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大资管时代

2024-09-26

MOM大资管时代(精选7篇)

1.MOM大资管时代 篇一

大资管时代-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法律框架(2013-08-30 14:32:49)

一、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证券公司经营业务,除应遵守《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等基本规定外,其在从事大资管业务时的基本法律框架如下:

(一)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监会于2012年10月18日发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上述规则对证券公司开展资管业务放松管制、放宽限制,使其更有利于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情况。上述法规的颁布将推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增强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提升其在资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直接投资业务规则。主要为证券业协会于2012年11月2日发布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规范》。该规范替代了证监会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首次明确了直投子公司和直投基金可以参与股权相关的债权投资,为直投子公司和直投基金以可转债或过桥贷款等债权方式向被投资企业进行投资提供了可能性,为券商直投业务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该等规则使证券公司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脱离了客户资产管理范畴,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

(四)公募基金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基金法》和《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该等规范使符合一点条件的证券公司告别大集合业务,开始进入公募时代。

(五)托管业务规则。主要包括《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暂行规定》。该等规则鼓励证券公司开展资产托管、结算、代理等业务,为专业投资机构提供后台管理增值服务。

二、基金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基金管理公司从事传统公募基金业务的规则主要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而证监会于2012年9月26日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基金管理公司单一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关于实施〈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等系列规则,则让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商品期货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全面资管业务,并首次获准进入股权投资(PE)领域。

三、期货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期货公司的传统业务主要是为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交易手续费,适用的规则包括《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2012年7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期货业协会亦随后发布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合同指引》《关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合同指引>的补充规定》《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试行)》等规则,允许国内符合一定条件的期货公司以专户理财的方式从事资产管理业务,除了能够投资于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外,还可以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票据等金融资产。上述变化改变了以前期货公司倚靠手续费的单一盈利模式,有助于推动期货公司

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型,培养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也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并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保险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保险公司从事资管业务,主要适用的规则包括:《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依据上述规则,符合一定资质的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委托给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或者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等投资业务,大大扩大了保险资产管理的业务范围,也为保险资金与其他非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提供了依据。

此外,根据《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证监会核准,还可以开展公募证投基金管理业务。

五、商业银行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资管业务之一,主要适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而根据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商业银行基金管理试点办法》及最新的政策,商业银行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试点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这将有利于继续拓宽储蓄资金向资本市场有序转化的渠道,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促进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同时,可能将进一步推动金融混业经营。此外,随着对商业银行设立证投基金管理公司门槛的放宽,中国资本市场也将会迎来更多机构投资者,更加有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2012年5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幕再度开启。

六、信托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信托公司从事资管业务,主要适用银监会于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七、私募机构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合法地位已经获得新《证券投资基金法》的确认。遗憾的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次没有纳入新法的监管,目前还是主要适用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私募机构如达到规定条件,经证监会核准,可以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2.MOM大资管时代 篇二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不断累积给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中国整个资产管理市场规模约为60 多万亿,虽然其中可能包含交叉计算但是保守估计仍然有40 多万亿的规模。由于资产管理发展是跨界的、混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称当前资产管理市场正处于“大资管”时代。

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从事场内金融理财产品投资和场外各类融资业务,而商业银行在其中扮演主导地位的角色。因此,目前资产管理业务背后风险管理的逻辑主要是传统金融投资机构风险管理逻辑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风险管理逻辑。

“大资管”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都在参与资产管理市场。截至2015 年底,银行理财规模已逾16 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规模逾11万亿元,保险行业自身发行的资管产品规模超过1 万亿元。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基金管理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38.2 万亿元,其中券商及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规模分别都在12 万亿元左右。

但是资产管理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资产管理主体法律关系不明、监管政策不统一、交易结构高度不透明、虚增融资规模。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现状和若干风险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行业发展建议。

1 资产管理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行业监管政策无法统一

目前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对各自所属监管行业内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分别制订了监管工作计划。为了更好地管理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业理财托管登记中心有限公司将成立,扮演备案托管平台的角色。保监会计划修订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则,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推出的资管产品。证监会把监管的重点仍然放在去杠杆上,对一些创新产品进行重点审核。但是由于三会各自为政,监管政策无法统一,使一些违规的金融产品通过不断转移寻找到监管的漏洞。这在提高监管成本的同时又降低了监管的效率,使风险不能及时得到控制。

1.2 银行理财资金加杠杆进入股市

根据权威数据,目前投向股票、债券或期货的资管产品有7.4万亿元,其中1.7 万亿元是存在优先、劣后分层的结构化产品,而其中的优先级资金一般来自银行理财资金。在1.7 万亿元结构化产品中,有9 000 多亿元投向股票,平均杠杆为3.87 倍。目前股票质押融资、二级市场结构化配资业务、上市公司定增配资还有创新类资本市场项目都可以参与融资活动,杠杠比例也比较高,最高可以达到1 ∶ 3。杠杆资金会放大投资标的上涨或降低的幅度,如果单纯简单地划定预警线或平仓线不仅无法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反而会加大资管产品平仓时共振的可能性。由于目前很多机构的资产管理理财产品只是作为银行理财资金的“通道”,因此,如果大量的银行资金涉及股票质押贷款、销售股票,一旦股市持续低迷那么作为金融市场核心的银行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都会面临不小的压力。

1.3 “资金池”模式增大监管难度

所谓资金池,实质上是以资管业务名义从事的类存款贷款业务。资金端是发行预期收益率的类存款产品,资产端则投向类似贷款的非标业务,存在滚动发售、期限错配,以流动性风险换取超额收益的现象。由于这种业务模式主要是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投资于不特定的领域,因此,如果风险管控不严很容易出现非法集资风险。目前银监会、证监会都下发了有关加强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管理的监管文件,并叫停了一些资金池业务,为的就是能提高资管的透明度并且能和基础资产相对应。但是资金池的存在源于理财产品收益调节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理财产品之间、资产组合之间的资金相互交易,因此,彻底清理资金池仍然是个艰巨的任务。

1.4 保险资金进入资管市场后异化

随着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越来越广,包括以卖方的身份进入资管市场。由于保险公司开展资管业务起步较晚,因此在业务操作上也比较激进,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在保险资金运用上涉及关联交易,比如:一些保险资金投资的信托计划背后,保险机构与融资人为同一控股股东控制的关联方,甚至与信托公司、信用增级方都有主体关联关系。这样的投资方式俨然成为作为股东的保险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的融资通道。这样的资产配置方式违背了险资多元化以应对风险的策略,一旦经济下行,行业形势下滑,风险就可能集中爆发。

2 应对资产管理风险的措施

2.1 应用FOF、MOM等更先进的资产管理模式

随着资产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FOF(Fund of Funds,基金中的基金)和MOM(Manager of Managers,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受到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关注。银行传统的信贷规模在下滑,但是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却在提高,通过MOM或FOF形式进行资产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专业性。FOF模式的投资组合往往比较分散,这可以让母基金的收益更加稳定和持久。而且目前FOF和MOM的配资渠道越来越宽,配资公司可通过资金通道加入母基金,申请私募基金牌照或发行阳光私募产品,这样就可以低利息拆借资金,优先资金年化最低至4%。总之FOF和MOM这两种资产管理新模式相对传统资产管理方式而言使投资资金更加分散,降低了投资管理的风险。

2.2 合理在二级市场进行结构化投资

目前资产管理行业的交易结构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因此,资金投资的机会可能仍然在二级市场,但这种投资不能简单地转移到股市或债市,而是要注重结构化投资。资产管理机构需要分析各个产业的发展状况,按照价值投资的眼光通过股权投资将资金注入优秀的企业。打开投资视野,通过创设非标资产的模式,通过股权合作介入一家企业运营发展的生命周期,比如:一家刚起步的企业可通过风险投资的方式注入资金,并获得相对应的回报,如果是转型期的企业也可参与它的并购重组。总之,这样的结构化投资必须建立在对企业以及市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收获一定回报的同时也能为资本市场带来流动性。

2.3 提高资管业务基础服务能力

这里的基础服务是指为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运行和管理提供基础服务,包括有关市场动态数据服务、信用评级服务、资管公司基础文档管理服务及系统运行监控服务等。笔者建议在基础服务方面能做到资产管理业务内容与金融市场动态变化数据相对应,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并实时分享相关服务平台运行状况。及时地反映资产管理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也能发现更多潜在的投资机会。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累积使人们的理财意识不断提高,各类资产管理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时间较短,很多资产管理产品存在潜在的违规操作风险。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在满足大众理财需求的同时能合理控制好风险,需要对目前整个资产管理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当前资产管理市场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资产管理业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刘少杰,杨倞.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新常态下的大资管转型[J].董事会,2015(z1).

[2]王大军,贾丽博.“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5(1).

[3]李利娜.大资管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路径选择及相关风险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5(5).

3.大资管时代的财富管理 篇三

那么什么是大资管时代,大资管时代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大资管时代既很复杂,又很简单,用最朴素的话来解释,就是:中国人富了,有钱了。这钱我们不能全放在银行里,收益太低;也不能全去炒股票、玩期货,风险太大;那怎么办,我们要把钱投给一些专业的机构去进行财富管理,购买一些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现在,这些专业机构越来越多,理财产品也更加五花八门,管理的资产规模以十万亿、百万亿计数,这就是大资管时代。

这些专业的机构,就是资产管理机构,简称资管,他们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等。

大资管时代的核心特征

行业人士归纳了大资管时代的四大特征,如金融脱媒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牌照私人化和金融混业化。笔者认为,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他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大资管时代的两个核心特征:

大资管时代的第一个核心特征是资产管理规模庞大,并持续高速增长。波士顿咨询与建行私人银行近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财富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超过73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2年年底,可投资资产在6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达到174万户。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总规模逼近3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7.6万亿元,信托资产为7.47万亿元,保险资产7.35万亿元,基金(公募+非公募)产品3.62亿元,券商资管产品1.89万亿元,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总额超过1.6万亿元。

行业专家人士预测,未来10年资产管理行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乐观估计,未来10年有100万亿的资金要从银行“搬家”到理财市场;即使按照最悲观的估计,理财市场也有30万亿的新增规模;如果取一个中间值,这个规模大约在50万亿到70万亿之间,将由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和基金来瓜分。

大资管时代的第二个核心特征是理财产品“百花齐放”。2012年,我们的资本市场里,投资渠道还非常有限,投资选择空间很小;突然之间,当我们面对市场上众多的理财产品时,我们会发觉自己像进入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有点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了。我们会发现券商、公募基金可以通过发行资产管理计划,进入信托、PE的领域;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券商直接通过股票交易所卖产品;阳光私募不但合法化了,还可以与证券、保险一样发行公募基金。我们还发现,我们不但可以投资中国,还可以投资外国,足不出户,我们一样可以在全世界买股票、买房产、买资源。一句话,我们被簇拥在销售理财产品的“金哥”、“银姐”之中,已经搞不清楚谁在干什么,谁在吆喝什么。

从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国家对行业管制的逐渐放松,资管行业将逐步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和混业经营时代。在此基础上,多种资产管理机构相继为投资者带来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形成包括私募及公募基金、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特定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第三方财富管理、资产证券化等多元产品的格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大资产时代如何进行财富管理

我国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简而言之,财产性收入就是靠投资赚钱,靠“钱”赚钱!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过:30岁以前靠体力赚钱,30岁以后靠“钱”赚钱!那么,面对繁多的理财产品,我们如何靠“钱”赚“钱”,并创建出符合我们自身需求的投资组合呢?

财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如果单纯从理财的角度出发,最核心的就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对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投资回报三大要素进行排列组合。

首先,投资人要加强学习,提高风险防控意识。任何投资都有风险,而不投资资产贬值的风险更大,我们的风险防控不是绝对的规避风险,而是根据我们的承受力,选择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其次,投资人要关注流动性,也就是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银行存款、股票、银行理财属于高流动性产品,随时可以转变为现金。而一些创投基金、PE基金的投资周期较长,如“5+2”(5年封闭期,2年赎回期),“4+3”(4年投资期,3年退出期)等,当处于封闭期和投资期时,上述基金产品是不能退出的,而目前基金份额转让市场又不成熟,因此,投资周期较长的产品要更慎重。

再次,投资人当然要关注投资回报和收益。不同的理财产品有不同的投资回报,高回报并不一定意味着高风险,但筛选是一个较为专业性的问题。

最后,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笔者根据安全性、回报率,对市场里现有和新兴的理财产品进行了一个初步分类:

低风险、低回报产品:国债、银行存款、银行理财等;

较低风险、中等回报产品:信托、上市公司保底定向增发产品、可转债(尚未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募)、公募基金资管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等;

较高风险、中等回报产品: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中等风险、较高收入产品:房地产基金、另类投资、债券基金、PE等;

较高风险、较高收入预期的产品:天使、创投、关注新三板的基金等。

结语:

大资管时代到来,我们将面临一个理财产品丰富的世界,愿您用乐观、谨慎的心去迎接这个时代,用财富让生活更轻松!

(作者为北京大学产业并购与股权投资基金课题组专家)

4.MOM大资管时代 篇四

来自《财富管理》杂志2015年6月刊,转载自wealth财富管理

私人银行成为高净值人群最主要的投资理财渠道,中资私人银行在加强境内市场专业化资产配置服务的同时,正积极布局境外财富管理市场。

近来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居民理财意识在逐渐提升;另一方面,财富管理市场的主体在不断丰富,市场上的财富管理产品创新不断涌现。

在这一市场背景下,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业务的渗透率也在逐年提升。从2009年至今,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管理业务渗透率从不到30%上升到65%,提升超过一倍。这表明高净值人士已经习惯于将大部分财富交给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打理,逐渐与这些机构建立起信赖合作关系。其中,商业银行以其综合财富管理平台的市场定位,多年来一直是高净值人群最主要的投资理财渠道,管理着受访高净值人士50%以上的个人资产。

私行探索创新模式

在境内财富管理市场,自2007年中资私人银行诞生以来,经过多年的市场耕耘,一方面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另一方面专业化资产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并逐步积累了如家族办公室等复杂的财富管理经验,与私人银行客户间建立起更为长期的信赖合作关系。相较之下,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依然比较局限,受到人民币业务和服务网点等方面的限制。总体来说,中资银行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境内理财的首要选择,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市场上其他财富管理机构,如信托、券商、基金和第三方理财等机构,也在依托自己在产品和渠道上的优势,希望借助“大资管时代”的东风拓展更多财富管理业务。这些机构都在不断加强主动资产管理能力,吸引高净值客户,近年来发展较快。

在强调专业化资产配置的基础上,部分私人银行推出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尝试创新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国内私人银行服务竞争主要围绕专业性、品牌和客户经理服务三方面展开。其中,团队投资建议的专业性已经跃居到高净值人士选择财富管理机构标准的第一位,相比于两年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超高净值人士尤其看重专业性,超过60%的受访超高净值人士认为,团队投资建议的专业性是财富管理机构选择的重要标准。

私人银行的竞争逐步从一开始强调增值服务的品种多样化,向树立专业化品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资产配置服务建议的私人银行本质转变。有受访客户表示,私人银行的业务本质是帮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投研能力的强弱、投资策略的把握以及投资团队的专业性,是客户在选择私人银行时考虑的关键因素。同时,许多受访客户也表示看中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客户经理细致贴心的服务和换位思考能力都是高净值客户选择私人银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图一)。在进行专业化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国内部分私人银行开始探索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的创新模式,收到了积极的市场反响。所谓全权委托,是指客户基于对私人银行的信任,将一笔资产委托给私人银行,与私人银行就投资收益、期限、范围、策略方案、流动性安排等达成一致后,由后者全权帮助客户进行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或投资运作,在授权范围内私人银行将不再需要逐笔向客户核实交易细节。

调研显示,一半以上的高净值人士愿意考虑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主要是考虑到私人银行具备资产管理的专业性,也能够节省一定精力。有受访客户表示,自己对于金融市场的研究不多,投资经验有限,本身花在投资上的精力也有限,愿意由专业性强的机构来帮助全权打理部分资产。现阶段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客户根据自身的投资行为偏好选择适合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同时,无论选择的是资产配置服务还是全权委托服务,客户都需要正确地认识投资的市场风险,理性利用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优势和资源。中资银行内外联动

随着高净值人群投资移民以及境外投资经验的丰富,近两年,高净值人士境外投资比例持续上升。据了解,在进行跨境资产配置时,品牌、专业性和产品是高净值人士选择财富管理机构的主要考虑标准。

其中,超高净值个人对于专业性更为看重。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高净值人士生活重心在国内,境外投资经验有限,需要私人银行投资团队帮助提供专业、独立的投资意见,以更好地实现境外资产管理。

除了对专业性的要求,部分以投资移民和风险分散为主要目的的高净值客户也希望同境外合作的理财机构拥有一定日常往来的便利性,可以尽量减少他们为投资相关事宜长途奔波到海外的不便。同时,他们也希望这些机构拥有一定语言和文化的亲近感,沟通顺畅,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财富需求和风险偏好。比如,有受访客户表示,希望境外的私人银行也能对中国客户的文化习惯、家族背景和企业运作有深入的理解,以提升其境外投资服务的服务范围。

为了捕捉国内高净值人群日益增加的境外投资需求、发挥自身在语言和文化亲近感上的优势,中资银行私人银行正在通过自建及“借船出海”两种方式积极布局海外业务。第一种:通过海外分支机构自建海外服务网络体系。以工行、建行、中行、交行、中信和招商银行为代表。根据2014年各大行年报显示,工行已经开始搭建全球私人银行服务网络;建行在澳大利亚等地陆续设立海外私人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球化服务;中行已成功开拓东南亚、欧洲、中东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离岸客户群体。中信银行2011年在香港的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成立私人银行中心。2014年8月,招行私人银行通过永隆银行在香港成立首家境外私人银行中心,并将进一步加速海外业务布局。

第二种:通过与外资机构合作,共同搭建跨境服务平台。以农行、平安和兴业银行的“借船出海”为代表。2011年农行携手蒙特利尔银行推出私人银行跨境金融服务;平安私人银行在2014年2月与施罗德、美盛集团签约合作为高端客户开发个性化的全球投资产品;兴业银行在2014年3月与瑞士隆奥银行达成私人银行业务战略合作协议。

总体而言,为了满足高净值人群全方位财富管理需求,中资私人银行正在持续加大在境外私人银行服务的战略投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私行发展态势展望

5.大资管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4月23日,有幸参加了钟楼区委组织部联合钟楼经济开发区共同举办的“6+1板块”建设素质能力提升班第二讲——“大资产管理时代的价值管理与投资实践”。

富弼战略商业模式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席,中韬智库、大橙国际集团董事会主席汪俊宏作“大资产管理时代的价值管理与投资实践”专题授课。汪教授运用大量现代经济学理论和详实的案例数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大资产管理时代、股权价值管理内涵、并对企业价值管理增值的操作方法进行了详尽剖析。听后深表感触。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加上互联网金融以及其他创新业务会更加淡化行业壁垒,加剧竞争。把握当前趋势,发挥自身特长,设计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大资管时代将面临四个“大势所趋”。

首先,服务于经济转型的资产管理是大势所趋,服务经济转型是主要需求,服务经济转型的资管业务会持续创新,是主流业务,更是有竞争力的业务;其次,非标转标、资产证券化是大势所趋,非标转标和资产证券化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解决金融改革难题,化解社会信用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消除监管套利,降低融资成本是大势所趋,监管套利原来是个“接地气”的业务,但是大资管格局下,监管的逐步放开,投融资市场的充分竞争以及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会形成融资成本降低的效果;第四,回归主动管理是大势所趋,包括主动投资管理和主动融资管理,这是从业务的实操层面分析的。随着投资者加大对金融资产的配置,资管业务的非标转标、资产证券化都要求资管产品管理者要以出色的主动管理能力胜出。总之,主动管理能力决定了大资管的未来。

谈论热火朝天的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本轮的涨势,不少人认为无风险利率的下降、估值驱动是本轮股市的上涨动力;也有人认为是政策托底,经济周期将出现拐点,同时改革红利将也刺激股市升温;无风险利率下行之说言之有理,但不能概之以全。

目前,经济下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实体投资已出现放缓现象,表现较为明显的是房地产业,投资者逐渐放弃实物投资转而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我国经济结构中制造业、基建和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经济只有转型才有出路,转型唯有改革来推进。我认为经济转型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唯一核心点,金融改革是经济转型的主要依存点,券商创新是金融改革(主要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立足点;资产管理(主要是股权时代的主动管理)是券商创新的显著引爆点。简言之是经济转型倒逼金融改革,金融改革促进券商创新,股权时代造就券商崛起,是经济转型的困难给我们带来了非银金融、券商、股市牛市的历史机遇,一句话,是经济的困境倒逼出来的一轮“改革牛”。

6.MOM大资管时代 篇六

作为泛金融类产品,商业地产的“投融管退”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闭环,每一环都少不了资本的身影。但在传统的中国商业地产模式中,资本仅在企业内部循环,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地产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传统的中国商业地产发展中,出现过三种主要经营模式,即完全出售、混和持有、完全持有。

“完全出售”是指开发商将所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全部出售,并不参与经营,只为回笼资金。从实际操作上看,由于开发商无法保障物业出售后的运营情况,除了少数位置极佳项目因为各种机缘意外生存下来,其余项目经营效率普遍比较低下。目前该模式已逐渐被开发商放弃。

混和持有则指部分出售、节点持有(持有节点型主力店)。部分开发商为了保证招商及运营效果,选择持有节点型的主力店,以带动其余小商铺的销售。从实际效果上看,节点型主力店并不能带动小商铺的租赁。这样的模式再次复制时,投资者热情就会大大下降。而且节点型主力店的租金收益不高,资产回报率表现欠佳,导致物业在退出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完全持有,即现金流滚资产模式,通过可售性物业的利润弥补持有物业的资金沉淀。这原本被证明十分成功的模式,一旦面临去化速度降低的市场现状,当现金流不再能滚出资产时,该模式也慢慢走向尽头。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资本都属于企业内部循环,其融资方式主要以借贷来运作。无论是开发贷还是在基金中做夹层,可统称为借款模式。这一模式成立的基础在于,销售型物业的溢价极高。如果当期就能实现远期的退出回报,投资人当然先选择尽快回笼资金,而非将大量资本沉淀于经营性物业中。

当行业利润率下降,短钱成本又一再拉高时,借款模式就不再匹配商业地产的运作需求。这种情况下,“股权融资——大资管”时代呼之欲出。什么是大资管?

大资管模式的核心特征是把资产管理方与投资方分离开来,类似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通过私募股权的管理方法,以资产管理为纽带,极大程度地发挥各专业能力的集成和整合,为投资人创造更合理的回报。“资产管理”包括代建、代运营、资本管理等多项内容,既可单独操作,也可融合实施。资管方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代建费收入(投资额的3%-5%)、运营管理收入(租金的10%)、资本管理费收入(投资额的2%)以及退出收益(溢价的20%)等。

当然,资管方也可以选择成为投资人的一部分,如全球非常著名的Simon、Hines。可见,“大资管模式“”尽管被称为轻资产模式,但在实操过程中,其实是“半轻资产”模式。

另外,大资管模式主要考量的是资产管理规模,所以也叫“资产滚资产”模式,其组织特征是”有限合伙人"制度。挑战

任何模式的建立,都伴随着革命与颠覆,并非一蹴而就。尽管大资管模式的成功在国外已有不少例证,但在中国市场环境下,仍面临不少挑战。当然,这也是个博弈的过程,挑战中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如果应对得当,此消彼长,未尝不是企业弯道超车的契机。

即便认识到大资管的优势,目前零售行业的不景气、零售地产过高的资产价格,直接导致资本方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大资管模式中平均6%的回报要求,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实现,这是投资方面遇到的难点。

商业地产资产还面临着极大的回调压力。目前来看,普遍偏高的资产价格经过未来几轮调整,可能将回归其应有价值,这样投资方预期的回报率更容易被满足。

融资方面,资本市场仍倾向于挣快钱。政策因素影响、市场前景不明朗、人民币汇率等种种因素,导致投资人心态并没有改观,这是最大的问题。前述三种模式的彻底衰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显现。部分开发商仍抱着一丝幻想,希望继续房地产的暴利时代,这还需要一番斗争过程。

但是,随着行业利润率与去化速度的下降,债券融资优势不再,而险资等追求稳健回报的资金蓄势待发,这都将促使资本向着投资回报相对平稳的地方流去。

资产管理方面的核心问题是,资产方与管理方的信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国际通用交易模式尚不能完全落地使用,资产方对资产管理的商业模式判断尚不成熟;另一方面,缺少成熟的资产管理团队也是一大缺陷。但随着大资管模式的日渐铺开,成熟的团队也将越来越多。

尽管REITs等退出道路在国内还处在基本封闭状态,但资产证券化是国家的政策方向,未来二三年内开放REITs已是大势所趋。一言以蔽之,目前商业地产“投融管退”的闭环中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挑战,但是归根到底都落在行业资产价格过高以及资本回报追求过快这两点上。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再加上管理团队的成长,大资产模式焕发青春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市场中已经有成功案例的证明,例如零售地产中的深国投、万科、凯德都是这个模式的资深玩家,而产业地产方面,普洛斯、万通等也是入市已久的高手。未来5-10年大资管模式将成为商业地产的主流模式。选择

从更成熟的市场如美国的经验看,零售地产是规模最大的资管市场,然后依次为产业、写字楼、酒店、医疗养老等大健康地产以及文娱等特种地产。

而中国的情况是零售地产回报率很不乐观,一般在3%-4%;写字楼只有北京、上海的回报率较高,其它城市回报率基本低于零售地产;酒店回报更差一些。相比而言,规模略小的产业地产投资回报率现在普遍达6%-8%,是不错的一个投资选择。

时下火热的医疗养老等大健康地产与文娱等特种地产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市场规模并不大,而现在入场玩家已经很多,竞争激烈。很多开发商进入这两类领域是出于拿地的需求,这仍是现金流滚资产的思想,而非大资管思路,期待的还是地块的综合收益,而并非真正投入在持有医院、养老院、演艺场所、主题公园等,商业模式并不清晰。

长期来看,从市场规模、回报上升空间和自身擅长角度判断,零售地产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资产品。零售不动产投资:

在大资管模式下,鞭策“投融管退”这一闭环积极运作的灵魂是投资回报率,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KPI(关键绩效指标)。

对比以往“资产管理”时代,管理者关心的重点是当期收益。以购物中心为例,运营管理者是从消费者和商户维度进行思考,其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即关键绩效指标)为客流量、提袋率、客单价、商户入住率、销售坪效等指标。

而进入“大资管”时代,关注的重点则是现有投资收益和未来资产增值,其KPI为同店增长、EBITDA-U(Utilization of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Amortization,即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资深玩家凯德便从投资项目之初就开始评估未来的投资回报率,其有一整套的KPI评估体系,用于预测资产的收益及退出时的价值。

EBITDA-U 定位规划的核心KPI 目前,EBITDA-U被作为投资市场对购物中心资产价值的核心KPI,它反映出一个购物中心通过持续运营所能带来的投资回报水平。现阶段,EBITDA-U达到6%是境外REITs发行的门槛。一般而言,一个成功购物中心的EBITDA-U可达到8%-12%,甚至更高。

EBITDA-U的构成有个简单的公式:EBITDA-U=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Investment(投资成本)。从该公式可以看出,提高EBITDA-U的核心路径无非两条,提高购物中心的EBITDA及合理降低前期投资成本。

EBITDA-U提高的核心在于增加购物中心的营运收入,控制营运成本。由于租金收入是购物中心营运收入的主要来源,合理化、最大化购物中心的租金收入便成为购物中心开发规划的重中之重。

国内的商业地产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个是在预算管理模式中,商业部门是集团的一部分,属于成本中心,行业内大多数公司采用这类模式。

第二个是轻资产的委托管理模式,是指城市地产公司将商业地产委托给商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商管公司通过收取委托管理费物业管理费广告费等来获取收益,这是万达采用的模式。

第三个是轻资产的分租模式,是指城市地产公司将商业地产以内部定价的形式租赁给商管公司,商管公司收取租金溢价物业管理费广告费等收益,保利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第四个是重资产的代建模式,商管公司采取重资产的操作模式,其中开发环节由城市地产公司代建,商管公司实质上是一个全价值链运作的商业投资公司。

7.MOM大资管时代 篇七

长假刚结束,保险资管即迎来“喜讯”。2月17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一对一”定向产品及“一对多”集合产品。

这一《通知》给公募、私募基金、信托带来新的竞争对手。

自去年5月份起,资管行业就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各项重大金融改革纷至沓来,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壁垒正被逐个打通,从前各管“一亩三分地”的局面已经终结,“群雄逐鹿”已是大势所趋。

新规的出台,将改变保险资产规模低增速的局面,同时也对保险公司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投资范围障碍解除

受益于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城镇化的迅速扩大以及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内资管行业总体规模增长迅速,近5 年国内资管总规模复合增速为30.5%。

然而,相对于信托、券商资管、银行理财等资产规模的高增速,保险资产规模增速相对平稳,近几年增速为20%左右。

在《通知》下发后,保险资产规模有望迎来高增长。华泰证券分析师吴耀认为:“在这种大资管时代背景下,保险投资新政放开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并且重新试点保险资管产品将有利于保险资管在市场中拓宽资产累积来源,在规模快速增长的资产管理市场上获得自身的地位。”

实际上,保险资管公司可发行“一对多”集合类资管产品和“一对一”定向资管产品,这是继2006年第一轮试点之后,保监会再次开闸保险资管“私募”试点。

在2007年以后,保险资管发行产品试点暂停,据记者了解,暂停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保险资管投资渠道过于狭小,导致产品发行困难。

这一困难在此次试点重启中得到解决,《通知》第六条明确表示:“产品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及中国保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

投资范围几乎宽泛到无所不包。

据保监会信息显示,人保、泰康和太平资产这三家公司是首批获得产品备案的公司,目前三家公司申请发行了5只产品,不过在这5只产品投资范围尚局限于股票、债券、基金。

“不动产投资项目收益远远高于证券投资收益,将来我们可能也会加大不动产这块的投资。去年底已经开始招聘有PE、信托、房地产经验的人才。”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也曾表示,投资实体经济和不动产领域的收益率可达6%,远高于股市债市,国寿也将进入不动产、基础设施等领域。

太平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于业明称将更加重视国家级重点工程、大型市政项目、能源项目、交通等项目。

私募表示压力很大

过去,在资本市场占据江湖老大地位的是公募基金行业,资产规模曾占到三成以上。然而,经历了2007下半年起的金融危机后,公募基金江湖地位受到动摇,据金牛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公募基金规模为2.87万亿元,其中股票1.36万亿元,债券0.7万亿元。

该规模与其他投资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相比,仍占优势,但其份额比例却出现大幅下滑,已由过去的超过三成跌至不足一成。

在大资管时代,公募基金业的江湖地位更将受到冲击。

去年是资管业务大开闸的一年——期货公司获准开展资管业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法地位首获《证投基金法承认》,基金公司借道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进军PE领域,商业银行扩大证投基金管理试点,证券、私募证投基金、保险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等等。

可以想见,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壁垒打通后,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格局,大资管时代已然开启。

在这种格局下,谁能成为行业“老大”?保险资管在竞争中有什么优势?

“资管业将进入全方位市场化竞争阶段,也必须加速竞争才能促使财富管理行业健康发展,保险资管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却也有短板。”上述保险资管人士表示。

相较于券商、公募、私募证投基金,保险公司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渠道,投资的专业水平相较而言略有欠缺,市场已存在险资产品整体收益率偏低的问题。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9%、6.41%、4.84%、3.49%和3.39%,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于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如何提升专业投资能力,是摆在险资面前的严峻问题。不过,对于未来,险资人士保持乐观。

“此次《通知》对保险行业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发展中,保险公司强者更强的特征可能会比较明显,会加剧保险公司的两极分化。”上述保险资管人士认为。

“这将是保险高端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水岭:从产品销售导向到需求满足导向转型。这项举措对保险公司定制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资产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是很大考验与推动。对销售人员的专业要求、高净值与超高净值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与水平考验亦将是里程碑式的拐点。”正隆保险经纪股份公司董事总经理蹇宏在微博上表示。

“保险资管放开对我们有压力,除了我们私募,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压力也会比较大。”北京一位私募人士私下里表示。

“大资管时代的竞争能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形成良性发展,也让我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管理能力,做出自己的特色。”该私募人士称。

上一篇:小学作文童年回忆下一篇:历年面试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