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诗歌五首(共5篇)
1.30 诗歌五首 篇一
30诗 词 五 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激发学生想象,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准备](一)布置自学任务:
1、正确朗读诗词,借助资料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的作者概况和写作背景。
(二)查找有关本课的音频、视频资料。
(三)整理归纳练习检测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的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艺术光芒能直抵我们读者心灵,感召我们的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数量繁多、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歌更是我们今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我们就一起从这些诗歌中选取五首代表作来学习,共同感受古代诗歌非凡的魅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迢迢牵牛星》
(一)古诗导入
1、众所周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经典之作。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故事介绍: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唐人《七夕》诗云: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着看。
2、千百年来,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很多文人墨客写下感怀之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最早传诵这一神话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看看这首诗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了解相关常识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第十首,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2、简介《古诗十九首》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西晋以后很多文学大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4)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检测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迢迢:遥远。皎皎:明亮。纤纤:形容手指细长。擢 :伸出。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几许:多少。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河汉:银河。札扎: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五)诗文分析
1、理清结构: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个层次,写了什么内容?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
即: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2、分析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织女形象,运用了什么方法?
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忧伤、思念丈夫的织女形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织女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并通过借景抒情,叠音词的运用突出织女形象。
具体分析如下: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
3、体味情感:
这首诗的诗人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六)语言鉴赏
古诗文中,一些结构形式特殊的词,常能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叠音词,李清照曾在《声声慢》中写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的使用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她凄苦忧伤的心理。请找出本首诗中的叠音词,分析它们在表达上的效果。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
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加上句句押韵,增添了音乐美,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同时,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哀怨动人。
附译文参考:
(看着)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呢? 虽只隔着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流。
四、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古诗导入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奇绝丰富的想象,飘逸非凡的气度,历来为后人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他青年时期的一首代表作--《渡荆门送别》,再来领略他诗作的独特魅力。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3)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
楚国:这里指今湖南、湖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边的原野。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怜:爱。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
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
(五)诗文分析
从题目“渡荆门送别”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那究竟是谁在送别谁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寻找答案。
1、这首诗的首联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首联交代了诗人远渡的地点(荆门)和此行的目的(楚国)。即介绍了诗人离蜀到楚地漫游的行踪。
2、诗人一路行来,见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看到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写他看到的长江远景。
还写了他看到的长江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前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句是白天远望所见。
颔联和颈联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诗人沿途所见之景,颈联从月夜俯视之景写到白天远望之景。
3、诗人已被荆门外的美景陶醉,可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尾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他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尾联说故乡水有情,送我到楚地,实则抒发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语言鉴赏
古诗很讲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恰当的修辞可以使诗歌语言精当,内容丰富,表达生动,耐人寻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渡荆门送别》突出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突出的修辞有:比喻、拟人。
颔联:荆门一边洞庭在望,整个江面至此益发宽阔、平静。夜间,一轮明月倒映水中,宛如天上飞来的皎洁明镜;白天,云雾蔚起,形成海市蜃楼那样的壮丽景致。诗人运用比喻,一“月”一“云”,分别概括出江上的夜与昼;一“天镜”一“海楼”,分别展现出夜与昼的两般景象,令人顿生无限美感。
尾联陡作转折:诗人的思绪从眼前之景一下跳到对故乡的思念,但不明说思念故乡,而出以“仍怜故乡水”,将诗人对故乡的爱恋、留恋、思念的万般感情囊括无遗。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却说它万里行来,为诗人“送行舟”,水送人,人怜水,情意殷殷,难分难舍之状如在目前。小结:
这首诗介绍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修辞的使用使诗歌语言精当,内容丰富,表达生动,耐人寻味。
附译文参考:
(长江)远远地渡出荆门山,来跟着我游览楚国大地。
(白天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尽尽,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
(晚上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观天空)云气簇拥而至,就像海上结成了座座楼阁,美妙绝伦。
(我)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这家乡的水啊,它陪伴(我)远行万里。
五、学习《春望》
(一)古诗导入
感受了诗仙李白飘逸不凡的气度,奇绝丰富的想象后,下面我们再来领略唐代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作的风采。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可是却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里。《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是杜甫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破败景象、想望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练习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3)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
国:国都,指当时的国都长安。草木深:草木丛生,一片荒芜。感时:感伤国事。时,时事,时局。烽火:战火。短::稀疏。不胜:禁不住。
(五)诗文分析
1、本文题为《春望》,在花香鸟语的春天,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即首联是写望中所见。
2、诗人触景生情,生发出怎样的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忧念国事的同时,诗人还有怎样迫切的希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个月来战乱不已,整个春季都在**之中。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远离自己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是载着深情冒着烽火而来的,由此也触动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诗人珍视“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他在长安常常盼望王师平定中原。如今春望之时,感时恨别,自然既盼家人也盼官军了。
4、尾联为我们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古时男子束发,用簪来束发连冠,杜甫写这首诗时是46岁。一般地说,还在壮年时期,不会白发。可是因为艰难愁苦的生活使诗人早衰,也可能是因了思念而使浓密的黑发变白了。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搔”首是愁苦难解时的动作,发短则是愁苦程度的标志。由此可见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怆然泪下!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
(七)语言鉴赏
请找出本诗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两句。从修辞、炼字等角度加以赏析,体会诗作语言的精妙。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答案举例:我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得妙,尤其是“深”含义更是丰富。
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往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现在,王公大臣、贵妃宠姬的冶游欢乐不见了,连市井庶民、耕夫樵子的辛勤劳作也不见了,再没有那游人如蚁、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小结:这首诗既写春望之景,又抒春望之情,全诗语语沉痛,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读来撼人心魄,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附译文参考: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簪子了。
六、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古诗导入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歌描写了塞外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守边将士的复杂感情,诗风奔放昂扬,这就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尤其在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期,涌现了大批的佳作。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盛唐时期的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去感受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他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
2、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岑参二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使封常清的判官。诗中的“武判官”是他的同僚,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全诗充满了奇情妙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要求学生回答诗中红色字的读音。学生回答时,教师及时更正强调,并提醒学生将易错音在书上标注。(3)学生练读
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4)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锦衾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的样子。
惨淡:昏暗无光。
冻不翻:是说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掣:牵引。
(五)诗文分析
1、理清结构
由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看,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白雪歌这部分咏雪,是写雪景,送武判官归京这部分则写送别。请据此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并板书:这首诗前10句写雪景,咏雪;后8句则写送别朋友归京。
2、感知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请同学们先齐声把课文朗读一遍,然后思考:本诗前半部分写雪,突出了塞外雪景怎样的特点,后半部分写送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先独立思考2分钟,而后全班交流问题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本诗描写了边塞奇丽、寒冷的雪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感情。全诗情景交融,意蕴无穷。
3、朗读体会
下面我们再来把全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共同感受边塞奇丽、寒冷的雪景,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感情。
学生齐诵全诗,体会惜别、惆怅的离情。
(六)语言鉴赏(1)自主探究
诗圣杜甫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子写诗时向往的一面旗帜。古人写诗尤为讲究锤炼字句,在关键处炼得好字,可使诗句含义丰富,令人刮目相看。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到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彰显了诗歌语言的神韵。下面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出塞诗语言上的神韵。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两句诗,看哪些字或词用得妙,用着重号标出并思考妙在哪里? 示范: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
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其中“见”字用得妙,它表明诗人是一抬头不经意地看见南山,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左右。(2)小组讨论
学生就近4人小组结合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赏析心得。(3)全班交流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随时点评补充。(4)归纳小结
经过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语言赏析的特点:这些妙字妙词生动形象、含义隽永,能传情达意。以后品析诗歌语言时就要注意从这几方面找到具有表现力的字或词,这样就可以更深地领略到诗歌语言上的魅力。
小结: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附译文参考 :
北风在地面打着卷儿,坚韧的白草都被吹折了,北方八月就漫天飞雪。就像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来,千万棵梨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透过帘子飘进来,沾湿了帐子,穿着狐皮袄也不暖和,盖着锦被还觉得被子薄。将军、都护(冻得手脚僵直)拉不开弓、穿不上甲。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主人)在中军帐里为回京的客人摆酒饯行,(边镇少丝竹,只有)胡琴、琵琶和羌笛(伴奏)。傍晚的时候,雪花纷纷,落在军营门口,北风撕扯着冻硬了的红旗,可红旗怎么也飘不起来。在轮台东门送你上路,离开的时候大雪塞满了天山各处的道路。路随山转,很快就看不见你的身影了,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
六、学习《西江月》
(一)古诗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共同感受了《迢迢牵牛星》的含蓄委婉,《渡荆门送别》的飘逸不凡,《春望》的沉郁顿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奔放激昂,下面再来看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几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别:另,另外。
听取:听到。
社林:土地神庙周围的树林。社,土地神庙。见:同:现。
(五)诗文分析
1、本词上片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蛙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的盛夏月夜图: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惊飞了另一枝头的喜鹊,微风吹来,惹得蝉儿在半夜里嘶鸣。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着今年的丰收。
2、你如何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3、下片又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情景?与上片的景色有何不同?
骤雨将至。乌云几乎布满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星而不写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的茅店在哪里呢?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真是情趣横生。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4、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 忽见。”这句中看出: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竞找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扑面而来的稻花香,喧嚷的蛙鸣,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醉心于丰收景象中而竟忘了 自己的位置,这反映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六)语言鉴赏
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尤其突出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这首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以上表现手法的?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
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
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小结: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全词情景交融,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附译文参考:
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惊飞了另一枝头的喜鹊,微风吹来,惹得蝉儿在半夜里嘶鸣。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着今年的丰收。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七、检测练习:
八、课堂总结
有人说我们悠久的文化是一条不息的河,两岸郁郁葱葱,花果飘香,那是我们精神永远的诱惑和永世的家园。课下,希望同学们去更多的诵读学习古代优秀诗歌,沐浴在文化的洗礼中,用心感受古代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独特韵味,更深刻的体会社会、人生、自然吧!
2.30 诗歌五首 篇二
一株草的距离
比你更近
草际蛩鸣的密语
径直窥言于内心
煽动泥土的梦
从根拔节
当世界忙着向外喧语
简单的生活
并不呈现单纯的味道
注视干枯燃烧向记忆
请原谅我的固执
还在静默季节里
谁悄声对迷乱的狂野
诉说那些流年枯荣
寂静是一种声音
藤蔓秘密的触角
匀和呼吸着的黑夜
丝雨无痕的轻敲
悸动灵魂里的禾苗
情绪的风掠过冥想
如果是一场空旷的际遇
簌簌落下
便是尘世浮华的模样
梦生长在荒原上
记忆浮在水光里
流空寂静只有那些云
在幻化空灵的天籁……
月是夜的痕
青瓷般的月
掬一捧夜来香
贴在夜色的衣袂
蜿蜒滑落在你的空巷
假如谁能辗转命运的磐石
让生命的轨迹行好如初
那些走进又走远的细节
一定会像飘漫的雾霭
覆盖一场散落的悲怆
浸湿夜的风露清愁
是沉下来的轻盈
徘徊于斑斓影迹
已失去那些扇动的桥梁
月光内容多么丰富
大地写满皎洁的诗行
我你静候的生命
像这静夜期待裸月一样
你去的地方将是秋天……
你去的地方将是秋天
仿若正在褪去的华年
在落叶与落叶之间徜徉
重重叠叠的跫音
细碎有如心弦上
密密交错的情节
在春菲里多停留一会儿
听季节无言的叙说
春风渐老花事飘零
流光沉吟今生已已
山长水阔将会行断云烟
只剩下遥远的问候
准时复归的花期
在季节深处
你将是唯一醒着的风景……
在一秒钟的彻悟里渐渐老去
读画
为一笔清淡的洇染
我习惯了
在水墨中
种植雨烟
钻进那山水云隙
空濛几片翎羽
矜持间
回眸一点
一道弧掠过彼此的湖心
一次悄然的倾慕
就足以抚慰雨湿的啜饮
一次默默的对视
3.30、《诗五首》教案说课稿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其中的五首诗,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意境,指导朗读五首诗
1、播放古筝曲(或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教师范读诗五首。
2、学生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轻声朗读五首诗,直到能顺畅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岱()宗青未了()决眦()
碣()石 澹()澹 竦峙()()
(2)注意诗句停顿,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
杨花/落尽/子规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闻道/龙标/过五溪。
造化/钟/神秀,阳/割/昏晓。
我寄/愁心/与明月,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随风/直到/夜郎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指名朗读五首诗,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停顿、重音、节律方面作指导。
4、再次播放古筝曲,学生轻声自由朗读。
(三)研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读题目:诗人王昌龄清白无辜,却“左迁龙标尉”。正在江南漫游的李白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下这首诗远道相寄,以表达自己的关切同情之心。
2、入境动情,领会意境美。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1)诗人眼前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仅写“杨花”“子规”?
明确:“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使诗歌更具形象美;“子规”即杜鹃,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同情和悲哀。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只好相托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诗句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3、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美。
(1)再次推敲选取“杨花”“子规”的写景之妙。
(2)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过五溪”之妙。
明确:“闻”,听说而已,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只“闻”不“见”,显出无奈之情。“五溪”均在湖南境内,“过五溪”表明友人远去了,为下文的“寄愁心”作衬笔。
(3)体会“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意。
明确:友人一去久别,只能寄情与明月,托明月以达情,一时间分不清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为李白的化身,一直在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远去。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因此,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4、反复朗读,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四)总结学习古诗的过程方法
反复朗读,感知形象美
入境动情,领悟意境美
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美
(五)布置作业
诵读其他4首诗,查阅有关作者及与诗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学习本课其余4首古诗。
(二)研读4首古诗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4首古诗,然后指名让4位学生分别朗读,全班评价朗读的效果。
2、学习小组内介绍4首诗的作者及与诗相关的资料,然后全班交流。着重介绍作者的朝代、作品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质疑,解决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学说出诗句大意,师生合作补充纠正,完成对4首诗内容的理解。
4、让学生归结4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总结:
《江南春》通过对景物典型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江南景物无限赞美和向往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登飞来峰》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望岳》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表现了曹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5、引导学生品读4首古诗的名句。
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喜欢其中的哪些诗,或哪些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只要说得合情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
4.30 诗歌五首 篇四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2.有感情朗读并熟练背诵。3.能对诗歌进行简单赏析。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诵并背诵。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语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还有虽辞官仍心系国家的,如龚自珍。让我们通过赏析他们的诗来了解其人。
(二)展示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熟练背诵。2.能对诗歌进行简单赏析。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把这三首诗大声朗读3遍,查出不认识的生字词。2.在原文中画出朗读节奏,感情朗读。
(二)自学检测(8分)
1.抽取两名同学朗读者两首诗,老师写出学生读错的字,纠正,读一读。2.在抽取两名同学按照自己划分的朗读节奏朗读这两首诗。3.按照正确的读音和朗读节奏齐读这两首诗两遍。
三、合作探究
过渡语:我们会读了,下面我们来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要求:先按要求自主完成题目,再小组展示,总结出小组最好的答案,准备在班内展示。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三首诗的内容,不必单句话翻译,理解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试着有感情朗读。3.《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试着有感情朗读。答案提示:
1.《饮酒》诗大意: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聚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行路难》大意: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己亥杂诗》大意:
这首 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朗读指导:悠闲舒适快乐的语气。
3.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朗读指导:由愤慨到充满希望的欣喜的语气。
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 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朗读指导:壮志难酬的悲愤语气到慷慨激昂的高亢语调。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过渡语:好的诗词是需要赏析和背诵的,下面我们来试一试。1.按照下列句式赏析这两首诗。
《饮酒》中————(词语)用的好,理由是:
《行路难》中用了——————(写作手法),作用是——————。《己亥杂诗》的名句是,说说你的理解。答案提示:
(1)《饮酒》中“采菊、悠然、见”(词语)用的好,理由是: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超然的志趣。
(2)《行路难》中用了“联想”(写作手法),作用是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行路难》中用了“直接抒情”(写作手法),作用是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表现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3)《己亥杂诗》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3.背诵这三首诗,对桌相互检查。
六、自我反思
5.30 诗歌五首 篇五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夫如何()决眦()钟qing 水何dandan ..山岛songzh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荡胸生层云()造化钟神秀()自缘身在最高层....()决眦()水何dandan .
2、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抒写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2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就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二、诗歌赏析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困难。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睛前的困难吓倒。
望岳 唐 杜甫
专心
爱心
用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望 ”字,二是诗句中的“ 会当 ”一词。(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的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是如实的记事写景。天刚蒙蒙亮,诗人便登上破山,来到了兴福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阳光铺洒在寺内外郁郁葱葱的林木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这一切,诗人感到心清目爽,诗兴随之而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旁长满了翠竹的羊肠小径,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幽深处。参差错落的禅房,掩映在蓬勃茂盛的奇花异木之中。这一联写了竹林、小路、花木、禅房,描绘出一个美妙幽寂的环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放眼望去,初升的阳光,在草木山石间相互辉映,许多色彩斑斓的山鸟在花间枝头蹦跳着,鸣唱着,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令人羡慕。傍山丛林之中,有一水潭。水清见底。微风吹过,泛起一层层波纹。俯身下望。倒映的山光天色中,又添进了诗人的身影。随着水波的颤动,诗人顿然生
专心
爱心
用心 出一种了悟之感。此前积蓄萦绕在心头的无数尘俗杂想荡然无存,自己已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难分彼此了。
颈联写山中鸟儿与人都陶醉在秀丽的山光水色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万籟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尾联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隐隐约约的悠远之音更突出了山寺的宁静。诗人觉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身边乃至整个世界是那样的清净,只偶尔还能听到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此刻,诗人的心灵完全得到了净化。得到了安宁。
通观全诗,我们看到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操、审美心理,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南朝宋末,佛教禅学派的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由古印度天竺来我国传法以后,禅宗便在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渐渐渗透开来。禅宗重视现世的内心自我解脱.尤其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得到启示.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超悟。在诗歌中,常常是通过清净、恬淡,幽寒、旷远的景物,创造出一种寂寥,宁静,超尘脱俗的意境。常建这首诗.是一首题壁诗。所题为佛寺掸院,所咏是寺中景物,表现了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并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脱顿悟,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平衡。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看,常建一生“沦于一尉”,仕途很不得志。辞官归隐后,他对社会现实也并没有完全忘却。在他的写边塞题材的诗歌中,就常常流露出作者对世事的感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这些再来读常建的山水田园诗,就会发现,他寄情山水,正是企望能以此排解内心的苦闷,摆脱尘俗的干扰。应该说,《题破山寺后掸院》同样也是作者这种心境的反映。专心
爱心
用心
七年级30课《诗五首》练习题
执笔人:石爱民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写时令的句子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月传情,寄托对朋友关切之情的句子是:。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想象,把明月人格化的句子是:。
4.《江南春》中描写春天辽阔在大地的句子是:
5.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6.《登飞来峰》中写山高塔高的句子是:。
7.《登飞来峰》中通过写雄鸡高唱,红日喷薄而出来写山高塔高的句子是:。
8.《登飞来峰》中包含站得愈高,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的哲理的句子是:。
。
9.《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类似的句子是:。
专心
爱心
用心 10.《登飞来峰》中鼓舞后人要有创新精神的诗句:
。11.《望岳》中运用设问总括泰山全貌的句子是:
。12.《望岳》中乍看到泰山时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的句子是:
。13.《望岳》中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句子是:。
14.《望岳》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的诗句是:。
15.《望岳》中产生登山远望的诗句是:
。16。《望岳》中表现诗人渴望登高的雄心斗志的诗句是:
。17。《望岳》中既富含哲理又最负盛名的千古名句是:
。18。《望岳》中蕴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感情的句子是:
。19。杜甫在《望岳》中用:“
”来表现出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1。《望岳》中诗人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22。《观沧海》中写观海地点的句子是:
。23。《观沧海》写水波摇荡和同岛高耸的句子是:。
专心
爱心
用心 24。《观沧海》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25。《观沧海》写诗人想象的句子是:
。26。《观沧海》中表现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的句子是:
。27。《观沧海》中表现作者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28。《观沧海》中诗歌和乐时附加的句子是:。
29。运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
30。运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
31。运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
32.默写诗《望岳》、《观沧海》。
答案:
专心
爱心
用心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溪.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7.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0.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小。1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8。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专心
爱心
用心
2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8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9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他们不怕困难,不畏谗言,为真理而战,为正义而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总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在学习上,在事业上,我们都要精益求精,勇攀高峰,要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31杨柳依依,同窗好友离别在即,不必忧伤,不必叹息,将友谊珍藏心里,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共同期待我们再次相聚。
八年级语文校本练习古诗三首(参考答案)
命题:嵇银干 审核:陈生 班级 姓名 学号
二、基础知识
3、给加点字注音。夫如何()决眦()没马蹄()白...沙堤().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荡胸生层云()造化钟神秀()自缘身在最高层....()
5、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抒写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报春的句子是:。
(3)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就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二、诗歌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到“ 白沙堤 ”终,以“ 早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专心
爱心
用心(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登飞来峰
朴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困难。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睛前的困难吓倒。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望 ”字,二是诗句中的“ 会当 ”一词。(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 拓展阅读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 灿烂 的特点。
(2)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与《望岳》一诗有什么不同?
专心
爱心
用心 《绝句》表达了 诗人思归又不能归的伤感之情;《望岳》洋溢着青年诗人蓬向上的朝气与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
专心
【30 诗歌五首】推荐阅读: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诗歌五首赏析06-15
英语诗歌朗诵著名诗歌08-14
写母亲的诗歌现代诗歌06-29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08-16
带着宽容的自由诗歌和诗歌赏识07-27
建党90周年诗歌 建党90周年诗歌朗诵07-30
六一儿童节诗歌简短的诗歌08-22
感恩母亲节诗歌,赞美母亲的诗歌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