3、汪道岗。 对于中国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2(13)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推荐阅读:
对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思考11-18
大学生诚信问题与助学贷款 发放模型评价08-07
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11-07
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问卷调查08-29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09-08
大学生假期生活的调查与思考07-25
对大学生活的思考09-25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08-15
大学生学术诚信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