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07(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精选4篇)
1.北邮07(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篇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本专业培养具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将较系统地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对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主要专业实验:至少完成本专业某一方向的一组专业实验。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限制:色盲
2.北邮07(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篇二
(1) 专业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着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两部分, 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上要求学生具备电子信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学习的内容上涉及到信息技术、电子学和计算机知识三个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和严格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训练的开展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在相关领域内的工作能力。
(2) 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目标设定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以学会能力培养为主, 要求符合市场需求和职业需要。以此为培养方向的人才目标具体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物理以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毕业生具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基本技能与方法;要求毕业生了解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以及国内外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并对相近专业的基础原理与知识有一定了解;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基本软件开发能力;要求学生在对专业发展前景以及动态上有所了解, 具有从事电子产品技术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定
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在提高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下应该要求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增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能够达到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与专业技术能力提高的统一。
(1) 明确的专业课程划分。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明确划分把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工具类课程以及专业课三部分。三个课程组成部分代表专业知识的三个层次, 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在设置多项电子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的延展性和知识面及思维的扩展上具有基础性作用;工具类课程的划分和设置是为在集成电路领域以及嵌入系统应用中从事设计制造等技术工作者提供开发工具, 工具类课程的划分和设定开展在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效果;专业课的划分代表着学生的职业方向, 通过对开展的集成电路方向的设计、安装与开发等课程, 使学生在集成电路产业与嵌入式系统发展需要中能够具备强大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求注重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在对学生和教师积极性调动的前提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教学活动的良好氛围。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求注重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还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指导, 充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进行激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 要求积极举办电子科技设计竞赛等活动,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其次, 还要积极成立课内和课外科技活动小组, 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进行一些电子科技设备的设计或维修等, 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教学活动开展中应该加强对大学身科技设计研究项目的申请力度,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研究活动中, 使其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成长, 从而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 注重学习、研究与生产的结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研究和实际的生产工作, 因此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下学校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设定中要加强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与具体生产活动的结合。这要求学校逐步完善科技实验中需要的基础设备, 并与生产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新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1) 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建立的合理性。新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分层式渐进式自主实践理念为指导建立。新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包括基础实验和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以及综合实践平台。在第三到第七个学期中将基础实验平台、基础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平台在教学点活动中进行逐次开展, 综合性实践平台的建立是教学活动不断开展中建立的要求, 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在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实践学习时间安排上具有合理性, 也是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要求。
(2) 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基础实验平台的开展时间应在在第三和第四个学期, 针对于电子电路等理论知识特点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验的结合是实验教学中有效教学方法;基础实践平台则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开展时间在第四和第五个学期, 基础实践平台是科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措施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具有良好的效果;专业实践平台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开展, 使学生的实践与生产活动相结合, 使学生专业的技术能力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
综合实践平台的建立要求具有开放性和全面性, 其开放性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都能够进行实验活动, 保证了平台开展的利用效率;其全面性是指在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的完善程度高, 能够充分达到科技实验需要的程度, 给予科技实验研究顺利开展一定保证。
四、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要以专业课程设置为开展措施, 在课程设定理念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制定在教学计划中才能够充分实现。新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对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具有实际性意义。
摘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本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两个方面进行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 张颖, 王志红, 隋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5, 01:139-141+144.
3.北邮07(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篇三
关键词: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教学方法
我校通信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有十余年,从开始的理学专业到现在的工学专业,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但从学生的反馈以及老师的教学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去大量一、二流开设本专业的院校调研等手段,不断总结改进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近几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们普遍反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竞争力。也有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虽然了解很多知识,但存在知识运用能力及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所以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本着“改造、充实、发展、创新”的思路,调整专业和专业基础课,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逐步向培养具有复合型专门人才过渡。
二、完善的专业体系的构建
1.指导思想
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原有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调整和重组,删减用得较少的课程,增加有生命力的前沿课程和拓宽知识面的跨系选修课程,增强专业适应性,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平衡发展。从而制定出本科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1)特色
为了保证学生高效率学习,在一、二年级可以将教学任务适当加强。将语言类课程提到一年级第一学期及第二学期与高数和工程数学课程同时上。这样在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可直接对计算机语言加以应用。
(2)加强专业基础课
如电路分析基础及实验、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处理等课程必须具有坚实的基础,必须结合软硬件设计进行学习。
(3)开设课组体系
对电子线路类、信号处理类、通信原理等本院学生通学的课程可按照课程难度及开设学期设立课程组,在同一时间授课,学生可按照自己的程度及将来从事的专业方向进行选课。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全年两学期均开设,提供学生在跟不上进度时,可在下一学期选择相同课程。
2.覆盖面宽的教学大纲
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课程大纲和实践环节的大纲要相辅相成;基础课程大纲和后续课程大纲要衔接自然,根据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断更新大纲内容,更好地解决学科基础课程与新知识的关系。
3.高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的艺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适时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以动画、图表、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讓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辅助教学。
4.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课内实验教学
对待所有的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绝对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定要加强管理和考核环节。
(2)加强课外科技活动
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心、专业课实验室为实践教学的基础,成立学生的创新实践基地。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资源,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创新实践。
(3)改变实习走过程的状态
大学四年所有的实习环节必须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学院现任的教师中30到40岁的老师占了大部分,这些教师正值成熟时期,精力充沛,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多媒体都很熟悉,学习理解新生事物能力比较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同样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需要为教师创造科研环境,制定一定的进修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这样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和更快的知识技术更新。这对于建设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不断改革和探索,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1999(12).
[2]电子信息科学基础教程研究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12.
4.北邮07(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篇四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1],四川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1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提高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做准备,为学校更名为四川理工大学做准备,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1. 人才培养目标
四川理工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简称电科)专业创办于2002年,开设学院为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反馈,我们确立了:把我校电科专业办成一个具有很强工程背景的理科专业,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立足理学,理工兼俱”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实践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校于2011年对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及完善。新修订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采取学分制,学生根据需要可以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因此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机制、实验室相关配套设施、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教师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本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落后
电科专业是工程应用类型的科学,融合了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学科的特点[2],实验内容大多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系统性实验。目前的实验课程多数是观察性、验证性等基础性实验,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却比较少,导致学生综合、创新设计能力比较低。因此需要多开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把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学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课程设置以及内容做了相应改动,而实验指导教材及实验教学大纲还没有完全跟进。学时减少了,很多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简、取舍,缺乏依据,从而使得实验整体质量效果很难保证。
2.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现在的实验课上,老师首先讲解实验任务、操作流程,然后演示一遍,最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3]。虽然得到了实验数据,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实验原理,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没有有效利用现代仿真软件进行设计,只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方法上,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3 考核机制不完善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不够具体细致,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鉴定多数比较主观。毕业设计期间学生也是忙于考研、找工作、出国或是各种培训考试,对于毕业设计真正投入的精力比较少,实际动手能力也比较差,最终导致效果不够理想。
2.4 教学队伍薄弱
受地理位置影响,本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大多是本科学历,少数是研究生学历,中级实验师居多,高级实验师很少。由于师资薄弱,实践教师整天忙于做重复实验,工作量很大,很少有时间静心研究学习,也少有机会出去进修锻炼。专业实践教学老师也有些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仍然保留传统的思维观念、教学方法,难免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急需人才有些脱节。
3.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本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达到更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
3.1 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选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观察性、验证类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一些有意义的创新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及相关管理文件,有效指导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多媒体,引入PCB制版、Protel、MATLAB等软件,充分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2 开放专业实验室并组建学生优秀团队
通过全面开放本专业实验室,逐步建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电科创新实验室。实验室提供设备、工具、元器件等耗材,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走进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的研究设计,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实验室的使用可以通过申请,学生负责日常管理,老师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学生更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每年选拨3-5名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组建学生优秀团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以参与科研为契机,积极参与大学生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学生优秀团队定期开展科技学习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通过老带新的学习方式,整体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课外科技能力。
3.3 建立在线仿真实训平台和工程训练中心
建立在线仿真实训平台,这是一个将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进行原理图设计、绘图、代码调试以及单片机和外围电路仿真等,开发设计一些实际电子系统,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主要平台。建立工程训练中心,主要包括电路CAD工艺、电子电路组装测试、PCB制板与焊接技术。学生在仿真实训平台完成理论设计后,然后可以到工程训练中心,进行PCB板制版、焊装,实现具体功能组装及调试。
3.4 改革考核机制
对实践环节的考核进行改革,采用“平时成绩(30%)+操作成绩(40%)+报告成绩(30%)”,增加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提高操作过程考核所占比重,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技能的培养。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准备情况、出勤情况、学习态度,操作成绩包括基础操作、创新操作、完成结果,报告成绩由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组成,要求结构完整(包括目录、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心得体会、参考文献),内容重点突出创新设计,图表符合论文规范,逐步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4]。
3.5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市级、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在具体实现中,围绕各个具体项目,学校提供经费,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项目活动,拟定训练计划保证项目顺利完成[5]。通过这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工程认证(电工认证,嵌入式工程师认证,DSP工程师认证等)。通过这些培训、认证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市场竞争能力。
3.6 建设实践教学队伍
实践教学需要一支精通业务、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队伍。本专业积极引进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同时每年选派1-2名青年实验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问学习或者到企业进修锻炼。
结束语
在上述改革举措实践过程中,我校电科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突出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实际综合能力大大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跟踪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工作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规划,努力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斌,周桂红,孙晨霞,张玉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77-81.
[2]赵利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33):125.
[3]徐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科教文汇,2013(246):65-66.
[4]王海,张颖,王志红,隋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139-142.
【北邮07(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调查报告11-10
北邮信息门户07-29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08-07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09-23
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历10-23
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十大校园之星11-10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07-10
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个人简历08-19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方向07-21
电子信息技术就业前景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