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
1.《老残游记》教学设计 篇一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ã)返 燕(yün)地寒 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倩(qiàn)女 花朝(zhüo)节 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 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ûâ)罍(lãi)而歌者 曝(pù)沙之鸟 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â)呷(xiü)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喜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2.《老残游记》教学设计 篇二
这一认识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首先, 新课程强调学生阅读多元化, 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其次, 新课程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重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从而与必修课的基础性要求相辅相成。我在高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 探索并实验了“自主阅读-主动质疑-交流探讨-沉潜阅读-解疑领悟”的教学模式, 效果良好。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展示如下, 以期求取同仁的指津。
我校2012届选修了文学作品阅读之《中国小说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因为新课程高考小说阅读的半壁江山是外国小说的阅读, 而其难点则在于中外迥异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魅力。下面我以一个案例来说明自己在小说教学方面的一点尝试。
在教学《中国小说欣赏》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课时, 让学生自读, 兴致不高, 认为无非是“西天取经-路遇妖怪-唐僧受骗-兄弟无奈-悟空逞能-化险为夷”那一套。
我反问:你看过当今很多系列剧甚至大片的那些情节和结局相差无几的无数续集吗?为什么明知结果还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去观看呢?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开始阅读和思考, 然后进行讨论, 纷呈的意见使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就故事的单调性, 学生认识到:由单调故事的重复所构成的小说情节, 其实意味深长。故事有时就是生活, 其实每天生活都是在重复着一个个故事;通过重复, 强化某些理念, 如面对挑战矢志不渝。
这节课后的作业就是阅读《西游记》选段, 读后提至少一个问题。
我将学生们所提问题收集梳理整合之后, 分成四组:
A组
1、为什么越靠近西天妖怪越多, 其本领也越强大?
2、为什么有神仙主人的妖怪 (如红孩儿) 被主人领回去, 而没有主人庇护的山野之妖 (如白骨精) 却被打死?
3、为何猴子开始率性自由, 而后来却奉公守法?
B组
1、八十一难是本来就有, 还是佛祖安排?
2、唐僧为何屡屡受骗?
3、作品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C组
1、为何要有秉性各不相同的师徒四人?
2、猴、猪的形象有何深意?
3、作品中的各种国家、各色妖怪有何寓意?
D组
1、作品是神魔小说还是讽刺小说?
2、为何要塑造这样的四人组合形象?
3、为什么悟空不能自己去西天取经?
我将学生也分四组领取任务, 自主学习探究, 可以借助网络等资源。
次日上课,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 通过讨论, 师生共同梳理出解读《西游记》要重视的几个根本问题。
一、理解作品主题
教理说:佛是怎样炼成的 (或修心说:悟空的由猴到佛的过程正是收心、炼心的过程。)
影射说:现实的影子幻象 (几乎整个封建社会的种种表象都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有学生甚至能将小说内容精细对应到今天官二代的现实。)
哲理说:一部人生启示录 (几乎每个故事都可以给人们很多启示, 整个故事又像是个大的寓言故事。)
二、解构故事框架
整个一部西游, 其实是人们修炼过程的真实写照, 有目标, 要坚持, 克服困难, 排除障碍, 修炼成功的路上有汗水、有泪水、有欢笑, 有悲伤, 这就是人生, 该经过的都要经过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三、明白团队意义
《西游记》告诉我们:一个人干不成大事业。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 就是一个团队, 它由一个个个性差异、但有着一定相同目标的成员组成。他们必然会有差别、有分歧、有矛盾, 但最终能放下个人, 趋向集体目标。
四、理解人物形象
互助互补, 但四人四性, 各不相同, 尽显人性之本质。猴的精明却毛躁, 猪的憨实又小狡诈, 沙僧的耐劳, 唐僧的至善。人生各相, 莫不尽显。
五、互相启发的惊喜
在研究性阅读学习活动中, 同学们在思想的激烈碰撞和唇枪舌剑的交锋过程中获得的东西远超过这些我们通常的认知。也许在短短的两三节课上, 我们对教材的开掘也不够深刻, 许多见解也未必成熟, 但对这部经典《西游记》, 学生的探索欲望也许更强烈了, 而因此潜在的收获也许更多, 又或许某一天这部作品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也未可知……
3.《满井游记》教学实录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的描写手法。
【教学方法】品析法;延伸拓展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其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著有《袁中郎全集》。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背景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了解作者及其文风特点从而为文章主题思想的整体理解作铺垫。
2.(播放多媒体)生静静地听课文录音,时而用笔划着节奏。个别学生圈点重音,轻声跟读。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设计说明: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4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小组学习、讨论)
师:看大家讨论得真热烈呀,我都有些不忍打扰了。现在把你们不懂的或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拿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一下吧!
生1:“冻风时作”中的“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释一下?
生2:可以译为“起”。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有疑问?
生3:“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怎么解释?
生4:可以解释为:“北京一带寒冷,花朝节以后,残余的寒冷更厉害。”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5:不对,应该翻译成“残余的寒冷还很厉害”。“犹”应该译成“还”的意思。
…………
设计说明: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品读课文,体味意境
师:可以说,本文无处不渗透着美,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体现美的?
(教师幻灯片提示:《醉翁亭记》中的意境美:①山水映衬之美②朝暮变化之美③四季变换之美④动静对比之美。)
生1:写出了景色的美和人物的美。
生2:写出了景物的美,表达了美好的感情。
师:文章又是从哪几个角度体现景美的呢?
生3:文章写了春水之美,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人物的美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1:写出了游人的情态之美。如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
生2: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
生3: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
师:是啊,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外春游图。游人们既领略了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春回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生气和暖意。
师:那么同学们可以以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物美,让我们开始吧!
生1:文章描写了动物的姿态之美。“曝沙”这一句,写出了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句,写出了鱼的自由天真。
师:说得很好,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否感悟到作者在文中给予的感情呢?
生1: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快乐的心情溢于言表。
生2:作者的感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这份春色美景对于居住在城里的人来说是很少见到的,表达了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设计说明:通过问题的逐层深入的启发和探究,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章,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五、拓展情景,探究延伸
师:作者写景如此生动,又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方式或修辞手法来实现的呢?
生1:作者使用了白描手法,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一句。
生2: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师:你能说出一个比喻的修辞句吗?
生2:我很喜欢“若脱笼之鹄”这一句。
师:不错,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而且点面结合。
师: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旅游的?你能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窥察出作者的心情吗?
生1:“若脱笼之鹄”。“脱”与“离”对比,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做“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生2:“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中的“乍”字,写出了作者突然间见到如此美景的惊喜。
生3:通过对游人、鱼鸟的描写来传达内心的喜悦。
师:满井的早春如此之美,而作者来这里之前知道吗?文中哪一句给了我们提示?
生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始”字说明现在才知道,而在这之前并不知晓满井的美。
师:作者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学生找到第一段,并齐读。)
师:在城里,他“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1:也许是气候寒冷吧?
师:仅仅是天气的原因吗?请从文中找到答案。
生2: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对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说的,有劝慰之意。
生3:也表现了作者本人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是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师:你们理解得真好。“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2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厌倦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态度。
设计说明:意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性情,锻炼学生提炼和挖掘主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通过关键字词的把握实现对文章大意和思想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满井游记》一文,作者袁宏道以生花的妙笔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的初春美景。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画面。(教师投影二克山的风景照片。)
师:我们的二克山非常的美,每年吸引大量的游人来参观。现在正是二克山旅游的好时候,课下,同学们也试着写一篇写景抒情的小散文,和同学们共同交流。
设计说明: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品味本文清新淡雅的语言,更要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操。同时,结合当地的美景,学生可以亲临体验,进行课下练笔,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讲究,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突显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积累之一。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本设计从教学内容来看,指导学生读背课文是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整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词语是语言积累,让学生回忆、联想原来学过的内容,集聚精美的词语板块,也是语言积累。全课教学要点突出,教学内容丰满。
第二,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同多媒体的使用相结合,提升了教学容量,增强了教学效果。文言文的讲授多数很枯燥,小组化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课下的积极准备为小组的学习讨论奠定了基础。多媒体的运用,使枯燥、生涩的文言课文,通过声音、图片的呈现一下子活了起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本人也感到了有些不足:
第一,在教学中对作者体现出来的“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思想缺少正确的指引,更容易使学生消怠于“积极地为祖国强盛而学习”的宏图大志。虽然文章表现出的美景所引出的作业任务——“对家乡美景的描写”能体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但是大方向的积极进取的情感教育还稍差一些。
4.《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四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精妙之处。
2、研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课文中运用白描、比喻和拟人手法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4、学习描写春景,练习写作。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的春天景色,再现课文图景。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绘写春天的诗词曲赋,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从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说起)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2、播放视频录像资料,学生欣赏春景,创设情境。
在众多的绘春描春作品中,清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不能不读的。
3、出示课题:满井游记(板书)
三、深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师:上一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初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满井早春图,同时也知道了作者是一位无意于政治进取的小官,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游览观光,寄情山水。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又将随作者细腻而又富有诗情画的笔调,去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份圆润丰满的自在自得。现在请同学齐读课文,在大脑中再现美丽的春景画面。并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景?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读后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绘此画面的相关句子。(教师播放图片)
4、师: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5、学生自说个人所喜欢的句段,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展开想象口头描绘画面。
6、师:作者这样写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的,这属于对点的描写,(板书:分)除了分写,作者还进行了总体的描绘,即是对面的描写。文中哪一句是对景物的总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扳书:总:满井全景)(面)
7、体会课文第一段的妙处。
师:课文在写出游之前,却从不能出游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先写不能也游的苦恼,表现在城中余寒犹历的气候上,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为下文写出游喜悦的心情作了一个很好的铺陈,形成了较好的对比,这实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板书:城中余寒——欲扬先抑)
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什么感情?在文中何处可以足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文句?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并引导体会,出示幻灯片。板书: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明确: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人生哲理。(联系作者的意趣和生平理解。)
3、出示语段:“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理解其内涵。
师:同学们,作者在文未点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4、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以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可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的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体会文中白描手法。
(1)出示有关白描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回顾白描手法。并引出白描手法这一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2)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白描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加以品味。
明确:这种写法能使所写景物鲜明如画,笔法简练。
2、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在文中的运用
(1)问:文中那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句子,引导学生加以赏析。
3、播放散文《春》的视频录像。学生观看欣赏,感爱春天。
3、小结本课。
此文属于一篇绘写春景的优美散文,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白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章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结构上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内容上物我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六、拓展延伸
1、学生小组展示有关写春的诗句,教师展示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2、学生练笔写春,进行交流讨论。(出示幻灯片要求)
七、作业
绘画春景。
情景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
5.《西游记》教学设计 篇五
一、设计意图
在上阅读指导课前本人准备了大量的题材,最后还是选择了本人最初选定的《西游记》。《西游记》是中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
2、在具体的故事片段中,学生进行思考、体会,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学会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在具体的故事片段中,学生进行思考、体会,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渗透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
2、难点: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四、课前准备
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歌曲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忘记忧伤,分享快乐。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一起唱。(播放歌曲《白龙马》)
2、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部动画片()中的主题曲。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轻轻敲开《西游记》的大门吧!(板书:西游记)
3、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啊?(吴承恩)(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过渡: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走进《西游记》 <1>知识大盘点
1、首先,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的《西游记》知识最丰富,有没有信心?好,请看题:
(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A、玄奘B、玄明C、唐三藏(2)猪八戒原本是天上的—— A、弼马温B、天蓬元帅C、卷帘将(3)《西游记》一书共有——
A、八十回B、九十回C、一百回(4)唐僧的坐骑小白马原本是——
A、东海龙王的儿子B、西海龙王的儿子C、南海龙王的儿子(5)《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是指——
A、孙悟空、猪八戒、小龙马B、孙悟空、哪吒、沙和尚 C、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6)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
A、十万八千里B、十万三千里C、十万里(7)沙和尚的法号是——
A、沙悟净B、沙悟能C、猪刚鬃(8)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指——
A、《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 B、《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C、《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
2、教师小结: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呀!你们真了不起!不过光知道这些可不行,我们得更深入地了解《西游记》,有兴趣吗?那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2>人物辩论会
1、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
2、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
3、人物真多呀!我们不能一一细数,那主要人物是谁呢?(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多媒体出示四人剧)
4、你能说说你印象中的他们是怎样的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A、谈孙悟空
(1)他武艺高强,有72种变化,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有火眼金睛,将人和妖看得一清二楚。
(2)他还聪明机智。
(3)他很有人情味。(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虽然优点很多,但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受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姿多彩,我们才更喜欢他。
B、谈猪八戒
(1)因为他能吃苦。
(2)他强硬。
(3)勇敢、单纯。
(4)他好色、贪吃、懒惰。
(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教师总结:他做的一些事虽然不好,但动机却是单纯的,都是些小聪明,没有什么坏的思想,也能帮助孙悟空降妖除怪,同时猪八戒一直是个乐天派,永远快乐,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我们感到看了猪八戒的所做所为感到开心,是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C谈唐僧
(1)唐僧正派、有同情心、善良。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
教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
D、谈沙僧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最为鲜明,充分体现了个性美。
<3>故事大比拼
1、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读书可真仔细,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西游记》,羡慕那些长生不老、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神仙;惊叹那些曲折离奇、妙趣横生的故事,有些情节至今想来还觉得趣味盎然。请看看老师记忆中的趣人妙事——(多媒体播放精彩片)(板书板书:故事)
2、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说说其中的趣人妙事了。(四人小组先交流,再由学生代表发言)。
3、同学仔细留意会发现,这一个个故事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但它们又相互关联着,这一百回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串联起来变成了一个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充实的完整的大故事。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关键因素。<4>美景旅行社
1、过渡语: 同学们,接下来,想不想跟老师去周游世界呀?(多媒体出示《西游记》丰富多彩的环境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欣赏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多媒体出示文段并引导学生朗读)
教师总结:景物的描写,一般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景物我们先品到这里。当然还有很多美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读这样的句子真的是一种享受!
(三)归纳方法,指导阅读
同学们,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走进《西游记》!通过刚才的交流,我感觉你们都非常爱读书。但读书不是盲目地翻书,是要讲方法的。像《西游记》这一类的书,我们可以从精彩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两方面去了解、分析,感受人物的多姿多彩,故事的曲折迷离,把一个个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那一个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充实的完整的大故事便展现在眼前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运用方法,收获更大。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6.小学游记作文教学设计 篇六
1、通过阅读思考,提炼写游记的必备要素;
2、学写游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很多人都想在旅行中追问生命的意义。于是,走在路上的状态成了最潇洒的状态,来听一听许巍的《旅行》。(看歌词听: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
二、赏《旅行》
1.听完感受如何?歌词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记录:美在对景物的描绘,很有意境;歌词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写景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最后的部分有哲理,许巍写的不是某一次旅行,而是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用词很灵活,如“藏”“盛开”“画”,非常优美,是诗一样的语言。)
2.许巍在歌词中表达的就是一种对于“旅行”的感悟。如果你旅行归来,想为这次旅行写点东西,这首歌词的写法能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生:要描绘美景;要注意写景时远景近景的层次、动静声色的搭配;要写观景的感受;要写出自己的感情或感悟……)
三、明写法
没有感悟的旅行是没有灵魂的旅行,没有游记的旅行是空白的旅行。再新鲜的感受也会在记忆中淡去,留下一篇游记可以拥有更多的回忆。怎么写游记呢?
1.欣赏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写游记是不是除了刚才我们说到的要“写景”和“写感受”之外还有一些必备要素呢?
(生:还要写自己旅游的行踪,有一些记叙。)
是的,记事、描景、抒情在游记当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必备要素。
2.《雨中登泰山》还能带给我们写作游记的哪些启示?如篇章布局上,写景记事的具体方法上等。
(生:写景不可面面俱到,要有详略,如《雨》文就详写了泰山上的松树、岩石和云雾,因为这些是泰山独有的景象;可以引用诗文典故增加文章的内涵;可以引用神话传说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景物的神秘色彩,激发阅读兴趣。……)
3.大家已经成为写作游记的理论家了,请看课本217页《学写游记》,看一看我们的总结还有没有疏漏之处?
四、写游记
1.理论家也得是实践家,同桌之间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经历,分享美景美情。后全班展示。
7.《老残游记》教学设计 篇七
第一步:着眼目标,统筹安排
根据游记类课文所处的年段、单元的目标要求,梳理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游记类课文和教师指导游记习作,全盘考虑,整体架构。
(一)立足年段明确要求
着眼于年段目标,结合游记类课文的特点,确立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第二学段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可以看出,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是有侧重点的。教师只有在细化各年段游记类课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扎实地掌握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单元整体架构
以单元目标为支撑点,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单元习作,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架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包括《颐和园》《长城》《秦兵马俑》三篇课文, 习作是改写导游词。单元整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1读单元导读,明白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2自读三篇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内容; 3细读三篇课文,比较三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并迁移运用;4借助收集的资料,改写导游词。这样的单元整体架构,单元主题突出,在对比阅读中,写作手法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习得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秘妙。
(三)立足课文突出重点
从单元整组课文入手,筛选出每篇游记类课文最具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聚焦语言和表达特点,为指导单元写作做准备。以上述“我国的世界遗产”单元为例,对三篇课文进行了解读,确定了以下学习重点。
同样是游记类课文,三篇文章语言不同,结构不同,表达手法也不同,教学时,应立足于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获得语言和表达手法上的秘妙,为写游记奠定基础。
第二步:着眼课文,习得方法
根据此类课文言语表达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得习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习得有序表达
1. 借助“画一画”,体会“有序”
(1)画游玩路线。如在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游览路线图,体会“移步换景”的有序表达。
(2)画景物布局。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根据文章描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长城,不仅能了解长城各部分的名称,也能体会到作者是有序进行描写的。
(3)画景物变化《。观潮》与教材中其他游记类课文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作者是定点观察的。让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一画,并借助图感受观察的地点、角度不变,变的是景物。
2.借助“串一串”,感知整体
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可以借助“串一串”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如教学《颐和园》时,先让学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再画出作者抒发对颐和园情感的句子(开头和结尾),最后引导学生把六句话“串一串”,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
3.借助视频镜头,走近“有序”
《长城》一文,作者先写远看长城,再写登上长城近看长城。教学时,可以借助视频,先出现高空俯视长城的镜头,再是推进镜头聚焦长城。先让学生根据视频镜头说一说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根据两个镜头分别找出文章的段落;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配合着视频镜头,进行解说。通过视频结合课文的教学方法,轻松地让学生领悟《长城》一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学会观察,凸显景物特点
对于游记这类习作来说,更需要学会观察。因此,在学习游记类课文的同时,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学时,借助游记类课文,一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定点观察和移步观察;二是在活用中领悟有序观察和多角度观察;三是在整合中学会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
(三)调动感官,体会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写游记的过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教师在指导习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其次是让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最后还得学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如有位教师这样指导习作《蝶园精灵》: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其次想象画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从蝴蝶的动作、神态、细节等方面展开想象,最后告诉学生要将蝴蝶写得栩栩如生就要学会“观察 + 想象”。这样的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文章才会情景交融。
第三步:着眼运用,提升表达
(一)段式练笔,扎实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是“自然景观”。习作要求是“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内容写具体”是对写景游记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单元四篇课文,除了有序表达之外,还运用了排比句式以及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
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和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填空。通过填空既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又让学生掌握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再次是迁移运用。从积累到仿写是学生从吸纳到倾吐的过程,在仿写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创新地表达。
(二)提纲式练笔,提升结构表达有序
《颐和园》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习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为了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法,笔者通过表格整理,列好提纲,帮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教学时,先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出示提纲式整理单,指导学生填写。
根据提纲引领学生总结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达,紧扣过渡句表达的秘妙(地点转换、运用动词);最后出示练笔要求:请你也按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游玩过的景点,结合生活体验列提纲。学生从列游记类课文的提纲,体会有序表达,到自主构思游记作文的结构,初步掌握了过渡语的运用,使游记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单篇创作练笔,自由创意表达生活
1.对接课文,锤炼表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有位教师这样指导“改写导游词”。
第一步:探导游词内容,寻习作之法。教师出示根据课文《颐和园》改编的导游词,让学生和原文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讨论,得出相同之处就是有序表达,身临其境;不同之处是导游词穿插了游客和导游之间的互动,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第二步:出示写导游词提示,任选“西湖十景”之一学写导游词。第三步“:争当小导游”,模拟介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将导游词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学生易总结出导游词的特点,也易掌握写导游词的窍门。
2.对接生活,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游记类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游记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吸收、内化,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游记写作水平。 如:开展以介绍 “家乡美景”为主题的“最佳小导游”活动;开展向同学推荐最佳旅游胜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队活动;介绍游玩过的景点路线,推荐当地的旅游特色与最值得欣赏的景点,并编写成班级旅游指南……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表达平台,从而提高学生游记习作的水平。
8.“学写一篇游记”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针对课堂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探讨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2012年8月4日,语文出版社举办了全国初中语文(语文版)教学研讨会,对课堂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研讨。余映潮老师现场示范了一节“学写一篇游记”的作文指导课,并且就语文教师如何积累和提炼作文指导教学资源做了报告。我们将这节课以及报告整理出来,同时配发评课文章《开发有用的写作知识》,明确语文教师要在开发有用的写作知识上多下功夫。那么,如何开发有用的写作知识,如何指导作文训练?《生活积累:作文的源头活水——使用语文版教材实施有效作文教学的探索》一文,提供了一种经验。
当然,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做法,本组文章提供的仅仅是无数作文教学路径中的一条——以指导和训练为重。欢迎读者朋友就作文教学的诸多问题,与我们一起探讨。
时间:2012年8月4日
地点:湖南吉首市
学生:吉首一中 七年级学生
师:今天我给大家上一节作文课——学写一篇游记。我们依据的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游记就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以真实的游览见闻和感受为题材的记叙性散文。游记的写作应该是真实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的写作还不一样。
我们来看看教材上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可以给我们哪些游记写作方面的借鉴。请大家注意把老师讲的四个方面记下来,因为过一会儿的学习就要用到它。
《巴东三峡》构思的特点是“移步换景,全程描述”,从游览的起点开始,写到结束。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构思特点就不同了。文章没有说沿路怎么走,看到什么,而是写到达了青海湖,站在湖边遥望、观览,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是两种不同写法,着眼点不同,手法也就不同。
《走进纽约》基本上没有游踪,或者说是没有游览的线索,而是直接写纽约怎么样。作者着力写纽约的房子高得像什么,然后写纽约的街道如何如何。这是“淡化游踪,高低错落”地写。
《周庄水韵》又不同。作者写自己几次到周庄,但是只详写了其中的一次,这样写的一次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的。
这个单元选的这些文章,其实就是暗示我们:游记的构思,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些范文,与课文相比简单得多,但是同样表现出了构思方法的特点。
一
师:现在,我发给大家讲义(包括四篇文章:《颐和园》《观潮》《长城》《海上日出》)。请大家读讲义上的文章,自选一篇,看一看你所欣赏的游记在写作上可以给你什么样的启迪。一边看,手上的笔也要一边动起来。看五分钟。
(生边看边写。)
师:好,现在进行研读提炼活动。请同学们发言。第一篇文章《颐和园》告诉我们可以怎样梅思一篇游记?哪位同学来讲一讲。
生:《颐和园》和《巴中三峡》是差不多的,是全程描述,游记的过程清晰。
师:她的表达很完整。她结合课文来谈,尽管没有读过课文,但是听过老师的小结了。那么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移步换景,全程描述。”很好,还有新的说法吗?
生:《颐和园》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来描写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师:我们能够看出来,游人走进颐和园的大门,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踪多明晰啊。《颐和园》这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是游踪明晰。请大家做笔记:“游踪明晰,移步换景。”大家注意了没有,这篇文章的首尾照应很严密。可以在笔记里加上“首尾照应”。
现在我还给大家讲一点知识,这篇文章的段落写作非常漂亮。它的形式是“整体分说,层层展开”。有时候我们写文章很难把一个段落展开,《颐和园》这篇游记告诉我们,段落的展开是有技巧的。请大家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这一段,一起把总说句读出来——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用一句“大半收在眼底”就“总说”了。我们看这一段的第一层:“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是眼前的、最近的。再往下:“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是写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的。继续看,最远的地方在哪里?——“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作者的段落写作就是这样精致,多好的表现形式啊。
段落写作这一块做了笔记没有?好,再做一次笔记,我们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整篇文章构思的特点:一处一处地写。很简单,一处一处地写,思路就清楚了。有序地写下来,当然要注意详略,也要注意段的变化,这样文章就灵动了。
二
师:《观潮》告诉我们怎样构思?哪位同学来分析《观潮》?
生: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描写景物,用记录景物变化的方法来写。
师:这位同学从文章里看出来,是作者在写景物的不断变化。好,继续说,它的观察点怎么样呢?有像《颐和园》那样的游踪吗?
生:没有《颐和园》那样的游踪,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这次观潮的。
师:时间的交代很清楚。从早晨写到中午,再写到下午。谁再来说一下?
生:《观潮》是由远及近地写以及定时描写、定点描写,用淡化游踪的方法来写游记。
9币:很好。注意他的话语中有一个关键词——定点。这个“点”是哪儿?作者站在哪儿看的?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就是这位同学所感受到的定点。定点观察,人没有动,景在变化。先听到大潮的声音,然后看到远方的大潮汹涌而来,最后大潮逐渐消退。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迪是:可在一个地方观览景物,定点观察。观察什么?观察隋景的变化。这种情景的变化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而且是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地写。
下面我给大家讲段落的展开技巧。这篇文章是写观潮,所以用的手法也特别,是“写声写形,烘托渲染”。潮的来势凶猛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写它的声音。写声音其实就是写大潮。然后再写它的形态,这样就不断地在渲染之中描述了潮的来势。大家来看第三段:“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是写声。“顿时人声鼎沸”这句话有重要的作用——烘托。大家激动了,潮来了。
然后继续写,“人群又沸腾起来”,这又是烘托。再下面就是写潮之“形”了。文章光有骨架还不行,一定要把段落写得入景、入情。请大家继续做笔记。这篇文章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就是:一时一时地写。早晨怎么样,中午怎么样,站在那儿不动来看景物的变化,用时间来结构文章,用时间线条把景物穿起来。这就是高妙的技法。
三
师:《长城》这篇游记又是另一种形态。《长城》告诉我们什么呢?哪位同学帮我们讲一下?请你来吧,试一试。
生:《长城》这篇文章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的,然后再加一些作者自己的联想。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简洁,恰到好处。移步换景地来到了长城。注意她后面的话,“加上自己的联想”,这句话太重要了,这位同学看出了文章写作的脉络。
生:《长城》主要写了长城的特点,作者用很多的比喻手法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和壮观。
师:这位同学用一句话说明了课文一个方面的特点。
生:《长城》这篇文章写了长城的外形,然后联想到了修筑长城时的景象。
师:联想在这篇文章里面表现得很出色。联想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样的短语来概括它呢?这就是“略有游踪,先叙后议”。这样的游记用的是比较典型的叙议结合的手法。看到长城,看到这样雄伟壮观的景色,一定会联想到祖国的伟大,祖国人民的伟大,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这样的表达很自然。
前面两篇文章可不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写呢?也是可以的。你看到潮水来了,我们同样可以写一大段抒情议论的文字来赞美潮水。所以,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构思。多种多样的构思恰巧能够告诉我们能够怎样写文章。《长城》告诉我们的就是“叙议结合、先叙后议”的手法。我们再换四个字:“先实后虚”(提示大家做笔记)。先是实实在在地描述所看到的长城景观,然后议论抒情。
建议大家回去之后找《雄关赋》这篇文章读一读。是写山海关的,文章中有大量的联想、抒情、议论,而真正写山海关的却不多,是极漂亮的游记散文。
好,段落的特点在哪里?请大家关注第二段。作者选点绘景,没有铺开来写,而是只写了八达岭上的一个点,这就是“巧妙地用笔”,然后“有序地表达”。什么是这个段的有序表达呢?作者从长城顶上的路面写起,逐层地写高,一直写到“长城上的楼阁”。《长城》这篇文章,我们再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它的写法:一层一层地写。第一大层是写游览,第二大层是写观感。先描述再议论、先实写再虚写、先写景观再写观感。这又是好的经验。
四
师:《海上日出》一文呢,它的构思特点表现在哪里呢?你来说一下?
生:《海上日出》告诉我们,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景物变化,后面可以加上议论。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够运用这节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定点观察的地点是在船上。作者早起观察海上的日出。
生:《海上日出》用了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景物变化用了拟人的手法,可以更生动地体现。
师:不断地写景物的变化,语言表达上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生:《海上日出》的写法是详略得当。主要写了海上日出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的景象。
师:我把这位同学的发言概括一下,就是四个字:“专写一景”。这里是专写日出,这个观察点、这个角度非常细腻。
生:《海上日出》这篇文章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出了太阳的颜色和日出时景物的变化,然后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好。我们的分析能够逐渐地细化了。这篇文章实际上没有游踪,而是就说“我”在船上。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没有写“我”从哪里到哪里,——“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没有游踪,就在船上,所以同学们分析的“定点观察”就很有道理了。以前的经历全部省略,“我”现在就在船上看景色了,专写一景,而且是专写太阳升起瞬间的景色。其段落写作的特点就是同学们所说的“描写”,不仅仅是描述,而且是反复地描写,几段都是写日出,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融情于景。这篇游记的写法和《周庄水韵》整体的构思差不多。
大家现在来概括一下,《海上日出》是怎么写的?一段一段地看,能不能概括出来?
生:一次一次地写。
师:说得好。是一次一次地写。写一种情况,再写一种情况,一次一次地写,写的都是细节。好,现在讲义上四篇范文的分析任务就完成了。
我再给大家看一篇文章——《罗马速写》。这篇文章也很有意思,注意首句:“罗马这个城市很特别……”,大家把三个短语念一下:
“遗址多,雕塑多,喷泉也多”。
第二段扣的是“遗址多”,第三段也是“遗址多”;第四段是“雕塑多”;第五段是“喷泉多”。最后一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呼应前面所有的内容。这里已经完全没有游踪了。这是一篇多好的游记啊。这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全无游踪”的写法也是一种构思。没有游踪,而对所观览的景物分类进行描述:遗址、雕塑、喷泉。注意它的段落写作很细腻,其特点是八个字:“概写一笔,细写几笔”。要好好地记下来。
我们再来随便看一个段落:“罗马还是一个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这是概写一笔。大家读后面的细节,“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屋顶门廊,看不到雕塑才是不正常的,罗马城的雕塑超过了罗马城的人口”,还有“喷泉是罗马城的点缀”,然后再细写。“概写一笔,后面细写”。把这八个字学会了,对我们写段落极有好处。
再看前面的一些段落,特别是《颐和园》,其实就是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这篇短文更好总结了,这是怎么写的?对,一类一类地写。
(板书如下:
《颐和园》:一处一处地写
《观潮》:一时一时地写
《长城》:一层一层地写
《海上日出》:一次一次地写
《罗马速写》:一类一类地写)
大家小学的时候是不是学过《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一类一类地写。全无游踪,但是分类——桂林的山多美啊,桂林的水多清啊——山和水两大类。
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收获,共有五句话。一起读一读:
一、游踪明晰,移步换景;
二、定点观察,情景变化;
三、略有游踪,先叙后议;
四、暗示游踪,专写一景;
五、全无游踪,分类描述。
好了,下面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老师给你们一个作文题:“___记游”。请你构思一篇游记,哪怕是一个极简单的经历都可以。你准备采用上面哪一种写游记的方法来完成你的习作?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想一下,把你想出的点滴文字,就写在横线上,过一会儿发言的时候,就有依据了。开始吧。
(生准备。)
五
师:好了,请谈谈写作构思。谁先来?
生:我准备写张家界,用“游踪明晰,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先写山,再写树木,树木非常特别,不像其他地方看到的一样。
师:写山,突出一个特点;写树,突出一个重点。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来写。好。
生:我准备用“定点观察,情景变化”的方法来写张家界。我站在一个点,观察不同方向的景象,然后描写。
师:在定点观察中感受到事物的变化,细细地描述下来。
生:我准备写乌龙山,用“移步换景,全程描述”的方法写。我会在里面写那些曾经古老的故事。
师:穿插故事。这位同学又给我们一点启迪,就是写游记的时候,还可以用穿插的手法。在文章里面穿插议论和抒情,使文章有波澜、有情趣。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构思?
生:比如说写张家界的天门山,按“游踪明晰,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先是写坐在缆车上面看到的情景,再写途经鬼谷栈道看到的情景,然后写山顶上的情景,最后写乘缆车下山看到的情景。
师:很好的构思,而且这个构思还是比较复杂的,是移步换景。其实还有一种写法就是一次一次地写,专写一景。从不同的角度看,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来写你所观察到的景物。
生:写张家界,暗示游踪,专写一景。
师:还可以一类一类地写,来到张家界,看到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一类一类地写。很好。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游记写作训练》教学设计09-03
《西游记》专题式阅读教学设计0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09
走进《西游记》教学反思07-01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10-20
教学设计的理念(什么是教学设计)10-17
教学设计——《字体设计》10-07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19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09-16
《阳光》教学设计教学07-22