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2024-09-08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一

22.牧场之国(说课稿)

说教材:

这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2、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法

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表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游览荷兰田园风光——招聘小导游——设计宣传画”这一情境,使课文中静止的语言文字活动起来,把学生深深卷入到这一真实的情境中去,成为其中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教育意图巧妙地渗透其中。

二、朗读感悟法

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在读书中逐步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三、自主探究法

教育应当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间,充分的探究自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读、悟悟、品品,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于是,学生能自觉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自行解决问题。

说教学过程:

一、游览荷兰田园风光

1、假想旅游: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荷兰风光旅行社的特约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去一个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园,也是牧场之国的迷人的地方——荷兰的乡村!让我们一起踏上荷兰之旅,去感受真正的荷兰,出发吧!(课件播放荷兰风光片,让学生欣赏)

2、美丽的荷兰风光,怎能不令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呢?你们喜欢荷兰吗?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再次细细游览。

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的文字之美和荷兰的风景之美,想想这个迷人的田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恰佩克的心中怎样的荷兰才是真正的荷兰。

*假想旅游把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带到了荷兰,身临其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了这次“旅游”中,自主地观赏、品味,迷人的荷兰深深地印入了同学们的脑海,了解它、探索它的愿望也油然而生。*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课文的文字之美,我有意省去了过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让学生能有更深层亲近文本的可能,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去进行感受。

二、招聘小导游

过渡:因为来荷兰旅游的游客较多,所以要招聘一批小导游,只要过“三关”,你们也能成为像老师一样的特约导游。

(一)第一关,深情诵读

谈话:迷人的田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把它诵读给大家听,让人们在你的诵读中流连忘返,陶然欲醉。

指名配乐朗读,老师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并在诵读得较好的学生中选出三名导游候选人。(预备在全班作示范表演)

*诵读可以让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全方位、多层次地整体触摸语文所展现的言语现象,从而读出声音,悟出形象,读出喜怒哀乐的情态,对语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

(二)第二关,体会诗情画意

同学们深情诵读后,从朗读中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诗情画意呢? 交流赏读:

1、第2自然段

(1)学生回答:谁能用一个字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牛!”(2)既然是写的牛那么又是牛的哪些方面让恰佩克特别感动呢?(师引读)是啊,这句段话写出了牛群多么温馨和睦,其乐融融啊!课文还特别提到了牛犊怎么样啊?引导学生用描述的方法讲讲”憨态可掬”的意思。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识词读词

师:拿在我们手里的是一首———

生:古诗。

师:诗?有些像。你仔细看看, 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诗, 有区别吗?

生: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生:这是词!

师:词?!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真棒!这的确是一首词。学习古诗词, 我们应该像他一样, 多关注课本里的注释。刚才那位同学说了, 这首“诗”, 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所以, 人们也把词称作“长短句”。来, 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师:它是诗的姐妹, 又叫“诗余”。《忆江南》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词。不知大家留意到没有, 刚才我们其实已听到了这首词。

生: (自由应答) 听到了。刚才那首歌, 唱的就是这首词。

师:对!最初, 词是以诗文配上曲调, 可以演唱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叫“词牌”。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古人写成一首词, 会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 这旋律的名称, 就是词牌名)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忆江南》, 它不仅是词牌, 同时也是词的题目。你知道江南在哪里吗?

生:江南就是长江以南。

师:嗯, 不错的。关于江南, 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白居易笔下的江南, 指的是在苏杭一带。人说上有天堂———

生:下有苏杭。

师:是啊, 江南美景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 流传最广的就是《忆江南》。这首词, 才27 个字, 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请同学们各自把这首词读三遍。注意, 前两遍, 读自个儿的, 读准每个字音, 把每一句读通顺, 不会的重来没关系。第三遍, 读给同桌听。 (学生自由读词)

师:读得真投入!来, 谁来读读? (生读。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一切!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好!请你来读。 (生读。将曾céng读成zēng)

师:了不起!老师发现你其实不太敢举手, 好像没什么信心。但是, 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流畅! (稍顿) 只有一个字音有点儿问题, 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曾, 应该读céng。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曾 (zēng) 是指姓曾。

师:哦, 曾 (zēng) 是一个姓氏, 而曾 (céng) 呢?

生:曾 (céng) 是指“曾经”。

师:风景旧曾谙, 连起来理解就是———

生:我对那里的风景曾经很熟悉。

师:你说的“熟悉”, 就是词里面的———

生:谙。

师:真好!看来, 注释的确方便我们的学习。这位同学, 你再来读一遍, 好吗? (生再次朗读, 进步明显。掌声)

师:太好了!以后, 遇到多音字, 咱们不妨停下来思考思考, 看究竟读什么好。或者查查字典来确定读音。来, 咱们一起来读《忆江南》。 (生齐读)

(点评:第一次认识词, 彭老师没有生硬地讲文体知识, 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 让学生自己比较诗与词的区别, 发现词的特征。)

二、读词赏景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是什么意思?换种说法试试。

生:不能不忆江南。

生:非常想念江南。

生:一定会忆江南。

师:是的, 大家说的都对。那么, 为什么要忆江南呢?

生: (自由应答) 因为那里风景美!

师:嗯, 因为景美。 (板书:景) 词中哪里写江南风景很美?

生 (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1.一读, 玩味对仗

(课件呈现这首词的第3、4 两句)

师:真好听!这位同学, 你也来读一次? (生读)

师:一样好听!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两句里面有些字是一样的。

生:这两句……这两句就像双胞胎一样。

师:是啊, 真有些像呢!来, 咱们可以玩着读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看看谁能和老师一起来“照照镜子”?我读日出, 你读———

生:春来。

师:我读江花, 你读———

生:江水。

师:绿如蓝———

生:红胜火。

师:日出江花——

生:春来江水。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

生: (也提高声调) 春来江水。

师:我读的是绚烂的日出, 要提高声调, 你们未必需要。日出江花——

生: (会意,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

师:聪明!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加快, 赞叹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减缓, 沉吟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更慢, 仿佛独语)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热烈的掌声)

师: (模仿广告语) 读书的感觉———

生:真好!

师:同学们, 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 这叫什么啊?

生:这是“对对子”, 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

师:学过的, 不忘记。真好!就是“对对子”。比如, 天对———

生:地。

师:雨对———

生:风。

师:大陆对———

生:长空。

师:在古诗词里, 我们把它叫作“对仗”。 (板书:对仗) 来, 一、二大组读第3 句, 三、四大组读第4 句。 (学生分组读)

(点评:诗人采取对仗手法描写江南风景美, 这样的表达学生很容易发现, 但要体会这样表达的作用却有一定难度。彭老师运用引读教学法, 在师生对读中学生不仅明白对仗好比“照镜子“”对对子”, 而且明白作者采用对仗手法让这首词更具音律之美。)

2.二读, 想象画面

师:好玩是好玩, 不过, 这样读, 你觉得美吗?生:还不够美, 不能把别人带到这样的画面里。师:哇!你将来可以做个朗诵家!是的, 朗读的更高境界, 应该像你说的那样, 把别人带到画面里。来, 你来试试。 (生读这两句。掌声)

师:果然不同凡响!谈谈你的经验。

生:我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好一个边读边想画面。来, 同学们闭上眼睛, 我们也像他一样, 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去走走。 (音乐响起)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来到江边, 只见——— (师范读, 生闭目聆听)

师:慢慢睁开眼睛, 来, 说说你见到的江南美景。生:太阳出来了, 我看见岸边的花, 像火一样红。师:是啊, 像火一样红的, 一定不是一朵两朵, 而是——

生:一丛丛。

生:一团团。

生:一簇簇!

师:是啊, 到处是这样的花, 开得有多热闹!咱们继续看那江水。

生:春天来了, 那江水碧绿碧绿的, 就像蓝色一样。

师:像蓝色一样。注释里说, 就像被蓝草染过一样!你可知道蓝草, 那可是一种染料啊。你以往见过这样绿的水吗?

生:我在九寨沟见过!

生:我在天池见过!

师:是啊, 多美的水!白居易不必到九寨沟, 不必去天池, 在江南, 只要是春天, 到处都是这样绿得发蓝的水哟!咱们一起读这两句。 (生读)

师:江花如火, 江水如蓝。同学们, 我们的眼前只剩下这样两种鲜明的颜色啊!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 江岸边, 那花儿鲜红如火, 一丛丛、一簇簇, 生机盎然, 明亮夺目!我们一起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天来了!江南的每一条江, 每一条河, 都像是被蓝草染过一般, 绿得纯粹, 绿得深沉!我们一起读——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旭日东升, 花开如火, 男生读———

男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光明媚, 碧水悠悠, 女生读———

女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们接我的朗读, 只读后面三个字。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红胜火。

师: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绿如蓝。

(变换速度再读, 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效果极具美感。掌声)

师:果真美景良辰, 美不胜收!难怪大诗人白居易这样说——— (课件呈现全词。生朗读全首词)

(点评:紧扣“红胜火”“绿如蓝”边读边想象, 朗读就有了画面感, 想象就有了支撑点。在音乐和语言的引导下, 学生身临其境地想, 入情入境地读, 整个课堂犹如美轮美奂的和声演唱。太妙了!)

三、读词体情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因为江南实在———

生: (自由应答) 太美了!

师:用诗里的一个字, 这景色实在是———

生:太好了!

师: (板书:好) 不过, 这“好”字是不是有点“俗”啊?既然是景色美, 干吗说江南“好”呢?咱们可以换个词。

生:江南美。

生:江南秀。

生:江南靓。

生:江南俏。

生:江南丽。

师:是啊, 既然有那么多的词可以换, 为什么白居易会用上这个有点儿俗的“好”呢? (稍顿) 同学们, 咱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呈现背景, 师配乐深情讲述)

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 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 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 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 首杰出的诗篇, 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离别的那一天, 杭州人扶老携幼, 提着酒壶, 洒泪而别, 白居易落泪了……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师:后来啊, 白居易又到苏州任刺史。他体察民间疾苦, 勤政爱民, 为苏州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因此, 他受到了苏州百姓的无比爱戴, 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 苏州的全城百姓都来相送。他在诗里深情写道———

(课件呈现: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白居易《别苏州》)

生 (读) :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

师:其实, 何止是“十里随舟行”啊!他的好朋友在诗里是这样写的——

(课件呈现: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

生读: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

师:同学们, 此刻, 当你了解了白居易在江南在苏杭的往事, 你认为, 白居易说的“江南好”, 仅仅是指景色美吗?

生:不只是景色美, 那里的人也好!

生:给人的回忆也很好。

生:白居易和江南的人结下的情感很深。

师:是啊, 在白居易眼中, 那湖堤, 那清泉, 那些他曾竭尽全力改造的城市的每个角落, 哪里不是好风景啊?还有那些纯朴的百姓, 哪一个不是给他最深的情意啊! (板书:情) 此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情, 你会用什么呢?

生:深。

生:重。

师:似乎都行。然而, 对江南总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诗人脱口而出的, 一定还是那个———

生: (自由应答) 好!

师:多好的城哟, 多好的人;多好的江南, 多好的情。 (在“情”字前板书:好) 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啊!多好的江南啊!叫人怎能不忆她?!让我们一起再“忆江南”———

(音乐响起, 课件隐去诗行, 只剩题目。生背诵《忆江南》)

(点评:怎一个“好”字了得!读懂诗人才能真正读出诗词的意蕴。彭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好”字, 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的内心, 读进儿童的心里。)

四、歌词书词

师:刚才我们说了, 词是可以唱的。当时光跨越千年风尘, 如今, 《忆江南》可以这样唱!你听! (播放儿童版《忆江南》。生聆听, 哼唱)

师: (歌声继续) 多好的江南风景, 多好的江南人, 这些, 都是多好的回忆哦! 同学们, 拿起笔吧, 伴着音乐, 让我们把《忆江南》写下来。 (生默写)

师:请同桌交换一下。对照课本, 帮你的同桌检查, 他是否全写对了, 提醒他更正。 (生交换检查, 更正)

师:其实啊, 《忆江南》一共有三首。课后, 请同学们去找找《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词读一读, 相信你们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理解。下课!

【执教者说】

“好”一首《忆江南》

——《忆江南》备课思考

自古以来, 写江南的诗文不计其数, 这首27个字的词作, 大概是流传最广的。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 问曰解否?妪曰解, 则录之;不解, 则易之。

的确, 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 白居易已67岁了, 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 个个好懂, 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 那明艳的画面, 那绚烂的意象, 如在眼前, 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对仗, 那复沓的音韵, 读来朗朗上口, 齿颊留香。所以, 教学这首词, 这一句成为绕不过去的精彩。玩味节奏, 想象画面, 反复诵读, 都是极常见的教学环节。

然而, 白居易的诗词, 真的那么好懂吗?或者, 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作, 读懂了诗人白居易吗?如果我们不能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 那么, 我们的教学从何处开始?要往哪里去?

也许, 我们该重新读读《忆江南》。

重新读, 我们的目光当然不能直扑那一句经典, 那样只会让我们仍然迷失在它绚丽的色彩里, 不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 我们需要“升起警觉”, 从第一个字就开始慢慢地读, 细细地想。

于是, 咱们读——“江南好”。这三个字, 可以拆为两个词:江南, 好。“江南”的含义, 无外乎两种:广义的江南, 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 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狭义的江南, 当然需要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来理解, 更多学者认为这里指的是江浙一带那一片水乡。

接下来就是那个“好”, 容易理解吗?白居易的诗风就是明白如话, 所以, 这里的“好”嘛, 就是与“差”相对的“好”。

打住!如果你这样读下去, 就注定了这一次重读仍然空手而归: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话的“好”, 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且让我们在这个“好”字上面作些停留, 停留……于是, 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

即使追求“老妪能解”, 非得用这个“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 例如秀、美、俏、靓、丽等等。用这“好”字, 既非押韵, 又显“俗气”, 为何用它?

这个“好”, 不是那么好懂啊。这个时候, 我们要以婴儿般惊奇的目光, 重新打量起这首词来。为什么白居易这样写?我们得去问问他啊。

于是, 自然而然地, 我们会去搜索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纠缠。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然而, 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如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岁时,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 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可是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 战火不息。为避战乱, 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可以想见, 从战乱之地漂泊而来, 美丽而宁静的杭州, 对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着什么。后来, 则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积极上书议政, 却不被唐穆宗采纳, 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 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么苦恼和郁闷;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 仕途险恶。于是, 他主动请求外放。最后, 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时, 白居易已年届半百, 又一次外放他乡, 不禁感慨万千:

退身江海应无有, 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 冷吟闲醉二三年。

可以庆幸, 等待白居易的, 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 那个使无数诗人画家抒写、描画不尽的江南。从此, 在这里, 他热情吟咏那西湖的山水、吴地的风光;在这里, 他勤政爱民, 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绩善举;在这里, 他结下多少友情, 无论是布衣平民, 还是贤士僧人;在这里, 他远离党争, 身心独善, 闲适而超然……

如此, 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 岂止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关于江南的回忆, 除了景色, 分明还有那里的人, 那里的事, 那里的情啊!

如此, 每忆起江南, 白居易岂会只说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达他对江南的情感, 似乎哪一个字都不全面, 哪一个字都不够淋漓。或许是左右权衡了一番, 也或许是完全不假思索, 一个“好”字, 终于夺笔而出, 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让它“俗”吧, 此刻唯有这“好”才好!

如此, 我们才对结尾句“能不忆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走遍大江南北, 看过无数风光, 却唯有这方土地, 让他魂牵梦萦。写下《忆江南》时, 诗人已是垂垂老矣, 身处“花寒懒发鸟慵啼”的洛阳, 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个回“忆”了。我们这才明白, 这重重的反问里, 有多少深情难诉:能不忆江南?

于是, 教学这首词, 不仅要在想象里再现江花江水的艳丽色彩, 不仅要在吟诵里咀嚼巧夺天工的整齐对仗, 还要绕到词句的后面, 争取与诗人打个照面, 问个心事。然后, 让学生在心里轻轻感叹:

江南好, 真好!

【名师声音】

人如诗, 课如歌

应学员需求, 国培计划 (2015) ———重庆市市级教师培训团队脱产研修课程需安排一个古诗词教学专题。我想到了才华老师, 之前我听过他执教的《渔歌子》, 感觉他应该对古诗词教学有深入的研究。果然, 他执教《忆江南》, 给我和学员们很多启迪。

一、依照文体特征, 遵循一个“路”字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对读者而言, 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的过程。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深谙“遵路识斯真”的道理, 遵循词的文体特征, 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 在分析意象的选择、赋形、着色中体会其中的韵味, 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营造中体会境界的高低和作者的匠心。为什么要忆江南?从意象“红胜火”“绿如蓝”入手,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体会江南的景美。为什么要忆江南?从诗眼“好”入手, 引导学生品味词语, 知人论世, 体会江南的情美。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 多好的江南啊!能不忆江南?教得到位, 学得透彻。

二、基于学习起点, 把握一个“度”字

特别欣赏台湾李玉贵老师的一段话:“试着重新将自己过多的教学专业归零, 真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眉目与气息。缩小教, 放大学;试着让‘学’成为课堂的前景, 努力使‘教’淡化为背景。时刻聆听与观察、探究与理解:何谓儿童?何谓学习?何谓教育?何谓人?”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没有将成年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而是基于儿童的学习起点, 基于课标的年段要求, 深浅有度地展开教学。比如认识词, 建立在诗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词的文体特征。比如认识对仗, 建立在对对子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师生对读让学生感受对仗的表达效果。比如体会诗眼“好”, 通过换词比较, 知人论世, 落实第二学段“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年段要求。

三、聚焦学习能力, 落实一个“招”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 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 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 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 ;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 揣摩不出的, 由教师帮助;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语文课上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彭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适时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学生从自学到会学, 从学会到学好, 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本节课上彭老师随机渗透了阅读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查工具书、借助注释、知人论世、互文阅读、咬文嚼字等等。这样的学习, 学一首, 会一类。

四、巧用教学艺术, 实现一个“美”字

彭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给我一个极深的印象: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 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他执教《忆江南》一课, 将“解诗题、识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句”等传统教学环节贯穿于师生诵读主线之中, 起承转合, 一唱三叹, 行云流水。彭老师强调“字字落实———感受诗词的声气之美”, 所以他在意“曾”的读音, 在乎“谙”的意思;强调“朗朗上口———品味诗词音律之美”, 所以他巧用引读, 认识对仗, 对诗词如歌的音律有“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的真切体验;强调“历历在目———想象诗词意境之美”, 所以他抓住意象, 展开想象, 把静止、不变的画面活化为流动、自然的境界;强调“津津有味———体悟诗词意蕴之美”, 所以他紧扣“能不忆江南”, 在津津有味的诵读中艺术地引导学生去触摸、去咀嚼, 去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思想, 以及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意蕴。

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三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设计中,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揭题导入

1.出示词语: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箭不虚发

2.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齊读,——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①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②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随机正音,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①出示提示,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后练。练好眼力,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纪昌成了。

(三)读读议议,感受纪昌

1.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交流,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读读这两句话,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请你把它圈出来。

(2)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①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②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③创设情境,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④再读第二句,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怎么个相当到家?

(3)第二次练习,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该怎么说?

(四)反观飞卫,感悟寓意

1.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1)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纪昌想学的是射箭,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指导朗读。

(4)学习射箭是这样,那要学习书法,或是学习其他本领,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2.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4.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四

一、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ùnyínxiānɡjuéchùqiànbiāoyōu

镶()嵌()骏()膘()

垠()爵()悠()畜()

二、填空。

荷兰,以()、()、()、()而闻名天下,其中()是荷兰的国花。荷兰还被誉为()、(),它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低地()的原野()的光芒

()的小鸡()的奶牛()的骏马

四、我能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A.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B.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C.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5.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随笔 篇五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课堂,和学生一起分享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当我走出课堂时,脸上不禁露出了微笑,因为在和学生一起分享第二自然段时,以字词句为载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师生在文本中游历,并亲身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之魅力。

一、品句

当学生反复朗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后,我设问:“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厚书读薄,你们默读这一自然段后,能不能将这段话读成一句话呢?”分享学生的思考时,第一位学生朗读的是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变成嫩绿的。我启发道:“作者除了描写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这一段还讲了什么呢?”学生继而又朗读了作者描写的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的部分。这时,再次引领学生思考:你看看哪句话既讲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又讲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呢?学生很轻松地朗读着这一段的第二句话: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至此,学生感受到了这句话在这个自然段中承接了上文,引起了下文,很自然地把前、后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品句的经历中,学生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把书读薄,学会概括。

二、品词

当品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这句话时,请学生概括出叶子的特点,可学生感到畏难。于是,我引导学生读句子,看插图,说一说,看过了这幅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后,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说了一个又一个,像“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不留空隙”、“均匀”……我顺势引导:学语文,就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你再读读这句话,能用文中的话来说说“均匀”的意思吗?学生从“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中读懂了“均匀”的意思。在品词的经历中,学生也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

三、品字

每一篇文本中,都藏有一些运用得精妙之字。对话文本时,我都要和学生抓住运用得精妙之字反复品味,咀嚼,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感。

如对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时,我采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品悟那个“漾”字。

师:你看,这个“漾”字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漾”字是由“氵”、“永”和“无尾巴的羊”组成。

师:右上角这个部分是“羊”的省写,而“永”有“长久”之意,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羊群不断地增加。它的部首是“三点水”,这个字是指什么在不断地增加呢?

生:水在不断地增加。

师:既然是水不断地增多了,水面就会──

生:微微动荡。

师:再读这句话,你看看是什么在微微动荡?

生:满墙的爬山虎的叶子都在微微的荡了起来,像美丽的波纹。

师:漾起的波纹是多么美啊!再读一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一同读出来。

接下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在这句话的学习中,先指导学生剖析字形,启发学生理解字义,再把理解送回句子中,朗读句子。

在这一自然段中,我还引导学生品读那个“嫩”字,由“嫩”字组成的词语,有:嫩红、嫩绿和嫩叶。同一个“嫩”字,在词语中的意思却是不同的。这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在朗读中,学生有了思考,有了感悟。理解了“嫩红”与“嫩绿”的“嫩”是指颜色浅,而“嫩叶”的“嫩”是“娇嫩”之意思,学生感受到了汉字意义的丰富多彩。

在品字的经历中,学生又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据词理解字义。

6.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说出人物品质,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尊严的理解。

2、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读重点句子,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它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哈默的故事和古今中外一些有尊严的人和事,理解尊严的意思,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味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今天送你们一件礼物--------尊严(板书)哪位同学知道老师送的礼物到底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去与一位朋友对话,让他告诉我们这件礼物究竟是什么。看他来了!(课件)

二、课件:再现人物风貌

让学生观察,讲解画面内容。这就是世界石油大王哈默,他容光焕发,大腹翩翩,正笑容可掬地和我们的伟人邓小平握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哈默于1956年建立了一个石油王国,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位。1979年,应邓小平的邀请,哈默成为第一个乘私人飞机访问西方的企业家,被邓小平称为“勇敢的人”,此后他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项目,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14万元。

下面我们跟随课件进一步了解哈默的故事。要求边听朗读,边看画面,然后汇报自己听到了些什么。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年轻人,他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

三、深读,整体感悟;合作质疑: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在班里交流

1、字词:学生自由上板写出自己学会的词语在班里交流。

(a、形近字如逊---孙 捶---锤;b、多音字难;c、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划分出故事的开端、经过和结果

1)阅读故事的起因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沃尔逊人热情款待了他们。)

2)学习故事的经过合作质疑、自主释疑,抓住重点问题在班里交流。

A、故事的经过主要讲了什么(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立即接受食物,而是坚持先干活再接受食物,后来成了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B、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的句子(说明了什么)。C、赏析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深度了解年轻人。①“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不干活就吃别人东西是接受施舍,因为自己有力气,却接受别人无偿的帮助,那就是接受施舍。)引出:这样他就会失去自尊。板书:自尊

②“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点明: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获取食物,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成果,我们把这个叫做什么。板书:自立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对话。读出坚定的态度来。从“称呼”中深入感悟年轻人的品质。

出示杰克逊大叔的话:“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指名说大叔讲话时是怎么称呼这个年轻人的。(您)让学生体会杰克逊大叔也对年轻人产生了尊敬之情。读好大叔的话。

③“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他怎样的想法?(必须先劳动,后得报酬,才能吃饭)板书:自强 D、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①指名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出示课件对照两个时期的哈默,应验了杰克逊大叔的话-----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交流:说说他为什么能成为石油大王,板书:尊严。

四、拓展,开阔视野

检查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故事,没有搜集到的有老师发资料卡,看后上台演讲。

五、总结,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知识聚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尊严是礼貌:当你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一声诚恳的对不起显示出你的尊严。你也会让人领略到你的尊严。

尊严是意志: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他就有尊严。

尊严是毅力:当你在800米终点咬紧牙关,用力冲刺,为集体赢得了荣誉时,那你的尊严立即展现。全场对你肃然起敬。

尊严是勤劳:不白白接受他人的施舍,靠劳动换来食物。

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尊严是一个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对照,震撼心灵

出示课件,说说你做过的“有尊严”或“没尊严”的事(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哈默成为石油大王的秘诀就是因为他有尊严。尊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有信心、有爱心、有恒心,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别人的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印象,赢得无从之宝------------尊严

资料卡故事:

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田地干旱,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却堆积如山。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快要饿死了,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就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每当过来一个饥民,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他便丢出一个窝头让饥民们争抢,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十分开心。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发,衣衫褴褛,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摇摇晃晃地迈着步。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拿了两个窝窝头,对饥民吆喝到:“喂,过来吃!”饥民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ē),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7.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七

一、填空改连线,直逼教学目标

变化:新旧教材例题中都提及“下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然而新教材呈现的方式是“连一连”,而旧教材呈现的方式是“填一填”。

不变:教材例题呈现方式改变,但是不变的是学生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都得以发展。

思考:本课例1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 体会观察的对象的空间特征。旧教材本课编排在例题3,显然,这是在学生已经观察过由物体组合的物体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学习经验。新教材由“填空”变为“连线”,在已经给出的三个图形里,指出哪个图形是前面看到的、哪个图形是右面看到的、哪个图形是上面看到的。只要把头脑里的几何体的三个面的图形表象与教材给出的三个图形比照, 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头脑里的表象外显。这样的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已有生活经验,便于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而不是旧教材中以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与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亲自思考。呈现方式的改变,降低了观察对象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活动的针对性。易于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并结合图形构造, 进一步体会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堆积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探索、获得与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亲历观察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二、立体到平面,凸显空间观念

新增:新教材在编排内容上增加例2(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上下两层(下3上1)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这3个方向进行观察)。

思考:新增例2,丰富学生的操作体验,学生通过拼摆小正方体,有了丰富的表象储备,才会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而这种空间想象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 只有通过教师引导才能深化。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各种形状,置身三维世界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 渐渐获得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 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教材的呈现为“摆一摆、看一看”,提醒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让学生先用四个同样的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再从不同位置仔细观察。顾名思义,“观察物体”是用眼睛看物体。如果不摆出物体,只是看教科书画的立体图形,就不是真实地观察物体。学生不可能真实经历从前面看、从右面看、从上面看的活动,不可能真实体验几何体各个面的形状,更不可能获得观察物体的知识技能。另外,学生动手摆出几何体,能通过触觉感知其形状特点,这是对观察物体的视觉信息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 从而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想,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二是重视观察、比较、表述,学生边看边说,分别说出从前面看到什么形状,从右面看到什么形状,从上面看到什么形状。这是三维立体向两维平面转化的思维活动,凸显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操作中观察,积累活动经验

变化:人教版教材例1和例2都突出“摆一摆”,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则突出“画一画”,摆与画各有什么不同理解?。

不变:无论“画”或“摆”,都离不开本课的数学本质———学生的数学思考及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思考:“画”———学生要从每个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各个图形由几个小正方形拼成, 这些小正方形怎样排列……一边思考一边画图。由此可见,编排画的本质是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及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然而,人教的“摆”,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做中思考,不仅凸显数学思考及其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例2“移动一个正方体”,几何体的形状下依然是3,上依然是1,但是上面的正方体不是在左边,而是在中间(或右)。变化后,要求通过观察,找出变化后的几何体的前面、右面、上面的视图。例题还要求比较变化后上面的形状相同,左面的形状也相同,可前面却不相同,体会几何体结构上的不同,前面视图也不相同,而三个几何体的结构虽然不同,左面、上面视图为什么相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8.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八

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相关的词 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检查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学习生字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初步理解课文基础上,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教学方法:

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为突破,体会文章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故事导航,引入课题:

1.讲故事《城门立木》。2.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是啊!是诚信!诚信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为什么人们如此看重“诚信”呢?今天我们就从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中彩那天)

二、交流时代背景 齐读课题,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三、检查生字,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小组交流读后,全班交流生字。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3.读后小组交流讨论读后所得。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生质疑

在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先小组讨论,然后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五.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对哪句话印象最深?说出为什么。3.学生交流: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4..自由朗读课文,读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及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了描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一天的事情? 板书:

起因:中得汽车

中彩那天

经过:道德难题

按事情发展顺序

9.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九

教案部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小朋友的赞美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情况。我也知道一个国家,它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牧场之国)大家了解荷兰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画面展示荷兰风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在这个迷人的国度里什么最吸引你。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极目远眺 剽悍强壮 憨态可掬 悠闲漫步

默默无言 万籁俱寂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四)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深入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四句相同的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2、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教学。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奶牛的颜色。

①用曲线画出描写奶牛颜色的句子。②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B奶牛的姿态。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卧在草地上,憨态可掬;老牛悠闲漫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陶醉、喜爱)。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3)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出示绵羊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①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

人——默默无言奶牛——沉默安详自然——寂静

③默读,思考:从这五、六段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它们之间的融洽?④交流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六)拓展迁移,记忆背诵

1、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

要求:

(1)任选一个景点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学生在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3、指名学生介绍,评价。(配相应荷兰风光片)

(七)总结

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诗情画意的风光中,感受到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逸,感受到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的赞美与向往。建议大家:

1、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2、继续搜集描写各国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读、比较、感受、积累。

3、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梳理

1、多音字

模:mú(模样)模子圈:quān(圈套)(圈定)

mó(模型)juàn(羊圈)

2、近义词

专注──专心仪态──仪表端庄──庄重无垠──无边

安闲──悠闲欣赏──观赏悠悠自得──怡然自然

3、反义词

端庄──随便微弱──强烈恢复──继续

4、好词好句好段

词:仪态端庄 无比尊严 极目远眺 膘肥体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成千上万 成群结队 默默无闻 舒缓平稳 镶嵌

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段: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二、重点词语及解释

仪态端庄: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这里指运河和低地交错排列着。

悠然自得: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指绵羊生活在绿色草原上,快乐无忧舒适满足。

吆喝:大声喊叫。这里指人与动物全都低声细语,可见环境的寂静。

练习设计:

一、辨字组词。

镶()膘()垠()低()

壤()漂()根()底()

挡()骏()漆()驰()

铛()俊()膝()池()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严。()

2、指悠闲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

3、形容面积很大,空旷,看不到边。()

4、用尽目力向远处看。()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毛毯()的原野()的荷兰()的草原()的低地()的光芒()的骏马()的绵羊()的运河()的夜晚

四、给下列语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排比D、反问E、设问F、夸张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3、长毛山羊在草地上发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4、难道荷兰不是欧洲的花园吗?()

五、修改病句。

1、运河之间的绿色的一条条低地上花牛在低头吃草。

10.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解决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

学习、运用练习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达到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二战时期小英雄任务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学习他们的伟大精神。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介绍时代背景。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苏联从此开始了炮火连天的生活。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借助工具书,并标出自然段。(2)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

3、师:课文比较长,咱们的检查就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吧!在朗读的时候,我要求大家认真听、仔细看,从课文的自然段之间你会有什么特别发现?

4、领悟方法:课文读完了,文章最后的泡泡中有个问题„„这个关系是什么呢?自由读读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首尾呼应)

5、刚才给大家的任务还记得吗?看看谁的眼睛最亮。(意义段空行,表示独立讲了一个意思。)

6、请快速地浏览第一部分,用自己最简洁又最明白的语言表达这部分内容。

7、检查交流,根据回答板书词语(诱敌上勾)。继续检查第二部分的朗读与内容,根据回答继续板书。(密报敌情)你发现老师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概括„„(都用四个字)。

三、四部分学老师试试。(消灭敌人、继续候敌)

8、认识小标题,整理内容。

师:这四个词语表示了我们对文章四个部分的理解,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小标题”。下面,看谁能根据这四个小标题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9、通过预习,请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10、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夜莺的歌声出现了几次?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2、昔日热闹的村庄在战火中变得荒凉寂静,这时候什么吸引了德国兵的注意力?

3、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小男孩学夜莺唱歌?

4、从两处描写夜莺歌声的地方,你读出了什么?结合上下文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两处,也可以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1)为什么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说明什么?

(2)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结合第二部分谈一谈你对小男孩这种行为的解释。

5、(1)小男孩巧妙地用学夜莺唱歌的方式引诱迷惑敌人,由此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小男孩?

(2)请画出课文第一部分里你认为能表现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语句。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4)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6、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勇敢机智镇定的小男孩,所以读小男孩的语言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童声稚气、天真活泼。)

与小男孩比起来,德国军官总是想从小男孩嘴巴里探听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处理他的语言?(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切入主题。

1、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文中的小男孩和敌人。(板书:小男孩、敌人)

2、反馈,学生板书词语。

二、以读代讲,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思考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有什么目的?(板书:诱敌深入)

2、过渡:德国军官是那么好骗的吗?随随便便就相信一个敌对方的孩子吗? 他是怎么盘问夜莺的?(课件展示德国军官盘问夜莺的话)

3、面对德国军官的层层盘问,小夜莺是怎么诱敌的?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德国军官和夜莺的对话,学习体会。汇报交流,课件展示夜莺的回话,师:你准备用什么语气来读夜莺的话?为什么?(故作天真,装糊涂,迷惑敌人。)

4、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等句子。

5、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

6、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7、学习夜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歌声,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目的?

8、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4)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5)“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3、师总结: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正是有了有千千万万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正是他们团结抗敌,1945年德国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苏联卫国战争进行了四年,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整整八年,我们也有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你知道吗?(王二小、雨来、张噶子等)

2、课外阅读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心中的歌。推荐故事:卓娅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11.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篇十一

人教版四下语文的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上,我更注重学生的想象与感悟。

1、对于“词牌”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略进行了介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来自百度百科)

2、多读多品,读出情味,品出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董元昊同学的品读非常有滋有味,音色也美,远比我强。于是充分发挥他的范读作用,也更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当朗读成诵时,仍不忘提醒学生注意语气与语调的把握,《独坐敬亭山》读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望洞庭》读出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朗读与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相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诗与画相融。在读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一是借用书本中的插图,再启发学生用简笔画,有能力的用水墨画来绘出诗句的意境。

4、借助补充诗句,触类旁通,丰厚积累。如理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尽”、“孤”等词,引用已学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来体会。另外补充李白的《望木瓜山》、《望天门山》等如许写山水的诗,比较感受诗人不同的心境以及豪放的诗风,广阔的胸怀。

5、提炼诗句中修辞的手法运用的巧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与敬亭山惜惜相怜的感情;“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上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诗人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尤其玲珑别致。“江南好”好在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对比、比较,突出了花的艳、水的清。

《桂林山水》课后回顾

桂林的奇山秀水一直令我向往,《桂林山水》也是我喜欢吟诵的写景佳作。本文结构清晰,语句优美,百读不厌,并能在朗读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就以读为主线展开教学,铺垫美,欣赏美,感知美,体悟美,想象美,描摹美„„

1、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美丽的图片唤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愿望。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学习词语,对进一步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2、细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入情入境,绘声绘色地用多种朗读的手段达到自然成诵。在理解时能把特点相融合:“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既写出了水的清,也可以体会到水的静;读到“无瑕的翡翠”这个比喻,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翡翠”是绿的,因为山倒映在水里;有的说“翡翠”也可以看出水的静,说明很光滑连波纹也没有;还有的说“无瑕”也看出水的清。读到课文最后“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连绵不断的画卷”,孩子们还说知道了漓江的水为什么会这么“静”,被无数的山围绕着。因此在感悟山的特点时,孩子们也能想到水,想到山水相依。感悟加深了朗读的情趣,使朗读更丰富,更有效。

3、背诵是朗读的提升,课堂上我们集体背、分组背、个别背、组合背、竞争背,孩子们跃跃欲试。然而在单独背诵的时候总会因为紧张出现不流畅,以至于影响了背诵的效果。当孩子们都不敢有感情地背诵第三小节的时候,我说“我来试试”。最后,他们送给了我掌声,我说:“我不期待你们的掌声,期待你们超过我!”而后我听到了更多好听的声音。

4、课堂小练笔,达到读写结合,积累与创新同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感

1.收获:为了弥补学生感性认识上的缺乏,我只有更注重各种形式的朗读,深入细致的品读、诵读,在叶老先生的文字描述中赏析游览过程中的一景一物。几个重点句读得更透彻些,有读到悟,悟后再读,有的甚至要求背下来。从途中自然景观“眼前一片明艳”的描写中感受春天的美;从“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中不仅感受溪流的活泼灵性,也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游览兴致。学生在朗读中还感受了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昏暗,内洞的漆黑、神奇。尤其是从外洞到内洞过孔隙这一部分,那种在昏暗中的感觉,只有一遍遍的读才能身临其境般。从孩子们闪光的眼神中我还感受到了他们探索的兴致,对景致的喜爱。

2.助笔:两年前的一次游览双龙洞的经历使我在课堂上更自如些,我的适当补充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首先是简笔画。“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我借助了画;在学生说不知道石钟乳、石笋是何物时,我一画,许多孩子就点头领悟了。再则,由于时代的差距,双龙洞景区的开发,我的游览所见与游览路线都与课文有所出入,我也作了补充。“洞内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而今在各色灯光的映衬下,洞内更加迷人了。“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如今也不必再走回头路了,洞外有洞,引人入胜,给学生更强的期待。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讲述了发生在二战前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的发人深省的故事。修理工无意抽中了大奖,那是一辆他梦寐以求的汽车。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她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上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说说一般人在中彩后的情形,再让学生在文章中找找父亲中彩后的反应时怎样的——父亲神情严肃我。父亲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些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我让他们自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原因他们马上找到了答案:因为中彩的彩票是父亲帮库伯代买的。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父亲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能切实体会到父亲当时矛盾的心情。学到这里,我马上让学生联系前面课文中介绍的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心愿感受父亲的伟大。并趁势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及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如果在学生知道中彩的是库伯的彩票后,就让他们联系前面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愿望体会父亲当时是多么想得到这辆车啊,而且他也试图将车据为己有。在这样的矛盾中,父亲依然选择了将车还给库伯,品质是多么可贵。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就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这样的话,理解开头和结尾这两句话就很容易了

《万年牢》教学反思

《万年牢》一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两课时完成,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三处提到“万年牢”中间的联系,学习父亲认真、实在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我在教学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和学生展开了对话:“难道哈默不饿吗?”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反驳我: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这种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墨,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哈墨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语文课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为了突出语文味,我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如学习三处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哈默的心理活动,来深入了解人物。但由于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比较肤浅,回答时都比较单一,我又为学生提供句式,如学习第二处对话时,选择关联词“尽管„„还是„„”、“宁愿„„也不„„”、“只有„„才„„”说说哈默的想法,第三处,用“哈默觉得,一个有尊严的人,应该()”说话,这样既提高了说话能力,也对挖掘人物有所帮助。在学习杰克逊大叔时,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杰克逊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心想()”,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也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一举两得。

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语言也差不多,我认为,课前让学生搜集格言可不做,可换成,搜集有关“尊严”的故事,身边有尊严的人,这样,学生对“尊严”的内涵会体会得更深刻,对学习课文也有帮助。而且,我在结尾读了一个《嗟来之食》的故事,虽然对理解“尊严”有益处,但这个故事和课文太相似,可能听了故事后,更会导致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所以,后来我也稍做了补救,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我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四年级下教学反思:《将心比心》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堂资源的整合,如始终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穿导课、品读、结课,同时又引入了台湾作家罗兰的话,以及《红楼梦》中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张九龄的“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与文本的紧密结合。

学完这篇课文我在随想本上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写自己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感想。第二天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感触还挺多的,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让我爱不释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谈自己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说得很好。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让学生在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够的营养,尽情展现个性魅力,教师必须下足“工夫”。这“工夫”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既课前预设;还要求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既课堂生成。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两种极端:预设太多,课堂像是一场戏,一切竟在”掌握”中;或是一味追求动态生成,脚踩西瓜皮„„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执教过程中,老师们都想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一次执教《自然之道》一课过程中,我就犯了上面所说的错误,对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教学难点在于品味向导的语言,理解他的行为。我在设计教案时准备利用近一刻钟的时间来突破难点,力求使学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泛泛地理解“人类不能破坏自然规律”这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上,而是引导学生在感悟了“我和伙伴们”由焦急到高兴,最后到懊悔、震惊的情感积淀后,讨论向导的所说所做。在进入讨论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仅仅游离于课文的表面在空泛地谈论,感觉在隔靴搔痒。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文章内涵的领悟达到超越文本的大语文观的境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就在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顺势提取了他们在课下搜集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中可以选取对思考这个问题有帮助的信息。没想到有些学生的思维是开阔了,但不能正确地理解资料中的信息,如有一位学生说:“向导知道小海龟成活的几率很低,所以他想能救一只小海龟就救一只。”还有的学生不能运用信息帮助自己思考,还是停留在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如一位学生回答:“向导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看破坏了小海龟生活规律的后果。” 或是说:“向导是在我和伙伴呼喊声中被逼无奈才救那只海龟的。”而这些情况出现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应该发挥出来,有效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下去。可由于我经验上轻,又加上情绪紧张,并没能很好地因势利导,更深刻地理解向导的话。其实,我在课后进行了反思,当时的我如果这样引导:“作为一位生物学家向导,他对小海龟的知识了解不只这些,在他知道这些情况下,把小海龟抱向了大海,肯定有科学家的道理,是什么呢?”这样,就能很好地把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有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既突破教学的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1)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一.识字教学。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画出书中的生字组词。并要求读给家长听,家长听后给出等级评分。以此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课中学习就以学生的展示为主,个人读,指名读,比赛读,堂上注意正音,充分调动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A初步感知大意;B探究变化、原因;C拓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二大点——探究变化。学生自主思考后再与大家交流:以前的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摇篮?黄河今天的表现?为什么说是“忧患”呢?对两个问题的探讨后,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和数字说明等方法写出了黄河的变化。充分理解黄河由“摇篮”变成了“祸河”这一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变化的原因,最后是治理黄河的方案。在讨论治理方案的时候,拓宽学生的思路,先读懂书中所讲到的方案,再讲讲自己想到的治理黄河的方案。学生既读书、思考,又畅所欲言,积极性很高。这样下来,2、3、4点目标也较好落实了。

(2)重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效果好

课前,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份预习卡,学习根据预习卡的要求预习课文,此预习卡起到引导学生知道预习课文方向(目标)的作用。由于课前预习不是“走过场”,而是有实在内容的读、思、画的个体学习,学生得到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较好地达到了“课前预习,课中精彩”的教学效果。

这课的不足之处:A学生对黄河的课外知识知道不够,看来搜集资料,广泛阅读欠缺;B预习卡写的要求多了点,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设想:可多点读、画、批、思方面的预习。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品词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便是准确理解思想内容、接受信息的首要因素。“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其做法是:

扣“词眼”法。所谓“词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教《蝙蝠和雷达》,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一“和”字?这就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蝙蝠的启示。因此,讲读时紧扣“启示”一词,展开教学思路,既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涵义,又引导学生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部分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第一步,明实验。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第二步,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学生读读、议议,并进行点拨,板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实验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断地响?这“联系前后”的一问,使学生明白了封住蝙蝠的嘴巴,超声波无法发出,因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而塞住耳朵,则又使蝙蝠无法接受遇上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因此出现了同样的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通过比较、切磋,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雷达,学生也学会了联系,油然而生对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兴趣。这样步步扣词眼,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执教《大自然的启示》,由于自已没有充分的准备,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所以课堂上出现不少不成功的地方。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每一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如:当学生说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答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说,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分别得到启示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第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书本中知道蜻蜓等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我就要让学生拿出自已从网络上,从书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本来我以为大家会像昨天那样,踊跃的站起来说说自已的搜集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是,同学们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敢站起来说,我用话语和眼神鼓励他们,可效果不够好,只有少数人举手。于是我就要让同学分组说说,可大家还是没有以前那样热闹。老师们友好帮我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合理化建议”——共建美好的校园

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我们的校园,教师集思广益,从学生日常管理、校园环境改变、校园文化建设,都提出自已不同的见解和建议。如:肖雨林老师今年上学期教学前四班时,发现很多班级喜欢在教室门前的阶梯上上体育课,这样就影响了他们上课,于是肖老师就在“合理化建议”这一栏,向领导反应这种情况。第二天,领导就马上回复,并及时告之所有体育老师。从那天开始,再没有班级在那上课了,学前班的纪律也就好管理了。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学校会更加和谐美好。

三、“漫话育人”——协助班级共同进步

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但育人却有着不推卸的责任。我们学校共有30个班级,也就有30个班主任,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已管理班级的良机妙策。那么优秀的育人经验,老师们都不保守,而是纷纷发表在校本论坛上,供大家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课件”为我们提供优质精美的画面,“美图美文”丰富了我们的视觉,“好歌共赏”愉悦了我们的心情„„总而言之,校本论坛让我们受益匪浅。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这是一篇较长的课文,阅读理解时要分部分、抓住重点来处理课文内容。每部分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国军官与夜莺的对话。抓住人物的对话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再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会军官问了这么多,就是要知道游击队的藏身之处,夜莺都巧妙地进行了回答,并且用野兽等做比喻,狠狠地痛骂了敌人。从文中体会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极备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国鬼子的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智,游击队员对夜莺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出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特别是是关于小夜莺一些言行的句子,印象深刻,学生应该能够把他找出来。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这一问题不能急于解决,我先暂且让学生记下不懂、不理解的问题,继续带领学生读书,希望能在下面的学习中,结合全文来理解”小夜莺“的一系列言语、行为。

通过读书,对每一小节列小标题进行概括,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文章发展脉络,并能根据所列标题简单复述全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重点解决了上节课的难点、疑点,如”小夜莺“为什么在路上时不时地唱?他为什么在一路上表现出并未把德国兵放在眼里?等一系列疑问,通过联系全文内容,学生能够达到较好的理解,肯定了”小夜莺“的聪明、机智和勇敢。《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运用孩子已有的故事积累导入,引起共鸣。

2、联系生活实际,顺势进行教育。

在在教学中,许多孩子都说到了要向雨来学习,热爱祖国,保卫家园,我就顺势将话题引到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做法上,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从小树立起“努力学习为国效力”的崇高思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由于学生对于战争的资料了解的太少,所以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思想的火花,这也与我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现代战争的图片和信息,就会更助于课堂效果的实现。可是,在回首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关于战争的内容呢。课下我又查了资料,这些现代战争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明确教学目标,把教材用“活”〗

语文教学要把握准学科的个性,应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重视情感熏陶,培养个性和良好品格。围绕三维目标,执教的老师努力把教材用“活“。如高锡逵老师在执教《日月潭》时,把教学过程定位在“激发情感,朗读感悟,扎实训练”的基点上,让学生的头脑里展现“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薄薄晨雾”“点点灯光”“蒙蒙细雨“的一幅幅画面,紧扣这些优美文字,让学生陶冶在日月潭的美景之中。费华疆老师执教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指导学生朗读前4节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对比战争前后不同场景,感受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最后指导学生仿写一段诗,既给了学生练笔的机会,又激发了孩子们的悲伤和愤怒之情。

上一篇:五破五立意见下一篇:七一报告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